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孔子是什么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是什么样?,第1张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是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的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

孔子人物概况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距离我们两千多年了,要清楚地绘出他的形象是不可能的,而一些记述孔子的书籍也语焉不详,这让后人对此很是疑惑,如此大名的孔子竟然没有人纪录他的容貌。

很多后世的学者都说孔子异人有异相,光凭这个异字不太好断言孔子是美是丑,或是长相奇怪,因为不清楚当时人的样子,也不知道是跟什么时代的人比较,只能以后世的眼光说不同于常人。然而司马迁曾说孔子圩顶,圩就是周围高中间低,我在前文曾说孔子小时候破过相,这当然是戏说,不过可以想像的是两个额角非常高,中间能看出明显的凹陷。而最近发现的明代孔子筑像就很明显地突出了孔子的额头,而且有小暴牙,大耳朵。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还曾有一段记载,说孔子到郑国被人形容成丧家之犬,那人说孔子‘颡似尧,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这话让人有了参照,不过可惜这几个人也没有容貌的记述。

东汉的王充在《论衡》里说‘黄帝龙颜,颛顼戴午,帝喾骈齿,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汤臂再肘,文王四乳,武王望阳,周公背偻,皋陶马口,孔子反羽’,意思是黄帝的长得像龙,颛顼的头上长角,喾的牙齿连成一片,尧的眉毛有八种颜色,舜的眼睛有双瞳,禹的耳朵有三个孔,汤的胳膊上有两肘,周文王有四个乳房,周武王眼高可以看见头顶上的太阳,周公旦的驼背,皋陶的嘴像马,孔子圩顶。其实这些话并不能印证孔子的长相,但是给了我们提示,这些人是有异相的,而且有着特征遗传的特点,至少在现代观点看来,这些人是有图腾崇拜的,把眉毛画成彩色,穿几个耳洞,嘴上带装饰。

我们对比非洲的一些丛林部落,很多人顶着容器,戴着大耳环,有些还带项圈,脸上画的彩色图案,脖子都很有力,比如皋陶就应该是嘴上戴了饰物,大而且长,象马嘴一样,这样他的颈部肌肉就会很发达,可能孔子的脖子也很粗壮;腿比禹短三寸,这应该是有误差的,总而言之是短一些但差距不大,禹的腿是什么样的呢?相传大禹治水时,由于过于辛劳,以至于“腓无胈,胫无毛”,意思是腿上都没有多少肉了,腿毛都褪尽,说明很细很光,就象两根竹竿,膝盖就是竹节,相传孔子高九尺六寸,腿自然不会太短,而子产的肩膀却无从考证,不过基于前三人的另类考虑,估计子产的肩膀应该也是独具特色的

如此我们可以粗略判断一下孔子的形象,高额角、牙突、大耳、粗脖子、大高个、细长腿,加之孔子自幼家贫,营养不良是一定的了,绝不会是一些画上的儒雅敦厚的形象就是了,当然这都是远古的传言,其实并不可信,只算是后人的一点妄想吧。

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

孔子到了汉代,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了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

第一种形象是“圣化”。

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中间大概经历了四五百年的过程。

吴国大夫曾向孔门弟子子贡发问:你老师莫非是圣人吗?为什么如此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道:上天赋予他做圣人的资质,所以他又多才多艺。

这里子贡把孔子赞美成“天纵之将圣”,首次把孔子的形象定位成天赋“圣人”。

一百多年后,孟子对孔子作了高度评价,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意思是说自有人类以来,没有比孔子更伟大的。

孟子认为“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孔子“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

古代圣人有许多不同的侧面,而在孟子看来,孔子身上凝聚了圣人的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

第二种形象是“矮化”。

“矮化”孔子可以说是自老子开始。

孔子当年西行,向老子问礼。

老子认为周礼的创始人周公早已死了,要复周礼必须要估量时代潮流是否允许。

老子告诫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史记·老子列传》)这说明孔子身上有两大不足:趾高气扬的神态(骄气、态色),过多的欲望与理想(多欲、*志)。

第三种形象是“正统化”。

自从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就逐渐趋于正统化。

董仲舒声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原先对孔子的形象无论是“圣化”还是“矮化”,都是一种民间行为。

现在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董仲舒极力推崇孔子所作的《春秋》一书,认为“《春秋》之道,大得之则王,小得之则霸”。

《春秋》一书具有“大一统”的观点,追求“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包含了国家政治版图与意识形态的双重统一。

因此,统治者掌握了《春秋》一书的思想本质,就可以称王天下,至少也可以称霸天下。

第四种形象是“神化”。

孔子在汉代除了被官方及御用学者董仲舒等人独尊而“正统化”之外,还受到另一批公羊学派儒生的高度“神化”。

在《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的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1、孔子并非是俗人凡胎,他诞生于人神交合之中。

孔子父母“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

2、孔子生有异相殊表:“孔子长十尺,海口,尼首,方面,月角日准,河目龙颡,斗唇昌颜”,“手垂过膝,耳垂珠庭,眉十二采,目六十四理,立如凤峙,坐如蹲龙”。

3、孔子作为奉天承运的“素王”,编撰《春秋》、《孝经》,为后世制定了治理天下的大法,带领七十二位弟子朝拜北斗星,这时天空“白雾摩地,赤虹自上而下化为黄玉,长三尺,上有刻文,孔子跪受而读之,曰: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

”孔子在此预言刘邦将取代秦王朝而登上帝位。

第五种形象是“僵化”。

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

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

首先,宋代皇帝进一步制造了尊孔的社会氛围,宋太祖赵匡胤多次去国子监主持盛大的祭孔仪式,宋真宗赵恒亲自去曲阜祭孔,追封孔子为“至圣文宣王”。

有了统治者政治上的大力倡导,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朱熹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孔子之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

”春秋时期的孔子思想丰富多彩,何尝“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呢?孔子曾经提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提倡“君子不器”,意即人们应该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鼓励人们搞些下棋、射箭有益身心的活动,甚至还赞赏这样的生活态度:暮春三月,穿着春装, 几位友人去郊外休闲,在河中游游泳,在高台上吹吹风,然后一路吟唱着诗歌归来。

第六种形象是“维新化”。

晚清康有为搞“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那么,孔子为什么要“托古改制”呢?康有为认为孔子以“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意思是说:孔子作为一个老百姓想要改革国家政治制度,简直耸人听闻,不如假托古代帝王尧、舜的名义来进行,既不使人吃惊,自己也可以避祸。

这些言论无疑是康有为的“夫子自道”。

康有为想要变法,挽救奄奄一息的清王朝,面对的是一大帮清王朝旧制度的维护者,他只能抬出一个经过改造后的“维新化”的孔子形象与之抗衡。

第七种形象是“丑化”。

晚清以来,孔子的形象江河日下,或被严重扭曲,或被无情抨击。

太平天国洪秀全率领农民起义,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对于所谓“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的孔子本人及其思想自然全无好感,他说:“推勘妖魔作怪之由,总追究孔丘教人之书多错。

”《太平天日》一书编造了新的神话: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及鞭挞他。

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哀求不已,上帝始命停止鞭打,永不准他下凡。

太平军所到之处,焚烧孔庙,捣毁孔子像。

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凡一切妖书,如有胆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

”太平军 孔子及其思想,或许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对鬼神持怀疑态度。

洪秀全创立上帝教,对于不信鬼神的孔子自然要打倒丑化。

这是因政见及信仰不同而遭到丑化。

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孔子思想大概从16世纪开始主要是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的。

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

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

他所说的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

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

”“虽然不能说在中国哲学家就是国王,但可以说国王是受哲学家牵制的。

第二种形象是“智者”。

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

黑格尔的理由如下:1、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

2、孔子不懂思辨哲学。

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

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

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

基督不过禁人行恶,孔子是劝人为善。

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

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

”伏尔泰在自己的礼拜堂中挂了孔子的画像,朝夕礼拜。

其实,这是我国古代画家专门这样画的,并且还有一定的依据。荀子就说了孔子长得比较丑,应该是属于那种不好出门的那种。其实,这种大门牙是上等的大门牙。要知道一些文人那都是天生异象的,你像刘备什么形象,耳朵比较长,并且画像看起来就很特殊。

其实,孔子的大门牙那是天生丽质。说白了,就是长得比较整齐缝又比较大的“龅牙”。这种牙齿,看起来那是真不好看。在古代这种牙齿罕见啊!加之,孔子呢又是圣人形象,所以久而久之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这个大门牙也就成了圣人的代表,特殊含义之处就在于这种牙齿确实是好看漂亮,并且很是好看的那种。所以,后人的画家就故意这么来,也顾不了那么多了,孔子的画像也就成了那样。

孔子画像中露着俩“大门牙”,有何特殊含义?其实,还真有点特殊含义。看完就明白了,这种牙齿那可是天生的圣人形象,并且十分的难得可贵。这样的大门牙,确实是相当罕见的大门牙,所以大门牙缝还比较大,就成了孔圣人的标配。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是什么样?

典籍里的中国孔子是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的人。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