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宗教典籍翻译策略探析优秀论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中西方宗教典籍翻译策略探析优秀论文,第1张

早期中国的佛经翻译者代表有安世高、支谶、竺朔佛、安玄、严佛调、康巨等,我们不妨通过对他们译作和译论的考查来分析其翻译策略的选择。安世高翻译了《大安般守意经》《人本欲生经》《阴持入经》及《道地经》等35部共41卷佛经,其译本“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表明安世高的翻译“从总的方面说,还是偏于直译”[1]23。支谶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最早阐发译论的先行者,他在《法句经序》中极力赞成天竺人维祗难关于佛经翻译在策略上应该采用直译的观点:“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2]6佛经翻译的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朝末年。该时期的翻译从民间转入官方,比如前秦的苻坚和姚兴曾组织译场,选拔人才参加佛经翻译活动,并且翻译时不再口授,而有了可以校勘的原本,确保了译文的准确性。这一时期的著名译者有释道安、赵政、鸠摩罗什、真谛和彦琮等人。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指出“新本日出,玉石混淆。于是求真之念骤炽,而尊尚直译之论起”,表明严谨的译者对不严格遵照原文的佛经译本的批评,从另外一个角度表明了要纠正这样的翻译风气进而维护佛经的神圣性,在翻译策略上采用直译势在必行。释道安有鉴于此而仍然坚持直译为主,因为“翻译的目的是要想了解原文的意义,对原文的质朴又何必嫌弃呢翻译而不能充分传达原意,其罪责就在译人身上”[1]36。因此其翻译的经书多是对原文不增不减,力求信息和文字的对等。后来他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了翻译容易改变原文的“五失本”思想,以及认为译事之难的“三不易”观念,算是对其直译主张的补充。此外,彦琮在他的《辩证论》中提出“宁贵朴而近理,不用巧而背源”的原则,“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于直译的”[2]27。

欧洲最早的《圣经》译本是在公元前285年到249年间由72位犹太学者翻译的《七十子希腊文本》。由于该译本的译者不是希腊人而是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文化环境使他们不可能完全熟悉并掌握希腊文,同时,对宗教典籍的膜拜使他们在翻译的时候采取了逐字逐句对应译的严谨态度,所以译文的可读性很差,甚至连希腊人都难以理解。但就是这个生涩的翻译却为《圣经旧约》的传播铺开了金光大道,在欧洲人的心目中,它成了最权威甚至“第一原本”的《圣经》,后来的古拉丁语、斯拉夫语和阿拉伯语的译本都是以此为蓝本转译的。在谈到译者的翻译策略时,谭载喜先生说:“他们的立足点是译文必须正确,所以疑问词语陈旧,闪语结构充斥,有的地方译得太直太死,简直不像希腊语。”[3]15斐洛犹达欧斯(PhiloJudaeus)是早期最有影响的《圣经》译者,他认为《圣经》是神圣的,对其翻译是“受上帝的感召”的结果。因而,为了避免翻译中的主观随意性,“译者就只好在词序和措词等方面采取死译,译者的任务是做到字字对译、丝毫也不必顾及乙语言(即译语———引者加)中的特殊形式和习惯”[3]24。斐洛的观点得到许多人的赞同,“采取直译死译的做法盛行一时”。后来,古罗马文学创作的衰退导致了文学翻译的萧条,但濒于崩溃的帝国为了笼络人心而开始重视《圣经》的翻译。哲罗姆是该时期《圣经》翻译的代表,其最大成就是翻译了拉丁文《圣经》,即《通俗拉丁文本圣经》。383年,罗马教皇授意他翻译了《新约》的四部福音。后来在405年,由于对《七十子希腊文本》的不满,哲罗姆在几个助手的帮助下重新翻译了《旧约》和《新约》,通常称之为《通俗拉丁文本圣经》。该译本结束了《圣经》翻译的杂乱局面,使拉丁文读者有了第一部“标准”的《圣经》译本,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的《圣经》,成为至中世纪初叶最权威的译本。即便哲罗姆认为翻译不能始终字句对当、必须采取灵活的原则,但在谈到《圣经》翻译时,他仍然认为应该坚持直译,连句子中的词序都不能改变,“因为在《圣经》中连词序都是一种玄义”[4]。哲罗姆之所以会采用直译的策略,主要还是出于对《圣经》神圣性的认识。与哲罗姆同时代的另一位翻译理论家奥古斯丁(St.Augustine)的成就主要在翻译思想而不是翻译作品上,他认为《圣经》翻译必须依靠上帝的感召,与斐洛的观点如出一辙,因而比哲罗姆更倾向直译,词的形式和结构成了他衡量翻译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公元5世纪前后,中国的佛经翻译和欧洲的《圣经》翻译均是以直译为主。至于为什么人们会采用这样的翻译方式,不少学者对此进行过探讨,但均没有找出其中的关键原因。当然,我们首先得承认早期译者双语能力的欠缺是导致人们在翻译策略上采取直译的原因之一。初期佛经译者大都是外籍僧人和北方的少数民族僧人,他们的汉语能力低下。而《旧约》的最初译者是来自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希伯来语是他们的母语,对作为译入语的希腊语的掌握程度与母语相比还存在着差距。当译者在译入语中找不到与宗教典籍中的语言相对应的表达法时,就采取保留原语语音或者原语句法结构的直译法。但这并不是决定人们把直译作为翻译策略的主要原因,因为佛经翻译中的支谦是生于中国的本月氏人,通晓汉文及其他六种语言,但他却是最早提出直译主张的译者。《圣经》翻译中的斐洛犹达欧斯是操希腊语的犹太人,哲罗姆酷爱拉丁文学,又精通希伯来语和希腊语,但他们仍然主张直译。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对宗教典籍的虔诚态度,认为其中的每个字句和结构都有深刻的`“玄义”,译者翻译的时候稍有改动便是对神的亵渎。

因此,无论中西,翻译宗教典籍时在策略上坚持直译的主要原因还是“宗教经典神圣不可侵犯”。只是随着译者语言水平的提高和翻译经验的积累,直译已不再是逐字逐句的对译或死译,而是在结合意译的同时注重意义的整体传达。

宗教典籍的翻译是一项目的性很强的文化交流活动。从译者的角度来讲,翻译的目的不仅是出于对宗教经典的仰慕和对神的敬畏,更是为了“传播福音”,让更多的人远离现世的痛苦而在彼岸世界中“超度”,最终成为上帝的“羔羊”。站在宗教典籍接受者的立场上,他们希望翻译出可读性强或浅显易懂的译本,出于传教布道的目的,译者后来在翻译宗教经典的时候逐渐考虑了译本的接受对象,在翻译策略上逐渐采取了意译的方式。

中国的佛经翻译很早就注意到了译本与普通大众接受的关系。后秦时期的鸠摩罗什是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在中国译论史上最早提出了如何表现原文的文体与语趣的重要问题”[2]18,注意从接受者的立场上来考虑佛经的翻译。我们可以从以下的妙喻中领会其翻译思想的真谛:“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至呕秽也。”(《鸠摩罗什传》)胡适认为:“罗什反对直译。法护直译的一句虽然不错,但说话却是太质了,读了叫人觉得生硬得很,叫人觉得这是句外国话。僧睿改本便是把这句话变成中国话了。在当日过渡的时期,罗什的译法可算是最适宜的法子。”[5]为什么罗什会提倡意译而反对直译呢难道是他对佛教典籍和神不够敬畏吗根据胡适的判断,罗什及以后很多僧人的翻译是把“外国话”改成了“中国话”,采用普通大众易于接受的朴实的语言而非华丽的骈文或古雅的文言文,目的是为了满足普通大众对佛教信仰的诉求,此时的佛经接受者不再局限于少数佛经研究者或文化人士。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典籍的翻译目的不仅在于正确传达原义,更重要的是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佛经的翻译目的也不例外,所以罗什在翻译的时候改变了直译的策略而易为意译。唐朝是中国佛经翻译的繁盛时期,主要的译者代表是玄奘和不空。玄奘在19年的时间里共翻译了75部1335卷佛经,是整个佛经翻译史上成果最丰富的译者,其译文形式“比较起罗什那样修饰自由的文体来觉得太质,比较法护、义净所译那样朴拙的作品又觉得很文,……玄奘的翻译较之罗什的只存大意可说是直译,但比较义净那样佶屈聱牙倒又近乎意译”[1]65。正如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所说:“若玄奘者,则直译意译,圆满调和,斯道之极轨也。”说明玄奘的翻译高度综合了各种翻译方式,已不再局限于直译或意译之说了。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归纳了五种不能翻译的情况及原因,宋僧法云编写的《翻译名义集》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较好地解决了跨文化交流和跨语际书写的佛经翻译中的矛盾,为后来的佛经翻译乃至当下的文学翻译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欧洲的《圣经》翻译在古代和中世纪末期主要还是以直译为主,但到了13世纪前后,随着各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以及普通大众对《圣经》需求的增加,人们在翻译策略上开始改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去翻译《圣经》,意译成了主要的翻译方式。用意译策略翻译《圣经》的浪潮与民族语翻译的兴起和欧洲各个蛮族国家的建立有关,随着国家的建立、民族意识的增强,民族语言的形成也就成为事实。尽管当时的教会和僧侣都使用拉丁语,但是区域语言的使用早已开始。民族语《圣经》译本最初遭到了部分人的反对:一是因为任何人的翻译都会曲解《圣经》原意;二是因为民族语言的词汇和句法都很贫乏,不足以用来阐释和翻译圣经的旨意。但从13世纪起,民族语译本的《圣经》还是迅速地传播开去。事实上,意大利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是以通俗的拉丁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欧洲各国民众渴望读到《圣经》民族译本的愿望加速了人们采用这些通俗的民族语言去翻译《圣经》,法国、西班牙、意大利、俄国以及德国等都先后展开了民族语的《圣经》翻译活动。中世纪末期的直译、意译之争导致了民族语作为译入语地位的确立和意译策略的选择。以德国为例,“意译派主张发展民族语的风格,使用人民大众的活的语言”,真正代表了德语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生命力也越来越明显地表露出来了,在16世纪路德的翻译中达到了顶峰”[3]47。英国1611年出版的《钦定本圣经》(AuthorizedVersion)是《圣经》翻译史上最重要的译作,由47个最优秀的学者和神学家集体翻译而成,强调忠实原文,并恰到好处地借鉴了希伯来、希腊及拉丁语言风格,吸取了原文的精华,语言质朴庄严而富于形象。欧洲《圣经》翻译中主张意译的代表译者有中世纪初期英国的阿尔弗里克(Aelfric)、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伊拉斯谟(Erasmus)和马丁路德(MartinLuther)、16世纪英国的威廉廷代尔(WilliamTydale)等人。以廷代尔为例,他的《圣经》译本“最大成就是它兼顾学术性、简明性和文学性各方面的需要,融三种因素于一体,以通俗易懂为重点,并嵌入希伯来语的特色,开创了独特的《圣经》翻译风格。廷代尔特别注意译文的通俗性,尽量采用‘地道’的英语词汇和普通人叙事表情所惯用的生动而又具体的表达形式,文字纯朴自然,无学究气息”[3]80。因此他的译本影响很大,流传广远。

宗教典籍的翻译从直译到意译的转变并不完全是由译者掌握双语的能力决定的,在根本上是出于传播宗教思想的需要。谭载喜先生在分析《圣经》翻译中意译方式的兴起时说:“《圣经》对各阶层的人,从喜爱争论具体细节的学者到关心‘自身灵魂寄托’的贫民百姓,都具有同样的吸引力。因此,译文不仅要符合学者的口味,也必须像廷代尔所说的那样,能让‘扶犁的庄稼汉’看懂。这就促使译者将学者所要求的准确性和老百姓所要求的可懂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推动翻译艺术及其理论的全面发展。”[3]79因此,正是为了满足广大平民百姓的阅读要求,考虑到他们的知识素养,宗教典籍的翻译必须朝着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方向靠近,意译的兴起势不可挡。

宗教典籍的翻译最终是为了传播教义,让更多的普通人理解并接受“神旨”,从宗教传播的角度来讲,译者在策略上必须采用意译,中国的佛经翻译和欧洲的《圣经》翻译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发展成熟后的意译并非不尊重原文地胡乱翻译,而是在注重准确传达信息的同时注意表达的圆润顺畅。

通过以上对中国佛经翻译和欧洲《圣经》翻译的比较,我们发现二者在翻译策略上最初都选择了直译,后来又都选择了意译。从开始近乎死译的逐字逐句的直译到注重意义的整体传达的成熟的直译,从为了使译文适合普通大众而注重语言通俗易懂的意译到后来注重“再现原语的信息”[6]的意译,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和欧洲的《圣经》翻译都彰显出了相似的翻译策略。

把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视为两种不同风格的翻译方式、或者是“文”和“质”的对立关系,一直是翻译界探讨的话题。从中西方翻译实践和理论的演变过程来看,中国的佛经翻译存在着南北方“重文”“重质”的论争,欧洲的《圣经》翻译在中世纪末期也发生了直译和意译的论争,确实说明二者之间有矛盾的因素。考察直译和意译的转变绝非简单的文质之变,尤其对宗教典籍的翻译而言更是如此。事实上,对宗教典籍的翻译而言,什么时候采用直译,什么时候采用意译,起关键性决定作用的不是译者对译文内容的重视或者文采的重视,而是他们的宗教目的。前面两个小节的论述足以说明:从宗教信仰和对神的敬畏的角度出发,译者会采用直译的策略去翻译宗教典籍;从传播教义和“化大众”的角度出发,译者会采用意译的策略去翻译宗教典籍。

总之,中国佛经翻译和欧洲《圣经》翻译在策略上的相似性表明,决定整个宗教典籍翻译风格的其实是译者和普通大众的宗教信仰。

古代文献的参考文献格式可以写为:

[1]李贤明一统志:卷七十四[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2]李贤明一统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卷七十四)

根据参考资料类型可分为专著[M],会议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杂志[G]。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扩展资料:

一、专著、论文集、报告的写法: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例如:[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二: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例如: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这个回答可以分为几种网站,一是线上阅读并且能全文检索,二是可以阅读到扫面版古籍原貌,三是可以下载古籍的网站,四是以上三种搭配组合。这里分类解答。

可全文搜索的线上古籍阅读网站

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

大量在线资源、子数据库、可以在线阅读海量电子书(古籍、方志、拓片、民国图书),需要注册(实名注册、需要身份证号)。

国图购买了大量资源,有账号,便可在线阅读或者下载,具体使用方法,参见

免费下载付费数据库论文的方法

国图有众多数据库,当然很多只能阅读扫描版书影(虽然很多人追求这种效果),不过其古籍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数据库——二十五史研习系统。

答案是:论文引用文言文怎么写脚注?

脚注格式要求如下:

①(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书名(用斜体,后加英文句号),出版地(后加冒号),出版社或出版商(后加逗号),出版日期(后加逗号),页码(后加英文句号)。

②(空两格)作者名(名在前,姓在后,后加英文句号),文章题目(文章题目用“”引起来)(空一格)紧接杂志名(用斜体,后加逗号),卷号(期号),出版年,起止页码,英文句号。

word中插入脚注和尾注的步骤:

(1)选中脚注的位置。

(2)单击插入菜单中的脚注菜单项。

(3)开始输入脚注文本。

论文参考文献的问题 最近写一篇期刊论文,是有关历史的,文中引用了多处古文,

你要看你投什么期刊,有些期刊会有自己的要求一般都是这么标注的 [2]作者孙子兵法[M]译北京:出版社,出版日期,引用的页数比如56—57 像这个例子 [17]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中国电力普遍服务调研报告[J]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2003,(9):1-15

硕士毕业论文中如何引用古籍才不被算作重复率?

工科生写史学类硕士论文,引用了《后汉书》《潜夫论》《文心雕龙》这类古籍史书,结果被大雅查重算重复率。在知网检测中,符合引用格式的(尾注、脚注等)文档中的引用内容

论文中引用众所周知的古代诗词,也必须用脚注标明出处吗?

最好标明。如果是毕业论文的话,标明对你没坏处,还能凑页数。如果是更严谨的论文,需要引用大量的别人的话,你的这句诗词涉及到了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标明。如果没有涉及别人的观点,应该不用标明。如果是平时交作业的论文,标明吧,凑字数。

论文引用的注释统一采用脚注方式"是什么意思啊

比如:“…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绞首的危险 (1)<此处右上角插入一个带圈数字> 在论文结束后添加注释: (1):出自托·约·登宁的《工联和罢工》(1860年伦敦版第35、36页)。大概就是这样的格式,论文的一些解释和引用都是这样做。括号是圈,word软件里点格式—

论文中的古文注释

应该是要求您查阅并标注这些引文的出处,因为这类论文比较专业,阅读的范围不广,读者都是具备一定知识背景的,基本上不需要翻译。您以为呢?

论文 夹注 脚注 区别

1、所处位置不同 夹注是夹在正文中间的注解。脚注是对某些东西加以说明,印在书页下端的注文。脚注和尾注是对文本的补充说明。脚注一般位于页面的底部,可以作为文档某处内容的注释。2、作用不同 夹注内容其初也只限于注疏“经义”,后来发展为包括标明读音、训诂文字、辨别语词、分析章句、

论文脚注的格式 报告-匿名-天涯问答

带圈方法:用软键盘,很方便。输入法切换到双拼或全拼或五笔,右击输入2、点“插入/脚注和尾注/插入/脚注/编号方式/自动编号/选项/编号格式/选圈1、圈2格式/确定”即可。

论文引用古籍,注释格式应该怎么写?

展开全部《汉书》,中华书局,1983年6月,2181页 清乾隆《四川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560册,413页。

word2010论文引用怎么标注

1插入尾注 首次插入尾注时,将光标定位到论文中要插入参考文献的位置,点击“引用”→显示“脚注和尾注”对话框→“位置”项中选择“尾注”/“文档结尾”→“格式”项中“编号格式”(默认为“i,ii,iii,…”改为“1,2,3,…”)、“编号”选择“连续”→“应用更改”项中选择“整篇文档”→

论文里面的注释应该怎么写?

注释是作者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不要列入文末的参考文献,而要作为注释放在页下,用①②…标识序号。注释中提到的论著保持通常格式,如: ①与正文部分空出两行;②按照文中的索引编号分别或合并注释;③“注释”采用五号黑体,

历史散文在汉代得到划时代的发展,其代表性著作是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政论文在汉代发达起来,西汉初贾谊的《新书》、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仲长统的《昌言》等都是典型的政论文典籍。

1 求几篇常见的古文

1、司马迁赞李广① 《传》②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恂恂③如鄙人④,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⑤于士大夫也。

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⑥”。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字词注释 ①选自《史记》。②传(zhu4n):指《论语》。

③恂(xn)恂:诚恳谨慎的样子。④鄙人:乡野的人。

⑤信:同“伸”,这里有取信、使……相信的意思。⑥“桃李”二句:桃李并不说话,但是由于花朵美丽,果实甘香,人们自然会接踵而至,在树下踏出一条路来。

蹊(x9):小路。 诗文翻译 《论语》讲:“一个在上位的人,他自己行为正直,不下命令,教化也能推行;他自己行为不正,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听从。”

这正好用来说明李将军。我看李将军诚诚恳恳严肃认真,像一个质朴的乡下人,不善于讲漂亮话。

但是当他死的时候,普天下的人,不论是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全都沉痛地哀悼他。这是因为他那忠诚朴实的品德,实实在在地展现在士大夫面前啊。

谚语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话讲的虽是平常小事,却说明了一个大道理。

2、何岳拾金不昧原文: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

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他日来取。”去数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

因托以寄去。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译文:秀才何岳,自号畏斋,曾经在夜晚走路时捡到200余两白银,但是不敢和家人说起这件事,担心家人劝他留下这笔钱。

第二天早晨,他携带着银子来到他捡到钱的地方,看到有一个人正在寻找,便上前问他,回答的数目与封存的标记都与他捡到的相符合。那人想从中取出一部分钱作为酬谢,何岳说:“捡到钱而没有人知道,就可以算都是我的东西了,(我连这写都不要),又怎么会贪图这些钱呢?”那人拜谢而走。

他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中教书,官吏有事要去京城,将一个箱子寄放在何岳那里,里面有金数百两,(官吏)说:“等到他日我回来再来取。”,去了许多年,没有一点音信,(后来)听说官吏的侄子为了他的事情南下,但并非取箱子。

(何岳)得以托官吏的侄子把箱子带回官吏那儿。秀才何岳,只是一个穷书生而已,捡到钱归还,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金钱寄放在他那数年却一点也不动心,凭着一点就可以看出他远过与常人。

意义:拾金不昧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中叙述了穷秀才何岳两次还金的故事,表现了何岳的高尚品格,至今仍有教育意义。

3、钱金玉舍生取义原文 钱金玉官松江千总,性刚果,尚廉节。道光壬寅鸦片衅起,钱方假归省亲,闻讯,即束装起行。

其亲友尼之曰:“军事方急,祸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檄趣君往,何为?”钱不听。

既至吴淞,从守西炮台,与部卒同饮食卧起,以力战相勖。及东炮台陷,弹丸咸集于西炮台。

钱奋勇督战,喋血数小时,左臂中三弹,曾不少却。其近卒泣陈:“公有老母在,不可死。”

笑谢曰:“焉有食国之禄而逃其难者乎?幸勿为吾母虑也!”未几,一弹来,中左乳,遂仆。弥留之际,犹大呼“贼奴误国”不置。

译文 钱金玉做松江县的千总官,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道光壬寅年间(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

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收拾行装动身。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是祸是福不可知晓,您正在休假,上级官员又没有文件催促您前去,为什么忙忙地回去呢?”钱金玉不听,回到吴淞口后,就跟从军队守卫西炮台,和士兵一起吃饭睡觉,一起行动,他们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

到了东炮台陷落后,枪弹炮弹全都落到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个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毫不后退。

他身边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辞谢说:“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在国家有难时逃避的道理呢?希望你不要为我母亲担心。”

不久,一颗枪弹飞来,击中了左胸,他于是倒下了。在临死的时候,他还大呼“卖国贼害了国家”而不停。

4、郑玄谦让无私原文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

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听君向言,多与吾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译文 郑玄想注《春秋传》,还没有完成。有事外出,与服子慎(虔)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互不认识。

服虔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注这部书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虔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

于是走到车边,对服虔说:“我早就想注《春秋传》,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相同。

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这就。

2 急求可用于写议论文的文言文

黄生借书说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日‘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3 高考语文议论文的常用句式有哪些

1不求……但求……:不求轰动效应,但求经世致用;不求辉煌卓越,但求从容淡定;不求如日中天,但求月白风清。

2不是……而是……:不是大地归属心灵,而是心灵归属大地。因为我们都是地之子,厚德载物的大地是我们茁壮成长和诗意栖居的家园,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港湾。

不是人使真理伟大,而是真理使人伟大。(罗曼??罗兰)3……也……:亲情的生长,源自生活的环境,也渴望制度的保障。

4……是……是……:尊严是生命的天赋内涵,尊严是人格力量的彰显,尊严是人生价值的标杆淡定是一种心态,淡定是一种力量,淡定是一种胸怀。淡定是一种从容的心态,淡定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淡定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淡定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淡定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淡定是一种博大宽容的胸怀。5需要……更需要……:改革需要理念设计,更需要信心和行动;改革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需要勇气和良知;改革需要 和超越,更需要理性和务实。

人生需要理想和憧憬,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人生需要灿烂和辉煌,更需要平淡和从容;人生需要 和个性,更需要理性和宽容。6需要……不需要……:我们需要自尊,不需要廉价的怜悯;我们需要理性,不需要盲目的 ;我们需要信念,不需要混沌和懵懂。

7要看到……更要看到……:要看到民生是国计的起点和终点,民富是国强的保障和支撑。但更要看到,民生深处是民权,没有民权就没有民生。

8没有……就没有……:没有姹紫嫣红的花朵,就没有美丽婀娜的春天;没有高远不俗的理想,就没有五彩斑斓的翅膀;没有明亮清澈的眼睛,就没有美丽无边的风景;没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就没有诗意氤氲的人生。9没有……哪有……: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10(需要)有一种……叫……: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叫拥抱。

拥抱灿烂拥抱辉煌,也拥抱悲伤和沧桑;拥抱鲜花拥抱掌声,也拥抱误解和争鸣。有一种力量叫从容,有一种脚步叫匆匆,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有一种眷恋叫深情。

11所有的……: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主题歌。但我知道,那永远不是我。

所有的故事都在诠释着今天,所有的历史都在当下发言。往事并不如烟,人心并不健忘,历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有的智慧都来自思考历练,所有的尊严都来自人格风范,所有的幸福都来自淡定的心态和匆匆的步履。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使人不同的不是出身而是德行。

12……的……还是……: 的里面还是 ,天空的上面还是天空,脚步的前面还是脚步。,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

13……而且……:只要树立了远大理想,就会有一种 从内心最深处的每一寸角落里孕育、澎湃而且升腾14最:一个纯洁甜美的微笑,让人想起春风中最妩媚的那朵玫瑰花。15……但……:贫穷永远不能湮灭亲情,但贫穷时时可能压抑甚至扭曲亲情。

心态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如果心态不端正甚至消极、畸形、阴暗,那么人生注定会暗淡无光、荆棘丛生。16……着……的……:我幸福着你的幸福,孤独着你的孤独,牵挂着你的牵挂,焦虑着你的焦虑。

17…… ……和……:电视春晚的出现,曾经带给人们些许激动。但是很快就引发了人们的怀疑、疲惫和失望。

18有……有……有……: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双清澈锐利的眼睛,有一个美丽缤纷的梦想,有一颗淳朴博大的心灵。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人生二字,不因懵懂愚昧而羞耻,不因平庸无能而赧颜,不因心胸狭隘而无地自容。

19……的……的……的:爱是纯洁的,爱是博大的,爱是永恒的。20……里面有……:爱里面有纯洁优雅的情感,有优美丰富的人性,有神圣庄严的责任,有阔大坦荡的胸襟。

爱是给予是奉献是悲悯是担当,是永恒的人性之光。21这就是……: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这就是生活的魅力,这就是辉煌的人生。22比如……比如……:要想为个性的成长塑造良好社会环境,我们就必须坚决摒弃那些压抑个性发育的陈腐僵化、没有出息的观念,比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比如出头的椽子先烂,比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23……对……的……:浑浑噩噩的生活,是对生活的亵渎,是对自我的放纵,是对青春的辜负,是对心灵的玷污。24为……的……: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稚嫩的脸上面向困难始终灿烂着的那抹笑容;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能在贫瘠中从容书写饱满丰富的人生;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命运,为他们的坚强,为他们艰难困顿中倔强而昂扬的成长。

25大……:伟大的人物也有快乐也有悲伤也有孤独也有寂寞,但那是一种大快乐、大悲伤、大孤独、大寂寞。因为他们不汲汲于个人得失,他们的心脏和整个宇宙一起跳动。

26也许:也许花儿只为一人红,也许杨柳春风本无情,也许命运也由命注定,也许历史只是上帝遗落人间的一双眼睛。其实没有也许,只有真实的人生。

27是谁在……着……的……:是谁在敲打着谁的窗棂,是谁在陪伴着谁的孤灯,是谁在谁的诗行里流连,是谁在呼唤着谁的黎明?28 ……着……着……着……:人生无处不风光,思考着、感悟着。

4 求一篇文言议论文

吾尝闻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不解,问之:“子贺我何故?”。叔向以栾氏祖孙异态于贫德之所归,述贫不可忧,无德者忧也矣。

余闻此而感言,实孟老之言,成者,究其源归属若何?唯适曲折之境而就增其能所至也! 夫天地万物,适曲而成器之奥非仅此一案。广袤乾坤,何处不有? 君曾见绕山林之溪水乎?此溪之曲也。

择直者,不为佳境,终不得游人慕名而往,然后名瞩于世,其为凡凡山水也;择曲者,遇阻不畏,或遇崖而飞溅千尺,得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或依山旁水,而育得两岸桃李竞相鸣放,深谷激流而遏飞舟,得游人流年忘返。 君亦曾见攀壁之蝼蚁乎?此行之曲也。

择直者半道而坠,不易常路,万局归一,终不得越墙而观天外之景。择曲者虽负重而到远,得越壁而观宇宙之大。

观物之形貌,成者,曲也。 而青史之上,举大业者莫不适曲而后直。

玄僧之举,叔敖之仕,适曲而不辍;孙膑者,笃志不易,遭车裂而不气馁,于命轮之曲而择生,终著兵法,虽四面楚歌亦可杀敌突围,横扫千钧,令逆贼闻风而胆丧。 亦有武侯之志,承先帝遗德,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剑指中原,不胜不休,三出师表,得塑其名,而得后人以之作则。

由是观之,曲者,多为逆逆境也。 唯壮志不言败者,可为上人。

其逢小挫而环目四顾辄逡巡不敢前者,茫茫今古不可估量,而成其大业者未之有也。 乃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择偃旗者,三餐而返;择奋志者,虽疲与路遥终达目的。

命途之行必有逆道,择温室者碌碌一生,后客死于阡陌之间不为后人知晓;择匍匐前进者,历千阻万险,待夜消晗来,沐浴清风,洋洋意得。 亦有寒号、喜鹊之流。

择寒号者,择苟安而居于石穴,秋高天寒不免冻死;择喜鹊者,飞万里程觅百里枝,适暖思寒,建穴枝头乃过漫漫寒冬。 亦有深山黑石,忍煅烧之烈,而留得清白在人间。

余由是而叹曰:适折之道,奋力而行以增所能,适曲之路口择何方而往,人各有志,未可强加。然成事者,则非适曲而不可得。

故夏则资皮,冬则资絺,居安而思危,适逆而不馁,笑怀人生,斗眼凡尘,何乐而不为之?此旷达而乐观也。

5 文言文论文,五百字,内容不限,必须是文言文写的五百字

论时局

吾华夏处东土,邻国甚众。

东夷者,倭奴、南北高丽也。倭奴与吾华夏恩怨逾世,今仍狼顾吾钓鱼屿,又暗结夷州诸丑,为吾世仇。南北高丽本同宗,尝为倭奴所灭,倭奴败,受罗刹、美夷所制,乃分为二。南高丽喜浮夸,垂涎吾不咸山及东海,然其民性懦,唯赖美师镇之乃得不亡,故不足为虑。其与倭奴皆美夷之属,然皆与吾商贾往来甚密。北高丽者,太祖时尝与吾约为兄弟,共抵美夷,赖吾得存焉。其王三世嫡传,喜黩武,与南高丽、美夷、倭奴为寇仇。其民甚贫且愚,以拥核弹故,今难驭之矣。

南蛮者,爪哇、淡马锡、吕宋、柔佛、安南、堂明、暹罗、高棉、蒲甘诸国。初,南蛮常为列强所据,爪哇属红夷,吕宋属美,柔佛、蒲甘属英,安南、堂明、高棉属高卢,唯暹罗得存。近世德、倭、大秦祸乱天下,南蛮皆陷倭奴之手。及乱平,红夷、英夷、高卢势皆损,南蛮诸国乃得立。爪哇之民愚惰残戾,屡害吾侨。淡马锡尝属柔佛,后脱于斯,其民多吾华裔,其文尚简体,与中土同。吕宋、柔佛、安南觊觎吾南海,以吕宋、安南尤甚。吕宋为美夷所使,屡欺吾邦。安南及倭奴败,复遭高卢之侵,与之战,克而退之。美夷复寇,设傀儡于其南,大战数载。北安南受太祖及罗刹之恩,得拒美夷之难,且得一统,至世宗时屡为边患,几为王师所灭。高棉近世自脱于高卢,权柄交叠,其相受美夷所使,尝逐其王。王乃奔于华夏,多蒙太祖及周文正公之佑,避乱五载。后有暴民出,曰赤色高棉,受太祖恩,得操权柄,以屠戮过重,大失人心,遭安南侵,竟溃,其国赖王师伐安南乃得存。蒲甘者,前朝尝联英夷与倭奴战于斯,及立乃为吾属,近以美夷故,亦屡寇吾边。

西南夷者,天竺、西天竺、主域、尼波罗诸国。主域、尼波罗地狭人稀,为小国,其俗类吐蕃。天竺人甚众,近吾华夏,然地甚狭而民贫。其视吾为敌,太祖时尝寇吐蕃,为王师所败,今仍纳吾吐蕃亡叛诸寇。其民性懦且愚,喜丝竹霓裳,虽拥核弹亦不足为虑也。初,西天竺与天竺本一国,尝为英夷所灭。近世英夷与德夷战,国势大衰,其东土之势亦为倭奴损之殆尽。天竺乘其间乃立之,其民奉婆罗门教者居于中,奉回教者居两翼,互为寇仇。有圣人曰“甘地”者,二教所共戴,故初不得分。后国分为二,甘地亦为贼所弑。东天竺后又与西天竺分,为孟加拉。西天竺与天竺有土未决,故为死敌,乃与吾结为兄弟,然进来亦与美夷交往甚密。其亦拥核弹。

西戎者,阿萨、大食、黠戛斯、大月氏诸国,皆奉回教。阿萨、大食、黠戛斯三国,尝属罗刹国苏维埃,及苏维埃土崩,乃脱于斯,故得立焉。其俗类吾回纥,与吾及罗刹盟于沪,共伐突厥暴民。大月氏塔利班尝与美夷战,为其所灭,故今为美夷所据,为傀儡。

北狄者,罗刹、蒙古也。蒙古本属华夏,前朝为罗刹所迫,乃弃之。罗刹为大国,旧累侵吾土,其地至广,核弹逾万。苏维埃时,鲸吞中亚,势至盛,灭德夷,驱倭奴,霸东欧,执牛耳于华沙,与美夷并为桓文。本朝得立,甚赖其助。后交恶,以至寇吾边,为王师败于珍宝渚。后以黩武而势损,折戟大月氏,兼变法失利,以致土崩,势乃大衰。加之车臣暴民乱于萧蔷,乃与吾盟,共抗美夷。其与倭奴亦有未决之土,倭奴甚惧之。然其国素喜反复,不足为信。

夫四夷多以美夷故,扰吾华夏,吾之兄弟寥寥矣。罗刹、北高丽虽为吾盟,亦难免二心。且天下拥核之国唯九,与吾为邻者有其四,其势之危岂不明哉?国人唯自强耳。

6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 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

7 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

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

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

例如:“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

《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

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

《孟子·寡人之於国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按:例①、②中的“然”借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样”、“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为连词,相当于“然而”。

又如:“其”字,全文写作 ,本义是“簸箕”,是实词。古书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

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二、注意区分虚实。

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古书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

例如:1、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

《韩非子·外诸说》按:“之”字,甲文写作 ,表示脚在地面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

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

又如:1、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侍坐章》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诗经·采薇》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练》按:“莫”字,小篆写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

《说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时。

后来,人们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写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义,是实词(名词):“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农历三月。

“岁莫”即“岁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语气语,无义)例③中的三个“莫”字则假借为虚词,不定代词,可释为“没有谁”。

三、注意区分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辩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

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为便于说明,我们给各句中的“之”字分别编号。)

1、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5、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7、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

《隆中对》8、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

《狼》10、宋何罪之12有?《公输》11、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文章来自:学优网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单 位:黔南民族师院附中 姓 名:余庆云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

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

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

这样,才能不断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