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放假几天法定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元宵节放假几天法定,第1张

元宵节虽然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是确实法定规定这天正常上下班,不放假,自古虽然元宵都受到重视,但是在古代春节是没有假期的,一般都是在元宵的时候放假。

而现在,将春节设为了法定节假日,元宵节因为玉春节临近,刚放完春节,如果元宵节再放假,放假的时间太频繁,对于新的一年上班来说,在心理上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元宵节是没有假日的,但是特殊情况除外,比如说有的公司想要体恤员工,元宵团圆,所以会自行安排一天假期,这种主要看公司的安排。

2022元宵节放假通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元宵节正常上班。

2022年的放假时间安排

元旦:2021年12月31日(周五)-2022年1月2日(周日),共放假3天。

春节:2022年1月31日(除夕、周一)-2022年2月6日(初六、周日),共放假7天,其中2022年1月29日(周六)、2022年1月30日(周日)正常上班调休。

清明节:2022年4月3日(周日)-2022年4月5日(周二),共放假3天,其中2022年4月2日(周六)正常上班调休。

劳动节:2022年5月1日(周日)-2022年5月5日(周四),共放假5天,其中2022年4月30日(周六)正常上班调休。

端午节:2022年6月3日(周五)-2022年6月5日(周日),共放假3天。

中秋节:2022年9月9日(周五)-2022年9月11日(周日),共放假3天。

国庆节:2022年10月1日(周六)-2022年10月7日(周五),共放假7天,其中2022年10月8日(周六)和2022年10月9日(周日)为正常上班调休时间。

节日由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通常会放一天到两天的假,具体放假时间会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和公司的安排有所不同。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庆祝。在这一天,人们会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活动。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办一些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划旱船等,以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至于放假时间,通常会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和公司的安排而定。在一些地区,元宵节可能会被列为法定节假日,那么员工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假期。而在其他地区,元宵节可能不会被列为法定节假日,那么具体的放假时间就会根据公司的安排而定。通常来说,元宵节放假时间会根据农历日期而有所不同,可能会在一到两天的范围内。

建议大家在放假期间合理安排好自己的行程,享受节日的欢乐气氛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和健康。

中国假日制多年前的汉代就开始了。当时官员休息那天,都要沐浴更衣,故称假日为“沐日”。汉代规定,朝中官员可每5天返家沐浴,所以叫“五日休”。唐朝改为“旬休”,即每10天可休息1天。在古代,除平时的休息日外,也有节假日。唐代,中秋节给假3天,清明祭祖给假3天。明代冬至放假3天,元宵节放假10天。

为了鼓励臣下尽心国事,晋代定有“急假”.即让官吏处理紧急家事不一年不得超过60天。后晋时,家在外地的官吏还给探亲路程假。清政府对有功人员要赐“赏假”。林则徐患病,道光皇帝降旨赏假3个月。此外,麦收农忙季节也要相应给假。

对于官吏的休假,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唐德宗曾明确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吏,满假那天,必须到衙门报到,否则扣发俸禄一月,有的甚至被罢官。

清朝初年,随着两方传教士进入我国,“礼拜天”这一宗教用语开始在我国流行,辛亥革命胜利届,开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从此以后,假日制就开始在我国实行。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政府部门又规定了每周5天工作制。

大多数国家都实行节日放假和周末放假相结合的混合放假制度。放假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学生、公务员和上班族,这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如果一改混合放假制,而采用单一的节日放假制,首先,确保每个月都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节日,然后,每个节日放一个星期或十天的假,那么将有以下四大好处:

①、整合了以往节假日时间,公民将有更多的游玩计划,带动旅游消费。

②、使每个节日都有足够的时间庆祝,发挥每个节日的实际意义。

③、公司的工作不再因为断断续续的短假而影响效率,有充分的时间周转。

④、分散旅游时间,有利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当然,节日放假制也有其面临的难题:阴历和阳历的节日难以整合。

  导语:元宵节快到了,很多人对这个传统节日可能只知道要吃元宵,要逛灯会,要猜灯谜等,但其实并不知道,元宵节在古代还有别的寓意呢?还有特别的风俗习惯哦。那么,你知道传统节日元宵节也是中国古代的什么日子吗?有人说是情人节,到底元宵节是古代情人节吗?一起来了解。

 元宵节也是中国古代的什么日子

 情人节。在中国古代,元宵节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节日。平日里足不出户的女子可在这天出门赏灯,这也为青年男女提供了相遇机会。可见,元宵节为人们创造了一个传情达意的好机会,也是中国古代的“情人节”。

 “男妇嬉游”是元宵节特殊的人文景观。有一则小故事,司马光是有名的礼法之士,他的夫人在元宵夜打扮着准备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答道:“兼欲看游人。”司马光说:“某是鬼耶?”可见,在封建社会,妇女出门,不仅是为了看灯,还要看人。

 从中国历代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的浪漫温馨。辛弃疾在《青玉案》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的正是元宵夜时男女约会的情景,含蓄而婉转。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再比如,欧阳修笔下的“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相依的景象,以及元夜的相思之苦。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也有类似描述,比如《大明宫词》,有太平公主在元宵之夜邂逅初恋情人的情节。星星点点的灯光下,两情相悦的人祈愿恩爱长久。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年轻人已不需要通过元宵这样的节日才得赐良缘,元宵节作为中国式情人节的意味淡化,中国古人的浪漫故事保留在千古流传的诗词中。

 元宵节的由来发展:

 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也就形成了元宵赏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南北朝时,元宵节燃灯已成气候, 而真正让元宵节燃灯之俗发扬光大的则是隋唐。隋朝时,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隋书·柳彧传》记载:“每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

 自隋、唐、宋以来,元宵节曾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唐朝元宵节比隋朝更热闹。唐刘肃《大唐新语》记载:“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金吾弛禁,特许夜行。贵臣戚属及下俚工贾,无不夜游。”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异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民间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2015年,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发展,赏灯与烧烟花仍是元宵主要习俗之一。

元宵节不是法定节假日。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但并不是国家法定节假日,政府机关都要正常上班。根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二条: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扩展资料

元宵节的节日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人民网 代表建议元宵节放假

-元宵节

2021年春节假期时间在2月11日~2月17日这个区间,从国家法定节日表上来看,春节7天了,过后就是为期3天的清明假期;可在新春佳节和清明节之间,还有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那就是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以至于有不少人心生疑惑:为什么元宵节就不能定为法定节假日?可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自新中国成立,元宵节一直都很无缘。

“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是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喊下的口号,茶思饭余调侃之际,大年初一都不放假,元宵节就更不能放假了。元宵节之所以没有被定为法定节假日,实则体现了国家制定政策的灵活性,就是因为元宵节和春节距离实在太近,春节7天节假日已然很长,如果元宵节再逢放假的话,那么如此频繁放假,更会影响绝大多数上班族的工作。

(一)明明是传统节日,但就不是法定节假日

上面我们已经言简意赅地突出重点:因为元宵节和新春佳节距离实在太近,所以国家不予在元宵节设定法定节假日。2021年春节实在2月12日,新春佳节7天乐定在了2月11日~17日;元宵节的时间是在2月26日,距离春节最后一天放假,仅仅只有8天时间。这也就是说,上班族上班8天,就会面临再次放假。

而且春节和元宵节的相隔时间是固定的,二者相隔时间是由农历来决定,春节为腊月的最后一天,而元宵节就是正月十五,这两个节日不论怎样来算,都是固定的15天相差时间。其实在我看来,如果广大民众有将元宵节设定为法定节假日的需求的话,那就只能把春节的放假时间进行缩短性调整,可如果是这样的话,肯定有人就会站出来不同意。

对于那些已经退休的老人而言,“元宵节放不放假”其实都没有太大影响,可对于社会最庞大的两个群体而言,即学生族和上班族,影响无异于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而言,自律的学生还好,尤其是不自律的学生,好不容易春节过后返校学习进入状态,学习不到一周时间,就会面临着元宵节放假,学习状态极有可能瞬间垮掉。

(二)熟悉历史的人:为什么古代放假?当代就不放假?

简单告诉大家一句至理名言:“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古代元宵节在朝廷的政令当中,确实有法定节假日这么一说,而且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汉时期,从西汉一直延续到了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前前后后共近1900年,各个朝代都很有针对性地在元宵节设定了不同天数的节假日。可放眼于近现代以及当代,元宵节节假日的字眼,我们就不必多想了。

东西两汉时期:放假一天;隋唐时期:放假三天;南北两宋时期:放假五天;元明时期:大致放假十天左右;最后朝代清代:放假三天。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由来已久,从各种各样的古装剧当中,我们也时有眼见,元宵节的灯会是闻名遐迩的,可因为元宵节节假日在步入近现代以来的现状,盛状已经大不如前。

“阴历元旦是春节”自1914年规定以来,似乎就已经和过去分清了界限。简而言之,我们当代人所过的新春佳节,古人在此阶段并未有过相同节日。古人当然也过年,但和我们现在过春节的时间没有发生重合,古人的过年,期间应该是在阳历正月初一到十八。如此来看的话,元宵节和古代的过年期间相差时间较长,所以才会安排放假。

(三)元宵节由来已久:迄今为止2000多年

说句实话,可能因为元宵节不设法定节假日的原因,所以元宵节的味道伴随着年代的久远已经越来越淡。当然除此之外,更有当代社会生活的节奏、人们思想观念的前卫等因素的影响,毕竟人们最重视的春节,年味也已经越来越淡,固然不是因为节假日的原因。但我们一定要想些办法,阻止这些传统节日味道越来越淡的趋势显现。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据说最早是在汉文帝时期,当时就已经很明确的把正月十五定为了元宵节。至于元宵节的习俗,貌似除了吃元宵以外,就剩下一个隆重的灯火盛会了,从一些古装影视剧当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元宵节必然会和灯会扯上关系,其隆重盛大的程度,绝对不下于现在的央视春晚。

可是转念一想,生活在当代社会下的各代人,大家身边还有过在元宵节看到隆重灯火盛会的场景吗?就我一位90后而言,从小生活在最为朴素的农村当中,元宵节除了放炮、吃元宵以外,基本上没有举办过隆重的灯会。但据我了解,在其他的一些地区,确实还有着类似于灯火的活动,民间俗称“耍灯”、“赶庙会”

真的特别向往元宵节那般万家灯火时的盛大场景……

古代的休假制度建立于西汉时期,秦朝以前的官员想要休息,只能选择请假,称之为“告归”。例如《史记·高祖本纪》有载““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自西汉之后,历朝历代均设立有相应的休假制度,假期长短各有不同,总体来说唐宋两朝最为轻松,元明两朝最为苦逼,并自清朝中后期开始逐渐向西方靠拢。

不过,古代虽然建立有相应的休假制度,但其实仅仅适用于朝廷官员,普通的士民百姓是没有这个福利的,虽然宋朝的假期也曾一定程度惠及民间,但大部分百姓为了生计,是很难享受到相应待遇的。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历朝历代的休假制度。

两汉时期:始建“休沐”制度,官吏五日一休

汉朝时期,由于官员平日里办公、住宿均在官衙,且家属不允许跟随,如此一来官员们的洗漱、换洗便成了问题,于是朝廷便规定官吏每五天可以休假一天,返回家中休息、洗漱,“休沐”一词也正是因此而来,其中“休”指休息,“沐”则指洗漱沐浴。

古代历法之中,一年三百六十天,被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七十二候,即每五日为一“候”,“气候”一词便是因此而来。汉朝时期,“天人合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古人认为人的行为习惯要顺应天时,因而“五日一休沐”,便是遵循了天人变化之道。

关于这一休假制度,《汉律》之中有明确记载,“吏员五日一休沐”,而《史记·百万君传》对此也有记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而除了常规休假之外,朝廷还会在重要节日给官员们放假,不过汉朝时期的节假日并不多,按照《续汉书·礼仪志》的记载,汉朝官员只在夏至、冬至两节各放假五天,皇帝诞辰则放假三天。

不过,‘五日一休沐’的福利不是所有官员都能享受的,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宫廷之中任职的官员,便不享受这项福利,他们乃是一旬一休(即十天休息一日)。而太学生、军队虽然也有休假,但因离家太远,往往会按照“五日一休”进行累计,然后一起休息,有点类似于现代的年假。

唐朝时期:改为旬休制度,长假减少但节日增多

西汉时期设立的“休沐”制度一直延续到隋朝,直到唐朝以后才对这项制度进行改革,主要源于唐朝时期官员们虽然白天在衙门办公,但夜间除值班官员外,其余官员均可返回家中居住,且朝廷也允许家属随异地为官的官员居住。

唐高宗永徽三年(662年),朝廷下令改“五日休沐”为“十日休沐”,即每十天休息一天,称之为“旬休”,并将每月分为上旬、中旬、下旬,也被称为“上浣、中浣、下浣”。《问奇类林》中便有“俗以上浣、中浣、下浣,为上旬、中旬、下旬”的记载,。休假周期的增长,无疑使得官员们的常假少了很多,但到唐朝时期,传统节日的增多,却使得官员们的假期得到了一定程度弥补。

按照《唐律》的规定,由于元日(春节)、冬至、清明时常有重大祭祀活动,而官员们也要返乡祭祖,因此这几个节日每次放假七天,而中秋、夏至、腊日则放假三天,而放假一天的节日更是多达二十一个。除了传统节日之外,唐朝还曾增加了很多特殊假期,唐玄宗李隆基便因崇信道教,因此规定道诞日(二月十五日)放假一天,同时由于开元十七年(729年)将皇帝诞辰命名为千秋节,也可放假三天(唐肃宗时改为一天)。

此外,对于异地为官的官吏还有探亲假,如果父母远在三千里以外,那么每三年将有三十天的探亲假,五百里以外则有十五天。还有儿子行冠礼可放假三天,子女婚娶可放假九天,其他亲属则根据关系亲属放假一天至六天不等。五月份则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份则有十五天的备制寒衣假。

两宋时期:官吏们最幸福的时期,假期为历朝历代之最

宋朝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之中官员福利最好的时期,不仅官员待遇极好,而且假期同样极多,宋朝的“休沐制度”基本延续了唐朝,但放假时间却有所延长,因此宋朝便成为了历朝历代之中传统节日最多、假期最长的时间。

宋朝在常规休假方面,延续了唐朝的“旬休”制度,而在元日、冬至、清明放假七天等制度的基础上,不仅开创了“天棋节”、“天庆节”(皇帝母亲生日)等新节日,而且是逢节必休。同时,衙门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开始“封印”停办公务,各级官吏返回家乡过年,直到正月二十日重新返回衙门“开印”。

与此同时,宋朝宽松的休假氛围,使得官员们的请假也随意了很多,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便曾记载,宋朝官员如果不想值夜,只需在本人名下写上“腹肚不安,免宿”之类的简单理由,便可返回家中。根据统计,宋朝除了常规假期之外,各种法定节假日和节令节假日合计达百天,全年假期更是长达一百二十天以上。

此外,宋朝的休假制度对于普通百姓也有照顾,例如服役的工匠,同样可以在元日、清明、冬至和腊日各休假一天,而流配的囚徒不仅可以同样享受“旬休”,而且还可以在元日、清明、冬至各休假三天。

元明时期:最为苦逼的时期,官员假期缩水严重

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受游牧习俗影响严重,结果大部分节假日被取消,并规定每年的假期只有短短的十六天。

元朝被推翻之后,谁知道又遇到朱元璋这个工作狂,官员们的假期虽然相较元朝有所增加,但却增加的极为有限,仅仅多了两天而已,其中元正五天、冬至三天、元宵节十天,其中元宵节的十天假期,还是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实行的。

朱元璋去世之后,官员们开始大诉苦水,朝廷于是重新恢复了“旬休”制度,然而即使如此,官员们每年的休息时间,仍然不过五十天左右,相较于唐宋两朝,可以说缩水极为严重。

清朝时期:前期延续明朝制度,后期开始向西方靠拢

清朝的休假制度基本沿袭了明朝,主要有冬至、元正、元宵三个节日,但由于三个节日在时间上太过接近,于是干脆以“封印”休长假的方式,将三个假期予以贯通,每年年末的腊月十九日至二十二日官衙“封印”停止办公,一直到次年的正月十九至二十二日“开印”办公,至于具体哪天放假,则由钦天监选择吉日。

2023元宵节不放假。

元宵节虽然是传统佳节,但不是法定节假日,所以是不放假的,除非元宵节在周末或者和其他法定节假日重合。2023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在公历2月5日,这一天星期日是公休日,所以可以放假休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习俗

1、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2、闹花灯: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灯习俗,故也称灯节。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

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3、灯谜: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4、舞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元宵节放假几天法定

元宵节虽然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但是确实法定规定这天正常上下班,不放假,自古虽然元宵都受到重视,但是在古代春节是没有假期的,一般都是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