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二告子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孟子十二告子下,第1张

12·1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②,则不得妻;不亲迎,则得妻,必亲迎乎”

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告孟子。

孟子曰:“于答是也何有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③,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④。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⑤取食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⑥ 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色重 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⑦,则得食;不紾,则不得食,则将紾之乎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⑧,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则将搂之乎’”

〔注释〕 ①任:周初诸侯国名,故地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屋庐子:孟子的弟子,名连。②亲迎:古代婚姻制度“六礼”之一,新郎必须亲迎新娘。③揣:衡量。④岑楼:尖顶的高楼。⑤一钩金:意谓一丁点金子。⑥翅:同“啻”,仅,只。⑦紾(zhěn):扭转。⑧处子:处女。

12·2 曹交问曰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孟子曰:“然。”

“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食粟而已,如何则可”

曰:“奚有于是 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②,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③,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④,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 弗为耳。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

曰:“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⑤,愿留而受业于门。”

曰:“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 人病不求耳。子归而求之,有余师。”

〔注释〕 ①曹交:曹国国君的弟弟,名交。②雏:小鸡。③ 百钧:一钧为三十斤,百钧为三千斤。④乌获:古时候的大力士,能举千钧。⑤假馆:借住处。假,借。馆,住处。

12·3 公孙丑问曰:“高子曰①:‘《小弁》②,小人之诗也。’”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怨。”

曰:“固哉,高叟之为诗也! 有人于此,越人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③。《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

曰:“《凯风》何以不怨④”

曰:“《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⑤。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注释〕 ①高子:与孟子的弟子高子不是同一人,从孟子称其为“高叟”来看,应该年长于孟子。②《小弁(pán)》:《诗经·小雅》篇名,《毛诗》认为是讽刺周幽王,《三家诗》认为是周宣王名臣尹吉甫之子伯奇由于遭受后母的谗言而被流放,怨恨而作。这里应该是指后面一说。③戚:亲近。④《凯风》:《诗经·邶风》篇名,朱熹注:“卫有七子之母,不能安其室,七子作此以自责也。” ⑤矶:激怒。

12·4 宋牼①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②,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③。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④。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注释〕 ①宋牼(kēng):宋国人,又叫宋钘、宋荣,是战国时著名的学者。 ②构兵:交战。③指:同“旨”,大意,意旨。④号:名义,说法。

12·5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①,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陆②,储子为相③,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连得间矣④。”

问曰:“夫子之任见季子,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

曰:“非也。《书》曰⑤:‘享多仪⑥,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为其不成享也。”屋庐子悦。或问之,屋庐子曰:“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

〔注释〕 ①季任:任国国君的弟弟,任国国君去邻国朝会,季任替他居守任国。②平陆:平陆为古厥国,即鲁之中都,在今山东汶上县,与邹相近。③储子:齐国宰相。④连:屋庐子的名。间:差错。⑤“《书》曰”以下三句:出自《尚书·周书·洛诰》。⑥享:诸侯朝见天子的礼仪。

12·6 淳于髡曰:“先名实者①,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②,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

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 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

曰:“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③,子柳、子思为臣④,鲁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缪公用之而霸。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⑤,而河西善讴⑥;绵驹处于高唐⑦,而齐右善歌⑧;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⑨,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识之。”

曰:“孔子为鲁司寇⑩,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11),不税冕而行(12)。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13),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注释〕 ①名实:名,名誉;实,事功。②三卿:指上卿、亚卿、下卿,《礼记》说:“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孟子在齐国时,曾位列三卿之中。③公仪子:即公仪休。他做鲁相时,奉法循礼地治理鲁国。④子柳:即泄柳。⑤王豹:卫国人,擅长歌唱。⑥河西:这里指卫国,因为卫国在黄河西岸。⑦绵驹:齐国人,擅长歌唱。高唐:地名,在齐国的西部,今山东禹城西南。⑧齐右:齐国西部,古时以西方为右。⑨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华周、杞梁都是齐国的臣子,后来攻打莒的时候战死,他们的妻子十分悲伤,对着城墙哭泣,将城墙都哭倒了,据说后来齐国的风俗就变得擅长哭泣。⑩司寇:主掌司法。孔子曾任鲁国的“大司寇”,位与“三卿”并列。(11)燔肉:也写作“膰肉”,即祭肉。按礼节,祭祀结束后要将祭肉分给参加祭祀的人。(12)税(tuō):同“脱”。冕:祭祀时戴的礼帽。(13)微罪:小罪。

12·7 孟子曰:“五霸者①,三王之罪人也②;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不足③,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④,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⑤,则有让⑥。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⑦。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⑧,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⑨,诸侯束牲载书而不歃血⑩。初命曰:‘诛不孝,无易树子(11),无以妾为妻。’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慈幼,无忘宾旅。’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12),取士必得(13),无专杀大夫。’五命曰:‘无曲防(14),无遏籴(15),无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16)。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注释〕 ①五霸:即“春秋五霸”,指春秋时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一说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越王勾践。②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③省:考察。④庆:奖赏。⑤掊克:聚敛。这里代指聚敛民财的人。⑥让:责罚。⑦六师:指天子的军队。周朝规定天子设六军,大国诸侯设三军。⑧搂:牵引,带领。⑨葵丘:春秋时宋国地名。前651年,齐桓公曾在此会盟诸侯,并从而确立其霸主地位。⑩束牲:古代定盟多用牺牲,如果不宰杀牺牲的,就叫做束牲。载书:指将盟约放在牺牲上。歃(shà)血:古代盟誓时饮牺牲的血表示信守盟誓。(11)树子:已立的太子。树,立。(12)摄:兼任。(13)得:得贤。(14)曲防:遍设堤防。曲,遍。防,沿河堤防。当时诸侯若修筑沿河堤防,以邻国为壑,将使邻国遭灾,所以盟约禁止遍设堤防。(15)遏籴(dí):禁止邻国来购买粮食。籴,购买粮食。(16)逢:逢迎。这里指为君主的恶行辩护。

12·8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①。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遂有南阳②,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悦曰:“此则滑釐所不识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周公之封于鲁,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③。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今鲁方百里者五,子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 在所益乎 徒取诸彼以与此,然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 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注释〕 ①慎子:鲁国的大臣,名滑釐,擅长用兵。②南阳:即汶阳,在今泰山西南,汶水之北,是当时齐国和鲁国争夺的要地。③俭:少于。

12·9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①,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注释〕 ①乡:同“向”。

12·10 白圭曰①:“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②。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币帛饔飧③,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国,去人伦④,无君子⑤,如之何其可也 陶以寡,且不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注释〕 ①白圭:先秦商业经营思想家,名丹,字圭,周国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官,曾筑堤治水,发展生产,主张减轻田税。②貉(mò):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国家。③饔飧(yōng sūn):用饮食来招待客人的礼节。④去人伦:指没有各种礼节礼仪。⑤无君子:指没有大小官吏。

12·11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过矣。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①,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注释〕 ①洚(jiàng)水:大水泛滥。

12·12 孟子曰:“君子不亮①,恶乎执”

〔注释〕 ①亮:同“谅”,诚信。

12·13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①。孟子曰:“吾闻之,喜而不寐。”

公孙丑曰:“乐正子强乎”

曰:“否。”

“有知虑乎”

曰:“否。”

“多闻识乎”

曰:“否。”

“然则奚为喜而不寐”

曰:“其为人也好善②。”

“好善足乎”

曰:“好善优于天下③,而况鲁国乎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訑訑④,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⑤。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注释〕 ①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为孟子的弟子。②好善:根据下文判断,应为乐闻善言。③优:有余。④訑訑(yí):一种自以为是、不愿听取他人善言的声音。⑤距:同“拒”,拒绝。

12·14 陈子曰①:“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②,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注释〕 ①陈子:即陈臻,孟子的弟子。②礼貌:礼节、态度。

12·15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⑦。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⑧,而后作;征于色⑨,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⑩,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 ①傅说(yuè):商王武丁的国相。相传曾为刑徒,在傅岩做版筑工匠,后被武丁举为国相。版筑:古人筑墙时,用两版相夹,实土其中,以杵筑之。②胶鬲:殷纣时的贤人。曾因遭乱而以贩卖鱼盐为生,被周文王举荐于纣。③管夷吾:即管仲。春秋时,齐国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拥戴公子纠,公子纠失败后,管仲被齐桓公囚禁。后由于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举用为相,辅助齐桓公称霸。士:狱官。管仲曾被囚禁,受狱官管制,所以称其“举于士”。④孙叔敖:楚国人,曾隐居在海边,后被楚庄王举为令尹。⑤百里奚:虞国人,后从虞国逃至楚国,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自卖为奴。后被秦穆公举为国相。⑥拂:拂戾,违背。⑦曾:同“增”。⑧衡:同“横”,不顺。⑨征:征验,表现。⑩拂(bì)士:同“弼士”,辅弼的贤士。

12·16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鉴赏 《告子下》篇看似内容庞杂,实际是从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角度,对上篇“性善”理论的深入剖析,其中心线索就是“信”。

孟子在本篇中讲到:“君子不亮,恶乎执”亮,就是信。孟子把信规定为君子的为人准则,认为做人处事不讲诚信,随随便便,没有原则,是什么也把握不住的。信,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之一,《论语·为政》讲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学》言曰:“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孟子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把诚信观应用到个人修养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在对待历史上,孟子提出失信乱国的观点。他与儒家前人一样,厚古薄今,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礼崩乐坏、王道式微,将变革的原因片面地归结为人心不诚。他对春秋战国的历史这样评价道:“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告子下》)在孟子看来,先王的礼法制度符合仁善之道,是治世的最高准绳,只有人人尽职尽责,遵守自己应守的礼法,天下才能和谐安宁。而五霸“搂诸侯以伐诸侯”,是诸侯僭行天子之礼;“今之诸侯”违背五霸时的束牲誓盟,是不守君子的为人之道;谏君之恶、导君正道是大夫辅佐君王的本分,而“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是没有恪守自己的职责,这三种做法都是不讲诚信,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诚信,《中庸》篇又称作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儒家把诚视为圣人的品格,是秉天执善,所以孟子对“不亮”的做法深恶痛绝。憎恶战乱、渴望和平、怀恋先王治世,是当时人的普遍情感,孟子希望通过“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挽救日益颓下的世风,找回往日的安宁,这当然有儒家知识分子的幻想成分,但他由人性分析人手,强调诚信的做人原则,敢于批判当时的诸侯、大夫,提出顺乎民意的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他注意到大道的崩坏是从上到下逐步蔓衍的,要纠正这股歪风,也就必须自上而下逐步实行,也就是要从个人修身开始。

其次,孟子强调君子要保持一定的操守,无论何种情况,都要坚信自己的信念,恪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诚信的表现。

本篇是从顺不骄和败不馁两方面加以说明的。如当陈子询问“君子何如则仕”时,孟子回答说“就三去三”,即敬以礼,行其言则就之,虽有礼而言弗行则去之;其下,言未果但迎之致敬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再下,国君虽不用不敬,但能周济天下、善待臣民的,也可以接受。这三种情况尽管境界高低不同,但都有一定的基础,基础一旦不存在就须离去,而行善道是最基本的条件,这就是君子的操守和界限所在。孟子认为,君子人仕不是为了谋取个人功名和利益,而是要实施仁政以兼济天下,造福百姓,这是君子应当信守的使命。

宣扬仁善,兼济天下,是儒家士人的宏伟志向,可谓任重道远。曾子曾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提出“士不可以不弘毅”(见《论语·泰伯》)。孟子深知承担这一使命的艰辛,因此他格外强调君子要在逆境中接受磨练和考验。他如数家珍,列举了六位古代先贤艰苦的成功经历,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来激励自己在逆境中奋起,而他“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经典性论述,成为无数后人经常引用的至理名言。孟子磨练意志的主张,与他“至大至刚”的“大丈夫”个性有关,这也是肇始于《周易》的中国人“忧患意识”的体现。

第三,在社会实践中,孟子的诚信观又表现为动机与实效的统一。

政治上孟子主张仁政、王道,对为君辟土谋富、约国强战的臣子,他贬斥为“民贼”,称不仁不道而求富求强的国君为“富桀”、“辅桀”,而以用兵为能的慎子,被他激烈地谴责为“殃民”。得知鲁国将重用乐正子的消息,竟然兴奋得“喜不能寐”,不是因为乐正子能力超群、善于思考、博学多闻,而是由于“好善”。他认为这表明统治者有了好善的意向,会吸引许多有能力、有德行的贤人前来辅佐,于是仁政思想就有了实施的希望。

在具体事物上,孟子格外强调动机的纯正性。本篇第四章讲了宋牼要去楚国调解秦楚构兵的矛盾,当宋牼告诉孟子将“以利说之”时,孟子对其止兵之志给予了肯定,而对其手段提出了批评,认为臣以仁义事君,当言以仁义,不当言利。同样的实际效果,可能有不同的出发点,孟子重视纯正的动机,是强调仁义思想的内在性,是一种对自己信念的诚信。对此,朱熹特别强调:“学者所当深察而明辨之也。”(《孟子集注·告子下》)然而君子做事的动机,有时是一般人不能察识的。如“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一段,对“孔子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的深层原因作了剖析,表明君子做事的得体和智慧。针对屋庐子关于“见季子而不见储子”的询问,孟子解释了自己为礼不为势的深层原因。孟子重视善的动机,也强调善的效果,当魏国大臣白圭欲以二十取一的税法取代什一税时,孟子认为不符合国情,什一税是恰当的,过高会损伤百姓利益,过低国家就无法具备应有的礼仪。动机正确但不利于国家礼治建设,孟子是不赞成的,但是有利于本国而危害他国,孟子也坚决反对。白圭自夸治水之功,孟子对其不顺水道,以邻国为壑的恶劣行为给予了揭露。据《汉书·沟洫志》介绍,当时齐、赵、魏等国均沿黄河,赵、魏地势高而齐地势低,故这些国家竞相筑堤护卫本国,致使“河水东抵齐堤则西泛赵魏”。这虽然有利于本国,但对别国却造成灾害。由此可见,孟子倡导性善,是兼善天下的博爱思想,他的动机论,体现的是性善理论的内化,对效果的追求,是性善理论的外化,认为只有做到内外统一,才真正是对性善信念的诚信。

最后,孟子对其理论的阐释也体现出诚信原则。世人把礼之轻与食色之重进行比较,怀疑礼的重要性。孟子批评这种理解方式是舍本逐末,认为礼与饮食、性欲各自内部都有轻重大小之别,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因为不恰当的比较而怀疑礼的重要性。曹交局限于文辞的表面意义,对“人皆可为尧舜”的著名论题产生疑问。孟子认为其思维过于死板,理解这句话不能死抠字眼,而是要从言外之意的角度,把它看作一种修养境界,因为能否达到这个境界,关键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有没有决心去做,为善为恶都是自己的所作所为。淳于髡觉得孟子在齐国任职无益于国政,对贤人的作用提出质疑。孟子以伯夷、伊尹、柳下惠为例,消除了他的疑虑,进而指出对仁、贤的界定,不能只拘于名实的表面,而要从本质上看是否符合仁义之道。通过与弟子讨论《小弁》和《凯风》的思想感情,强调学《诗》应当结合诗的具体创作背景,这是他“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万章上》)的治《诗》方法的具体例证,虽然他是借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阐发其道德观点,但这种领悟诗歌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文论影响深远。

孟子解读经典的辩证性,不仅丰富了他的理论,增加了说服力,而且在复杂的现实生活面前,也具有了灵活性和普遍意义,从而成为传统文化思想中独树一帜的奇葩。

此外,本篇还反映了孟子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既有不厌其烦的理论解说,又重视现实生活中的身教和启发,还特别提出不诲之诲的方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重视个人悟性的思想。

《孟子·告子》记录了孟子和其学生告子(一说是墨子的学生)之间有关人性道德的讨论;和《论语》类似;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全篇共20章。

注:今人常习惯性地将性善与性恶相对,事实上,持性恶论的是荀子,年代晚于孟子,本篇是孟子与告子的争论,不涉及荀子的性恶说。

应当指出,当时的人多用比喻论证,其某些论述按照现代的逻辑标准看并不严格。

鲁国想让乐正子管理国家政事。孟子说:“我听了这消息,高兴得睡不着。”公孙子问:“乐正子刚强吗?”答道:“不。”“有智慧谋略吗?”答道:“不。”“见多识广吗?”答道:“不。”(公孙丑于是说:)“既然这样,(先生)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呢?”答道:“他这个人啊,爱听好意见。”“爱听好意见就够了吗?”答道:“爱听好意见,治理天下就绰绰有余,何况治理一个鲁国?如果爱听好意见,那么天下的人都愿意不远千里地赶来把好意见告诉给他;如果不爱听好意见,那么人们就会(模仿他的腔调)说:‘唔唔,我早就知道了。’那种腔调脸色早把别人拒绝在千里之外了。士人千里之外止步不来,那么喜欢进谗言和阿谀献媚的人就会凑到跟前来了。同这帮人混在一起,想治理好国家,可能吗?”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孟子曰:"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bì)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先看看这个有没有

解析:

这个有,你看下面这个吧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①,胶鬲举于鱼盐之中②,管夷吾举于士③,孙叔敖举于海④,百里奚举于市⑤。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⑥,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说:“舜在田野中兴起,傅说从筑墙的苦役中提 ,胶鬲从鱼盐贩子中提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提 ,孙叔敖从海边的隐居生活中提 ,百里奚从买卖场所提 。所以上天要把重大的担子加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心志受困苦,使他的筋骨受劳累,使他的肌体受饥饿,使他的身子受困乏,使他每做一事都受干扰、被打乱,以此来使他心理受振动、性格变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一个人常有过失,才能改正;心志遭困苦,思虑被阻塞,才能发愤有为;表露在脸色上,抒发在言语中,才能使人了解。国内没有执法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士人,国外没有势均力敌的国家和外患的威胁,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就能明白忧患中能获得生存、安乐中会遭致灭亡的道理了。”

注释①傅说(yuè):传说是商代一位贤人,因罪服刑,在傅险筑墙;后被商王武丁访求到而提拔为相。版筑:古代筑墙的方法,用两版相夹,填入泥土,用杵捣实,拆版后即成土墙。②胶鬲:传说是商纣王的臣,他怎么被提拔、被谁提拔,已不见于记载。③管夷吾:即管仲。原是齐国公子纠的家臣,纠与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逃至鲁国而遭杀;管仲也被鲁人囚禁押回齐国。后由鲍叔牙推荐,被桓公提拔为相。④孙叔敖:楚国隐士,后被楚庄王提拔为令尹。⑤百里奚:见本书《万章上》第九章注。⑥拂:违背,不顺。⑦拂(bì):通“弼”,辅佐。

看这个吧,不会有: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原文中先列举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 奚六人出身下层,

然后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云云,令人很容易想到意

志的磨练方面,最后一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尤其令人想到逆境中发奋图

强的浓厚悲剧意识。这种解释一般为后人接受,看似并无大碍。

1 翻译一下《孟子告子下》古文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 谁知道其他的《孟子告子》里的文言文

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一 告子曰 :“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桊。” 孟子曰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二 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

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三 告子曰 :“生之谓性。”

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四 告子曰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 :“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 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

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

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五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 :“何以谓义内也?” 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

“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 “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 :“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

曰: ‘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季子闻之曰 :“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六 公都子曰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 好善;幽厉兴, 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

’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 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 七 孟子曰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

故龙子曰 :‘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

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

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

不知子都之姣者,无 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

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八 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 九 孟子曰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

3 《孟子告子上》的原文是什么背诵中华经典诗文,如果有更短的可以

告子上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锩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锩”孟子曰:“人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锩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锩也?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锩,则亦将戕贼人性而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博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嗜秦人之炙,无以异于嗜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嗜炙亦有外与?”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 好善,幽厉兴 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侔麦,播种而莸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孛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侥,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也,履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于味,有同嗜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嗜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嗜皆从易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 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为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向其惟心之谓与!”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4 孟子告子上中一段的翻译我要的是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课文主要讲棋艺精湛的弈秋,同时教二人下棋,但二人学习态度截然不同,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另一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而射之"。

虽一起学习,但心不在焉。同时学棋,但三心二意之人不如好学人。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

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古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天鹅)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字词学弈学习棋艺。弈,下棋。

通国全国。善弈者擅长下棋的人。

善,擅长。使让。

其其中。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援用手牵引,拉。弗若不如。

专心致志 一心一意,精力高度集中。通国全国。

诲教导。善擅长。

帷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然这样。

句子1、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一个名叫秋的下棋人,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为什么会有人要拜他为师并学下围棋的原因。2、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其中的一个人学棋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思想从不想别的。

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这个人与另一学棋人的不同之处,也使我们明白了他能学好围棋的原因。3、"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上三心二意的人远远不及专心的人学得好。4、"为是其智弗若与?"是说后一个学弈的人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这是一个设问句,引导读者思考故事的寓意。

5、"曰:非然也。"这一句是回答前面那个设问的。

意思是:那个学得差的人不是由于智力不及那个学得好的人,而是没有专心学习的缘故。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人虽然也听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怎样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是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道理: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体会:我们应该向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学习,为那个三心二意的人感到失望。

学习就应该一心一意、聚精会神,才会学有所成;如果像那个三心二意的人一样,将一事无成,一无所获。《弈秋》选自《孟子·告子上》,寓言名为"学弈"。

孟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讲这个寓言的?很有必要说一说。这则寓言前面是这样的: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译为孟子说:"不要疑惑齐王不聪明(因而我不辅佐他)。即使有天下容易生长的植物,一天晒到太阳,十天冷冻它,也没有能活的,我见齐王也很少,我回来后冷冻它的东西(指谄佞之言一类不利齐王的事)就到了,我对这长出的萌芽(指在孟子指教下齐王好的转变)能怎么样呢?再说下围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可是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

"原来,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别人认为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辅佐他了,孟子这番话是说,齐王不能持之以恒地专心致志地听从孟子的指教,孟子的指教对他不起作用,所以孟子不愿辅佐他,后离开齐国,这也可看出孟子的骨气。)(2)"学弈"说明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

1、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出自于初中语文《孟子·告子章句下》。

2、作者是孟子及其弟子。

3、原文为: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 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十二告子下

12·1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①:“礼与食孰重” 曰:“礼重。” “色与礼孰重” 曰:“礼重。” 曰:“以礼食,则饥而死;不以礼食,则得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