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视家庭教育,现在有哪些传世的家书家训的典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人重视家庭教育,现在有哪些传世的家书家训的典籍?,第1张

古代的文化虽然不够先进,不够潮流,但是他们非常重视家庭的教育,即使不去学堂上课,他们的父母也会教导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古代的文化源远流长,到现在还有很多的传世家书家训被保存着。事实上,古代的很多习惯和规定都给后代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可以说是受益匪浅。我了解到的家书家训有《颜氏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和《弟子规》等等,这个家书家训不仅是古代的瑰宝,更是古代人智慧的结晶。

从古至今,国家一直重视教育,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是社会的改变,不得不承认现在的教育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教育,那么你可能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现在的社会是文化社会,没有文化,吃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所以教育在生活上是重中之重。

我记得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接触的知识就是弟子规。因为弟子规都是三个字组成的,所以有时候也称为三字经。弟子规的全文主要是教导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父母把自己养大不容易,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弟子规不仅仅告诉我们要如何对待自己的亲人,而且要教导我们要怎样做人。一个人是否有文化,不在于学历的高低,而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对待身边的人,那么再高的学历都是白搭,所以这些传世的家书家训让我们懂得了如何正确的成长。

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即做人和做事,两者不可分割,且相互渗透,相比较而言,做人是根本,居于首位,是一个人处世之根本。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教你做人处世的书籍,希望大家喜欢!

  教你做人处世的书籍1:《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内容简介:

  《三分做事七分做人: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行走社会的黄金法则(2009最新版)》是从精悍的小故事中读懂人生的要义,从生活的细节中品味人生的智慧,从点滴的智慧中学会做人、做事的方法,从人生的历练中学会快乐的生活。这套《人生哲理智慧书系》将会给心灵送去一份慰藉,给事业积蓄一份力量,给人生带来一个启迪。它将伴你成功地奔向自己的理想,轻松而潇洒地享受生活的幸福。

  内容提要:

  光会做事,不会做人,即便你能获得暂时的成功,也享受不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因为一个人际关系恶劣,对立面、反对派、积怨甚多的人,会招致众叛亲离,最后沦为孤家寡人。

  光会做人,不会做事,只顾八面玲珑,四处讨好,结果是浪费了感情,浪费了精力。瞻前顾后,便无暇筹划大事,到头来还是过得索然无味,毫无成就。

  真正的成功者无不深谙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奥妙真谛,所以才能达到无往而不胜的高超境界。

  推荐理由:

  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行走社会的黄金法则。三分做事七分做人,做人要学习狐狸的聪明,做事要借鉴狮子的果断!

  做人做事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会做事,你才能胸有成竹,气定若闲,谈笑间办成你梦寐以求的好事。会做人,你才能赢得一世好名,才能赚得人气,建立人脉,为做事的成功积蓄更加雄厚的资本。

  有时做狮子,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正己正人,有勇气面对人生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佛学讲修止修观,而庄子、孔子早传了止观了。孔子说,光悟了道没有工夫不行,还要修止修观。他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水流动的时候,没有办法当做镜子用,等水不流澄清了,可以做镜子用,反照我们自己的面孔。

圣人教主们,都是善于拿水来比喻,老子说上善若水;孔子也赞叹水,“逝者如斯夫”;庄子这里,又用水作比喻;释迦牟尼佛也曾拿海水来比喻;乃至唯识学讲的,“一切种子如瀑流”,也是用水比喻。所以关于这个水的比喻,要深入去体会。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心中的波浪,永远不能停止,所以就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

庄子借孔子的嘴讲出来,“人莫鉴于流水”,流水不能做镜,你心中像流水一样的杂念妄想不能静止,就永远不能见道;“而鉴于止水”,必须要把心波的识浪停止,静止,才可以明心见性。他说,“唯止能止众止”,唯有真达到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才能够停止一切的动相。如果心念不能像止水一样澄清,就永远没有智慧,永远不能悟道;而生命之流,永远没有办法自己作主,永远没有办法了脱生死。所以我们修道要了生死,要打坐要修道,要死的时候,一笑就走了!再来生的时候也要有把握。禅宗很多祖师以及明朝好几个儒家都做到了。明朝罗近溪也是如此,已经说再见,坐在椅子上走了,学生们跪下来一哭,老师啊你多留一下;好嘛,好嘛,你们好讨厌,我多留一下嘛!又活了一日,然后说算了,不干了,重新又走了。就是这个本事,止定这个工夫。

这一篇首先提出来,王骀是个残废的人,但是跟他学的门生弟子之多,超过了孔子,以这个故事开始。所以有人怀疑而问孔子,这个人何以有这样大的成就!孔子就说,他已经是了了生死的人,然后以出世的成就,入世处理世间法。前面的重点讲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讲到这个止,以及修止观的重要。我们由这一点能理解到,不但道家、佛家,凡是讲修养首先都提出来一个“止”,儒家更是注重。譬如我们所读《大学》,里头“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首先提到这个止。止就是心念专一、止于一,这个是最大的修养工夫。

我们人的思想紊乱、痛苦、烦恼,就是因为心念不能得止;心念得止是一个内在的基本修养,然后外在的行为也要做到止。所谓止,人生认定一个目标,一个途径,止于某一点,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散乱,不是随便,不是做一件什么事业,而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要做一个了不起有道德的人,就是向道德的目标方向走;如果要做一个坏人,他认为这样做才对,这是止于坏。要做一个止于善的人,比做一个止于坏的人更难了;道理就是说,以善的行为,使恶的行为不会发生作用,而专注于至善;这个在曾子所著的《大学》里讨论得很多了。现在庄子也引用孔子的话,提出来止。前面我们讲了大要,现在再讲止的原理和修养。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

植物是土地上长的,这一切的草木,唯有松树柏树,所谓“温不增华,寒不改叶”。夏天热的时候,没有特别青;到了冬天冷的时候,也没有凋零,它永远都是常青的。这个道理说明什么呢?止。松柏之性永远常新不变,人生的境界,自己也要找一个常道;要做个善人,做个好人,用哪一种善法,就向哪一条路上去做;也就是佛家所讲的,必须先要有个定力。所以它引松柏说明,“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在,冬夏青青”,无论冬天夏天,它温不增华,寒不改叶,永远常青。

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由植物再讲到人,古代所谓受命于天地,植物矿物等,很多都受命于天,或受命于地,唯有人,是受命于天地之正气。“受命于天,唯舜独也正”,庄子这里没有提到尧,也没有提到禹,尧舜禹这三代的圣人,他只提到舜,这个里头就是一个问题了。尧的圣德固然很了不起,但是尧个人的身世没有大舜那么坚苦;大舜出身环境的痛苦,家庭不完美,父母都不好,兄弟也不好,在这个不好的家庭环境里头,他始终能够止定,认定人生走一条正路;最后能够君临天下,能够率天地以正。所以庄子特别提出舜来说,他认为人就是要以舜做榜样。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重点就在这一句话,从上面一路下来到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关键。一个人,唯能够自正,才能够正众生。“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就是说,一个人自己能够正,才能够正人;也就是儒家所讲的己立立人;佛家嘛,自度度他;所以儒释道三家,路线都是一样的。

那么,人如何能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必须先要止,心境才能够定,见解也定;就是见地见解要正。用现在的话来讲,观念要确定,要不变,不受环境的影响,一个观念勇往直前。现在,他就提出一个理由。

夫保始之征,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

“保始”就是开始的起心动念,开始的动机,也就是所谓人生观的开始,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之征”是后果,一个人要有始有终,就是孔子讲过的,“久要不忘平生之言”。我们有时候慷慨答应一件事,说一句话很容易,不能过了几天,把自己原先讲那句话的动机就忘了。所以孔子说,一个人经过长久的时间,不忘平生之言,讲的话一定做到,有始有终,能做到的话,就是了不起的人了。我们平常读到这一句,不觉得重要,如果人生的经验多了,就晓得“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这句话,是非常难办到的。

譬如交朋友,或男女由爱情结成夫妻,过不了多久,都会发生问题,绝对不是最初相爱的那个样子,这就是久而忘记了平生之言。开始的时候可以为你死呀为你活呀,什么都做得到,最后为你半死半活都做不到。人就是会忘记平生之言,所以我们一个人讲一句话,不要轻易说话,更不要轻易发一个动机;因为“保始之征”很难,也就是有始有终很难。

“不惧之实”,在人生的途径上,无所恐惧,勇往直前。一个人什么都不怕,不怕死不怕鬼,都容易;但是很怕人生。生活的逼人,环境的压力,久了以后,你对于社会对生命,会产生一种恐惧,人会自然到这个地步;几乎没有一个人对人生的路途不产生恐惧的。古人的诗讲,“世事茫茫难自量”,人都有这个感觉,前途如何,后途如何,不知道,所以人生就有很多的恐惧。

我们要做到人生“不惧之实”,就是要实际做到不惧。“保始之征,不惧之实”,这两句话很重要,要想求好的结果,就要注意有好的开始,这就是保始之征。一个人确定了道德的途径,要不惧一切,不怕,无恐怖,这就是不惧之实;不管受什么挫折,都还是直正地走这一条路。下面他用勇士做比喻。

“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在战场上作战的时候,一个大勇士,发奋前冲,千军万马在所不顾,一人一马就冲进去,所谓“雄入于九军”,这在中外军事历史上非常之多。那么这些人为了什么?“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为了成功,为了胜利,当时一股勇气,生死都不顾。最后呢?如兵法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成功了,成名了,这是慷慨、专心、视死如归的一股勇气。

一个人在千军万马的战场上,忘掉了生死去拼命,博得成功而成名,那还算容易。但是,在人生的途程上,零割细刮地慢慢走,有时真受不了,会有恐惧之感。在这个时候能够不恐惧、不忧愁、不烦恼,有始有终,就是了不起的人。

这一节说明怎么样修止,怎么样得天地之正,就是《大学》讲的,所谓正心、诚意。怎么样得正?必须要有勇气,有决心,面对人生,面对自己确定的目的,一直地向前去,这样的人,没有不成功的。

(转自“南怀瑾国学智慧”)

教你怎样做人的才是教育

教育是人文、伦理道德观念的培养、普及。教育的目的是要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了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明了因果法则。也就是说,教你怎样做人的才是教育。

——《原本大学微言》

“洒扫、应对、进退”六个字,是古人的教育,包括生活的教育、人格的教育,是中国文化三千年来一贯的传统。如果有外国人问起我们中国文化教育方面,过去的教育宗旨是什么?我们不是教育专家,专家说的理论是他们的,我们讲句老实话,中国过去的教育,主要的是先教人格的教育,也就是生活的教育。

——《论语别裁》

我们教育子弟,不管什么时代,中国文化的人格标准,绝对是高的,绝对是对的。我们现代的人格教育,能够使每一个人,做到像孔子所讲的第二条“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就很了不起。再讲一步,如果能够做到像孔子所讲的第一条,集智慧、人品、胆识、才艺于一身的人,那就太难得了。

——《论语别裁》

我们中国几千年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谋生,是教我们做一个人,职业技术则是另外学的。而且教育从胎教开始,家教最重要,然后才是跟先生学习。人格教育、学问修养是贯穿一生的。所以社会除了政治、财富力量以外,还有独立不倚、卓尔不群的人格品格修养,作为社会人心的中流砥柱。

现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专门为了职业,为了赚钱,基本人格养成教育都没有。人如果做不好,你讲什么民主、科学、自由、法治、人治、德治、集权,乃至信用、环保、团结、和谐等等?理想都很好,可是没办法做到,因为事情是人做的。

——《南怀瑾讲演录》

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乡党》一篇,记载孔子如何做人。后世的人们,敬重他的成就便尊称他所谓“圣人”。人人都可成圣,只看自己如何做到圣地的成就。

——《论语别裁》

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做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说这个是“人”的本。

——《论语别裁》

青年同学注意!我一听到你们年轻人学佛,我头就大了,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你要学佛,你成了佛,我成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

——《金刚经说什么》

人们对生存的生命,所注重的现实人生,平常普遍都是以有“身”的存在,就是生命,就是人生。所谓佛说“人身难得”,应当加以珍惜自爱这个难得宝贵的生命。教育文化的目的,教育文化的伟大,就在要改变人的缺陷,而补充圆满他的遗憾。

——《原本大学微言》

(转自“与天下人同亲”)

平凡的人生

“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也跟大家一起去化缘吃饭,吃完饭,收衣钵,自己还去洗碗,把衣服折叠好,然后洗洗脚,敷座而坐,把座位上的灰尘擦一擦,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行径,多平实。千万记住,平实就是道,平实就是佛法,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怪里怪气的,弄得与平常人不一样,那就不平实,那就有点入魔了。

      一般人学佛修道都在希求一个东西,都向心的外面去找,因此,犯了一个最大毛病——不敢承认“此心就是佛”,这是众生的大病所在。人总是把佛、菩萨的境界幻想成非常高不可及,深不可测,所谓“高推圣境”。人都受幻想或回忆的宰制,就是不愿面对眼前的现实。如果能够很平实地认清平等的心就是佛,那又何必汲汲外求呢?

      若能认清这个道理,那么便能“居一切时,不起妄念”,在任何时间,不起虚妄的幻想,此心就是那么平静就好了。假如真能做到了,这就是菩萨道,不须再念什么咒,或是观想、拜佛。这时就如苍雪大师所说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什么是佛呢?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非常平实,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

      什么是佛?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这么简单。一切众生何以不能明白?因为不肯平常。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伟大。一般人学佛修道何以不能成就呢?只因不肯平常。各位看看学佛的人好忙哦!这里拜佛,那里听经;又是供养,又是磕头;又是放生,又是捐款;忙得连自己家人都不顾。结果,什么都没有,当然没有,因为太忙了,太不平常了。

——《圆觉经略说》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上菩提是非常平实的;古德告诉我们,道在平常日用间。真正的道,真正的真理,绝对是平常的,最高明的东西就是最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最高明的。做人也是这样,最高明的人,也最平凡,平凡到极点的人就是最高明的人。……

      把佛的境界推测得太高远,假想得与人完全两样,那是不平实的。高推圣境的结果,往往变成一种不正观。不正观就是不正的思惟,不正的思想,变成神经了。所以,《金刚经》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把你一切的妄念都切断了,真正的佛法平常就是道。

      所以佛问须菩提,佛眼看这个世界,恒河里的沙子是不是沙呢?须菩提说当然是呀!佛的眼睛同我们的眼睛看的一样,沙就是沙。如果你问佛怕热否?那么假设佛在这里的话,我们的答话,佛!你在这里一样的怕热,还是要我们开冷气才可以,除非他是化身来。化身就是另外一件事,只要他肉身报身在,冷暖饥寒一样的存在,一样的感受。在这些地方要特别注意,所以圣人都是人做的,佛也是众生修成的。

——《金刚经说什么》

      要做到真正的平凡,在任何位置上,在任何环境中,就是那么平实,那么平凡,才是对的。……不平凡不是真涵养的精神。……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

——《论语别裁》

      我向大家介绍我自己,对于自己有一个评论,活了一辈子到现在,八个字:平生“一无所长”,同时也“一无成就”。偶然有一点虚名在外而已。我希望大家注意一件事,世界上有一个东西最骗人的就是虚名。

——《南怀瑾讲演录》(以上内容整理自《南怀瑾选集》)

讲如何做人的古代名言警句有:

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言必信,行必果。

4、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东汉]班昭《女诫》

《女诫》是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

2[唐]长孙皇后《女则》

《女则》是长孙皇后采集古代妇女主要是历代后妃的事迹并加上自己的评注,用于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后的一部评论集。宋以后,此书失传。

3[西汉]刘向《列女传》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也有观点认为该书是一部妇女史。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不过也有人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做,因此,目前流行的有的版本作者一处会标注佚名。也有人为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后人在刘向所做版本之上又增加若干篇得来的。

4[明]明成祖徐皇后《内训》

5[唐]宋若莘的《女论语》

6[明]刘氏《女范捷录》

补充说明:

《女诫》是东汉班昭写作的一篇教导班家女性做人道理的私书,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与明成祖的徐皇后《内训》,唐宋若莘的《女论语》,明刘氏所作的《女范捷录》一起被称为女四书并流传至今。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