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新论——探究脾胃病的根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脾胃新论——探究脾胃病的根源,第1张

目前对脾胃思想的研究内容都集中于对原有概念的探讨、所载名方的分析,而未结合现代人体质情况进行分析,鲜有创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疾病的发生有其最终的根源,探究根源要因时因人而异。根据现今人们的生活习惯,脾胃虚寒是导致疾病的根源。脾胃病是现代人的通病,“十人九胃”的说法并非危言耸听。鉴于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造成脾胃系统疾病频发的原因有贪凉饮冷、冰箱及空调的使用:

1、贪凉饮冷

今人多热衷于冷饮,冬季食用冷饮之人不在少数,寒凉之品入胃,伤及脾胃阳气,使今人体质偏于寒凉,胃病频发。

2、冰箱及空调的使用

《雷公炮炙十七法》中有“曝”“露”之法,如曝晒生姜增其温性而成干姜。将某物置于一定的环境中,会影响甚至会改变其性质,使其性质与所处环境趋于相同。如今,人们把蔬菜水果肉类存于冰箱保鲜,而冰箱的低温环境会增强所存食物的寒性,长期食用这类食物,更会伤及脾胃,尤其是脾胃之阳气。

《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灵枢·五味》言:“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素问·热论》云:“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饮食物只有在脾胃的作用下才能充养各脏腑经脉,脾胃运化功能减退,脏腑经脉失养,则百病丛生。脾胃是一身上下之枢纽,是各脏腑能源供应之源头。

《阴阳应象大论》云:“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天之邪气、水谷之寒热、地之湿气均可伤及五脏六腑,皮肉筋脉。天之邪气、地之湿气,今人尤可避之,但对水谷之寒热却趋之若鹜。

相比之下,饮食之热灼伤食道及脾胃的情况较少,而寒伤脾胃者颇众。寒性水谷经胃腐熟,由脾运化的过程中,消耗大量脾胃阳气,运化功能减退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脾胃功能减弱,对各脏腑能量供应不足,久之则各脏腑器官功能减退。故笔者认为脾胃阳虚为脾胃系统疾病的根本,也是其他脏腑病变之源。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伤寒流行的时代背景下,认为外感寒邪随六经传变,用三阴三阳辨伤寒以成《伤寒论》。而今与之不同的是,仲景所说之寒多为外寒,而今食饮寒性水谷直接入里,脾胃首当其冲,故内寒症状表现较多。

所以在临床应用方药时,应辨证治疗。《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在体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饮食寒凉,房劳过度均会导致体内阳气不足,且后天脾胃之阳和先天肾阳相互影响。

尽管阳虚之人较多,亦不可大补五脏之阳。纯用补阳药,易引起火热内生,虚不受补,病症复杂。药物之温热性不能与体内之寒契合,则脾胃不和。脾胃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所以对于体内之气的运行十分重要,心肾上下相交,肝肺的左升右降皆赖于脾胃运转。而脾胃的运转依靠阳气的推动,阳气足,脾胃运化顺畅,各脏腑得以充养则五脏安和。

因此,临床中遇到内寒证不能仅纯补阳气,而应顾护、调理脾胃之阳,同时还应疏导脾胃。任何脏腑疾病都要考虑脾胃阳气的状况,壮脾胃之阳以助五脏功能恢复,脾胃之枢运转顺畅,则诸病皆愈。此外,这也对“少食寒凉, 养生 即是养阳”的 养生 观有所启示。

关注三止中医,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叶老积四十年经验,总结了治疗脾胃病的十法。每一治法后所选方剂,均属典型举例,临证 时尚 可依法灵活变化,不可拘泥。关于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执死方以治活病。

叶国芝治疗脾胃病十法

叶国芝老中医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悉心钻研,深得要旨,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强调“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治疗上,叶老积四十年之经验,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立法周到,选方准确,用药灵活,每每取效显著。现将其治疗脾胃病常用十法,按其适应证候,病机分析,选方用药等方面,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

心下(胃上脘部)痞闷不适,嗳气则舒,不思饮食,或呕恶,或肠鸣泄泻。舌苔多黄白相杂。

分析:

心下痞闷不适,是由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致寒热互结,清浊相混而成;嗳气则气机暂时通畅,故痞闷得舒;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不升,清气下陷,则肠鸣泻泄。寒热互结而成痞是病之本;嗳气呕恶,肠鸣泄泻为病之标。故应标本同治,寒热并投,拟辛开苦降法,选方以《伤寒论》中之半夏泻心汤加减。该方用黄芩、黄连之苦以清热,清热即所以降胃;干姜、半夏之辛以开痞,开痞即所以升脾;参、草、枣以扶中,是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义。若痞闭甚,而兼有隐痛者,可减去甘草、大枣壅滞滋腻之品,加砂仁、广香等以醒脾理气止痛。

二、燥湿健脾法

适应证:

大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乏力,口中粘腻不爽,恶油腻食物,嗳气或呕吐,或泻下,舌苔白腻而厚,脉濡。

分析:

由于湿浊困脾,脾阳不运,气机不利,故大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怠惰乏力;恶油腻食物,是因其助湿生痰,故格拒难入;湿浊上泛,故口中粘腻不爽、舌苔白腻而厚;嗳气、或呕吐、或泻下,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治以燥湿健脾法,选方以《和剂局方》中之平胃散。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湿散满,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以和中。方名平胃,实则治脾,脾湿既除,诸恙自愈。根据上述症状,在临床上常用本方加藿香、佩兰以芳香逐秽;半夏、茯苓以渗湿降逆。若伴有胁肋隐痛,是“土壅木横”,可加柴、芍、香附以调肝;若口苦,苔微黄,是湿邪化热,可加芩、连以清热。

三、清热化痰法

适应证:

心下胸胁痞闷,按之痛,恶心,甚则呕吐绵涎,舌苔黄滑,脉滑数。

分析:

心下及胸胁痞闷,是由于痰热互结于胃上脘,连及胸胁所致。痰热阻滞,气机不畅,故按之疼痛;痰阻气滞,胃失和降,故症见恶心,甚则呕吐绵涎;舌苔黄滑,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治疗以清热化痰法,方选《伤寒论》中小陷胸汤。方中黄连苦寒以清热,半夏辛温以和胃化痰降逆,瓜蒌实甘寒滑润以清热除痰。三药配伍,成为清热涤痰开结之剂。验之临床,可加柴胡以升清,枳实以降浊,陈皮、竹茹以清热止呕、理气涤痰,则效果更优。

四、散寒理气法

适应证:

胃脘疼痛,胁肋满闷不适,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嗳气则舒,舌苔白滑,脉弦紧。

分析:

胃脘疼痛,胁肋满闷不适,是胃有寒凝,肝郁气滞所致。因胃中有寒,得热则阳气通达,寒邪消散,故疼处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肝有郁滞,嗳气则气机条畅,故胁肋满闷暂缓。治以散寒理气法,方选《良方集腋》中之良附丸加味(即良附丸加桂枝、白芍、法夏、陈皮、甘草)。方中良姜温中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加桂枝以通阳,重用芍药、配炙草以和营,伍二陈以和胃降逆。若饮食极度减退,形体消瘦,四肢倦怠乏力,可加参、术扶中,以补甘草之不足。

按:

辛开苦降法,其主症是胃上脘痞闷闭塞不适,舌苔多黄白相杂;其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寒热纠结所致。燥湿健脾法,其主症是大腹胀满,舌苔白厚而腻;其病机为湿浊困脾,导致脾不健运。清热化痰法,其主症是胃上脘及胸胁痞闭,按之痛,舌苔多黄滑;其病机为痰热内阻,胃失和降。散寒理气法,其主症是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胸胁满闷不适,舌苔白滑;其病机为胃有寒凝,肝郁气滞。总之,由于临床主证与病机不同,所以在治疗大法上就有以上区别。

五、益气升阳法

适应证:

腹满,口淡乏味,胃纳极差,四肢倦怠,头昏重,肢节疼痛,或兼恶寒,脉弱,舌质淡。

分析: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导致浊阴不降,故中见腹满,上见头昏重;脾虚则湿邪内生,流注关节,阻滞气机,故肢节疼痛;脾主味,主四肢,由于脾虚健运失职,故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若兼恶寒,是脾土虚弱不生肺金,导致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所致;脉弱,舌质淡,是因脾虚,气血化源不足之象。治疗应以益气升阳法,选用李东垣《脾胃论》中之升阳益胃汤。方用参、芪、术、草以益之;羌、独、柴、防以升之;二陈以降之;苓、泽以渗之;连、芍以清之。其制方选药,适合脾胃阴阳升降之义。临床上若无肢节疼痛或热象者,可去羌活、独活、黄连。

六、健脾理气法

适应证:

久病大便泻下,质如糊状,一日数次,食纳较差,腹微胀痛,便后痛减,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舌淡脉弱。

分析:

久病大便泻下,质如糊状,食纳较差,腹胀(以下午或晚上尤为明显),是脾气衰虚,运化功能减弱所致;由于久病泻下,水谷之精微下渗,不能营养机体,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治疗应以健脾理气法,方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之七味白术散。方中参、术、苓、草扶脾;木香、藿香理气;再加葛根升阳、升津,以复脾之运化功能。证之临床,用以治疗脾虚所致的慢性腹泻,效果较好。若滑泻甚,可加乌梅、诃子以涩肠止泻;若大便有粘液,可配服香连丸以止痢。

按:

益气升阳法,是以腹满、胃纳极差、头昏重为主症。健脾理气法,是以腹微胀痛,食纳较差,大便泻下为主症。两者比较,虽同属脾虚为病,但其病变机理却有所不同,前者系脾虚清阳不升,故以健脾益气升阳为治;后者系脾虚清气下陷,故以健脾理气升津为法。

七、甘温益气法

适应证:

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少气懒言,畏寒自汗,或兼发热,脉虚大无力,舌苔白薄或薄黄。

分析:

由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故食欲不振。脾气既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一方面导致肺气失充,卫外功能减弱;另一方面导致元气亏损,虚火浮越,故见精神疲乏,少气懒言,畏寒自汗或兼发热,脉虚大无力等症。治以甘温益气法,方选李东垣《脾胃论》中之补中益气汤。其制方之义,因脾胃衰虚,肺气缺少生化之源,故用黄芪为君补肺益气,助阳固表;人参、白术、甘草为臣,以补脾胃之气;用当归养血,以防白术之燥;陈皮理气,以防术、草壅滞为佐;以升、柴升其清阳为使。诸药协和,调补脾胃。脾阳升,则阴火下降而热自退;元气充足,则腠理固密而寒自除。若伴有胁肋隐痛者,可加白芍、香附以调肝。

八、甘寒养阴法

适应证:

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干少苔或无苔,大便干结,脉细数。

分析:

胃属燥土,主受纳,赖阴液以濡养。由于呕吐、腹泻或热盛,耗伤胃液,致胃失所养,故见食欲不振;因胃阴不足,津液上不能濡润口舌,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在上则口干咽燥,舌干少苔或无苔,在下则大便干结。治疗以甘寒养阴法,方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之益胃汤。方中沙参、麦冬、玉竹均属甘寒滋阴之品,配生地以凉心血、冰糖以养肺阴。诸药配伍,成为益胃生津之要方。在临床应用上,还可加石斛、生谷芽等,以增强该方养阴和胃之效;若伴有呕逆者,可加清半夏以降逆止呕。

按:

甘温益气与甘寒养阴两法,其主症都有食欲不振。两者之异,一为精神疲乏,少气懒言;一为口干咽燥,舌干少苔。前者病位在脾,病机为清阳不升,所以用甘温益气为治;后者病位在胃,病机为阴液不足,故用甘寒养阴为法。

九、活血止痛法

适应证:

胃脘部痛重胀轻,痛有定点,固定不移,轻摩则舒,重按即痛,常有嗳气,或舌边缘有瘀点,脉涩。

分析:

胀重于痛,病偏在气;痛重于胀,病偏在血。瘀血有形而不移,故痛有定点,重按即痛;郁气无形而易散,故轻摩则舒。此为血瘀气滞,治疗当以活血止痛法,方选《和剂局方》中之失笑散加味。此方本为妇女因瘀血而月经不调,或产后瘀血停滞而设。但在临床应用,加当归、白芍以养血和营,配郁金、香附以理气,治疗血瘀而兼气滞之胃痛,效果较好。若舌苔白滑而兼有寒象者,可加干姜、肉桂以祛寒;舌苔微黄而兼有热象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

十、温脾止血法

适应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热敷,大便下血,色质如胶漆,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心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分析: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为统血之脏。脾脏虚寒,统摄失司,故血从大便下渗(即《金匮》所说的远血),色黑如胶漆。由于失血过多,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和内养于心,故面色苍白、头昏心慌。腹痛绵绵,喜热敷,四肢不温,舌淡脉沉,都是脾胃虚寒之象。治疗当以温脾止血法,选用《金匮要略》中之黄土汤。方用灶中黄土温脾止血,配术、附以恢复其健运升举之气;阿胶、生地、炙草养血滋阴,以弥补其既耗之血;配黄芩之苦寒,以制术、附之辛温,作为反佐。由于组方严密,配伍妥当,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所以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称该方为“有节制之师”。

按:

活血止痛法,其主症为痛有定点,拒按,病机为血瘀气滞;温脾止血法,其主症为腹痛绵绵,喜热敷,大便下血如胶漆,病机为脾脏虚寒,统摄失司。虽均属血分病变,但由于虚实不同,所以治法各异。

以上叶老治疗脾胃病常用的十法,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至于外感引起的阳明病胃肠实热证,又当别论。每一治法后所选方剂,均属典型举例,临证 时尚 可依法灵活变化,不可拘泥。关于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执死方以治活病。因此,凡医者治病,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正如唐代医家王冰所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其道理就在于此。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精微化生之所,人体的五脏六腑都靠它提供营养物质。但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现为面黄肌瘦、五脏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这些令人头疼的症状,都可能出现。若脾胃出现病变,身体健康便会受到影响。治疗脾胃病,中医也很在行。

 选方用药师古不泥古,仲景之重胃气、建中气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经验方建中失笑散即化裁于《伤寒论》小建中汤;金元时期李东垣重视脾气升发一面,用药轻灵,健脾益气药的使用亦多药量不大,补而不滞。经验方加减薏苡竹叶散即化裁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湿热相关内容。古人的经验虽然宝贵,但在临床应用时,又灵活化裁,圆机活法,本着“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

  具体用药方面

  健脾补气药

 临床上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气虚重者,党参可易红参粉3克冲服。对于偏于阳虚的患者,补气即可温阳,尤其是党参、黄芪,而少用附子、肉桂等温燥药,益气健脾即可达到回阳的目的,而过用温燥药往往会导致温燥伤阴之弊。

  行气和胃药

 轻者多用厚朴、清半夏、砂仁、木香,重者加用檀香、沉香。

  化瘀药

 久病虚者加生蒲黄、五灵脂;实证多用三棱、莪术;三七粉虚实均可用。

  制酸药

 实证用吴茱萸、黄连;虚证多用川贝粉、海螵蛸或红豆蔻。

  清利湿热药

 常用生薏苡仁、竹叶、白豆蔻,清热解毒用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该三味药同用有杀灭幽门螺杆菌作用。

  消积导滞药

 常用炒谷芽、焦四仙、莱菔子、鸡内金、大黄炭。

 此外,应善用现代药理知识:川贝粉、红豆蔻有较好的抑制胃酸作用,传统的具有抑制胃酸作用的乌贝散,浙贝母改用川贝母效果更好,且一定要用川贝粉,不仅抑制胃酸而且解痉止痛;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有抑制幽门螺杆菌的作用,在辨证的前提下应用,可使幽门螺杆菌转阴。

  脾胃不好试试中医按摩法

 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比较瘦的话,相信很多人都说它脾胃不好,真的是这样吗,我告诉大家,脾胃不好其实就是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

 造成脾胃不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以及久病等。那脾胃不好如何调理试试中医按摩法。

  1、按摩穴位

  首先是中脘穴

 中脘穴是治疗胃肠疾病中十分重要的穴位,它位于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的`中央,大约在肚脐往上一掌处。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在胃痛时采用中脘指压法效果更佳。

  其次是天枢穴

 此穴位于肚脐左右两拇指宽处。患者可平躺在床上,用中间三个手指下压,按摩此处约2分钟。天枢穴的主治病证包括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胀、腹泻、腹痛等。

  最后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按压6秒钟将手离开一次,重复10次,就可促进胃酸分泌,使胃感到舒服,而且还能起到止疼的作用。

  2、揉腹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黄帝内经》就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唐代名医孙思邈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祛百病。

 方法是:选择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净双手,取仰卧位,双膝微曲,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右手叠放在左手上,先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50次,再逆时针方向按揉50次。按揉时,用力要适度,精神集中,呼吸自然,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明显的健身效果。

  3、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通过刺激身体某些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尤其适合患有脾胃失和、消化不良、厌食积滞等病症的小孩。主要是捏背部脊柱及两旁,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刺激其穴位,可以起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调整脏腑的作用。

  4、捏腿肚

 小腿肚内侧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按捏这一部位,对上述经络所在的穴位均有一定刺激作用。足太阴脾经与脾胃相联,故捏按此处可治疗胃部疾患。当然这仅适用一般胃病,能缓解轻微的胃痛,对严重胃病者,则应去医院诊治。

 温馨提示,以上即是对脾胃不好中医按摩的详细介绍,按摩调理脾胃的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每天坚持按摩2-3次,过一周就可以有所缓解。

臌胀 (tympanites)为病名。即鼓胀。见《黄帝内经灵枢·水胀》。是指由水、气、瘀血、寄生虫等所致,以腹部膨胀如鼓,腹皮青筋显露,肤色苍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单腹胀(《景岳全书·杂证谟》)、蜘蛛胀(《类证治裁》)、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气胀(《医碥》卷三)。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黄帝内经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歧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鼓胀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嗜酒过度,或虫积日久,肝脾受损,日久伤肾,终致气滞血瘀,水湿不行所致。亦有由症瘕、积块发展而成。治宜健脾渗湿、化瘀通络、理气逐水、益肾养肝等法。

西医的的肝硬化、结核性腹膜炎、血吸虫病、营养不良及腹腔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后期,多属鼓胀范畴,可参考鼓胀治疗。

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

鼓胀为病证名。为腹皮绷急如鼓,中满膨胀疾患的统称。亦称臌胀、单腹胀、蜘蛛胀。后世文献,鼓、臌相通,鼓胀亦作臌胀。《医林绳墨》卷五:“臌胀者,如鼓之形,外坚中空,击之有声,按之有形,皮肉之急胀,脾肺之大病也。”鼓胀亦泛称蛊胀。《风劳臌膈四大证治·水肿臌胀》:“许学士云,脐腹四肢悉肿者为水,但腹胀四肢不甚肿为蛊……腹皮胀急而光,内空空然如鼓,是矣。俗知谓之蛊胀。”

气胀

鼓胀指气胀。《医碥》卷三:“气胀又名鼓胀,此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鼓也。”

单腹胀

鼓胀指单腹胀。指四肢不肿而腹大如鼓的病证。又名蜘蛛蛊(《医学入门》卷五)、蜘蛛胀(《类证治裁》)、血鼓(《石室秘录·内伤门》)、蛊胀(《古今医鉴·胀满》)。

《景岳全书·杂证谟》:“单腹胀者,名为鼓胀,以外虽坚满而中空无物,其象如鼓,故名鼓胀。又或以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且肢体无恙,胀惟在腹,故又名单腹胀。此实脾胃病也。”

详见百科词条:臌胀 [ 最后修订于2018/8/29 11:41:24 共1286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脾胃新论——探究脾胃病的根源

目前对脾胃思想的研究内容都集中于对原有概念的探讨、所载名方的分析,而未结合现代人体质情况进行分析,鲜有创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