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重阳节,的来历,第1张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七月半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那么重阳节到底是怎么来的的?

❤️‍🩹💛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重阳节来源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恒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恒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恒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恒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恒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恒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

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登高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据说,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寓意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人们把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

插茱萸

在古代,重阳节有插茱萸的习俗,因此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生祛病。茱萸香味很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还能消积食,治寒热。人们在重阳节这天喜欢佩戴茱萸,以求避难消灾,吉祥如意。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就记载了重阳节登高、插茱萸这两种节日习俗。

赏菊花

在重阳节期间,各种各样的菊花,正是盛开的时候,所以观赏菊花也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赏菊花的节日习俗,传说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以隐居、赋诗、饮酒、爱菊闻名,后人就效仿他,也希望自己的风光和陶渊明接近,于是就有了重阳赏菊花的习俗。

九月九,时重阳,遍插茱萸思念长;赏菊花,登高望,直抒胸臆喜洋洋;

斜阳里,雁几行,佳音频传福无疆;寄问候,诉衷肠,愿你如意又安康。

重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之名由来于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

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截止2019年,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在重阳节这天举行宴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扩展资料:

重阳节历史

1、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九月丰收祭天,在九月初九这一天举行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2、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

3、明清,明代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

4、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夏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

5、2012年12月28日,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

重阳节起源于上古时期古人崇拜天象这一现象,由秋收祭祀活动逐渐演变而来。由于重阳节的时间是农历九月初九,所以这个节日所代表的寓意为“九九归真”,健康长寿。古人素来崇拜天象,认为世界万物皆是神灵的馈赠。持有这种想法的古人每到秋收季就会举行祭祀活动,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上天的感谢。在《吕氏春秋》这本古籍曾提及当时的人每到九月就会祭天帝。

汉代建立之后,南北双方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重阳节的祭祖风俗也开始得到较大范围的普及。之后又经由一段时期的发展,“重阳节”这个名称于三国时期开始出现。等到了魏晋时期,当时的百姓对于重阳节这个节日已经较为重视。而且他们在继承了祭祖这一风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发出赏菊、饮酒、登高等活动。唐朝时,重阳节得到朝廷认可被列为“法定节日”。农历九月九这一日为重阳节这一规定也是起始于唐朝时期。

唐朝十分推崇道教,所以将重阳节定在农历九月九这一天其实也是与道教文化有关。在《易经》中,“九”为阳数。而九月九这个日子则是两个阳数叠加,故而为“重阳”,也为“重九”。古人将这个日子视为吉祥之日,在这一天举行祭祖、祈寿等活动。继唐朝之后,重阳节在宋代变得更加热闹,不管是朝廷还是百姓对这个节日都非常重视。所以唐宋时期也是诞生了非常多关于重阳节的诗句。

新中国建立之后,九月九日被重新定义为老人节,借此来宣传敬老、爱老这一美好传统。除了中国之外,像韩国、日本等一些受过汉文化影响的国家也都有过重阳节的习惯,不过称呼与风俗习惯略有不同。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1、《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2、《别董大》

  之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之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4、《山中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5、《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6、《送别》

  现代·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7、《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关于重阳节的古诗8、《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重阳节的传统风俗有:登高、赏秋、赏菊、悬挂葫芦、佩茱萸、放纸鸢、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感恩敬老等。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重阳节名字由来: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

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我国有不少传统节日,对应着不同的主题,意在告诉大家不要忘记过去,并充满希望走向未来,所以保留了很多特色的传统,现在我们过节时,通常会好奇其中的由来,这一点可以请教有经验的长辈,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重阳节。

重阳节的来历

在古籍《易经》的记载中,九是一个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而农历的九月九日,是两重的九,具有祝福老人健康长寿之意,所以民间有祭祀祖先的习俗,为先人焚化冬衣,送去供品,表达一片孝心。不少地方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推行敬老活动,学校也会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陪长辈们聊天说话等。

还有哪些传统习俗

1登高远眺:也有踏秋的说法。就是带上一家人出门去爬爬山,感受一下秋天美景,放松一下自己,在外的游子爬山高处,看着家的方向,还能思念一下故乡。

2花卉节:此时正值菊花盛开的阶段,各地单位会组织举办菊花展,各类颜色争奇斗艳,还会请书法家过来题诗作画,场面十分热闹,届时将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观看。

3吃重阳糕:这是一种美味的糕点,各地做法都不一样,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现在市面上均有出售,比较方便购买了。

适合发朋友圈的说说

①九月九重阳节,送你九个结:健康结,快乐结,幸福结,平安结,好运结,吉祥结,如意结,顺心结,美好结。愿你生活和美节节高,开心一生结结绕!

②秋风万里长,秋菊一缕香,登高望远时,思念细品尝。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插下茱萸,为你将快乐继;举起酒杯,为你驱走疲惫,祝福朋友们节日愉快。

③菊花台,香满怀,思念排成排;雁南归,茱萸飞,友情堆成堆;重阳节,遥望月,祝福白如雪:好运不绝,成功不缺,幸福快乐永不歇,看我朋友圈的人,都收到了好祝福,据说到年三个月天天走运。

④九月九遥望空,秋水秋天生夕风;九月九重阳夜,思亲思乡伤离别;九月九飘花香,桂花菊花散芬芳。祝亲爱的老朋友们,九月九重阳节快乐!

⑤我乃重阳真人,特意从财神那儿装了两袋财富,月老那儿装了两箱好姻缘,太上老君那儿装了两袋健康,赶在重阳节这天来凡尘送你,祝你们节日开心!

重阳节传统活动

 重阳节传统活动,重阳节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个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秋风送爽重阳到,遍地菊花满鼻香。登高望君不见君,思君念君心惆怅。下面阿里看看重阳节传统活动。

重阳节传统活动1

  1、簪菊花

 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2、吃重阳糕

 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

  3、登高,旅游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4、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5、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有哪些寓意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又叫"老人节",19 89年,我国重阳节正式定名为老人节。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全国的敬老日。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重阳节前后,党和政府以各种形式开展敬老活动,比如召开座谈会、老人宴、银发旅、搞体检、赠礼品、帮劳动等等,丰富多彩。多数地方还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重阳节传统活动2

  1、吃重阳糕

 重阳的饮食之风,除前所述的饮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周礼》载饵用作祭祀或在宴会上食用。汉代又记有黍糕,可能与今天的糕已差不远。蓬饵,想必也类似于黍糕之类。至宋代,吃重阳糕之风大盛了。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之意义,因而才受到人们的青睐。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粘些香菜叶以为标志,中间夹上青果、小枣、核桃仁之类的糙干果;细花糕 有3层、2层不等,每层中间都夹有较细的蜜饯干果,如苹果脯、桃脯、杏 脯、乌枣之类;金钱花糕与细花糕基本同样,但个儿较小,如同“金钱”一 般,多是上层府第贵族的食品。

 据说,早年不家用发面饼夹上枣,栗诸果的,或以江米、黄米面蒸成粘糕饼,似“上金”、“下银”的花糕。

  2、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 “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3、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4、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梦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5、放纸鹞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6、饮菊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

 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重阳节传统活动3

  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是根据东汉传说流传的,相传有一个魔,每年九月九日都会出来害人,因此有一个青年用菊花酒和茱萸的气味吓走了魔;青年还登到高处躲避了魔的追赶,保护了一家人的平安。因此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戴茱萸就流传下来。

 重阳节需要饮菊花酒,因为古人认为饮菊花酒可以长寿;登高处和佩戴茱萸、菊花也都是为了祛病消灾,体现了人们对于重阳节的美好希冀。除了这些习俗之外,重阳节还可以吃重阳糕、赏菊花,甚至有些地区还会举办祭祖等活动。

 重阳节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很多诗句都涉及重阳节内容,让重阳节也更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在重阳节的时候可以食用很多传统食物,如:花糕、蟹肉、黄酒、羊肉面、栗子糕等等,这些美食就是代表着重阳节的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丶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丶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