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苍术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苍术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苍术丸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医学入门》卷七:苍术丸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普济方》卷二七九:苍术丸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苍术丸 71 处方 72 制法 73 功能主治 7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75 摘录 8 《朱氏集验方》卷八引《鸡峰》:苍术丸 81 处方 82 制法 83 功能主治 8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85 注意 86 摘录 9 《普济方》卷一五六引《经验良方》:苍术丸 91 处方 92 制法 93 功能主治 9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95 摘录 10 《瑞竹堂方》卷二:苍术丸 101 处方 102 制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05 摘录 11 《妇人良方》卷四:苍术丸 111 处方 112 制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15 注意 116 苍术丸的临床应用 117 摘录 12 《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苍术丸 121 处方 122 制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25 摘录 13 《医便》卷一 131 苍术丸的别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36 各家论述 137 附注 14 《摄生众妙方》卷五 141 组成 142 功效 14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44 制备方法 15 《本事》卷三 151 苍术丸的别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56 附注 16 方出《续本事》卷一,名见《普济方》卷二二五 161 组成 162 功效 163 主治 16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65 制备方法 166 附注 17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171 组成 172 主治 17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74 制备方法 18 《朱氏集验方》卷九 181 组成 182 主治 18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84 制备方法 19 《普济方》卷二一八 191 组成 192 功效 19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194 制备方法 2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201 组成 202 主治 20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204 制备方法 21 《济阳纲目》卷四 211 组成 212 功效 213 主治 21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16 附注 22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221 组成 222 主治 22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224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苍术丸 1 拼音

cāng zhú wán

2 英文参考

Atractylodis Bolus

3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苍术丸

31 处方

云苓120克 白芍药(炒黄)120克 炙甘草30克 川椒(去闭口者,炒出汗)小茴香(炒)各30克 厚朴90克(姜汁炒)真茅山苍术240克(米泔浸一宿,切,炒)破故纸(酒浸一日,晒干,稍香)120克

32 制法

上药研末,糯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33 功能主治

祛寒化湿,健脾止泻。主寒湿困脾,泄泻久不愈者。

3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空腹时用清汤送下70~80丸。

35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4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苍术丸

41 处方

制苍术2斤,神曲1斤。

42 制法

炼蜜为丸。

43 功能主治

腹中虚冷不能食,食辄不消,羸弱生病者。

4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米汤送下,日3次。

大冷,加干姜3两;腹痛,加当归3两;羸瘦加炙甘草2两。

45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八

5 《医学入门》卷七:苍术丸

51 处方

苍术1斤(用童便、酒各浸半斤,过1宿,晒干,为末),白茯苓6两。

52 制法

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

53 功能主治

健脾燥湿,壮筋明目。主

5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

55 摘录

《医学入门》卷七

6 《普济方》卷二七九:苍术丸

61 处方

苍术(米泔浸,去皮)、何首乌半斤。

62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疥癣。

6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空心酒送下。

65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七九

7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苍术丸

71 处方

苍术1两,黄连(去须)1两,当归(焙)1两,诃黎勒皮(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1两,干姜(炮)1两半,吴茱萸(汤洗,炒干,称)1两,艾叶(炒)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2两,龙骨2两。

72 制法

上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能主治

气痢,瘦弱,诸药不效者。

7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生姜汤送下,日2次。

7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8 《朱氏集验方》卷八引《鸡峰》:苍术丸

81 处方

苍术不拘多少(米泔水浸3日,逐日换水,候满日取出,刮去皮,切片,晒干,慢火炒令**,细捣末)。

82 制法

每一斤末,用蒸过茯苓半斤,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3 功能主治

乌髭须,驻颜色,壮筋骨,明耳目,除风气,润肌肤,久服令人轻健。主

8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或临卧温熟水送下。别用苍术末6两,甘草末1两,拌和匀,作汤点之,下苍术丸妙。

85 注意

忌桃、李、雀、蛤及三白。

86 摘录

《朱氏集验方》卷八引《鸡峰》

9 《普济方》卷一五六引《经验良方》:苍术丸

91 处方

苍术1斤(4两酒浸,4两米泔浸,4两醋浸,4两青盐水浸,冬5日,夏3日,如数分作4份,用椒1两炒1份,破故纸1两炒1份,用黑牵牛1两炒1份,用茴香1两炒1份)。

92 制法

上炒讫,除去拌药,只留苍术,为末,醋面糊为丸。

93 功能主治

养肾水,顺气疏风。主腰脚湿痛。

9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空心温酒或盐汤、热水任下。年50以上,加沉香1两,楠木香2两,巴戟2两(酒浸2宿,去心)。

95 摘录

《普济方》卷一五六引《经验良方》

10 《瑞竹堂方》卷二:苍术丸

101 处方

苍术1斤(用泔浸,去皮,切作片,用生葱白1斤切碎,加盐2两同炒,苍术**为度,去葱不用),川椒(微炒)4两,白茯苓(去皮)4两,小茴香(微炒)4两。

102 制法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03 功能主治

明目,暖水脏,补益。主腰腿疼痛,小肠疝气。

10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空心温酒送下。

105 摘录

《瑞竹堂方》卷二

11 《妇人良方》卷四:苍术丸

111 处方

乳香2钱,没药2钱(别研),川牛膝半两,青盐半两(研),熟艾4钱,川乌3钱,全蝎1钱(炒)。

112 制法

上除研药,为细末,入研药令匀。以木瓜一个,大者,切一头留作盖,去瓤,入上件药于木瓜内,将盖签定,安木瓜于黑豆中蒸令极烂,取出去皮,连药研成膏;却入生苍术末拌令得所,丸如梧桐子大。

113 功能主治

干湿脚气,筋脉拘挛,疼痛不能行履。

11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木瓜汤送下,或温盐酒亦得,日3次。

115 注意

忌血与蒜。

116 苍术丸的临床应用

脚气:乙巳年,罗安人病,发热自汗,心烦,身体骨立,足痛拘挛,不能屈伸,饮食不进,虽老医亦不能疗,召仆治之,六脉弦弱。仆曰:虽脉似劳,实非劳也。似脚气,而非正脚气。但当调脾生血,其热必退;然后攻足,则可望安。遍寻诸方,皆无对证之药,遂处四白散子与服,不半剂,热退能食。又处苍术丸继之,筋脉伸、足能行而愈。

117 摘录

《妇人良方》卷四

12 《医学纲目》卷二十二:苍术丸

121 处方

苍术(炒)、橘红各等分(为末)。

122 制法

上药生姜汁打炒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23 功能主治

失饥伤饱,肚痛不食。

12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丸,米饮送下。

125 摘录

《医学纲目》卷二十二

13 《医便》卷一 131 苍术丸的别名

铅汞丸、秋石丸、经验苍术丸

132 组成

苍术(茅山者佳,用1斤半,糯米泔浸1日半,捞起刮去粗皮,见白,晒干,又用童便浸1日半,捞起,清水洗净,晒干,又用煮酒浸1日半,捞起,晒干,仍用糯米泔澄清,煮苍术,以烂为度。然后于陈米蒸饭盖之,用一层饭、一层术,上以荷叶盖饭,不泄谷气为妙,去饭、叶晒干,为末)4两,黄柏(8两刮去粗皮,锉碎,用无灰好酒浸3日夜。翻覆浸透,晒干,用蜜拌黄柏于砂锅内,著水半锅,以柳条扎棱起,水面上铺荷叶,摊黄柏于叶蒸之,以蜜浸进为度,取出晒干,如此拌蒸3次后,用纸铺锅底,隔纸炒,茶褐色为度,为细末)6两,知母(锉碎,用好酒浸3日,晒干,隔纸炒,焙,为末)6两,枳实4两(锉碎,与麸皮同炒,茶褐色为度,去麸不用,为细末),白术(砂锅内隔纸以麸皮拌,炒,须不住手搅,以闻药味香,无面气为度,去麸不用,为细末)4两,当归(用酒洗净,再用好酒浸1日半,晒干,为细末)5两,熟地黄(用好酒洗净,再用酒浸,晒干,为细末)5两,干山药(末)4两,白茯苓(刮去粗皮,锉碎,晒干,麸皮拌于锅内,隔纸炒,以茶褐色为度,去麸,为细末)3两,防风(去芦,锉碎,隔纸炒干,为末)3两,灵砂(以水银飞2次,为末)5钱,真铅(用年 人乳3碗,将面量入乳中,打糊丸药),真汞(童便煎)4两。

133 主治

气血不足,诸虚百损,遍身痰凝气滞,风湿麻痹,眼目昏花,腰疼头晕,手足欠顺,行履艰辛,遗泄真精,便浊不利,及妇人胎前产后,赤白淋涩。

13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60丸或7080丸,清晨盐汤送下,临卧远志汤送下。

135 制备方法

将前药各另为极细末,总合拌匀,仍用重罗罗过,以前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收入瓷瓶内盛放。

136 各家论述

此药清而不寒,温而不燥。苍术性燥而辛烈,去内外之湿热,引经药也,行于表里,制为膏者,所以变其质,犹伊尹放太甲于桐,俾为善,以成济世之功也。黄柏其性虽寒,非芩、连之苦,此能通肾气而泻膀胱之火,火动则水不宁,用此者所以泻火而宁肾水也。知母其性润而不寒,虚弱之人火易动而水常涸,所以用此味专补肾水,盖为能制火之故也。虚弱之人,火最易动,津液受克而为痰,或膏粱味厚而为痰,盖半夏化痰,其性燥烈,服之反渴,渴增则贪饮,愈饮愈湿,受火邪而痰愈结也;贝母去四种痰,然能表而不能里;南星虽去痰,然能上而不能下,因于风者可用。唯枳实之功不可胜计;白术大能补脾,虚弱之人胃火必胜,而食易消,愈消而愈食,则脾岂有不损乎?脾损则食不能克化,而用消导之剂则反伤脾胃,脾胃受伤,是无本矣,岂能安乎?然必用此以补脾,犹修武备而御寇也。当归性温,治四等血病,流者能止,凝者能行,虚者能补,乱者能和,虚弱之人火旺水衰,血必受伤,或流或止,或凝或行,故必用以和之。虚弱之人,诸血最虚,皆由心之耗而肝之枯也,是以四肢懈怠,足不能履,手不能持,耳不能听,目不能视,肠不能通而多结也,故必用熟地黄以补一身之血。干山药性温平,主益中补虚,除寒热邪气,益气力,长肌肉,治头风,止腰疼,宁心肺,润皮毛,治泄精健忘。白茯苓去湿利小便,润胃气,伐肾邪。泻痰火,久服安魂养神,延年益寿而无消渴之患。虚弱之人血损少,则凑理不密而风邪易入,必用此所以驱邪之物。防风之性威而不猛也。虚弱之人心虚血少,必多惊悸而梦寐不安,故用灵砂以镇之。真汞性咸能入肾,而用童便煎煮,盖因元气之未泄而纯阳之未丧,锻炼而成亦真元气也;虚弱之人,精神必损,故必用此药以补之。

137 附注

铅汞丸、秋石丸(《医便》卷一)。经验苍术丸(《遵生八笺》卷十七)。

14 《摄生众妙方》卷五 141 组成

茅山苍术1斤(米泔水浸1宿,晒干),雪白茯芩6两(去筋膜)。

142 功效

健脾去湿,保长生。

14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7080丸。清晨滚汤送下。

144 制备方法

上为末,东流水煮神曲作糊为丸,如绿豆大。

15 《本事》卷三 151 苍术丸的别名

神术丸

152 组成

苍术1斤(去皮,切)。

153 主治

膈中停饮。

15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日50丸,空腹用盐汤送下,增至100200丸。初服时必膈微燥,且以茅术制之,觉燥甚,进山楂散1服,久之不燥矣。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用生油麻半两,水2盏,研滤取汁,大枣15个(烂煮,去皮核),研以麻汁,匀研成稀膏,搜和入臼熟杵,丸如梧桐子大,干之。

156 附注

神术丸(《直指》卷七)。

16 方出《续本事》卷一,名见《普济方》卷二二五 161 组成

苍术(切,焙)1两,吴茱萸(汤浸洗)1两,破故纸1两,胡芦巴1两,川姜半两,草乌半两(并炮),山药2两。

162 功效

活血驻颜,减小便,除盗汗。丈夫四十岁以上者可常服,耳目水不昏聋,髭发不白。

163 主治

男子、妇人一切虚冷之疾,妇人久不生产,似带疾,而非其时有遗沥者。

16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妇人艾醋汤送下,日2次。

165 制备方法

上药各精细炮治如法,同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166 附注

《普济方》有川楝子、茴香各一两,川乌半两。

17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171 组成

苍术(米泔浸)1两,知母1两,黄芩(去黑心)1两,玄参1两,甘草1两,人参1两,细辛(去苗叶)1两,芎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木香1两,贝母(去心)1两,石决明(刮、洗净)1两,茺蔚子1两。

172 主治

青盲眼,瞳子分明,亦无翳膜,不痛不痒,内障不见物。

17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温水送下,临卧再服。

174 制备方法

上锉细,焙过,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18 《朱氏集验方》卷九 181 组成

苍术半斤。

182 主治

内障。

18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盐汤送下。

184 制备方法

上切,黑豆一小升,用水二碗,煮干,焙,研为末,面糊为丸。

19 《普济方》卷二一八 191 组成

苍术(好者)6两(去皮,酒浸2两,醋浸2两,泔浸2两),干熟地黄1两,莲子肉半两(酒浸软,装在猪肚内),五味子1两,枸杞子1两,破故纸1两,羊白肠1条(将破故纸装在肠内,俱用焙干,一处碾为细末)。

192 功效

补精益气。

19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4050丸,葱温酒送下。

1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2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201 组成

苍术1两半,诃黎勒皮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木香1两,芍药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白龙骨1两,生姜(切,焙)1两。

202 主治

骨蒸,腹中痃癖妨痛,兼下痢,日夜数十行。

20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人参汤送下,日2次。

20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1 《济阳纲目》卷四 211 组成

苍术1斤。

212 功效

健脾燥湿,壮筋骨,明目。

213 主治

风湿。

214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盐汤或酒调下。

215 制备方法

米泔水浸,竹刀刮去皮,晒干为片,用童便、酒各浸半斤,过一宿,晒干为末。

216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苍术散”。

22 《赤水玄珠》卷二十六 221 组成

苍术(米泔浸1日,为末)。

222 主治

胃中有虫,吃生米。

223 苍术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米饮送下,日3次。

224 制备方法

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苍术丸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草之一]术

当归半斤,甘草四两,切,同煎**,滤去滓,再煎苍术丸∶萨谦斋《瑞竹堂方》云∶清上实下,兼治内外障,

《症因脉治》:[卷二呕吐论]附吐水类

秘神术汤治吐清水。熟苍术防风葛根广皮浓朴一味苍术丸苍术一味,蒸炒为细末,水法为丸。半苓平胃散半夏白茯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二杂症门上]香港脚

温服,日进二服。诸证减退,只有脚挛痛不能行,服苍术丸治之。苍术丸大治干湿香港脚,筋脉拘挛疼痛,不能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二杂症门上]香港脚

温服,日进二服。诸证减退,只有脚挛痛不能行,服苍术丸治之。苍术丸大治干湿香港脚,筋脉拘挛疼痛,不能

《普济方》:[卷三百二十六妇人诸疾门]脚气

紫苏子羌活萝卜子(微炒)杉木节(各三每于食前服苍术丸(出永类钤方)治诸证退后。只有脚挛痛不能行。以

更多古籍中的苍术丸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中医·耳鸣耳鸣(tinnitus)为病证名。即耳中鸣响,是指以无相应声源时自觉耳中或头颅有鸣响声为主要表现的耳病。它是多种耳科疾病的症侯群之一,但也可单独成为一个疾病。《外科证治全书》卷二:“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文献常把耳鸣、耳聋并列:《医学入门》卷五:“耳鸣乃是聋之渐也。”《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更明确指出:“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耳鸣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耳鸣、耳聋的发生与多种原因引起的耳窍闭塞有关。除先天性耳窍失聪外,多因急性热病,反复感冒,以致邪热蒙窍,或因痰火,肝热上扰,以及体虚久病、气血不能上濡清窍所致。外有风热上受,客邪蒙窍;内有痰火,肝热,蒸动浊气上壅;或因久病肝肾亏虚,脏真不足,或脾胃气弱,清阳不升,不能上奉清窍,病因颇为复杂。实证多由血瘀、肝火或痰火上逆所致;虚证多由肾阴亏损或中气下陷所致。慢性耳鸣、耳聋,病因无论内外,多与精气不足有关。如《济生方·耳论治》云:“疲劳过度,精气先虚,于是乎风寒暑湿,得以从外入;喜怒忧思,得以内伤,遂致聋瞆耳鸣。”所以,劳伤精气是本病的根本原因之一。五脏之中,耳病与脾、肾、肝、胆关系较为密切。尤其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耳为肾之窍,为十二经宗脉之所灌注,内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精充沛,髓海得濡则听觉正常。肾精耗损,则髓海空虚,发为耳鸣、耳聋。此外,少阳经脉上入于耳,肝胆之火,循经上壅,易成鸣、聋。但肝为肾之子,肝火上炎或因肾水不济所致,且肝火内郁,尤易汲伤肾阴,导致耳鸣耳聋加甚。脾主输精,功在升运,脾弱则清气不能升奉于耳,耳窍反为浊气所蒙,同时,脾虚则运化不健,湿浊不化,痰液内生,痰

详见百科词条:耳鸣 [ 最后修订于2019/8/16 15:21:25 共1281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标准编号 23 处方 24 制法 25 性状 26 检查 27 功能与主治 28 用法与用量 29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羊羔补酒 1 拼音

yáng gāo bǔ jiǔ

2 中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Yanggao Bujiu

22 标准编号

WS3B288498

23 处方

糯米 4348g 苦杏仁 43g 羔羊肉(连骨) 348g 木香 3g 红花 73g

24 制法

以上五味,糯米淘洗浸泡24小时后,用水淋洗,蒸熟,放冷;羔羊肉煮 烂,放冷;木香、苦杏仁研成细粉,与酒{曲}细粉 38g混匀,与上述糯米、羔羊肉充分搅 拌均匀,置缸中发酵2~3天,再加入白酒适量,封缸,待酒糟下,压榨滤过;红花用60 度白酒浸渍一周,滤过,得红花酒液备用,残渣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 浓缩至 870g,加入蔗糖 870g和红花酒液,混匀,加入上述压榨滤液使成10000ml,加热回 流,静置30天,取上清液,即得。

25 性状

本品为橙**的澄清液体;味甜。

26 检查

乙醇量 应为23~30%(附录Ⅸ M)。 其他 应符合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Ⅰ M)。

27 功能与主治

补气,温胃益肾。用于脾气虚弱,胃纳不振,腰膝酸软。

28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5~30ml,一日2次。

29 贮藏

密封。  浙江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羊羔补酒 《医学入门》:[内集·卷二本草分类]治疮门

并水煮汁饮,外封之立消。一方同忍冬藤,煎浓汤,入酒少许,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睡觉乳安。又捣敷疔

《张氏医通》:[卷十一婴儿门上]遗尿

与膀胱之气。虚寒不能约制。故睡中遗尿。一味补骨脂酒炒为散。醇酒或益智仁煎汤送下。脾肺气虚者。补中益

《寿世保元》:[卷五]腰痛

。一论常常腰痛者。肾虚也。此方主之。补肾汤当归(酒洗)白芍(酒炒)生地黄熟地黄陈皮小茴香(盐酒炒)

《普济方》:[卷二百十九诸虚门]补壮元阳

)复盆子菟丝斛泽泻浸取肉一斤)薯蓣丸(出圣惠方)补暖脏腑强壮。强腰脚。益气倍力。令颜色悦泽。薯蓣(

《本经逢原》:[卷二芳草部]白芍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噎膈 41 古人论述 42 噎膈的病因 421 忧思郁怒 422 酒食所伤 43 噎膈的病理变化 44 噎膈的症状 45 类证鉴别 451 反胃 452 梅核气 46 噎膈的辨证治疗 461 痰气交阻/痰气阻膈 4611 症状 4612 证候分析 4613 治法 4614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15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151 推荐食材 46152 推荐食疗方 462 津亏热结 4621 症状 4622 证候分析 4623 治法 4624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25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251 推荐食材 46252 推荐食疗方 463 瘀血内结/瘀血闭阻 4631 症状 4632 证候分析 4633 治法 4634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35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351 推荐食材 46352 推荐食疗方 464 气虚阳微 4641 症状 4642 证候分析 4643 治法 4644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4645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451 推荐食材 46452 推荐食疗方 465 痰瘀互结 47 噎膈的对症治疗 48 噎膈患者饮食建议 49 文献摘录 5 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噎膈 6 反胃·噎膈 61 反胃的症状 62 反胃的证候分析 63 反胃的辨证治疗 631 治法 632 治疗反胃的方药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噎膈的穴位 2 治疗噎膈的方剂 3 治疗噎膈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噎膈 1 拼音

yē gé

2 英文参考

dyspha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ysphag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ysphagia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achalasia of card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ardiac sp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黄帝内经素问》作隔、鬲、膈中、隔塞、鬲咽[1]。《备急千金要方》称噎塞[1]。又名膈噎、噎、膈、膈气[1]。

噎膈:1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2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3反胃。

4 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噎膈

噎膈(dysphagia[2])为病名[1]。是指以吞咽不利,饮食梗塞难下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噎,指进食吞咽哽噎不顺;膈,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3],或食入即吐[4]。张石顽《千金方衍义》:“噎之与膈,本同一气,膈证之始,靡不由噎而成。”临床上,噎虽可单独出现,而又每为膈的先兆,故往往以噎膈并称[4][3]。

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1]。

西医的食管狭窄、食管炎、食管憩室、食管癌、贲门癌、贲门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参照进行食疗。

41 古人论述

噎膈的形成,《黄帝内经素问》首先指出与人身之津液有关。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说:“三阳结谓之膈。”又认为与精神因素有关。《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篇》说:“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出暴忧之病也。”此后《济生方·噎膈》又提出乃“寒温失宜……饮食乖度”所致。《景岳全书·噎膈》则认为与“酒色过度”有关,并谓“少年少见此证”,对于病因的认识有一定发展。关于噎膈的病理。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说法:有强调热结津血亏耗者,如《局方发挥》“血液俱耗,胃脘干槁”致生噎膈之论;有认为以阳气衰弱为主者,如《景岳全书·噎膈》说,此证“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即噎膈之属是也”。由于噎膈可见于多种成因,临床上阴伤与阳衰之证均能出现,故两说有并存之必要,不宜偏废。

42 噎膈的病因

《医贯》卷五:“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

噎膈多因情志抑郁、饮食偏嗜等多种因素造成痰气、瘀滞、积热浸*胃脘食道,日久形成噎膈[3]。

421 忧思郁怒

忧思可以伤脾,脾伤则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痰气交阻食道,于是渐生噎膈。《医宗必读·反胃噎膈》说:“大抵气血亏损,复因悲思忧恚,则脾胃受伤,血液渐耗,郁气生痰,痰则塞而不通,气则上而不下,妨碍道路,饮食难进,噎塞所由成也。”正指噎膈初起而言。若因郁怒伤肝,肝为藏血之脏,肝郁则血液不能畅行,久之积而成瘀。痰瘀二者,又往往互相搏结,阻塞胃口,则食不得下。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噎膈》说:“噎膈之证,必有瘀血、顽痰、逆气,阻膈胃气。”即指此类情况。

422 酒食所伤

酒食助湿生热,若嗜酒无度,又多进肥甘之品,则易酿成痰浊;若恣食辛香燥热等物,则易致津伤血燥,前者使食道窄隘,后者使咽管干涩,均能妨碍咽食而发生噎膈。《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谓:“酒湿厚味,酿痰阻气。”《医碥·反胃噎膈》说:“酒客多噎膈,饮热酒者尤多,以热伤津液,咽管干涩,食不得入也。”即包括了上述两个方面。《景岳全书·噎膈》说:“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其病机亦不外精少液枯,气不运行,导致血液枯竭,为内耗肾阴而然。

43 噎膈的病理变化

噎膈的病位在于食道,属胃气所主。《古今医案按》引叶天上“食管窄隘使然”之说,即明确指出噎膈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食道狭窄。但就其发病机理而言,除胃以外,又与肝、脾、肾都密切有关。因三脏与食道、胃皆有其经络联系。在功能上,脾为胃行其津液,肝气之疏泄及肾阳之温煦亦有助于胃气和降,而肾之 循足少阴之脉濡润咽嗌,以上因素,对于食物咽下入胃,均有协同作用。故脾、肝、肾有病,可累及胃与食道渐生噎膈。噎膈由轻而重,逐步发展,也往往波及脾、肝、肾等脏。一般而言,噎膈轻证,或由于肝脾气结,痰气交阻;或因胃津亏虚,食道涩滞,均使食物咽下不顺。如在痰气交阻的基础上又形成血瘀,以致痰瘀互结,阻膈胃气,或胃津亏耗而损及肾阴,皆属于噎膈重证,每使食物咽下即发生疼痛,甚至食入即吐,水饮亦难以咽下。倘病变继续发展,由阴损以致阳衰,则肾之精气并耗,脾之生化告竭。必形体羸瘦日甚,或伴有肢体浮肿,病情已属危笃。在此阶段,如因阳竭于上而水谷不入,阴竭于下而二便不通,称为关格,系开合之机已废,为阴阳离决的一种表现。

44 噎膈的症状

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1]。临床以吞咽困难,或食入即吐、胸膈疼痛、形体渐瘦为主症[3]。可见于食道及贲门的功能性与器质性的某些病变中[3]。如贲门痉挛、食道炎、食道癌、贲门癌及食道憩等[3]。

45 类证鉴别 451 反胃

噎膈应与反胃进行鉴别,反胃一证,古代亦名翻胃,《金匮要略方论》名为胃反。在《呕吐哕下利病》指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其证是食人之后,停留胃中不化,朝食者则暮吐,暮食者则朝吐,与噎膈之食不得人或食入即吐不同。《景岳全书·噎膈》说:“反胃者,食犹能人,入而反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将二者作,了简明的鉴别,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噎膈是食不得入,多为阴虚有火;反胃是食入反出,多为阳虚有寒。而二者俱属难愈之疾,且病程经过较长。

452 梅核气

噎膈初起,尚须与梅核气鉴别:前者系饮食吞咽受阻;反者惟自觉咽中如物梗塞不适,与进食并无妨碍,是为不同之处。

46 噎膈的辨证治疗

噎膈一证,为胃与食道的病变,属于本虚标实之证。病标常有气郁、痰阻、血瘀等方面,三者每多兼杂互见,有时难以截然划分。病本有津亏、血耗、阴损及阳等阶段。故治法以开郁理气,滋阴润燥为原则。如理气化痰,破结行瘀,滋阴养血,补脾益肾等法,亦每需根据具体病情,有所侧重地结合运用。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既忌温燥之品以劫胃阴,又忌苦寒之属以伤胃阳,还忌滋腻之剂以滞胃气,投药当以清润和降为顺,步步应以“顾胃气”为主。胃气一振,则化源充足,诸脏皆得其养,于是重病可以转轻,危病可以转安,甚至侥幸而愈。若胃气一绝,则诸药罔效,势必不救,医者所宜深慎。然而本病多与饮食情志有关,至于精神的安慰与饮食的调摄,对于配合治疗,提高疗效,很有必要,临床亦不可忽视。

噎膈初起为吞咽困难,尤其是固体食物,虽勉强咽入,亦必阻塞不下,随即吐出,甚则吐出物如赤豆汁。逐渐发展,则胸膈疼痛,全身消瘦,面容憔悴,精神衰惫。

在辨证方面,首先应察其虚实。实者系指气、血、痰三者互结于食道,虚者系属津血之日渐枯槁。由于病期太长,故往往由实转虚,由气及血,而治法亦当权衡其虚实之程度,与气、血、痰郁结之微甚,适当加以处理。初期以标实为主,根据气结、痰阻、血瘀的不同,分别进行治疗,但均需加入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本虚为主,应根据津血枯涸及阳气衰弱的程度,给予不同治疗。

461 痰气交阻/痰气阻膈

噎膈·痰气阻膈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phlegmqi blocking diaphragm[2])是指痰与气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塞,胸脘痞满,或疼痛,嗳气、呃逆,或泛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病情可随情绪变化而增减,舌偏红,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11 症状

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甚则疼痛,情志舒畅时稍可减轻,情志抑郁时则加重,嗳气呃逆,呕吐痰涎,口干咽燥,大便艰涩,舌质偏红,苔薄腻,脉弦滑[6][4]。

4612 证候分析

肝气郁结,痰湿壅阻,胃气上逆:痰气交阻,食道不利,则吞咽困难,胸膈痞满,遇情绪舒畅则病证稍可减轻者,此属气结初期特征。气结津液不能上承,且郁热伤津,故口燥咽干。舌质偏红,脉弦滑,为气郁痰阻,兼有郁热伤津之象。[6][4]

4613 治法

开郁,化痰,润燥[6]。

疏肝化痰,降逆[6]。

4614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用启膈散[备注]启膈散(《医学心悟》):沙参、茯苓、丹参、川贝、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头糠为主方。方中丹参、郁金、砂仁壳化瘀利气以开郁;沙参、川贝、茯苓润燥化痰以散结;荷叶蒂、杵头糠化浊和胃以降逆。同时可加栝萎、陈皮以增加化痰力量。如津伤便秘,可配增液汤[备注]增液汤(《温病条辨》):玄参、麦冬、生地加白蜜以助生津润燥之力。[6]

4615 痰气交阻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151 推荐食材

丁香、菠菜、韭菜、萝卜、海带、油菜等[6]。

46152 推荐食疗方

[6]

1.丁香梨(《圣济总录》)大雪梨1个,公丁香15粒,冰糖20g。梨去皮,用竹签均匀扎15个小孔,每孔内放人l粒丁香,再把梨放入大小合适的盅内,用纸封严盅口,蒸30分钟。把冰糖加少许水溶化,熬成糖汁。将梨浇上冰糖汁。日服1剂。

2.油菜粥(《本草纲目》):鲜油菜100g,粳米100g。先煮粳米粥,后入油菜,慢火煮熟,任意使用。

3.萝卜饴糖饮(《中国药膳学》):红皮白肉萝卜适量,饴糖2~3匙。萝卜带皮切碎,放入碗里,上面倾人饴糖,置12小时。频频饮。

462 津亏热结

噎膈·津亏热结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fluid insufficiency and heat binding[2])是指津液亏虚,热邪内结,以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大部分吐出,夹有黏痰,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胸背灼痛,口干咽燥,欲饮凉水,脘中灼热,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舌红干,脉弦细而数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21 症状

吞咽梗涩而痛,食入格拒不下,入而复出,甚则水饮难进,形体逐渐消瘦,口干咽燥,胃脘灼热,大便干结如羊粪,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小便短赤,五心烦热,舌质红干,干裂少津,脉弦细数[4][6]。

4622 证候分析

胃阴不足,虚火上逆,失于濡润:胃津亏耗,食道失于濡润,故吞咽时梗涩作痛,尤以进食固体食物为甚。口干咽燥,大便干结,亦为胃肠津亏热结所致。如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则已由化源告竭进而累及肝肾,肝血肾精交亏。舌质红干,或带裂纹,脉弦细数,均属津亏内热之候。[4][6]

4623 治法

以滋养津液为主[4]。

滋养阴液,降逆清热[6]。

4624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五汁安中饮[备注]五汁安中饮(验方):韭汁、牛乳、生姜汁、梨汁、藕汁加味。方以梨汁、藕汁、牛乳养胃生津,生姜汁和胃降逆,菲汁活血行瘀。并可加沙参、石斛、生地、熟地等,双补胃肾之阴,以增加疗效。用法宜少量多次,频频呷服,不可操之过急,以免泥胃不化。如肠中燥结,大便不通,可酌用大黄甘草汤[备注]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甘草,但宜中病即止,以免重伤津液。[4]

4625 津亏热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251 推荐食材

银耳、木耳、大白菜、梨、葡萄、玉竹等[6]。

46252 推荐食疗方

[6]

1.蜜饯雪梨(《普济方》):梨500g,蜂蜜250g,水适量。雪梨或鸭梨洗净,去柄、核,切片,放在锅中,加水适量,煮至七成熟烂,水将耗干时加水和蜂蜜,再以小火煎煮熟透,收汁即可,待冷,放瓶罐中备用。随时服用。

2.桑葚糖(《濒湖集简方》):干桑椹200g,白砂糖500g,水适量。白砂糖放在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浓厚时,加入干桑椹碎末,搅拌均匀,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成小块即可。随时服用。

3.三耳汤(《食用菌饮食疗法》):银耳、黑木耳、侧耳(均为干品)各10g,冰糖30g。将三耳泡发、洗净、去杂,放入碗中,加冰糖和适量水,上锅蒸1小时,熟透。分次或一次食用。日二服。

463 瘀血内结/瘀血闭阻

噎膈·瘀血闭阻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瘀血阻膈,升降失常,以饮食难下,食入即吐,吐出物如赤豆汁,胸膈疼痛,肌肤枯燥,形体消瘦,舌红有瘀点、紫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31 症状

胸膈疼痛,固定不移,饮食难下,或虽下而复吐出,甚或呕出物如赤豆汁,大便坚如羊屎,或吐出物如赤豆汁,面色晦滞,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带青紫,脉细涩[4][6]。

4632 证候分析

瘀血阻滞,食道闭塞,通降失司:瘀血内结,阻于食道,因而痛有定所,食人即吐,甚至水饮难下。由于病久,阴血更伤,肠失润泽,故大便干结,坚如羊屎。倘络伤渗血,则吐出物如赤豆汁。长期饮食不入,化源告竭,必形体更为消瘦,肌肤枯燥,面色晦滞。舌红或带青紫,脉细涩,为血亏瘀结之征。[4][6]

4633 治法

滋阴养血,破结行瘀[4]。

豁痰涎,化瘀血[6]。

4634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通幽汤[备注]通幽汤(《兰室秘藏》):生地黄、熟地黄、桃仁泥、红花、当归、炙甘草、升麻为主方。方中地黄、当归滋阴养血,桃仁、红花破结行瘀。甚者可加三七、乳香、没药、丹参、赤芍、五灵脂、蜣螂虫之类以祛瘀通络,海藻、昆布、贝母、栝萎以软坚化痰。如服药即吐,难于下咽。可先服玉枢丹[备注]玉枢丹(《是斋百一选方》):山慈姑、续随子、大戟、麝香、腰黄、朱砂、五倍子;或用烟斗盛药,点燃吸入,以开膈降逆,随后再服煎药。[4]

4635 瘀血内结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351 推荐食材

桃仁、红花、山楂、酒、醋、莴笋等[6]。

46352 推荐食疗方

[6]

1.羊乳饮(《中国药膳学》):羊奶250g,竹沥水15g,蜂蜜20g,韭菜汁10g。羊奶煮沸后,加竹沥水、蜂蜜、韭菜汁后,再煮沸。代茶饮。

2.莴笋汁(《食疗本草学》):莴笋250g,米酒适量。莴笋洗净切碎、捣烂、绞取汁液。1日分2次,用米酒送服。

3.红花山楂酒(《百病饮食自疗》):红花15g,山楂30g,酒250g,将上述药人酒中浸泡1周。每次饮15~30g,每日2次,视酒量大小,不醉为度。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464 气虚阳微

噎膈·气虚阳微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and yang debility[2])是指气虚阳微,升降失常,以长期吞咽受阻,饮食不下,面色晄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面浮足肿,泛吐清涎,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641 症状

长期饮食不下,泛吐多量黏液白沫,面浮足肿,面色㿠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腹胀,舌质淡,苔白,脉细弱[4][6]。

4642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失于温养:病情严重发展,由阴损及阳。脾胃之阳气衰微,饮食无以受纳和运化,津液输布无权,放长期饮食不下,泛吐清涎,精神疲惫。面浮、足肿、腹胀,则为脾肾俱败,阳气无以化津之象。面色㿠白,形寒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亦属气微阳虚之征。[4][6]

4643 治法

温补脾肾[4]。

温中和胃,补益脾肾[6]。

4644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方药治疗

温脾用补气运脾汤[备注]补气运脾汤(《统旨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陈皮、砂仁、半夏曲、生姜、大枣,温肾用右归丸[备注]右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补气运脾汤用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补气益脾为主;半夏、陈皮、生姜等和胃降逆为辅。并可加入旋复花、代赭石等以增强降逆止吐之力。右归丸以熟地、山茱萸、当归、枸杞等滋肾阴,又用鹿角胶、肉桂、附子、杜仲等温肾阳,为阴中养阳之法。噎膈至脾肾俱败阶段,一般宜先进温脾益气之剂,以救后天生化之源,待能稍进饮食与药物,再以暖脾温肾之方,汤丸并进,或两方交替服用。[4]

4645 气虚阳微型噎膈的饮食疗法 46451 推荐食材

韭菜、羊肾、蘑菇、牛肉、枸杞子、山药等[6]。

46452 推荐食疗方

[6]

1.姜韭牛奶蓝(《丹溪心法》):韭菜250g,姜25g,年奶250g。韭菜、姜分别切碎,同捣烂后绞汁;再与牛奶同放锅中,烘沸。日一次,热服。

2.磁石羊肾粥(《圣济总录》):磁石30g,羊肾1对,粳米100g,黄酒少许。将羊肾洗净,去内脂,细切。先煎磁石,去渣,后入羊肾及米煮粥,临熟,加入黄酒少许,调和,稍煮。空腹食。

3.蘑菇炒肉(《中国药膳学》):鲜蘑菇、猪瘦肉、调料各适量。将蘑菇洗净,猪肉切片。油烧热,放人肉片翻炒片刻,入蘑菇,加料酒、葱、姜、胡椒粉炒熟。佐餐服食。

465 痰瘀互结

噎膈·痰瘀互结证(dysphagia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phlegm and static blood[2])是指痰瘀内结,阻膈不通,以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能下,甚则滴水难进,进食即吐,泛吐黏痰,大便坚硬如羊屎,或吐下如赤豆汁,或便血,面色灰暗,形体羸瘦,肌肤甲错,舌红或带青紫,苔干少津,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噎膈证候[5]。

47 噎膈的对症治疗

针灸对功能性疾病的效果较好,对器质性的疾病也能缓解症状[3]。

针灸治疗:可取天突、膻中、足三里、内关、膈俞、膈关、脾俞、胃俞等穴为主[3]。痰多加丰隆;胸膈痞满加中脘、大陵;肢冷脉微加灸命门、关元;食物格拒不入者加灸中魁[3]。

噎膈后期出现衰竭症候者,当采用综合治疗[3]。

48 噎膈患者饮食建议

噎膈患者宜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促进消化,缓解噎膈[6]。

如进行食疗,应以滋阴润燥为原则,辨证而分别配以疏肝、化痰、活血等治法[6]。

49 文献摘录

《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景岳全书·噎膈》:“噎膈一证,必以忧悉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停膈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通之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其在下者,非肾而何?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见矣。”    ’

《医学心语·噎膈》:“古方治噎膈,多以止吐之剂通用,不思吐,湿症也,宜燥;噎膈,燥症也,宜润。经云:三阳结谓之膈,结,结热也。热甚则物干,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槁在上脘者,水饮可行,食物难入。槁在下脘者,食虽可入,久而复出。”

《临证指南医案·噎膈反胃》:“夫反胃乃胃中无阳,不能容受食物,命门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饮食入胃,不能运化,而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补土通阳以温脾胃。”

5 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噎膈

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噎膈指饮食不得下,大便秘结者[1]。《医学入门》卷五:“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

6 反胃·噎膈

噎膈为病名[1]。见《严氏济生方》卷二。亦指反胃[1]。《丹溪心法》卷三:“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

反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称为“胃反”,《圣惠方·治反胃呕哕诸方》则称为“反胃”。其证是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属未经消化的食物。本病多因饮食不当,饮饱不常,或嗜食生冷,损及脾阳,或忧愁思虑,有伤脾胃,以致中焦虚寒,不能消化谷食,饮食停留,终至呕吐而出。正如《圣济总录·呕吐门》所说:“食久反出,是无火也。”如反胃日久,可导致肾阳亦虚,所谓下焦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则病情更为严重。

61 反胃的症状

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宿谷不化,吐后即觉舒适,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4]。

62 反胃的证候分析

中虚有寒,宿食停留不化,故食后脘腹胀满,吐出宿谷,即觉舒适。由于久吐伤气,食物又不能生化精微,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象细缓无力,乃脾胃虚寒之征。[4]

63 反胃的辨证治疗

反胃有虚实之分[1]。《金匮翼》卷三:“噎膈之病,有虚有实。实者或痰或血,附着胃脘,与气相搏,翳膜外裹,或复吐出,膈气暂宽,旋复如初。虚者津枯不泽,气少不充,胃脘干瘪,食涩不下。虚则润养,实则疏瀹,不可不辨也。”根据病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1]。

631 治法

温中健脾,降气和胃[4]。

632 治疗反胃的方药

用丁沉透膈散[备注]丁沉透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术、香附、人参、砂仁、丁香、麦芽、木香、肉豆蔻、神曲、炙甘草、沉香、青皮、厚朴、藿香、陈皮、半夏、草果。本方用人参、白术、木香等以温中健脾;砂仁、丁香、沉香、神曲、麦芽等以降气和胃。吐甚者可加旋复花、代赭石等以镇逆止呕。[4]

如面色㿠白,四肢清冷,舌淡白。脉沉细者,为久吐累及肾阳亦虚。治宜益火之源,以温运脾阳。用附子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加吴茱萸、丁香、肉桂之类。[4]

如唇干口燥,大便不行,舌红脉细者,是由久吐伤津,胃液不足,气阴并虚之象。治宜益气生津,降逆止吐,可用大半夏汤[备注]大半夏汤(《金匮要略方论》):半夏、人参、白蜜。[4]

因忧思而气结生痰,交阻胸膈所致者,治宜解郁化痰,可用五膈宽中散,香砂宽中丸,启膈散等方[1]。

因酒色过度,肾阴亏损所致者,治宜滋补肾阴,可用六味地黄丸[1]。

因阴虚火旺,瘀热交阻所致者,治宜养阴清火,活血化瘀,可用通幽汤,滋血润肠丸[1]。

因津液枯槁所致者,宜生津益胃,可用麦门冬汤[1]。

因脾气亏损所致者,治宜益气健脾,可用补气运脾丸[1]。

7

唐以前重点中医古籍时间线

汉以后医道渐落,后学当先以汉古籍为宗,后参学后世之说。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西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

东汉:《伤寒论》《金匮要略》

晋代:《脉经》《针灸甲乙经》《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雷公炮炙论》《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刘涓子鬼遗方》

隋唐:《黄帝内经太素》《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淳于意(太仓公)师承公乘阳庆,著“诊籍”(医案)第一人。

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马王堆帛书》(大部分抄亍西汉初)与古代典籍的流传。如:《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导引图》等。(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前179年—前141年《涪水经脉木人》世界上最古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注:1993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中发现)。

《针经》失传,涪翁著,伪托后汉书;

西汉时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分《素问》与《灵枢》二大部分。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公元25年左右《难经》托名秦越人所作。

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5年——公元280年)程高,东汉时期针灸医生,是涪翁的弟子,郭玉的老师。

郭玉,东汉时期针灸学家,曾任汉和帝的太医丞。

公元97年,班超再次赴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医学。

东汉时完成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和植物分类学著作。另有《李当之本草》、《吴普本草》失传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他善于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 并善于运用”经方” 给人治病;使祖国医学的理论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后世医学者称他为“医圣”。

华佗(公元145--208年)他一生致力于医疗实践,精通内、外、妇产、小儿、针灸各科及卫生学、药物学、以及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其中对外科尤为擅长,有“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之称”,还发明了“麻沸散”。

东汉魏伯阳根据自已的炼丹经验,编就《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古的炼丹书籍。

两晋南北朝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80年——公元581年)

公元280年,王叔和 《脉经》,全书10卷,97篇。系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书中论及针灸达42篇,收录穴名近70个。

公元282年,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记载人身穴位名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系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针灸的专著。

葛洪(公元283--363年)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其中用针灸治疗病症达61种)等。擅长炼丹,对化学、医学也颇有研究。

鲍姑(公元309--363年),葛洪之妻,我国医史上第一位女灸疗家,善于用艾灸去除赘疣,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实为开灸法美容之先河者。

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开凿。此后从北魏至元代续有开凿,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石窟群。窟内壁画、彩塑甚多,艺术价值极高。闻名于世的敦煌文书即发现亍此,其中中医文献资料有80多种。

雷敦(公元420--479年)著《雷公炮炙论》

公元443年(刘宗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丞祖奏置医学,草创医学教育。

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本草经集注》已佚,现存有敦煌残卷。另有《肘后百一方》、《名医别录》、《养性延命录》等著作。

公元454--473年陈延之撰《小品方》。

公元479--502年之间,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公元494年,洛阳龙门石窟开凿。至唐代有僧人将140多个古药方刻在石碑上,始有“药方洞”。

公元514年针灸传刭了朝鲜。

公元518年干陀利国赠杂香药等。波斯始通中国,其国产药甚多,如:薰陆、郁金、苏木、青木等。

公元541年,百济遣使请派学者和工医,梁武帝遂派陆和工匠、画师前往,并派医师赴朝。公元550年中医灸治术传入日本。

公元552年中国赠给日本钦明天皇《针经》一套。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中医书、《明堂图》等约160卷赴日本。

隋唐五代十国时代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30卷,另有《黄帝内经明堂》13卷(残)。

公元608年日本派遗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耒华学医。

公元610年,巢元方奉命主编《诸病源候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

孟诜(公元621--713年)享年92岁,著有《食疗本草》,系第一部食疗学专著。

“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及其《千金方》、《千金翼方》。

公元624年唐“太医署”在京都长安设立,内有针灸科,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一人,负责教导针灸,足见当时针灸的盛行。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携带医药书籍等入藏。

公元659年,颁由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

宇佗,元丹贡布(公元708)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在45岁时撰成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为藏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带去杂伎诸工和龟兹乐队,及医药人员与书籍入藏。金银器与唐代高水平的金属工艺。当然金针、银针也有生产。

公元738年,陈藏器撰《本草拾遗》10卷。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公元752年,王焘撰《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

公元753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中国医学。

公元762年,王冰将《黄帝内经素问》重加编次,并予注释。

8世纪初汉医马亚纳和藏医别鲁扎纳等编撰成《月王药诊》。

公元841--846年,蔺道人著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系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公元847年昝殷撰《经效产宝》三卷,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

公元927--960年,李殉撰《海药本草》

公元934年,陈士良著成《食性本草》十卷。

公元938--965年韩保升等修订《新修本草》,编成《蜀本草》。

宋金元时代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公元960---991年,宋政府成立“太医局”,隶属太常寺,常管医学教育。

公元960---1081年,宋政府设立“翰秫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公元961年,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多次使宋赠送犀角、象牙、龙脑、乳香、玳瑁、沉香、胡椒、丁香花、茴香、豆蔻等药物。

公元973年,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重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公元974年,三佛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附近)多次使宋赠送家牙、犀角、熏陆香、龙脑、乳香等药物。

公元975年后;交趾国(今越南北部)多次使宋赠送犀角、象牙、珍珠、玳瑁、乳香等药物。

公元982年,高丽国王使宋赠送珍贵器物和药物。

公元992年,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成书,收药方16834通;卷99为针经,卷100为灸经、又称“明堂灸经”。

公元987年后,大食国(今阿拉伯半岛)多次使宋赠送白龙脑、蔷薇水、象牙、琥珀等药物。上述药物“洋为中用”极大地充实了中药。

公元1016年,宋真宗赠高丽国一部《太平圣惠方》。

公元1026年,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年主持设计铸造针灸铜两具。

钱乙(公元1035—1117年)擅长儿科经学生阎孝忠整理,编成《小儿药证直诀》。

公元1041年,宋惠清到日本行医。日人藤原清贤奉命来宋求治眼疾。

公元1041--1048年,吴简、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

公元1057年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编辑整理医书。

公元1061年,苏颂等编成《图经本草》,收药图993幅,为现在最早的版刻药物图谱。

公元1068--1077年,林亿、掌禹锡、高保衡等校订医书,林亿还著有《黄帝三部针灸经》。

公元1075年,沈括与苏轼合编《苏沈良方》。

公元1076年,宋设“卖药所”(即“成药所”);后另设“修合药所”(后改称“医药惠民局”和“医药和剂惠民局”)。

公元1079年,宋廷派医官刑恺等赴高丽,并带去大批药材。

公元1093年,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和《脚气治法总要》。

公元1098年,杨子建撰《十产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

公元1099年,刘温舒舒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公元1102--1106年杨介撰《存真图》(又一份解剖图)间世。

公元1106年,琼瑶真人《针灸神书》(即《琼瑶神书》)。

公元1107--1110年,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人整理官药局所收方剂编成《和剂局方》。

公元1108年,朱肱写成《伤寒百问》;

公元1114年起用为医学博士;

公元1118年将该书重加校正,并加附方,刻为《伤寒类证活人书》(又叫《南阳活人书》20卷,该书据经络识六经,阐述六经分证的特异性和六经分证的重要性。

公元1111年,寇宗爽编成《本草衍义》20卷。

公元1111--1117年宋医官合编《圣济总录》共200卷,其中卷191--卷194为“针灸门”。

公元1116年,医官曹忠和等重新校刊《政类本草》,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公元1128年,庄绰著《灸膏肓腧穴法》。

公元1132年,许叔微撰《普济本事方》10卷。

公元1133年,张说撰《坞峰普济方》。

公元1144年,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

公元1146年,窦材辑录、刊行《扁鹊心书》。

公元1150年,刘肪撰《幼幼新书》。

公元1151年,《和剂局方》经许洪校订,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公元1153--1163年,阎明广著《子午流注针经》;书中《流注指微针赋》系何若愚所撰,阆明广作注。

公元1159年,王继先等再次校订增补叫做《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2卷,简称《绍兴本草》。

公元1165年,王执中编撰成《针灸资生经》一书,刊于1220年。

公元1170年,《卫济宝书》刊行。

公元1172年,刘完素撰《宣明论方》15卷。

公元1174年,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公元1181年,郭雍撰《伤寒补亡论》。

公元1186年,张元素撰《医学启源》、《珍珠囊》;刘完素撰《素问玄机原病式》。

公元1189年崔嘉言撰《脉诀》。

窦杰、字汉卿(公元1195--1208年),著作有《针经指南》等。

公元1196年,李迅撰《集验背疽方》。

公元1224年,张杲撰《医说》10卷刊行。

公元1226年,闻人耆年撰《备急灸法》刊行。

公元1228年,张从正撰《儒门事亲》。医学史上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公元1237年,陈自明所编《妇女大全良方》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妇产科专著。

公元1241年,施发撰《察病指南》。

公元1247年,南宋宋慈所著《洗冤录》著成,它是世畀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

公元1248年,陈衍撰《宝庆本草折衷》。

公元1249年,李杲撰《脾胃论》。

公元1253年,陈文中撰《小儿痘诊方论》;严用和撰《济生方》。

公元1263年,陈自明编成《外科精要》3卷。

公元1270年,元政府设立“

苍术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苍术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