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全集《卿大夫章第四》原文赏析与注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孝经全集《卿大夫章第四》原文赏析与注解,第1张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1]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2]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3]不敢行。

译文

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定的服装不敢穿,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合乎先代圣王规定的道德的行为不敢做。

注释

[1]法服:按照礼法制定的服装。

[2]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论。

[3]德行: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

解析

卿、大夫为天子或诸侯的左膀右臂,也就是政策决定的集团,全国行政的枢纽,地位也是很高的。但不负守土治民之责,故次于诸侯。他的孝道,就是要在言语上、行动上、服饰上,一切都要合于礼法,示范人群,起领导作用。

典例阐幽

包拯辞官事父母

包公即包拯(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低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得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戚继光不负父训

有一次,父亲戚景通问戚继光:“宋代岳飞曾说过什么话?”

“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家就兴旺。”

“对,你要终生记住这句话,认真读书,苦练武艺,才能为国立功,干一番大事业!”

几年后,戚继光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军官。这时,父亲正埋头著一部兵书,有人劝他晚年要多置办些田产以留给后代,戚景通听了后对继光说:

“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给你取名继光吗?”

“要孩儿继承戚家军名,光耀门第。”

“继儿,我一生没有留给你多少产业,你不会感到遗憾吧?”

戚继光指着厅堂上父亲写的一副对联:“授产何若授业,片长薄枝免饥寒;遗金不如遗经,处世做人真学问。”他读了一遍后说:“父亲从小教我读书习武,还教我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给孩儿最宝贵的产业,孩儿从没想过贪图安逸和富贵,我只想早些像岳飞建‘岳家军’一样,创立一支‘戚家军’。”

戚景通听了心中十分宽慰,笑着对儿子说:“我这部兵书已经完成了,现在我要传给你,这是我一生的心血,将来你用它报效国家吧!”

戚继光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戚氏兵法》说:“孩儿一定研读这部兵法,不管将来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也不会丢弃父亲的一生心血。”

戚景通在72岁时患重病去世。戚继光接到噩耗从驻防地赶回家奔丧。他在父亲坟上哭着说:“继光一定继承您的遗志,为国尽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朝廷派戚继光负责抗倭。他组织“戚家军”在六年中九战九捷,威震中外。他曾对人说:“我之能抗倭取胜,全靠我父亲在世的谆谆教诲啊!”

孝心感化山贼

刘平,字公子,江苏人。王莽掌权时,他任郡吏守萏邱长,政绩显著,治理有方,因此深得百姓爱戴。王莽死后,天下大乱。刘平为了母亲的安全,就带着她逃往异乡,藏在一座深山中。

一日清晨,刘平出去为母亲找食物,遇到了一群山贼,把他抓住并要吃他的肉。刘平毫不担心自己的安危,却挂念着还未进食的老母,并跪在地上向贼人叩头说:“我今天早上出来是为了给老母亲寻找野菜充饥,如果我不回去的话,老母亲就会被活活饿死,没有人会管她的。所以,我请你们高抬贵手,先让我回去把母亲安顿好,然后,我自会回来,接受你们的处置。”其实这些所谓的山贼,无非都是一些战乱中无家可归的饥民,本不是穷凶极恶之徒,只是迫于生计才落草为寇的。他们听了刘平的诚恳话语,动了恻隐之心,于是就放他回去了。

刘平回到母亲处,给母亲吃完了东西,竟然真的信守诺言,又找到了山贼所在之处。面对他的信义和正直,山贼们都很震惊,没想到真有这样的人。于是,山贼的头领说:“我们只听说古代有节烈之士,没想到今天能亲眼见到。我们怎么能吃你的肉呢?”就这样,刘平化险为夷,回家服侍母亲去了。

后来,刘平又做了官,先被推举为孝廉,又担任义郎一职。

孝心是相通的,山贼们也是父母生、父母养,何况都是饥饿的难民,不是天生就“性恶”。所以,面对孝子刘平的孝心与信义,他们内心善的一面被激发了。可见,“孝道”使人向善。

细节展现孝心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字公纪,是当时的天文学家。他自小受父亲陆康高风亮节的熏陶,深懂忠义孝悌之道。陆绩聪明伶俐,酷爱读书,博学多识,人称“神童”,颇有名气。

6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去九江拜见大名鼎鼎的袁术,一点也不怯场。袁术提的问题,他侃侃而谈,不卑不亢,袁术惊叹小陆绩的才学,破例地给他赐坐,还命人端来一盘橘子。那橘子圆圆的,大大的,皮色金黄,肉肥汁多,味道极美。陆绩悄悄地往怀里塞了三个,在场的人谁也没有注意到。

一席长谈,袁术对小陆绩的才华非常满意。临走向主人告辞的时候,橘子由于没放平稳从他的怀里滚落到地上了。袁术开始吓了一大跳,以为那是什么“秘密武器”,待看清那不过是橘子时,不禁哈哈大笑:“你这孩子是到我家来做客的,怎么走的时候还要在怀里藏着主人的橘子啊,”陆绩不慌不忙,直视着他的眼睛,真诚地答道:“因为我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她吃。”

小陆绩振振有词,神色自若,一点也不显得难堪。因为在他心目中,母亲是伟大而神圣的。儿子孝顺母亲,天经地义,没什么见不得人的。袁术听后很惊讶,对这小孩另眼相看,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想必他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位不同凡响的人物。

果然,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数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官至俞林太守。

世人对孔融让梨的故事耳熟能详,但真正做到礼让的人却不多。要知道,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凡事多想想父母,有好东西应该先给父母。不要只顾自己,不管父母。孝心不需要你大量的金钱投资,孝心不需要你无尽的物质补贴,父母在乎的正是你那一个小小的橘子,一把小小的扇子,一句简短的问候!心中有父母就是一种孝的开始,它能够延伸到你生活的每一小的细节,而这些小的细节正是构成一个人道德和名誉的基石,只有这些基石是坚实和牢靠的,一个人的名声和威望才不会是虚无的。

原文

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1],行满天下无怨恶[2],三者备矣[3],然后能守其宗庙[4]。盖卿、大夫之孝也。

译文

因此,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道德的事不做。由于言行都能自然而然地遵守礼法道德,开口说话无须斟字酌句,选择言辞,行为举止无须考虑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虽然言谈遍于天下,但从无什么过失;虽然做事遍于天下,但从不会招致怨恨。完全做到了这三点,服饰、言语、行为都符合礼法道德。然后才能长久地保住自己的宗庙,奉祀祖先。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

注释

[1]口过:言语的过失。

[2]怨恶:怨恨,不满。

[3]三者备:三者,指服、言、行,即法服、法言、德行。备,完备齐全。

[4]宗庙:古代祭祀祖宗的屋舍。

解析

有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取得成功的人,因为不能慎言谨行而导致身败名裂、遗臭万年。而且往往有这么一个规律:一个人的成功需要付出很多努力,但是失败却很容易,有时只需要一句话、一个不当的做法,就可以让你身败名裂,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所以不管是什么人都应当谨言慎行。

典例阐幽

代父从军彰显女儿孝心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

木兰从军讲的是当时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木兰据说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南)人,从小跟着父亲读书写字,平日料理家务。她还喜欢骑马射箭,练得一身好武艺。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但父亲年纪老迈,又怎能参军打仗呢?木兰没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让年老的父亲去受苦,于是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其他办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兰随着队伍,到了北方边境。她担心自己女扮男装的秘密被人发现,故此处处加倍小心。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

木兰的父母听说木兰回来,非常欢喜,立刻赶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里也杀猪宰羊,以慰劳为国立功的姐姐。木兰回家后,脱下战袍,换上女装,梳好头发,出来向护送她回家的同伴们道谢。同伴们见木兰原是女儿身,都万分惊奇,没想到共同战斗十二年的战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这段感人的代父从军故事很快就传开了,人们都佩服木兰的勇敢和一颗炙热的孝女之心。

原文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1]。”

译文

《诗经》里说:“即使是在早晨和夜晚,也不能有任何的懈怠,要尽心竭力地去奉事天子!”

注释

[1]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夙,早。匪,非,不。懈,松懈,懈怠。一人,指周天子。

解析

尽管守土治民的重大责任不属于卿、大夫,但作为 部门的一个群体,君主诸侯的辅政人员,对政治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卿、大夫之孝,应以忠于职守、拥护其主为首要因素,还应特别注意确保他们的言行举止万无一失,因为只有这样,卿、大夫才能长久地享有荣华与富贵。

典例阐幽

教人行孝的太守

历史上,在地方官中,教导人们遵从孝行的人,当数北魏时的房景伯。房景伯(478—527),性情淳厚,弟弟们尊敬他如同严父。房景伯有个族叔做过官,他的族叔房法寿原本是个无赖,只不过却比较孝敬。房景伯的家境比较贫寒,早年靠为人抄书供养母亲,后来他做了清河太守。

当时,清河盗贼作乱。郡民刘简虎曾无礼触犯房景伯,后投奔山贼。房景伯就提拔刘简虎的儿子为佐治官吏,让他告谕山贼既往不咎。山贼们见房景伯不记旧仇,于是相率投降。

不过房景伯被后人称道的是,他向管辖的郡内一个不孝的年轻人示范孝敬母亲的故事。

当时清河郡下面有个贝邱县,在今山东境内。贝邱有一位妇人控告儿子不孝,叫房景伯来管管,惩治一下。房景伯本来想把那个儿子叫来大堂训斥一番。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先告诉了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说:“这些小民未曾受学,不知礼教,应以德化引导,让他们知耻向善。”于是召见妇人,每日同到厅堂,与她相对饮食。房景伯还叫来她的儿子,命其子侍立堂下,观看房景伯侍奉母亲饮食。不到十日,这位不孝的儿子就感到非常的内疚,请求回去。崔氏说:“此子虽然表面羞愧,不知内心是否真正悔过,暂留几日。”于是房景伯又把这对母子留了二十天。后来其子深受感化,叩头流血,真心悔悟,他的母亲也流下眼泪,乞求回去。回去后,这位不孝的儿子果然洗心革面,对自己的母亲很孝顺,成为了当时一个著名的孝子。宋朝有人写诗说:“亲见房太守,殷勤奉旨甘。哪能不心愧,岂止是颜惭。”

陈毅探母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他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行孝悌,得民心

韩邦靖,字汝度,明朝朝邑(今陕西省大荔县)人。他小时候学习就很勤奋,与哥哥韩邦奇一起考上了进士,当上了山西左参议,守卫大同。当时赶上了荒年,老百姓吃不到粮食,饿死无数人。乡下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韩邦靖见此情景,很想帮助百姓度过灾难,于是他就上奏此事,希望朝廷能赈济灾民,但是却没有被通过。他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因此就想辞官归隐,但还没得到批准,就要先动身上路。乡亲们知道后,自发组织起来,站在路旁痛哭流涕,劝他留下来。韩邦靖含着泪回到家乡,不久就病逝了。后来他的哥哥韩邦奇也做了参议,来到大同,乡亲们知道他是韩邦靖的哥哥,都纷纷出来迎接他,并激动地哭了起来。

在此以前,韩邦奇曾经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一年多。韩邦靖非常担心哥哥的身体,并亲自服侍哥哥。给哥哥吃的药,他都要先尝一下冷热;他还亲手送上哥哥吃的食物。后来,韩邦靖病重,哥哥韩邦奇也是不分昼夜地照顾他达三个月之久。韩邦靖去世后,哥哥只吃简单的饭菜,穿了五个月的孝服。乡亲们都很感动,并为他们立了一块孝悌碑。

感天地泣鬼神的孝子

有一个民间故事,说的是孝子张嵩的事。

张嵩,陇西人,是个有名的孝子。在他八岁的时候,母亲得了重病,躺在床上不思饮食。有一天她忽然想要吃堇菜,张嵩听说,连忙跑到野地里去找。

当时正是冬天,野外是一片一片的枯草,一丝绿意也没有。张嵩把四处都找遍了,还是不见堇菜的踪影。于是他放声大哭:“娘啊,您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却不能报答您。现在您生病了,什么时候才能康复啊。上天如果怜悯我,就让堇菜生长出来吧。”

他哭啊哭,从早上一直哭到中午,天空都为之变了色,红红的太阳躲起来了,乌云越压越低,终于下了一场雨。雨过天晴,张嵩惊奇地发现有无数棵堇菜破土而出。

原来老天爷也被他的孝心所感动了。张嵩采了许多堇菜回家,母亲吃了堇菜后,便能下地行走,病也立刻好了。张嵩长大成人后,母亲生病去世了。张嵩家里十分富有,仆役成群,但做棺材、筑坟墓他一律自己动手,不肯让奴仆出力。送葬的时候也不肯让别人帮忙,有些与众不同。他们夫妻二人亲自把母亲的棺材背上车,然后张嵩让妻子在前面拉车,他自己则在后面推着,一同向坟地走去。

当时狂风暴雨大作,路上的淤泥可以没过膝盖。但奇怪的是他们送葬所经过的路上却是干干净净,一点灰尘也没有。

张嵩把母亲安葬完毕,又哭了一场。此后他天天亲自为母亲培土修坟扫墓,天天一边做这些事一边哭,哭得头发也掉光了。就这样过了三年。

有一天,张嵩又伏在墓碑上哭。这时在坟墓的正北方向响起了隆隆的雷声,越传越近。伴随着雷声又有一道风云来到了张嵩身旁。风云像长出了双手,抱着他把他放在东边距坟八十步远的地方。然后一道闪电划破长空,像一把利剑直劈入坟冢,坟被劈成了两半,棺材露了出来。

张嵩非常惊骇,连滚带爬地到了棺材旁边,看见棺材上写着:“张嵩的孝心通达于神明,神念你一片至诚的心,暂放你母亲回去,她还可以再活三十二年,你要好好地侍奉她。”

听说了这件事的人都啧啧称奇。都说从古至今,还没听说过这等事呢。最后连皇帝也知道了,大为感动,便拜张嵩为金城太守,后来又升迁为尚书左仆射。

伦理学着作——《孝经》

点睛之笔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

经典解读

清代的纪昀(yún)在《四库全书总目》中认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大约成书于秦汉之际。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近百家,现在传世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注本,全书共分十八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较为集中地解释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了“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还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以孝立身理家。《孝经》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这在中国思想史中尚属首次,它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认为只要做到了孝悌的极致,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比较系统的规定。书中主张把“孝”贯穿于人们日常生活的一切行为之中。不仅如此,《孝经》还把封建法律与道德规范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并且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在唐代,《孝经》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则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封建社会里,它被看做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日常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

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 《孝经》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

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据史书记载,古代共有12位皇帝为《孝经》作过注解,分别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汉宣帝刘询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献帝刘协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叡

魏孝文帝曹操

齐武帝萧赜

隋文帝杨坚

唐太宗李世民

这些皇帝都非常重视《孝经》的教义,认为它对于君王和臣民都有很大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因此都曾为它作过注解或加以推崇。这些注解对于后世的研究和传承都有很大的帮助。

问题一:孝经全文 百孝经全文: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后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后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问题二:孝经有多少个字 《孝经》:据统计共2369字。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疏。全书共分18章。

问题三:《孝经》全文字数多少呢?谢谢 40分 孝经全文带标点符号7000多个字,具体见附件。

问题四:百孝经一共多少个字 天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声价贵 死后孝子万古传

处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动地合天

孝经孝文把孝劝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为孝 能孝就是好儿男

为人能把父母孝 下辈孝子照样还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穷莫怨天

孝子面带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亲在应孝不知孝 亲死知孝后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贵实行不在言

孝子齐家全家乐 孝子治国万民安

五谷丰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贫和富 善体亲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为孝 忍让二字把孝全

孝从难处见真孝 孝容满面承亲颜

父母双全正宜孝 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快 亲由我孝寿由天

生前为孝方为孝 死后尽孝徒枉然

孝顺传家孝是宝 孝顺温和孝味甘

羔羊跪乳尚知孝 乌鸦反哺孝亲颜

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兽实可怜

百行万善孝为首 当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无穷孝无边

此篇句句不离孝 离孝人伦颠倒颠

念得十遍千个孝 念得百遍万孝全

千遍万遍常常念 消灾免难百孝篇

4214=508

问题五:孝经全文几字 1799字。

问题六:孝经共多少章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问题七:《孝经》全文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全集《卿大夫章第四》原文赏析与注解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1]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2]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3]不敢行。 译文 不合乎先代圣王礼法所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