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限制君权的措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古代限制君权的措施,第1张

中国古代主要是以君主制为主的封建专制制度,君主集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且其权力不受其它任何权力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限制和约束,君主的意志就是法律,君主一言而为天下法。但仍有很多贤能之士通过很多措施和理论来限制君权的专制。

孔孟坚持维护西周以来的贵族政体。其思想主要是承继西周以来的“礼”和“德”,强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同一性,主张统治者采用怀柔的统治手法,“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

齐国法家托名《管子》一书中有关限制君权的措施综括起来主要是:第一,君主虽然有权立法,但是不能随意立法,而应适应自然法则。根据“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法,人民鸟兽草木之性”来立法。第二,“令顺民心”,“与民分货”。就是要从民性好恶出发。所谓“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因为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第三,要量民力。“令于人之所能为则令行,使于人之所能为则事成。”

明清的秋审、朝审、热审制度受德刑时令说理论的影响。原本是为了神化封建法制,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的司法专横,使不少无辜的百姓少受严酷刑罚。

董仲舒“君权天授”论的目的之一,是想把君主的统治权力限制在“德治”和“仁政”的范围内。这明显地是在借天的神秘权威来发挥先秦诸家主要是儒家的限制君权的思想主张。

朱熹的限制君主集权思想包含在其整个政治法律思想当中。“存天理,天人欲”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在朱熹看来,圣人、君主只不过是完成“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使命的人间现实力量。圣人、君主在朱熹的眼里是完全同一的。

《诸葛亮 便宜十六策 》3视听 诗解 圣无常心 听 民 心 声 兼听不私枉伸信忠

题文诗:

视听之政,谓视 无形 ,听细 微 声 形微不见,

声细不闻,故明君 能, 视微之几,听细之大,

以内和外,以外和内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

故 是以 能, 听察采纳 , 众下之言,谋及庶士,

然后 万物 , 则当其目,众音佐耳 道德 经云:

圣无常心,以 民 为心 目为心视,口为心言,

耳为心听,身为心安 故身有心,若国有君,

以内和外,万物昭然 观日月形,不足为明,

闻雷霆声,不足为听,故人君以 , 多见为智,

多闻为神 五音不闻, 不 别宫商,五色不见,

不 别玄黄 盖闻明君 , 常若昼夜,昼公事行,

夜私事兴 百姓 或有 , 吁嗟之怨 , 而不得闻,

贤臣 或有 , 进善之忠 , 而不得信 怨声不闻,

则枉者 也, 不得 以 伸,进善不纳,则忠者 也 ,

不 以 得信,邪者 反而,得 容其奸 故 尚 书 云:

天视 也者, 自我民视 ; 天听 也者, 自我民听

此之谓也 至听心听,恭听民声,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精诚为民,选贤任能,祛奸除邪

视听第三[1]

原文

  视听之政,谓视微形,听细声。[2]形微而不见,声细而不闻,故明君视微之几,听细之大,以内和外,以外和内。[3]故为政之道,务于多闻,是以听察采纳众下之言,谋及庶士,则万物当其目,众音佐其耳。[4]故《经》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为心。”[5]目为心视,口为心言,耳为心听,身为心安。[6]故身之有心,若国之有君,以内和外,万物昭然。[7]观日月之形,不足以为明,闻雷霆之声,不足以为听,故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8]夫五音不闻,无以别宫商,五色不见,无以别玄黄。盖闻明君者常若昼夜,昼则公事行,夜则私事兴。[9]或有吁嗟之怨而不得闻,或有进善之忠而不得信。[10]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邪者容其奸。[11]故《书》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12]         (《诸葛亮集》、《诸葛孔明全集》)  注释

[1]视听: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2]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看和听对于政事来说,指的是看细微之处,听细小的声音。[3]几:表示数量不多。[4]庶士:众民。庶,古代指百姓,众民。《史记·秦始皇本纪》:“我事孔庶。”士,商、西周、春秋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书·多士》:“用告商王士。”春秋时,士每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食田,有的以俸禄为生。《国语·周语上》:“大夫、士日恪位著,以儆其官。”《国语·晋语四》:“大夫食邑,士食田。”有的也参加农业生产。《礼记·少仪》:“问士之子长幼,长则曰能耕矣。”春秋末年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当:对着,向着。佐:辅助。[5]这几句的意思是说,《经》云:“道德高尚的人没有寻常的思想,以百姓的生活为自己思想的核心。为百姓而看,为百姓而说,为百姓而听,一己之身因百姓安宁而安宁。

(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老子·四十九》))[6]昭然:清楚明白的样子。[7]这几句的意思是说,只见日月的形状,不能被称为是目光敏锐的人,只听到雷鸣声,不能被称为耳聪的人,因此君王应以多见多听为神明智慧。[8]五音:亦称“五声“。指中国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五音中各相邻两音间的音程,除角与徵、羽与宫(高八度的宫)之间为小三度外,其余均为大二度。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古代以此五者为正色,其他为间色。《礼记·礼运》:“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孔颖达疏:“五色,谓青、赤、黄、白、黑,据五方也。”亦泛指各种颜色。《荀子·劝学》:“目好之五色。”玄黄:黑色和**。《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后因以玄黄指天地。不足以为听,《诸葛孔明全集》作“不足以为聪”。[9]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听说智慧超人的君主就像昼夜,公事和私事都能处理得很好。[10]吁嗟:忧愁感叹。[11]则枉者不得伸:就会使有冤屈的人不能伸冤。枉,冤屈。[12]《书》:指《尚书》。《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  译文

为政之道在於能看到不被重视的问题,听到不为人知的意见。因此能观微听细,使下情能上达,以巩固国本,安定民生。能采纳臣子以及庶民的意见,则万物皆为其目,众音皆为其耳,如此,君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所以书经上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意见,完全以百姓的意见为意见。」人的身体接受意志所主宰,一国之君就如同人的意志,内外相应和,则全国一片祥和。国君双眼只观日月,而不察民情,就称不上目明;双耳只闻雷霆之声,而不闻民意,就算不上耳聪,所以为人君要多关心百姓疾苦,才识圣明之君。未曾听过音乐,就无法分辨音阶高低;不观察万物,就无法辨别出颜色的变化。我听说圣明的君主处事像白天和黑夜交替运行一样,白天处理公务大事,晚上处理后宫私事,有时百姓的怨愤叹息不能听到,有时臣下进谏忠言却得不到信任。听不到百姓怨愤的声音,遭受冤屈的人就得不到申诉;进谏忠言而不被采纳,忠诚的人就得不到信任,反而会使奸邪之徒受到纵容。所以《尚书·皋陶谟》上说:“君主要察看下面的情况,从我们老百姓看起;君主要倾听下面的声音,也要从我们老百姓听起。”说的就是关于视听的道理。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贵因》

  “武王使人候殷,反报岐周曰:殷其乱矣!武王曰:其乱焉至?对曰:谗慝胜良。武王曰:尚未也。又复往,反报曰:其乱加矣!武王曰:焉至?对曰:贤者出走矣。武王曰:尚末也。又往,反报曰:其乱甚矣!武王曰:焉至?对曰:百姓不敢诽怨矣。武王曰:嘻!遽告太公,太公对曰:谗慝胜良,命曰戮;贤者出走,命曰崩;百姓不敢诽怨,命曰刑胜。其乱至矣,不可以驾矣。” 

  译文: 周武王派人刺探殷商的动静,探子回到岐周禀报说:“殷商大概要出乱子了。”武王说:“乱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武王说;“还不是时候。”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程度加重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贤德的人都出逃了。”武王说:“还不是时候。”那人又去刺探,回来禀报说:“它的混乱很厉害了!”武王说:“达到什么程度”那人回答说。“老百姓都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了。”武王说:“啊!”赶快把这种情况告诉太公望,太公望回答说:“邪恶的人胜过了忠良的人,叫做暴乱,贤德的人出逃,叫做崩溃,老百姓不敢讲怨恨不满的话,叫做刑法太苛刻。它的混乱达到极点了,已经无以复加了。”

译文:所以对正人君子可以用合乎情理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很难用不合情理的事情来欺骗他。

此句出自 《孟子•万章上》: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 非其道。”

全文如下: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 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翻译: 

曾经有人送活鱼给郑国的子产,子产派校人把鱼放到池里养校人(却把)鱼煮了,复命说道:

“开始放的时候,很疲倦的样子,一会就是欢快的样子,悠然地消失了。”

子产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的地方啊!”

校人出来说道:“谁说子产聪明,我已经把鱼煮了吃了,(他却还)说:‘到了该去的地方啊!到了该去 的地方啊!’”

所以说正人君子可以用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难以用不合逻辑的方法欺骗他们。

古代限制君权的措施

中国古代主要是以君主制为主的封建专制制度,君主集诸多国家大权于一身,且其权力不受其它任何权力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限制和约束,君主的意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