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很多位和亲公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哪些?
在历史上,“和亲”是一种长期存在、并被经常使用的政策。有人觉得,这种政策的实施,是一个朝代懦弱的表现,打不赢敌人只能用一位无辜女性一生的幸福,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不管这样的观点如何,无法否认的是,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战争时期,也不管是国家强盛还是衰弱,和亲都是对外最常被使用的政策。
也因此,留下了许多令人悲伤但又令人敬佩的故事,尤其是在和亲频繁的西汉时期。
一、郁郁而终的刘细君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贯彻四十余年的政策,那就是打击匈奴。但是在初期,准备还不足够的时候,即便有心也无力。
所以,汉武帝在对内准备的同时,也着手于对外联合其他的国家,一起打击匈奴。其中联合势力强大而与匈奴有着世仇的乌孙国,就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汉武帝遣使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
都知道通常情况下,和亲不会派遣真正的公主,而是从宗室或者宫女当中,挑选一个赐予公主的名号。这次被选中的,就是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
细君公主的年轻貌美、气质高贵,一下子就打动了乌孙国国王,觉得汉朝送来如此动人的公主,表现出了莫大的诚意,于是就封她为右夫人。
对于此次的和亲,汉朝说不上满意,反正人是送过去了,也就这样了。
所以,不会有人关心这位和亲公主有什么样的感受,就如同许多的士兵一样,她只是一样为了战争服务的工具。
可从小长在深闺的细君,自然难以适应塞外的生活,每每度日如年,将满腔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抱着琵琶诉说思乡之情: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但不幸的命运并非到此为止,两年后,乌孙国国王昆莫一病不起,按照当地习俗,子孙要继承祖父的妻妾。
无法接受的细君公主,向汉武帝请求归国,得到的答复却是“在其国,从其俗”。
无奈之下,细君公主只能忍辱再嫁,并在3年后生下一女。最后,终于因为产后失调,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二、四朝三嫁的刘解忧
刘细君死后,新任的乌孙国国王岑陬再次向汉廷求婚。于是汉武帝就又挑选了一位宗室女子进行和亲。这次被选中的,是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此为一嫁。
不幸的命运总是相似,远嫁塞外的解忧公主,在这位岑陬暴毙而亡之后,又嫁给了新的国王“肥王”,此为二嫁。
不过,不幸中大幸的是,解忧公主与这位肥王性情相投,很是恩爱,并生下了三位王子,使得乌孙国与汉朝的关系大大拉近。
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解忧公主的人生也算不上多么不幸,可天有不测风云,肥王一病不起,王位就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也就是匈奴公主的骨肉。
这位泥靡,暴虐无道,被称作“狂王”。纵然如此,解忧公主还是不得不下嫁,此为三嫁。
四朝三嫁的解忧公主,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后,年已七十的她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哀切的言辞,令汉宣帝为之动容,她才终于得以回到长安。
三、自愿和亲的王昭君
昭君出塞的故事,可以说非常熟悉,虽然是自愿出塞,但远嫁之后,王昭君过得并不好;尽管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并被封为“宁胡阏氏”,可并不代表她过得幸福。
因为,她经历着几乎所有和亲公主都经历过的不幸,她出塞成婚仅两年,呼韩邪单于就去世了。依照习俗,她必须改嫁新立的雕陶莫皋单于。
不能接受这种习俗的王昭君,上书汉成帝,请求返回故土。但得到的答复依然是“遵从胡俗”。无可奈何的王昭君,只得下嫁。
雕陶莫皋没多久也死了,王昭君自此寡居,并在一年后,也就是33岁,王昭君郁郁而终。感念王昭君的匈奴人民,便将她风光厚葬,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
诗圣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感慨王昭君的遭遇,挥笔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和亲都是汉朝处理对外关系最重要的一种手段。被选中和亲的女子,虽然没有横刀跃马与沙场之上,但忍辱负重、历经苦难,为缓解中原王朝的统治危机做出了很大牺牲,为促进汉朝发展、民族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一样是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
文成公主(623年-680年11月1日),在吐蕃被尊称为汉女氏,唐朝和亲公主,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第二位皇后(第一位皇后尺尊公主来自今尼泊尔)。本是唐朝皇室远支,于640年奉唐太宗之命和亲吐蕃,文成公主对吐蕃贡献良多,传说布达拉宫即为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贞观十五年(641年),江夏郡王、礼部尚书李道宗护送女儿文成公主入吐蕃,以释迦牟尼像、珍宝、经书、经典360卷等作为嫁妆。松赞干布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迎接,唐封他为驸马都尉、西海郡王。在之后的松赞干布在位期间,吐蕃与唐没再发生战争。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生番破城及屠,屠杀汉族男性,掠夺女性为奴;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文成公主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蕃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艰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蕃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和亲是华夏中原王朝进行对外和对内统治的重要政策之一,而前往和亲的公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组成和亲政策中十分关键的一部分。和亲公主通过对和亲政策的实施程度,可以一定程度上影响两国战与和的关系,能在一定层面上促进和亲两国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亲公主的形象与评价是在不同角度不同的,唯一可以确信的共同点是:无论是当代还是后世的中国人,都可怜同情她们。和亲公主是一个王朝外交政策的缩影,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国家,国家强,和亲公主就好;和亲公主贯彻实施和平,国家边境就会安宁。两者互相促进,互通有无,谁也离不开谁。
汉朝是中国中原王朝历史中第一个盛行和亲的朝代,关于汉朝公主的和亲,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昭君出塞”。不同身份所付诸的不同笔端,其形象和是有着极大的不同,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史书、诗歌、传说和戏剧四个角度,分别代表着四种身份四种立场对和亲公主的认知,统治者、文人士大夫、普通老百姓和民间艺人,四者相合就是整个时代的缩影。下面我们将从这四个角度去看开先河的汉朝和亲公主是怎样的。
历史视角下的和亲公主和亲公主在历代王朝的对外统治与和平里都扮演着颇为重要的角色,军事调停中,安边贸易中,臣服宗藩中,习慕汉化中,等等。和亲公主在历史中所显现出的形象,与那些显赫一时、功成名就、地位尊崇的王侯将相相比十分单薄且令人悲伤。直接表现在史料记载下,可谓是寥寥无几,史家们不愿意多写一点这群曾经关乎国家边境的可怜女人。春秋初期的和亲就已蔚然成风,至汉初成为对外制度化政策,其核心目的缓兵求和、结援柔远。
汉朝是中国古代和亲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朝代,不仅是因为在汉代和亲已成制度化,还在汉朝代代统治者通过实施和亲政策,维护了大汉江山的稳固、百姓的安居乐业和经济的繁荣发展。汉朝和亲对象国家主要是匈奴,而汉与匈奴的和亲中王昭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朝历史上的第一次和亲是在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大军正面作战兵败后的结果。白登之围上,西汉君臣看清匈奴强盛、汉室凋敝的局势,刘邦被迫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换取发展的时间。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
关于此次和亲,和亲公主并不是宗室之女,而是普通的家人子,即平民百姓或无官职名号宫人,无有姓名家世留下,她的任务是用其一生换汉朝一定时间的和平。正如刘敬劝刘邦之语:“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讽喻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此次和亲的公主是被汉廷当作完全的工具和弃卒,否则史书上不会就一笔带过、没有再提。相比较之下,王昭君就比较幸福一些,被史书彻底铭记、流芳千古。
“景帝复与匈奴和亲,通关市,给遗单于,遣翁主,如故约。终景帝世,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和亲公主被帝王功业、群臣事迹和百姓生活淹没,形象既单薄又不突出,史书中多是十字以下带过,随用随到,然后作为帝王事迹的一种记下。这就是历史视角下的和亲公主,直到近现代才有人去重视了解她们,知道她们的伟大和惊艳,透过斑驳的历史倒影去看单薄又复杂、另类清晰的和亲公主形象。
文人诗歌下的昭君出塞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史料文献中对和亲公主的记载实在太少,所以文人墨客们创造诗歌,只能以史料最多、贡献最突出的王昭君为背景写,以她作为汉室和亲公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写在诗歌中。文人用不同的笔调对王昭君进行评价和其形象进行描绘,诗歌的描摹下,以王昭君为首的和亲公主形象更加丰满,其命运也得到更多人的思考和怜悯。王昭君远嫁匈奴,用自己的一生命运去维系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关系。后世文人站在王昭君所处的环境背景下感受着她的命运,将其真情实感用诗歌写出。
远嫁和亲,终不得归,这是王昭君的真实写照,也是那些和亲公主无法更改的命运,一股哀怨之情跃然纸上。王昭君和亲,与家乡天各一方,面对风俗不同、语言不通的异国独自默默忍受,内心哀怨可想而知。据传,王昭君写下《怨旷思惟歌》表达自己的忧伤哀怨与和亲的不易:“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羽毛,形容生光。既得生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抑沉,不得颉颃。虽得委食,心有徊徨。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后世文人吟咏昭君多以“怨”为主体作诗,南朝梁时有诗人沈约著诗《昭君怨》:“衔涕试南望,关山郁嵯峨。始作阳春曲,终成苦寒歌。惟有三五夜,明月暂经过。”王昭君面对匈奴苦寒野蛮之地泪如雨下而歌的场景,令其哀怨形象更加鲜明真实。除哀怨以外,诗人也在历史的风沙和画卷中赞扬了昭君的功绩,描绘出昭君大义凛然、居功至伟的形象。昭君和亲后,汉匈战争的次数越来越少,战争规模越来越小。诗人自然而然地就将昭君和亲匈奴维护边境稳定的形象用诗歌记下。
唐人张仲素《王昭君》:“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昭君出塞,边境安定,两国人民安居乐业。唐代汪遵的《咏昭君》:“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 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及宋代刘子翚《昭妃出塞》:“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静天山。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这里直接将王昭君的功绩成果和贡献地位提高到汉朝名将能臣的高度,是维护汉朝江山的大功臣。哀怨又伟大,命运悲惨又带来和平,身死异国又明传家乡,这就是文人诗歌下的昭君。
民间传说下的昭君公主和亲公主的形象在知识分子的诗歌描绘下得到极大地丰富,民间艺人和普通百姓的共同描摹之下,昭君形象再次得到丰满和升华,更加贴近民间生活。王昭君在史料和诗歌中都没有被称作公主,最多是“仙娥”,而在民间人士感念于昭君和亲的贡献,将她称之为公主。而其他和亲公主,也在民间传说中得到描绘,为汉朝和亲的历史画卷留下独特的风光。当和亲公主们被历史的滚滚大潮推向不知名的地方,在民间传说中她们却得到不一样的待遇,在历史事实上加上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用朴实无华却又意味深长的语言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和亲公主。
乐观和亲,安边爱民
《绿色宝石》这一民间传说故事,就写着有一位无名的和亲公主用自己的智慧和执着,在汉匈百姓心中留下善良且伟岸的形象。故事讲:汉匈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为了和平,汉朝再度采用和亲手段来解决这场损失极大的战争。这一次前去匈奴和亲的公主提出四个奇怪的要求:“一不要金银,二不要网锻 ,三不要茶酒,四不要马匹。”她只要汉天子皇宫后花园的那颗绿宝石,经过多次语言交锋终于拿上绿宝石踏上和亲历程。和亲公主到达汉匈边境后,将这颗绿宝石埋入土中,多年后这块地方成为了沙漠里的绿洲。匈奴单于也因她的聪明贤惠、知书达理敬重她。
文成公主出嫁>在贞观四年(630年)灭了东突厥后,又派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也派来了使者。 >当时的吐蕃赞普(吐蕃王的称号)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平定了叛乱。 >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干布责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婚,才把我们求婚的事给耽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20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今四川松潘),又打了个大胜仗。 >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就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100人的出使队伍,备了5000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婚。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轻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了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婚的时候,各国来求婚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婚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2500百名美貌年轻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的聪明和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对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公元641年,24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 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接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今 ),赶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40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关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 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公主这一词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高贵的象征,有些公主为了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有的公主却荒*无度,有的公主则是默默无闻,不论公主名声的好坏,大家都知道几位比较出名的公主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比较有名的公主们吧。
一、文成公主:和亲入藏,美名流传文成公主入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我们的历史书上也有介绍,那我们首先简单讲述一下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在唐朝贞观年间,松赞干布出兵击败了吐谷浑、党项、白兰羌,还威胁皇帝将一位公主嫁给他,如若不然将要出兵继续攻打唐朝。
但当时按照兵力来说唐朝兵力远远超过当时的吐蕃,唐太宗派兵镇压,松赞干布很快便溃不成军,很快松赞干布就投降,在他派人去唐朝请罪的时候竟然还要求一位公主嫁给他,但唐太宗为了边疆的和平就决定将一位公主派去和亲。
唐太宗不愿意将自己的女儿远嫁,就选择了一位宗室女子封为公主送去吐蕃和亲,这名宗室女子就是后来的文成公主,这就是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文成公主入藏巩固了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促进了边疆和谐,加强了双方间的交流,文成公主本身就聪慧博学,她将很多技能传入吐蕃,大大促进了吐蕃的经济发展,吐蕃的农耕技术,酿造技术,纺织技术等等,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成公主牺牲自己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奉献,文成公主是我们历史长河中最能让人记住的一位公主了。
二、馆陶公主:地位尊贵,得寸进尺
馆陶公主本名刘嫖,是汉文帝刘恒和窦漪房窦皇后的女儿,因为刘嫖的封地在馆陶,所以被汉景帝称为馆陶长公主。
当时的窦皇后有二个儿子一个女儿,馆陶公主是汉景帝的亲姐姐,当时窦皇后视力下降馆陶公主一直陪伴在窦皇后的身边,所以窦皇后极其喜爱刘嫖,所以当时馆陶公主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因为她有着窦皇后和汉景帝的保驾护航。
如果馆陶公主是个与世无争的公主她的一生不说多么传奇,但一定是衣食无忧的,可是馆陶公主这人野心极大,但她又目光短浅,骄奢*逸,飞扬跋扈,这性格注定了她悲惨的结局。
馆陶公主把自己的女人当成攀登权力的工具,她先将女儿陈阿娇许配给栗姬的儿子栗太子刘荣,但遭到了栗姬的拒绝,她就记恨上了栗姬,她转头便和王夫人结亲,王夫人同意后就帮助本不可能登上皇位的刘彻登上了皇位,让她的女儿做皇后。
可她也没有教好她的女儿,她的女儿继承了她飞扬跋扈的性格,但陈阿娇却又愚笨,本来皇后这个位子是一手好牌,却被陈阿娇生生打坏了,刘彻后来喜欢上了卫子夫,陈阿娇没有孩子,但卫子夫的孩子却成为了太子,这让陈阿娇和刘嫖如何能咽下那口气。
在卫子夫怀孕后,刘嫖绑架了卫子夫的兄长卫青,后来刘嫖又给陈阿娇出馊主意,导致陈阿娇被废,她自己也被赶出皇宫,可到了这时她还是头脑不清醒,甚至联合了淮南王刘安意图造反,当然最后刘嫖输了,她也落得了不得善终的结局。
三、太平公主:沉迷权势,权倾朝野
传闻太平公主本命李令月,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小女儿,极其受武则天宠爱,传闻吐蕃派人来求娶太平公主,武则天不忍心将自己的小女儿远嫁,便为自己的小女儿修了道观太平观,让女儿正式出家,避免了和亲的命运。
在太平公主16岁时嫁给了唐高宗的嫡亲外甥薛绍,婚礼壮大,二人感情深厚,二人生活了七年,生下了四个孩子,当时的太平公主安分守己,并没有什么不雅传闻。
在李冲与薛家人谋反下,薛家遭到了打击,虽然薛绍没有参与到谋反过程中,但武则天觉得薛绍配不上太平公主,就下令处死薛绍,薛绍就这样死在了牢狱中。
可能是薛绍的死亡让太平公主不再相信感情,在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的第二任婚姻中,太平公主感情生活逐渐放荡,养男宠,与朝臣通奸,甚至还将自己中意的男宠送给了她的母亲武则天,说太平公主为武攸暨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但根据她的感情生活来看,是不是武家的孩子还不得而知。
太平公主“喜权势”,但前期因为武则天的影响,太平公主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往权势之路走,但武则天晚年,武家和李家的矛盾激化,武则天便将李显召回,并将他立为继承人。
在李显回到朝堂后,太平公主逐渐进入前朝,在李显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后,太平公主就和李隆基谋划诛杀韦后的计策,同时立李隆基为太子,太平公主就开始与李隆基争夺权力,最后太平公主失败,被李隆基赐死。
四、安乐公主:骄奢*逸,自命不凡安乐公主李裹儿,为李显和韦氏之女,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称,深得李显和韦氏的喜爱,但也因此养成了蛮横无理的性格,在李显被立为太子后,李裹儿认不清局势甚至还自请立为皇太女。
不仅如此,这人还特别骄奢*逸,她派人建立了一座百宝香炉,她还拥有两条百鸟裙,还想要昆明池做她的私人浴池,李显拒绝后,安乐公主私自建立了定昆池,极其华丽,花费无数。安乐公主还妄想登上皇位,到了最后被诛杀。安乐公主在我的眼里是一个完全无法想象的人,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熊孩子,当然对于她的下场我是保持赞成的。
五、山阴公主:荒*无度,不得善终山阴公主刘楚玉,南朝刘宋朝,逝时19岁,她在历史上以荒*无度出名,她的弟弟刘子业极其宠爱她,二人相处俨然一对夫妻,刘楚玉不满自己只有一个驸马而皇帝却有三宫六院,刘子业思考之后认为刘楚玉说得极对,他就给刘楚玉找了三十面首,后来刘子业的内侍宫女不满他的残暴便起义谋反,刘子业和刘楚玉皆被诛杀,三十面首也被诛杀。
昭君出塞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汉代宫女 王昭君 为了家国安宁,不远万里入匈奴和亲,换取两国的和平共处。几百年后的唐朝,又有这样一位女子再次踏上了和亲之旅,她就是被誉为唐朝版昭君的 文成公主 。为什么说 文成公主 是唐朝版的昭君呢文成公主的和亲之旅又经历了哪些事情呢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文成公主的生平简介
文成公主,生于625年,汉族人,汉族姓名不详,嫁入吐番后被尊称为甲木萨。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远支宗室女,史书中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仅仅记载她为宗室女,后人多猜测是江夏郡王李道宗之女。文成公主自幼聪颖,精通琴棋书画和礼仪医术,可以说是一个全才。唐贞观十二年,吐番首领松赞干布为强娶公主对吐谷浑开战,唐太宗为平息战乱,于贞观十四年封 李氏 为文成公主,命其次年远嫁吐番。文成公主嫁入吐番后为吐番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文成公主和亲的原因背景
唐贞观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提出要迎娶大唐公主,却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绝。而此时的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唐朝不久便让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浑和亲。于是,从唐朝回来的吐蕃使臣便告诉松赞干布,他们之所以没有娶到公主是因为吐谷浑从中作梗,才使得大唐将原本应该嫁给松赞干布的公主嫁给了吐谷浑。松赞干布听到此言颇为愤怒,遂向吐谷浑发兵,直指松州。唐太宗闻讯后,派大量的军队前去讨伐吐番,松赞干布大惧,于是退兵求和,并带了大量的聘礼再次入唐求亲。唐太宗见吐蕃如此有诚意,也为了能维护和吐蕃的和平关系,于是将选一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入吐蕃和亲。
文成公主和亲之旅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举行了婚礼,成为了松赞干布的王妃。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文成公主带了大量的经书典籍、植物种子及各种工匠艺人进入吐蕃。随文成公主入藏的文士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吐蕃与大唐和亲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短短几十年吐番的文化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成公主博学多能,她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还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自此 ,唐朝和吐蕃结为亲姻,保持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和平关系。
文成公主病逝
永徽元年(650年),松赞干布逝世。不久,唐朝便遣使来吐蕃欲接文成公主回去。此举引起了吐蕃赞普的恐慌,很多吐蕃大臣都在猜测,唐朝接公主回去是不是有征伐吐蕃之意。于是很多人都痛哭挽留文成公主,文成公主为了确保吐蕃与大唐的和平相处,没有随唐使回去,而是留在了吐蕃继续生活了30年。直到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得天花病逝。文成公主的一生都致力于西藏的发展和吐蕃与大唐的和平共处。可以说,她为了做到这些几乎是鞠躬尽瘁,甚至客死异乡 ,后人将其誉为唐朝昭君。西藏的人民为了纪念她,为她塑造了雕像,并世代保护。
以上就是对唐朝版昭君文成公主和亲之旅的有关介绍,本内容源自 历史网 (lishi)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
细君公主:第一个远赴西域的和亲公主
汉武帝时,经卫青、霍去病的打击,匈奴远走漠北。
后来,汉武帝采取迂回战术,积极打通西域,实施“远交近攻”的策略,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
势力强大的乌孙国,成了汉朝主要的争取对象。
乌孙国原居住在祁连山附近,后被匈奴赶到今新疆温宿、伊宁一带,与匈奴一向是世仇。
于是,汉武帝派遣使者到乌孙国,表示愿送公主下嫁,结为兄弟之邦,共制匈奴。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封江都王的女儿细君为公主,下嫁乌孙国王昆莫。
细君容貌美丽,气质高贵,乌孙国王喜出望外,封她为右夫人。
但匈奴单于也极力拉拢乌孙,昆莫迫于压力,娶了一名匈奴公主为左夫人。
长在深闺、锦衣玉食的细君自然比不上匈奴公主适应塞外的生活。
匈奴公主挽弓射箭,策马扬鞭驰骋草原。
细君公主则度日如年,只能将满腔愁绪化成一首悲歌,整天抱着琵琶诉说思乡之情。
两年后,昆莫一病不起,由于他的儿子已死,由孙子岑陬继承王位。
按当地习俗,子孙要继承祖父的妻妾。
细君公主无法接受,向汉武帝请求归国,汉武帝答复说:“在其国,从其俗。”无奈之下,细君公主只得含悲忍辱再嫁岑陬。
三年后,细君为岑陬生下一女,终于因为产后失调,再加上心绪难平,不久便忧伤而死。
解忧公主: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的和亲公主
约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选派楚王刘戊的女儿解忧公主嫁给乌孙王岑陬。
岑陬暴毙之后,王位由岑陬的族弟翁归靡继承,此人身材肥胖,乌孙人称其为“肥王”。
按照习俗,肥王娶了解忧。
由于性情相投,解忧与肥王恩爱异常,并生下了元贵靡、万年、大乐三位王子。
肥王对解忧关怀备至,言听计从,从而也拉近了汉廷与乌孙国的密切关系,双方信使往还不绝于途。
这大大激怒了匈奴单于,双方关系紧张,一触即发。
公元前71年,匈奴单于发兵威胁乌孙国,要他们献出解忧公主,并和汉廷断绝一切关系。
面对匈奴人的欺凌,肥王与解忧大为震怒,火速遣使邀请汉朝出兵,分进合击对付匈奴。
汉朝立即兵分五路进击,同时又派人赴乌孙督战。
匈奴大败,从此一蹶不振,汉朝北方边疆得到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安定。
汉廷与乌孙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解忧的地位如日中天。
后来肥王一病不起,王位归还了岑陬的儿子泥靡,因暴虐天道而被称为“狂王”。
解忧依俗又下嫁给狂王。
后来王族内乱,汉朝派人率兵进乌孙进行军事干预,平息了内乱,解忧长子元贵靡做了大国王。
解忧公主从汉武帝太初年间远嫁乌孙,在西域生活了50多年,四朝三嫁,在其长子及幼子相继病死后,上书宣帝表示“年老思故乡,愿得骸骨归汉地”,情意哀切,甚为感人,宣帝便派人把她接了回来。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已七十的解忧终于回到长安。
昭君:最善良的和亲公主
王昭君生于公元前52年,南郡秭归县人,天生丽质,聪慧异常,精通琴棋书画。
公元前36年选秀入宫,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而无缘见汉元帝,被贬入冷宫3年。
北方的匈奴经过近三十年的内讧,于公元前36年呼韩邪单于在汉朝的帮助下将内乱平息。
为密切双方的关系,呼韩邪单于于公元前33年亲自入汉,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欣然应允,并召后宫妃嫔议亲,王昭君自愿和亲。
元帝赐她锦帛及黄金美玉等贵重物品若干,并亲自送出长安十余里。
昭君出长安,历经一年多,于第二年初夏到达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欢迎,被封为“宁胡瘀氏”。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边境安宁。
不幸的是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结婚仅两年,单于去世,生下一子名伊屠智牙师。
依俗王昭君必须下嫁呼韩邪单于第一瘀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
尽管王昭君不能接受,但她还是依胡俗下嫁,又生了两女,即须卜公主与当于公主。
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昭君自此寡居。
一年后,年仅33岁的王昭君郁郁而终,厚葬于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南郊),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为“青冢”。
王昭君出塞的几十年内,汉匈两族和睦相处,使饱经战乱之苦的老百姓享受到了安定和平的生活,王昭君也深受两族人民的爱戴。
文成公主:留下千古佳话的和亲公主
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在青藏高原上过着农耕和游牧生活。
七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做了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定都逻些(今 )。
松赞干布爱慕唐朝的先进文化,于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派出第一批使臣访问长安,唐也派出使臣回访吐蕃。
以后,松赞干布几次派亲信大臣带着珍贵的礼物来长安请求通婚,唐太宗均未允。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大相(宰相)禄东赞,带100多人备黄金五千两和珍宝数百件再次来长安求婚。
唐太宗终于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带着丰厚的嫁妆以及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还带了大批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书籍和许多工匠等入蕃。
松赞干布带着大队人马到柏海迎接,并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她的事迹被后人编成藏戏演出。
至今在 市的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内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她的和亲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
歧国公主:历史上最辉煌的和亲公主
当初,金朝打辽朝的时候,曾经向蒙古借兵,并许下灭辽后重金酬谢。
但是,金朝不讲信用,致使蒙古各部仇视女真贵族,由此蒙古也经常出兵攻打金朝。
贞祐二年(1214年)3月,成吉思汗指挥部队打到了中都(今北京,当时是金国的首都),驻中都城的北郊,围困金朝。
金人被蒙古大军围困在中都城里,出于无奈,金宣宗只好向蒙古求和,接受成吉思汗提出的撤兵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金国的公主嫁给他和亲。
成吉思汗派使者进城挑选新娘。
当时金朝历届皇帝的女儿中,一共有7位公主尚未出嫁,经过讨论,决定让岐国公主嫁到蒙古。
金朝怀着让蒙古人快点儿撤军的心情,火速送公主出嫁。
岐国公主到大草原的时候,蒙古人都非常高兴,因为自己的大汗娶了原来宗主国皇上的女儿,而且这个公主还很尊重大汗,也尊重蒙古人的各种习俗,所以,蒙古众人都尊称岐国公主为“公主皇后”。
不久,歧国公主被成吉思汗封为皇后,并跟从成吉思汗南征北战。
当时,西域及中亚各国、各个部落,西亚大片地区都被成吉思汗征服,他们上表朝贺时按照风俗礼节,都把岐国公主的名号和成吉思汗并称,那时的岐国公主是和成吉思汗一样的享有盛名。
这是以往历朝历代的和亲公主享受不到的荣誉。
文成公主进藏:
唐贞观8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唐太宗遣行人冯德遐出使吐蕃。松赞干布再次派人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遭到唐太宗的拒绝。
由于当时吐谷浑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来后便告诉松赞干布,声称唐朝拒绝这个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
唐贞观12年,松赞干布遂借口吐谷浑从中作梗,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
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部队击败了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
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扩展资料:
成公主入藏,唐蕃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
使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在永徽元年的时候,松赞干布逝世。
文成公主继续在吐蕃生活达30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以及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
—文成公主
古代有很多位和亲公主,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哪些?
本文2023-10-21 06:42: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