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明朝两大中医名家王肯堂、缪希雍联手给小男孩治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罕见!明朝两大中医名家王肯堂、缪希雍联手给小男孩治病,第1张

明末医学大家缪希雍为人豪爽,交游广泛。后来认识了一个朋友,叫王肯堂,这个人在中医学术史上非常有地位。他写了一部著作,叫做《证治准绳》。这部书在中医史上地位相当高。

二人见面的时间是万历七年。当时都非常年轻,缪希雍33岁,王肯堂只有30岁。两个人当时都是意气风发,志在四方,二人也各有特点,王肯堂是白面书生,缪希雍则是豪侠性格,身材魁梧。二人见面一聊,非常投机,可谓一见如故。

这两位都有志于追求医学的至高境界,都想悬壶济世,拯救苍生,因此立即成了无话不谈的至交好友。

这两位人尖子聊天,还真的碰撞出了不少的火花。

二人聊天时,王肯堂就发现缪希雍有一个习惯,聊着聊着,他就会把手伸进衣袖里,掏出一个小丸子放到嘴里,嚼着嚼着就吃了。王肯堂一看,嘿,这有意思啊,吃的什么玩意儿。但是,一开始,王肯堂还不好意思问。

等时间一长,王肯堂就忍不住问缪希雍:“我说缪哥,我冒昧问你个事,你那是吃的什么呀?能方便告诉我一点小秘密吗?”

缪希雍自小体弱多病,最后怎么就长成了体格健壮、身材魁梧且具有豪侠气魄的呢?这里面一定有秘密。

缪希雍见王肯堂询问,便神秘地说:“这是我在游历过程中得到的一个秘方。这个方子有一个特点,你饥饿的时候吃它,便不会觉得饿;可是当你吃饱了有积滞的时候,吃了它,积滞很快就化了。这个方子叫资生丸。”王肯堂听完,觉得挺有意思。就问缪希雍:“这个方子您能给我看看吗?”

一般人得到这种秘方,都会捂着盖着,不告诉别人。缪希雍不是这样的,因为他的心地非常宽广。见王肯堂要这个方子,马上就提笔写了下来。王肯堂一看,连声说到 :“不错不错,真是个好方子。”

缪希雍不但把方子给了王肯堂,还从衣袖里掏出了一把资生丸送给王肯堂。说:“这个给你,有机会尝一尝。”王肯堂一看说到:”我不信它会有多大效力”。 这么点小药丸能有那么大效力吗?王肯堂表示怀疑。

但是,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王肯堂不得不相信了。

一次,王肯堂与朋友们喝酒,吃多了,肚子非常胀,晚上不敢睡觉了。懂中医的人都知道,晚上吃的太饱睡觉,伤脾。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来了,缪希雍送了我几粒资生丸啊,正好可以试一试。

结果,第二天早上,王肯堂就深有体会了,这消食的效果太好了,自己竟然没有一点滞腻的感觉。非常的轻松。”使信此方之神也”。

于是,王肯堂就把这个方子拿给自己的父亲用了。他父亲年龄大了,慢慢的脾胃就开始虚弱了,导致精神头不足。王肯堂就经常加减这个方子给父亲使用。结果,他父亲一直活了90多岁。在明朝那个时候能活到这个岁数,是非常不容易的。

王、缪二人从此成为一生的好朋友。有时候联手给人看病。在中医的历史上,两个人一同合诊的情况还是非常多的,但是,像王、缪二人这样的大名医一起给人看病的机会并不多,但这样的幸运儿当然是有的。

有一天,于中甫的儿子病了,他儿子只有几岁,得了水痘。本来这个水痘是小孩的常见病 ,但是当时的医生认为这个病有毒,所以在治疗的时候用了很多解毒的药,药量还不小,邪气虽然清掉了,正气可也虚了。结果小孩子就泻肚子,水痘的泡很快就瘪了。

水痘的泡以浆满、圆润为好。如果他瘪了,说明他正气不支了,正气不足了,结果这孩子面色苍白,呼吸急促。一看就知道是病情加重了,这时候于中甫害怕了,赶快的,不管有多远,一定要把缪希雍给请来。

于中甫这一家人可真够幸运的,因为他认识缪信用,所以他家人的病都是缪希雍来治的。

于中甫来请缪希雍的时候,可能缪希雍正在和王肯堂聊天呢,于是顺手把王肯堂也请来了。两个大家一起出面给这孩子看病。这孩子也真够幸运的。缪希雍来了以后,一看,说这个孩子不行了,首先不能再让它泻肚子了,泻肚子只能使正气越来越伤。

怎么治呢?缪希雍用了一点收涩的药,加了一点莲子肉。炒莲子肉有补脾的作用。这个药用上以后,孩子马上就不泻了。

止住泻之后,王肯堂出面了。由他来治第二个环节:如何让孩子的正气补起来。他开的方子是:人参2两,黄芪3两,鹿茸3钱。其中人参的量用的非常的大,这是干什么呢?是用来补气,把气补足。黄芪也是补气的,而且实表。

这个鹿茸是干什么的呢?众所周知,鹿茸是一味补阳的药,补肾阳。其实,鹿茸还治小孩儿因为元阳不足而引起的各种病症,比如发育迟缓、难以行走、骨骼瘦弱等等,加上一点鹿茸,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

同时,如果这个孩子水痘的浆不足,加上一点鹿茸,能够使他水痘的浆立刻充满。

结果,这个孩子服用了这个方子以后,很快的,他的水痘就足了。“浆顿足。”小孩子的病很快就好啦。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

冬春季节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适逢春节,很多人一反日常规律的作息、饮食,熬夜、饮食杂乱等均可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各种疾病,尤其是小孩免疫力会更低,所以小孩更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等情况。为此,家庭医生在线特邀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卢焯明主任中医师与各位家长分享,在冬春交替时节,该如何帮助孩子提高免疫力,让孩子少生病。卢焯明主任在此,还针对不同体质儿童,精选了一些中医特色汤方推荐给大家,快来了解下吧!

中医认为“寒为万病之源,风为百病之长”,卢焯明主任指出,寒与风是冬春季节的主气,也是很多外感疾病的罪魁祸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免疫力比成年人低,在骤寒骤热的冬春季节,很容易受到风邪、寒邪的侵袭导致各种外感疾病发生,严重的可诱发支气管炎、肺炎等严重的外感性疾病。

而季节由冬转春,随着天气转暖,万物生长,细菌、病毒等也随之盛行,除了呼吸道感染,还有一些常见传染性疾病也会增多,如手足口病,麻疹,风疹等皆容易找上门。

此外,适逢春节,每餐都吃得很丰盛,隔三差五与亲友聚会,日常规律的作息、饮食皆因春节的到来被打乱,而家长也因新春佳节而放松了对孩子的约束。但小孩子脾胃消化能力相对比较弱,且自制力较差,过年见到琳琅满目的零食,忍不住吃多了容易伤及脾胃导致积食。孩子一旦出现积食,可出现嗳气、呕吐、舌苔厚等表现,且肠道消化力会受到阻碍,容易产生腹痛、腹泻或者便秘等症状。同时,身体的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继而更容易受到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1、良好的生活方式

卢焯明主任提醒各位家长,勿因春节到来而放任孩子暴饮暴食、吃煎炸油腻零食、晚睡等……要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以滋阴降火、促进毒素排出;督促孩子早点睡觉,中医认为,“阳气者,烦劳则张”,睡眠是阴阳进行顺接的过程,睡得好,虚火阳气就不会上升,不容易出现喉咙痛、眼睛干、口腔溃疡等上火症状;另外,中医儿科大师万全有句话说得好“无风频见日,寒暑顺天时”,在冬春季风不大而天气晴朗的时候要带孩子进行适度的户外运动,多晒太阳,促进体内维生素d吸收,帮助提高身体免疫力。

2、合理给孩子穿衣

给小孩子穿衣服要掌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适度。中医古籍《活幼心书》里提到“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三分饥,即吃东西不要吃得过饱;三分寒,即穿衣服不要穿得太过,穿得七分暖就可以,以不出汗为度,一旦出汗,要及时擦汗或更衣,留下三分寒,让小朋友能够感受风寒的锻炼。

3、注重环境、个人卫生

天气转暖,梅雨时节到来,要特别注意卫生,如经常洗手,外出回来、饭前、便前便后都要洗手;保证室内空气流通,适当通风可避免病原体气溶胶的形成;外出游玩时少接触禽鸟、宠物等;对于已经出现感染症状的小朋友要做好隔离措施,这样能够有效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及传播。

4、按时接种疫苗

家长要按时带孩子接种疫苗,对于自费疫苗则可视情况选择,如流感疫苗,在流感高发的季节,为让孩子免受疾病的侵扰,还是建议接种的。

除了可通过上述措施来预防疾病,冬春季还可选择一些适合的食材+药材煲汤给孩子喝,增强孩子的体质。煲汤食疗是中医一个传统特色,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即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对此,卢焯明主任针对5种不同体质儿童,精选了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中医儿科治未病调理专科的冬春季节中医煲汤食疗方推荐给大家。

一、肺虚型儿童(平时容易咳嗽、感冒、出汗多)

1、北芪煲猪腱:北芪(黄芪)6g,玉竹10g,猪腱肉100g,去核大枣2枚。猪腱肉切厚块,飞水,所有材料同放锅中,加适量清水煲1小时,加入适量食盐调味,饮汤吃肉。

2、五指毛桃鹧鸪汤:鹧鸪半只(约150g),五指毛桃15g,淮山(干)10g,陈皮2g。鹧鸪切块、洗净,飞水去掉腥味;药材洗净,清水浸泡30分钟,上料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文火煲15-2小时,加食盐调味。

二、脾虚型儿童(平时容易胃口差、腹泻、疲劳)

1、健胃鸡蛋羹:淮山 、茯苓、麦芽各15g,鸡内金8g研成粉末。每次用时按鸡蛋 1 枚、加 3 ~ 5 g 药粉的比例,鸡蛋打入碗内,加药粉与适量清水、精盐,用打蛋器打匀后上笼如常法蒸熟,出锅后加适量香油、酱油调味,小葱或青蒜切段做菜头,佐餐食用。

2、牛肉汁:牛腱肉80g,太子参10g,陈皮2g。牛腱肉切厚片,飞水。药材洗净,清水浸泡30分钟,上料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文火煲15-2小时,加食盐调味。

三、肾虚型儿童(常见瘦小、遗尿、哮喘等症状)

1、板栗鸡粥:板栗肉20g,鸡肉50g,生姜1片,粳米30g。鸡肉腌好,备用。锅内放适量清水,煮沸后加入板栗肉、粳米煲粥,粥成后放入鸡肉,煮至鸡肉熟透,放入适量食盐,便可服用。

2、益肾排骨汤:猪排骨100g,茶树菇(干品)12g,核桃仁15g,炒黑豆10g。排骨斩块,飞水。茶树菇泡发、核桃仁洗净,黑豆炒热,上料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文火煲15-2小时,加食盐调味。

四、阴虚火旺型儿童(平时容易口干、喉咙痛、便秘)

1、沙参玉竹猪骨汤:沙参10g,麦冬10g,石斛6g,玉竹10g,猪扇骨200g。猪扇骨切块,飞水。上述材料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武火煮沸后加入适量食盐调味即可。

2、鲍鱼瘦肉汤:猪肉80g,鲍鱼2只(连壳)。猪肉剁碎;鲍鱼洗净,鲍鱼壳刷净,上料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文火煲15-2小时,加食盐调味。

五、湿滞型儿童(平时容易口臭、舌苔厚、皮肤不好)

1、四宝粥:淮山、薏苡仁各20g,莲子、炒白扁豆10g,大米30g。所有材料洗净浸泡30分钟,同放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煲粥,粥成后加入少量糖或食盐即可。

2、独脚金毛肚粥(汤):牛毛肚50g,独脚金4g,大米30g,生姜1片。牛毛肚洗净、飞水、切块;独脚金、生姜洗净,清水浸泡30分钟,上料加适量清水,武火煮沸,文火煲15-2小时。先捞起独脚金,再加入洗净大米,武火煮沸,文火煲1小时。如不加大米,可放适量瘦肉改成煮汤,最后加食盐调味。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家庭医生超能团##2021春节医路守护#

1、《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2、《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卷“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

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

3、《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凝聚毕生心血,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该书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

5、《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难经

-本草纲目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上一篇:膝盖痛怎么办?下一篇:山海经故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