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是由哪位皇帝下令编著的
乾隆
按《四库全书》的编纂,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出,第二年二月正式建立四库全书馆,由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合力编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部《四库全书》,即文渊阁本,正式修成,历时九年。此后,又陆续缮写三部,即文溯阁本(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文源阁本(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文津阁本(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
古代,近代,现代的变色龙
刘备:当人们说吕布是三姓家奴的时候,常常把刘备给忘了。刘备起先跟着刘焉,再追随公孙瓒,陶谦给了他一些军队他就投了陶谦,没多久陶谦不明不白死了,两个儿子也死于非命。刘备在徐州混不多久地盘让吕布夺去,他就厚着脸皮在托庇在吕布门下,但吕布终究不信任他,他就随曹操灭了吕布,可一到京城,他又企图对曹操下毒手,最后在徐州反曹,失败后投袁绍,看袁绍不行又投刘表,刘表死后,一个儿子投降了曹操,另一个儿子在刘备手里,年轻轻地据说酒色过度死了。周瑜打败曹仁得到荆州,刘备却厚着脸皮借了荆州一直不肯还,直到最后决裂。刘备最后一次背叛是老上司刘焉的儿子刘璋,《三国演义》里说他不肯夺同宗的地盘,那是胡说八道,他可热心着呢。
诸葛亮: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排挤原来益州的大臣李严等人,执掌大权,还用老子教训儿子的口气对刘禅说话,开一堆名单要刘禅信任,还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思是全得听他诸葛亮的。可惜诸葛亮死得早,他死的时候儿子也还小,所以没来得及篡位,但是南诸葛,北司马,他们的招数是相似的。
李世民:这个一代明君,有过屠城的记录,也有过杀害兄弟,劫持父亲,篡夺皇位的历史,而且把弟媳妇也收罗进宫来做自己的妃子,完全是个残忍、好杀、好色的家伙,不过唐太宗很会做秀,他杀死兄弟后见高祖,吮着高祖的乳头大哭那一段实在有点恶心人。他不仅改写了历史,还故意在史书里留一段故事,表示他自己是无权过问史书记录的。唐太宗曾嘲笑秦皇汉武迷信不老金丹,最后自己因为吃了金丹中毒而死。
朱熹:朱熹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道德上要求非常苛刻,他还用程伊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论劝友人的妹妹守节,但他自己却有过逼嫁守寡的弟媳妇以侵夺亡弟产业的隐事。另外,朱熹为了打击报复不赞成自己观点的唐仲友,将一名叫严蕊的妓女严刑拷打,企图逼她承认与唐有男女关系,结果被严蕊拒绝,从这件事看,这个道德家的思想境界不如一个妓女。
海瑞:海瑞有个女儿,才七岁,因为偷吃了别人一个饼,海瑞逼她活活饿死,其实这么小的孩子还不可能自杀,实在是被饿死的。管仲说:易牙为了讨齐恒公的欢心,把自己儿子煮了给他吃,这种人残忍到极点,为了荣华富贵什么事也做得出来,千万不能信任。相比之下,海瑞为了维护自己清官的声誉,能把自己七岁的女儿饿死,其实他的本质和易牙是一丘之貉。
洪秀全:一个落第书生,摇身一变成了邪教总头目,还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把基督教的教义改得滑稽可笑的闹剧。本来他身死国灭,已经证明了他人间天堂神话的破产,但后来又被不同的人所利用,把他打扮成农民的代言人,民族英雄,所以这个人还是要拎出来揭露一下。
康梁变法勾结日本人,把维新变成了政变康梁有损中国国家利益,让光绪丢了皇位,让谭嗣同等被杀 康梁实质是国贼和汉奸 当然,你可以说清朝是少数民族执政 但是,后来袁大头上台,康梁为什么还继续勾结日本人反对和破坏?
梁启超一生两次逃难都得到了日本人的大力协助。
1898年9月21日凌晨,梁启超和谭嗣同忽闻清兵查抄南海会馆和康广仁已经被捕,火车停开,城里侦探密布的消息,知道大势不好,梁启超在力劝谭嗣同一起逃走不成后,只身逃入日本使馆。接下来的几天更为惊险。北京街头一片混 乱,捕人的叫喊声令人毛骨悚然。梁启超心惊肉跳,不知何时才能逃出虎口。9月22日晚,梁启超剪掉辫子,换上西服,在日本驻华代理公使林权助的帮助下,逃到了日本驻天津领事馆隐藏起来。 一连几天,领事馆门外都有暗探监视,梁无法脱身。9月25日晚,梁启超等四人乘着夜暗,偷偷潜出领事馆上了海河上的一条日本船。不料却被清廷巡警赶上,不让该船行进。船上的日本人强行开航,26日早晨抵达塘沽,梁一行人上了一艘日本军舰。沿着河岸骑马追击的巡警因为不敢和日本军舰发生冲突,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梁逃之夭夭。下午军舰驶返日本,梁启超才算放下心来。
梁启超的第二次逃难已经是18年后的1916年的早春时节了。当时他的学生蔡锷已经率护国军出师讨袁,战斗在四川呈胶着状态。坐镇上海的梁启超焦灼万分。他决定前往广西策动广西将军陆荣廷响应云南,宣布起义。日本人的耳报神真快。3月1日,日本驻沪武官青木中将就去拜访梁启超。在他的安排下,3月4日,梁启超等一行七人,乘日本邮船会社的横滨丸邮船离沪南下。3月7日,船到香港。港英当局受袁政府的委托,立即派巡捕登船严加搜查,梁启超在船底侥幸躲过。此后两天,日本驻粤武官、驻港领事、邮船会社和三井洋行的负责人都跑到舱下探望梁,态度亲切。3月12日,化装成日本人的梁启超通过一条小火轮偷渡到妙义山丸上。在这条破旧肮脏的运煤船上,日本人早已为梁布置了一间干净舒适的精室,饮食供应特别丰美。3月15日,船抵达越南海防附近的产煤地洪崖,为了躲避法国殖民当局的搜捕,早有一位日本商人携带两名日本妇女在此等候,乘着天黑夜雨的机会,掩护梁启超偷偷上了他的游艇。然后他们装作游览的样子,在海上迂回曲折地漂泊了一天一夜,终于在16日夜间到达海防。横山把梁启超隐藏在自己的牧场里。在这里,梁启超又患上了一种极危险的热病,如果不是横山及时用草药救治,梁启超可能就要客死异乡了。十天之后,梁启超通过镇南关进入广西。
从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一贯政策来看,就不难理解日本人的行为了。日本一直把侵略中国作为自己繁荣富强的不二法门,甚至梦想“迁都北京”。所以从日本的角度来看,无论何人、何事、何因,只要能使中国陷入分裂和混乱,它都愿意支持。从日本人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的过程来看,日本人在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方面,确实作到了脚踏实地,不尚空谈,深谋远虑!
光绪皇帝号召天下官民踊跃上书言事,也不准各级官员阻挠上书。为此,在戊戌变法期间,官民上书达数千件。其中内容及作用我们稍后再说。在1898年9月11日(变法第93天),湖南举人曾廉的上书,却尤为引人注意。
曾廉的上书既不是谈如何改革,也不是自荐要当官,而是要弹劾人,弹劾康有为。弹劾康有为还不算狠,最要命的是,曾廉在上书中揭发康有为等在湖南办理时务学堂时,有反清言论,奏请光绪皇帝掉康有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去年(1897年),康有为等到处宣传变革,开办保国会、强学会等,其中,梁启超、谭嗣同等在湖南开办的时务学堂是其中的一个。梁启超是湖南时务学堂的总教习。他在批改学生们的作业时,有这样的五条批语。
一是评价《扬州十日记》的。(译文):屠城屠邑,都是独夫民贼的做法。你们读一下《扬州十日记》,那真是令人发齿。 二是评价清朝的赋税:凡是要百姓赋税的国家,只要它为百姓做事,人民即使多交一些也不会怨恨,这是今天西方的情景。如果赋税很轻,但不为百姓办事,人民也会怨恨。 还有三条是评价议会制度的:议院虽然创建于西方,其实,翻翻我们的古籍,随处可见创建民主议院的意思。可惜,我们的君主统治时间太长了,没人敢说建立民主制度啊!何谓君,何谓臣?就像开个铺子,君是铺子的总管,臣就是铺子的掌柜。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人,有什么不可以推翻的呢?今天,我们要变法,一定要从天子降尊开始,不先把跪拜之礼废除,还保留这种虚礼,我们中国人一动,外国人就要笑话了。
如果我们不知道这是梁启超所述,还以为是洪秀全、孙中山等人的思想。这些东西,在当时看来,都是攻击朝廷攻击皇帝的大罪,罪不容诛。康有为等就不要想什么做官了,想想怎么保住小命吧。曾廉上书很长,有近八千字。它的附件,就是梁启超的批语。这应当是戊戌变法期间攻击康有为等最有力的上奏了。
梁起超呢?此人先是和康有为一起支持光绪的变法,哪个时候的变法措施太过急躁,注定要失败的,就算当时梁起超或者康有为是掌握全部大权的皇帝,哪个变法也必然失败,因为那次变法得罪了几乎整个上层官僚和知识分子,可以说,变法的失败,光绪有责任,但康梁也难辞其咎。后来,梁起超和康有为在国外一起支持清朝的君主立宪,一起反对革命党的破坏。但是,最后,梁起超却改变了立场,他曾经支持清朝的君主立宪,却和蔡锷一起反对袁世凯的君主立宪,为什么?从国家利益的角度看,我找不出袁世凯的称帝或者君主立宪有什么不好,梁起超为什么如此善变?
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之中发生了无数的事件,这些事件为无数的编剧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为诸多的观众提供了大量的优秀影视作品,这些作品的跨越年代从上古神话传说时期到当下社会,许许多多的重大事件都有展现,如大禹治水、火烧赤壁、玄武门之变、南京大屠杀,在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中,人们发现关于讲述扬州十日事件的内容很少,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出现,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扬州十日,是清军入关之后,对史可法镇守的扬州进行了围困,在城破之后,对扬州进行了十日的屠杀,而之所以没有对这一个题材进行拍摄,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该题材容易造成民族对立
内容是满清朝对于严州城的屠杀,虽然如今满清已经完结,可是大量的满族人依然还是存在,如果拍摄这样的题材,必然会造成民族的冲突,形成一种民族之间的仇恨,这种题材不同于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仇恨,这一种只会激发民族的凝聚力,而扬州十日的题材只会破坏民族的凝聚力。
二、该题材的内容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对于扬州十日这起事件是否存在,还有一定的争议,虽然目前主流史学家都认为扬州屠杀的事情是有真实存在过。其次对于扬州十日的具体时间在史学家之中也存在着争论,分别有十天七天和五天的说法,在拍摄的时候这个问题是绝对绕不过去的,如果是采用戏说的态度,又会显得极度的不严谨。
由于历史的原因,满清政府入关之后对于相关的文字内容都进行了大量的封杀,导致关于相关史料的记载并不太多,如果要拍摄成相关的影视作品,还需要大量的素材。
你听说过屠城吗?生与死是最考验人性的两件事,一件是考验人性的善,一件是考验人性的恶
而屠城就是人性中的极恶。屠城这件事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但实际上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说起这个词,就感觉发生在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历历在目。
很多人都疑问,屠城是杀光所有的人吗?如果横竖都逃离不了命运魔掌的话,为什么人们不奋起反抗呢?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单方面的碾压呢?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罪恶的根源。
什么叫屠城,单看字意的话,所谓屠城就是灭掉一个城市的人,这个解析比较贴切,但难免有些浅显。
真正的屠城往往要比我们所理解的更加残酷。如果大家尝试在搜索引擎中检索屠城这两个字的话,就会发现这件事其实算作是历史的常态。
这个就有点让人难以理解了,别的地方就算了。儒家不是讲究仁义道德吗?为什么在没有外族侵略的情况下,自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会不断的出现这种大规模的屠杀事件呢?
在古代人口是非常宝贵的资源,尤其是战乱年代,有人口才会有士兵才会有劳动力,才能源源不断的创造财富。
既然如此,为什么历代统治者非要针对一些手无寸铁的居民呢?
说实话,真的想象不到,其实屠城这事的产生原因不在于屠城本身,而是作为一种奖赏。
为了激励前方的将士才展开的,这个事特别矛盾,难道前方的将士愿意参加屠城吗?
人这种生物存在一种特别的意识。这种意识导致我们会十分厌恶同类相残,当然也不排除以此取乐者,不过再怎么心里扭曲,他也会感觉神经疲劳,毕竟大多数人的心肠都是肉长的。
虽然屠城并不会让人感觉快乐,但钱财却会,尤其是在战乱年代,军队中的大部分人几乎都是由穷人组成的。
他们之所以赶赴战场的目的就是为了钱和权。
尤其是在饭都吃不上的时候,会让他们对钱财有着无上的需求。这种需求会让人蒙蔽双眼,甚至忘记人性。
有人会觉得成王败寇,他们的嚣张是因为他们在战场上的努力换来的。也有人说,阶级差异,这个就是无奈之举。
是的,他们有错,但真正的错不在于他们,而是在于成王败寇这个可怕的规则。
在清朝有一本叫做《扬州十日记》的书,就很好的还原了屠城这件事。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屠城就是灭城的话,完全没有必要动刀,可以用火攻,可以用水淹。那他们为什么非要用刀呢?
“扬州十日记”是一个事件,明末清初时多铎带领的清军攻破了史可法坚守的扬州城。
破城后,十万清军整整屠了十日城。王楚秀作为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含泪写下了这本《扬州十日记》,甚至到今天还被称为是“史地十大奇书”之一。
这个奇不只是在内容,而是没想到这种书竟然还能流传下来。
其实屠城本身的目的并不是屠城。
1654年4月25日,扬州城破,多铎下令屠城十日封道,所以被称为是扬州十日。
虽然说是屠城,但清兵入城的第一天并没有大开杀戒,因为他们心里清楚,此时他们面对的不是敌人,而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他们不想杀人,但是谁又能抵挡金钱的诱惑呢?
士兵要的是钱,他们只想捞钱。所以在第一天时,清兵成群结队的聚集在扬州城的各个角落,挨家挨户的砸门索要钱财。
其中记载:“始知为逐户锁今也,然意颇不奢,稍有所得,即置不问,或有不应,虽操刀相向,尚不及人。”
刚开始的时候,清兵只是索要一些小钱,如果百姓不给,他们就持刀恐吓,但也仅限于恐吓,并不会伤人。
况且对清兵来说,百姓没有什么坏风气,毕竟在他们进城时,百姓已经夹道欢迎、跪接王师了。
这个时候扬州城百姓有百万余人,而入城的清兵差不多就十万余人。
既然这样,为什么百姓不反抗呢?因为他们自始至终也没有想到会有屠城这个结局。
人们对于金钱的渴望是没有上限的。十万清兵平均分下来,每人能勒索到十人,每按照四人一户来计算的话,也就大概两到三户。
在这种情况下,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已经全部勒索了一遍了,但他们会就此罢手吗?不会。
仁爱这个词只出现在和平年代,现在他们只会变本加厉。这个时候的清兵心里很清楚,狼多肉少。
扬州城虽大,但入城的清兵太多了,慢慢薅羊毛的话,自己可能连汤都喝不到,不如直接把羊宰了吃肉。
所以很快第二遍勒索就开始了,你不抢,别人也抢,你不杀就要让别人杀。
比金钱更重要的就是生命。所以用生命要险,才能最大程度上拿到老百姓藏匿起来的财物。
我不管你把钱藏在哪里了,你埋在土里也好,你藏在墙里也好,你不给我,你就没命。
而这种想法发展到极致的时候,这一户的人家可能就全部殒命了。
如果一整户的人家灭亡,都没人能给出更多的钱,那就证明这一户确实是没钱了。
屠杀可能并不是一个好的做法,也不是一个聪明的做法,但却是最快的做法。
钱没了就珠宝,珠宝没了,就饰品饰品没了,连夫人身上好看的衣服也要夺走,要搜刮的一滴不剩予妇衣饰置两瓮中,倒置阶下,尽发以供其取,凡金珠之类莫不取,而衣物择好者取焉。
既毕,视儿项下有银锁,将刀割去,去时顾予曰:“吾不杀你,自有人杀尔已。”
连孩子身上的银锁也不放过。士兵一般都是男人,对他们来说,女人也算是一种财产。
仅仅三天的时间,男人与样貌普通的女人已经被屠杀一空了,有姿色的女人让人玷污之后又被聚集了起来。
毕竟在那个年代,把这些女子运到后方,也能换一些财物,这些女人的结局就好吗?
实际上结局都一样的,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数名女子轮流被玷污。万般逢迎只为留下一命。“二妾皆散发露肉,足深入泥中没胫,一妾犹抱一女,卒鞭而掷之泥中,旋即驱走。
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蹶,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籍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行过一沟一池,堆尸贮积,手足相枕,血入水碧赭,化为五色,塘为之平。”
事后统计,扬州城百万余人,最后还剩下二十多万。最让人绝望的是,这种屠城并不是瞬息之间的事,而是不断的给你活下去的希望。
然后再一次次的掠夺你的希望,十天的时间让你每日都只能在恍惚和绝望下度日。最后可能身虽在,但灵魂已灭,精神崩溃了。
看到这里,我忽然就明白了鲁迅说过的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中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为什么会出现屠城?
是因为战争。
有人说,只要人类存在,就会出现战争,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实这话也不要说的这么绝对。
应该说是利益,在准确点来说是个人利益,只要存在个人利益,就会出现战争,这是自然发展规律,资源是有限的,人心万般恶念都是出现在这个“争”字上。
我们有办法杜绝战争吗?大家可以翻阅一下历史。
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了14513次战争,只有329年是和平年代。
而对我们来说,和平持续最长的时代就是宋朝。
人至善就会无恶吗?还是人至恶就会无善呢。显然都不会,因为决定争斗的本身不是在善恶,而是在于利益。
更让人绝望的是,这是一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生在物质世界相互比较,资源多少都是不可避免的。
人身上是如此,动物身上也是如此。
面对利益,我们是无法脱离的,就算没有国家之分,也会有区域之分。
就算是没有区域之分,也有家庭之分,个人之分只要存在分别,不管资源存在多少,都会变得有限。
有人拿得多就有人拿得少,有人拿得少,就有人拿得多。
既然利益和资源无法调和,那么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不争。
这也是道德经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念。
在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八章提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第六十六章提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之争。”第七十三章提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战争是资源分配不均的最大化,而最小化的还有很多。
比如说我们现在常说的内卷,躺平。这些都是,既然资源和分配无法调和,我们能够做的就只能是不争。
有人就说了不争不就吃亏吗?
这一点我们要分清楚了,不争不等于不自强。
不争的最高境界是无为,不主动去争抢,不主动去干扰的同时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这个世界是存在一定发展规律的。这个我们要相信,当我们的野心触犯的规律底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反噬,就像是黄帝四经中轩辕氏和大臣的对话一样,我们应该怎么去打败蚩尤呢?
我们不用主动去打败他。治善则恶,至强则弱。世界物极必反,天道自然就会倾覆他。
大家想一下,无为的本质是架空了暴君与暴民,他们尽量不推崇珍贵的货物,不建立一个高的标准,不激发人们心中的欲望,让每个人可以遵从自己的个性发展。
他们以这样的方式避免了争斗和比较的地方,延迟了战争的到来。
人性是什么呢?在屠城这件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人性是本善的,每一个小孩都是天真无邪的。
但是他越贴近现实的规则,越早长大就会越邪恶。
所以有人说,成功的资本家属都沾满了心血。慢慢的我们开始麻木,开始以恶为乐,只要有钱,再大的恶都是善,直到善恶不再分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有为”了。
以上解析只代表我个人观点,请大家仔细斟酌。那我们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
(内容未经证实,请理性观看或当故事欣赏)
四库全书是由哪位皇帝下令编著的
本文2023-10-21 04:34: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