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 *** 小说欢愉场景中房中术的运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晚明 *** 小说欢愉场景中房中术的运用,第1张

道教房中术的盛行和艳情文学的广为流播共同构成了晚明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国色天香》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且屡禁不止。《国色天香》中的艳情篇章作为“*词”小说的典范,从内容到结构,从人物设置到描写方式无不受到道教房中术的影响。下面笔者就着眼于性场景描写这个角度,从道教房中术的盛行与《国色天香》性场景描写尺度之大胆,技法之成熟两方面来做一些具体分析。

一、道教房中术的盛行与《国色天香》中性场景描写尺度之大胆

1、道教房中术的盛行。道教又称“五斗米道”、“天师道”[1],是东汉顺帝时期由江西人张道陵创立的。道家认为,生命的本质是“精”、“气”、“神”,而长生的关键是“炼精化气,炼气归神”,道家坚信,人是可以通过正确的修炼方法“得道成仙”[2],从而获得肉体的永生不灭。房中术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易?系辞》云“阴阳交合,万物生成。男为阳,女为阴,阴阳交媾,生生不息。”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考古发现七部房中书――《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杂禁方》、《养生方》、《胎产方》、《杂疗方》。可见,早在汉代房中术就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集 技巧、生育、保健、医疗及养生于一体的综合学术了。

将房中术引入道教,作为道教的修行和传播方式是张道陵的创举,据《神仙传・张道陵》记载“(张)本太学书生,博通五经。晚乃叹曰:‘此无益于年命’,遂学长生之道……其治病事,皆采取玄素,但改易其大较,轻其道尾,而大途犹同归也”(“玄素”即《玄女经》、《素女经》都是有关房中术的经典著作)。宋、元时期由于理学的昌盛,道教房中术曾一度退隐民间,进入明代,统治者十分推崇道教,加上商品经济的活跃,个性解放思潮的推动,房中术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社会时尚。“成化时,方士李孜僧继晓已以献房中术骤贵,至嘉靖间而陶仲文以进红铅得幸于世宗,官至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少傅少保礼部尚书恭诚伯。于是颓风渐及士流,都御史盛端明布政史参议顾可学皆以进士起家,而俱借“秋石方”致大位。瞬息显荣,世俗所企羡,侥幸者多竭智力以求奇方,世间乃渐不以纵谈闺帏方药之事为耻。风气既变,并及文林,故自方士进用以来,方药盛,妖心兴,而小说亦多神魔之谈,且每叙床第之事也。”[3]人们把生存欲望、生理欲望看成是正常的, 小说十分畅销。

2、在道教房中术盛行的大背景下,《国色天香》的性场景描写之频率与细致程度前所未有。根据是否涉性及性场景描写的频繁程度,笔者将其分成三类。

A、偏重写情爱的小说:《刘生觅莲记》、《双卿笔记》、《钟情丽集》

B、偏重写 的小说:《寻芳雅集》、《天缘奇遇》、《花神三妙传》

C、两者兼顾的小说:《龙会兰池录》

无论是主“情”的篇目,还是主“性”的篇目,文章都极尽铺张渲染之能事,以欣羡的心态写得绮丽多姿、细致入微,充满 的诱惑。如世隆与瑞兰的初次相交,“瑞兰曰:‘妾葳蕤,未堪屑越。愿君智及而行之以仁,幸甚。’世隆曰:‘谨领。’方会间,瑞兰半推半就,萝袜含羞卸,银等带笑吹。再三叮咛,千万护持。翡翠衾中,桃花浪转,支左吾右,几不能胜。腰倦鬓松,扶而不起,仔细温存而已。倾之,渐入佳境。妙自天然,似非人间有者,虽兰桥、巫峡、芙蓉城之遇,殆未能加如此。信是一刻千金,只恐春宵不咏者矣。云收雨霁,瑞兰以娇娘渍者指示世隆,曰:‘不意道旁一丽龙珠为君摘碎,败麟残甲,万勿弃置。’世隆曰:‘千里马骨犹值五百金,况真千里马哉!勿虑。’时世隆遇异心忙,仿佛如梦。倾之,乃其真也,又皇皇然,而有所求。瑞兰将坚晋鄙,但玉符既窃,铁锥又至,一夜花城,兵将折冲,似不能支。”足足用了300字,从前戏到过程以致对 的体验与感受以及事后的信誓旦旦,都无一遗漏,让读者有如身历其境的感受。据笔者初步统计,《国色天香》单是下层深入细致的 场景描写计有29次之多。

黄帝(Yellow emperor;The huangdi;Mauslleum)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目前学术界公认黄帝出生建都于有熊(河南新郑),葬于陕西桥山(黄陵县),国际***多次到两地访问!

简介

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中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相传黄帝姓公孙,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故又称有熊氏。他以土德为王,土是**,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都先行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关于黄帝的历史资料十分稀少。

诞生之地

《史记·五帝本记》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具体出生地点,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古为有熊国都城,其父少典为有熊国国君,但也有个别人认为在其它地方。

传说一、黄帝出生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的沮源关降龙峡,农历二月初二。在传说中黄帝的母亲是黄土高原上的一名少女,一天傍晚(也有说是夜晚)突然看见北极光,然后就怀孕、生下了黄帝。

传说二、在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国家,君主名曰少典氏。他是伏羲帝和女娲帝直系的第七十七帝,他的夫人有二,一是任姒(女登),二是附宝,她们是姐妹,是有硚氏之女。在今新郑市区北关的轩辕丘的有熊国的宫殿里,传来了婴儿出生时呼吸大自然之气时的“哇哇”哭啼声。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部分民间机构的认可。

传说三、黄帝生于山东省曲阜市,这一说法应该首先排除。据古史记载“黄帝生于寿丘”“寿丘在鲁东门之北”,而寿丘位于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宋真宗赵恒尊黄帝为赵姓始祖,诏令改曲阜县为仙源县,并于曲阜寿丘起建景灵宫、太极观进行祭祀。景灵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有殿、堂、亭、庑等1320间,占地1800亩,是今天曲阜孔庙的三倍还多,是当时礼制最高的庙宇,元代忽必烈入主中原后,推崇黄帝,下令重修景灵宫,准许汉人祭祀黄帝,后景灵宫毁于元末战乱。其北即是著名的被称为中国金字塔的少昊陵。

《史记》原书中并没记载黄帝出生于那里,

后来孔子的后代孔国安(西汉中叶人物),给《史记》加上了注释,并注明了黄帝出生在曲阜寿丘。众所周知孔子为山东曲阜人,孔国安把黄帝的出生地写在自己的家乡,用意可想而知!

黄帝的诞辰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和节(又称龙抬头、龙头节),也是传说中黄帝诞辰的日子,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中和节是唐德宗李适在贞元五年(789)所制定的,又名二月二日“龙抬头”。

神话传说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建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或山东曲阜),亦称为有熊氏。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黄帝族崛起,先是与炎帝决战于涿鹿(阪泉),并将其流放南方,接着与炎帝的部属蚩尤战于涿鹿(阪泉),擒杀蚩尤而诛之,后又平定邢天和夸父等部落的反抗,又经过随后数次战争,终于重新统一天下,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后来将炎帝从南方召回辅政,炎黄两个部落开始融合。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其他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一说在沮水河畔(今黄陵县沮水河)沮 源关的降龙峡生下黄帝,二说在曲阜寿丘(今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的旧县村东),从此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吉祥之说。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闻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姓公孙。为上古时帝王。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18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这18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醒来后,心觉奇怪。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最后,杀死了蚩尤,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如此又有时空观念。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是大祥的征兆。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腔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间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历史意义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宗教中的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据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盛世局面。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由此遂被沿袭。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瓘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因立庙。”河南、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河南通志》云:“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三百年的传说。宰我从荣伊听到, 问孔子, 孔子也不信, 他回答是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其实黄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道教所述黄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二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日附宝。”“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二说姓公孙。《云笈七羲·轩辕黄帝》:“轩辕黄帝姓公孙,有熊国少典之次子也。”称西王母遣女传《阴符经》三百言及兵符、图策等而战胜蚩尤,“黄帝以天下既理,物用俱备,乃寻真访隐,冀获长生久视。”

其实黄帝是中华民族古代领袖中最杰出的一位。相传古代帝王,如尧、舜、禹及夏、商、周三代首领均为黄帝的后裔。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曾联台炎帝族打败了九黎族。其后黄帝与炎帝发生冲突,黄帝战胜炎帝而定居中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故黄帝被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据《史记·封禅书》和《云笈七签·轩辕黄帝》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常游天下名山与神相会,修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百余岁得;神通,于荆山铸宝鼎成功即有龙垂胡髯以迎之,“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他还“登崆峒山见广成子问至道”,“东到青丘山见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南至青城山谒中黄丈人”,“登云台山见宁先生受《龙跷经》”,问正一之道”,又“练石于缙云台”,“合符瑞于釜山,得不死之道”。黄帝飞升后,为“太一君”,后来“享之列为五帝之中方君也”,台之为中国历史传说之“五帝”。

黄帝最初的神职盖为雷神。《春秋·台诚图》称黄帝起于雷电,并说:“轩辕,主雷雨之神。”然黄帝以雷神崛起后又为中央天帝,位为最尊。《淮南子·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嗥,其佐句芒,执归而治春;……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祝融),执衡而牿夏;……中央土也,其帝黄帝;……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禺疆),执权而治冬。”这和苗族古歌说他们祖先“格蚩耶老”(可能是蚩尤)的对手是雷公是一致。大概黄帝最初和风伯等都是神农氏诸侯, 担任雷的巫帅。

目前:道教有许多经书传于黄帝,如《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内经》、《龙虎经》、《阴符经》等。《真灵位业图》中,排列神仙位次,称他为“星圃真人轩辕呈帝”,列在第三神阶的左位。

陵寝

在陕西省的桥山、河南灵宝均有黄帝陵,相传黄帝年老时铸鼎乘龙升天,臣子放箭阻拦,龙被射伤,飞过桥国时降下休息,黄帝被桥国人拉下一只靴子,埋葬于此。

黄帝陵相传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玄远黄帝的陵园,它位于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上。

黄帝陵区约4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3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4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4米,周长约50米,陵前40米处有一约20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汉武仙台”四字,系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大殿雄伟壮丽,门额上悬挂有“人文初祖”四字大匾。大殿中间有富丽堂皇的黄帝牌位,其周围殿墙下还有一些陈列品。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据说与黄帝有关的遗迹,黄皇陵也有多处,但今陕西省陵县的黄帝陵和黄帝庙已逐渐成为人们拜祭黄帝的中心。《史记》上说"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掩映在参天古柏之中,肃穆幽深。“桥山龙驭”四字碑立于陵前。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史记·封禅书》上说,黄帝从首山采了铜,在荆山湖边铸了一口大鼎,这时有天龙下界,垂下胡须迎请黄帝上天。黄帝跨上龙背后,许多大臣和宫女也爬了上去,没有爬上去的便死抓住龙须,结果龙须被拔掉了,而且还把黄帝的一只弓也晃落下来。这样,此处被称作鼎湖,上了天的黄帝被叫作鼎湖龙,落下的弓叫乌号。有诗云“当年龙髯攀无计,此日桥山景更清”说的就是这回事。

虽然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但从古至今所有华夏子孙都把他当作华夏文明的始祖来对待。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地。 传说黄帝生于河南新郑,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 陵冢在桥山之巅 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 此下马”字样。古代凡 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 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 轩辕庙里的柏树之王 在桥山脚下,有轩辕庙一座。轩辕庙院面积约10亩。院内有古柏14棵,右侧有一株古柏特别粗树枝像虬龙在空中盘绕,一部分树根露在地 面上,叶子四季不衰,层层密密,像个巨大的绿伞,相传为轩辕氏所手植,距今5000多年。树旁有一碑楼,内嵌石碑一块,上写:“此柏高五 十八市尺,下围三十一市尺,中围十九市尺,上围六市尺,为群柏之冠。相伟是轩辕黄帝手,距今约有五拮余年。谚云:‘七楼八擤半,圪里圪 瘩不上算,’即指此柏。”据说,不久前对此树重测了一次,下围已达到三十市尺,有人下,此柏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株,称为“柏树之王”。 庙院里有历代重修轩辕庙的碑记和祭文石,共46通。庙院最后边是大殿,上悬“人文初祖”金字匾额,殿内正中置牌位,上书“轩辕黄帝之位” 6字。据说全国共有黄帝陵七处,甘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都有黄帝陵,但只有桥山的黄陵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人民政府对保坊黄帝陵十分重视,多次进行整修,并扩展道路,增建文物陈列室及服务设施。每年来此参观游览,上山拜谒黄帝陵的人越来越多。

《浅说水浒》第567期(文/焦目)

水浒直接间接地提到了很多神魔,从梁山好汉们绰号也能看到一些。比如阮小五绰号“短命二郎”,这个“二郎”,指的就是二郎神;阮小七绰号“活阎罗”,也是指他像活着的阎罗王;像八臂哪吒、飞天大圣、险道神、混世魔王、母夜叉、催命判官也都是。

除这些神魔外,水浒中还有一位大神,那就是九天玄女娘娘。

仰面看时,旧牌额上刻着四个金字道:“玄女之庙。”宋江以手加额称谢道:“惭愧!原来是九天玄女娘娘传受与我三卷天书,又救了我的性命。”

九天玄女娘娘可以说是宋江的命运之神,她不但告诉了宋江是星君转世,还说他因为魔心未断而被玉帝贬下天界。最后,九天玄女娘娘传授宋江三卷天书,还告诫宋江,要替天行道,辅国安民,这样才能重回天界,否则只会遭到报应。书中,后面也曾提及九天玄女娘娘。

玉帝影视形象

除了《水浒传》,《警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上古秘史》《神魔列国志》《女仙外史》《三遂平妖传》《薛刚反唐》等十数部古典书籍中,也都曾出现九天玄女。

那么,这位九天玄女娘娘究竟是谁,起源于何时?她代表的是正义还是邪恶,有什么职能呢?

九天玄女的起源

从汉唐之际,就不断有人记载九天玄女之事,但关于其起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玄鸟说”“女魃说”“天神说”三种说法。

其实,“玄鸟说”并不对。《诗经》中曾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另外《山海经》《史记》中也都记载过,殷商祖先商契的母亲简狄,因为吞吃玄鸟蛋后怀孕生下商契,但从出土文物可以知道,玄鸟乃是燕子、凤凰一类的鸟。而玄女却不是,她与鸟类甚至没有丝毫关系。

文物上的“玄鸟纹”

最早记录玄女的文献,是汉代纬书之一的《龙鱼河图》。书中只说“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并没有说玄女的形象,可以认为她就是正常人形象,若有“鸟身“鸟首””或者“鸟形”等特点,书中不会不记载。

事实上,直到六朝时期的《黄帝问玄女兵法》中,才出现九天玄女是“人首鸟形”的说法。即便如此,也不能断定玄鸟等于玄女,因为羽化玄女,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追求长生不老,羽化成仙思想有关。

至于“女魃说”也不靠谱,因为女魃的地位太低了。

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 ,所居不雨。——《山海经》

黄帝雕像

最初,九天玄女是“天”派下来帮助黄帝的,地位比黄帝还高很多,而且她有天书、兵信神符等法宝。而女魃则是黄帝的部下,是旱神,其地位和能力远不如九天玄女。以战争来比喻的话,九天玄女是幕后最高统帅,而女魃则只是一偏将罢了。

“天神说”最为可靠。玄女是古人对天的崇拜,“玄”并不是黑色,而是像青色,古人用来表示天色,《易经》《千字文》中就说过“天玄而地黄”“天地玄黄”。所以,玄女就是天女之意,她代表的是天。另外,在最初的母系氏族中,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以神多是女性,比如西王母、月神、玄女、后土等,这源于当时的女性生殖崇拜。

不过到父系社会时,很多女神地位于是被降低,本来代表天的玄女,也因此变成了天派遣下来的女神。

梁启德绘九天玄女像

道教出现以后,把玄女纳入自己神祗体系的同时,在玄女之前,冠以“九天”二字。“九”也是极数,九天,实际上就是最高天的意思。九天玄女,就是道教重新把玄女奉为最高女神。

九天玄女的职能

既然代表着天神,那么,九天玄女能做些什么呢?她有哪些职能呢?

最明显的一个,九天玄女能控制战争,她是战争女神,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无论是帮助黄帝打败蚩尤,还是传授宋江天书,暗助宋江破“浑天象阵”,都能说明这一点。

汉画像石上的蚩尤

除这些外,《平妖传》中,九天玄女授白猿雌雄两剑和天书;《说唐后传》中,九天玄女赠送薛仁贵兵书,以及白虎鞭、震天弓、穿云箭、水火袍;《女仙外史》中,九天玄女也传授过天书和法宝。《新唐书》《宋史》中,还提到过如《玄女压阵法》《玄女遁甲鉴》《玄女遁甲秘诀》等兵书。

九天玄女也是丹药神。当然,作为神祗,她不一定要亲手去炼药,但会在一边监督看顾。

凡作黄白,皆立太乙、玄女、老子坐醮祭,如作九丹法,常烧五香,香不绝。——《抱朴子》

因为跟炼丹药有关,所以九天玄女能起死回生,甚至连她的名字,都成了水银的别称。

影视剧中的炼丹炉

九天玄女还是术数之神。“术数”可以理解为方术和气数,在今天来看是迷信,但在古代却是一门预测学,也属道教。《黄帝授三子玄女经》中,提及过与人期会要选吉日,娶妇嫁女之日要选良辰,甚至丢了的东西也能算出来在哪。

不可思议的是,九天玄女还是一位房中术神。

女几者,陈市上酤酒妇人也……云:玄素有要,近取诸身;彭聃得之,五卷以陈。——《列仙传》

《列仙传》是汉代刘向(托名)所著,其中“玄素”,既可以指房中术神玄女和素女,也可以指《玄女经》《素女经》这两本关于房中术的典籍。女几之所以能成仙,就是因为掌握了房中术。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的玄女

医道两家,推崇房中术的本质,并不是为了*乐,而是为了延年益寿或成仙得道。相传,黄帝的飞升成仙,就是靠玄女、素女的房中术。彭祖之所以能寿八百有余,也是因为他想玄女学习了房中术。

明清之后,九天玄女名气越来越大,其职能也进一步扩大,一些地方甚至奉她为“送子娘娘”。

九天玄女的形象

说了这么多,九天玄女究竟什么样呢?

前面提到过,玄女起源“玄鸟”并不对,说她“人首鸟形”也是受魏晋时期,人们羽化成仙的思想所影响。

《新刻全像水浒传》中的玄女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中,说九天玄女“乘丹凤 ,御景云, 服九色彩翠之衣”;《平妖传》中,九天玄女的化身是处女;《说唐后者》里,她曾化为老婆婆;《子不语》中,她是“霞帔珠冠”的美丽**。《水浒传》中,九天玄女更是美丽。

头绾九飞龙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环;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瑞雪体。

明代刊印的一百十五回本《新刻全像水浒传》中,九天玄女是贵妇人形象。托名李卓吾点评的《忠义水浒传》中,插图上的玄女庙里,供奉的也是妇人一样的九天玄女。

《忠义水浒传》中玄女雕像

明清时期,九天玄女的庙宇墙壁上,常绘有她的画像。曲江艺术博物馆中,藏有清代九天玄女娘娘的壁画。从壁画也可以发现,九天玄女是妇人形象。人们笔下的九天玄女画像,或者庙宇中的雕像,也都是女神一样的形象。

清代 壁画上的九天玄女

清代 壁画上的九天玄女

​综合来看,九天玄女就是和人一样的天神,她美貌高贵,和鸟没有任何相似之处。这也能证明,说玄女起源玄鸟,或者说她人首鸟形,都是不对的。

参考资料:

邢东田《玄女的起源、职能及演变》

李景梅《古代小说中的“九天玄女”考论》

杜贵晨《“九天玄女”与水浒传》

杜光庭《墉城集仙录》

《水浒传》《山海经》《诗经》等。

天圣母,道教神名,俗称九天玄女,九天娘娘。古神话传说她是一位法力无边的女神。因除暴安民有功,玉皇大帝才敕封她为九天玄女、九天圣母。

九天圣母乃上古之玄鸟,人头鸟身,奉天命生于下契,事唐虞为司徒,封于商,传十三代太乙为成汤,建立周朝。据史书及神话传说记载:她是西灵圣母元君之弟子,又是黄帝之军师。鉴于她所造能出奇制胜的“天书”兵法,堪称得是中国上古第一位杰出的女军事家。

传说古时,黄帝与蚩(音痴)尤,鏖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九战而不胜。蚩尤之暴,他祭起法术,使三日三夜大雾冥冥,令军士不见天日,难辨山川四野方向,困黄帝于太山之下。黄帝见军士无法作战,引兵退归太山之阿,夜间昏然忧寝。西灵圣母遂遗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黄帝曰:“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克矣。"西灵圣母所授神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为玉,丹血为文。" 授符既毕,西灵圣母又命弟子九天玄女向黄帝传授“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一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为了战胜蚩尤,九天玄女又为黄帝制作夔(音葵)牛皮巨鼓八十面,又再授予黄帝图策,印剑之物,以战备之用。

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夔牛作为古时代神话奇兽,古时生于东海流波山,“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名曰夔。黄帝杀之,取皮以冒鼓,声闻五百里。"《黄帝内经》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皮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使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一击震五百里,连击震三千八里,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使量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元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传说“奇门遁甲”最早有四千三百二十局,流传中逐渐减少为一千零八十局,七十二局,后来只剩下十八局。据《太平广记》卷五十六记载;历代各种玄理奇术“天书”,都与九天玄女治乱安国有关,历代传说中,每当天下由乱趋治之时,有时则是九天玄女亲授,有时则是有道高人代行;如战国时期,孙膑从鬼谷子那里得天书三卷,八门遁法,六甲灵文。

在《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在带兵入川时,曾驱兵取乱石,在临山傍江的鱼腹浦沙滩上,布下石阵,名曰八阵图;诸葛亮按奇门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布阵。其阵反复八门,每日每时,变化无端。日暮,当东吴都督陆逊探阵误入八阵图死门时,霎时间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盖地,怪石磋峨,槎丫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可比十万精兵之势,当东吴都督陆逊惊得进退无门,大喊:“吾中诸葛之计也!"之际,好得诸葛亮老岳父黄承彦行善,亲来往生门引出,不然定困死于八阵图之中。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咏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传说薛仁贵出兵征服高丽,也得九天玄女授之白虎鞭, 水火袍,震天弓,穿云箭,无字天书五件宝物,从而东征大捷。在《水浒传》中,说宋江被江州都头带人追得着急,逃到还道村一座古庙,藏身于神厨之中,经被几番搜索。得神助而脱险后,有青衣童子引见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授宋江三卷天书说:“宋星主,传汝三卷天书,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勿忘勿泄。”传说刘伯温出山前,在处州罗山山洞中,也得天书四卷,后凭天书辅朱元璋打天下,功标第一。历史上关于九天圣母的传说玄之又玄,她给中国善男信女蒙上一道神秘的光环。在北京,就有三座祭祀九天圣母的庙宇,其庙宇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历代香火不断,万民参拜祈求平安纳福的女神。

这个唱法可以参照玄门散板课内容,现在很多视频平台都有道教,念诵经文和唱法,其实这个用法是在符咒方面经常要念的,就是先有咒语,念完咒语之后,后面有这么一句话,只是念诵就可以了,不用非得是唱,唱的方法他就是好听,但节奏比较慢,不是太实用的 一般画符之前先念,请神文之后再画各种符,有一些符咒呢,是需要念诵口诀和咒语的 然而,管不管用看你个人的量习高低决定了,

黄帝与炎帝都被看作是华夏民族的始祖,故中国人有时自称“炎黄子孙”。

传说中黄帝的正妃是嫘祖,次妃为方雷氏、彤鱼氏和嫫母。

据《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电视剧《传说》中的黄帝(丁军饰)

传说十四人。

”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

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炎帝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

黄帝毅然肩负起安定天下的责任,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双方的战士斗英勇无畏,战斗十分激烈。

黄帝在大将风后、力牧的辅佐之下,终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以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

因有土德之瑞,故称为黄帝。

不久,天下又出现骚乱。

黄帝知道蚩尤的声威还在,于是画了蚩尤的相到处悬挂。

天下的人都以为蚩尤未死,只是被黄帝降服,更多的部落都来归附。

后来,蚩尤被尊为战神。

炎帝虽然被蚩尤打败,实力尚存。

他不满黄帝成为天下共主,企图夺回失去的地位,终于起兵反抗。

炎、黄二帝发生火并,决战在阪泉之野进行。

经过三场恶战,黄帝得胜。

从此,黄帝天下共主的地位最终确立,号令天下,凡是不顺从的部落,都以天子的身份去加以讨伐。

黄帝在位时间很久,国势强盛,政治安定,文化进步,有许多发明和制作,如文字、音乐、历数、宫室、舟车、衣裳和指南车等。

相传尧、舜、禹、汤等均是他的后裔,因此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其他传说

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周),出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母亲名叫附宝,据史书上载;农历二月初二,黄帝出生于姬水(位于陕西渭河流域)。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黄帝是这样描写的:“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可见,黄帝从出生到成长就不是一般人物。

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

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

所以后世人都尊称轩辕黄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

姓公孙。

为上古时帝王。

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相传轩辕黄帝的母亲叫附宝。

传说有一天晚上,附宝见一道电光环绕着北斗枢星。

随即,那颗枢星就掉落了下来,附宝由此感应而孕。

怀胎24个月后,生下一个小儿,这小儿就是后来的黄帝。

黄帝一生下来,就显得异常的神灵。

生下没多久,便能说话。

到了15岁,已经无所不通了。

后来他继承了有熊国君的王位。

因他发明了轩冕,故称之为轩辕。

又因他以土德称王,土色为黄,故称作黄帝。

相传黄帝即位的时候,有蚩尤兄弟81人,号称是神带的后裔。

这81人全都是兽身人面,铜头铁额,不含五谷,只吃河石。

他们不服从黄帝的命令,残害黎庶,诛杀无辜。

又制造兵杖刀载大弩,与黄帝为敌。

黄帝遂顺民意,征召各路诸侯兵马讨伐蚩尤。

历经15旬后,也未能打败蚩尤,只好退兵。

为此,黄帝忧心仲仲,日夜盼望能有贤哲辅佐他,以灭蚩尤。

有一天晚上,他梦见大风吹走了天下的尘垢。

接着又梦见一个人手执千钧之弩驱羊数万群。

醒来后,心觉奇怪。

暗想,风,号令而为主;垢,是土解化清,天下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吗千钧之弩,是希望为能致远,驱羊数万群,是牧人为善,难道有姓力名牧的人不成于是便派部下在天下到处访寻这两个人。

结果在海隅找到了风后,在泽边找到了力牧。

黄帝以风后为相,力牧为将,开始大举进攻蚩尤。

在涿鹿郊野,两军摆开阵势大战。

蚩尤布下百里大雾,三日三夜不散,至使兵士辨不清方向。

黄帝便令风后造指南车。

与此同时,西王母也派玄女前来,教他三宫秘略五音权谋之本。

风后据之又演化出遁甲之法。

夕口此,在冀州又重新开战。

蚩尤率领魑魅魍魍,请风伯,雨师纵风下雨,命应龙蓄水以攻黄帝。

黄帝请来天下女魃于东荒止雨,而北隅诸山黎士羌兵驱应龙至南极。

最后,杀死了蚩尤,但蚩尤有不死之身,所以分尸葬于四处,使之不得完尸。

后来,又有神农之后榆冈与黄帝争天下。

黄帝用周鸟鹗、鹰颤为旗帜,以熊黑虎豹为前驱,与榆冈战于版泉之野。

历经三战,打败了榆冈。

后来,又亲率兵马征伐各方不肯巨服的诸侯。

前后共经52战,天下始归一统。

于是黄帝划分州野,制礼兴乐,教化百姓。

同时还发明各种器具用物,方便日用。

其中,大臣曹胡发明了上衣,伯余造了下衣,於则做了鞋子。

百姓们从此不再穿兽皮树皮。

黄帝还依浮叶飘于水上的道理作了舟船,共鼓又配上舟揖行于水上。

又根据转蓬的道理发明了车辅,便利了交通。

黄雍父发明了春,黄帝接着又令人制作了釜甑,使得百姓可以蒸饭烹粥。

以后又造屋室,筑城邑,使百姓不再巢居穴处。

黄帝又与歧伯作内外经,使百姓疾患得以治愈。

他还确定了天下万物的名称,划分星度为28宿。

以甲乙十天干纪日,以子丑十二辰来纪月,而六旬为一甲子。

如此又有时空观念。

史称当时的百姓“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一派太平景象。

有一天,黄帝正在洛水上,与大臣们观赏风景;忽然见到一只大鸟衔着卞图,放到他面前,黄帝连忙拜受下来。

再看那鸟,形状似鹤,鸡头,燕嘴,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五色俱备。

图中之字是慎德,仁义,仁智六个字。

黄帝从来不曾见过这鸟,便去问天老。

天老告诉他说,这种鸟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早晨叫是登晨,白天叫是上祥,傍晚鸣叫是归昌,夜里鸣叫是保长。

凤凰一出,表明天下安宁。

是大祥的征兆。

后来,黄帝又梦见有两条龙持一幅白图从黄河中出来,献给他。

黄帝不解,又来询问天老。

天老回答说,这是河图洛书要出的前兆。

于是黄帝便与天老等游于河洛之间,沉璧于河中,杀三牲斋戒。

最初是一连三日大雾。

之后,又是七日七夜大雨。

接着就有黄龙捧图自河而出,黄帝跪接过来。

只见图上五色毕具,白图蓝叶朱文,正是河图洛书。

于是黄帝开始巡游天下,封禅泰山。

他听说有个叫广成子的仙人在崆峒山,就前去向他请教。

广成子说:"自你治理天下后,云气不聚而雨,草木不枯则凋。

日月光辉,越发的缺荒了。

而佞人之心得以成道,你哪里值得我和你谈论至道呢"黄帝回来后,就不再理问政事。

自建了一个小屋,里边置上一张席子,一个人在那里反省了3个月。

而后又到广成子那里去问道。

当时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跪着膝行到他跟前,问他如何才得长生。

广成子蹶然而起说;"此问甚好!"接着就告诉他至道之精要:"至道之精,窃窃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

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妆形,无摇妆精,方可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如此,神形合一,方可长生。

"说完,广成子给了他一卷《自然经》。

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后,又登过王屋山,得取丹经。

并向玄女、素女询问修道养生之法。

而后,回到缙云堂修炼,他采来首山铜,在荆山下铸九鼎,鼎刚刚铸成,就有一条龙,长须飘垂来迎黄帝进入仙境。

黄帝当即骑上龙身,飞升而去。

有几个小臣,也想随他升仙,便匆忙间抓住了龙须。

结果龙须断了,这些小臣又坠落到地上。

据说龙须草便是那些龙须变的。

" 七、四川盐城民间传中轩辕黄帝与嫘祖的故事 轩辕本是南方一位有知识有技巧的跛足青年,西陵氏族神巫歧伯通过占卜从广西地区找来准备作为首领的候选人,但西陵氏族的人,嫌他是一跛子,坚决不同意他竞选新首领。

只有嫘祖看上了他的聪明才智,与他成为了好朋友。

后来,西陵氏族中来了以为能人的消息被北边一个氏族知道了,于是,他们趁西陵氏族不备时把他抢虏走了。

跛足青年因腿脚不便,发明了以为代步的车。

后将车改制为战车,氏族自有了大车后就不用害怕其他部落剽悍的骑兵了,使部族作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便被部落推为领袖,称为轩辕黄帝。

轩辕黄帝领导部族着力改革,改变游牧民族杀伐好战的习性,力主养 民,以仁德服天下,不好战伐,只对些残害百姓,不服王化的部落进行讨伐,因此,远近有80多个部落闻风归顺。

黄帝得了天下后,便娶了贤德能干的西陵嫘祖为妻,二人巡视天下,教民农桑,嫘祖不幸死于途中。

于是嫘祖便被后人当做“先蚕”与“道路之神”祭祀。

宗教中的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道教尊奉的古仙。

其原型大概是华夏族一个酋长国首领,因其对本民族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为后世长期传颂。

但因其年代太久远,留下来的传闻,大多扑朔迷离,难详究竟。

可是至战国百家言黄帝时,许多人对那些传闻进行编联增纂,终于造就出一代帝王形象。

据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

曾败炎帝于陂泉,诛蚩尤于涿鹿,诸侯遂尊之为天子,代神农氏而为黄帝。

接着,又立百官,制典章,命群臣造宫室,作衣裳,制舟车,定律历,文字、算数、音乐等皆相继发明,于是形成“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隈,道不拾遗,市不豫贾”的盛世局面。

与百家塑造黄帝帝王形象同时,一些典籍又在塑造黄帝的仙人形象。

《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

……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

”《庄子》多记黄帝访道、论道事,《在宥》篇记黄帝去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教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

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

”《徐无鬼》篇记黄帝去具茨之山访大隗君,路遇牧马童子教以治天下之道,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知北游》记黄帝讲道的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又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

”《大宗师》篇说:“夫道,有情有性,无为无形,……黄帝得之,以登云天。

”秦汉方士更以黄帝为帝王成仙的样板,鼓动秦皇、汉武以之为楷模修炼长生。

李少君对汉武帝说:“祠灶则致物,致物而丹沙可化为黄金,黄金成以为饮食器则益寿,益寿而海中蓬莱仙者乃可见,见之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

”公孙卿更编造了一个有名的黄帝鼎湖升天的神话,曰:“黄帝且战且学仙,……百余岁然后得与神通。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

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

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可以说,历战国至汉初,黄帝基本上已具有帝王兼仙人的形象。

道教在形成初期,人们称其前身为黄老道,视黄帝与老子同为道教的祖师。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独尊老子为教祖,而尊黄帝为古仙人。

由此遂被沿袭。

所以此后道书仍然以黄帝为古仙人继续进行增饰。

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云:“黄老玄圣,深识独见,开秘文于名山,受仙经于神人,蹶埃尘以遣累,凌大遐以高跻,金石不能与之齐坚,龟鹤不足与之等寿。

”同书《辩问》篇夸说黄帝是自古以来唯一的治世而兼得道的圣人,曰:“俗所谓圣人者,皆治世之圣人,非得道之圣人,得道之圣人,则黄老是也。

治世之圣人,则周孔是也。

黄帝先治世而后登仙,此是偶有能兼之才者也。

”《极言》篇则历叙黄帝遍历名山、访真问道、以至最后得道升天的故事。

略云:“昔黄帝生而能言,役使百灵,可谓天授自然之体也,犹复不能端坐而得道。

故陟王屋而受丹经,到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之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入金谷而咨涓子,论道养则资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雷岐,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泽之辞,相地理则书青乌之说,救伤残则缀金冶之术。

故能毕该秘要,穷道尽真,遂升龙以高跻,与天地乎罔极也。

”南北朝至隋唐间,续有史籍增益黄帝成仙事迹。

《泰一杂子》曰:“黄帝诣峨眉见天真皇人,拜之玉堂,曰:敢问何为三一之道?皇人曰:而既己君统矣,又咨三一,无乃朗抗乎?……圣人欲治天下,必先身之立权以聚财,葵财以施智,因智以制义,由义以出信,仗信以著众,用众以行仁,安仁以辅道,迪道以保教,善教以政俗,……制礼以定情,原情以道性,复性以一德,成德以叙命,和命以安生,而天下自尔治,万物自尔得,神志不劳,而真一定矣。

”《黄帝内传》又模仿《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编造西王母向黄帝讲道、授图像的故事,曰:“王母授帝七昧之术。

帝曰:何谓七昧?王母曰:目昧即不明,耳昧即不聪,口昧即不爽,鼻昧即不通,手昧即不固,足昧即不正,心昧即不真。

但心不乱即真矣,目不昧即明矣,耳不昧即聪矣,……是知七昧其要在一,一之稍昧,六昧俱塞,则一身不治,近于死也。

”又曰:“王母饮帝以碧霞之浆,赤精之果,因授帝白玉像五躯,曰:此则元始天尊之真容也。

又授帝二仪本形图,还丹十九首。

帝乃作礼,置于高观之上,亲自供养,后妃臣妾莫得睹之。

其观上常有异色云气,奇香闻数百步,时人谓之道观,道观之号自此始也。

”《云笈七签》卷三《道教所起》又称黄帝是灵宝经的传人,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

”唐僖宗广明二年(881),王瓘对诸书所记黄帝修道事进行整理,成《广黄帝本行记》,是黄帝修道成仙的系统总结,称:“黄帝以天下既理,乃寻真访隐,问道求仙,”于是历访诸山问道,最后道成,“有黄龙垂胡髯迎帝,帝乘龙天。

”道教奉黄帝为古仙人,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称之为“玄圃真人轩辕黄帝”,列于第三中位太极金阙帝君之下的左位。

道士多托黄帝之名以著书,现《道藏》除收医书古籍《黄帝内经》外,托名黄帝之《阴符经》是其最著名者。

托名黄帝的方术书则更多,如述外丹术的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论占卜的有《黄帝龙首经》《黄帝金匮玉衡经》《黄帝宅经》;论选择嫁娶吉日的有《黄帝授三子玄女经》;论杂法仙术的有《黄帝太乙八门入式诀》《黄帝太一八门入式秘诀》《黄帝太一八门逆顺生死诀》等。

旧时一些地区尝建黄帝庙或轩辕庙,多以之为古仙而奉祀之。

《山西通志》载有多处黄帝庙,其“一在曲沃县城中,明正统间里人掘地得古碑,……其阴赞文曰:‘道德巍巍,声教溶溶,与天地久,亿万无穷。

’因立庙。

”陕西等地亦有黄帝庙,《陕西通志》云:“黄帝庙有二,一在宜阳县西,一在阌乡县东南,世传轩辕黄帝铸鼎于此,故立庙焉。

”AK道教宫观中尝有黄帝殿、轩辕祠。

如四川青城山常道观既有三皇殿祀伏羲、神农、黄帝,又有轩辕祠专祀黄帝。

黄帝三百年的传说。

宰我从荣伊听到, 问孔子, 孔子也不信, 他回答是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得其利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所以说300年。

(大戴礼记.卷七.五帝德)其实黄帝也是一个部落联盟,据《春秋命历序》说一共传10世,1520年(《易纬稽览图》年数同),周武王时封黄帝后代于祝。

道教所述黄帝

道教所指称的黄帝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中央央元灵元君;二是中央黄帝;三是日中黄帝;四是中岳黄帝;五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这里所说的便是历史传说人物黄帝。

黄帝,一说姓姬,号轩辕氏。

《帝王世纪》:“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

母日附宝。

”“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都野,感而有孕,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

晚明 *** 小说欢愉场景中房中术的运用

道教房中术的盛行和艳情文学的广为流播共同构成了晚明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国色天香》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且屡禁不止。《国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