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晚秋的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这两句是说: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寻声望去,在那远处高高的楼头,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婉: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吹笛人,你只管在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可曾想到你的笛音竟这样地使闻者黯然神伤吗?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纪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杜牧如此激赏,恐怕就是由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这与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借菊之憔悴写人的愁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诗人说: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杜紫微览赵渭南卷,《早秋》诗云:“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咏不已,因目为“赵倚楼”。
明·廖文炳《唐诗鼓吹注解》:此在长安因感晚秋之景,而怀故园也。
明·陆时雍《唐诗镜》:三四景色历寂,意象自成。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弼列为前虚后实体。此羁迹长安,因感晚秋之景而怀思故园不得归以适志,而兴留滞他乡之恨也。次联“雁”字,“人”字,诗眼,用拗字,此独妙。承祐诗大抵清幽便捷,评者谓不减刘随州。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一联,杜紫微赏咏不已,称为“赵倚楼”,惜下联不称。
清·金圣叹《批选唐诗》:清耸。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通篇苦在一“空”字,可知?
清·钱朝《唐诗鼓吹笺注》:“云物凄凉”,晚秋也;“汉家宫阙”,长安晚秋也:此皆倚楼人之所望也。三又接笔以“残星几点”写“雁横塞”,再写晚秋;四即顺笔以“长笛一声人倚楼”作对。此真绝好章法,宜为千古绝。
清·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韵用“楼”字,唐人多有佳句,此“楼”字更用得妙。······“雁”、“菊”、”莲”、皆秋时之物;曰“几点”、“一声”、“半开”、“落尽”,皆写凄凉;而又以“静”字、“愁”字点破。“长笛”一句,写凄凉更透露。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高华新灿,赏杜紫微称美不置。
清·何焯《唐三体诗评》:第二万钧之力。“流”字起“动”字,蕴藉至此。
清·何焯《唐律偶评》:“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长笛”乃山阳之感也。五六“半开”、“落尽”言归期已后,犹不知几,岂有人执其手足耶?诗至此,安得不令杜紫微俯首!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调高气畅。其灵活处,炼字得力。“流”字落想佳。
清·王谦《碛砂唐诗》:真有灵气中涵、不可摸索之妙。何也?残星几点,天光欲曙矣;翔雁南飞,秋声已惨,况值长笛风清,动人旅思之时乎?悄然生感,倚楼独立,正觉难以为情也,陶铸成句,毫不道破,令人诵之,悠然远引,所以延誉当年、流传后世者,定精神与之俱在也(“残星”二句)。
清·赵臣瑷《山满楼笺注唐人七言律》:此不得志而思归之作也······三四“残星”、“长笛”,见景实事,而以“雁横塞”陪出“人倚楼”,自是兴体。格高调响,杜紫微吟赏不已,称之为“赵倚楼”,有以也。夫五之“篱菊静”,六之“渚莲愁”,正所以双逼起七之“鲈鱼美”,皆遥想故园景物也······“空戴南冠”,一“空”字最苦,其所以欲归,正在此。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此诗感秋思归,为达曙晓望,故有“汉家宫阙”之句······结言思归不得,借“楚囚”以托之。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第二句点长安。以长安结。三四佳,余亦平平。
清·曹锡彤《唐诗析类集训》:首以凄凉作骨,末结所以凄凉之意。
明朝一哥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人称三不朽的完人,是当时的全民偶像,但阳明先生还是没有他牛!
却说,明末清初,苏州有一户金姓(也有说张姓,到底姓金还是姓张,无从考证)人家,几代耕读传家,房屋十几间,田产百十亩,自给自足之余,还能养得起几个伙计和佣人。
这一年的冬至,长房媳妇终于临盆,婆婆婶子大娘丫环和请来的稳婆屋里屋外地忙活,走马灯似的穿梭,从晌午一直到掌灯时分,媳妇的肚子还是鼓鼓的。
金老爷子焦急地在客厅中倒背着双手踱来踱去,不时地朝着产房的方向张望。突然,他听见屋里传来“咳”的一声长叹,不觉停下脚步四下观看,没看见有人进来呀,哪里来的叹息声?而且听这叹息声,分明是一位老年男子的声音,老迈苍凉,却又底气十足。
金老爷子找来找去,最后把目光停留在客厅墙上挂着的一幅画上,那是一张孔子孔圣人的画像,只见这幅先师行教像上,孔老夫子衣袂飘飘、两手相扣,正笑呵呵地望着他,目光里写满了关切。这声长叹难道是先师孔子发出来的吗?
正在金老爷子犹疑不定、拿捏不准时,丫环从产房里跑出来报喜,说:“恭喜老爷,贺喜老爷,夫人给您生了一个孙少爷。”
金老爷子听了心里先是一喜接着转忧,那边孙子刚一出生,这边孔子就在叹气,什么意思?难道这小子惊动了孔圣人?八成将来要闯祸,而且闯的还不是一般的祸啊!思来想去,金老爷子最后决定,给这孩子取名为金喟,又名圣叹。
看看,金圣叹牛掰不?一出生连两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给惊动了,他更牛掰的事儿还在后头呐。
金喟打小果然天赋异常,聪明伶俐,几岁时已将“三百两千”背得滚瓜烂熟,到了十几岁时更是出口成章,各种官样文章殿体书都不在话下,街坊四邻、乡里乡亲都惊叹于他的才情,且看好他一马平川似的锦绣前程。
可金喟这孩子“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偏偏不按照常理出牌,行为乖张、举事荒唐,让时人跌破了眼镜——
耗费无度,以致常处贫困;无意功名,戏弄考官,藐视礼法;笃信神佛,擅长扶乩降灵,还自称收纳了30多个已逝女子为冥间弟子……呵呵,光凭最后这一条就够吓死人的啦!
自古,天下的读书人,都渴望着金榜题名,登阁拜相,诺个万户侯什么的,既可光宗耀祖,又可实现修齐治平的人生抱负,可金喟却视功名为粪土,一味地率性而为,难怪让孔圣人叹气,惹老母亲生气。
金圣叹从小饱读诗书,但他读书只是因为兴趣,并不是因为要步入仕途,出人头地,所以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嘻了马哈,不当那么一回事儿。
一次去省城应试,考题为“西子来矣”,要求做一篇八股文。金圣叹玩心大动,抓起笔来刷刷点点,一挥而就:开东城,西子不来;开南城,西子不来,开西城,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主考官阅卷时拍案大怒,马上在他的考卷上批到:“美人来矣,可惜你一个秀才丢矣!”结果,金圣叹这一幽默玩大了,把功名给玩没了,铩羽而归。
不只一次是这样,金圣叹总是这么的牛、这么地怪,逢考必去,每考一次,就被除名一次,他倒有的是耐性,每次来应试时都换个名字,照样嬉笑怒骂、玩世不恭。清人笔记说他,“每遇岁试,或以俚辞入时文,或于卷尾作小诗,讥刺试官”。
明明满腹经纶,却要剑走偏锋,要不怎么说他牛掰,牛掰得让孔圣人都大伤脑筋呢?
金圣叹习得四书五经,做得诗词歌赋,对那些无聊的诗词不感冒,更喜欢看小说,特别是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反反复复地看了,兴之所至还捉刀动笔,对《水浒传》里的人物批了个遍。
在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时,他特别讨厌梁山泊的首领宋江,称其为人虚伪奸诈,他最喜欢的是鲁智深。
虽然鲁智深是个不守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喝酒吃肉,没什么文化,满嘴的都是“腌臜泼才”,做事也是风风火火,可偏偏就是这位花和尚入了金圣叹的“法眼”,被他大笔一挥批为《水浒传》中的“上上人物”,为何?
因为,鲁智深一生行侠仗义,敢作敢为,活得洒脱,光明磊落。
还记得《水浒传》书上写的那一幕不?那天夜半,月白风清,水天共碧,鲁智深忽然听钱塘江涨潮以为是敌人到来,抡起禅杖就要打杀。
当寺内僧人告诉他是潮水来了,已经来了两次时,他突然大彻大悟,缓缓说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待焚香沐浴更衣后,竟然双手合十,坐化圆寂而去。
也许正是因为鲁智深涅槃,浴火重生,暗和了他当时的某种心境,金圣叹才如此不吝笔墨,借点评水浒人物之机,一浇他胸中之块垒吧。
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金圣叹所有的那些个荒唐与嚣张,只不过是他努力地在刷一种存在感的方式!看似离经叛道的金圣叹,胸膛里也有着一颗火热的心呐!尽管他常在出世与入世之间摇摆,举棋不定,但做为儒生的他,还是有一股子为民济世情怀,他期待学有所用,悬壶济世,虽向往自由,无意仕宦,但心底里一样的忠君爱国,渴望激情地燃烧。
一生自负大才,放浪形骸,却又命途多舛。金圣叹就这样一个人孤独地走着,走了很久,也走了很远。
继评点《水浒传》之后,金圣叹的人生似乎步入了正轨:刊行评点《西厢记》,注释杜甫诗集,编辑唐诗选集《唐才子书》,编写八股文应试范本《制义才子书》。著书立说之余,他还开堂招生讲学,旁征博引,颇负盛名。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这样一个为人孤高、率性而为、狂放不羁的人,竟然也低眉顺眼,涕泪横流了。
那是顺治十七年(1660年),当朝皇帝看了几篇金圣叹所写的诗文后,龙颜大悦,在御书房内,当着一群文人雅士点赞道:“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
消息传来,金圣叹随即“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
曾经辣么牛掰的戏弄考官、无视科考、无意仕途的一个人,为嘛皇帝随手点了一个赞就卸下了所有的盔甲和伪装,像个孩子一样,哭哭啼啼地跪下,面向北方给皇帝磕头!金圣叹呀,金圣叹,原来心高气傲、志大才大的你也并非是刀枪不入,你竟然也有软肋,而且泪点还这么容易让人戳中。
难道在狷狂,桀骜不驯这一切掩饰之下,金圣叹他也有着一颗孤独、脆弱、敏感、温暖的心?难道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是如此的渴望着被人理解、渴望着遇到知音,渴望着被赏识?难道这个叛逆的孩子,所有的率性而为,所有的玩世不恭,都是他向外界发出的一连串的信号“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答案是肯定的。原来,这么多年来,金圣叹所有的荒诞不经都是在刷一种存在感吗,褪去伪装,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在等,一直在等一个人,等一个能懂他、用他的人;在那个人没有出现之前,他只能像只小刺猬一样,抱紧自己、保护自己、温暖自己,用世人眼里的看不穿来对抗他内心的荒凉与无奈!
金圣叹一生处事乖张,文笔辛辣,牛掰了辈子,也玩了一辈子,连临终也还要幽上一默——
顺治十八年(1661年),吴县新任县令任维初为追收欠税,鞭打百姓,亏空常平仓的漕粮,激起苏州士人愤怒。三月初,金圣叹和100多个士人到孔庙聚集,悼念顺治帝驾崩,借机发泄积愤,并到衙门给江苏巡抚朱国治上呈状纸,控诉任维初,要求罢免其职。
本来是一件普通的民告官案,当时的清廷为威慑江南士族,就把这事儿给上纲上线啦,说他们“鸣钟击鼓,聚众倡乱,震惊先帝之灵”,并下令逮捕金圣叹等七名士人,在江宁会审,严刑拷问之后处“斩立决”。
好个牛掰的金圣叹,即便身陷囹圄,他还是那颗蒸不熟煮不烂的铜豌豆。
在狱中,他不仅谈笑风声,还变着花样地玩。一天,金圣叹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他会说出家藏宝物的下落或者惊天动地的大事来,便屁颠屁颠地拿来笔墨伺候他。没想到金圣叹却告诉他说:“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
行刑那天,刚逾知天命之年的金圣叹,披枷戴锁,却又泰然自若,昂然地向监斩索要一碗热酒,酣然畅饮,一边喝还一边说:“割头,痛事也;饮酒,快事也;割头而先饮酒,痛快痛快!”
喝完酒,碗一扔,金圣叹抬头看见,自己的两个儿子梨儿、莲子(小名)跪在法场一边掩面大哭,怜子如何不丈夫?他不禁心中难过。
可他仍从容不迫,为了安慰痛哭的儿子就说:“梨儿、莲子,快别哭了,好孩子,过来,爹爹给你们出个对联你来对对吧。”于是他吟出了上联“莲子心中苦”。
两个儿子跪在地上正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肝肠痛断,哪里还有心思和他对对联。金圣叹稍加思索后说:“你们俩快起来吧,别哭了,我替你对下联。”接着念出了 “梨(离)儿腹内酸”的下联。
一旁听者无不为之动容,黯然神伤。金圣叹上联的“莲”与“怜”同音,意思是他看到儿子悲切恸哭深感可怜;下联的“梨”与“离”同音,意即自己即将离别儿子,心中感到酸楚难忍。
这时,刽子手可不管它什么梨子莲子还是对子的,时辰一到,那边的监斩官一发出指令,这边的他就挥手一刀,手起刀落、刀落头落。
好个牛掰的金圣叹,没想到,临死前他也不忘再幽上一默,他的人头刚刚落地,便从耳朵里滚出两个纸团来。刽子手有些疑惑,捡起来打开一看,只见一个纸团上写着“好”字,另一个纸团上写着“疼”字,合起来即是:好疼!
好疼,真的是让人心里好疼啊!金圣叹,这一生的冷暖疼痛啊,都在这一刻,在刽子手手起刀落、人头落地的那一刻得到了彻底地解脱和圆满!
也许,这个世界上,只是也只有金圣叹一个人是哭着来,却是让别人笑着,看着他走的。
顺治十八年(1661年8月7日),据说,那年雪早,行刑前江宁突然下起雪来,铺天盖地,白茫茫一片,不辨天日。披枷带锁的金圣叹须发皆白、一身布衣,步履铿锵,面对这无情的天和杀人的地,他高声吟道:“天悲悼我地亦忧,万里河山带白头。明日太阳来吊唁,家家户户泪长流。”
吟罢,刀光一闪,遂成千古绝唱。从此,那个一出生便让孔子喟然长叹一声的人走了;只是孔子那一声长长的叹息啊,究竟是对他轻轻地咏哦,还是重重地浩叹呢?千古之谜,无人能解,只怕是金圣叹身后,再无一人,能让孔圣人如此地长太息以掩涕兮了!
鹧鸪
唐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诗词介绍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编辑本段
译文
鹧鸪在温暖的烟雾弥漫的荒地上面嬉戏,只见它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近。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相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编辑本段
“郑鹧鸪”
晚唐诗人郑谷,“尝赋鹧鸪,警绝”(《唐才子传》),被誉为“郑鹧鸪”。可见这首鹧鸪诗是如何传诵于当时了。字守愚。今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唐末著名诗人。郑谷7岁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
编辑本段
诗词鉴赏
鹧鸪,产于我国南部,形似雌雉,体大如鸠。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其声以抒写逐客流人之情。郑谷咏鹧鸪不重形似,而着力表现其神韵,正是紧紧抓住这一点来构思落墨的。
开篇写鹧鸪的习性、羽色和形貌。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崔豹《古今注》)。“暖戏烟芜锦翼齐”,开首着一“暖”字,便把鹧鸪的习性表现出来了。“锦翼”两字,又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在诗人的心目中,鹧鸪的高雅风致甚至可以和美丽的山鸡同列。在这里,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雕细镂的描绘,而是通过写其嬉戏活动和与山鸡的比较作了画龙点睛式的勾勒,从而启迪人们丰富的联想。
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咏其声。然而诗人并不简单地摹其声,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产生的哀怨凄切的情韵。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这一带,历史上又是屈原流落之地,因而迁客流人到此最易触发羁旅愁怀。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又蒙上了一层浓重伤感的气氛:潇潇暮雨、落红片片。荒江、野庙更着以雨昏、花落,便形成了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消肠断的氛围。此时此刻,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是不能嬉戏自如,而只能愁苦悲鸣了。然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反复吟咏,似又象游子征人涉足凄迷荒僻之地,聆听鹧鸪的声声哀鸣而黯然伤神。鹧鸪之声和征人之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这二句之妙,在于写出了鹧鸪的神韵。作者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而读者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并深深感受到它的神情风韵了。对此,沈德潜赞叹地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正道出这两句诗的奥秘。
五、六两句,看来是从鹧鸪转而写人,其实句句不离鹧鸪之声,承接相当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是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又是因鹧鸪声而发。佳人唱的,无疑是《山鹧鸪》词,这是仿鹧鸪之声而作的凄苦之调。闺中**面对落花、暮雨,思念远行不归的丈夫,情思难遣,唱一曲《山鹧鸪》吧,可是才轻抒歌喉,便难以自持了。诗人选择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又用“乍”、“才”两个虚词加以强调,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在诗人笔下,鹧鸪的啼鸣竟成了高楼**相思曲、天涯游子断肠歌了。在这里,人之哀情和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臻其妙;而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最后一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诗人笔墨更为浑成。“行不得也哥哥”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这是颇富想象的。“湘江阔”、“日向西”,使鹧鸪之声越发凄唳,景象也越发幽冷。那些怕冷的鹧鸪忙于在苦竹丛中寻找暖窝,然而在江边踽踽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返回故乡呢?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清代金圣叹以为末句“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这是很有见地的。诗人紧紧把握住人和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世人誉之为“警绝”了。
鹧鸪是我国南方的一种野鸟,似鸡而小,羽色大多黑白相杂,尤以背上和胸、腹等部的眼状白斑更为显著,常栖息于生有灌木丛和疏树的山野,鸣叫时常立于山巅树上。《本草纲目》卷四八:“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也哥哥。”古人感叹世路艰难,抒写离愁别恨,往往借鹧鸪啼声比兴。唐人郑谷这首咏鹧鸪的名作,也是重在表现鹧鸪啼声哀怨凄切,借以抒写游子的乡愁旅思,故清人金圣叹称其“深得比兴之遗”(《圣叹选批唐才子诗》)。
诗的首联描写鹧鸪的习性和形貌特征。“暖戏烟芜锦翼齐”,是说这种鸟喜欢在温暖的荒野里嬉戏,羽毛鲜明美丽又齐整。这种鸟与哪一种鸟比较相似呢?“品流应得近山鸡”,在类别上应当与山鸡相近。这首诗除题目外,在诗中并无“鹧鸪”二字,但从首联的描写中,读者已经可以看出或者说猜出是咏鹧鸪,而不是咏蝉或孤雁之类了。
颔联“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点染环境,形成凄迷意境、伤感氛围;而“青草湖”“黄陵庙”更可勾起读者对屈子怀沙、湘妃泣竹等历史传说的联想。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楚国诗人屈原遭谗去职,长期流浪于这一带,最后怀抱沙石自沉于汨罗江。黄陵庙即娥皇、女英二妃庙。相传帝舜南巡,死葬苍梧之山,二妃追寻至此,泪下沾竹,溺于湘江,后人在洞庭湖畔的黄陵山上立祠祭祖,这就是黄陵庙。游子在雨昏花落之时、湖边古庙之中,闻鹧鸪之啼,定会倍感其声之哀怨凄恻。清人沈德潜评论这两句说:“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句胜于‘钩陶格磔’(像鹧鸪啼声,指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中“正穿屈曲崎岖路,又听钩陶格磔声”之句)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唐诗别裁》卷一六)
颈联“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紧承上句“啼”字而来。游子一听到鹧鸪啼声,就禁不住以袖拭泪;闺中**刚开始唱曲,就传来鹧鸪的啼声,难过得把眉眼也低下来了。“乍”、“才”两个虚词极写鹧鸪啼声之感动人心,“征袖湿”、“翠眉低”以人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
尾联“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又回到鹧鸪雌雄对啼上来。“相呼相应”既明写鹧鸪对啼的特性,又暗指游子、佳人的心灵呼唤。在那夕阳西下时分,从湘江两岸的苦竹丛中传来雌雄鹧鸪一呼一应,好像在叫“行不得也哥哥!”怎不引起游子浓重的乡愁旅思?诗人吟咏鹧鸪,没有把主要笔墨用于描写它的形貌或摹拟它的叫声,而是着意表现它的叫声给人的感受,因而更为传神。
鹧鸪啼鸣动诗情
鹧鸪是一种并不起眼的鸟,但由于啼鸣与众不同,很像“行不得也哥哥”,颇为悲苦,故而常常勾起诗人们的离愁别绪,借以抒发哀怨感慨之情。如李益的《鹧鸪词》云:“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借女子之口,写思夫之念,感情深厚。
就笔者所知,唐代的一些名家,多有咏鹧鸪之作,就连诗仙李白也还有一首《山鹧鸪词》。韩愈的《晚次宣溪绝句二章》之一,写得极见情感:“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客泪数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边啼。”被贬他乡,在“客泪数行”的情景下,怎能还经得起鹧鸪的“耳边啼”?
唐代有三首《放鹧鸪》的诗写得甚为精彩,富于感情。先看罗邺的《放鹧鸪》:“好傍青山与碧溪,刺桐毛竹待双栖。花时迁客伤离别,莫向相思树上啼。”再看崔涂的《放鹧鸪》:“秋入池塘风露微,晓开笼槛看初飞。满身金羽画不得,无限烟波何处归?”好一个“何处归”,关爱之情跃然纸上。而李郢的《放鹧鸪》描绘得尤为生动细腻:“玉楼珠户养经时,放出雕笼久不飞。秦地游僧一弹指,楚城迁客重思归。岗田戏下晴风暖,茅垅惊啼返照微。山畔家家有罗网,莫救伤损好毛衣。”多么依依不舍!
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写的则是行役的艰难和闻声的悲苦:“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正穿屈曲崎岖路,更听钩陶格磔声。曾泊桂江深岸雨,亦于梅岭阻归程。此时为尔肠千断,乞放今宵白发生。”顾况的《听山鹧鸪》,似乎是听而无悲:“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看,一夜未断啼声,即使无伤感,恐怕也觉厌烦吧?
最为世人称道的,还得首推晚唐郑谷那首《鹧鸪》七律:“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伴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把鹧鸪之声与游子之情融为一体,既咏鸟,也咏人,读之清音袅袅,品之余味无穷,故元人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誉其为“警绝”,郑谷也因此诗被称为“郑鹧鸪”。
唐以后的鹧鸪诗数量虽然不少,但名篇佳作却不多。宋人张咏的《闻鹧鸪》是较好的一篇:“画中曾见曲中闻,不是伤情即断魂。北客南来心未隐,数声相应在前村。”辛弃疾的被人誉为“大声镗鞳”之作《菩萨蛮》的下阕,更是为世所传:“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词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借鹧鸪之声以抒爱国之情,道前人所未道。
明人刘基的《山鹧鸪》在描写中夹杂着抒情与议论,值得一读:“黄茅垅上雨和泥,苦竹岗头日色低。自是行人行不得,莫教空恨鹧鸪啼。”清人尤侗的《闻鹧鸪》,在写法立意上与刘基相似:“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为谁啼。”
作者简介
郑谷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卢纶诗鉴赏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诗的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我的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象“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
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1 金圣波《与熊素波》翻译
写《与熊素波》的作者叫金圣叹,而不是金圣波。
原文是:弟自幼闻海上采珊瑚者,其先必深信此海当有珊瑚,则预沉铁网其下。凡若干年,以俟珊瑚新枝渐长过网,而后乃会集众尽力,举网过海,而珊瑚遂毕举也。
唐律诗一二,正犹是矣。凡遇一题,不论大小,其犹海也;先熟睹之,如何当有起句,其犹信海之有珊瑚处也;因而以博大精深之思为网,直入题中,尽意踌躇,其犹沉海若干年也;既得其理,然后奋笔书之,其犹集众尽力举网出海也;书之而掷于四筵之人读之,无不卓然以惊,其犹珊瑚之出海粲然也。
译文是:我从小听说在海上采珊瑚的人,在开始时一定会深信这片海中应当有珊瑚,就先在海中沉下铁网。在若干年以后,等待珊瑚的新枝渐渐地长过网,然后才会聚集众人尽力,举网超过海面,珊瑚就会全部被收上来。
唐代律诗的第一二句,正像这样。遇到一个题目后,这个题目不论大小,它就像海;要先认真地看它,确定怎样写出起句,它就像相信海中有珊瑚的地方;因而把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为网,直接进入题中,充分考虑,它就像沉海若干年的时间;得到其中的道理以后,然后奋笔写下来,它就像聚集众人尽力举网出海;写完后书就在四座的人面前朗读,大家都非常惊奇,这就像出海的珊瑚那样灿烂。
2 金圣波《与熊素波》翻译
写《与熊素波》的作者叫金圣叹,而不是金圣波。原文是:
弟自幼闻海上采珊瑚者,其先必深信此海当有珊瑚,则预沉铁网其下。凡若干年,以俟珊瑚新枝渐长过网,而后乃会集众尽力,举网过海,而珊瑚遂毕举也。
唐律诗一二,正犹是矣。凡遇一题,不论大小,其犹海也;先熟睹之,如何当有起句,其犹信海之有珊瑚处也;因而以博大精深之思为网,直入题中,尽意踌躇,其犹沉海若干年也;既得其理,然后奋笔书之,其犹集众尽力举网出海也;书之而掷于四筵之人读之,无不卓然以惊,其犹珊瑚之出海粲然也。
译文是:
我从小听说在海上采珊瑚的人,在开始时一定会深信这片海中应当有珊瑚,就先在海中沉下铁网。在若干年以后,等待珊瑚的新枝渐渐地长过网,然后才会聚集众人尽力,举网超过海面,珊瑚就会全部被收上来。
唐代律诗的第一二句,正像这样。遇到一个题目后,这个题目不论大小,它就像海;要先认真地看它,确定怎样写出起句,它就像相信海中有珊瑚的地方;因而把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为网,直接进入题中,充分考虑,它就像沉海若干年的时间;得到其中的道理以后,然后奋笔写下来,它就像聚集众人尽力举网出海;写完后书就在四座的人面前朗读,大家都非常惊奇,这就像出海的珊瑚那样灿烂。
3 《与朱元思书》古文翻译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
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
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
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4 文言文 与顾章书 翻译仆去月谢病⑴,还觅薜萝⑵。梅溪⑶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⑷,孤峰限⑸日;幽岫⑹含云,深溪蓄翠⑺;蝉吟鹤唳⑻,水响猿啼⑼,英英⑽相杂,绵绵成韵⑾。既素重幽居⑿,遂葺宇其上⒀。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⒁。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⒂。仁智之乐⒃,岂徒语⒄哉!
译文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响,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这个地方有很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中心
表达了作者不追慕名利,愿回归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的生活。作者选择石门山隐居的原因为“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5 文言文董允传的翻译董允,字休昭,是掌军中郎将董和的儿子。先主(刘备)立太子,董允被选为太子舍人,又改任太子洗马。后主(刘禅)继位后,董允升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将要北征魏国,驻军汉中,考虑到后主年纪幼小,难以辨别是非曲直;因为董允心性公正,眼光明亮,想把宫廷内府的事务交由他负责。诸葛亮给后主上奏疏说:“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是先帝简选提拔起来留给陛下的。至于权衡取舍,规划补益,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言,都是他们的责任。我认为,宫中的事务,不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就一定能够弥补失误和疏漏,得到更大的收益。如果没有听到劝勉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董允等人,以表明他们的怠慢失职。”不久,诸葛亮请费祎作参军,将董允升任侍中,兼任虎贲中郎将,统领皇宫的宿卫亲兵。郭攸之性情向来平和温顺,只是凑数的官员而已。进献忠言采纳意见的任务,都由董允一人承担了。
董允处理政事注意制定防范措施,克尽匡正扶救的职责。后主刘禅常常想要挑选美女充实后宫,董允认为古代天子的后妃之数不超过十二人,现在后主的嫔妃美女已经充备,不应该再增加,就始终坚持,不答应选取美女之事。后主刘禅越发畏惧害怕他。尚书令蒋琬兼任益州刺史,上疏推荐费祎和董允,又上表说:“董允在宫内侍奉多年,辅佐襄助王室,应该赐予他爵位和封地,来褒奖他的辛劳和功勋。”董允坚决推辞,不肯接受。后主逐渐长大,宠爱宦官黄皓。黄皓善于阿谀逢迎,机敏狡黠,想要取悦后主,求得进身。董允时常对上正颜厉色地匡正后主,对下则多次斥责黄皓。黄皓害怕董允,不敢胡作非为。一直到董允去世,黄皓的职位没有超过黄门丞。
董允曾与尚书令费祎、中典军胡济等人相约出游宴饮,车马已经准备停当,担任郎中的襄阳人董恢前来拜访董允,表示敬意。董恢年纪轻轻,官职卑微,看见董允停止外出接待他,踟蹰不安,请求离去。董允不答应,说:“本来我之所以要出游,就是要和志趣相投的人一起游玩畅谈。现在您已经屈尊(来到我家),正要好好说说阔别多日蕴积的思念之情。舍弃这样的交谈,去赴那个宴会,不是我原来(做这事)的意图。”于是让人解下驾车的马匹,费祎等人也都停了车马,不再出去游玩了。董允遵守正道,礼贤下士,行事大都是这种样子。
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董允被加封为辅国将军。延熙七年(244),以侍中身份暂理尚书令职务,做大将军费祎的副手。延熙九年,董允去世。
6 桑怿传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原文: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
译文:
桑怿是开封雍丘人。考进士,两次没有考中,离家到汝颍一带游学,得到龙城几顷废田,回来后竭力耕种。年成不好,汝颍旁边众县盗贼很多。桑怿向县令说:“我愿意往来其中察访不法之徒。”于是召见乡间少年,告诫他们说:“偷盗不可做!我在这儿,不容许你们(偷盗)!”少年们都答应了。乡里有一个老人儿子死了还未装殓,盗贼在夜里盗走了他的衣服。老人害怕,没其他孩子,不敢上告, 着儿子的尸体,不能安葬。桑怿听说后很同情他,可是他怀疑是姓王的少年所为。夜里潜入他家,探摸他的箱子,没让王生发觉。第二天遇到他,问道:“你答应我不偷盗,现在又偷盗乡里老人的尸衣,不是你吗?”王生很震惊,(桑怿)就将王生推倒在地捆绑起来。(桑怿)后来被授予郏城尉。天圣年间,该任渑池县尉。一年多,又改任永安县巡检。枢密史对他说:“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 桑怿说:“用贿赂获得官职,非出我心,何况我贫穷无银。即使有,本来也不能那样做。” 枢密史很愤怒。桑怿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事迹大多如此类。
(桑怿)当初居住在雍丘时,遭遇大水,有两米仓的粮食,将用船运送。发现那些逃难躲水患的百姓,就抛弃了粮食,用船载让百姓。看到百姓年成不好,会聚乡里供养他们,直到粮食没有了才停止。桑怿擅长使剑和铁简,力量可抵过几个人,并且很有谋略。遇人时常表现的畏怯,好象力量不够。他为人不自大,也很注重在威仪方面修养,言语好象言不由衷。猛然与他相遇,不知他身形矫健并且勇武。庐陵欧阳修说:“勇力是人都所有的,可是能真正运用其勇力的太少了。像桑怿,可谓是义勇之士。他的学问不深却能做到,可能是天性。我本来就乐于为人作传记事,尤其喜欢司马迁善于作传,可是他所书写的都是伟烈奇节之士,喜欢读书,想学习他的作法,奇怪现今之人像司马迁那样作史的人太少了! 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 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而已。”
7 《金圣叹金先生传》的翻译译文:先生姓金,名采,字若采,吴县生员,为人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拘束,高傲奇特,傲视一切。
喜欢饮酒,善于评论书籍文章,对书籍文章的评论都是以前的人没有说过的。当时有凭讲授学问而闻名的人,先生总是站出来批驳这些人。
他在所住的地方贯华堂设置很庄严的座位,招收学生讲授经书。他所讲授的经书名叫《圣自觉三昧》,讲稿总是自己带着自己看,从不公开给别人看。
每次到讲堂开设讲座,声音洪亮,环顾四周时神采卓异,所有经史子集、笺疏训诂,和那些佛家、道家两教的经典及阐释经典的杂书,以及稗官野史、九彝八蛮所记载的内容,没有不被他评论的。议论纵横捭阖,中心贯通始终,讲得极其透彻。
座位下面听讲的僧俗侣众诸色人等崇拜到了极点,感叹说从没有听过这样的见解。先生就拍着巴掌自我赞许,即使以前讲学的人听说了,皱眉叹息,他也不予考虑。
先生向来和王斫山交情最深,王斫山本来也是侠义的人,一天他拿千金给先生,说:“先生拿这些钱去放贷生息,以后本金归还我,利息就给你补贴生活,行吗?”先生答应了,可是刚刚过一个月,那些钱已经被他挥霍一空了。于是就对斫山说:“这些东西在先生家,只是增添您守财奴的恶名罢了,我已经替您花掉了。”
王斫山笑了笑没有计较。明清易代后,先生断绝了做官进取的念头,改名叫人瑞,起字圣叹。
除了和亲人朋友谈笑之外,只是独自端坐贯华堂中,把读书著述作为追求。有人问“圣叹”二字是什么意思,先生说“《论语》有两次‘喟然叹曰’,在颜渊来说是惊叹圣人孔子,在孔子来说是赞叹弟子曾点。
我大概是曾点一类的人吧!”先生所评论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等书,根据次序编定为“六才子书”,都是有独到的眼光的。他尤其爱好讲《易》,对“乾”、“坤”两卦的评述,多到十万多字。
其它的评论还有很多,至今流传世上的著作,只有评点《西厢》、《水浒》、《唐诗》、制艺、《唱经堂杂评》的几种刊刻版本。传说先生在解读杜甫的诗时,他自己说有人在他的梦中传话说:“各种诗都可以评论,只是不能评论《古诗十九首》。”
先生于是把这个梦作为戒律。后来因为醉酒不受拘束地谈《青青河畔草》一章,不久,就遭遇悲惨的灾祸。
面对行刑时感叹道:“砍头是最痛苦的事,没想到我在无意中竟受到了这种痛苦。”先生死后,仿效先生风格评论著作的人,像长洲毛宗岗、徐增,江苏武进县的吴见思、许庶庵等人是最出名的,到现在求学的人还称赞他们。
曲江廖燕说:我读先生所评的各种书,标新立异,见解卓越,超乎常人所想,我感觉千百年来,到他这里才别开生面。唉!多么优秀的人啊!虽然遭遇惨祸,却并不是因为他犯了罪,有德行的人都为他悲伤。
然而评价他的人说文章奥妙的秘诀,就是天地奥妙的秘诀,如果阐明得太透彻,不可避免会触犯鬼神的忌讳,这样看来先生的灾祸,大概也有一些致祸的原因啊!但是先生画龙点睛的评论,教人写作诗文的方法,使普天下后来求学的人,完全领悟写文章布局构思的方法,这是先生的功劳啊,这功劳又怎么会小呢!他的灾祸虽然冤屈一时,但是他的功劳确实为以后千年万代开拓了局面,难道不卓异吗!我路过吴门,去寻访先生的故居,然而没有人知道他的住处,于是我就写诗来悼念先生,并写下像这样一篇关于他的生平大概的传记。
8 文言文翻译 阎百诗天质奇钝阎百诗先生是国中的经学大师,记忆力非凡。但是他的天资是非常愚钝,他小时候读书,(一本书)背诵上许多遍才略微明白,他的身体又容易生病,他母亲不让他读书,他就暗暗记着不张口。就这样过了十年,一天,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再看以前所读的书,一点都没有疑惑的地方。这是因为辛苦地堆积精力才会这样。世上的人以自己的愚笨而退缩。或者以自己生病为借口而荒废学业的人,和百诗先生相比,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原文:阎百诗天质奇钝
出自 清 阎百诗《尚书古文疏证》
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如是者十年。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世之以下愚自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阎若璩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祖父阎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
阎若璩一生治学,多有著述。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尚书古文疏证》一书的问世。《古文尚书》系若用古文字书写,西汉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比当时流传的今文《尚书》多25篇。
南朝、隋、唐、宋以来学者传诵的系东晋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和汉代孔安国的《尚书传》。但自南宋吴(木或)、朱熹开始怀疑此书是后人伪作,元吴澄著《书纂言》、明梅(上族下鸟)著《尚书考异》考辨其伪,但尚无定论。阎若璩年二十读《尚书》,即疑其伪,沉潜三十余年,乃尽得其症结所在,作《尚书古文疏证》八卷。
二、启示
只要刻苦勤奋,就会学有所成,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
9 《元史·杨景行传》文言文翻译杨景行,字贤可,吉安太和州人。
延祐二年进士及第,授官为赣州路会昌州判官。会昌百姓历来不知凿井饮水,都汲河水食用,所以多患疾病;也不知道使用陶瓦,而是以茅草盖屋顶,因而多发生火灾。
杨景行教当地百姓凿井饮水,以陶瓦代替茅草建屋,民众才免受疾病、大灾之害。当地有十个豪民,号称“十虎”,干扰政事,危害百姓,杨景行将他们全部拘捕,绳之以法。
于是创办学舍,礼敬儒生并以他们为师,劝导百姓开拓肥沃的田地以缮养士人,管弦诵之声于是盛行起来。调任为永新州判官,奉郡府之命,核实百姓田地,铲除了多年的积弊,奸邪欺瞒之事都无地自容,贫穷孤弱的百姓得以仰赖。
改任为江西行省照磨,转任抚州路宜黄县尹,处理解决了长久得不到解决的冤狱数十件。升任为抚州路总管府推官,揭发惩治许多奸邪之事,郡中因而没有冤狱。
金溪县刁民陶甲,财大而凶恶奸险,曾多次诬陷本县长官,使他们被罢官离职,从此官吏们都畏惧他,不敢将其治罪,陶甲因而在一郡横行不法。杨景行到任后,依法严惩陶甲,将其流徙五百里之外。
金溪县豪猾僧侣云住,挖掘民家墓家窃取财物,事情被发觉,官员受其贿赂,放宽不治。杨景行严格审理,云住也想以贿赂打动杨景行,杨景行却不为所动,云住又贿赂主持政务的官员,以强横的言辞相威胁,杨景行仍置之不理,终于将其绳之以法。
从此豪强之民收敛劣迹,善良百姓得以安宁。转任为湖州路归安县尹,奉行省的命令,整顿荒田田租,百姓中没有一人对官府欺瞒。
杨景行所经州县,都有良好政绩,离去的时候,百姓立碑刻石颂扬他。
其一:夏日七月,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不动,又没风,又没云。前庭、后庭简直像烘炉一样,连鸟都不敢飞出来。浑身上下淌汗,横的竖的像小河一样。饭送到面前来了,也没得胃口。于是叫人把席子铺在地上,想躺着,地上又湿漉漉的像膏子一样。苍蝇也来凑热闹,趴在我脖子上、鼻子上,赶也赶不走。正无可奈何的时候,突然天黑了,及时雨大如车轮,澎湃之声,如同数百万战鼓轰鸣。屋檐上落雨大得像瀑布。此时身上的汗顿时消失,地面干燥得像被扫过一样,苍蝇也走光了,饭也吃得下了,不亦快哉!
其二:分别了十年的朋友,突然乘夜来临。开门才作完揖,也来不及问他是坐船来、走路来,也来不及请他坐床上或是榻上,直接快步进内室,谦恭地问内人:“亲爱的,你能不能像苏东坡的老婆一样,拿出一斗酒来?”内人欣然地拔下金簪给我。算了一下,换了钱,够喝三天了。不亦快哉!
其三:独自坐在空空的书房里,正想着晚上床头总有老鼠为患,实在让人烦恼,不知道戛戛声那是我的什么东西被它咬坏了,嗤嗤声,又是我的什么书被咬碎了。心里正猜疑,也不知道怎么办好。这是忽然看到一只狻猫,瞪着眼,摇着尾,似乎在窥探什么。我歛声屏息,等了一下,只见它疾跑如风,唧的一声,而老鼠就被消灭了。不亦快哉!
其四:把书斋前的垂丝海棠、紫荆等树都拔去了,腾出地方,多种了一二十株芭蕉。不亦快哉。
其五:春天的晚上,和一群豪爽的兄弟大口喝酒,喝到半醉时,想不喝了不行,要再喝又喝不下。旁边有一个懂我心意的小童,忽然就拿出大纸炮仗十余枚,于是我起身离席,点火放炮。硫磺的香气从鼻子直进到脑子里,顿时浑身舒服。不亦快哉!
其六:在街上逛的时候看到两个措大为一个道理争得脸红脖子粗,像是不共戴天的仇人。两人又一会高拱手,一会低曲腰,满口还在者也之乎的。两人剌剌不休,看样子像是说上一整年也完不了。这时忽然有个壮汉甩着胳膊过来,耍起威风,一声怒喝,把两人打断了。不亦快哉!
其七,子侄们背书烂熟,像瓶中泻水。不亦快哉!
其八:饭后无事,到市集上闲逛。见到小玩意,把玩了一会,就买下了。本来已经成交了,但价钱差了一点点,买东西的货郎又说个不停,不肯让价。于是就从袖子里掏出银子,重量和刚才的要价差不多,丢给货郎。货郎马上改换出笑脸,拱手连称不敢。不亦快哉!
其九:,饭后无事,翻箱倒柜。发现新旧欠条有几十上百张。欠钱的人有的死了,有的还在,但总之都是不会还钱了。于是偷偷地点火烧干净了,仰看长天,万里无云。不亦快哉!
其十:夏日里,披着头,光着脚,自己撑着凉伞遮太阳,看壮汉一边唱吴歌、一边踏桔槔。水一下子汹涌而上,仿佛翻银滚雪。不亦快哉!
其十一:早上刚睡醒,隐隐听到家人的叹息声,说是某人昨晚死了。于是急忙把人叫来询问,原来死的是城中最有心计的人。不亦快哉!
其十二:夏天早起,看别人在松棚下,锯大竹子作桶。不亦快哉!
其十三:天气阴了足足一个月了,搞得人如醉如病,睡觉总睡不醒。忽然听到群鸟一起鸣叫天晴了,急忙伸手拉开帘帷,推窗一看,日光晶荧,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其十四:夜来听说某人是个素心人,第二天试着去探访。进了他家的门,偷偷看了看他的卧室,见到所说的这个人,正坐在书桌前,面朝南,看一封文书。他看到有客人来了,默默地作了一揖,就拉着我的袖子叫我坐下,说:「先生既然来了,那就一起看看这封文书吧。」于是和他相与欢笑,直到日落。这时他自己觉得饿了,于是缓缓问客人道:「先生也饿了吧?」不亦快哉!
其十五:本来不想造房子,偶然得到一笔闲钱,于是就造房子了。从这天开始,要木头的,要是头的,要瓦的,要砖的,要灰的,要钉子的,无晨无夕,不来到两耳边聒噪。最后搞得没钱了,为了做房子,以至于罗雀掘鼠。可是还是没有房子住,只好安之如命。忽然一日房子竟然落成了,于是刷墙扫地,糊窗挂画。等工匠们都结算清楚离开了,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分榻列坐,不亦快哉!
其十六:冬夜饮酒,越喝越冷,推窗一看,雪有巴掌那么大,已经积了三四寸厚了,不亦快哉!
长安晚秋的作品鉴赏
本文2023-10-21 07:49: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