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是什么意思,逐字翻译,再说一下里面所包含的语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是什么意思,逐字翻译,再说一下里面所包含的语法,第1张

大体的解释参见楼下的热心网友,目测摘录自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这里再补充几点你所要的逐字解释,依次序排列。

子:孔子。

谓:评论。

子贱:人名,孔子弟子之一,姓宓,名不齐,子贱是他的字。古人的名字有名有字,称字是对人的尊敬。

君子:在《论语》里面就是德行美好的人,一般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大夫。

哉:语气助词。

若人:这个人。若,代词,这个,这样,用于近指 。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鲁:鲁国,孔子出生并担任过大司寇的国家。现在齐鲁大地的鲁,山东境内。

无:没有。

君子:同前。

者:代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斯:指示代词,这里代指的是子贱。

焉:疑问代词,哪里。

取:获取,取得。

斯:指示代词,这个斯代指的比较抽象,需要从上下文中分析。孔子第一句说“君子哉若人”,夸的是子贱的德行,说他是君子,这个斯就是指子贱的美好的德行。

连起来就是,孔子评论子贱说,这个人是君子啊,鲁国没有君子的话,他从哪里获取这些品德呢?

这里面包含的语法,“子谓子贱”最简单的主谓宾;“君子哉若人”语序倒装,正常语序是“若人君子哉”,为了表示强调,就如现代汉语说”张某某是个君子啊“说成了”君子啊,张某某是个“,是个判断句;“鲁无君子”主谓宾;“斯焉取斯”和现代汉语的疑问句式一模一样,就是主谓宾。

所以说,没有复杂的语法结构啦。

回答的比较细,你慢慢看吧哈^_^

1 “并”在古文中的意思

基本字义

1 合在一起:~拢。合~。兼~。

2 一齐,平排着:~驾齐驱。~重(zhòng )。~行(xíng )。

3 连词,表平列或进一层:~且。

4 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的语气,表不像预料的那样:~不容易。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说文》:“从二立。”金文字形,为二人并立之形。本义:并行,并列)

2 同本义 [side by side]

并,并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并。——《说文》

并行。——《仪礼·乡射礼》

并立则乐。——《礼记·儒行》

俄而并乎尧舜。——《荀子·儒效》

并纽约用组。——《礼记·玉藻》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并列;并肩作战;并介(不论穷富,都能耿介于守。兼利天下叫并,孤介自守叫介);并夹(古代习射时从箭靶上拔取箭头的工具);并封(古代传说中的双头兽);并心(同心)

4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amalgamate;bine]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凡五十五章并为苍颉篇。——《汉书·艺文志》

今野兽并角。——《汉书·终军传》

5 又如:兼并(容纳合并);并叠(收拢;拼凑);并坐(谓因牵连而一并治罪);并兼(合并;并吞)

6 兼并;并吞 [annex]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魏并 中山。——《战国策·中山策》

7 又如:并火(即“拼伙”。同伙拼杀);并卷(兼并席卷)

8 具备 [have]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9 通“屏”,“摒”。排除 [get rid of]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10 相同 [be identical;same]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副〉

1 全,全都 [pletely;entirely]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并然(完全);据我了解,事情并不是这样

3 一起;一齐;同时 [at the same time;altogether]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4 又如:并举;并日而食(两天只吃一天的饭);并存不悖(同时存在而不冲突)

<;连>

1 并且,连 [further more;besides]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我们完全同意并拥护这个报告

3 和,以及 [and]

2 并 在古文是什么意思

bìng

①<;动>;合。《六国论》:“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②<;动>;兼并;吞并。《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③<;动>;并列;挨在一起。《与妻书》:“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

④<;副>;一并;一起。《涉江》:“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⑤<;连>;连。《芋老人传》:“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

⑥<;连>;并且。《〈黄花冈七十二一烈士事略〉序》:“予为斯序zd,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bīng

并州,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一带。

3 “并”的文言文解释 起高人指点

在文言文中,“并”是一个多音词,它既可读“bīng(一声)”;又可读“bìng(四声)”,而且当它的语义环境不同时,其意思也不同。

一、“并”的读音是“bīng(一声)”时

“并”通常充当名词,其不同意思如下:

1、古地名:并州。

2、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

3、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例如:宋·沈括《梦溪笔谈》: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二、“并”的读音是“bìng(四声)”时

1、当“并”充当动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本义:并行,并列。例如:《说文》:并,并也。从二立,会意。今隶作并。又如:《仪礼·乡射礼》:并行。再如:《礼记·儒行》:并立则乐。

2)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例如:苏洵《六国论》:并力西向。又如:《资治通鉴》: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再如:《荀子·儒效》:并一而不二。

3) 兼并;并吞。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初并天下。又如:《资治通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再如:《战国策·中山策》:魏并中山。

4) 具备。例如: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5) 通“屏”,“摒”。排除。例如:《庄子·天运》:至贵,爵国并焉。

6) 相同。例如:嵇康《卜疑集》:行与世异,心与欲并。

2、当“并”充当副词时,其不同意思如下:

1) 全,全都。例如: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又如: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二人并有愧色。再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2) 一起;一齐;同时。例如:《史记·陈涉世家》: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又如:《资治通鉴》: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3、当“并”充当连词时,其意思如下:

并且,连。例如:《聊斋志异·促织》: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

4 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 一起,平排。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诗·齐风·还》

并驾齐驱,而一毂统辐。——《文心雕龙·附会》

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是比肩并踵而生也。——《韩非子·难势》

2 合并(由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结合一起)

并力西向。——苏洵《六国论》

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资治通鉴》

并一而不二。——《荀子·儒效》

3 兼并;并吞

秦初并天下。——《史记·秦始皇本纪》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4 具备

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

5 通“屏”,“摒”。排除

至贵,爵国并焉。——《庄子·天运》

6 相同

行与世异,心与欲并。——嵇康《卜疑集》

5 悟,并在古文中的意思

悟wù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悟的中文解释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部首笔画部首:忄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五笔86:NGKG 五笔98:NGKG 仓颉:PMMR笔顺编号:4421251251 四角号码:9106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09F基本字义1 理解,明白,觉醒:醒~领~参(cān)~感~觉~大彻大~详细字义〈动〉1 (形声,从心,吾声本义:理解,明白)2 同本义 [understand]悟,觉也——《说文》悟彼蟋蟀唱——《文选·谢混游西池诗》慧然独悟——《素问·八正神明论》未悟见出,意不自得——《后汉书·张酺传》悟已往之不谏——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闻而悟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悟前狼假寐——《聊斋志异·狼三则》悟大光明法——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3 又如:觉悟(由迷惑而明白;由模糊而认清);悟心(悟性对事物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悟宗(明了、会通佛理之宗旨);悟悦(因了悟而喜悦);悟理(领会道理);悟物(了悟物理);悟明(了悟真言);悟佛(了悟佛理);悟禅(参悟禅理);悟道参玄(宗教语领会和推究宗教中玄妙之理)4 觉醒;觉悟通“寤”睡醒 [awake]行事,适有卧厌不悟者,谓此为天所厌邪?——王充《论衡·问孔》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江淹《杂体诗》怛惊悟兮无闻——《文选·潘岳·寡妇赋》5 又如:悟觉(觉悟);悟门(觉悟的门径)6 启发;使觉悟 [arouse]冀悟迷惑之心——《论衡·对作》7 又如:悟主(使主上觉悟);悟发(启发)8 通“晤”相对 [meet]过耳悟目之交——《潜夫论·明忠》悟言不如罢,从夕至清朝——《文选·谢惠连·泛湖归出楼中玩月》9 又如:悟对(聚会)10 通“牾”抵触 [conflict]大意无所拂悟,…——《韩非子》国无刑罚,则百姓之悟相侵也立见——《吕氏春秋·荡兵》人不敢悟视——《战国策·燕策三》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今人卒得鬼刺痱悟,杀雄鸡以傅其心上——《风俗通议·雄鸡》〈名〉1 悟性 [unstanding]如:悟捷(悟性敏捷);悟敏(思维敏捷)常用词组1 悟彻 wùchè[prehend pletely] 完全领会悟彻错误2 悟道 wùdào[grasp the truth] 领会道理,佛教指领会佛理悟道成佛3 悟会 wùhuì[grasp] 理解4 悟解 wùjiě[prehend] 对佛理的领悟;理解;领会他这句话我很久才悟解过来5 悟性 wùxìng[understanding;prehension] 指对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孩子有悟性,一点就明白隐藏更多释义 悟的英文翻译。

1 趾高气扬的趾的意思

趾高气扬zhǐ gāo qì yáng

中文解释 - 英文翻译

趾高气扬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趾高:走路时脚抬得很高;气扬:意气扬扬。走路时脚抬得很高,神气十足。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出自:《左传·桓公十三年》:“举趾高,心不固矣。”《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示例:但是那种~的神情总嫌有些不够大方罢。 ◎闻一多《复古的空气》

近义词: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目空一切

反义词:卑躬屈膝、奴颜婢膝、妄自菲薄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2 请帮忙翻译这两段文言文

原文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①出,则必餍(2)酒肉而后反。 除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展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3)间良人之所之也。”

蚤④起,施⑤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③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 间(7),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展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8)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9),而良人未之知也, 施施(10)从外来,骄其妻妾。

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注释

①良人:古代妇女对丈夫的称呼。②餍(yan):饱。③间 (Jian):窥视。④蚤:同“早”。⑤施(yi):斜。这里指斜行,斜从 跟随,以免被丈夫发现。(6)国中:都城中。(7)墦问:坟墓间。 (8)讪:讥消、讥骂。(9)中庭:庭中。(10)施施(shi):得意洋洋的样 子。

译文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 “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他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 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读解

这已经成了一则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孟子为我们勾画的,是一个内心极其卑劣 ,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他为了在妻妾面前摆阔气,抖威风,自吹每天都有达官贵人请他吃喝,实际上却每天都在坟地里乞讨。妻妾发现了他的秘密后痛苦不堪,而他却并不知道事情已经败露,还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读完这一段故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几分恶心。孟子的讽刺是辛辣而深刻的。孟子的原意是讽刺他那个时代不择手段去奔走于诸侯之门,求升官发财的人,他们在光天化日下冠冕堂皇,自我炫耀,暗地里却行径卑劣,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其实,在我们今天读来,也仍然可以感到生活中有这位齐国飞人”的影子。他们当然已不可能像这位齐国“良人”那样“有一妻一妾而处室”,无“妻妾”可“骄”了。但是可以“骄”同事,“骄”朋友嘛。今天我与某书记钓鱼,明天我与某局长喝酒,后天又是某大款请我上茶楼,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某小品讽刺的用名片打扑克,鞭挞的不就是这位齐国“良人”似的人物吗?

3 古文翻译

是苏秦刺股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

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

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

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

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

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

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

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

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

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

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

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

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

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

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

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

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

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

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注 释 (1)苏秦:战国时洛阳人,著名策士。连横:战国时代,合六国抗秦,称为约从(或“合从”);秦与六国中任何一国联合以打击别的国家,称为连横。

(2)说(shuì税):劝说,游说。秦惠王:公元前336至公元前311年在位。

(3)巴:今四川省东部。蜀:今四川省西部。

汉中:今陕西省。

4 古文势利鬼吴生的译文

译文:

有吴先生的人,老而趋势。偶尔参加盛大宴会,看到一个普通的迟到,基本满足他们面对,神色很傲慢。

不久,看到主人对他很恭敬,私下里问他,于是张伯起来了。吴先生还想关注致礼,张笑着说:“刚才已经领过半拱,但请求补回,不要再为劳。”当时人讥笑的。

原文:

有吴生者,老而趋势。偶赴盛宴,见一布衣者后至,略酬其揖,意色殊傲。已而见主人待之甚恭,私询之,乃张伯起也。吴生更欲殷勤致礼,张笑曰:“适已领过半揖,但乞补还,勿复为劳。”时人嗤之。

扩展资料:

势利鬼吴生启示:

见有权有势者便低三下四,见无权无势者则趾高气扬的人,古往今来不可谓不多。《势利鬼吴生》刻画了势利鬼吴生的丑态,意在告诉人们:切莫做像吴生那样的势利鬼,不要见有权有势的便低三下四,而见无权无势的则嗤之以鼻。

注释:

趋势:趋炎附势。趋:趋向。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

已而:不久。

乃:原来是。

更:又。

嗤:讥笑。

偶:偶然。

张伯起:即张凤翼,明朝著名戏曲作家,字伯起。

意色:神色。

适:方才,刚才。

但:只需。

乞:向人讨、要。

曰:说,回答。

询:问。

致:献给。

广席:盛大宴会。

恭:尊敬。

略:大概。

意:神情。

殊:极。

酬:应酬。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是什么意思,逐字翻译,再说一下里面所包含的语法

大体的解释参见楼下的热心网友,目测摘录自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这里再补充几点你所要的逐字解释,依次序排列。子:孔子。谓:评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