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传承的文言文素材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有关传承的文言文素材有哪些?,第1张

  笔者曾在所任教的高一年级246位同学中做过一份有关“传统文化知晓度”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人惊讶不已。结果显示:近86%的孩子不知道“四书”、“五经”、“六艺”这些传统的儒家经典指什么;近90%的孩子从未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任意一本,甚至不能准确地写出其作者;82%的孩子认为“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成语所反映的古代文化精神在当今社会没多大价值。我们的孩子们大多分不清楚司马光和司马迁,不知道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佳节的来历。与此相反,他们酷爱动漫、口袋小说、游戏杂志,喜欢日韩服饰,追逐当今各路明星,口中吟唱伤感歌曲,嘴上挂着“超女”、“宅男”等新鲜的名词,吃肯德基、麦当劳,欢庆圣诞节,崇尚金钱。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个性的张扬,但同时也为新一代青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感到深深的担忧。

  这固然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有关,与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但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也难逃干系。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对传统文化的获得主要依赖于文言文的阅读。但较长时期以来,我们没有让学生在传统文言作品中领会那博大精深的文化,感悟那辉煌的人文精神,没有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作为教师责无旁贷的重任,作为文言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为了应付一次次的考试,把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将一篇篇文质兼美、蕴含着作者思想和情思、渗透着博大精深古代文化的文言作品当成了由古文字堆积而成的语言材料,对它们进行支离破碎式的讲解,从而使得学生在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中难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于漪老师曾说:“汉语文负载着几千年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的地质层,渗进了民族的个性、民族的睿智,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我们迫切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彰显文化的魅力,这在传统文化日渐衰败的当下,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知人论世,积累文化知识

  

  每一位作者都是一本书,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有着独特的思想,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作品。读名人的作品,了解名人的人生经历,了解他们生活的时代,做到“知人论世”,让学生们对作者有个完整的把握,放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放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去解读文本,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积累。本人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素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优良的民族精神

  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逍遥游 ………………………… 《庄子》

  秋 水 ………………………… 《庄子》

  更 法 ……………………… 《商君书》

  劝 学 ………………………… 《荀子》

  天 论 ………………………… 《荀子》

  五 蠹 ……………………… 《韩非子》

  《孝经》四章…………………… 《孝经》

  邲之战 ……………………… 《公羊传》

  礼 运 ………………………… 《礼记》

  中 庸 ………………………… 《礼记》

  大 学 ………………………… 《礼记》

  察 今 …………………… 《吕氏春秋》

  上古天真论 ……………… 《黄帝内经》

  邹忌讽齐王纳谏 …………… 《战国策》

  触詟说赵太后 ……………… 《战国策》

  离 骚 ………………………… ﹝战国﹞屈原

  谏逐客书 …………………… ﹝秦﹞李斯

  过秦论 …………………… ﹝西汉﹞贾谊

  论贵粟疏 ………………… ﹝西汉﹞晁错[1]

举贤良对策 …………… ﹝西汉﹞董仲舒

  越王句践世家 ………… ﹝西汉﹞司马迁

  廉颇蔺相如列传 ……… ﹝西汉﹞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序 ……… ﹝西汉﹞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 …………… ﹝西汉﹞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序…………… ﹝东汉﹞班固

  苏武传 …………………… ﹝东汉﹞班固

  张骞传 …………………… ﹝东汉﹞班固

  论衡自纪篇……………… ﹝东汉﹞王充

  说文解字叙 ……………… ﹝东汉﹞许慎

  刺世疾邪赋 ……………… ﹝东汉﹞赵壹

  典论论文……………… ﹝三国魏﹞曹丕

 有关传统文化的素材有哪些哪些适合在写作文的之后用请看下面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哦!

有关传统文化的短素材:关于传统文化的10大金句

 0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权威解读“血脉”指一脉相承、代代传承的精神;“精神家园”指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

 02、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权威解读“文化自信”指人民对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自豪感,并能主动学习、传承、捍卫本国文化尊严。

 03、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权威解读“独一无二”指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了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是在政治思想、人文思想还是宗教意识形态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并成为“东方文化”的源头。

 04、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权威解读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05、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权威解读文化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更是一种国家实力。

 美国称霸世界,靠的绝不仅仅是航母、导弹、苹果,更离不开好莱坞。

 要想提高国际影响力,我们就不仅要通过“一带一路”、“亚投行”来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还要通过传承、弘扬、输出中国文化,来和世界各国分享中国优秀文化的成果。

 06、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化既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又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中华文化既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性,又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

 权威解读自远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土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贡献自己的才智;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支撑。

 07、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权威解读不忘本来,就是要认真学习和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吸收外来,就是要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与文明成果,不能搞闭关锁国那一套东西;而向未来,就是不要搞“是古非今”、“厚古薄今”、“封建保守”那一老套东西,传承固然重要,创新与发展则更加重要;继往固然重要,但开来更加重要。

 08、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共建共享,形成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

 权威解读“人”是文化的载体,离开了“人”,所有文化都会消亡。

 那么传统文化到底是为哪些人服务、又要依靠哪些人来传承发展答案是“人民”,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绝对不能把传统文化变成少数人的特权;哪些传统文化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需要传承哪些需要创新哪些需要摒弃回答这些问题的权利,不能授予极少数所谓的“文化精英”,而必须要还给最广大人民群众。

 09、中华文化不仅是精神家园的支撑、先进文化的基础,从根本上说,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深厚历史渊源,要植根在中华文化之中。

 权威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大地上的伟大实践,以中华民族为实践主体,必然要立足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中国的历史文化,依赖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撑。

 10、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

 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权威解读“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华文化历来强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历来就有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的气度,“闭关锁国”、“唯我独尊”只是例外的情况。

 历史反复证明,凡是开放包容的时候,中华文化就会更加强大、更加丰富、更加自信;反之,凡是闭关锁国的时候,中华文化就会自绝于世界、自绝于人类、自绝于进步。

有关传统文化的短素材: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近几年来一直被提上日程,关于传统节日具体你又了解多少,如果让你书写,你会怎样写!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一 春节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

 “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二 端午节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

 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

 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提灯笼。

 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

 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来。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

 节日降临前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了。

 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也用来祭祖拜月,更是亲戚朋友互相馈赠的节日佳品。

 除了月饼,中秋节的另一种节日佳品是“柚”。

 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灯笼,他们也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大人们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会上尽情娱乐。

 新加坡人也可以参加由民众联络所或会馆主办的中秋晚会。

 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孩子们的灯笼,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夜。

 为了使中秋佳节的气氛更浓,庆祝活动更普遍,我们可以建议在公共场所张挂灯笼,同时主办猜灯谜等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之节日四 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而有趣的,人们会举行马球比赛、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丫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小朋友们所喜爱。

 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有关传承的文言文素材有哪些?

  笔者曾在所任教的高一年级246位同学中做过一份有关“传统文化知晓度”的调查,调查的结果让人惊讶不已。结果显示:近86%的孩子不知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