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湖派的主要成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阳湖派的主要成员,第1张

据学者曹虹《阳湖文派研究》所列,择要简介:

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常州府阳湖县人。清散文家。乾隆举人。致力于古文,与张惠言同为“阳湖文派”创始人。

张惠言(1761—1802),原名一鸣,字皋文,号茗柯。常州府阳湖县人。清经学家、文学家。嘉庆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与恽敬同为“阳湖文派”之首,又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

张琦(1764—1833),初名翊,又名与权、季鹰,字翰风,又字玉可,号宛邻,又号默成居士。常州府阳湖县人。清诗人、散文家。张惠言弟弟,与哥哥张惠言合称“毗陵二张”,与兄张惠言同创“常州词派”。

李兆洛(1769—1841),字申耆,晚号养一老人。常州府阳湖县人。清文学家、地理学家。清嘉庆进士,晚年在江阴暨阳书院讲学20年。曾与魏源交好,思想上相互影响,著《海国集览》 ,与魏源的《海国图志》互为印证,为洋务派理论基础。

陆继辂(1772—1834),字祁孙,一字修平。常州府阳湖县人。清诗人、散文家。清嘉庆五年(1800)举人。阳湖文派的中坚成员,是继黄仲则后常州又一个杰出诗人。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苏州府吴县人。近代散文家。林则徐的得意门生。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冯桂芬是近代洋务运动的理论先驱。清咸丰十一年(1861),冯桂芬的政论代表作《校邠庐抗议》问世。鉴于当时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冯桂芬提出“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改革主张,成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先声,又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号茗柯,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他是一位经学家,并以词和散文著名,是当时“常州词派”和古文中“阳湖派”的首领。有《茗柯文编》 、《茗柯词》 ,另编有《词选》 ,代表他的词学观点。其《词选序》中所述主张,最根本一点是提出词和诗一样要讲求比兴、要有寄托,“要其至者,莫不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非苟为雕琢曼辞而已”。从这一种标准来看,他认为宋亡以后“四百余年”的词家,都是“安蔽乖方,迷不知门户者也”,这当然也包括了风行一时的浙派词。

《词选》 ,共选唐宋词人四十四家,而序文特加称许的,在唐为温庭筠,在宋为张先、苏轼、秦观、周邦彦、辛弃疾、姜夔、王沂孙、张炎。这个名单初看很难找到明确的共同点,但张氏自有解说。他最推崇的是温庭筠,而原因是在他看来温词种种美人香草的辞面都只是比兴,内中隐有深微的大义(这实际是经今文学的解释方法)。而宋之八家,都还有缺点,即“不免有一时放浪通脱之言出于其间”,要注意辨别。所以他虽选了苏、辛,但主要是选其含蕴委婉之作。这样,张惠言把词的正格规定为一种通过比兴手法表达“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讲究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这种带有经学气息的词学理论,看起来似乎可以纠正浙派词的某些弊病,其实它所指引的路径更为狭窄,在感情的表现方面也更为收敛和隐晦。但由于张惠言的影响,这种理论一度相当风行。

张惠言的词作,文字简净,少用华艳的辞藻和典故,抒情写物,细致生动,词旨在若隐若显之间。他的《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五首,前人颇多称颂,下面这首《木兰花慢·杨花》也很有名:

尽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

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但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楚辞

楚辞(十七卷) (汉)王逸章句、(宋)洪兴祖补注 FB59:9327

汉魏六朝别集

蔡中郎集(十卷外纪一卷外集四卷卷末一卷) (汉)蔡邕撰 FB59:9328

曹子建集(十卷) (魏)曹植撰 FB59:9329(1)

嵇中散集(十卷) (晋)嵇康撰 FB59:9329(2)

陆士衡集(十卷) (晋)陆机撰 FB59:9329(3)

陆士龙文集(十卷) (晋)陆云撰 FB59:9329(4)

靖节先生集(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晋)陶潜撰、(清)陶澍集 FB59:9330(1)

鲍氏集(十卷) (南朝宋)鲍照撰 FB59:9330(2)

谢宣城诗集(五卷) (齐)谢朓撰 FB59:9331(1)

梁昭明太子文集(五卷) (梁)萧统撰 FB59:9331(2)

江文通集(四卷) (梁)江淹撰、(清)梁宾辑 FB59:9331(3)

何水部集(一卷) (梁)何逊撰 FB59:9331(4)

庾子山集(十六卷总释一卷)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并撰 FB59:9332(1)

庾子山年谱(一卷) (清)倪璠编 FB59:9332(2)

徐孝穆全集(六卷备考一卷) (陈)徐陵撰、(清)吴兆宜笺注 FB59:9333(1)

唐别集

初唐四杰文集(二十一卷) 中华书局辑 FB59:9333(2)

王勃文集(九卷) (唐)王勃撰 FB59:9333(3)

杨炯文集(七卷) (唐)杨炯撰 FB59:9333(4)

卢照邻文集(二卷) (唐)卢照邻撰 FB59:9333(5)

骆宾王文集(三卷) (唐)骆宾王撰 FB59:9333(6)

唐丞相曲江张文献公集(十二卷) (唐)张九龄撰 FB59:9334

李太白文集(三十六卷) (唐)李白撰、(清)王琦辑注 FB59:9335-336

杜工部集(二十卷卷首一卷) (唐)杜甫撰 FB59:9337

王右丞集(二十八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唐)王维撰 FB59:9338

孟浩然集(四卷) (唐)孟浩然撰 FB59:9339(1)

唐元次山文集(十卷拾遗一卷) (唐)元结撰 FB59:9339(2)

颜鲁公文集(三十卷补遗一卷) (唐)颜真卿撰、(清)黄本骥编 FB59:9340

韦苏州集(十卷) (唐)韦应物撰 FB59:9341(1)

刘随州集(十卷外集一卷) (唐)刘长卿撰 FB59:9341(2)

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一卷) (唐)韩愈撰 FB59:9342-343

唐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五卷遗文一卷附录一卷) (唐)柳宗元撰 FB59:9344-345

刘宾客文集(三十卷外集十卷) (唐)刘禹锡撰 FB59:9346

孟东野诗集(十卷) (唐)孟郊撰 FB59:9347(1)

唐贾浪仙长江集(十卷) (唐)贾岛撰 FB59:9347(2)

李长吉歌诗(四卷卷首一卷外集一卷) (唐)李贺撰 FB59:9347(3)

元氏长庆集(六十卷集外文章一卷) (唐)元稹撰 FB59:9348

白香山诗长庆集(二十卷后集十七卷别集一卷补遗二卷) (唐)白居易撰 FB59:9349-350

樊川诗集(四卷别集一卷外集一卷补遗一卷) (唐)杜牧撰 FB59:9351

玉溪生诗笺注(六卷玉溪生诗详注补一卷) (唐)李商隐撰 FB59:9352

樊南文集详注(八卷附补) (唐)李商隐撰、(清)冯浩编订 FB59:9353

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玉溪生年谱订误一卷) (唐)李商隐撰 FB59:9354

温飞卿诗集(七卷别集一卷集外诗一卷) (唐)温庭筠撰 FB59:9355(1)

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卷) (唐)鱼玄机撰 FB59:9355(2)

宋别集

徐公文集(二十卷补遗一卷校记一卷) (宋)徐铉撰 FB59:9356(1)

林和靖诗集(四卷拾遗一卷附录一卷) (宋)林逋撰 FB59:9356(2)

苏学士文集(十六卷) (宋)苏舜钦撰 FB59:9357(1)

司马温公文集(十四卷卷首一卷) (宋)司马光撰 FB59:9357(2)

宛陵先生文集(六十卷) (宋)梅尧臣撰 FB59:9360

欧阳文忠全集(一百五十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1-364

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一卷) (宋)胡柯编 FB59:9361(1)

居士集(五十卷外集二十五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1(2)

易童子问(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2(2)

外制集(三卷内制集八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2(3)

表奏书启四六集(七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2)

欧阳文忠公奏议(十八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3)

河东奉使奏草(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4)

河北奉使奏草(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5)

欧阳文忠公奏事录(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6)

欧阳文忠公濮议(四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7)

崇文总目叙释(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3(8)

于役志(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1)

归田录(二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2)

欧阳文忠公诗话(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3)

笔说(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4)

试笔(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5)

近体乐府(三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6)

集古录跋尾(十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7)

欧阳文忠公书简(十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8)

欧阳文忠全集附录(五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364(9)

嘉佑集(十五卷) (宋)苏洵撰 FB59:9365

东坡集(四十卷) (宋)苏轼撰 FB59:9366-369

栾城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四卷三集十卷) (宋)苏辙撰 FB59:9370-372

斜川集(六卷附录二卷订误一卷) (宋)苏过撰、(清)吴长元订误 FB59:9373

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 (宋)王安石撰 FB59:9374-376

山谷诗集注(二十卷外集诗注十七卷别集诗注二卷) (宋)黄庭坚撰 FB59:9377-378

后山先生集(二十四卷) (宋)陈师道撰 FB59:9379

淮海集(十七卷后集二卷词一卷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考证一卷) (宋)秦观著 FB59:9380

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外集一卷正误一卷) (宋)陈与义撰 FB59:9381

诚斋集(四十二卷) (宋)杨万里著 FB59:9382

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放翁逸稿一卷) (宋)陆游撰 FB59:9383-385

渭南文集(五十卷) (宋)陆游撰 FB59:9386

南唐书(十八卷音释一卷) (宋)陆游撰、(元)戚光音释 FB59:9387

水心文集(二十九卷) (宋)叶适撰 FB59:9388

龙川文集(三十卷卷首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二卷) (宋)陈亮撰 FB59:9389

张子野词(二卷补遗二卷校记一卷) (宋)张先撰、朱孝臧撰校记 FB59:9390(1)

片玉集(十卷校记一卷) (宋)周邦彦撰、(宋)陈元龙集注 FB59:9390(2)

石湖词(一卷补遗一卷校记二卷) (宋)范成大撰、朱孝臧撰校记 FB59:9390(3)

稼杆长短句(十二卷补遗一卷补遗校记一卷) (宋)辛弃疾撰 FB59:9390(4)

白石道人诗集(二卷集外诗一卷附录一卷附录补遗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5)

白石道人诗说(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6)

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别集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390(7)

白石道人诗词评论(一卷) (清)许增辑 FB59:9390(8)

白石道人逸事(一卷补遗一卷) (清)佚名辑 FB59:9390(9)

梦窗词集(一卷补一卷小笺一卷) (宋)吴文英撰、朱孝臧撰小笺 FB59:9391(1)

苹洲渔笛谱(二卷集外词一卷校记一卷) (宋)周密撰 FB59:9391(2)

山中白云(八卷附录一卷校记一卷) (宋)张炎撰、(清)江昱疏证 FB59:9391(3)

花外集(一卷附录一卷) (宋)王沂孙撰 FB59:9391(4)

金元别集

元遗山诗集笺注(十四卷附录一卷补载一卷) (金)元好问撰 FB59:9392(1)

元遗山年谱(一卷) (清)施国祁编 FB59:9392(2)

清容居士集(五十卷目录二卷札记一卷) (元)袁桷撰 FB59:9393-394

道园学古录(五十卷) (元)虞集撰 FB59:9395-396

铁崖乐府注(十卷咏史注八卷逸编注八卷) (元)杨维桢撰 FB59:9397(1)

贞居词(一卷补遗一卷) (元)张雨撰 FB59:9397(2)

蜕岩词(二卷) (元)张翥撰 FB59:9397(3)

明别集

宋文宪公全集(五十三卷卷首四卷) (明)宋濂撰 FB59:9398-400

青丘高季迪先生诗集(十八卷遗诗一卷扣舷集一卷凫藻集五卷) (明)高启撰 FB59:9401-402

方正学先生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明)方孝孺撰 FB59:9403-404

震川先生集(三十卷别集十卷) (明)归有光撰 FB59:9405-406

清别集

亭林诗集(五卷文集六卷余集一卷) (清)顾炎武撰 FB59:9407

南雷文定集(前集十卷后集四卷三集三卷诗历四卷附录一卷) (清)黄宗羲撰 FB59:9408

姜斋文集(十卷) (清)王夫之撰 FB59:9409(1)

壮悔堂文集(十卷遗稿一卷年谱一卷) (清)侯方域撰 FB59:9409(2)

吴诗集览(二十卷谈薮二卷补注二十卷) (清)吴伟业撰 FB59:9410-411

曝书亭集(八十卷附录一卷) (清)朱彝尊撰 FB59:9412-414

渔洋山人精华录训纂(十卷) (清)王士禛撰、(清)惠栋训纂 FB59:9415-416

安雅堂诗(一卷未刻稿五卷入蜀集一卷) (清)宋琬撰 FB59:9417

饴山诗集(二十卷文集十二卷附录一卷) (清)赵执信撰 FB59:9418

莲洋集(二十卷附录一卷) (清)吴雯撰 FB59:9419

敬业堂诗集(五十卷续集六卷) (清)查慎行撰 FB59:9420-421

望溪先生文集(十八卷集外文十卷补遗二卷) (清)方苞撰 FB59:9422-423

樊榭山房集(十卷) (清)厉鹗撰 FB59:9424-425

小仓山房诗集(三十七卷诗集补遗二卷文集三十五卷外集八卷) (清)袁枚撰 FB59:9426-428

戴东原集(十二卷覆校札记一卷) (清)戴震撰、(清)段玉裁撰 FB59:9429(1)

述学(内篇三卷外篇一卷补遗一卷别录一卷春秋述义一卷) (清)汪中撰 FB59:9429(2)

卷施阁文(甲集十卷乙集八卷诗二十卷) (清)洪亮吉撰 FB59:9430-431

更生斋文(甲集四卷乙集四卷诗八卷诗余二卷) (清)洪亮吉撰 FB59:9432(1)

骈俪文(三卷) (清)孔广森撰 FB59:9432(2)

惜抱轩文集(十六卷) (清)姚鼐著 FB59:9433-434

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四卷二集四卷言事二卷补编一卷) (清)恽敬撰 FB59:9435(1)

茗柯文(初编一卷二编二卷三编一卷四编一卷词一卷) (清)张惠言撰 FB59:9435(2)

唐确慎公集(十卷卷首一卷卷末一卷) (清)唐鉴撰 FB59:9436

定盦文集(三卷) (清)龚自珍撰 FB59:9437

曾文正公诗集(三卷) (清)曾国藩撰 FB59:9438(1)

曾文正公文集(三卷) (清)曾国藩撰 FB59:9438(2)

巢经巢文集(六卷诗集九卷诗后集四卷遗诗一卷附录一卷) (清)郑珍撰 FB59:9439(1)

定山堂诗余(四卷) (清)龚鼎孳撰 FB59:9439(2)

珂雪词(二卷补遗一卷) (清)曹贞吉撰 FB59:9440(1)

湖海楼词集(三十卷) (清)陈维嵩撰 FB59:9440(2)

弹指词(二卷) (清)顾贞观撰 FB59:9441(1)

纳兰词(五卷补遗一卷) (清)纳兰性德撰 FB59:9441(2)

灵芬馆词四种(七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3)

蘅梦词(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4)

浮眉楼词(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5)

忏余绮语(二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6)

爨余词(一卷) (清)郭麟撰 FB59:9441(7)

总集

文选(六十卷考异十卷) (梁)昭明太子辑、(唐)李善注 FB59:9442-445

六朝文絜(四卷) (清)许梿评辑 FB59:9446

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校勘记一卷附录一卷) (清)姚鼐辑 FB59:9447-448

骈体文钞(三十一卷) (清)李兆洛辑、(清)谭献评 FB59:9449-450

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 (清)黎庶昌辑 FB59:9451-453

经史百家杂抄(二十六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54-455

乐府诗集(一百卷) (宋)郭茂倩辑 FB59:9456-458

玉台新咏(十卷) (陈)徐陵辑、(清)吴兆宜注 FB59:9459

古诗选(三十二卷) (清)王士禛辑 FB59:9460

古诗源(十四卷) (清)沈德潜辑 FB59:9461(1)

五言今体诗抄(九卷) (清)姚鼐辑 FB59:9461(2)

七言今体诗抄(九卷) (清)姚鼐辑 FB59:9461(3)

十八家诗抄(二十八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62-464

花间集(十卷) (五代)赵崇祚辑 FB59:9465(1)

草堂诗余(四卷) (宋)武陵逸史编 FB59:9465(2)

绝妙好词笺(七卷续抄一卷续抄补录一卷) (宋)周密辑 FB59:9466

词综(三十八卷) (清)朱彝尊辑 FB59:9467(1)

明词综(十二卷) (清)王昶辑 FB59:9467(2)

国朝词综(四十八卷) (清)王昶辑 FB59:9468

国朝词综二集(八卷) (清)王昶辑 FB59:9469(1)

国朝词综续编(二十四卷) (清)黄燮清辑 FB59:9469(2)

宋六十名家词(六十一种) (明)毛晋辑 FB59:9470-472

珠玉词(一卷) (宋)晏殊撰 FB59:9470(1)

六一词(一卷) (宋)欧阳修撰 FB59:9470(2)

乐章集(一卷) (宋)柳永撰 FB59:9470(3)

东坡词(一卷) (宋)苏轼撰 FB59:9470(4)

山谷词(一卷) (宋)黄庭坚撰 FB59:9470(5)

淮海词(一卷) (宋)秦观撰 FB59:9470(6)

小山词(一卷) (宋)晏几道撰 FB59:9470(7)

东堂词(一卷) (宋)毛滂撰 FB59:9470(8)

放翁词(一卷) (宋)陆游撰 FB59:9470(9)

稼轩词(四卷) (宋)辛弃疾撰 FB59:9470(10)

片玉词(二卷补遗一卷) (宋)周邦彦撰 FB59:9470(11)

梅溪词(一卷) (宋)史达祖撰 FB59:9470(12)

白石词(一卷) (宋)姜夔撰 FB59:9470(13)

石林词(一卷) (宋)叶梦得撰 FB59:9470(14)

酒边词(二卷) (宋)向子諲撰 FB59:9471(1)

溪堂词(一卷) (宋)谢逸撰 FB59:9471(2)

樵隐词(一卷) (宋)毛开撰 FB59:9471(3)

竹山词(一卷) (宋)蒋捷撰 FB59:9471(4)

书舟词(一卷) (宋)程垓撰 FB59:9471(5)

坦庵词(一卷) (宋)赵师使撰 FB59:9471(6)

惜香乐府(十卷) (宋)赵长卿撰 FB59:9471(7)

西樵语业(一卷) (宋)杨炎正撰 FB59:9471(8)

竹屋痴语(一卷) (宋)高观国撰 FB59:9471(9)

梦窗(甲稿一卷乙稿一卷丙稿一卷丁稿一卷绝笔一卷补遗一卷) (宋)吴文英撰 FB59:9471(10)

近体乐府(一卷) (宋)周必大撰 FB59:9471(11)

竹斋诗余(一卷) (宋)黄机撰 FB59:9471(12)

金谷遗音(一卷) (宋)石孝友撰 FB59:9471(13)

散花庵词(一卷) (宋)黄升撰 FB59:9471(14)

和清真词(一卷) (宋)方千里撰 FB59:9471(15)

后村别调(一卷) (宋)刘克庄撰 FB59:9471(16)

芦川词(一卷) (宋)张元干撰 FB59:9472(1)

于湖词(三卷) (宋)张孝祥撰 FB59:9472(2)

洺水词(一卷) (宋)程珌撰 FB59:9472(3)

友古词(一卷) (宋)蔡伸撰 FB59:9472(4)

龙洲词(一卷) (宋)刘过撰 FB59:9472(5)

初寮词(一卷) (宋)王安中撰 FB59:9472(6)

龙川词(一卷补一卷) (宋)陈亮撰 FB59:9472(7)

姑溪词(一卷) (宋)李之仪撰 FB59:9472(8)

归愚词(一卷) (宋)葛立方撰 FB59:9472(9)

石屏词(一卷) (宋)戴复古撰 FB59:9472(10)

海野词(一卷) (宋)曾觌撰 FB59:9472(11)

逃禅词(一卷) (宋)杨无咎撰 FB59:9472(12)

空同词(一卷) (宋)洪瑹撰 FB59:9472(13)

介庵词(一卷) (宋)赵彦端撰 FB59:9472(14)

平斋词(一卷) (宋)洪咨夔撰 FB59:9472(15)

文溪词(一卷) (宋)李公昂撰 FB59:9472(16)

丹阳词(一卷) (宋)葛胜仲撰 FB59:9472(17)

孏窟词(一卷) (宋)侯置撰 FB59:9472(18)

克斋词(一卷) (宋)沈端节撰 FB59:9472(19)

芸窗词(一卷) (宋)张矩撰 FB59:9472(20)

竹坡词(三卷) (宋)周紫芝撰 FB59:9472(21)

圣求词(一卷) (宋)吕滨老撰 FB59:9472(22)

寿域词(一卷) (宋)杜安世撰 FB59:9472(23)

审斋词(一卷) (宋)王千秋撰 FB59:9472(24)

东浦词(一卷) (宋)韩玉撰 FB59:9472(25)

知稼翁词(一卷) (宋)黄公度撰 FB59:9472(26)

无住词(一卷) (宋)陈与义撰 FB59:9472(27)

后山词(一卷) (宋)陈师道撰 FB59:9472(28)

蒲江词(一卷) (宋)卢祖皋撰 FB59:9472(29)

琴趣外篇(六卷) (宋)晁补之撰 FB59:9472(30)

烘堂词(一卷) (宋)卢炳撰 FB59:9472(31)

十五家词(三十七卷) (清)孙默辑 FB59:9473

梅村词(二卷) (清)吴伟业撰 FB59:9473(1)

棠村词(三卷) (清)梁清标撰 FB59:9473(2)

二乡亭词(二卷) (清)宋琬撰 FB59:9473(3)

南溪词(二卷) (清)曹尔堪撰 FB59:9473(4)

炊闻词(二卷) (清)王士禄撰 FB59:9473(5)

百末词(二卷) (清)尤侗撰 FB59:9473(6)

含影词(二卷) (清)陈世祥撰 FB59:9473(7)

溪南词(二卷) (清)黄永撰 FB59:9473(8)

月湄词(四卷) (清)陆求可撰 FB59:9473(9)

丽农词(二卷) (清)邹祗谟撰 FB59:9473(10)

延露词(三卷) (清)彭孙遹撰 FB59:9473(11)

衍波词(二卷) (清)王士禛撰 FB59:9473(12)

蓉渡词(三卷) (清)董以宁撰 FB59:9473(13)

乌丝词(四卷) (清)陈维嵩撰 FB59:9473(14)

玉凫词(二卷) (清)董俞撰 FB59:9473(15)

二主词(一卷) (五代)李璟、(五代)李煜撰 FB59:9474(1)

白香词谱(四卷) (清)舒梦兰撰、(清)谢朝征笺 FB59:9474(2)

元曲选(一百种) (明)臧懋循辑 FB59:9475-478

破幽梦孤雁汉宫秋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5(1)

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5(2)

包待制陈州籴米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3)

玉清庵错送鸳鸯被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4)

随何赚风魔蒯通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5)

温太真玉镜台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6)

杨氏女杀狗劝夫杂剧(一卷) (元)萧德祥撰 FB59:9475(6)

相国寺公孙合汗衫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5(7)

钱大尹智宠谢天香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8)

争报恩三虎下山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9)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杂剧(一卷) (元)吴昌龄撰 FB59:9475(10)

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5(11)

东堂老劝破家子弟杂剧(一卷) (元)秦简夫撰 FB59:9475(12)

同乐院燕青博鱼杂剧(一卷) (元)李文蔚撰 FB59:9475(13)

临江驿潇湘秋夜雨杂剧(一卷) (元)杨显之撰 FB59:9475(14)

李亚仙花酒曲江池杂剧(一卷) (元)石君宝撰 FB59:9475(15)

楚昭公疏者下船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5(16)

庞居士误放来生债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17)

薛仁贵荣归故里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5(18)

裴少俊墙头马上杂剧(一卷) (元)白仁甫撰 FB59:9475(19)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一卷) (元)白仁甫撰 FB59:9475(20)

散家财天赐老生儿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5(21)

朱砂担滴水浮沤记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5(22)

便宜行事虎头牌杂剧(一卷) (元)李直夫撰 FB59:9476(1)

包龙图智赚合同文字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2)

冻苏秦衣锦还乡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3)

翠红乡儿女两团圆杂剧(一卷) (元)杨文奎撰 FB59:9476(4)

李素兰风月玉壶春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6(5)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杂剧(一卷) (元)岳伯川撰 FB59:9476(6)

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7)

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一卷) (元)戴善夫撰 FB59:9476(8)

鲁大夫秋胡戏妻杂剧(一卷) (元)石君宝撰 FB59:9476(9)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10)

半夜雷轰荐福碑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1)

谢金吾诈拆清风府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12)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3)

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6(14)

说鱄诸伍员吹箫杂剧(一卷) (元)李寿卿撰 FB59:9476(15)

河南府张鼎勘头巾杂剧(一卷) (元)孙仲章撰 FB59:9476(16)

黑旋风双献功杂剧(一卷) (元)高文秀撰 FB59:9476(17)

迷青琐倩女离魂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6(18)

西华山陈抟高卧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19)

庞涓夜走马陵道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6(20)

救孝子贤母不认尸杂剧(一卷) (元)王仲文撰 FB59:9476(21)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6(22)

杜牧之诗酒扬州梦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6(23)

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6(24)

昊天塔孟良盗骨杂剧(一卷) (元)朱凯撰 FB59:9476(25)

包待制智斩鲁斋郎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6(26)

朱太守风雪鱼樵记杂剧(一卷) (元)庾天锡撰 FB59:9477(1)

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7(2)

四丞相高会丽春堂杂剧(一卷) (元)王实甫撰 FB59:9477(3)

孟德耀举案齐眉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4)

包龙图智勘后庭花杂剧(一卷) (元)郑庭玉撰 FB59:9477(5)

死生交范张鸡黍(一卷) (元)宫大用撰 FB59:9477(6)

玉箫女两世姻缘杂剧(一卷) (元)乔孟符撰 FB59:9477(7)

宜秋山赵礼让肥杂剧(一卷) (元)秦简夫撰 FB59:9477(8)

郑孔目风雪酷寒亭杂剧(一卷) (元)杨显之撰 FB59:9477(9)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杂剧(一卷) (元)王晔撰 FB59:9477(10)

陈季卿误上竹叶舟杂剧(一卷) (元)范子安撰 FB59:9477(11)

布袋和尚忍字记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7(12)

谢金莲诗酒红梨花杂剧(一卷) (元)张寿卿撰 FB59:9477(13)

铁拐李度金童玉女杂剧(一卷) (元)贾仲名撰 FB59:9477(14)

包待制智赚灰阑记杂剧(一卷) (元)李行道撰 FB59:9477(15)

崔府君断冤家债主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7(16)

㑳梅香骗翰林风月杂剧(一卷) (元)郑德辉撰 FB59:9477(17)

尉迟恭单鞭夺槊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7(18)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杂剧(一卷) (元)谷子敬撰 FB59:9477(19)

须贾大夫諕范叔杂剧(一卷) (元)高文秀撰 FB59:9477(20)

李云英风送梧桐叶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21)

花间四友东坡梦杂剧(一卷) (元)吴昌龄撰 FB59:9477(22)

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7(23)

王月英元夜留鞋记杂剧(一卷) (元)曾瑞卿撰 FB59:9477(24)

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7(25)

两军师隔江斗智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7(26)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杂剧(一卷) (元)杨景贤撰 FB59:9478(1)

月明和尚度柳翠杂剧(一卷) (元)李寿卿撰 FB59:9478(2)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杂剧(一卷) (元)王子一撰 FB59:9478(3)

张孔目智勘魔合罗杂剧(一卷) (元)孟汉卿撰 FB59:9478(4)

玎玎珰珰盆儿鬼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5)

荆楚臣重对玉梳记杂剧(一卷) (明)贾仲名撰 FB59:9478(6)

逞风流王焕百花亭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7)

秦修然竹坞听琴杂剧(一卷) (元)石子章撰 FB59:9478(8)

金水桥陈琳抱妆盒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9)

赵氏孤儿大报仇杂剧(一卷) (元)纪君祥传 FB59:9478(10)

感天动地窦娥冤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8(11)

梁山泊李逵负荆杂剧(一卷) (元)康进之撰 FB59:9478(12)

萧淑兰情寄菩萨蛮杂剧(一卷) (元)贾仲名撰 FB59:9478(13)

锦云堂暗定连环计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14)

罗李郎大闹相国寺杂剧(一卷) (元)张国宾撰 FB59:9478(15)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杂剧(一卷) (元)郑廷玉撰 FB59:9478(16)

都孔目风雨还牢末杂剧(一卷) (元)李致远撰 FB59:9478(17)

洞庭湖柳毅传书杂剧(一卷) (元)尚仲贤撰 FB59:9478(18)

风雨像生货郎旦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19)

望江亭中秋切鲙杂剧(一卷) (元)关汉卿撰 FB59:9478(20)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杂剧(一卷) (元)马致远撰 FB59:9478(21)

萨真人夜断碧桃花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22)

包待制智赚生金阁杂剧(一卷) (元)武汉臣撰 FB59:9478(23)

冯玉兰夜月泣江舟杂剧(一卷) (元)佚名撰 FB59:9478(24)

沙门岛张生煮海杂剧(一卷) (元)李好古撰 FB59:9478(25)

诗文评

文心雕龙(十卷) (梁)刘勰撰、(清)黄叔琳注 FB59:9479(1)

诗品(三卷) (梁)钟嵘撰 FB59:9479(2)

诗品二十四则(一卷) (唐)司空表圣撰 FB59:9479(3)

渔隐丛话(前集六十卷后集四十卷) (宋)胡仔撰 FB59:9480-481

初月楼古文绪论(一卷) (清)吴德旋撰、(清)吕璜纂 FB59:9482(1)

说诗晬语(二卷) (清)沈德潜撰 FB59:9482(2)

鸣原堂论文(二卷) (清)曾国藩辑 FB59:9482(3)

词律(二十卷拾遗八卷补遗一卷) (清)万树辑 FB59:9483-484

佩文诗韵释要(五卷) (清)周兆基辑 FB59:9485(1)

词林韵释(一卷) (宋)佚名撰 FB59:9485(2)

1、C

2、B

3、C

4、(1)后来有人检查那人的行李,发现里面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把这事告诉了周丰。

      (2)一共好几天救起了若干人,(焦翁)留他们在铺子里住,给他们东西吃;等到洪水消退了,又出旅费送他们回去。(意对即可)

文化印象95 分。(主要参考成语、诗词、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

五格数理80 分。(主要参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学笔画组合的搭配关系)

用字的意义:

欣:快乐、喜欢、高兴、茂盛。(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531,520次)

《说文解字》释云:笑喜也。从欠斤声。

言:本义说,说话。言论,见解,意见。(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49,550次)

《说文解字》释云:直言曰言,论难曰语。从口·声。凡言之属皆从言。

总评:

欣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

言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欣搭配。

字义欣表示喜悦、快乐、欣慕;言表示言信、忠言、美言,意义优美。

音律张、欣、言的读音是zhāng、xīn、yán,声调为阴平、阴平、阳平,音律优美,朗朗上口。

字型张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1画;欣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8画;言为独体字结构,姓名学笔画7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

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11-8-7,五格俱佳。

意蕴成语欣然自得 季路一言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文化印象:成语释名、趣味解释、名言名句和名人用字

成语释名:

欣然自得 季路一言   欣欣向荣 畅所欲言(解释)

欣然自得 腹饱万言   鼓舞欢欣 季路一言(解释)

趣味解释:

欣庆 · 言信

欣欣向荣 · 言行一致

欢欣 · 诺言

欣然自得 · 言谈文雅

名言名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其一》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宋〗苏洵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张九龄《感遇》

名言名句

名人用字:

陈诗欣: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4年 希腊 雅典)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冠军(中国台北)。

储欣:(1631—1706),清初散文家。字同人。论文推崇唐宋,袭取唐顺之、茅坤等所倡“唐宋八大家”之说,并增入李翱、孙樵两人,称为“唐宋十大家”。所著有《在陆草堂集》,又选《唐宋十大家全集录》。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字必简,唐朝著名诗人。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

张惠言:(1761—1802),字皋文,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善文辞,为常州词派的创始人。与恽敬同为“阳湖派”之首,两人思想倾向大致相同。兼善篆书。所著有《茗柯文编》、《茗柯词》。并编有《词选》、《七十家赋钞》。

传统解析:五行八字、属相、五格数理

五行、属相分析:

温馨提示:由于您没有指定详细的出生日期和时间,故此信息无法获取。因为五行八字需要提供详细的生日信息才能进行推算!

五行属相

>>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五格数理解析:

结构解析外格 8

(阴金)  1张 11欣 8言 7天格 12

(阴木)人格 19

(阳水)地格 15

(阳土)总格 26 (阴土)天格数是先祖留传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

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前的活动力。

人格数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影响人的一生命运。

外格又称变格,影响人的社交、智慧等,其数理不用重点去看。

总格又称后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后的命运。

天格12解析意志薄弱,难酬志向,百忍尚可得和平。

地格15解析福寿双全的立身兴家数。

人格19解析反应机敏,先声夺人数。

外格8解析意志刚健的勤勉发展数。

总格26解析变怪奇异的豪侠数。

三才解析

(天人地)一时可以成功,但需注意不断巩固已有胜利果实并避免骄傲自满。

基础运解析

(人地)表面看来安定,但随时可能陷入不安定之中。

成功运解析

(人天)成功顺利,但要注意家庭和睦。

人际关系

(人外)有智慧和大度量,柔中带刚,需增强决断力,以防陷入受累境地,数吉者成功。

上述分析仅供参考!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1 有什么清朝的著作能体现清朝的法律状况的吗,包括红楼梦

《清史稿》,《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镜花缘》,《老残游记》,《吴同初行状》,《书吴、潘二生事》,《阎典史传》,《画网巾先生传》,《洪秀全演义》,《秣陵春》,《牛头山》,《长生殿》,《桃花扇》,《狱中杂记》等。

《大清律例》,《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大清一统志》,《理藩院则例》,《皇朝文献通考》,《通志》,《通典》,《大清律集解附例》,《康熙会典》,《雍正会典》,《乾隆会典》,《嘉庆会典》,《光绪会典》,《乾隆会典事例》,《嘉庆会典事例》,《光绪会典事例》,《钦定吏部则例》,《钦定户部则例》,《钦定礼部则例》,《钦定中枢政考》,《刑部现行则例》,《钦定工部则例》,《钦定台规》,《吏部处分则例》,《兵部处分则例》,《吏部铨选则例》,《赋役全书》,《学政全书》,《荫生授官例》,《南山集》,《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大义觉迷录》,《清稗类抄》等等。清初的文人学者,不,满,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专,制,统,治,较普遍地存在反,对,清,廷的民,族,思,想,有些人还有进步的民,主,思,想。

这时期的诗文作家,即以抱有这种思想的明遗民为主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是这时期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

他们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现了强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晚明散文的成就,显示了崭新的面貌;他们诗歌的风骨亦高。重要的遗民诗人,还有归庄、杜□、吴嘉纪、阎尔梅、钱澄之、屈大均、陈恭尹等。

遗民诗的重要主题,是反,映,民,族,矛,盾,表,现,爱,国,思,想;阎尔梅、钱澄之、吴嘉纪又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阶,级,矛,盾。在风格上,也各有特色。

以明臣而仕清的钱谦益和吴伟业,也是清初的两个重要作家。他们的身份不同于遗民,而作品内容却有相似之处。

钱谦益学问渊博,文章气概恢宏,在黄、顾、王三家之前,已开始转变晚明散文的格局,扩大其规模。其诗兼学唐、宋诸大家,入清后的作品,也好写兴亡之感,以自托“不忘故国”。

吴伟业诗,多写明末清初的史事,其七言歌行,词藻绵丽,感情恻怆,音节谐美,有很强的感染力。 著名的散文作家,还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人。

魏禧是遗民,其文有较浓厚的民族感情和较强的形象性。侯方域文奔放有气势。

汪琬文流畅简洁。在钱谦益、顾炎武等人的影响下,清初文人,多博览群籍,典实丰富,所以也多善于写作骈文,以陈维崧所写的才气横溢的骈文为最著。

康熙后期,统,治,巩,固,文士又多是在清朝成长的,其身世与明遗民不同。这时期的诗歌,就不再以表,现,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为主,而是致力于艺术技巧的追求,内容以抒情吊古和模写山水为主。

著名诗人有施闰章、宋琬、王士□、朱□尊、查慎行、赵执信等。王士□为神韵派领袖。

查慎行诗刻划精工,成就较大。赵执信则比较注,重,反,映,现,实。

清初词坛,也呈振兴之概。陈维崧效法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作品数量多,为阳羡派词的代表作家。

朱□尊编选《词综》,提倡南宋姜夔、张炎一派清空雅洁的词风,为浙派词的开山祖。纳兰性德词擅长白描,神似南唐李煜。

他们对后来都有较大的影响。 由于文学本身的演变和城,市,生,活,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等原因,元明以来,新兴的戏曲、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超过当时的诗歌、散文。

清代文学,也还继续着这种趋势,戏曲、小说的成就比较突出。 清初的戏曲,如吴伟业的《秣陵春》、李玉的《牛头山》等,抒写国,家,衰,亡,之,痛,是当时民,族,矛,盾的曲折投影。

李玉等人合作的《清忠谱》,揭,露,宦,官,当,政的黑,暗,把,市,民,群,众的斗,争,搬上舞台;情节人物比较集中,减少明代传奇戏曲头绪纷繁的毛病,内容和形式都值得肯定。朱□(素臣)的《十五贯》、叶稚斐(时章)的《琥珀匙》,内容也有可取。

接着出现了洪□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两部杰出的传奇。《长生殿》把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放在安史之乱前后的背景上描写,抨击了封,建,政,治和李、杨生活的腐,朽,面,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矛,盾;在歌颂真挚爱情方面贯注了作者的理想。

虽在对主题思想和主人公性格的处理上有着自相矛盾的缺点,但此剧情节动人,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成就还是较高的。《桃花扇》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主线,抒写南明福王弘光朝,覆,灭,以至明室300年隳败的兴亡之感,做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比较成功的结合。

它直接写到清兵入关前后的史事,和现实斗争的联系比《长生殿》密切。全剧结构紧密,表现了身居被,侮,辱、被,压,迫,地,位而有高贵品格的李香君,塑造了一个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妇,女,形,象。

它的主要局限性是对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敌,视。 清初的长篇章回小说,如陈忱的《水浒后传》、钱彩的《说岳全传》,通过写前代故事,反映了阶级斗争、民族矛盾,表,现,爱,国,思,想。

但艺术成就。

2 浙江工商大学是不是211重点大学

1 浙江工商大学既不是211工程大学,也不是985工程大学。

2 浙江211大学名单如下:浙江大学

3 浙江985大学名单如下:浙江大学

1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2 浙江工商大学是教育部、商务部和浙江省人民 共建的重点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11年的杭州中等商业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培养商业专门人才的学校之一。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杭州商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原国家商业部和国内贸易部等中央部委,1998年从原商业部直属院校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百余年来学校一直秉承商科办学传统。学校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法学、工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建设成为一所商科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财经类大学。

3 浙江大学(Zhejiang University),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之一。1928年定名为浙江大学。国民党执政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中华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校史中最辉煌的时期。竺可桢老校长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并为浙大确立了“求是”校训和文言文《浙江大学校歌》。

3 浙商的22条军规具体内容是什么

浙商22条军规(详细请参考:/view/2360783): 1、坚持看CCTV-1新闻联播 要想把握经济命脉,必须关注政局,新闻联播着实为中国商人的最佳晴雨表。

2、不要轻易相信合约或合同 哪怕合约让你的律师看过了,公证处公证了都不要轻易相信,甚至当你的客户把钱已经汇入你指定的账户以后你都必须确认。 3、你自己必须守信,一诺千金 若想一直做个商人,那么你必须树立自己的信誉。

4、对不守信的人例外 不要给对方予机会以谎言解释谎言。 5、你能赢得起但你可能输不起的生意最好不做 在做任何生意以前,你都必须考虑清楚,你是否输得起,输不起的事情最好别做。

6、不要先期投入太多,给自己留够底牌 不到最后关键时刻,最好不要亮出你手里最有分量的牌,最后的赢家才是真正的赢家。 7、天下无事不可为,但商人有所为也有所不为 不要因为利润少而不做,也不要因为风险小就去做。

8、慎重选择合作伙伴,亲密战友是一定要慎重、慎重再慎重地选择,慎重是对彼此而言并非只针对单方。 9、不要在你的团队里有你家庭成员的影子 因为以你为核心之一的团队接受的是你,而不是你的家庭成员。

10、不要给你的女人讲你的商业细节 第一,你谈了可能她们也不懂;第二,那里面可能会有给你带来麻烦的内容;第三,可能会涉及到商业机密。 11、不要偷税漏税 这是一个商人应该做的。

12、但要学会合理避税 这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应该学会做的。 13、不要太相信记者和媒体 你不能告诉记者很多你的底细,更不能相信记者会给你保守商业秘密,且必须学会面对记者并加以设防。

14、不要摆大,哪怕你真的是老大 天外有天,不要在任何场合摆大,哪怕你真的很大。 15、保持中立,不要卷入政治派系纷争 事实证明,把商业利益的希望寄托在派系纷争的任何一方,都是危险而且不明智的,在派系纷争之间,你必须冷静的保持中立。

16、不要太在乎金钱与利益得失 天下自然有的是你赚不完的钱和商业机会,所以在金钱与利益面前大度一些又何妨呢? 17、不要过多用金钱粉饰自己 你当然可以穿自己喜欢的“内联升”的布鞋,你也可以在很多人面前抽你自己喜欢抽的劣质香烟! 18、资本决定发言权,但你不应该轻易让别人知道你有多大的发言权 关心下属于你的资本和你能控制的资本是正确的,甚至你该关心的包括你的坏帐和现金收益以及现金流量,但这些不应该让太多人知道。 19、总结别人的成败得失 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更不要鄙夷别人的失败,找出别人失败或者成功的全部原因,取其长,补其短。

20、不要用旁门左道的规矩去解决商业上的冲突 商业有商业自身的游戏规则,你必须遵守商业中的一切游戏规则,愿赌就得服输! 21、在能把握全局的前提下,不要追求事必躬亲 不要把自己搞得没有时间与朋友交流,最要紧的是不要让自己没有时间放松与思考。当然,业务的核心部分你自己必须牢牢把握。

22、给自己留条后路,预防众叛亲离你 可以在沉寂江湖多年以后重整旗鼓,但你不可以倒下以后就不再起来,所以你必须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4 高中文言文济南知府庄君传翻译

济南知府庄君传张惠言庄君钧,字振和,自号曰学坡,先世自镇江之金坛徙武进。

其后子孙多显。武进之言世族者推庄氏,以至君十世矣。

君少育于外王父刘文恪公于义。乾隆初,刘公奉节巡修畿辅河道。

君年十九,随幕府,数为刘公言水利事,刘公甚奇之。当是时,直隶总督高公某方举能任河工者,曰:“孰有才如庄某,而不早试之吏者乎?”即上其名,补霸州判。

丁父艰,服除授山东济南府,卒于官。 君既明习水利事,又长于治民,所在大府争欲任君以事。

其历州郡皆有殊绩,而君性谦谨,未尝自言。及君之殁,而其子幼,无以知君之详,独得其卓卓称诵于人者四事。

其一事曰:磁州二漳水合于其西,夏秋之间,水潦至,决溢四漫,或数百里无陆虚。濒河之吏,岁赋帑,筑堤而捍之。

溃,又增焉,以为常。君至州,议曰:“水方悍而挠之以堤,是搏之也,请穿河引之。

”总督方公然之,疏于朝,报可。如君所欲穿者,漳患大息。

其二事曰:漳之濒,有弃地数千顷,故民田也,为水败,独其赋存,吏以敲朴责之。君请总督以闻,尽蠲之。

民祠君于漳水上。其三事曰:汝州,旧有卫,卫有四屯。

卫之罢也,并于州,而诸屯距州二三百里,远徭役,以为病。 君为州,皆贳免,屯之民立石诵焉。

其四事曰:君始为大名府,岁大旱,君谒守道,请发粟赈。道曰:“太守擅之乎?咎谁执?”君曰:“府去省千里,文移往返,必旬月。

饥民旦暮且死,何咎之云乎?知府请任。”立檄大名元城,出谷四万石,与民。

既,总督周公奏之,有旨复与赈谷四万石,民无饿者。 是秋岁大稔。

张惠言曰:君之子轸与予交,轸言君在东安时,河水暴至,君乘小舟渡,及中流,舟覆,仆役皆溺。有跃而呼者,曰:“此吾贤父母也!”遽入水负之出。

及其去大名,民号哭而走送者,百里不绝。余以为世多言今之民情不如古,观于君,岂其然哉!惜乎君之未得尽其所设施,而其事又不得而尽传之也。

余尝游大名,大名之人,至今能道君之赈民粟也。(选自《茗柯文编》,有删改)庄钧,字振和,自己取号为学坡,祖先从镇江金坛迁徙到武进。

以后子孙多显达之人,武进人谈论到世族的时候推崇庄氏,到庄钧已经有十代了。 庄钧小时候在外祖父刘文恪公那里长大。

乾隆初年,刘公出使巡视整修京城附近的河道。庄钧当时十九岁,跟随在刘公的幕府里,屡次给刘公进言有关水利方面的事情,刘公很惊奇。

在这时,直隶总督高某正举荐能够胜任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员,说:“谁有像庄钧那样的才能,那他为什么不早点到官员那里去试试呢?”立即向朝廷上报庄钧的名字,补任其为霸州州判。 父亲去世后,庄钧回家守丧。

守丧结束后,被授予山东济南府的官职,后来死于任上。庄钧既明了熟悉水利方面的事务,又擅长治理百姓,所在之处的巡抚都争相委任其职事。

他所治理过的州郡都有突出的成绩,但庄钧性情谦虚谨慎,不曾自己夸耀过功劳。 等到他去世后,他的儿子还年幼,无法详细了解庄钧的情况,只得到四件突出的被人称道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磁州有两条漳河在其西边聚合,到夏秋之际,大水涌来,四下漫延,有时方圆几百里没有陆地。当地的官吏,每年都收取财帛赋税,修筑堤坝抵抗洪水。

堤坝决堤,就再增高它的高度,大家习以为常。 庄钧到了磁州,建议说:“水势正汹涌时却用堤坝来阻拦,这是在和洪水拼斗啊,请允许我开挖河道来引导洪水。”

总督方公认为他说得有理,就向朝廷上疏,朝廷批复同意他的做法。按照庄钧所设想的开挖河道,漳水的祸患被平息了。

第二件事:漳水边有弃掷的几千顷田地,原来是百姓的田地,被漳水破坏后,(田地无法耕种),但那税收依旧保留着,官吏用刑法责成百姓交赋税。 庄钧请求总督向朝廷汇报情况,(后来)全部免去了这些赋税。

百姓在漳水边造祠堂纪念他。第三件事:汝州先前有军队,下面分有四个戍所。

军队撤走后,这四个戍所合并到汝州,但是这些戍所距离汝州有二三百里,服徭役时路途遥远,百姓认为很不便。庄钧治理汝州时,免去了那些地区人民的徭役,那里的百姓树碑称颂他。

第四件事情:庄钧起初治理大名府,那年大旱,他去拜见道员,请求分发粮食救济灾民。道员说:“太守想擅自行动吗?出了问题谁担当?”庄钧说:“州府距离台省一千里,文书往返,必定需要一月的时间。

饥民很快将饿死,(发粮救济灾民),还说什么过错呢?请让我来承担责任。 ”庄钧立即发文给大名元城,拿出四万石粮食,交给灾民。

粮食发放结束后,总督周公上奏朝廷,朝廷下旨再给予四万石赈灾用的粮食,百姓没有挨饿的。这一年秋天粮食大丰收。

我说:庄钧的儿子庄轸和我是朋友,庄轸说在东安的时候,河水突然涨水,庄钧正乘着小船渡河,到河中央的时候,船翻掉了,仆役都跌入河中。 有人见了跳着喊道:“这溺水的是我们贤能的父母官啊!”立即跳入水中将庄钧背离河水。

等到庄钧离开大名的时候,哭喊着跑去送行的百姓,绵延一百里没断绝。我认为当今世上的人大多说现在的民情不如古代,从庄钧的事情来看,难道是这样的吗?可惜啊,庄钧没有能完全施展他的才能,而他的事迹又不能全部流传下来。

我曾经到大名去。

十个最容易读错的姓氏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Zhang。虽说有一本《百家姓》,实际上何止百家。所谓百家姓,是虚指,其实,民间的姓氏五花八门,很难统计。没人给中国姓氏一个准确的数目,只能描述个“大概其”。有的模糊其词,说8000多个;也有言之凿凿,说有4100个。这些林林总总的姓氏中,有一些是常人稍不注意就会读错的。

一、华姓

“华”姓,应读hua(化),不读作中华的华。华姓源于封邑,出自子姓。《古今姓氏书辨证》云:“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宋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可见,华姓的祖先是宋戴公的孙字子华父督。因宋戴公的祖先系子姓,所以,姓氏书上称华氏出自子姓。据历史记载,华父督当时在宋国很有势力,他曾经害死过孔子的祖父孔父嘉,逼得孔氏迁往鲁国。华姓后裔在后世有很多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国时的神医华佗和曹魏时的华歆,四十岁上下的人当不会忘记吧。

二、任姓

“任”姓,应读ren(人),不读作任务的任。任姓有两个来源:一是出自黄帝之裔。《元和姓纂》云:“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姓,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二是出自风姓,为太昊之裔。《通志》云:“任,为风姓之国,实太昊之后,今济州任城即其地。”《左传正义》云:“太昊后,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姓皆任姓也。”可见,这两支任姓都是非常古老的姓氏。前几年人民的好公安局Zhang任Zhang霞,就是任姓的好儿女。

三、解姓

“解”姓,应读xie(谢),不读作解放的解。解姓起源于封邑,其祖先是唐叔虞之子良,食采于解,因于为氏,源于姬姓。唐叔虞是周初唐国的初封之君,他的第八个儿子名叫姬良,其食邑在解邑,其子孙即以姬良的封邑为姓氏,称解姓。《姓氏急就篇》注云:“(解),地名,在河东,因地为氏,故河东多解姓。”春秋战国时的河东即指今山西省的西南部。

四、仇姓

“仇”姓,应读qiu(求),不可读作仇恨的仇。仇姓的祖先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仇牧,子姓。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81年,宋国发生了一场内乱,史称“南宫万之乱”。仇姓的祖先仇牧在这场内乱中,表现了大无畏的忠君爱国精神。当时,宋国的卿士南宫万与宋闵公在一起下棋。因宋闵公没有下赢,恼羞成怒,就用语言羞辱南宫万。南宫万是一介武夫,力大无穷,在十分恼怒的情况下,拿起棋盘将宋闵公拍死。仇牧闻之,率军与南宫万战于公门。两人搏斗之中,仇牧“齿著门阖而死”。仇牧的后人即以仇为姓氏。明代有大画家仇英等,现任江苏省副省Zhang的仇和应是仇姓中最出镜的人了。

五、朴姓

“朴”姓,应读piao(瓢),不读朴素的朴。朴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郡。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朴姓大概此后即进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鲜族此姓甚多,这可能是朴姓的另一个来源。朝鲜人三大姓,李、金、朴。

六、查姓

“查”姓,应读zhā(扎),不读检查的查。关于查姓的起源,史书上记载的较简略。《万姓统谱》云:“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孙道始徙海陵(今江苏泰州),至今查代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专家张澍认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真宗与楂道语及姓氏,谓曰: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称之。又问姓所起,引《春秋》会吴于楂以对,自是改之。”当代最有名的查姓子孙,应是金庸金大侠了。金庸原名查良镛,金庸笔名来自于名字最后一字,应用拆字法。

七、盖姓

"盖"姓,应读gě(葛),不读覆盖的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齐大夫食采于盖, 其裔孙以邑为氏。” 《词源》云:“战国齐盖(ge)邑, 汉置盖县,属泰山郡。北齐废,故城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盖姓还有一个来源为少数民族姓氏所改。《魏书》之《官氏志》云:“卢水胡有盖(ge)氏、盖(ge)楼氏改为盖氏。”今**明星盖丽丽, 应读作盖(ge)丽丽,厦门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盖建民是我认识的第一个盖姓之人。

八、区姓

“区”姓,不读区别的区,应读(ōu)欧。区姓源于人名。《万姓统谱》云:“欧冶子之后,转为区氏,望出渤海。又云:今岭南多此姓。区姓的祖先区冶子是中国古代铸剑名匠。《汉书》中记载的名人有区景、区怜、区星、区博,其中区博在王莽时曾为中郎。南齐时有南海人、琛州刺使区金。明代有顺德人、南京户部郎中区大任。前国家足球队的门将区楚良,是当代区姓中的优秀分子了。

九、乐姓

不读作快乐的乐,应读作yue (月)。乐姓源于人名,出自子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宋戴公生公子衎, 字乐父, (乐父)生倾父泽, 泽生夷父须, 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乐姓后裔中, 战国时期的乐羊和乐毅父子,世为将帅, 最为有名当代著名的跳水名将乐静怡,诸位不会感到陌生吧。

十、逄姓

逄字读作 pang(旁)。逄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 feng(逢)或peng(蓬)。其实,逢、蓬这两个字也还有一个共同的读音pang,他们也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其中,逄氏与逢氏同源;而蓬氏又另是一个来源。关于前者,《姓氏考略》云:其始祖是“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姓氏寻源》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二字,今亦分列之。”清代另一个史学家罗泌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逢伯陵为黄帝臣,后受封于逄邑,实始于齐。《左传.昭公十年》孔颖疏云:伯陵之后,世为逄君。蓬姓源于姬姓。《万姓统谱》云:“周封支子于蓬州,因以为姓。” 其实容易读错的姓还有一些,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还有两个复姓,最易读错。“万俟”复姓,应读moqi,“尉迟”复姓,应读yuchi。

费:费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f e i(肺),一个读作 b i(必)。读音不同,来源各异。费(fei)姓源出姒姓,夏禹之后,是个非常古老的姓氏。《元和姓纂》云:“系出姒姓,禹后。夏末有费仲、费昌。望出江夏。”而费(bi)姓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始祖是鲁国国君庄公的弟弟季友。鲁庄公死后,季友遵照哥哥的遗嘱,佐其子般为国君。后来般为庆父所杀,季友逃亡到陈国。后来庆父在鲁国倒行逆施欲自立为君,引起天怒人怨,不得已逃到莒国。季友回国后,又立鲁闵公弟弟的儿子——申为国君,是为僖公。僖公任命季友为相国,将费 邑(今山东费县西南)封给季友。季友的后代 中有一枝人即以费(bi)为姓氏。费 字后来去掉右边的邑旁,写作费。

翟:翟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zhai(宅),一个读作 d i(狄)。翟(di)姓起源于春秋早期。当时,在我国北方世代居住着一支少数民族,中原人称之为狄,或翟。这支民族长期活动在齐、鲁、晋、卫、宋、邢诸国之间,与各国诸侯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且各有支系。其中白狄的一支在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后代子孙就用部族名“狄”作为自己的姓氏。因狄与翟同音,族人即写作翟。还有人认为,翟字的古体是一个象形字,原意是野鸡,为狄族人的图腾标志,所以狄人以翟字作为自己的姓氏。翟(zhai)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在我国中原地带有一个国家叫翟国。后来这个国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即以国名“翟”为姓氏。《元和姓纂》云:“黄帝之后,代居翟地。《国语》云:翟国为晋所灭。齐有翟楼。”

朴:朴字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pu(朴素的朴),一个读作 piao(瓢)。作姓氏时朴字读作(piao)。朴姓最早起源于四川巴郡。据《三国志·魏志》记载:“建安二十年,巴夷王朴胡,举巴夷来附。”朴姓大概此后即进入中原。如今吉林朝鲜族此姓甚多,这可能是朴姓的另一个来源。

乜:乜字读作 nie(聂)。乜姓属稀姓,乜字的外形与也字相似,容易相混。乜姓大约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古代西部的少数民族。《万姓统谱》云:乜,蕃姓,今秦陇有此姓。《北史》记载中有乜列河其人。另一支乜姓起源于汉族。据《山左诗集》记载:山东之乜,系也先后所改。也先其人的事迹不详。

恽:恽字读作 yun(运)。恽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jun(军)。恽姓有两个来源:一是起源于杨姓。据《茗柯文编》记载:“汉杨恽之后,其子避难,以父名为姓氏。”一是起源于熊姓。张澍《姓氏寻源》云:“其先出楚成王,为熊姓,盖以成王名恽故也。”今江苏武进一带恽姓甚多,明代有恽厥初、恽南田、恽寿平等,现代有革命家恽代英。

亓:亓字读作 qi(其)。亓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qia(卡)。关于亓姓的起源,可供考稽的材料甚少。有一种说法认为,亓字即古代的其字,始祖是齐太公姜尚。《路史》云:齐太公后有其氏。汉代有阳河侯其石。历史上记载的亓姓后人也不少,唐代有亓志绍,明代有莱芜人河南巡抚亓诗教。

仉:仉字读作 zhang(掌)。仉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读作 ji(几)。关于仉姓的来源,可供考稽的资料很少。(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云:“(仉氏),即掌氏,孟子母仉氏,或即鲁党氏之族。”仉氏与掌氏及党氏有什么瓜葛呢?《通志·氏族略·以族为氏》解释清了这个问题:“掌氏,鲁大夫党氏之后,以音掌,故从音文。望出琅邪、敦煌。”原来是同音假借而来的-----党氏与掌氏、仉氏的音都相同,或许是为了书写的方便,或许是为了其他的什么原因,一个姓就变成了几个姓。

逄: 逄字读作 pang(旁)。逄姓属稀姓,人们往往容易错把它 feng(逢)或peng(蓬)。其实,逢、蓬这两个字也还有一个共同的读音pang,他们也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姓氏。其中,逄氏与逢氏同源;而蓬氏又另是一个来源。关于前者,《姓氏考略》云:其始祖是“商诸侯逢伯陵之后。望出北海”《姓氏寻源》云:“字本作逢,后世分逢、逄二字,今亦分列之。”清代另一个史学家罗泌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逢伯陵为黄帝臣,后受封于逄邑,实始于齐。《左传·昭公十年》孔颖疏云:伯陵之后,世为逄君。蓬姓源于姬姓。《万姓统谱》云:“周封支子于蓬州,因以为姓。”

查:查姓有两个读音,一个读作 cha(茶) ,一个读作 zha(扎) 。但读作查(zha)姓者居多。关于查姓的起源,史书上记载的较简略。《万姓统谱》云:“望出齐郡。五代时南唐有查文徵,文徵孙道始徙海陵(今江苏泰州),至今查代为海陵望族。”清代的姓氏专家张澍认为,查姓即楂姓,是由楂姓而改的。(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真宗与楂道语及姓氏,谓曰:宜求音之近而美者称之。又问姓所起,引《春秋》会吴于楂以对,自是改之。”

佘:佘(she)姓与余(yu)姓字形相似,容易弄混。不过,这二姓却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明)扬慎在《稀姓录》一书中认为:“今人姓有此(余)而妄写作佘,此不通晓说文而自作聪明者,余字

阳湖派的主要成员

据学者曹虹《阳湖文派研究》所列,择要简介:恽敬(1757—1817),字子居,号简堂。常州府阳湖县人。清散文家。乾隆举人。致力于古文,与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