《齐民要术》是古代农书典籍,它对现代农业有指导意义吗?
肯定有的,因为《齐民要术》不单单是一本古书,里面记载很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加上《齐民要术》随着时间的流逝,地位就越来越重要,所以现代农业经常要借鉴《齐民要术》。毕竟这本书是经典中的经典,又是综合性的农业全书。
一、《齐民要术》的重要性
《齐民要术》是关于农业方面的书籍,也是古人整理农学方面的巨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齐民要术》里面的内容是非常实际了,就算是放在现在,书里面的方法也是值得借鉴的。
作为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的农学研究方法深受传统儒家经学方法的影响,其采用的“采捃经传”和“验之行事”的农学研究方法同儒家的经学方法———既崇尚经典又重视实际考证的儒家经学传统是一致的。
二、《齐民要术》存在意义
虽然《齐民要术》要古人写出来关于农业方面的巨著,就有同学担心,《齐民要术》还有必要研究吗?都已经作古的东西,其实《齐民要术》对于现代农业方面的帮助是非常大的。不要以为我们现在都是高科技,就用不到古书了。
古人花那么大力气写出来这本书,无非就是为了后世人少点在农业方面走弯路,要是我们一味否定《齐民要术》,那是非常不行的。要知道种田也是需要经验的,所以现在农业很多方法和理论都是借鉴《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是中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农书巨著,成书于东魏武定二年(544年)以后,一说为533年至44之间。《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书前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另外,书前的“自序”、“杂说” 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一般认为,杂说部分是后人加进去的。书中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汉晋重要农书现已失传,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成书背景
《齐民要术》成书的时间为公元6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基础的。北魏之前,中国北方处于一种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一百多年以后,鲜卑族的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并逐步统一了北方地区,社会秩序由此逐渐稳定,社会经济也随之从屡遭破坏的萧条景象中逐渐恢复过来,得到发展。北魏孝文帝在社会经济方面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更是刺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步。尽管如此,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有待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贾思勰认为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国家是否富强,于是他便萌生了撰写农书的想法。
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农业生产的蒸蒸日上,也为贾思勰撰写农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贾思勰为官期间,到过山东、河北、河南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他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曾经亲自从事农业生产实践,进行各种实验,饲养过牲畜、栽种过粮食。贾思勰不但注重亲身实践,而且善于向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吸收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齐民要术》是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从富有经验的老农当中获得的生产知识以及对农业生产的亲身实践与体验,认真分析、系统整理、概括总结,最后完成了《齐民要术》这部伟大的著作。
《齐民要术》。全书10卷92篇,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齐民要术》
作品中正文分成10卷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书中援引古籍近200种,所引《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现已失传的汉晋重要农书,后人只能从此书了解当时的农业运作。
书前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
收录1500年前中国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配种、酿造、烹饪、储备,以及治荒的方法,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最后列举了很多的“非中国(指中国中部中原)物”,就是北方不出产的蔬菜和瓜果。
古农书抢救发掘的意义:
1、了解古代农业技术:古农书记录了古代农业的种植、养殖、耕作、灌溉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通过抢救发掘古农书,可以了解古代人类在农业生产上的智慧和技术,对于研究古代农业的历史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古农书作为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农业知识和经验。通过抢救发掘古农书,可以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遗产,帮助后人了解和继承传统农业技术和文化。
3、提供现代农业的参考和借鉴:古农书中的一些农业技术和方法,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研究古农书,可以寻找到适合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友好的农业技术和模式。
4、推动农业科学的发展:古农书中包含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观察记录,可以为农业科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的资料和参考,通过对古农书的抢救发掘,可以促进农业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古农书是农业古籍的俗称,即指1912年以前(不含1912年)论述农业生产以及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古代文献。
中国古籍中虽无农艺一词,但将农作物的种植栽培视为一种需要传授、学习的技艺,则由来已久。《汉书·食货志》:“辟土殖谷曰农。”“农”以及“农作”、“农事”、“稼穑”等词,在古代一般即指大田作物的种植。有关此类生产活动的知识、技艺的论述在古籍中屡见不鲜,如汉《白虎通义》“至于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和《尚书·无逸》“乃不知稼穑之艰难”等均是。“艺”字繁体为“艺”,古字为“秇”,又作“蓺”。《诗经·大雅》“蓺之荏菽”和《孟子》“树蓺五谷”,也都是种植的意思。至于将“农”、“艺”两汉字连成一词,用以专指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可能始自日本。但由于上述历史原因,此词自20世纪初引入中国以后,就很快被广泛接受,成为农业上的通用名词。
以经验和手工劳动为基础,以精耕细作为主要特点的中国传统农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光辉的成就,在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这不仅反映在浩瀚的历代农业著作中,也体现在自古至今的农民生产实践中,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直至19世纪,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学以及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传统农艺才逐渐成为一门科学,称为农艺学或农学。在以后的近100多年时间里,综合性的农艺学实际上已发生深刻的分化,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的学科,如土壤、肥料、农田水利、耕作栽培、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气象、农业机械、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等。
《齐民要术》是古代农书典籍,它对现代农业有指导意义吗?
本文2023-10-21 01:40: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32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