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食用野菊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如何食用野菊花,第1张

  野菊花的食用方法

  蒜茸野菊花

  材料:野菊花250克,大蒜(白皮)20克,味精1克,盐2克,香油5克,白砂糖3克

  做法:大蒜去皮洗净捣成蒜茸备用;将野菊花嫩茎叶去杂洗净,在开水锅中焯一下,捞出泡入冷水中,冲洗去苦味,30分钟后捞出沥水,切段放入盘内,浇上蒜茸、香油,再撒上精盐、味精和白糖,拌匀即可上桌食用。 吃什么美容

  养生食疗功效:此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脾胃虚寒者,忌食此菜。 吃什么美容

  野菊花炒肉片

  材料:野菊花300克,猪肉(肥瘦)450克,黄酒5克,盐5克,味精2克,酱油5克,大葱5克,姜3克 吃什么美容

  做法:

  1、先将野菊花嫩茎叶择去杂物,用清水洗净,放入已烧开的沸水锅烫一下,捞出,直接放入清水中洗一洗,让其去苦味,剂干水,用刀切成丝,放入盘内,待用。

  2、将猪肉放入清水中泡洗干净后,用刀将其切成片放入碗内,加入料酒、精盐、味精、酱油、葱花及姜丝腌渍一会儿。

  3、取锅,清水刷洗净,置于火上,烧热,放入花生油,烧热后,倒入猪肉煸炒,直炒至入味,投入野菊花炒至入味,加入味精,翻一翻炒,出锅,即可食用。

  菊花豆根汤

  材料:蒲公英90克,野菊花90克,北豆根90克,白砂糖25克

  做法:北豆根、野菊花、蒲公英加水适量,煎煮约20分钟,滤取汁,加白糖搅匀,即可。

  野菊花食用时要注意的禁忌

  野菊花的使用也是有禁忌的。经常有胃疼的人,常肚子疼的人,中医叫做脾胃虚寒,中焦虚寒,对于这类患者野菊花就不能用了,总而言之没有热象的,尤其是有虚寒之象的,就不要用了。哪些症状属于热象的呢四个字,红、肿、热、痛,有这四个字的就可以用野菊花,如果不红、不肿、不热、不痛,属阴证的千万不能用。

  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不宜久服。因为野菊花和菊花不一样,它是我们的处方用药。不像菊花,大家都可以喝菊花水,菊花茶。野菊花苦寒,苦寒是伤胃脾的,病好了马上就要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多骨疽的病因病机 5 多骨疽的症状 6 多骨疽的辨证分型 61 湿热阻滞 62 热毒炽盛 63 脓毒蚀骨 64 正虚毒滞 7 急性多骨疽 71 急性附骨疽的病因病机 72 急性附骨疽的症状 8 慢性多骨疽 81 慢性附骨疽的症状 82 慢性附骨疽的病因病机 9 多骨疽的治疗 10 关于无头疽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多骨疽的方剂 2 治疗多骨疽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多骨疽 1 拼音

duō gǔ jū

2 英文参考

osteomyelit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oneattaching absces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多骨疽为病名[1]。见《外科枢要》卷二。即附骨疽[1]。

附骨疽(boneattaching abscess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又名附骨痈、多骨疽、朽骨疽。是指毒邪深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2]。属无头疽。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2]。

4 多骨疽的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附骨痈,亦由体盛热而当风取凉,风冷入于肌肉,与热气相搏,伏结近骨成痈。其状无头,但肿痛而阔,其皮薄泽,谓之附骨痈也。”由邪气深入,结于骨而发[3]。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附骨疽者,由当风入骨解,风与热相搏,复遇冷湿,或秋夏露卧,为冷所折,风热伏结壅遏,附骨成疽。喜著大节解间,丈夫及产妇女人,喜著鼠xx髂头xx膝间,婴孩嫩儿,亦著髆肘背脊也。”

《外科精义》卷上:“夫附骨疽者,以其毒气深沉。附着于骨也。”

5 多骨疽的症状

多骨疽初起病势急骤,全身不适、倦怠,继而寒战、高热、汗出而热不减,食少、苔黄腻、质红,脉滑数,甚则恶心呕吐,患处疼痛如锥,色红、肿胀、焮热、拒按,活动受限等[3]。类似急性化脓性骨髓炎[3]。

6 多骨疽的辨证分型 61 湿热阻滞

附骨疽·湿热阻滞证(boneattaching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obstruction and stagnation)是指湿热阻滞,以寒战高热,患肢疼痛彻骨,不能活动,继则局部胖肿,皮色不变,灼热,有明显的骨压痛和患肢叩击痛,舌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附骨疽证候[2]。

62 热毒炽盛

附骨疽·热毒炽盛证(boneattaching abscess with blazing heattoxin pattern)是指热毒炽盛,以起病约1~2周后,高热持续不退,患肢胖肿,疼痛剧烈,皮肤焮红,灼热,内已酿脓,舌苔黄腻,脉洪数为常见症的附骨疽证候[2]。

63 脓毒蚀骨

附骨疽·脓毒蚀骨证(boneattaching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purulent toxin eroding bone)是指脓毒蚀骨,以溃后急性症状逐渐缓解,脓水淋漓,久则形成窦道,患肢肌肉萎缩,可摸到粗大之骨骼,以探针检查,常可触到粗糙死骨,可伴乏力,神疲,头昏,心悸,低热,舌质红,舌苔黄,脉沉为常见症的附骨疽证候[2]。

64 正虚毒滞

附骨疽·正虚毒滞证(boneattaching abscess with pattern of healthy qi deficiency and toxin stagnation)是指正虚毒滞,以自行溃破或切开排脓,开始脓液稠厚腐臭,热退痛缓,或脓水淋漓,经久不愈,形成死骨,难以脱出,并伴有虚热,盗汗,腰膝酸软,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附骨疽证候[2]。

7 急性多骨疽

急性附骨疽(acute boneattaching abscess acute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为病名[4]。是指发病急,寒战高热,局部肿痛,或形成脓肿阶段的附骨疽[2]。急性附骨疽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4]。

71 急性附骨疽的病因病机

急性附骨疽因毒邪深袭,附着于骨而成[4]。

72 急性附骨疽的症状

急性附骨疽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4]。

发病急,寒战高热,局部肿痛,甚至出现抽搐、昏迷、头痛和恶心,呕吐等[4]。

8 慢性多骨疽

慢性附骨疽(chronic boneattaching abscess chronic 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为病名[5]。是指由急性期经久迁延而成,或开放性骨折染毒而发,以形成窦道,排出脓液或死骨为特征的附骨疽[2]。慢性附骨疽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5]。

81 慢性附骨疽的症状

慢性附骨疽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著骨,推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成窦道,损伤筋骨[5]。

82 慢性附骨疽的病因病机

附骨疽是一种毒邪深袭,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5]。由急性期经久迁延而成,或开放性骨折染毒而发,以形成窦道,排除脓液或死骨,长期不愈等为特征的附骨疽,则称为慢性附骨疽[5]。

9 多骨疽的治疗

多骨疽初期脓未成者,以消为主,宜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方选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或五味消毒饮等,局部外贴金黄散,或双柏散;若脓已成而未溃,应以托为主,宜托里透脓,方选托里消毒饮加减,局部切开排脓,或采用其他方法施治[3]。

若寒热往来,则宜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之剂,内服可选仙方活命饮加减,或合醒消丸。

如脓将成或已成者,宜清热化湿,托毒和营之品,内服可选黄连解毒汤加味;若患者证见气血双虚之象,应予补血益气之法,方选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若脓成者,则宜切开引流;若见疮内有死骨形成游离者,应即用手术钳去朽骨;若窦道形成,治宜手术扩创,剔除窦之硬壁,以药捻引流;若疮口红润,脓水将尽,则改敷生肌散以收口。

10 关于无头疽

无头疽(headless abscess;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 and arthritis)为病名[6]。是指发生于骨骼与关节间的化脓性疾病[2]。相当于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2]。多因毒邪深陷,寒凝气滞而酿成[6]。

紫花地丁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草药,紫花地丁性味苦寒,入药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各种上火症状,所以在上火的时候,可以用紫花地丁煲汤或者煮水喝。那么,紫花地丁入药有什么作用?紫花地丁有什么药用功效?

紫花地丁紫花地丁为堇菜科植物紫花地丁ViolayedoensisMakino的干燥全草。产于我国长江下游至南部各省。春秋二季采收,除去杂质,洗净,切碎,鲜用或干燥生用。

药性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

1疔疮肿毒,乳痈肠痈。本品苦泄辛散,寒能清热,入心肝血分,故能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消痈散结,为治血热壅滞,痈肿疮毒,红肿热痛的常用药物,尤以治疔毒为其特长。用治痈肿、疔疮、丹毒等,可单用鲜品捣汁内服,以渣外敷;也可配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之品,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用治乳痈,常与蒲公英同用,煎汤内服,并以渣外敷,或熬膏摊贴患处,均有良效;用治肠痈,常与大黄、红藤、白花蛇舌草等同用。

2毒蛇咬伤。本品兼可解蛇毒,治疗毒蛇咬伤,可用鲜品捣汁内服,亦可配雄黄少许,捣烂外敷。

此外,还可用于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外感热病。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使用注意体质虚寒者忌服。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治一切痈疽发背,疔疮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2《本草正义》:“地丁专为痈肿疔毒通用之药。”“然辛凉散肿,长于退热,惟血热壅滞,红肿_发之外疡宜之,若谓通治阴疽发背寒凝之证,殊是不妥。”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苷类、黄酮类。全草含棕榈酸、反式对羟基桂皮酸、丁二酸、二十四酞对羟基苯乙胺、山柰酚-3-O-鼠李吡喃糖苷和蜡,蜡中含饱和酸、不饱和酸、醇类及烃。

2药理作用:本品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及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有确切的抗病毒作用。实验证明,其提取液对内毒素有直接摧毁作用。本品尚有解热、消炎、消肿等作用。

3临床研究:据报道,紫花地丁临床多与其他清热解毒药同用,水煎内服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肺炎、肺心病肺部感染以及外科化脓性炎症。如有用紫花地丁配以野菊花、金银花、皂刺等药,水煎内服,治疗化脓性腱鞘炎36例,全部治愈(中医杂志,1998,4:229)。

其他《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上药定为紫花地丁药材的正品。本品药材商品较为复杂,异物同名品甚多。在不同地区还有将豆科植物米口袋GueldenstaedtiamultifloraBunge和小米口袋Gverna(Georgi)Boriss的全草亦作为紫花地丁使用,又称甜地丁。另有**科植物地丁紫堇CorydalisbungeanaTurcz作为苦地丁使用,不属此类,应予鉴别。

功效作用

1、清热解毒

紫花地丁性寒,味苦、辛,苦主泻,辛主散,寒能清热,入血分,能起到解血热、消肿痛之效,攻毒散结而活血,并且还能利湿热通水道,为清热凉血、解毒消痈的要药。

2、解蛇毒

紫花地丁能清热凉血解毒,对溶血性的蛇毒也有很好的抑制作用,用新鲜的紫花地丁捣汁内服,局部以新鲜的紫花地丁与少量雄黄捣碎外敷,可治疗蛇毒。

3、抗菌抗病毒

现代医学表明,紫花地丁对结合杆菌,痢疾杆菌,金**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皮肤真菌以及钩端螺旋体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常用于清热、消肿、消炎等。

4、抗癌

紫花地丁全草含有黄酮类物质,能促进健康人体淋巴细胞的转化,增强人体抗癌作用,常用与治疗牙龈癌、乳腺癌、食管癌、阑尾肿瘤、胃癌以及生殖系统癌症。

5、紫花地丁的食用价值

紫花地丁每100g干物质中含有蛋白质2927g,含可溶性糖238g,氨基酸3395mg及多种维生素。每1g干紫花地丁中含铁3548μg、锰303μg、铜222μg、锌558μg、钡113μg、锶873μg、铬690μg、钼600μg、钴97μg、钙39μg。将紫花地丁的幼苗或嫩茎采下,用沸水焯一下,换清水浸泡3~5min炒食、做汤、和面蒸食或煮菜粥均可。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鼻疔的症状 5 鼻疔的病因病机 6 需要与鼻疔相鉴别的疾病 7 鼻疔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鼻疖·邪毒外袭证 7111 鼻疖·邪毒外袭证的症状 7112 证候分析 7113 鼻疖·邪毒外袭证的治疗 71131 方药治疗 711311 治法 711312 方药 712 鼻疖·火毒内陷证 7121 症状 7122 证候分析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治法 71232 方药 72 草药治疗 73 外治法 8 鼻疔患者日常保健 9 医案 10 关于疔疮 11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鼻疔的穴位 2 治疗鼻疔的方剂 3 治疗鼻疔的中成药 4 鼻疔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鼻疔 1 拼音

bí dīng

2 英文参考

nasal furunculos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asal d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furuncle of nose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3 概述

鼻疔(nasal ding[1])为病名[2]。见《外科启玄》。又称鼻疖(nasal furuncle)[1]。是指生于鼻部的疖肿[1]。主要发生在鼻尖、鼻翼及鼻前庭部位。其形小根硬状若钉盖、顶有脓点如椒目[3]。本病一般数日内自行破溃,排出脓点而愈[3]临症须密切观察,若因邪毒壅盛,或处理不当可转为疔疮走黄的重证[3][2]。

《外科证治全书》卷四:“疔疮者,言其疮形如钉盖之状也。”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证生于鼻孔内,鼻窍肿塞,胀痛引脑门,甚则唇腮俱作浮肿,由肺经火毒凝结而成。”

4 鼻疔的症状

鼻疔生于鼻内或鼻翼、鼻尖部[1]。患者鼻部局限性红肿疼痛,形小根紧,坚硬如钉,顶有黄白色小脓点[3]。

5 鼻疔的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卷六十五:“此证生于鼻孔内,鼻窍肿塞,胀痛引脑门,甚则唇腮俱作浮肿,由肺经火毒凝结而成。”

鼻疖多因挖鼻、拔鼻毛等损伤肌肤,风热邪毒乘机外袭,内犯于肺脏,内外邪毒壅聚鼻窍,熏蒸肌肤而致[3]。

或因恣食膏粱厚味,辛辣炙煿之物,以致火毒结聚,循经上犯鼻窍而生[3]。《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头为诸阳之首,鼻为血脉多聚之处,其脉络内通于脑,若火毒势猛,正气虚衰,或早期失治、误治,或妄行挤压,则会导致邪毒走散,入犯营血,内陷心包而成走黄之证[3]。

6 需要与鼻疔相鉴别的疾病

鼻疔应注意与鼻疳相鉴别,鼻疳病变范围较广,表现为鼻孔处皮肤潮红,糜烂、流水、结痂等,故较容易鉴别[3]。

7 鼻疔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鼻疖·邪毒外袭证

鼻疖·邪毒外袭证(nasal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pathogenic toxin)是指邪毒外袭,以外鼻部疼痛,并见局限性红肿隆起如粟粒,或疮顶现黄白色脓点,伴头痛、发热,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疖证候[1]。

7111 鼻疖·邪毒外袭证的症状

鼻疖·邪毒外袭证初起表现为外鼻部局限性焮红,或麻或痒,继则渐次隆起,如粟粒,渐长如椒目,焮热微痛,根脚坚硬,有若钉钉之状[3]。

3~5天后,疮顶现**脓点,顶高根软,多自溃脓出,肿消而愈[3]。

一般全身症状不显,或伴头痛、憎寒、壮热、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数[3][1]。

7112 证候分析

火热邪毒,袭滞于鼻,蒸灼肌肤,气血凝滞,聚集不散而成疔疮。故见局部红肿如粟如椒,焮热疼痛[3]。

热毒久聚肌肤被灼腐成脓,《黄帝内经灵枢·痈疽》说:“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脓自溃,肿消而自愈,此乃鼻疔常见之顺证[3]。

热毒壅盛,正邪相搏,故证见憎寒壮热[3]。

由于邪毒上扰,内困清窍而不泄,清阳受阻而不达,故头痛[3]。

7113 鼻疖·邪毒外袭证的治疗 71131 方药治疗

711311 治法

疏风清热,解毒消肿[3]。

711312 方药

可用五味消毒饮[备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加减治疗: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青天葵清热解毒,蒲公英、紫地丁苦寒泄热消肿[3]。

若疼痛较甚者,加归尾、赤芍、丹皮以助活血止痛[3]。

若脓成不溃者,加穿山甲、皂角刺,以助消肫溃脓[3]。

若有恶寒、发热,配入连翘、荆芥、防风以疏风解表[3]。

若病情严重,可选用黄连解毒汤[备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加桑白皮、生石膏、天花粉[3]。成药可服牛黄解毒丸[3]。

712 鼻疖·火毒内陷证

鼻疖·火毒内陷证(nasal furuncle with pattern of firetoxin sinking inward)是指火毒内陷,以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局部红肿灼痛,头痛如劈,伴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口渴、便秘,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等为常见症的鼻疖证候[1]。

7121 症状

鼻疖·火毒内陷证患者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根脚散漫、鼻肿如瓶、目胞合缝、局部红肿灼痛,头痛如劈,并有高热、烦躁、呕恶、神昏谵语、痉厥、口渴便秘、舌红绛、苔厚黄燥、脉象洪数[3][1]。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疔疮初生时,红软温和,忽然顶陷黑,谓之走癀,此症危矣。”

7122 证候分析

若火毒势猛,正不胜邪,导致邪毒内陷,则证见鼻肿如瓶、目胞合缝[3]。

继而毒入营血,犯及心包,则见神昏谵语、烦躁呕恶[3]。

舌质红绛、苔厚黄燥、脉洪数,为热盛之证[3]。

由于正气虚衰,不能托毒外出,反陷入里,故见疮头紫暗、顶陷无脓,此乃鼻疔逆证[3]。

7123 方药治疗 71231 治法

泄热解毒,清营凉血[3]。

71232 方药

可用黄连解毒汤[备注]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加犀角地黄汤[备注]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犀角、生地黄、牡丹皮、芍药治疗[3],以苦寒泄热、凉血解毒,并服六神丸,每次10粒,每天3次[3]。

如病情发展加重,出现神昏谵语,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以清心开窍,镇痉息风[3]。

若病程日久,气阴耗伤、脉象虚弱者,宜生脉散,以补益气阴[3]。

72 草药治疗

野菊花、羊蹄草、犁头草、凉粉草各30~60 g,水煎服[3]。

翻白草、鬼针草、地丁各30 g,水煎服,以清热解毒,消肿透脓[3]。

73 外治法

1)以内服中药渣再煎,以药液热敷患处[3]。

2)玉露膏[备注]玉露膏(经验方):美蓉叶研成极细末,以凡士林调成20%油膏、金黄膏涂敷患部,或紫金锭[备注]又名玉枢丹,出《片玉心书》、四黄散[备注]四黄散(《证治准绳》):黄连、黄芩、黄柏、大黄、滑石、五倍子研末。调水涂敷[3]。

3)选用野菊花、芙蓉花叶、苦地胆、鱼腥草等捣烂外敷[3]。

4)脓成顶软者,局部消毒后用尖刀片挑破脓头(以脓出为限),忌将疮顶切开过多,以免导致脓毒走散[3]。

8 鼻疔患者日常保健

(1)禁忌一切挤压、触碰、挑刺、灸法及早期切开引流,以免诸经火毒相搏,脓毒扩散,入侵营血,内犯心包[3]。

(2)忌食辛辣炙博及腥荤发物,多吃蔬菜,多饮水[3]。

(3)戒除挖鼻及扯鼻毛之坏习惯,根治鼻病,保持鼻前部清洁,提高机体抗病能力[3]。

9 医案

《赵炳南临床经验榘》;关×,男,34岁。主诉:右俺鼻孔生疮红肿伴有发热八天余。现病史:患者于八天前右侧鼻孔生疮,日渐增大,局部红肿,恶寒发热,恶心,大便秘结,口渴心烦,经服西药后未能控制,局部脓头欲破渍。检查:右翻鼻前庭红肿,中心有一脓头,周围漫肿约2 cm×2 cm大小,体温387℃。脉象细散,舌苔薄黄,舌质稍红。诊为鼻前庭疖肿。证属肺热不宣,火毒凝结,(白刃疔)。治以清肺经热,解毒消肿。药用连翘五钱,公英五钱,金银花五钱,野菊花三钱,黄芩三钱,瓜蒌一两,生地五钱,甘草二钱。煎服六剂,疔疮已基本痊愈。用牛黄清心丸,早晚一丸;梅花点舌丹,晚服二粒,以解余毒,十天后复诊,诸病皆愈。

按:白刃疔多生于鼻孔前、属于肺经毒火[3]。故方中除常用的清热解毒剂外,另加瓜蒌,因其入肺、胃、大肠,又佐以黄芩、功能清肺热而润燥,解毒散结,为治疗本例之特点[3]。

10 关于疔疮

疔疮(ding deeprooted sore)为病名[4]。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5]。是指好发于颜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坚硬如钉,肿痛灼热,易于走黄、损筋伤骨为主要表现的疮疡[1]。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疔肿》云:“初起必先痒后痛,先寒后热,热定则寒,多四肢沉重,头痛,心惊眼花,若大重者,则呕逆,呕逆难治;……经五六日不瘥,眼中见火,神昏口干。心烦即死也。”陈实功《外科正宗·疔疮论》云:“夫疔疮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

疔的名称繁多,证因各异。

按照发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头疔、虎口疔、鼻疔、红丝疔等多种名称[4]。

按照发病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颜面部疔疮、手足部疗疮、红丝疔、烂疗、疫疔五种。

疔的范围很广,包括西医的疖、痈、坏疽的一部分,皮肤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疮相当于颜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一种发病迅速而危险性较大的疾病。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详见疔疮条。

11

目录 1 拼音 2 拼音名 3 牛肝菌的别名 4 来源 5 原形态 6 生境分布 7 化学成份 8 牛肝菌的药理作用 9 性味 10 功能主治 11 牛肝菌的用法用量 12 注意 13 附方 14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牛肝菌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牛肝菌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牛肝菌 1 拼音

niú gān jun1

2 拼音名

Niú Gān Jūn

3 牛肝菌的别名

见手青

4 来源

药材基源:为牛肝菌科真菌华美牛肝菌、红脚牛肝菌、桃红牛肝菌、魔牛肝菌的子实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oletus speciosus Frost[Suillus speciosus (Frost)Kumtz]

5 原形态

1华美牛肝菌 菌盖半圆形,后平展,盖宽815cm。表面干而平滑,无光泽,玫瑰红色、酒红色,偶尔杂以**晕斑。菌肉淡**,伤后变蓝色。菌管贴生,蜜**,伤后变蓝。柄等粗,上部蜜**,基部污褐色,上端具网络。孢子狭纺锤形、长柱状,(1115)μm×(2535)μm。

2红脚牛肝菌 菌盖中凸而平展。盖宽520cm。干,初有微绒毛。黄褐色、红褐色、月桂色。菌肉**,伤后变蓝。菌柄等粗,基部不膨大,长415cm,径23cm。**、红色、具深红色或朱红色斑点,不呈网状,柄基伤后初变蓝,后变褐色。孢子纺锤形,(1216)μm×(46)μm。

3桃红牛肝菌 菌盖阔而平展,干,幼时微粘,初有绒毛,后光滑,宽916cm。紫红色、玫瑰红色、血红色。菌肉柠檬**,伤后呈淡蓝色。菌管柠檬**、硫**,伤后变绿褐,弯生,近柄处下陷,柄棒状,基部呈臼形,上端具纵长的条纹,中下部有网络,**,基部呈玫瑰红色。孢子近纺锤形,两侧近于对称,(1115)μm×(45)μm。单生或群生,稀有成簇丛生,多生于壳斗科植物林下。见于710月。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4魔牛肝菌 菌盖宽730cm。半圆形,后近平展。干,有时具龟裂。淡灰色或橄榄褐色,有时有粉红色基调。菌肉白色、淡**,伤后变蓝。菌管口红色,伤后初变蓝再转黑。柄短而粗,几呈一短臼形,径可达6cm,长约8cm。孢子纺锤形,椭圆形,(1115)μm×(46)μm。

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华美牛肝菌 单生或群生于阔叶林下,喜潮湿,易腐烂,89月份为盛产季,多见于壳斗科植物林下。

2红脚牛肝菌 单生或群生于坚硬木林下,以壳斗科林为普遍,习见于夏、秋季节。此菌初期呈红色为主的色泽,且大型,易被发现。

3桃红牛肝菌 生于栎林下或林边草地。710月现蕾和出菇。

资源分布:1华美牛肝菌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2红脚牛肝菌 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3桃红牛肝菌 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7 化学成份

1红脚牛肝菌含硒(selenium)。

2桃红牛肝菌含甾醇(sterol),脂肪(fat)和氨基酸(aminoacid),主要的有谷氨酸(glutamic acid),缬氨酸(valine)及脯氨酸(proline)。尚含有硒元素。

3魔牛肝菌从魔牛肝菌子实体中分离得到魔牛肝菌毒蛋白(bolesatine),包含有567个氨基酸,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63 000。

8 药理作用

魔牛肝菌毒蛋白具有抑制珠蛋白合成的作用。另从中分离出一种蛋白质 bolesatine(为一种植物血凝素),有促进T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和单核细胞释放白介素1α和白介素2的作用。

9 性味

微甘;性温

10 功能主治

消食和中;祛风寒;舒筋络。主食少腹胀;腰腿疼痛;手足麻木

11 牛肝菌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

12 注意

牛肝菌中的魔牛肝菌有毒,食后可导致呕吐、腹泻和痉挛,但经煮沸后。毒素可因高温而分解。

13 附方

此类真菌的子实体受伤遇氧后,即呈蓝、绿色,故名见手青。

14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牛肝菌的方剂 安络痛片

培养基)粉100g制法:取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菌)乙醇提取物,加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基)粉,以

五味消毒饮

属阳证、实证者。蜂窝织炎:蜂窝织炎多为溶血性链球菌、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或其他型链球菌通过皮肤

野苋汤

拼音:yěxiàntāng处方:鲜野苋草全草500克白糖适量制法:将鲜野苋草洗净剪碎,加水煎取浓汁,

紫朴汤

拼音:zǐpǔtāng《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朴汤别名:石八、十六号师象方组成:紫朴、山楂、卜子、

翠云锭

,和药作锭,阴干。功能主治:疏脓长肌解毒。主眼胞菌毒,烂弦风眼,或暴赤肿痛者。一切菌毒痈疽。用法用

更多用到中药牛肝菌的方剂

用到中药牛肝菌的中成药 安络痛片

培养基)粉100g制法:取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菌)乙醇提取物,加安络小皮伞菌(及其培养基)粉,以

猴菇菌片

拼音:hóugūjūnpiàn英文:猴菇菌片说明书:药品名称:猴菇菌片药品汉语拼音:Houguju

虫草菌发酵制剂

拼音:chóngcǎojūnfājiàozhìjì英文:虫草菌发酵制剂说明书:药品名称:虫草菌发酵制

尿感宁冲剂

花地丁分别对八叠球菌、金**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有明

新雪丹

用该药与羚羊角水煎液为对照,对伤寒、副伤寒甲、乙菌苗致热家兔退热的比较试验表明,该药与羚羊角有显著

更多用到中药牛肝菌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牛肝菌 《滇南本草》:[第三卷]七星菌

),生山中阴湿处,形似牛肝菌,背后有七点黄斑。味甘美、辛,性平。无毒。主治

《滇南本草》:[第三卷]牛肝菌

牛肝菌,气味微酸、辛,性平。主治清热解烦,养血和中。凡菌,冬、春生者,无

《寿世青编》:[卷下]饮食禁忌节要

。牛肉忌姜、栗子。牛肝、牛乳忌鱼。鸡肉、鸡子同忌蒜、葱、芥、李。鸭子忌李。鹌鹑忌菌、木耳。雀肉忌李、

《验方新编》:[卷十二急救]诸毒须知

、李子、獭、兔、犬、鳖、野鸡;鸭忌李、鳖。鹌鹑忌菌子忌猪荷、芥绿豆断肠)、李子入水不沉者,不可食。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毒杂治方]解食毒第一

如何食用野菊花

  野菊花的食用方法  蒜茸野菊花  材料:野菊花250克,大蒜(白皮)20克,味精1克,盐2克,香油5克,白砂糖3克  做法:大蒜去皮洗净捣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