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指南针的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关于指南针的故事!!!,第1张

飞机在辽阔的天空中翱翔,轮船在无际的大海中航行,探险队在苍莽的

森林中勘察,商旅们在浩瀚的沙漠中跋涉,他们是依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

大家也许会不约而同地说出同一答案:指南针。可你知道指南针是怎样

发明的吗?你知道关于指南针,有许多使人难忘的故事吗?

相传在4000 多年前,在中国北方中原地区,黄帝和蚩尤大战于涿鹿之

野,战斗持续了半年未有分出胜负。

应该说,黄帝在这场战斗中能够取胜,因为他的部落是一个比较强大的

部落,而且他代表着正义。但是,每当战斗即将胜利之时,总是有大雾迷漫

山野,让人辨不出方向,所以总是前功尽弃。

黄帝决定派人探个究竟,这雾到底是怎么引起的。于是派一个重要将领

随自己上山,侦察蚩尤部落的动静。

黄帝等人到了山上后,各处山谷里全弥漫着悠悠昏霞,雾悄然独自上山,

好像一个恶灵,寻找安息之处而不可得似的。粘湿而冷酷的雾缓缓飘来。

只见,浪潮起伏,互相追逐,好像险恶的海面上的波涛。雾的密度封闭

了所有景物,就在黄帝准备命令返营时,身边的大将突然发现了一个奇迹。

黄帝随着大将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蚩尤的大营中,蚩尤正坐在祭坛

上,身后幽燕,徐徐作雾,雾从他的口中吐出,慢慢飞出营外,萦绕着山川

巨野。

黄帝这才想起这不是自然界之雾,如想破掉雾,必须造出一样东酉,使

人能够辨别方向,然后才可一举破之。

黄帝回营后,立即吩咐能工巧匠造指南车让指南车认出方向。在指南车

造好后的一个黄昏,黄帝率领部落,大举进攻蚩尤。

这时蚩尤再作雾也不灵了,黄帝部落在指南车的指引下,在迷雾中大败

蚩尤,结果蚩尤残败,黄帝大胜。

其实,上面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很广,但是黄帝发明指南车是不足信的。

而且指南车与指南针有着本质的区别。

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时的大科学家张衡倒是确实发明过指南车,但是他

的制造方法却失传了,甚为可惜。

到了三国时代,有个叫马钧的发明家,重新造出了指南车。当然,马钧

的发明,我们将在后面介绍。

下面这个故事,倒是和指南针有些关系。

据说秦始皇在位时,身边网罗了一批术士来为他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有

一天,一位叫徐福的术士奏本说:

“在东方的大海上有三座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州,仙人们都在那

里居住。请皇帝让我率领一批男女儿童前往寻求。”

秦始皇很高兴,马上选派了几千名儿童,又为他造了艘大船,让他从现

在的山东日照县附近出海。谁知徐福一去不返,不知道他把这些男女少年带

向何方。

几千年过去了,秦始皇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徐福渡海求药的故事并

没有被人们忘记。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徐福他们是横渡黄海和朝鲜海峡

到达了日本。

如果情形真是如此的话,那么徐福可以算得上中国航海家中的先驱人

物,也就是说,徐福最早使用了指南针。

也许有读者会说:“难道徐福非要使用指南针不可吗?比如用太阳、星

星定方位,不是同样可以到达指定地点吗?”

不错,这样的确可以,我国古代的人们也就是这样做的。但是,如果碰

到那种“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行”的天气怎么办呢?

再说,这种天气,在大海中是家常便饭。茫茫大海,无边汪洋,如果航

向偏离1°,那就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正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

里。”

当然,我们在这里,也只是猜测而已,不必当真,权且作为探讨。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在地球磁场中的指极性而制成的。磁铁能够吸铁,也

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吸铁石。

2000 多年前,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采矿、冶铁业已有相当规模。劳动

人民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矿石,因为它一碰到铁就吸住,

好比一个慈祥的母亲吸引自己的孩子,所以称它为“慈石”。

《管子·地数篇》中记有:“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山海径·北

山经》中记有:“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慈石。”古人把磁石吸铁比作“母

子相恋”。

他们不但发现了磁石的吸铁性,而且还发现了磁石的指极性。每块磁石

的两头都有不同的磁极,一头叫S 极,一头叫N 极。

而我们居住的地球本身,也是一块天然的大磁体,在南北两头也有不同

的磁极。靠近北极的磁性为S 极,靠近南极的磁性是N 极。因为同性磁斥的

缘故,所以不管在地球什么位置,放置一根磁针,它的N 极始终指向北方。

但是,最初的指南针,同现在指南针的形状完全不同。最初的指南针是

用磁石做成的,它是一块天然的磁石,琢磨成勺子的形状。

把磁石的S 极琢磨成勺柄,并使磁勺的重心落在圆而光滑的底部中央。

磁勺做好后,还得做一个光滑的底盘。

使用的时候,把它放在平置底盘的中央,用手拔动勺柄,使它转动,当

它停下来时,勺柄指向南方,古人把这磁勺称为“司南”,就是负责指南的

意思。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中国古籍中有许多用司南来辨别方向的记

载。如《鬼谷子·谋篇》中,曾记到有人外出采玉,就带了司南去,以便不

迷失方向。

《韩非子·有度篇》记有:“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这也是用司南来

定方向的记载。

但是,这种用天然磁石琢制司南的方法,技术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因

为天然磁石在琢制的过程中,容易因受到震动而失去磁性,所以这种司南得

不到广泛的使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战争和海上航行的需要,人们迫切要求一种制作和使

用更加方便的指向仪器。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掌握了人工

磁化的方法,指南针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在公元1044 年,北宋初年,由曾公亮主编的一部军事著作《武经总要》

中,详细地记载了一种新颖的指南工具——指南鱼的制法。

“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

赤,以铁铃铃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北方),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

以密器收之。”

这样一来,铁片鱼就被磁化成指南鱼了。使用时,只要取一碗水置于无

风处,平面鱼会浮在水面,待它静止时,鱼首所指的方向就是南方。

当然,上面所说的薄铁片,应是一种低碳钢。这种人工磁化法要比欧洲

早几百年,直到1600 年,英国人吉尔伯特才发现使红热的铁棒沿着地球磁场

方向冷却而磁化的方法。

当时不但有铁片制成的指南鱼,还有用木头做的指南鱼和指南龟。木制

指南鱼,是一块手指大小的木头刻成鱼的形状,从鱼嘴往里挖一个孔,放进

一块磁铁,使它的S 极向外,再用黄蜡封口。

使用时,将木头鱼放在水面上,其原理同铁片鱼相仿。但指南龟则不放

在水中,而是将龟肚下方挖个小洞,让它顶在光滑的竹签上面,便于自由转

动。

指南鱼发明后不久,人们又掌握了一种更好,更方便的人工磁化法,就

是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使钢针磁化。这种经过人工磁化的钢针,可说是正

式的指南针了。

这样一来,指南针的制造过程大大简化,为指南针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先

决条件。

北宋著名科学家曾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述了这种指南针的四种用

法:

1以磁针横贯灯芯的水浮法;

2指甲旅定法,即把磁针放在光滑的手指甲面上;

3碗唇旋定法,即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口上;

4缕悬法,即在磁针中间涂一点蜡,粘上一根线,挂在无风的地方。

水浮法、缕悬法和木刻指南龟用的针顶法,直到现在,仍为航空和航海

用的罗盘以及地磁测量仪所采用。

指南针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在于航海上的应用。从目前掌握的材料看,最

早用于航海的是在北宋。宋代时,航海业已相当发达,与日本列岛和南洋群

岛的交往已很频繁,同阿拉伯各国的贸易关系也很密切。

这些海上交通的迅速扩大,是与指南针的应用息息相关。不论天气如何

阴晦,航向都可由人来把握。

南来的《梦梁录》曾写道:“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

毫厘不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

元代的《海运篇》中有这样一句话:“航行海洋,不畏深深而虑浅,不

虑风而虑礁,立定盘星以取向。”

上面所说的针盘,盘星就是航海罗盘。明朝的《东西洋考》中说:船出

河口,进人茫茫大海,波涛连天,毫无岸边标帜可循,这时就只好“独特指

南针为导引”了。

由此可见,小小磁针,对于海上航行是多么必不可少,对于推动航海业

的发展,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最著名的航行,有明代郑和下西洋,从江苏刘家港出发到印尼苏门答腊,

沿途航线都标有罗盘针路。以后的哥仑布航行抵达美洲大陆和麦哲仑环球航

行,也都依赖的是海上救星——指南针了。

中国的指南针大约在公元12 世纪传到阿拉伯,然后再由阿拉伯传到欧

洲。

在战国磁山发明,发明人没有记载。指南针在古代又叫司南,主要是一根磁针组成,在有磁场的位置可以自由转动,根据子午线的切线方向和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这一规律来判断方向。

现代最常用于航海和旅行的时候,是古代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总结的经验了解到磁石磁性的特征,在古代应用于祭祀、军事和占卜来确定方位,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这一伟大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对航海和海上贸易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典籍记载有关指南针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在可考典籍范围内记载的中国古代指南针,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且根据先秦典籍记载,产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可能制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武安极有可能就是指南针的故乡。

指南针的发展

在唐朝已经出现了便于携带的类指南针仪器,但绝不是指南针,把此种物件看作是指南针的过渡形式。王振铎未明确论断指南针发明的具体时问,由于缺乏材料,出于科学严谨性方面考虑,所以未轻易论断。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也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也只能给出一个时间区间。

大约在北宋初年,由于军事和航海等需要和材料与工艺技术的发展,先后利用人造的磁铁片和磁铁针以及人工磁化方法制成了在性能和使用上比司南先进的指南鱼。 在指南鱼发明后不久,又发明了一种意义更重大、制法更简单、使用更方便和用途更广泛的指南针。

12世纪以后,指南针传到了阿拉伯国家和欧洲,又大大推动了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项伟大贡献。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对磁石磁性认识的结果。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

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

据1982年3月,《光明日报》报道:磁山(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的发源地。 据《古矿录》记载:《明史地理志》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又《明一统治》称:“磁州武安县西南有磁山,产磁铁石。”又《古矿录》记载:《明一统治》称:磁山,在县西南30里,土产矿石,州名取此。磁山,指南针的故乡。

典籍记载有关指南针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在可考典籍范围内记载的中国古代指南针,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且根据先秦典籍记载,产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可能制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武安极有可能就是指南针的故乡。

王振铎的相关观点,指南针的发明至早不逾于宋代,此种观点在其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都有所体现。如在《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上)》一文中所述:“自周末至李唐,古人所称述之‘司南’或称‘指南’为一种辨别方向之仪器,其物便于携带及测验,宛如指南针之用矣。王振铎认为在唐朝已经出现了便于携带的类指南针仪器,但绝不是指南针。王振铎把此种物件看作是指南针的过渡形式。王振铎未明确论断指南针发明的具体时问,由于缺乏材料,出于科学严谨性方面考虑,所以未轻易论断。王振铎说:“指南针之发明时代,以《萍洲可谈》海舶用磁针及沈括谓方家制磁针,信其创始必早。”指南针的发明应当是一个很漫长的时间中,慢慢地改进的结果,而不同时期的形式,也应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王先生也只能给出一个时间区间。

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三。

1、造纸术发明于西汉时期,在东汉时期被进一步改善,是由著名发明家蔡伦改进。

2、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蚕织丝的国家,那些丝绵也给了劳动人民灵感,他们将残絮织成薄片,就可以书写了,而蔡伦在这个基础上用树皮渔网等废弃原料加工制造成纸,这种纸由于原料低廉,很快被大家接受。

3、指南针在古代被叫做司南,主要是由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组成,这种磁针能够在天然磁场的作用下转动,从而给人们指明方向,常用于古代的航海、军事和测量中。我国古代指南针的发明主要有三类就是司南、罗盘、磁针。

4、火药是一种可以由火花、火焰等引燃的药剂,据古籍《范子计然》记载,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将火药运用于民间了,这个发明在古代的运用不算太多,反而在近代的时候被广泛运用于战争中,给人类消停战事、安全防卫带来作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明之一。

5印刷术是基于造纸术基础上的一项发明,可以说如果没有造纸术也就没有印刷术了,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在唐朝后期被广泛应用,后来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世界上第一个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

关于指南针的知识如下:

1、指南针又称指北针,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

2、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

3、据《古矿录》记载,指南针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指南针的前身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司南。

4、现代人制作了各种电子指南针,美国的苹果手机中就有这个软件,电子罗盘也叫数字罗盘,是利用地磁场来定北极的一种方法,应用到手机上,其实就是电子指南针,电子罗盘一般用磁阻传感器和磁通门加工而成。

5、典籍记载有关指南针的事情和典籍作者,全都在古代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在可考典籍范围内记载的中国古代指南针,全都是用天然磁石磨制而成;且根据先秦典籍记载,产天然磁石的只有武安磁山(今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可能制造司南的地方,只能在以邯郸为中心的燕赵文化区域内,武安极有可能就是指南针的故乡。

关于指南针的故事!!!

飞机在辽阔的天空中翱翔,轮船在无际的大海中航行,探险队在苍莽的森林中勘察,商旅们在浩瀚的沙漠中跋涉,他们是依靠什么来辨别方向的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