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诗品》《文选》《世说新语》这四本书哪个版本最好?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文心雕龙》《诗品》《文选》《世说新语》这四本书哪个版本最好?,第1张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注〔上下册〕刘勰 著 范文澜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心雕龙义证 [南朝梁]刘勰/詹锳 义证 上海古籍出版社

文心雕龙译注 陆侃如 牟世金译注 齐鲁书社

---------------------

《诗品》

诗品注 钟嵘 著 陈延杰 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诗品注释 梁 钟嵘著 向长清注 齐鲁书社

---------------------

《文选》

文选 (全三册)[梁]萧统 编 [唐]李善 注 中华书局 1977年影印本

---------------------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笺疏 余嘉锡 著 中华书局

以上。

梁启超推荐国学书目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论语》 《孟子》

  《论语》为二千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孟子》自宋以后势力亦与相埒,此二书可谓国人内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学者熟读成诵,即不能,亦须翻阅多次,务略举其辞,或摘记其身心践履之言以资修养。

   《论语》、《孟子》之文,并不艰深,宜专读正文,有不解处,方看注释。注释之书,朱熹《四书集注》,为其生平极矜慎之作,可读,但其中有随入宋儒理障处,宜分别观之。

  清儒注本,《论语》则有戴望《论语》注,《孟子》则有焦循《孟子》正义最善。戴氏服膺颜习斋之学,最重实践,所注似近孔门真际,其训诂亦多较朱注为优,其书简洁易读。

  焦氏服膺戴东原之学,其孟子正义在清儒诸经新疏中为最佳本,但文颇繁,宜备置案头,遇不解时,或有所感时,则取供参考。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乃戴氏一家哲学,并非专为注释《孟子》而作,但其书极精辟,学者终需一读,最好是于读《孟子》时并读之,既知戴学纲领,亦可以助读《孟子》之兴味。

   焦循《论语通释》,乃摹仿《孟子字义疏证》而作,将全部《论语》拆散,标准重要诸义,如言仁,言忠恕……等,列为若干目,通观而总诠之可称治《论语》之一良法且可应用其法以治他书。

   右两书篇页皆甚少,易读。

  陈沣《东塾读书记》中读《孟子》之卷,取《孟子》学说分项爬疏,最为精切,其书不过二三十页,宜一读以观前辈治学方法,且于修养亦有益。

  

  《易经》

  此书为孔子以前之哲学书,孔子为之注解,虽奥衍难究,然总须一读。吾希望学者将《系辞传》、《文言传》熟读成诵,其卦象传六十四条,则用别纸钞出,随时省览。

  后世说《易》者言人人殊,为修养有益起见,则程颐之《程氏易传》差可读。

  说《易》最近真者,吾独推焦循,其的著《雕菰楼易学》三书(《易通释》、《易图略》、《易章句》)皆称精诣,学者如欲深通此经,可取读之,否则可以不必。

  

  《礼记》

  此书战国及西汉之“儒家言”丛编,内中有极精纯者,亦有极破碎者,吾希望学者将《中庸》、《大学》、《礼运》、《乐记》四篇熟读成诵,《曲礼》、《王制》、《檀弓》、《礼器》、《学记》、《坊记》、《表记》、《缁衣》、《儒行》、《大傅》、《祭义》、《祭法》、《乡饮酒义》诸篇 ,多游览数次,且摘录其精要语。

   若欲看注解,可看《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孝经》之性质与《礼记》同,可当《礼记》之一篇读。

  

  《老子》

  道家最精要之书,希望学者将此区区五千言熟读成诵。

  注释书未有极当意者,专读白文自行寻索为妙。

  

  

  《墨子》

  孔墨在先秦时,两圣并称,故此书非读不可,除《备城门》以下各篇外,余篇皆宜精读。

  

  注释书以孙诒让《墨子间诂》为最善,读《墨子》宜照读此本。

  

  《经》上、下,《经说》上、下四篇,有张惠言《墨子经说解》及梁启超《墨经》两书可参观,但皆有未精惬处,《小取》篇有胡适新诂可参观。

  梁启超《墨子学案》属通释体裁,可参观助兴味,但其书为临时讲义,殊未精审。

  

  《庄子》

  内篇七篇及杂篇中之《天下篇》最当精读。

  注释有郭庆藩之《庄子集释》差可。

  

  《荀子》

  《解蔽》、《正名》、《天论》、《正论》、《性恶》、《礼论》、《乐论》诸篇最当精读,余亦须全部游览。

  

  注释书王先谦《荀子注》甚善。

  

  《尹文子》 《慎子》 《公孙龙子》

  今存者皆非完书,但三子皆为先秦大哲,虽断简亦宜一读,篇帙甚少,不费力也。《分孙龙子》之真伪,尚有问题。

  三书皆无善注,《尹文子》、《慎子》易解。

  

  《韩非子》

  法家言之精华,须全部游览(其特别应精读之诸篇,因手边无原书,?举恐遗漏,他日补列)。

  注释书王先谦《韩非子集释》差可。

  

  《管子》

  战国末年人所集著者,性质颇杂驳,然古代各家学说存其是者颇多,宜一游览。

  

  注释书戴望《管子校正》甚好。

  

  《吕氏春秋》

  此为中国最古之类书,先秦学说存其中者颇多,宜游览。

  

  《淮南子》

  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

  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春秋繁露》

  此为西汉儒家代表的著作,宜稍精读。

  注释书有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颇好。

  康有为之《春秋董氏学》,为通释体裁,家参看。

  

  《盐铁论》

  此书为汉代儒家法家对于政治问题对垒抗辩之书,宜游览。

  

  《论衡》

  此书为汉代怀疑派哲学,宜游览。

  

  《抱朴子》

  此书为晋以后道家言代表作品,宜游览。

  

  《列子》

  晋人伪书,可作魏晋部玄学书读。

  

  右所列为汉晋以前思想界之重要著作,六朝隋唐间思想界著光采者为佛学其书目当别述之。以下举宋以后学术之代表书,但为一般学者节啬精力计,不愿多举也。

  

  《近思录》 朱熹著,江永注

  读此书可见程朱一派之理学,其内容何如。

  

  《朱子所谱"朱子论学要语》 王懋竑著

  此书叙述朱学全面目最精要,有条理。

  若欲研究程朱学派,宜读《二程遗书》及《朱子语类》,非专门斯业者可置之。南宋时与朱学对峙者尚有李东莱之文献学一派,陈龙川、叶水心之功利主义一派,及陆象山之心学一派,欲知其详,宜读各人专集;若观大略,可求诸《宋元学案》中。

  

  《传习录》 王守仁语徐爰、钱洪德等记

  读此可知王学梗概。欲知其详,宜读《王文成公全书》。因阳明以知行合一为教,要合观学问事功,方能看出其全部人格,而其事功之经过,具见集中各文,故阳明集之重要,过于朱、陆诸集。

  

  《明儒学案》 黄宗羲著

  

  《宋元学案》

  黄宗羲初稿,全祖望、王梓材两次续成此二书为宋元明三朝理学之总记录,实为创作的学术史。《明儒学案》中姚江、江右、王门、泰州、东林、戢山诸案最精善。《宋元学案》中象山案最精善;横渠、二程、东莱、龙川、水心诸案亦好;晦翁案不甚好;百源(邵雄)、涑水(司马光)诸案,失之太繁,反不见其真相;末附荆公(王安石)新学略最坏,因有门户之见,故为排斥。欲知荆公学术,宜看《王临川集》。

  

  此二书卷帙虽繁,吾总望学者择要游览,因其为六百年间学术之总汇,影响于近代甚深,且汇诸家为一编,读之不甚费力也。

  

  清代学术史,可惜尚无此等佳著。唐鉴之《国朝案小识》,以清代最不振之程朱学派为立脚点,偏狭固陋,万不可读;江藩之《国朝汉学师承记》、《国朝宋学渊源记》,亦学案体裁,较好,但江氏常识亦凡庸,殊不能叙出各家独到之处,万不得已,姑以备参考而已。启超方有事于《清儒学案》,汗青尚无期也。

  

  《日知录》、《亭林文集》 顾炎武著

  顾亭林为清学开山第一人,其精力集注于《日知录》,宜一游览。读文集中各信札,可见其立身治学大概。

  

  《明夷待访录》 黄宗羲著

  黄梨洲为清初大师之一,其最大贡献在两学案,此小册可见其政治思想之大概。

  

  《思问录》 王夫之著

  

  王船山为清初大师之一,非通观全书,不能见其精深博大,但卷帙太繁,非别为系统的整理,则学者不能读,聊举此书发凡,实不足以代表其学问之全部也。

  

  《颜氏学记》 戴望编

  颜习斋为清初大师之一,戴氏所编学记,颇能传其真。徐世昌之《颜李学》亦可供参考,但其所集《习斋语要》、《恕谷(李塨)语要》将攻击宋儒语多不录,稍失其真。

  

  顾、黄、王、颜四先生之学术,为学者所必须知,然其著述皆浩博,或散佚,不易寻?,启超行将为系统的整理记述,以饷学者。

  

  《东原集》 戴震著

  

  《雕菰楼集》 焦循著

  戴东原、焦里堂为清代经师中有清深之哲学思想者,读其集可知其学,并知其治学方法。

  

  启超所拟著之《清儒学案》,东原、里堂学两案,正在属稿中。

  

  《文史通义》 章学诚著

  此书虽以文史标题,实多论学术流别,宜一读。

  

  胡适著《章实斋年谱》,可供参考。

  

  《大同书》 康有为著

  南海先生独创之思想在此书,曾刊于《不忍杂志》中。

  

  《国故论衡》 章炳麟著

  可见章太炎思想之一斑。其详当读章氏丛书。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梁漱冥著

  有偏宕处,亦有独到处。

  

  《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著

  

  《先秦政治思想史》 梁启超著

  将读先秦经部、子部书,宜鸹读此两书,可引起兴味,并启发自己之判断力。

  

  《清代学术概论》 梁启超著

  欲略知清代学风,宜读此书。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尚书》

  

  内中惟二十八篇是真,书宜精读,但其文佶屈赘牙,不能成诵亦无妨。余篇属晋人伪撰,一游览便足(真伪篇目,看启超所著《古书之真伪及其年代》,日内当出版)。

  

  此书非看注释不能解,注释书以孙星衍之《尚书今古文注疏》为最好。

  

  《逸周书》

  

  此书真伪参半,宜一游览。

  

  注释书有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颇好。

  

  《竹书纪年》

  

  此书现通行者为元、明人伪撰。其古本,清儒辑出者数家,王国维所辑最善。

  

  《国语》 《春秋左氏传》

  

  此两书或本为一书,由西汉人析出,宜合读之。《左传》宜选出若干篇熟读成诵,于学文甚有益。

  

  读《左传》宜参观顾栋高《春秋大事表》,可以得治学方法。

  

  《战国策》

  

  宜选出若干篇熟读,于学文有益。

  

  《周礼》

  

  此书西汉末晚出,何时代人所撰,尚难断定,惟书中制度,当有一部分为周代之旧,其余亦战国秦汉间学者理想的产物,故总宜一读。

  

  注释书有孙诒让《周礼正义》最善。

  

  《考信录》 崔述著

  

  此书考证三代史事实最谨严,宜一游览,以为治古史这标准。

  

  《资治通鉴》

  

  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

  

  若苦干燥无味,不妨仿《春秋大事表》之例,自立若干门类,标治摘记作将来著述资料(吾少时曾用此法,虽无成书,然增长兴味不少)。

  

  王船山《读通鉴论》,批评眼光,颇异俗流,读通鉴时取以并读,亦助兴之一法。

  

  

  《续资治通鉴》 毕沅著

  

  此书价值远在司马原著之下,自无待言,无视彼更优者,姑以备数耳。

  

  或不读正《资治通鉴》而读《九种纪事本末》,亦可,要之非此则彼,必须有一书经目者。

  

  《文献通考》 《续文献通考》 《皇朝文献通考》

  

  三书卷帙浩繁,今为学者摘其要目:《田赋考》、《户口考》、《职役考》、《市籴考》、《征榷考》、《国用考》、《钱币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四裔考》,必不读;《王礼考》、《封建考》、《象纬考》,绝对不必读;其余或读或不读随人(手边无原书,不能具记其目,有漏略当校补)。

  

  各人宜因其所嗜,择类读之。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者,则读前七才考。余仿此。

  

  《马氏文献通考》本依仿杜氏《通典》而作。若尊创作,应《通典》。今舍彼取此者,取其资料较丰富耳。吾辈读旧史,所贵者惟在原料炉锤组织,当求之在我也。

  

  《两汉会要》、《唐会要》、《五代会要》,可与《通考》合读。

  

  《通志二十略》

  

  郑渔仲史识、史才皆迈寻常。《通志》全书卷帙繁,不必读,二十略则其精神所聚,必须游览,其中与《通考》门类同者或可省。最要者,《氏族略》、《六书略》、《七音略》、《校雠略》等篇。

  

  《二十四史》

  

  《通鉴》、《通考》,已浩无涯涘更语及彪大之《二十四史》,学者几何不望而却走?然而《二十四史》终不可不读,其故有二:(一)现在既无满意之通史,不读《二十四史》,无以知先民活动之遗迹;(二)假令虽有佳的通史出现,然其书自有别裁。《二十四史》之原料,终不能全行收入,以故《二十四史》终久仍为国民应读之书。

  

  书既应读,而又浩瀚难读,则如之何,吾今试为学者拟摘读之法数条。

  

  一曰就书而摘。《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俗称四史,其书皆大史学家一手著连,体例精严,且时代近古,向来学人诵习者众在学界之势力与六经诸子埒,吾辈为常识计,非一读不可。吾常希望学者将此四史之列传,全体游览一过,仍摘出若干篇稍为熟读,以资学文之助,因四史中佳文最多也(若欲吾举其目亦可,但手边无原书,当以异日)。四史之外,则《明史》共认为官修书中之最佳者,且时代最近,亦宜稍为详读。

  

  二曰就事分类而摘读志。例如欲研究经济史、财政史,则读《平准书》、《食货志》;欲研究音乐,则读《乐书》、《乐志》;欲研究兵制,则读《兵志》;欲研究学术史,则读《艺文志》、《经籍志》,附以《儒林传》;欲研究宗教史,则读《北魏书"释老志》(可惜他史无之)。每研究一门,则通各史此门之志而读之,且与《文献通考》之此门合读。当其读时,必往往发现许多资料散见于各传者,随即跟踪调查其传以读之,如此引申触类,渐渐便能成为经济史、宗教史……等等之长编,将来荟萃而整理之,便成著述矣。

  

  三曰就人分类而摘读传。读名人传记,最能激发人志气且,于应事接物之智慧,增长不少,古人所以贵读史者以此。全史各传既不能遍读(且亦不必),则宜择伟大人物之传读之,每史亦不过二三十篇耳。此外又可就其所欲研究者而择读,如欲研究学术史,则读《儒林传》及其他学者之专传;欲研究文学史,则读《文苑传》及其他文学家之专传。用此法读去,恐之患其少,不患其多矣。

  

  又各史之《外国传》、《蛮夷传》、《土司传》等,包含种族史及社会学之原料最多,极有趣,吾深望学者一读之。

  

  《廿二史札记》 赵翼著

  学者读正史之前,吾劝其一游览此书。记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此书深进“比事”之决,每一个题目之下,其资料皆从几十篇传中,零零碎碎觅出,如采花成蜜。学者能用其法以读史,便可养成著术能力(内中校勘文学异同之部约占三分一,不读亦可)。

  

  《圣武记》 魏源著

  

  《国朝先正事略》 李元度著

  清朝一代史迹,至今尚无一完书可读,最为遗憾,姑举此二书充数。魏默深有良史之才,《圣武记》为纪事本末体裁,叙述绥服蒙古、勘定金川、抚循西藏……诸役,于一事之原因结果及其中间进行之次序,若指诸掌,实罕见之名著也。李次青之《先正事略》,

  

  道光以前人物略具,文亦有法度,宜一游览,以知最近二三百年史迹大概。

  

  日本人稻叶君山所著《清朝全史》尚可读(有译本)。

  

  《读史方舆纪要》 顾祖禹著

  此为最有组织的地理书,其特长在专论形势,以地哉为经,以史迹为纬,读之不感干

  燥。此书卷帙虽多,专读其叙论(至各府止),亦不甚费力,且可引起地理学兴味。

  

  《史通》 刘知几著

  此书论作史方法,颇多特识,宜游览。章氏《文史通义》,性质略同,范围较广,已见前。

  

  《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著

  读之可增史不兴味,且知治史方法。

  

  丙、韵文书类

  

  《诗经》

  希望学者能全部熟读成诵,即不尔,亦须一大部分能其词。注释书,陈奂《诗毛氏传疏》最善。

  

  《楚辞》

  屈、宋作宜熟读,能成诵最佳,其余可不读。注释书,朱熹《楚辞集注》较可。

  

  《文选》

  择读。

  

  《乐府诗集》 郭茂倩编

  

  专读其中不知作者姓名之汉古辞,以见魏六朝乐府风格,其他不必读。

  

  魏晋六朝人诗宜读以下各家:

  

  曹子建 阮嗣宗 陶渊明 谢康乐 鲍明远 谢玄晖

  

  无单行集者,可用张淳《汉魏百三家集本》,或王闓运《五代诗选本》。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王右丞集》 《孟襄阳集》 《韦苏州集》 《高常侍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李义山集》 《王临川集》(诗宜用李璧注本) 《苏东坡集》 《元遗山集》 《陆放翁集》

  

  以上唐宋人诗文集

  

  《唐百家诗选》 王安石选

  

  《宋诗钞》 吕留良钞

  

  以上唐宋诗选本

  

  《清真词》(周美成) 《醉翁琴趣》(欧阳修) 《东坡乐府》(苏轼) 《屯田集》(柳永) 《淮海词》(秦观) 《樵歌》(朱敦儒) 《稼轩词》(辛弃疾) 《后村词》(刘克庄) 《石道人歌曲》(姜夔) 《碧山词》(王沂孙) 《梦窗词》(吴文英)

  

  以上宋人词集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桃花扇》《长生殿》

  

  以上元明清人曲本

  

  本门所列书,专资学者课余讽诵,陶写情趣之用既非为文学专家说法,尢非为治文学

  

  史者说法,故不曰文学类,而曰文类。文学范围,最少应包含古文(骈散文)及小说。吾以为苟非欲作文学专家,则无专读小说这必要;至于古文,本不必别学,吾辈总须读周秦诸子、《左传》、《国策》、四史、《通鉴》及其关于思想、关于记载之著作,苟能多读,自能属文,何必格外标举一种,名曰古文耶?故专以文鸣之文集不复录(其余学问有关系之文集,散见各门)。《文选》及韩、柳、王集聊附见耳。学者如必欲就文求文,无已,则姚鼐之《古文辞类纂》、李兆洛之《骈体文钞》、曾国藩之《经史百家杂钞》可用也。

  

  清人不以韵文见长,故除曲本数部外,其余诗词皆不复列举,无已,则于最初期与最末期各举诗词家一人:吴伟业之《梅村诗集》与黄尊宪之《人境庐诗集》、成德之《饮水词》与文焯之《樵风乐府》也。

  

  丁、小学书及文法类书

  

  《说文解字注》 段玉裁著

  

  《说文通训定声》 朱骏声著

  

  《说文释例》 王筠著

  段著为《说文》正著,朱注明音与义之关系,王著为《说文》通释,读此三书,略可通《说文》矣。

  

  《经传释词》 王引之著

  

  《古书疑义举例》 俞樾著

  

  《文通》 马建忠著

  读此三书,可知古人语法文法。

  

  《经籍纂诂》 阮元著

  此书汇集各字之义训,宜置备检查。

  

  文字音韵,为清儒最擅之学,佳书林立,此仅举入门最要之数种,若非有志研究斯学者,并此诸书不读亦无妨也。

  

  戊、随意涉览书类

  

  学问固贵专精,又须博览以辅之。况学者读书尚少时,不甚自知其性所近者为何。随意涉览,初时并无目的,不期而引起问题,发生兴趣,从此向某方面深造研究,遂成绝业者,往往而有也。吾固杂举有用或有趣之各书,供学者自由翻阅之娱乐。

  

  读此者不必顺叶次,亦不必求终卷者(各书亦随忆想所及杂举,无复诠次)。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清乾隆间四库馆,董其事者皆一时大学者,故所作提要,最称精审,读之可略见各书内容(中多偏至语自亦不能免)。宜先读各部类之叙录,其各书条下则随意抽阅。

  有所谓存目者,其书被屏,不收入四库者也,内中颇有怪书,宜稍注意读之。

  

  《世说新语》

  将晋人谈玄语分类纂录,语多隽妙,课余暑假之良伴侣。

  

  《水经注》 郦道元撰,戴震校

  六朝人地理专书,但多描风景,记古迹,文辞华妙,学作小品文最适用。

  

  《文心雕龙》 刘勰撰

  六朝人论文书,论多精到,文亦雅丽。

  

  《大唐三藏慈恩法师传》 慧立撰

  此为玄奘法师详传。玄藏为第一位留学生,为大思想家,读之可以增第志气。

  

  《徐霞客游记》

  霞客晚明人,实一大探险家,其书极有趣。

  

  《梦溪笔谈》 沈括

  宋人笔记中含有科学思想者。

  

  《困学纪闻》 王应麟撰,阎若璩注

  宋人始为考证学者,顾亭林《日知录》颇仿其体。

  

  《通艺录》 程瑶田撰

  清代考证家之博物书。

  

  《癸巳类稿》 俞正燮撰

  多为经学以外之考证,如考棉花来历,考妇人缠足历史,辑李易安事迹等;又多新颖之论,如论妒非妇人恶德等。

  

  《东塾读书记》 陈沣撰

  此书仅五册,十余年乃成,盖合数十条笔记之长编,乃成一条笔记之定稿,用力最为精苦,读之可识搜集资料,及驾驭资料之方法。书中《论郑学》、《论朱学》、《论诸子》、《论三国》诸卷最善。

  

  《庸盦笔记》 薛福成

  多记清咸丰、同治间掌故。

  

  《张太岳集》 张居正

  江陵为明名相,其信札益人神智,文章亦美。

  

  《王心斋先生全书》 王艮

  吾常名心斋为平民的理学家,其人有生气。

  

  《朱舜水遗集》 朱之瑜

  舜水为日本文化之开辟人,惟一之国学输出者,读之可见其人格。

  

  《李恕谷文集》 李塨

  恕谷为习斋门下健将,其文劲达。

  

  《鲒琦亭集》 全祖望

  集中记晚明掌故甚多。

  

  《潜研堂集》 钱大昕

  竹汀在清儒中最博洽者,其对伦理问题,亦颇有新论。

  

  《述学》 汪中

  容甫为治诸子学之先登者,其文格在汉晋间,极遒美。

  

  《洪北江集》 洪亮吉

  北江之学,长于地理,其小品骈体文,描写景物,美不可言。

  

  《定盦文集》 龚自珍

  吾少时心醉此集,今颇厌之。

  

  《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

  《胡文忠公集》 胡林翼

  右二集信札最可读,读之见其治事条理及朋友风义。曾涤生文章尤美。桐城派之大成。

  

  《苕溪渔隐丛话》 胡仔

  丛话中资料颇丰富。

  

  《词苑丛谈》 徐钪(?)

  惟一之词话,颇有趣。

  

  《语石》 叶昌炽

  以科学方法治金石学,极有价值。

  

  《书林清话》 叶德辉

  论列书源流及藏书掌故,甚好。

  

  《广艺舟双辑》 康有为论写定字,极精博,文章极美。

  

  《剧说》 焦循《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二书论戏剧,极好。

  

  即谓之涉览,自然无书不可涉,无书不可览,本不能胪举书目,若举之非累数十纸不可。右所列不伦不类之寥寥十余种,随杂忆所及当坐谭耳,若绳经义例,则笑绝冠缨矣。

  

  附录一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右所列五项,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

  

  集》。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浙大历史系

一、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上册)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 宁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二、中国近现代史

《中国近代史》 郑师渠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 王桧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 郭大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世界古代史

《世界上古史》 周启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 孔祥民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 刘宗绪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 张建华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选读参考书目:

          书名 作 者 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   周予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学概论》     庞卓恒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理学》  蓝 勇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史学史》    白寿彝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献学》  杨燕起、高国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西方史学史》    郭小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复旦

1)《史学导论》姜义华等主编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2)《中国历史文选》(上、下)周予同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3)《当代史学主要趋势》〔英〕巴勒克拉夫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

4)《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何兆武主编 商务印书馆 1999

5)《中国历史》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6)《国史概要》樊树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

7)《中国历史通论》王家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中国史研究入门》(增订本)〔日〕山根幸夫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9 剑桥中国史系列 10)《世界史》(六卷本)吴于廑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11)《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12)《历史研究》(单卷本)〔英〕汤因比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13)《罗马帝国衰亡史》〔英〕吉本 商务印书馆

14)《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美〕汤普逊 商务印书馆

15)《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法〕布罗代尔 三联书店 1992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2《楚辞选》马茂元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3《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4《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5《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

6《乐府诗选》余冠英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7《史记选》王伯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8《陶渊明集》逮钦立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

9《李白诗选》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组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10《杜甫诗选》萧涤非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李商隐选集》周振甫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2《唐宋八家文选》牛宝彤选,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3《唐人小说》汪辟疆校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14《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15《唐宋词选》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6《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7《苏轼选集》王水照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8《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19《辛弃疾词选》朱德才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0《西厢记》王实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1978年版

21《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2《水浒传》施耐庵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23《西游记》吴承恩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年版

24《今古奇观》抱瓮老人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5《牡丹亭》汤显祖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6《聊斋志异选》张友鹤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

27《儒林外史》吴敬梓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7年版

28《红楼梦》曹雪芹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 为病矣。”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主要有:

1.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庄子·逍遥游》)

④ 没死以闻。(《战国策·赵策》)

⑤ 登是南邦。(《诗经·大雅·云汉》)

⑥ 从弟子十人所。(《史记·滑稽列传补》)

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 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 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例如:

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

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汉书·文帝纪》)

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许行》)

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以”与“已”互为通假。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尚”与“上”互为通假。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 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例如“辨”字:

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

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③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史记·五帝纪》)

④ 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史记·孔子世家》)

例① 杜预注云:“辩,治也。”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例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党》“辩辨”作“便便”。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此外,距通柜、讵、巨; 可通嫠、来、赉、僖;适、谪、敌、啻;能可通耐、乃、昵、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 通假字的辨识

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这是同类例证。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这是异文例证。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01)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复试科目:①笔试:中国史学史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史学史教本,白寿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中国古代史

◇(02)历史地理学:

◇复试科目:①笔试:历史地理概论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历史地理学导论》,张全明,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朱绍侯,福建人民出版社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中国通史

◇(03)历史文献学:。

◇复试科目:①笔试:中国文献学知识综合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朱绍侯,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文献学》,张舜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汉语》,郭锡良,北京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编,中华书局2006年版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中国古代史

◇(04)专门史:

◇复试科目:①笔试:中国文化史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文化教程》,马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华文明史稿》,王玉德,崇文书局

◇启道小编整理推荐

◇(05)中国古代史:

◇复试科目:

◇①笔试:中国古代史综合(含中国历史文选知识)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朱绍侯,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历史文选》,周予同,上海古籍出版社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中国近现代史

◇(06)中国近现代史(近代史所):

◇复试科目:①笔试:中国近现代史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近代史》李侃中华书局(第四版)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中国古代史

◇(07)中国近现代史(历史系):

◇复试科目:①笔试:中国近现代史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近代史》李侃中华书局(第四版)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中国古代史

◇(08)经济-社会史:

◇复试科目:①笔试:中国近现代史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近代史》李侃中华书局(第四版)

◇《中国现代史》(上下册)王桧林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近代社会史》乔志强人民出版社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中国古代史

◇(09)区域文化史:

◇复试科目:①笔试:中国文化史②面试:专业综合知识及外语口试

◇复试参考书目:《中国古代史》,朱绍侯,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史》,阴法鲁,北京大学出版社

◇同等学力及跨专业加试:中国古代史

《世说新语》(刘义庆)、《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陈寅恪)、《悠悠南北朝》(陈羡),这里先推荐这四本关于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书籍。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每个朝代都有着许许多多值得让人去探讨去深思的故事。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政权更迭最频繁的一个时期。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推荐大家看看下面几本书。

想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世说新语》不可不读。这是一本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名人们的笔记小说,就像现在的段子集,但是它又比段子集要高级得多。可以说是那个时期轶闻和野史的编集,读完之后会了解到很多人物事迹和文学典故。

王仲荦的《魏晋南北朝史》基本涵盖了每个重要的时间段的各个方面,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等都有提到,内容详细全面,读起来也比较流畅,不过因为写的比较早,有些观念现在看来可能会有一点点落后,但还是值得一读的。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也非常推荐,了解的人都知道,陈寅恪对魏晋南北朝的研究可是非常多的,他的作品之价值肯定也不会低。这本书非常透彻地分析了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点问题,还有很多细致的考证。

最后再推荐一本读起来轻松一些的——《悠悠南北朝》(陈羡)。这本书在历史角度方面可能不是那么全面,但是整体的语言较为通俗简练,让入门级的读者能够比较快的接受,可以了解到那个时期的重要人物事件以及大概的出场顺序,想了解的话可以看一看。

魏晋南北朝英雄辈出,想要了解那段时期的历史,多看书总是没错的。先读一读入门级的了解个大概,再读进阶版的深入研究。有正经严肃的通史类,也有幽默诙谐的野史类。当然每个人读书的感受都不一样,这里只是个人推荐几本还不错的,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找找其他的哟。

十三经注疏 阮元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全四十册

中华书局1982年用原世界书局缩印本影印全二册

四书章句集注 四部备要本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修订重印

论语新解 钱穆

孟子译注 兰州大学中文系 中华书局1660年版

孟子正义 焦循

墨子闲诂 孙诒让 中华书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义 魏源 中华书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诂 马敍伦 中华书局1974年版

重订老子正诂 高亨 中华书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 龙门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译 任继愈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庄子解 王夫之 中华书局1981年重印

庄子集释 郭庆藩 中华书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释 杨伯峻 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 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 王先谦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韩非子集释补 陈奇猷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吕氏春秋集释 许维遹 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传集解 杜预注 孔颖达疏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1981年版

左传译文 沈玉成 中华书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

国语韦昭注二十一卷 顾广圻 四部丛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战国策高诱注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续注 士礼居仿宋刻本 武昌局翻刻本

顾广圻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点本

诗三家义集疏 王先谦

毛诗正义 孔颖达 见十三经注疏

诗集传 朱熹 上海古籍1980年版

诗经通论 姚际恒 中华书局1958年版

诗义会通 吴闓生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年版

诗选与校笺 闻一多 收入《闻一多全集》选刊之四

诗经选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

诗经选译(增补本) 余冠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版

诗经今注 高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版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孙作云 中华书局1979年重印

诗三百篇探故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诗经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诗经研究论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

楚辞章句 楚辞补注 王逸注 洪兴祖补注 中华书局1957年用四部备要本重印

楚辞集注 朱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楚辞通释 王夫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重印

山带阁注楚辞 蒋骥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8年版

屈原赋注十卷 通释两卷 戴震 万有文库第一集

楚辞书目五种 姜亮夫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版

屈原赋校注 姜亮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屈赋通笺 刘永济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屈赋新编 谭介甫 中华书局1978年版

离骚纂义 游国恩 楚辞注疏长编第一编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离骚语义疏解 王泗原 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版

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 林庚 上海古籍1981年重印

天问论笺 林庚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楚辞论文集 游国恩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楚辞论文集 蒋天枢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楚辞韵读 王力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楚辞选 马茂元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楚辞研究论文集 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山海经笺疏 郝懿行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

先秦散文选注 罗根泽

汉魏六朝散文选 陈钟凡

盐铁论校注 王利器 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论衡集解 刘盼遂 中华书局1959年版

潜夫论笺 汪继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中华书局1979年版

贾谊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晁错集注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枚叔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司马长卿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扬子云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张河间集 汉魏六朝名家集初刻本

蔡中郎集 四部备要本

史记 司马迁

汉书 班固

后汉书 范晔

史记三家注 史记集解 裴駰

史记索引 司马贞

史记正义 张守节

汉书补注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重印

汉书管窥 杨树达 科学出版社1955年版

后汉书补注 惠栋

后汉书集解 王先谦 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淮南子高诱注 《诸子集成》中华书局本 世界书局本 第七册

说苑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钞宋本

新序 刘向 四部丛刊影印明刻本

文选李善注(有关部分) 中华书局1977年缩印本

文选六臣注(有关部分) 四部丛刊影宋本

古诗十九首集释 隋树森 中华书局1955年版

玉台新咏(有关部分) 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明寒山赵氏刊本1958年重印

乐府诗集(有关部分) 郭茂倩 中华书局1979年点校本

古诗源(有关部分) 沈德潜 中华书局1977年重印本

古诗纪(有关部分) 冯惟讷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丁福保 中华书局1959年版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有关部分) 逯钦立 中华书局1983年版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有关部分) 严可均 中华书局1965年重印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 中华书局

中国历代诗歌选(有关部分) 林庚、冯沅君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 北大中文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