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镇在中国文献中最早的记录是什么时候.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宜山镇在中国文献中最早的记录是什么时候.,第1张

据史书不可靠记载,早在前202—220年的汉朝就有对宜山镇进行的布料贸易的记录!

在南宋时期,泥山(今宜山镇)以韩彦直《橘录》闻名天下,流传至今故宋朝之前的记录并不多再下面就是明、清时代记载,民间传说<高机和吴三春>,<高机和吴三春>就是描写当地纺织能手高机的动人故事和近代的"中华第一织"的发展

按苍南陈姓迁徙记录:

陈姓徙迁与演变 陈姓入迁苍南历史悠久,人物荟萃的望族。据考证,苍南陈姓以福建北移为多,北方南下者少,最早是五代,其次为宋代,三者为明代,最迟是清初。但从这四方面探源,由于年湮代远,清初又值“奉旨迁界”,氏族星散,世系鸿支俱难稽考。经各地《陈氏宗谱》记载,反复对照史志资料,基本上确认入迁苍南的陈姓为“南朝派”、“龙湖派”和“太傅派”。我们以最早的来说:

南朝派,即武帝陈霸先于557年登位起,至后主陈叔宝于589年降于隋朝止,其后裔子孙以“皇室苗胤”自诩,故称南朝派

北宋建隆二年(961)辛酉,转迁江南下涝(今龙港镇下涝村)定居,繁衍成族,支系分居陈良、陈家宅、湖前和宜山、钱库、金乡、赤溪、矾山、马站等地,以及平阳、瑞安、乐清等地。

以韩彦直《橘录》泥山盖平阳[8]一孤屿。大都块土。不过覆釜。其旁地广袤只三、二里许。以上数据来算,之前泥山那边因泥山而得名,周围三二里外为海边,在万里那边中间还有海峡,故称之为孤屿而龙港一直属宜山管辖,自1984年才正式成立为镇,所以下涝村的记录应该也是泥山的记录

不过在温州年史表里的最早以镇级来记录的是:

1085年(北宋神宗元丰八年)

  据《元丰九域志》载,是时温州四县有121916户,内主户80489,客户41427。较北宋初增长三倍。平阳有前仓(钱仓)、 槽(舥艚)、泥山(宜山)三镇,瑞安有瑞安、永安二镇,乐清有柳市、封市(虹桥)二镇。各镇设有场务,收取商税。

我只是发一些文献记录和一些推断,我也不是历史学家,不好枉下定论我觉得除去不可靠记录外,应该是北宋建隆二年(961)辛酉,转迁江南下涝(今龙港镇下涝村)定居这段为最早的记录

永嘉最大特点就是山水,很多的旅游景点,青山绿水!

“永嘉”为县名始自589年。“永嘉”是“水长而美”的意思。永嘉风景秀美资源丰富。享“天下第一江”美誉的楠溪江国家4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著称。悠悠三百里楠溪江,江流纯净澄碧、清澈见底,令人流连忘返。区内植被良好,其地面水至今仍保持着最原始的水貌,纯净度超过国家一级地面水标准。

自然风光: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楠溪江位于浙江省南部的永嘉县境内,景区总面积625平方公里,分为七大景区,计800多个景点。以水秀、岩奇、瀑多、村古、滩林美而名闻遐迩,是我国国家级风景区当中唯一以田园山水风光见长的景区。 

古村落: 在永嘉境内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它们给风景区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赋予楠溪江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建筑史、规划史的研究上具有很高的价值。以“天人合一”、“气论”、“八卦”以及阴阳五行风水思想构建的楠溪江古村落,留存着大批完整的宗谱、族谱。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可以使我们大体了解我国古代“耕读社会”与“宗族文化”的梗概。 

革命遗址: 永嘉是一块英雄的土地,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本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早期重要***谢文锦在永嘉创建了中共温州独立支部,点燃了浙南革命的火种。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永嘉五尺村宣告成立。

望里六板桥董姓 始迁祖董会泉,系福建泉州兴公二十世孙,子富公第四子。原籍福建泉州府沙堤。约于清时入迁平阳县腾蛟明山前,配蔡氏,生子六:长子荣和原居故里;次子明玉徙居江南塘西,后迁居望里六板桥;三子明如居平阳县麻步西村,为西村、赤溪园林岭后之始祖;四子明世徙居渔寮荷包田;五子君伯分居福鼎溪底与七斗岗;六子赞卿分居福鼎岐腰及瑞安高楼及半垟小岭头、山仔头。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赤溪小岭头董姓 始迁祖董日华、董日贵兄弟,原籍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二十七都入迁浙江平阳县亲仁乡二十五都望里金家庄山仔头,今望里镇金家庄山仔头。二公约于清乾隆年间转迁五十二都小岭头(今属苍南县赤溪镇小岭头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街路、望里六板桥(近年入迁)、钱库、江山寿山垟心蔡、中墩、赤溪街路、尖礁和上海、福建石狮等地。

望里乌石岭董姓 始迁祖董敦荣,系西汉董仲舒六十一世孙,福建汀州董七郎第四世孙,董青峯次子。约于明嘉靖元年(1522)壬午避倭寇之乱率经丰、经坡二子由福建泉州府南安县入迁大渔大岙心,不数载移居荪湖云岭下(今望里镇乌石岭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藻溪繁枝、宜山黄头图、金乡城内、灵溪街、芦浦林家院、龙港街路、新安西社、括山河西、石砰内湖、珠梅岭、安峰、龙沙、金乡底店和金华东乡东藕塘、温州市区、平阳昆阳、杭州泗安粗糠岗、甫山、瑞安飞云、上海南京路、厦门禾山吴村、浦城观音岭、青田白沙、宁波、临海长街丹屿背、象山马岙秦家墩、福鼎四斗、扁潭、盐塘、古岭小岙、玉环县城、坎门、东岙底等地和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法国等。

繁枝董姓 始迁祖董明宇、董明高兄弟,系董敦荣之孙、董经丰之子。董经丰随父与弟(董经坡)入迁大渔大岙心,其二子由大岙心转徙繁枝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括山南垟董姓 始迁祖董质所,与兄董振所、董应所,系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二十七都大尖埔尖石董胜回裔孙。公于明末因战乱入迁平阳县十八都后蟠龙,后由后蟠龙移居二十三都将军南垟(今括山乡南垟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魁里小姑董姓 始迁祖董学洙,原籍浙江台州黄岩县城北妙儿桥,明嘉靖年间从军,时倭冠扰乱,奉命随军戍守蒲门五十五都。退役后,挈家卜居魁里小姑。繁衍成族,传至七世孙董国绅于清康熙年间由小姑徙居玉环县九都蝤蛑岙。

金乡郊外河头董生 始迁祖董敬之,字启隶,号恭益。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戊寅由永嘉县瞿溪入迁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龙港、炎亭、钱库、舥艚、矾山以及平阳万全、鳌江、深圳、广州、上海等地。

观美双溪董姓 始迁祖董德瑞,系董仕伍六世孙,坤房董志尖五世孙。董仕伍,字耀岩,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戊寅,由泰顺县罗阳镇上周洋来平阳县三十一都华阳(今属苍南县)歛租病故田庄。妣杨氏,生子二:长志美、次志尖(分乾坤两房),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丁巳,入迁华阳定居。乾房传至第四世董赞卿,于清初转迁北港四十六都溪头;坤房传至第五世董德瑞,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壬子,由华阳入迁双溪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灵溪街、观美街和平阳县鳌江、钱仓、温州市永强、金华兰溪、长兴县泗安、安吉县,以及福鼎市山前等地。

沪山杨家井、凤岙董姓 始迁祖董其祥,字神哲,系平阳县麻步新垟屿山董英雅之孙,董廷趾之长子。于清康熙年间由平阳县麻步新垟屿山入迁二十八都盛陶溪口,不久后移居沪山杨家井。配王氏,生子六:长暨达为大房,居沪山凤岙;次暨选为次房,居凤岙;三暨逜为三房,居凤岙;四暨暹为四房,居沪山杨家井;五暨述为五房,居杨家井;六暨道为六房,居杨家井。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沪山杨家井、凤岙、县城灵溪和温州市区、平阳鳌江、上海市区、重庆等地。

望里垟心董姓 始迁祖董有灿,系董新泉之长孙,董明所之长子。公于清康熙六年(1667)丁未由平阳县北港腾蛟明山前入迁荪湖垟心(今苍南县望里镇新民村)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望里垟心、县城灵溪和温州瓯北四脚田。

灵溪河口董姓 始迁祖董尊,行荣,配富氏,生子一:名董敬。据灵溪河口《董氏宗谱·源流序》记载,四十二世董德显,任温州太守,其三子董京,居温州新河巷,至四十六世董宣与兄移居平阳县四十八都董家岙麻园径口(今平阳县水头镇),传至七十三世董尊由平阳县麻园径口移入灵溪河口(今在灵溪镇新建村)为始迁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灵溪山前、凤池谢田垟、大玉苍石岩贡和平阳塘村章岙底、坡南、西门外、塘外,福鼎秦屿渠口、桐山、三丘田、山后溪,霞浦五都丘底、泉州晋江罗山等地。

观美凤鹤董姓 始迁祖董肇基,约于明万历年间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入迁平阳县观美伏鹰(今属苍南县观美镇凤鹤村)定居。配叶氏,生子一:名弼楚。繁衍成族,后裔分居本县观美街、县城灵溪和温州市区、杭州市区、福鼎桐山等地。

赤溪白湾顶董董姓 始迁祖董其春,董其然(居下城后)、其弟董其思(居下顶董)、董其韬(居下董下进)、其乾(乌岩大山)、其荣(下董前进)等兄弟均系董廷助之子。约于清初平阳县北港腾蛟田贡入迁五十三都赤溪白湾定居。其春配吴氏,生子五、二女:长永祥、次永欢、三永南、四永夺、五永员。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凤阳岭边、南堡顶村、后垵鹿丘和赤溪、灵溪、后墓前、中墩以及福鼎嵛山、平阳同春、金华兰溪、杭州余杭等地。

江山东庄董姓 始迁祖董国福,于明嘉靖三年(1524)甲申由瑞安县梅头来此定居。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各地。

苍南董姓人口

苍南董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1990年7月1日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全县董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1674人,占全县总人口111%,分布全县70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董姓(1990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县(2005年)董姓人口

2005年,据县公安局人口资料统计,全县董姓在籍血缘人口为13336人,占全县总人口108%,名列全县第21位,分布全县36个乡镇,其中3千人以上的有望里镇,千人以上的有灵溪、观美、龙港、马站4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董姓(2005年)人口统计表

苍南董姓人物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明、清以来董姓人物入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等书共有4人。

董许,字怀信,钱库人。明永乐十二年(1414)甲午科进士,官福建古田、德化、罗源训导,升任德化教谕。

董 ,钱库人。明成化贡生,官齐东训导。

董恒,阳桥(今钱库镇垟头村)人。明成化贡生。官鹿邑训导。

董大炎,字士涵,号静斋,东庄(今龙港镇东庄村)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武进士,官千总。

浙江苍南双溪董氏源流探索

苍南县位于浙江省南部沿海温州地区、浙闽交界处,东临东海,西靠泰顺,南接福建福鼎,北邻平阳,于198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从原平阳分立建制,灵溪镇为县治。全县人口1235万,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改革开放大潮中,苍南一直走在历史前列,国民经济发达,商品贸易繁荣。

苍南县境内董姓,据2005年统计数据,在籍血缘人口为13336人,占全县总人口108%,名列全县第21位,分布在全县36个乡镇中。董姓族群主要有15支,分别聚居在六板桥、小岭头、乌石岭、敏枝、南垟、小姑、河头、双溪、杨家井、凤岙、垟心、河口、凤鹤、白湾顶、东庄等十五个村落。迁祖大都于明清时期从福建或浙江省各地入迁。

距苍南县城东南方向约8公里处的双溪村,隶属中国席草之乡观美镇。双溪古时又称仙溪,这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

双溪现有董氏住民100来户,共有人口400多人。

据谱载,这里的董氏源流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现作简单介绍于下:

一、罗阳谱系,兰溪宗支

木有本,水有源,人的本源在于祖宗。寻根问祖,追本溯源,借以正谊明道,敦宗睦族。

考浙江苍南双溪董氏源流,其先祖系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 任浙江金华府同知董宁公后裔(这与福建省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董氏出自同一宗支)。董宁公后裔三房董荣公(字德显),于唐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任温州府同知。其四世孙董安公,于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由兰溪分派平阳县董家岙董庄洋头迁基,至宋高宗绍兴戊午年(公元1138年),裔孙董西、董锁二公再由董家岙分派泰顺罗阳上周垟迁基。相承数世后,于明朝武宗正德戊寅年(公元1518年)冬,双溪始祖董仕伍公来到平阳三十一都华阳敛祖,病故田庄。明世宗嘉靖壬寅年(公元1542年)春,其子二世祖志美、志炎二公运妣姆杨氏灵柩卜葬华阳白岩湾。又历数年,二公思产业在平阳居多兼先茔又在,于明世宗嘉靖西巳年(公元1557年),挈家徙居华阳大古井。又传了五世,再由董德瑞公子清康熙壬子年(公元1672年),由华阳迁居双溪至今,已传十七世,近500载。其后裔分迁苍南、平阳、瓯海、瑞安、兰溪、杭州、淳安、长兴和福鼎等地,后裔子孙近1600人。

二、源远流长,千年不断

又考双溪董氏源流序,董宁公系东周大盛威烈王太子太保,显谟阁大学士董轩公之后裔。始祖董太官迁居固州(今镇江),因五季之乱(?),迁于温州永嘉县十三都,再迁于平阳县四十八都糯村董湾。太祖第二子,生长子太尉;次子董二公任青州知府。董二公生三子:长子三师公,又生五子;其次广州清远崇村,其第四世孙董会公官拜赵州府同知,六世孙董兴公于东汉章帝元和三年(公元86年)任建州府太守。其世孙四八府君,于东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官拜左侍郎。其第七世孙则梁公,于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派居贵溪县流平乡立基。其后裔第八房董国公,于西晋惠帝太安元年(公元302年)官拜兵部右侍郎。又其世孙六三公,于西晋建武元年(公元304年),从河京村分派永州府永县高庭村迁基。其世孙三五公,于东晋成帝咸康三年(公元337年),由河京村分派汉阳府汉阳县朱普里肇基,至第四世孙董专公,于东晋康帝建元三年(公元345年)为福州府太守,居官九载,致仕而归。上文董宁公为其后裔。

综上所述,双溪董氏迁徒历时二千余年,迂回万余里,从固州致平阳(现苍南),迁徒路线简要表示为:

固州(今镇江——温州永嘉十三都——平阳四十八都——广州清远县崇村、河凉村——汉阳县朱普里——浙江兰溪——平阳董家岙——泰顺罗阳上周垟——平阳(今苍南)华洋---双溪。

三、功垂谱牒,千古不磨

双溪董氏族史,谱系脉络清晰,虽屡遭动乱,朝代变迁,沧海桑田,而千年不衰。这首当归功于宋、明间中祖董春国公等根据董唐臣公手泽之遗。诹访耆旧,辨别支图,由宋而元而明,次第清晰,作为谱牒鉴本;其次,此后清代后祖董朝笏公,承上启下,根据旧谱及其曾祖手纪、双溪之始祖家谱手纪,殚精毕力经过稽考、搜集、整理、撰写成源流序,这是祖宗给我们留下了无价财富。

可遗憾的是,十年动乱期间,双溪董氏久存的明清旧谱及先祖手泽,作为“四旧”被“付之一炬”。从此,这些宝贵的世系源流原始信息、文献资料付之东流。还有董氏传世稀珍——明代手抄墨迹白绫绸连环谱牒被丢失的传说,又给双溪董氏源流深入探讨、考证和研究增添了层层迷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