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发点人物传记的古文给我吗
1;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
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
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
2;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
俄而崔湜、郑愔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湜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尚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通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累转京兆尹,历蒲、华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鉷为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寻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
3;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六岁便解属文。九岁革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吏部谢胱雅相钦重。胱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日:“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日:“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①在东州,颇自骄纵,上②召革面敕日:“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上日:“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日:“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④轻艚。”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乃谢病还家,以文酒自娱。大同元年二月,卒。傍无姬侍,家徒壁立,世以此高之。
(《南史•梁•江革传》有删节)
4; 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也。少爱山水,尚嘉遁。年十三,每游山林,弥旬忘反。父母终,服毕,不娶,辞家游名山,历华阴之崖,以观石室之石函。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恒着鹿裘葛巾,不饮酒食肉,区种菽麦,采竹叶木实,贸盐以自供。人或酬下价者,亦即与之。后人识文,不复贱酬。食有余谷,辄恤穷匮。人有致遗,取其粗者,示不逆而已。有猛兽杀大麀鹿于庵侧,文以语人,人取卖之,分钱与文。文曰:「我若须此,自当卖之。所以相语,正以不须故也。」闻者皆嗟叹之。尝有猛兽忽张口向文,文视其口中有横骨,乃以手探去之,猛兽明旦致一鹿于其室前。猎者时往寄宿,文夜为担水而无倦色。 余杭令顾扬与葛洪共造之,而携与俱归。扬以文山行或须皮衣,赠以韦袴褶一具,文不纳,辞归山中。扬追遣使者置衣室中而去,文亦无言,韦衣乃至烂于户内,竟不服用。 王导闻其名,遣人迎之,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既至,导置之西园,园中果木成林,又有鸟兽麋鹿,因以居文焉。于是朝士咸共观之,文颓然踑踞,傍若无人。温峤尝问文曰:「人皆有六亲相娱,先生弃之何乐?」文曰:「本行学道,不谓遭世乱,欲归无路,是以来也。」又问曰:「饥而思食,壮而思室,自然之性,先生安独无情乎?」文曰:「情由忆生,不忆故无情。」又问曰:「先生独处穷山,若疾病遭命,则为乌鸟所食,顾不酷乎?」文曰:「藏埋者亦为蝼蚁所食,复何异乎!」又问曰:「猛兽害人,人之所畏,而先生独不畏邪?」文曰:「人无害兽之心,则兽亦不害人。」又问曰:「苟世不宁,身不得安。今将用生以济时,若何?」文曰:「山草之人,安能佐世!」导尝众宾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文瞪眸不转,跨蹑华堂如行林野。于时坐者咸有钩深味远之言,文常称不达来语。天机铿宏,莫有窥其门者。温峤尝称曰:「文有贤人之性,而无贤人之才,柳下、梁踦之亚乎!」永昌中,大疫,文病亦殆。王导遗药,文曰:「命在天,不在药也。夭寿长短,时也。」 居导园七年,未尝出入。一旦忽求还山,导不听。后逃归临安,结庐舍于山中。临安令万宠迎置县中。及苏峻反,破余杭,而临安独全,人皆异之,以为知机。自后不复语,但举手指麾,以宣其意。病甚,求还山,欲枕石安尸,不令人殡葬,宠不听。不食二十余日,亦不瘦。宠问曰:「先生复可得几日?」文三举手,果以十五日终。宠葬之于所居之处而祭哭之,葛洪、庾阐并为作传,赞颂其美云。
5;《王温舒传》王温舒者,阳陵人也。少时椎埋①为奸。已而试补县亭长,数废。为吏,以治狱至廷史。事张汤,迁为御史。督盗贼,杀伤甚多,稍迁至广平都尉。择郡中豪敢任吏十余人,以为爪牙,皆把其阴重罪,而纵使督盗贼。快其意所欲得,此人虽有百罪,弗法,即有避,因其事夷之,亦灭宗。以其故齐赵之郊盗贼不敢近广平,广平声为道不拾遗。上闻,迁为河内太守。素居广平时,皆知河内豪奸之家,及往,九月而至。令郡县私马五十匹,为驿自河内至长安,部吏如居广平时方路,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上书请,大者至族,小者乃死,家尽没入偿臧②。奏行不过二三日,得可事。论报,至流血十余里。河内皆怪其奏,以为神速。尽十二月,郡中毋声,毋敢夜行,野无犬吠之盗。其颇不得,失之旁郡国,黎③来,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其好杀伐行威不爱人如此。天子闻之,以为能,迁为中尉。温舒为人少文,居延惛惛④不辩,至于中尉则心开。督盗贼,素习关中俗,知豪恶吏,豪恶吏尽复为用,为方略。温舒为人谄,善事有势者,即无势者,视之如奴。有势家,虽有奸如山,弗犯;无势者,贵戚必侵辱。舞文巧诋下户之猾,以焄⑤大豪。其治中尉如此。奸猾穷治,大抵尽靡烂狱中,行论无出者。其爪牙吏虎而冠。于是中尉部中中猾以下皆伏,有势者为游声誉,称治。治数岁,其吏多以权富。温舒击东越还,议有不中意者,坐小法抵罪免。是时天子方欲作通天台而未有人,温舒请覆中尉脱卒,得数万人作。上说,拜为少府。徙为右内史,治如其故,奸邪少禁。坐法失官。复为右辅,行中尉事,如故操。岁余,会宛军⑥发,诏征豪吏,温舒匿其吏华成。及人有变告温舒受员骑钱,他奸利事,罪至族,自杀。(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雍正在位时乾隆被封被宝亲王。雍正死后,群臣和总管太监从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出锦匣,开读密诏,上面写着“皇四子弘历为皇太子,继联即皇帝位。”弘历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号为“乾隆”。
相传乾隆不是雍正的亲生儿子。而是海宁陈阁老之子。在雍亲王(雍正)妃分娩的那一天,恰好陈阁老的夫人也生下了一个孩子,只是前者是女孩,后者则是个男孩。此时的雍正听说后,密令家人将陈阁老请来,并强调一定要带着小孩。然后借口福晋要看孩子,将小孩带入内室,将自己的女孩换给陈家。陈家后来发现不对,但不敢声张。没想到,男孩天资聪明,深得康熙,雍正二帝的喜爱,最后竟成为一代君王。传说乾隆在六下江南时,曾暗去海宁省亲。
不过有学者认为,乾隆并不是雍正的长子,也就是说,雍正并不担心无人继承他的王位。而且,当时的皇位之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雍正怎么敢与他人交换孩子,而给政敌留下话柄。因此,乾隆身世之谜是子虚乌有。
乾隆在位期间,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使社会上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康乾盛世”在此期间达到了顶峰。同时乾隆平定了准噶尔部,消灭了天山南路大小和卓木的势力,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开展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固有版图;严厉拒绝了英国特使马嘎尔尼提出的侵略性要求。
在平定天山南路时,清军俘虏了小和卓木的一个妃子,她是一位绝色佳人,身上又散发出一种天然的奇香,人称香妃。乾隆便将她收为妃子送入宫中,还特地招来回教徒服侍她的吃穿。又在宫中西苑造了回族的住房、礼拜堂,以博取她的欢心。香妃却毫不动心,坚决不从。一天,宫女奉乾隆之命来劝说,香妃猛地取出一把匕首,吓得宫女四散躲避。太后怕乾隆遭到不测,趁乾隆去郊祭时,把香妃召来,令其自杀。乾隆知道后还生了一场病,事后下令将香妃遗体用软轿抬回新疆喀什入葬,建香妃墓。近年来,专家经过大量考证。认为香妃实为乾隆的容妃,在宫中生活了28年,55岁时病殁,葬于东陵,棺上书有阿拉伯文的《可兰经》。
乾隆帝向慕风雅,精于骑射,曾先后六次下江南,遍游名城,笔墨留于大江南北。乾隆还是一个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其卷数是《永乐大典》的三倍,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但乾隆所兴起的文学狱,在清朝历代中为数最多。如有个文人胡中藻写了一句“一把心肠论浊清”的诗句,乾隆认为这是诽谤清朝,将胡中藻灭族。不过这并不有损于乾隆的功绩。
但乾隆好大喜功,为人重奢靡,铺张浪费,并自称为“十全老人”。他在位后期任用和坤二十年。和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致使这二十年间贪污成风,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频繁。清王朝开始从强盛走向衰败。
乾隆六十年(1795年)底,乾隆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皇太子。他下诏说:“我25岁时继位,当时曾经对天起誓,如果能够在位60年,就一定自行传位给皇太子,不敢与皇祖(指康熙)的在位年数一样。现在我在位已经满60年,不敢食言,决定禅位与皇十五子颙琰。他如一时难以处理朝政,由我训政。”和坤等大臣极力劝阻,乾隆不听,于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在太极殿举行禅位大典,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着朝廷实权。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得病,虽经过不少名医医治,都不见起色,初三死于养心殿。
1 阅读古代人物传记文言文要从哪些方面把握
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
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表明时间的词语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明年复攻赵,„„既罢,归国,„„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 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
同样以《廉颇》为例,表明蔺相如官职升迁的语句如下: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里所说的“五个W”指的是五个用“W”开头的英语字母: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这“五个W”如同记叙文的四要素或五要素,人物传记是由几件这样的事情组成的,每一件事情都问问“五个W”,都弄清这“五个W”,整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写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父亲,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 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
写祖先、父亲,其实是通过写他的家庭背景和影响,来表明他思想性格的传承关系和形成原因。写他小时候的情况,表明他一贯如此,始终如一的个性。
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看成是这一人物传记的一个总写,下面写到的几件事情则是对这一总写的几个分写,是对这一总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化描写。从这一总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笔下的传主的态度:是爱还是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
2 阅读古代人物传记文言文要从哪些方面把握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有着特殊的阅读规律和方法。 一、以表明时间的词语为纲绳,去串起人物的一生经历
古人写人物传记,总是以时间为序,表明时间的那些词语就像是一条条的纲绳,把传主一生所遇到的、所经历过的事情串联在了一起。所以我们在阅读人物传记时,抓住了这些词语就能把握传主一生的经历。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表明时间的词语如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蔺相如„„,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既罢,归国,„„
二、以表明官职的升贬为轴心,去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古代的人物传记所写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所记的事迹也大多与治国安民有关,所以人物传记中官位的升迁或贬谪,表明了事情最后取得的结果。
古代表明出仕从政的词语有“荐、举、征、召、拜、辟、授、除、为”等,表明官职升迁的词语有“升、拔、擢”等,表明官职调动的词语有“调、徙、转”等,表明被贬官的词语有“出、谪、罢、黜”等。同样以《廉颇》为例,表明蔺相如官职升迁的语句如下: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三、以问“五个W”为切口,去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里所说的“五个W”指的是五个用“W”开头的英语字母:who——什么人,几个人,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when——什么时间,几个时间;where——什么地方,几个地方;what——什么事情,几件事情;why——事情发生的经过,过程。这“五个W”如同记叙文的四要素或五要素,人物传记是由几件这样的事情组成的,每一件事情都问问“五个W”,都弄清这“五个W”,整篇人物传记也就读懂了。
四、以传记的写作特点为楔子,去把握人物的性格和作者的观点
古代写人物传记,从司马迁开始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那便是先交代传主的名、字、号,接着上溯到他的祖先、父亲,再写他从小就是一个怎样的人,然后才开始正式写他一生所做的几件主要事情,最后得到了什么封号,留下了多少子孙等。
名、字、号以及死后的封号(谥号)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记载,往往与传主的思想品行有关,尤其是号,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理想追求、志趣爱好,体现的是传主的性格特征等,绝非多此一举之作。写祖先、父亲,其实是通过写他的家庭背景和影响,来表明他思想性格的传承关系和形成原因。写他小时候的情况,表明他一贯如此,始终如一的个性。他小时候就是一个怎样的人,可以看成是这一人物传记的一个总写,下面写到的几件事情则是对这一总写的几个分写,是对这一总的性格特征的具体化描写。从这一总写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他笔下的传主的态度:是爱还是憎,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歌颂还是鞭挞讽刺。
3 高中人物传记文言文教学重点是什么(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官庚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4 我是一个高三学生 想知道语文小说传记文言文阅读技巧答案回答技巧人物传记阅读备考指要一、考点阐释传记在当代人的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传记的阅读更能够体现以对话为特征的现代阅读理念。
传记阅读已被列为2007年高考的选考内容。根据《2007年考试大纲》的要求,传记阅读考点主要是:①快速、准确、有效地筛选并整合传记文本中的重要信息。
②分析传记文本的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传记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④评价传记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并探讨传记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⑤对传记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分析。
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传记文本的深层意蕴,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⑦通过理性的反思,探究传记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命题预测1高考题型:命题形式与过去高考试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类似,由于该类题在2007年高考首次出现,难度应为中等,题量为3至4小题,分值占总分值的10%左右,大致为15—20分;主、客观题可能会同时出现,也可能都是主观题;其中会有一道探究题(出题考查点主要为传记文段的重点、难点、疑点及新点),且分值较重,重点考查考生的探究分析能力。2文本材料:一般选择古今中外那些内容丰富且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特点、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人物传记、回忆文章、悼词、墓志铭、评传等现代文传记类作品作为考试文本,其传记主人公大多为中外历史名人,如著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三、备考方略1阅读一些典范性的传记作品或传记刊物(如《人物》《传记文学》《名人传记》等),把握传记文体特性和结构特点,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以及认识人生、以史为鉴的基本功用,掌握传记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一般都是按人物生平简介、生活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多侧面研究传记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这样有助于把握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形成的根源,真正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境界。
2在平时阅读中培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对传记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的阅读习惯,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才能提高对新题型——探究题的应对能力。3传记阅读是新增的考试内容,要认真研究《2007年考试大纲》和《2007年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重视样板题、调研题的研究,了解传记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和设问类型等。
4重视整体阅读。把握基本事实,弄清作者的基本观点及其褒贬态度,联系各种背景或影响,全面理解传主——把握传记文段主要表现了传记主人公的什么品质特点。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清具体的叙事脉络,即传记主人公或相关人物在什么地方做了一件怎样的事情、结果怎样、有何后果或影响,这些事情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品质或才能。5强化类题训练,增强审题意识,明确答题思路,规范答题表述。
要通过训练,掌握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对于新题型,要特别强调读题审题,弄清题目含义,揣摩命题意图,明确作答要求。
同时要养成规范化答题的习惯,在读文习惯、答题步骤、思维习惯、表述方式等方面进行严格训练,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四、知识储备◆了解传记文体知识,把握传记作品的基本特点传记,单称“传”,属广义散文里的一释文体,是记载人物事迹的:艾章。
它处于历史和文学的边缘地带,是一种边缘性的文体,它E薤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是纪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是真实性与文学性相结合、哲理性与形象性相结合、思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具体来说,其主要特征为:①真实性。传记的真实首先是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
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不排斥适当的艺术加工(如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借助于想象、联想等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及事物发展的逻辑,以达到更高的真实——艺术真实。②艺术性。
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人物塑造力求个性化、形象化。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画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它常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画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③概括性。
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但一些小传(如“逸事”等)或试题中的传记节选文段,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因而传记一般要求选材精当、高度概括:一是对人物要有选择选择那些代表性强、事迹丰富和很有性格特点的人来写;二是对人物的事迹要有选择,选择能够概括人物一生特点的事迹。
而不是面面俱到:④通俗性。传记一般要。
5 求10篇很短的文言文故事或人物传记和翻译赏析桃花源记 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陋 室 铭 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爱莲说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
6 求人物传记(古文)1、晁错传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
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
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
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
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
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
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
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
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相关习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上发兵以御之 ②杀之以应陈涉B①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C①其意不在错也 ②齐国其庶几乎D①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②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4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①错为人峭直刻深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③迁为御史大夫,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⑦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A①②③ B②③⑤C③⑤⑥ D④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参考答案1D “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2A 两个“以”都是连词,连接前后的动词短语,表示目的;A项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另一个“之”是结构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B项一个“其”是代词,指代吴、楚七国,另一个“其”,是副词,表示推断语气;C项一个“且”是而且、况且,另一个“且”是尚且的意思。3C ①②④不是晁错死因:①是晁错为人的特点,②是汉文帝时的事,不是汉景帝时的书,④是晁错父亲的话。
4C “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参考译文: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
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
后来命令有关负责官员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
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
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
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
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
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
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
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
如果是初读清朝的书,建议看的中华书局和百家讲坛出的正说系列。十二帝——十二王——后妃这三个。至少可以建立一个总体体系,和重要人物的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就是你这个清朝大历史,它应该是一本进阶的书,大多针对的是政治,而不是某人某事。坦白地说有点枯燥。当然最为枯燥的还是清史稿、实录。这是终极书,必须脑袋里有一个完整体系,看这个才好一点。 另外推荐一部《啸亭杂录》是皇亲国戚的礼亲王昭梿所写,大多为内部消息,所以真实性非常高,是文言文。
能发点人物传记的古文给我吗
本文2023-10-21 07:29: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