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书是用什么做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唐朝的书是用什么做的,第1张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1000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了。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唐代写经的硬黄纸,五代和北宋时的澄心堂纸等,都是属于熟宣纸一类。嗣后宣纸一直是书写,绘画不可缺少的珍品,到明清以后,中国书画几乎全用宣纸。 同时,由于发明了雕版刷术,大大刺激了造纸业的发展,造纸区域进一步扩大,名纸迭出,如益州的黄白麻纸,杭州,婺州,衢州,越州的藤纸,均州的大模纸,蒲州的薄白纸,宣州的宣纸,硬黄纸,韶州的竹笺,临川的滑薄纸。唐代各地多以瑞香皮,栈香皮,楮皮,桑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韧皮纤维作为造纸原料,这种纸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 唐代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又在纸上均匀涂蜡,经过砑光,使纸具有光泽莹润,艳美的优点,人称硬黄纸。还有一种硬白纸,把蜡涂在原纸的正反两面,再用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纸光亮,润滑,密实,纤维均匀细致,比硬黄纸稍厚,人称硬白纸。另外政治家填加矿物质粉和加蜡而成的粉蜡纸;在粉蜡纸和色纸基础上经加工出现金,银箔片或粉的光彩的纸品,称做金花纸,银花纸或金银花纸,又称冷金纸或洒金银纸;还有 色和花纹极为考究的砑花纸,它是将纸逐幅在刻有字画的纹版上进行磨压,使纸面上隐起各种花纹,又称花帘纸或纹纸,当时四川产的砑花水纹纸鱼子笺,备受文人雅士的欢迎。另外,还出现了经过简单再加工的纸,著名的有薛涛笺,谢公十色笺等染色纸,金粟山 经纸,以及各种各样的印花纸,松花纸,杂色流沙纸,彩霞金粉龙纹纸等。

古人写字用麻纸。

麻纸有多种,如白麻纸、黄麻纸、麻布纹纸、桑麻纸等,但主要分白、黄两种。白麻纸洁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

纸纹均宽,约一指半。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但这都是蔡伦纸出现之后的麻纸。其实,麻纸的历史非常久远。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

扩展资料

麻纸的特点是纤维长,纸浆粗(纸表有小疙瘩)纸质坚韧,虽历经千余年亦不易变脆、变色;外观有粗细厚薄之分,又有“白麻纸”、“黄麻纸”之别;其抄纸帘纹间距二三公分、三四公分、五六公分不等。

有的横帘纹和竖帘纹相交,间距竖约一指半;背面未捣烂的黄麻、草迹、布丝清晰可辨;可作为可靠的古籍鉴定依据之一。隋唐五代时的图书(碑帖装裱)多用麻纸,宋元时已不占主要地位,明清时麻纸的使用更为稀少,麻纸后人伪造及难。

华夏殷商时期,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春秋时期又发现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便产生了纸。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一起,给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技术的基础。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麻纸

-纸

在远古文明创造了书写系统之后,文字都被刻在用来书写的石头、粘土、树皮、金属片上。碑文或者铭文这类形式占据了历史的绝大部分。5千年前,字母出现在埃及。古埃及人在莎草上书写,这是一种生长在尼罗河边的植物,这种用莎草纸制成的书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书。最初词语并不分开,也没有标点;书写顺序有时候从右到左,有时候从左到右,甚至轮流着来。这种轮流书写的方式被称为耕牛书法,就像农夫用牛在耕地一样。

平板书是用坚固耐用的书写介质,适用于传播和书写。

泥板,顾名思义,是平整、干燥的泥片,易于携带,使用尖笔(可能是湿的)刻印。从青铜时代直到铁器时代,它都是书写的介质,尤其是楔形文字。

蜡板是在木板上涂有足够的腊,尖笔可以在上书写。它们在学校、会计、做笔记时都是常见的书写材料。蜡板有着可重复利用的优点,腊可以融解后重塑。把一些蜡板绑在一起可能就是现代书(如手抄本)的原型之一。[2]

到公元1世纪时,希腊和罗马用动物的皮来记录国家的法律、历史等重要内容,和中国商朝甲骨文一样都是古代书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术发明前,书的拷贝都是由手工完成粗体文字,其成本与人工都相当高。在中世纪时期只有少数教会、大学、贵族和政府有着书籍的应用。直到10世纪毕升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才作为普通老百姓能负担的物品,从而得以广泛的传播。进入1990年代,随着网络普及,书已摆脱了纸张的局限,电子书又以空间小、便于传播、便于保存等优势,成为未来书的发展趋向。

  中国书画最讲究用纸,有些书画家的书画技法,就是根据纸性演绎而来。当今,要想了解中国书画,离不开研究用纸。现根据平日积累向大家介绍几种书画用纸。

  毛边纸。一种竹纸,明末江西出产竹纸,纸质细嫩,色呈米黄,正面光,背面稍涩,质地略脆,韧性稍差,耐久程度次于太史连纸。托墨吸水性能好,既适宜于写字,又可用于印刷古籍和书写书画,但纸边并不毛。因明代大藏书家毛晋嗜书如命,好用竹纸专刻书籍,所用纸张,极为讲究,用纸量大,常到江西订购稍厚实的竹纸,并在纸边盖上一个篆刻的“毛”字印章,久而久之,人们习惯称这种纸叫“毛边纸”,并沿用至今。据载:“天下购善本书者,必望走隐湖毛氏(毛晋)所用纸,岁从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边’,薄者日‘毛太’,至今仍存其名不绝。”毛边纸的由来可能缘于此。清乾隆以后用纸,除太史连纸、棉纸外,有很大一部分书是用毛边纸印刷的。

  现在我国南方产竹的地方均有生产,以嫩竹作原料,用石灰沤烂发酵,捣碎成浆,再添加适当的**染料,不施胶,手工竹帘抄造而成。毛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略带蛋**,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容易吸干墨水,字迹经久不变。较重的毛边纸又称为“玉扣纸”。江西横江出产的仿毛边纸又称为“重纸”。现在有些地方如浙江一带用碱法制浆,在竹帘丝网的圆网造纸机上造出,称“机制毛边纸”,这种纸的质地、外观与手工造的毛边纸均有较大差别。

  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色白、质厚,有绵性,很坚韧,有明显的直纹。据北宋文献著录:“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玉版纸。一种洁白坚致的精良笺纸。宋黄庭坚《豫章集·次韵王炳之惠玉版纸》诗:“古田小笺惠我白,信知溪翁能解玉。”元费著《蜀笺谱》:“今天下皆以木肤为纸,而蜀中乃尽用蔡伦法,笺纸有玉版,有贡余,有经屑,有表光。”《绍兴府志》:“玉版纸莹润如玉。”连史纸。又叫“连四纸”、“连泗纸”,纸质较厚者又称为“海月纸”。原产于福建省邵武,以及闽北地区和江西省铅山县一带。采用嫩竹做原料,碱法蒸煮,漂白制浆,手工竹帘抄造。纸质薄而均匀,洁白如羊脂玉,书写、图画均宜,多用来制作高级手工印刷品,如碑帖、信笺、扇面原纸等。相传是福建邵武连姓兄弟经过多年研制,精工抄造而成,因他们排行“老三”、“老四”而得名。

  机器连史纸。机器连史纸是用机器制造的,颜色稍黄,清末民初才被采用,中华书局印《四部备要》用的就是机器连史纸。

竹木简、帛做书写材料缺点如下:

1、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

2、丝帛价格太贵。

在我国历史上,据传说在夏代已经用竹片和木片开作为书写材料了。但比较可信的,大概要在殷商时期。特战国以后,竹简木牍才广泛地通行起来。到了秦汉便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纸发明以后,简牍逐渐被纸代替。

三国时期,已经出现纸书,不过官府的文书之类还采用竹简和木牍。东晋时,用藤皮造的纸,质地很好,官府文书开始使用藤纸,东晋末年,用旧麻布做的麻纸,已能大量生产,这种纸上涂一层**的防蠢药物,称做黄纸,公元404年,东晋的豪族桓玄废晋安帝,自称为帝,便下令废止简牍,采用黄纸。

书写材料的影响

重点是谈和毛笔书写相关的材料,从这个意义讲,我们可以确定春秋时期已进简牍时期,战国也以简牍为主,同时已有帛书的依据。纸张的发明,是人类书写材料史上一次重大的革命。从传播学角度看,它使得大众传播成为可能。

因为纸张造价低,书写方便,使得一般普通百姓都可以用来传播信息。正由于纸张的发明使用,才使得唐宋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的河南、四川、福建和浙江印刷业最发达。

唐朝的书是用什么做的

公元8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751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