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能证明夏朝存在的奇书,它从何而来,与考古发现有何异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一本能证明夏朝存在的奇书,它从何而来,与考古发现有何异同?,第1张

我们是华夏儿女,这是大家的共识。也知道我们的第一个朝代是夏。这是我们普遍的一个认知,但这却不是史学界乃至世界的认知。关于这个距今已有4000的历史的朝代到底是真是假,一直在史学界都颇有争议。因为关于“夏朝”可以考证的历史文献实在太少。可以说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的夏朝文物出现。应该说,中国有比较准确的历史记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之前的记载,即使是商朝和西周,也都比较模糊。但却有商朝和西周的具体文物出现。至于夏朝,只能说有商朝之前的文物出现,但无法证实这些文物是夏朝这个国家的。因此关于夏朝是否存在过,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都抱有怀疑态度。

首先是至今为止,我们还没有从商朝的甲骨文当中,找到任何关于夏朝的史料,而夏朝历史大多来自周朝的西北各少数民族“戎”文化中,关于商夷的神话传说。包括《尚书》的《康诰》《召诰》《多士》《君奭》《多方》《立政》等记载夏朝的史料,经考证也都来源于西周初年。

杨宽先生认为“夏”的称呼,是出自《诗经·商颂》第四篇《长发》中的一句诗:“禹敷下土方”,因为“下”“夏”经常通“假”,所以大禹成了夏朝的开国国君,陈梦家先生认为夏朝很可能是来自商朝的世系分化而来,大禹实际上是商朝的祖神。考古学家陈淳先生则认为“夏是西周统治者杜撰的朝代”。其次上承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下启郑州二里岗早商文化、安阳殷墟文化中,都提到商汤都城西亳就在偃师。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豫西地区,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踏察了告成、石羊关、阎砦、谷水河、二里头等重要遗址,这处遗址的断代大致是公元前1950—前1700年。

但在已经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中,也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中提到过夏朝,起初史学界认为二里头是夏都。

后来在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队在河南偃师县城西发现了一处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偃师”,由于二里头文化遗址距商都城“偃师”的遗迹只有7公里,因此很有可能它只不过是商朝早期的文化遗址而已。2008年7月,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楚简中《厚父》一文中记载了“厚父”和“王”对话的故事。“厚父”则是“王”的臣子,他对“王”讲述了夏朝的兴衰。

其中就提到兴起的大禹以及衰落的孔甲。但这个“王”是谁我们不得而知,有人认为是商王太甲,也有人认为是周武王。不管怎么样,就但从目前的考古来看,能证明最早的一个王就是“禹”。历史学家晁福林先生说“禹是站在文明时代门槛上的伟人。他为英雄时代做了总结,又为文明时代铺平了道路”。

无论如何,即使“禹”是存在的那也不代表夏朝就存在,如胡适、顾颉刚和郭沫若,就认为夏朝不应该存在,而是周朝为了推翻商朝,证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来的产物。但我们的不能确定事情,却在一本书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公元279年,西晋人在战国魏襄王的墓中发现了一本史书《竹书纪年》,这本书一共13篇,讲述了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的故事。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

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记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 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这本书明确记载了“夏朝”统治期间从禹至桀共有17位帝王,将有王与无王合起来计算,共计471年。由此可见史学家的考古发现还有很靠谱的,最起码说明“禹”是夏朝的开国国君这点是对的。

但唯一和《竹书纪年》出入大的就是,此书说夏朝是真实存在的,但史学家却认为夏朝要么是商朝的世系分化而来,要么是周朝为了推翻商朝,证明自己合法地位,故意杜撰出来的产物。这点和《竹书纪年》上的区别就很大了,那么这本书到底靠不靠谱呢?我们不妨从能证明的部分来进行推敲就不难知道了,根据第10、11、12卷记载的东周时期晋国、魏国到魏襄王20年、周隐王16年。即公元前770—公元前299年共472

年之史事,史学家经过对于这一时期的史事考察,发现不但和《竹书纪年》的记载相吻合,甚至这本书还为他们解答了一些古籍解决不了的难题,因此战国史家皆认为《竹书纪年》所记是真实的。可如今这本书到现在史学家的手中,其真实性就难免不被人怀疑,因为年代相差太远谁知道有没有人修改过?然而有史学家拿《竹书纪年》的内容和《史记夏本纪》对比过,发现其内容基本相同。

就连考古,在宋代宣和时期临淄出土的一组春秋青铜器叔夷钟的铭文上,记载的就是成汤讨伐夏朝的故事。这也和《竹书纪年》中:“

汤灭夏,以至于受。”的说法相同。由此可见夏朝是存在的,虽然《竹书纪年》对于夏朝的资料确实算不上太详细,但它也是目前来说最具权威,最有说服力,也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此书开篇是以君主纪年为纲目,上下记载了89位帝王、1847年的历史。这本书在史学界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明代的古籍史料,重要的几种介绍如下:

1、《明实录》是明代史料的最重要的源头,台湾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抄本校勘,共计正文133册,校勘记29册,附录21册,共183册,经过校勘之后的这套书依然是影印本的,没有标点。市面上也买不到的。最近线装书局出了一套《抄本明实录》,定价过万元。

2、《明史》,二十四史之一,有中华书局点校本,清朝编撰的官方明代正史,共28册。常见,也容易阅读。

3、《国榷》,有中华书局断句本,六册,私修的纪传体明史,未曾刊刻,也未曾被清廷删改,故保留了不少满洲人早期与明朝关系的史料;

4、《明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明史,成书在《明史》之前,有中华书局的点校本,史料价值较高,也因册数少(4册),最便阅读。

5、《明通鉴》,编年体正史,有考异。岳麓书社的点校简体字本,册数仅3册,便于阅读。上海古籍出版的一册本为影印本。

6、《明会典》,官修之政书,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书为必读。但建国后未有整理本面世。

7、《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则为南明史料中最为详备者,中华书局版本因出版较早,又无重印,故不易得。

8、《国朝典汇》为崇祯年间编订,明代人研究本朝历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为禁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目前,市面上有书目文献出版社的影印本出售。

9、《弇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书,是《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关于明朝历史的古籍主要有:

1、《明史》:正宗二十四史之一,由清朝编撰的官方明代正史。

2、《明实录》: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国榷》: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历时30余年编撰的明朝编年体史书。因忠于史实,对满清颇多贬责,当时成为禁书

4、《明史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明史,成书在《明史》之前,因册数少(4册),最便阅读。

5、《明通鉴》:编年体正史,有考异。

6、《明会典》:官修之政书,若需研究明代的典章制度,此书为必读。

7、《南疆逸史》、《小腆纪年附考》、《小腆纪传》则为南明史料中最为详备者。

8、《国朝典汇》为崇祯年间编订,明代人研究本朝历史(太祖直至穆宗)的著作,在清代为禁书,有较多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资料。

9、《弇州史料》前、后集,私家修撰之史书,是《明史》的史料来源之一。

当代主要著作有:

1、《明史》(2册)汤纲,南炳文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明史新编》傅衣凌 主编 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现在新版改名为《中国历史 明史》

3、《晚明史》(2册)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相对于很多动物来说,蝉的一生显得尤为短暂,这种生灵在阳光下常常只能存活数月,每当秋风扫过,大大小小的蝉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尽管蝉是一种极不起眼的动物,但古往今来它一直给人们留下了很积极、很正面的形象。 我们常说“金蝉脱壳”,其实在蜕变之前,蝉会在泥土中蛰伏5年、7年甚至更久,只为某一天爬出地面,为世界献上一个聒噪的夏天。

古人从很早开始就将蝉纳入了丧葬的元素之一,最常见的,人们会将精心制作的玉蝉放在逝者口中,随之一起入土。古人认为这么做会让人像蝉一样,在地下蛰伏之后重获新生。

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各种各样的蝉不断出现在古墓中,专家曾在江苏一座1男4女的合葬墓中发掘出了罕见的“金蝉玉叶”,最终估价九个亿。

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古至今,中国人对此都颇为讲究,丧礼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仪。

墓葬的规制也有些说法,不同阶层的人所能享受的规制一般会有所区别。例如有些时期盛行殉葬制,帝王的人殉数量和诸侯的人殉数量自然是不同的,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人殉几乎没有可能,最常见的是夫妻合葬的形式。

夫妻合葬的习俗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原始 社会 ,就像专家在江苏吴县发现的这座墓,显然也是一座合葬墓。

不过让专家感到意外的是,墓中的女性足有4位,而男性只有1位,如果说她们都是男主人的配偶,这足以说明墓主的身份非同小可,一定非富即贵。

进一步研究发现,墓中男性名叫 张安晚 ,他的确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 进士

古人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在任何朝代毫无疑问,都是站在金字塔尖的佼佼者,因此张安晚不仅能娶正房妻子,还能再纳3位小妾。

同时从墓中四人棺椁的位置来看,4个女人作伴,张安晚和4位妻妾的感情应该是不错的,关系比较融洽。

想来张安晚一定是个有权有势的朝廷要员,所以他墓中应该有很多珍贵的随葬品。不过在发掘过程中专家发现,张安晚的墓实在平平无奇,随葬的物品不但数量不多,更非珍稀宝物。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因为明朝的某些时期盛行廉洁之风,朝廷对官员的要求极为严苛,所以才会出现像海瑞这样两袖清风的大官,想来张安晚的境况也应如此。

就在考古人员感到无比失落时,一个意外发现让所有人瞬间提起了兴趣。 原来,张安晚的随葬品虽然没啥看头,但他的一位小妾头上却放置着一件宝贝。

这是一件造型极为精美的金玉制品,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分是一只纯金打造的金蝉,虽然个头不大,但精致的雕工着实让见多识广的专家们眼前一亮。

只见这金蝉双翼略张、侧身翘足,被雕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黄金的质感不仅让金蝉更加富贵、大气,还平添了些许光彩,经过光线的照射显得愈发好看。

金蝉下是一片纯白的叶子,由上等的和田羊脂白玉精心打磨而成,雕刻技法错综复杂,阴阳两线交替,使玉叶纹理清晰,妙趣横生。

如此一对“金蝉玉叶”,让专家们越看越觉得珍稀,不过大家都很好奇,如此珍贵的宝贝为何只出现在一位小妾的身上呢?

对此专家推测,这“金蝉玉叶”并不是简单的随葬品,它应该是女子头饰的一部分,随着墓主人下葬可能仅仅是为了美观,而不是像传统的玉蝉一样,为了让逝者入土为安、重新蜕变。

张安晚虽然贵为进士,但他的墓中并无太多奇珍异宝,唯独这“金蝉玉叶”称得上最佳。 不过这金蝉玉叶仅有一位小妾佩戴,连正室都不曾拥有。

可见张安晚生前对这位小妾一定非常偏爱,而且这种爱极有可能像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并不是封建观念下的占有。

若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张安晚的确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人,因为古代人一贯保有男尊女卑的观念,很多男人对妻妾谈不上爱,更恰当地说,应该是一种占有欲得到满足之后的喜悦。

所以古代小妾的地位是极低的,她们在家族中的待遇和正室根本不能相提并论,张安晚此举颇有打破封建思想的意识。

江苏吴县古墓中出土的这件金蝉玉叶堪称奇珍异宝,它不仅选材考究、工艺精湛,细细推理后发现这件宝贝的背后极有可能隐藏着明代思想解放的苗头,因此意义非凡、极为珍贵。

专家估计,这金蝉玉叶的价值至少有9个亿,如今它被妥善收藏在南京博物馆,继续向世人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一个朱元璋后代的家族墓地,一段武汉两百余年的历史进程。随着流芳二妃山明楚藩王家族墓群的发现,24件明朝中前期瓷器的出土,这段历史如同墓里面埋藏了500多年的瓷器散发出的光芒一样,再次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许志斌说,出土的瓷器,墓志和整个墓群的结构对明史、武汉建城史、明丧葬制度、明代瓷器有重要意义。目前考古发掘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考古队下一步将对出土文物和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研究。

环境:墓群藏身灌木丛

流芳二妃山,横亘在新建的湖北省体育中心网球训练基地旁,从山下看去,二妃山上长满了灌木,丝毫没有楚藩王家族墓群的特征。在二妃山的半山腰,扒开一簇灌木丛,一片开阔地赫然现入眼帘。

迈过一道高约30公分的石砖墙根后,进入了墓场。据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许志斌介绍,这个约30公分高的石砖墙根是墓群中一个墓室的茔园。“这个茔园还比较大,东西宽51米,南北长57米。”据出土的墓志记载墓主人身份分别是明楚昭王朱桢的孙子“镇国将军”朱季X,曾孙“辅国将军”朱均钵。这个墓群有5个茔园,也就是说有5个墓室。这次抢救发掘的两座墓葬保护情况良好,其中朱季X最有研究价值。

现场:墓主遗体已腐化

朱季X墓(M1)室里面的土已经基本被挖空,只有墓室底层还有少量的土平铺在地面。据了解,这是一座单室墓,整个墓室背北朝南,进入墓室之前是一条长约3米的斜坡墓道,然后是一道拱形的石质墓门。据专家称,之前拱门上面全是青砖垒成的门封。进入墓门后是一座石质的贡台,用来祭祀墓主。紧接着贡台的是一个宽约1米长约3米的棺床。“朱季X的棺材就放在这个棺床上面,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此处土壤酸性太强,棺木和存放在里面的朱季X的遗体已经完全腐化,没有一点痕迹了。”许志斌说。

墓室全部用青砖砌成,青砖相连接的缝隙是一种乳白色的土壤。据专家介绍,这种粘合土壤是由糯米浆混合水泥和沙制成的,粘性很强,在那个年代是建筑上必用的粘合剂。其中一块青砖上面刻有“孔澧”二字。许志斌说,古代匠师喜欢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作品上,此二字可能是建造墓室的工匠的名字。 这几个墓室的结构都是夫妻合葬的墓室,男子葬在左边,女子葬在右边。由于当时薄葬已经取代了厚葬,所以并没有发现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品。

出土:24件瓷器终见天日

朱季X墓里传来一阵欢呼声。埋在墓里500多年的明代中早期的瓷器露出了地面。考古队员开始用木质挖掘器小心地扒除上面的尘土。数名考古队员蹲在墓室里,戴着手套铲除结在瓷器上的尘土。24件瓷器相继出土,整齐地摆放在墓室门口。 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许志斌说,出土的24件瓷器保存完好,基本没有破损,这在湖北考古历史上很少见。据了解,这批瓷器都是明朝中前期的官窑烧制的作品,包括青白瓷盘、豆青釉、青白瓷碗(盘)高足碗、青白瓷盘、青白瓷盏 (盖)、绿釉瓷壶、绿釉青白瓷瓶绿彩、青白瓷盒和青白瓷盅。

幕后:考古队历时半年挖出古墓

由于省体育中心基础建设征用了二妃山的部分地域,研究所遂组织力量对这片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专家们就开始现场勘察,正式开始发掘,发掘工作已两月有余。

整个墓群周围有一圈直径约为10公分的圆形洞口,这些都是用洛阳铲勘测地形留下的。他们发掘楚墓群后每天都有人守在此处,防止人为破坏。据许志斌介绍,挖掘出来的瓷器会带回所里研究,然后送到博物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