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法是哪个古人发明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脉诊法是哪个古人发明,第1张

扁鹊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中医四大名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除此之外,下列的每一本书籍,都堪称中医的经典: 温病条变、景岳全书、类经、脾胃论、千金要方、诸病源侯论、医宗金鉴、濒湖脉学、医林改错、中藏经、傅青主男科、傅青主女科、温病条辨、删补名医方论、脉经、本草纲目、济阴纲目、内经知要、金匮要略、温热论、汤头歌诀

千百年来中医诊病就像一场考试,求诊的人在医生面前把手一伸,医生摸摸左手脉,摸摸右手脉,看看舌苔,反复询问病人症状、感觉,然后大夫就会将患者的病证清清楚楚地讲出来,如果患者信服,这场考试就算通过了。医生是如何通过摸脉来判断病证的呢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首先感觉到脉搏的位置,有的轻轻一摸就能摸到,有的却需要用力才能摸到,这就分出了浮脉和沉脉

第二点是脉搏的力度,搏动有力为实脉,无力的则为虚脉。

第三点是脉搏的频率,健康人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应搏动4次,不足4次为迟脉,超过5次不足7次为数脉。

第四点是脉搏的紧张度,如果按下去,感觉像按在琴弦上,强而硬,为弦脉。如果感觉松弛和缓则为缓脉。

第五点是脉搏的均匀度,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节律不均匀的就有促脉、结脉、代脉,力度、大小不均匀的有微脉、散脉等。

第六点是脉搏的流利度,也就是脉搏来势的流畅程度,脉来圆滑流利为滑脉,往来艰涩为涩脉。

第七点是脉搏的长度,也就是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轴向范围的长短,分为长脉和短脉

第八点是脉搏的宽度,即手指能够感觉到的脉动的径向范围大小,分为大脉和细脉。

中医把脉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看病方式,但现在中医把脉的现象是不太常见的,并且很少有人知道其中的原理,因此我们便要了解一下把脉是什么原理?把脉是把的什么脉?

把脉是什么原理

所谓脉诊,就是取脉,常用脉诊。是医生用手指触摸病人的动脉,检查脉搏情况,了解病情变化的一种方法。腕寸口,手太阴肺经原穴所在处,是脉象的交汇处,能反映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把脉时,让患者坐或仰卧,手臂应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常用三种不同的指力来观察脉象,一般采用浮动、中找、再按的方法。

脉象与心脏的活动密切相关,因为心脏支配着血管,而心脏跳动,将血液排入血管,形成脉象。脉诊是疾病的四大诊断方法之一,应结合患者的其他症状进行总结和纠正,使人才达到突出的功能。

中医主要通过触摸寸口脉来评价脉象,寸口脉是脉象所指示的图像。脉象是由心的搏动、气的升降所引起的,脉经的利与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脉诊是中医临床实践,检查的过程和内容缺一不可。脉诊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传递身体各个部位的生理病理信息,为诊断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目前,寸口脉是临床诊断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正常脉象的主要特征是4~5次呼吸,相当于每分钟70~80次呼吸。他们不屈不挠,既不太大也不太小。他们沉着、放松、流畅、有力,能三分触地,不断下沉。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为胃、神、根。脉诊是中医的一种诊断方法,又称取脉。根据不同的脉象,可以区分不同的疾病。一般对脉的评价可分为平脉、浮脉、沉脉,也可分为滑脉、泛脉、细脉。,然后查明病人的病情。

自学中医把脉,3个知识点要先弄清

首先要知道中医只用三个手指来评价脉搏。在一些电视剧中,用两个手指判断脉搏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没有做好令人满意的功课。如果你在这一点上犯了错误,就没有办法继续下一个过程,也就是你需要知道你需要多少个手指来评估你的脉搏。

我们接下来需要做的是找到合适的英寸。说到英寸,很多人可能会好奇是什么。其实中医把腕寸分为三个部分,也就是我们三个手指按的地方。要知道,左寸代表心、肝、肾,右寸代表肺、脾、肾。这对于评估脉搏也非常重要。不懂就算学会把脉也不能坦白病情,所以还是要懂。

毕竟要知道左手右手都要遵循压在食指上,拿走中指,把无名指放在脚上的原则。这个顺序一定不能出错。由轻到重的压力,一开始不要用太大的力,否则无法检查病情。如果你经常练习,你会逐渐精通判断脉搏。

很多人也有一个疑问,中医脉诊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仅仅通过评估脉搏就能知道一个患者的基本情况和疾病的发展趋势?

要知道脉象与心脏跳动的频率、心脏的旺盛或衰弱、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这三个变化直接决定了脉冲形状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评估脉搏来确定一个人的健康状况,通过评估脉搏来了解疾病的真假和变化。

比如心脏是脉象的动态器官,心脏的跳动速度可以反映心脏的病理变化,如冠心病、心脏供血功能障碍等。如果脉象变细,脉象位置浅,没有用力,那么就可以知道患者可能有胃肠症状,因为胃肠感冒患者的脉象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以上对脉诊的大致了解,我们可以发现中医的内容真的是非常的博学和复杂。然而,中医自古以来就被强调,必须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可以多学习一些中医的一般知识,比如上面介绍的评价脉,让你在身体发生变化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一、《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二、《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三、《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四、《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五、《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六、《诸病源候论》

证候学专著。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50卷。隋巢元方等撰于大业六年(610年)。为我国第一部论述各种疾病病因、病机和证候之专著。

全书分67门、1720候。卷1~27论内科诸病;卷28~30论五官科诸病;卷31~36论外伤科诸病;卷37~44论妇产科诸病;卷45~50论小儿科疾病。此书继《内经》、《难经》、仲景著作之后,使中医理论更为丰富。于病因方面尤多创见,使中医病因学说趋于系统、全面。

如对传染性疾病之认识,就明确指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又如山区多“瘿”病乃其民“饮沙水”之故;岭南“瘴气”系“杂毒因暖而生”等等。亦明显超出前人见解。于病理及病证方面之论述亦较精审,超越古人。

如消渴病每多发痈疖或水肿,这正是对糖尿病并发皮肤病及泌尿系统感染之最早描述。其对水肿一病,分述至详。于妇科则经产带下、妊娠、无子等类;外科则详述痈疽疔肿诸疮之理,证候及预防等;于创伤外科,则记载有难度较大之肠吻合及血管结扎术等。

在证候分类学上亦有较大发展,其别类分门系统而有条理,且征引典籍甚富,如《汉书·艺文志》与《隋书·经籍志》所载近300种、5300多卷医书赖此书而保存。为研究隋以前医学成就重要文献。

-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难经

-脉经

-诸病源候论

-古医书

脉诊法是哪个古人发明

扁鹊《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脉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