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汉语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只有密切联系汉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才有可能了解汉语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为三千,西周初期还分封八百诸侯,那时候汉语及其方言的情况到底如何,因史料很少难以具体论述。但中国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汉语的方言差别已可以从先秦古籍的记载中得到证实。《左传·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秦伯师于河西,魏人在东。寿余曰:‘请东人之能与夫二三有司言者,吾与之先'使士会。"这段记载说明当时黄河东西的汉语方言已有差异。《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里说到齐语、楚语,表明在公元前3、4世纪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北方的汉语方言跟南方的汉语方言已有相当显著的差异。
秦始皇消灭了各诸侯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帝国,实行"书同文","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种规定标准字体、使汉字定型化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方言的发展,但方言的分歧还是明显地存在,这在后来西汉扬雄所著《□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一书中反映得十分清楚。《方言》是一本各地方言比较词汇集,所收词语按通行情况大体可分4类:①通语,是各地普遍通行的;②某地某地间通语,通行区域较广的;③某地语,通行区域较窄的;④古今语(或古雅之别语),是冷僻古语之残留,通行区域很窄。现代学者根据《方言》所称引的地名进行分合,得西汉方言区13个:秦晋、郑韩周、梁和西楚、齐鲁、赵魏之西北、魏卫宋、陈郑之东郊和楚之中部、东齐与徐、吴扬越、楚(荆楚)、南楚、西秦、燕代。从中可以看出西汉汉语方言分布的大体情形。《方言》一书所反映的汉语方言分布的情况是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所造成的。
根据古书记载,在秦汉以前的上古时代,汉语方言除了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话以外,
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也可能已经在东南地区内逐渐形成。《汉书·地理志》注说:"自交趾(今越南北部和广东、广西大部)至会稽(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和浙江大部)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百粤"即"百越"。从《史记》、《汉书》及《吕氏春秋》、《吴越春秋》等书的记载,可知百越之地古代早就有汉人居住,但他们的来源地并不一致。在汉人跟汉人、汉人跟异族人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发生语言的互相影响和融合,逐渐地形成吴、粤、湘等方言。《吕氏春秋·贵直篇》引伍子胥的话说:"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能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这表明当时北方话的齐语跟南方话的吴语差别已经很大,而吴语、越(粤)语之间的差别倒还很小。《吴越春秋》里的渔父歌,写伍子胥由楚奔吴至江中遇渔父的故事。渔父所唱的吴歌,诗句结构接近楚辞,例如"日月照耀兮寝已驰,与子期兮芦之漪";"日已夕兮,余心忧悲,月已迟兮,何以渡为,事寝急兮将奈何!"这个例子似乎表明春秋时代吴语跟楚语的差别并不大。扬雄《方言》多次提到"南楚江湘"
,有时也提到"荆汝江湘"和"江湘九嶷",今天湖南省境内的湘方言,或许在上古时期就已形成并从属于楚语这个南方大方言之内。周秦以后,汉人逐渐南下进入南粤(今广东、广西等地),作为交际工具的汉语,一方面由于山川阻隔,交通闭塞,跟北方汉语越来越疏远;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杂居而引起语言的相互影响和融合,于是就逐渐形成了粤方言。
汉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居住在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入居中原,相继在北方地区建立政权。原来统治北方地区的司马氏政权南迁江南,大批汉人也因社会动乱而不断南迁。在北方地区,汉语和异族语发生了融合,引起汉语面貌的重大变化;在南方地区,南渡的北方人把北方汉语带到江南,跟当地的汉语方言相互影响和渗透,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汉语出现"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颜氏家训·音辞篇
》)的混杂局面。社会的变动,人民的迁移,民族关系的发展等因素都会推动方言的形成和发展,这在魏晋南北朝急剧的社会变动时期更为明显。客家方言、闽方言乃至赣方言的形成和发展就跟中古以后发生的人口大规模集体迁移密切相关。根据历史记载,客家先民第1次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他们自河南并州、司州、豫州等地南迁,定居在江西中部一带今赣方言区域;第2次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的战火迫使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的汉人以及已经南迁江西的移民继续往南迁移,到达闽西及赣南一带;第3次是在蒙古元人南下、宋室濒亡之际,中原汉人随着抗元义军继续南迁,到达粤东和粤北一带。这三次中原汉人的大规模南迁,语言学家认为是形成汉语客家方言的主要社会原因。今天的闽方言地区在秦汉之际就有中原汉人移居,但人数尚少。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是在"五胡十六国"时代,当时中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北方汉人相率离乡背井,播迁于大江东西、五岭南北、入闽的汉人比较集中地定居在闽北以建瓯为中心的建溪、富屯溪流域,闽东以福州为中心的闽江下游以及闽南以泉州为中心的晋江流域。经过这次大规模的南迁,汉人进一步成了福建境内居民的主体,他们带来的当时河南中州一带的中原汉语,跟当地原有汉人所说的汉语乃至异族人所说的语言发生接触,逐渐地形成了闽方言。今天所谓"十五音"系统的闽方言,它的源头或许就是东晋中原汉人入闽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汉语方言。赣方言的历史形成,因限于史料,目前还难以作准确的论断。江西在春秋时代位于吴、越、楚三国的交界处,在汉代则介于荆州、扬州之间。据此推测,这一片土地上的居民当时所使用的汉语,很有可能包括在吴语和楚语的范围之内,或者跟吴语和楚语有很密切的关系。魏晋以后,随着中原汉人几次大规模的南移,江西为必经之地,当地的原有汉语方言跟被带进的北方方言互相影响、渗透和吸收,导致形成既不同于吴、粤方言又不同于北方方言的赣语。由于长期受四周方言的影响,赣方言的语言特征不够突出,分布的地域也不很明确,就现代赣语主要的语音特征看,赣方言跟客家方言比较接近,因而有的语言学者把二者合称为"客赣语"或"客赣方言"。汉语存在着方言差别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共同语,共同语的书面形式自秦代以来都是统一的。这种汉语共同语在春秋时代叫做"雅言"。《论语·述而篇》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他平时大概说山东方言,但在读《诗》、读《书》、行礼的时候,则用当时的共同语"雅言"。汉语共同语往后发展,至汉代扬雄在《方言》里称之为"通语",
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里称之为"天下通语",明代张位在《问奇集》里称之为"官话",辛亥革命以后称之为"国语",
现在称之为"普通话"。由"雅言"、"通语"、"天下通语"到后来的"官话"、"国语"以至现在的"普通话",其发展过程是一脉相承的,反映了汉语共同语在两千几百年间发展的大体过程。汉语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基础方言及其中心地带则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上古时期的秦晋方言在各地方言中影响最大,可以把它看作当时汉语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汉代以后,中国社会经历魏、晋、南北朝长时期的社会变动,汉语发生了重大变化,共同语的基础方言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它的中心也逐渐由陕西、山西东移至河南汴洛中州以至江苏金陵一带。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谈论当时的审音标准时,认为"榷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辽、金、元、明、清各朝近千年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逐步东移,汉语共同的基础方言的通行区域不断扩大,达到东北和西南各省,基础方言的中心也进一步东移至北京一带。汉语共同语随着基础方言的扩大、变化而变化。作为统一的汉语共同语的书面语,也由古老的文言文发展到现代的白话文。
自秦汉以来,中国一直是封建社会,薄弱的经济基础使社会处于不够统一的状态,因而使汉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北方话始终不能完全取代方言而实现汉语的高度统一。正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殊条件下,汉语方言一方面能保持自己的特点并不断发展,甚至由于各地方言的不同演变,造成新的方言分化;另一方面由于汉族和整个中国社会的统一,汉语方言又要服从自己所从属的汉语共同语的发展趋势而继续作为汉语的方言。因此,汉语的各大方言尽管分歧很大,仍是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而不是与共同语平行的不同语言。
作为汉语统一的书面语表现形式的汉字,它的读音在不同的方言区各不相同,方言区的人遇到不认识的字,只要知道它读如某字,就可以用自己方言里该字的读音去读。同时,词语的读音虽然古今有别,但汉字的写法却是一样的,这在客观上也便于沟通古今,加上自有汉字以来,政府法令、契约文书、经典文献、圣人立言以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历史、哲学的名著等都用汉字记载,人们不敢轻易改动其中的字句,甚至古代一些句式和词语的用法,通过师生传授,代代相传,一直沿用下来。汉语共同语和各地方言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不能不受到这种统一的汉语书面语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在许多方言里都有口语音与读书音(接近书面语和共同语的读音)的差别,而在一些方言(例如闽南方言)里二者的差别几乎成了双重的系统;只有在汉语这样的语言中才出现书面语跟口语这样特殊的关系。
汉语方言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是不间断的、渐变性的,然而现代汉语方言跟古代汉语方言的面貌已大不一样,如同现代汉语共同语的面貌有别于古代汉语共同语的面貌一样。事实上每一种汉语方言(无论是大的方言区或小的方言片)都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语言发展的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汉语方言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向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普通话靠拢,普通话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规范形式必将逐步取代各地的方言。
山东方言举例
[编辑本段]
人称代词:
我,我们,我们的=俺
你,你们,你们的=嫩
他=他(te)
时间:
夜来,夜儿,夜门,决里=昨天
今儿,几们,今个, 几没儿=今天
明个,明里,赶明儿=明天
过明,过明天,后依——后天
清起来,=早晨
晌午,晌午头里=中午(临沂日照青岛读做"shang wen)
下晚儿=下午,傍晚
后晌,往晌,哄航,黑家=晚上
盼子=一段时间,例如:一大盼子了(东营,临沂最常说)
一霎,一时半霎=较短时间
江末,江江磊=刚才
脏问,多咱,多近= 什么时候
称谓:
奶奶=婆 玛玛(潍坊方言称谓)
小女孩=小妮,小嫚
伯父=大爷 ,大爹 ,达达(潍坊方言称谓)
伯母=大娘 ,大妈,娘娘
姥姥=老娘
自己老婆的姐夫或妹夫=两桥,连桥,亮条 ,连襟(去声轻声,烟台话)
私生子=私孩子
客人=kei
阴阳人,阉割过的人=二椅子,二叶子
小男孩=小小子
年轻女人=闺女,归宁
动物:
壁虎=蝎虎子,蝎虎帘子,蝎虎溜子
猫头鹰=夜猫子
蛇=长虫
狼=麻虎,毛猴子,老魔(二声)猴子
田螺=巴拉油,卜拉油,菠萝油,波罗牛子,无楼牛子,蜗了牛子,旮旯油子
蛤蟆=介蛤蟆,气蛤蟆,癞蛤蟆,和睦头 ,气鼓儿(阴平上声轻声,烟台福山土话)
螳螂-刀螂,当螂"
麻雀-家雀子
乌鸦-老鸹
泥鳅=泥狗,迷狗,米了狗子,米兰够(烟台) ,迷了狗儿(去声轻声去声轻声,烟台福山土话)
鹰-老雕,老老雕
蝉=节六,烧前猴,知了
母蝈蝈=叫掴,咬怪
公狗=牙狗子
鸽子=鹁鸽,不鸽,布噶(这是山东最经典最统一的一种叫法)
蜥蜴=地出力子,蛇触离子(发音近似)
蜻蜓=光光听、听听
百足虫 =草鞋底
跳蚤=蛤蚤, 各 蚤 ,锅蚤
蝙蝠=棉田呼子,绵绵呼子 ,燕儿蝙蝠
蚂蚁=马几阳儿(上声轻声阳平轻声,烟台福山土话)
动作类:
故意=得(dei)为,得易,得意哩
东张西望=撒么,撒木
扔=楞,料,横,拽,讧
聊天=拉呱
挖苦,身体发痒=刺挠
抖一抖=合丝
动弹=故用,故应
饮,喝=哈
喝点水=哈点非(三声)
推=拥,晕 ,忒(去声,烟台话)
手轻触=乖
脱掉=妈,抹(ma)了去(例如:妈帽子)
擦=马(上声,烟台话)
掷物击之=歇,夯,诊 ,写(上声,烟台话)
挠=浍(kuai,三声)
口含物=母,木楼
躺=惬(qie,一声)
修理=施威,扎故
很=杠,忒,想,楞
踢,揣=派(三声)
打=毁 ,砸(烟台话)
用巴掌打=呼 扇
骂人=爵人,卷人
蹲下=鼓得,古及(济南及济南以西)
追=段
去=弃 ,kv(“科”和“於”,入声,烟台土话)
过来=各来
嫌人脏=“夷赖,夷外 夷乃(“乃”发轻声)
恶心=亦涞
做=揍,例如:你揍声么弃(你做什么去)
惹祸=作业
卖弄=“翩弄”(pianlong)(上声和轻声)
泼=豁
斥责=熊
不要,别=白
骗=熊(烟台话)捞(潍坊话)
玩儿=咱(轻声或阳平,烟台话)
形容词:
植物萎了=淹油
开心,高兴=咨(zi ,zei)
见到某种东西感到心情不快或欲呕=各应,饿应,饿养,恶影
傻=憨,嘲,表
巴结人-舔摸
犹豫不决-二呼,二思
为人厉害还吝啬-扣
干活干净利落-麻利
清楚=村亮,qun liang
说话不着边际=到三不着两
人的身体称谓:
额头=耶了盖(烟台话),咽楼盖,夜拉盖
膝盖=拨拉盖,各了败子 ,播了盖(烟台话)
脖子后=脖了更
脚=爵(jue) (gue,入声,烟台土话)
拳头=皮锤
自然界及各种事物:
太阳=日头(有的地方发音为:易头,如烟台,yi,发上声)鲁西南还有"天拦地"
泥=米(去声,烟台话)
闪电=打闪
打雷=打呼雳(青岛)
雾=雾露
毛毛雨=雾露(lou)毛
土块=坷拉,卡拉头
肥皂、香皂=胰子
厕所=毛子,茅房 (房,轻声,烟台)
河流=活耶(二声)
碎布块=铺陈
醋=集会 ,忌(阳平)讳(轻声)(烟台)
毛病=才坏
干嘛呢=落落嘛
水饺=鼓扎,扁食,饺子
还=莱芜以东读作"含"
死=使,煞,例如:"俺娘,累煞俺咧"
生僻胶东话词汇补充
直张:两个人近距离较劲吵架
呼啦吧:突然
簕吧:逼别人就范
劲儿:脏话
个鞭昂来:脏话
敢嘚来:可不是咋的,这还用说
熊阴:骗人
阔本而来:可不是你,说的很对
哥搂:搅和
马萨:放眼去寻
在奶:嗲声嗲气
个样:招人烦
挖陋:动词白眼
表:傻呼呼
哈呼、哈搭:呵斥
亨:扔掉
不贴谱菜:说话不靠谱
指示意思:
这里=这拟
那里=那来
哪里=哪拟
口气语:
恩=昂 吭 嗯啊 摁
小马 wo xu
你的问题我回答啦哈哈
我,我们,我们的=俺
你,你们,你们的=恁
他=他(te) 昨天=夜来,夜儿,夜门,决里,夜儿里
今天=今儿,几们,今个,今子,今日,几没儿
明天=明个,明里,面里,赶明儿,明子,明日
前天=前儿没
后天=过明,过明里,过明天,过面里,后日
去年=年时
年初=散过喽年
早晨=清起来,大清早
中午=晌午,晌午头里(临沂日照青岛读做shangwan)
以前=早里刹(sha),以前刹(sha),,那刹(sha),早先刹(sha),早先先
很久=老时届(带儿化音)
下午,傍晚=下晚儿,黑天(傍晚),也吗黑(傍晚)
下午=过晌,过(ge)晌午,过晌午
晚上=烘晌,后晌,往晌,哄航,黑家,后横,黑夜
半夜=午更(jing)头里,午更(jing)里
一段时间= 一盼子,一绷(beng)子,例如:那个事老长一盼子了,他得病有一绷子了(东营,临沂,泰安一带最常说)
较短时间=一霎,一崩,一时半霎,一霎霎
刚才=将才,将末,将将,才忙给儿,
什么时候=脏问,多咱,多近,啥(去声)时候,多大 奶奶=婆(胶东话,鲁西话一般还称奶奶,不过第一个“奶”为大声调,发音快速,第二个为降调的二声,拖长),喃喃
小女孩=小妮,小嫚,小闺(gun)女
伯父=大爷,大爹
伯母=大娘,大妈,娘娘
叔叔= 叔(发“夫”音),小爸爸,小爹
姥姥=姥娘
自己老婆的姐夫或妹夫=两桥,连桥,亮条,连襟(去声轻声,烟台话)
客人=kei
阴阳人,阉割过的人=二椅子,二叶子,
小男孩=小子,小小子,
小青年=小年轻地,小伙子,小末子
年轻女人=闺(gun)女,大妹子(长辈或平辈中年长者对年轻女子的称谓)
小时一起长大的好友=依巴连子
邻居=邻舍(读shi),邻舍(读shi)百(读“bei”)家 壁虎=蝎虎子,蝎虎帘子(济南方言),蝎虎溜子,蛇虎溜子(淄博话)
猫头鹰=夜猫子
鸭子=呱呱,扁嘴
蛇=长虫
狼=麻虎,毛猴子
田螺=旮旯油子(济南方言),巴拉油,卜拉油,菠萝油,波罗牛子,无楼牛子,蜗了牛子
蛤蟆=介蛤蟆,气蛤蟆,癞蛤蟆,和睦头,气鼓儿(阴平上声轻声,烟台福山土话),河蟆娘,外八子
螳螂=刀螂,当螂,砍刀
麻雀=小小虫,家雀,家翅儿(儿化音),家臣子,家chei,小chua
乌鸦=老鸹,黑老鸹
鹰=老雕,老老雕
蝉=喋撩,胡介撩(泰安一带)嘟啦龟,节六,烧前猴(济南、章丘方言),知了,嘟了,神仙(济南部分方言,章丘,淄博等地),消息儿(儿化音),少捞钱
蝉的幼虫=喋撩龟,龟,猪了龟,基拉猴,爬爬猴
母蝈蝈=乖乖子 叫掴,咬怪,叫叫奥
公狗=牙狗
公羊=臊虎子
鸽子=鹁鸽(这是山东最经典最统一的一种叫法),布鸽,布噶
蜥蜴=长虫狸子,地出溜子,蛇触离子(发音近似),马蛇子,长虫连子,气门子
蜻蜓=光光听、听听、蚂愣
百足虫=蚰蜒 草鞋底
鼠妇=潮虫子
跳蚤=蛤蚤,哥蚤,锅蚤(zao)
蝙蝠=言别胡子(济南方言)棉田呼子,绵绵呼子(泰安一带),燕儿蝙蝠,盐白胡
蚂蚁=米羊(济南方言)马几阳儿(上声轻声阳平轻声,烟台福山土话),蚁痒
蚯蚓= 出溜船(泰安一带),蛐蟮,地蛆,哧溜串
蝌蚪=蛤蟆捻子、蛤蟆阔dei 、蛤(he)蟆阔星子
喜鹊=妈嘎子
戴胜=花和尚
蜘蛛=恶朗朱子
蚜虫=密虫子,溺虫子(去声轻声轻声)
鲫鱼=曹鱼,曹鱼板儿(小鲫鱼)
草鱼=厚子
黑鱼=火头,火头绝(小黑鱼)
泥鳅=拧(平声)直钩(泰安一带),泥狗,迷狗,米了狗子,米兰够(烟台),迷了狗儿(去声轻声去声轻声,烟台福山土话),泥乔
小鲤鱼=鲤鱼管儿 南瓜=囊瓜
长在地上的爬藤,能给人划破腿的东西=喇喇秧、喇狗蛋子
向日葵=长阳花,早早葵
土豆=地蛋、地豆子
花生=果子(泰安一带),,落(一声)生
瓜子=长瓜秆子(泰安一带),毛嗑(不常说)
蘑菇=毛菇
松菇=莪子
西红柿=洋柿子
地瓜=芋头 突然=悄默声地(泰安一带),,好木声
忻(xin):含义1:娶,如“忻媳妇”;含义2:嫁给,如“她非忻他不可”。
修、治=扎裹,一般指修理某物品,亦有地区称给人治病为扎裹病
慢(形容人)=迂磨
享受,舒服=愉(平声)贴(泰安一带),愉适,资饮
笑=欢气(欢一声)
真的吗=真个里,正裹dia
舍得=割捎,过少(例如:不过少滴=舍不得)
估计=怎莫,眉摸
顶嘴=翻皮打脸
调皮=羊毛炸风
比划=眉画
绊倒,倒=张咕噜
不太高兴=跌斜脸(泰安一带),,脸莫跌些,薛招脸,当啷照脸
讨厌=恶应(泰安一带)
形容一件事或一个人不好= 呲毛,例如:你办的这事忒呲毛了。那个人忒呲毛。
拍打=打破(轻声),扑(二声)拉,例如:你后背有土,我给你扑拉扑拉
用脚踢开,用脚踢着走=驱拉,例如:你把那个椅子驱拉到一边
故意=得(dei三声)为,得易,得意哩,精(去声)心
出头=上前,例如:你想替他上前啊(你想替他出头啊)
有空=迭里,例如:明天下午迭里吗?(明天下午有空吗) ,隆果(如:明天有空吗?赶明隆果包?)
干什么=揍么里(泰安一带),组(zu 四声)啥(去声)/ 干啥、干啥嘞(菏泽方言 )
睡觉=困觉
饿=饥困
懂了,知道了=顿(三声)了
蹲=股dei
东张西望=撒么,撒木,抽心,搂候
扔=拽,楞,料,横,讧
聊天=拉呱,唠麽
挖苦,身体发痒=刺挠
抖一抖=合丝,合撒
动弹=故用(清平),故应,故拥
饮,喝=哈(胶东方言)
推=拥(济南方言),晕,忒(去声,烟台话)
手轻触=绰击,戳急(济南方言)乖
脱掉=扒(济南方言)抹(例如:抹帽子)
擦=马(上声,烟台话),骂(淄博话,例如“骂桌子”)
丢(人在生气的时候猛烈丢向另一个物体的动作)=歇,夯,诊,写(上声,胶东话及鲁西话一部分),拽(二声)
挠=浍(kuai,三声)例:浍痒痒
躺=歪斜(泰安一带),惬(qie,一声胶东及淄博方言)
修理=饰维(济南泰安方言都读一声),扎固(胶东方言),捣鼓
很=杠、忒、想、楞
踢、揣=派(三声)(淄博话章丘话常见,鲁东方言)
打=揍(鲁西话,济南话为主)毁,砸(烟台话)
用巴掌打=呼
用巴掌打脸=加耳、多耳巴
踹人=跺人
蹲下=鼓得(dei,济南方言)、古及(济南以西)
追=段,撵(济南方言,中国北方代表)
去=弃,kv(“科”和“於”,入声,烟台土话)
过来=各来(济南及附近方言)
嫌人脏=溢歪,夷赖、夷外夷乃(“乃”发轻声)
做=揍,例如:你揍声么弃(你做什么去)
惹祸=作业,作落(含贬义)
卖弄=“翩弄”(pianlong)(上声和轻声)翩亮(鲁西方言,济南话),烧包,骗吃,扎煞
自以为了不起=精爽
泼=豁
斥责=熊
不要、别=白(胶东话,鲁中淄博话)
骗=糊拢(泰安一带),熊(烟台话)唔隆,糊隆,熏(骗人=熏人),寻呼,愣(一声)
玩儿=咱(轻声或阳平,烟台话)
形容词 植物萎了=淹油(经典山东话之一),叶阉
开心,高兴=恣(zi,zei)(济南地区加儿化音)
见到某种东西感到心情不快或欲呕=各应,饿应,饿养,恶影
傻=憨,嘲,表 尔锅(章丘)
聪明=精
巴结人=舔摸
犹豫不决-二呼(烟台地区),二思(青岛地区),欣思(济南地区)欣思是思考 犹豫不决也是“二思”
为人厉害还吝啬-扣,割(ga)骨
干活干净利落=麻利
翻白眼=白楞,瞅(济南泰安一带瞅是翻白眼的意思)
清楚=嘹亮,村亮,qunliang,群(一声)
说话不着边际=到三不着两
拖拉,说话或者办事不利索=劳么,遇么
想吐但吐不出来=干哕(yue)
把=蛮蛮卓杭奥来放聂开撵奥(把这东西放到那里)
担心=挂心,挂挂着, 额头=夜拉盖(经典山东话之一),耶了盖(烟台话)月了该,恶啦盖子
喉咙=活通眼奥
牙龈=牙花
膝盖=格拉掰(经典山东话之一),拨拉盖,各了败子,播了盖(烟台话)
颈椎=脖拉梗,脖梗,脖子梗,各啦绷子,脖儿梗
脚=爵(jue)(gue,入声,山东土话)
拳头=皮锤(青岛烟台方言)
肘=胳膊zhu子,胳膊曲子
胳膊=噶帮,嘎巴,国破
手腕=手脖子
脚腕=脚(jue)脖子
胳肢窝=胳拉肢
手背=手面子
背=脊央,几江
睫毛=眼眨毛,眼子毛 太阳=日头(有的地方发音为:易头,如烟台,yi,发上声)鲁西南还有天拦地、“老老地”,老爷
面汤(疙瘩汤)=固扎汤
马扎=唔扎,杌栅子
尘土=步头,步(二声)土
泥=囷(qun济南附近),米(去声,烟台话)
屋=屋大常奥
闪电=打闪
打雷=打呼雳(青岛)打刮拉(泰安)
雾=雾露
毛毛雨=雾露毛
土块=坷拉,卡拉头,坷垃蛋,土卡拉
小石子=石巴蛋子
门槛=门前子,门式欠子
坡=崖(yai二声)头(泰安一带),野(一声)头
肥皂、香皂=胰子
厕所=茅房(房,轻声)毛子,茅厕(济南读音为maosi),栏
碎布块=铺陈
蘸酱(食用水饺蘸食的一种用醋和香油混合物)=集会,忌(阳平)讳(轻声)(烟台)
土坯的灶台=锅阔郎子
水桶=捎
炒菜用的铲子=锵锅刀子,抢不刀子
铁锹=先 毛病=才坏(经典山东话之一)
炖(汤之类)=库察
变质=丝挠,丝囊
食物长毛=捂列
潮湿=腊八湿
玩具=航航,耍物
干嘛呢=干什(hong,鼻音)么呢,忙什么呢,做(zou)什么的(dei)
你说什么=啥高(啥三声)
就是=可不含
正经=正了规价
黏糊糊=黏差糊堵
乱七八糟=糊只狗油
歪门邪道=巧了咕咚
水饺=扁食、饺子,包子,锄印,固扎(诸城一带)
稀饭=黏珠,啥哈
一点=丁丁个,丁旮旯点
还=莱芜以东读作“含”
死=老了,山东大部说一个人老了就是去世了,使、煞,例如:“俺娘,使煞俺咧”,走了。
滚=拔腚(经典山东话之一,济南地区通用)
忙、修理=饰维(均轻平)
做事特别与众不同,故意给人难堪=蜿蜒,个硬
脾气非常不好,乱打骂无赖人=恶儿烂。瞎仗
骗人骗事=乌龙
方言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
本文2023-10-21 06:58:4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