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书法发帖?
应该说是法帖,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大都将文字书写在竹或木制成的薄而细长的片上,称简牍或简书;或者书写在丝织品上,称为帖。在造纸发明以后,凡书写在纸或丝织品上的、篇幅较小的文字均称之为帖。在唐代由于帝王的喜爱,出现勾摹前人墨迹集帖,如《万岁通天帖》。到宋代又出现了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将其镌刻在石或木板上,然后拓成墨本并装裱成卷或册的刻帖。这种刻帖即使古人的书法得以流传,并扩大其影响,又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故又称之为法帖。
明清之际,随着印刷业的发达和人们对书法学习的需求,汇集前人书法墨迹,镌刻法帖持续不断,规模也越来越大。除上述《万岁通天帖》外,历史上著名的法帖还有《淳化阁帖》、《绛帖》、《潭帖》、《大观帖》、《宝晋斋法帖》、《真赏斋帖》、《停云馆帖》、《余清斋帖》、《墨池堂选帖》、《快雪堂法书》、《三希堂法帖》等等。
米芾(1051年-1107年[1]),北宋书画家。初名黻[注 2],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北宋著名书法家、书画理论家、画家、鉴定家、收藏家。
米芾祖籍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迁居襄阳县(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号称“米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召为书画学博士,擢南宫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米芾在官场上并不得意,其“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因其衣着行为以及迷恋书画珍石的态度皆被当世视为癫狂,故又有米癫之称。
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米芾年十岁,写碑刻,临周越、苏轼字帖,人谓有李邕笔法。
宋治平四年(1067年),米芾随从母亲阎氏离乡来到京都汴梁侍奉英宗高皇后。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继位,因不忘米芾母亲阎氏的乳褓旧情,恩赐米芾为秘书省校字郎,负责当时校对,订正讹误。
宋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年),由秘书省校书郎改临桂尉。 神宗熙宁八年乙卯(1075年)十月,上半年任临桂县、含光县尉,十月后任职长沙,至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米芾来黄州访苏轼。这年,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有这样记载 。米芾以书法名世,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苦练。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在江淮间,任发运司属官。同年,苏轼生病,米芾多次拜访并送“麦门冬饮子”于北沙东园。东坡有诗《睡起闻米元章冒热到东园送麦门冬饮子》。八月中秋,苏轼去世,米芾作《苏东坡挽诗》五首。
崇宁二年癸未(1103年),由发运司属官改任太常博士、书学博士。崇宁三年甲申(1104年)仲春,任书学博士,后任无为军知州。崇宁五年丙戌(1106年),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
大观元年丁亥(1107年)三月,任淮阳军知州。后卒于任上,葬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丹徒西南长山脚下。
扩展资料
米芾的趣闻轶事
一、装癫索砚
米芾喜爱砚台至深,为了一台砚,即使在皇帝面前也不顾大雅。一次宋徽宗让米芾以两韵诗草书御屏,实际上也想见识一下米芾的书法,因为宋徽宗也是一个大书法家,他创造的“瘦金体”也是很有名气的。
米芾笔走龙蛇,从上而下其直如线,宋徽宗看后觉得果然名不虚传,大加赞赏。米芾看到皇上高兴,随即将皇上心爱的砚台装入怀中,墨汁四处飞溅,并告皇帝:此砚臣已用过,皇上不能再用,请您就赐予我吧皇帝看他如此喜爱此砚,又爱惜其书法,不觉大笑,将砚赐之。
米芾爱砚之深,将砚比做自己的头,抱着所爱之砚曾共眠数日。他爱砚不仅仅是为了赏砚,而是不断地加以研究,他对各种砚台的产地、色泽、细润、工艺都作了论述,著有《砚史》一书。
二、米公洗墨
米芾是一位受人崇敬的清官廉吏。据史料记载,米芾为官的一大特点是“用文雅为治,尚礼教,祛*祠”。北宋绍圣四年,米芾出任江苏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主政两年,多有惠政。
期满离任时,乡绅百姓略备薄礼为他送行以示感念,米芾一一婉拒,并再三叮嘱家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还亲自逐一检点行李,生怕家人暗自夹带。
米芾发现自己常用的一支毛笔上沾有公家的墨汁,便让家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离开县衙。米芾临池洗墨,不带走安东的一点点墨汁,清清白白上路,一时传为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洗墨的水池取名为“米公洗墨池”并立碑记之。
三、米芾拜石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据《梁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测。
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
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满。
-米芾
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安徽省无为县城内西北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于崇宁三年任无为知军时所建,米公祠,原名宝晋斋,位于无为县城内西北隅,为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任无为知军时所建。米芾崇尚晋人书法,他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献之《十二月帖》墨迹后,自题斋名——宝晋斋,以收藏晋人字画墨迹。时值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他将3种法帖摹刻上石,并于“宝晋斋”前掘池建亭,即墨池、投砚亭。他公余之暇在此读书挥毫,还在公署西侧立一形如老翁之石,每天抱笏揖拜,时人以为怪癖,故称此石为“拜石”。
米芾在无为军的任职自崇宁三年(1104年)7月直到崇宁五年(1106年)秋冬间离任,两年多时间。米芾离任去世后,无为人在宝晋斋的旧址上建米公祠以示纪念。
原斋毁于兵火,明万历二年和清乾隆元年两次重修;乾隆三十七年,县守张公侨摹陈洪绶所画拜石图刻于碑;三十九年县守张琨玉始建拜石轩、书画舫和香月亭,并自为记勒于石。清咸丰元年又毁于兵火。光绪丁丑年知县王峻又重修,建米公祠3楹,门居中,于池之左右盖耳房3间,外侧缭以土垣并间取竹篱,环池循势垒假山,并搜集米公遗刻“墨池”、“画菜”2碑和其它石刻移入祠内。
民国年间在旧址上建县图书馆。又建立县文物管理所,内藏历代名家碑刻百余方,有宋徽宗楷书《题唐十八大学士》,米芾篆书《御制文宣王赞》等。后来由于兵火,祠内大部分文物被毁坏,米芾当年所藏碑刻早已毁失。解放后,仅存墨池、投砚亭、拜石和部分碑文,主要是清朝末期任江苏按察使的刘秉璋携带至无为。建国前大量碑刻散置于其在无城的私宅中,1950年,全部移入米公祠,妥善保存。1981年9月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保护这处世人瞩目的历史文化遗产,2002年10月,无为县政府启动米公祠修复工程,分两期建设。米公祠一期修复工程充分考虑乾隆《无为州志》所反映的“墨池图”,采用清代建筑风格,新建宝晋斋、聚山阁,修复墨池、投砚亭等景点。投资300余万元,修复扩建后的米公祠占地4000平方米,藏有包括米芾手书石碑在内的历代珍贵书法碑刻150多方,建成宝晋斋、墨池、投砚亭、聚山阁、杏花泉等重要景点。同时增建无为历代名人馆、碑廊等新建筑。二期将搬迁无为图书馆,建立博物院、无为名人馆、文物陈列馆等项目,恢复米公祠原貌,届时游人可以亲身感受“投砚止蛙”、“米芾拜石”等美谈和传说。2010年11月在米公祠修复、扩建的基础上正式建立米芾纪念馆。
中国书法艺术载体之一。在纸张发明之前,古人大都将文字书写在竹或木制成的薄而细长的片上,称简牍或简书;或者书写在丝织品上,称为帖。在造纸发明以后,凡书写在纸或丝织品上的、篇幅较小的文字均称之为帖。在唐代由于帝王的喜爱,出现勾摹前人墨迹集帖,即《万岁通天帖》。到宋代又出现了汇集历代名家书法墨迹,将其镌刻在石或木板上,然后拓成墨本并装裱成卷或册的刻帖。这种刻帖即使古人的书法得以流传,并扩大其影响,又是学习书法的范本,故又称之为法帖。明清之际,随着印刷业的发达和人们对书法学习的需求,汇集前人书法墨迹,镌刻法帖持续不断,规模也越来越大。除上述《万岁通天帖》外,历史上著名的法帖还有《淳化阁帖》、《绛帖》、《潭帖》、《大观帖》、《宝晋斋法帖》、《真赏斋帖》、《停云馆帖》、《余清斋帖》、《墨池堂选帖》、《快雪堂法书》、《三希堂法帖》等。 除指书法的临帖外,还指写有佛法等的具有魔力的字符咒语,如《西游记》中写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箴言的压帖,如来佛用来将大闹天空的神猴压在五行山下,只等去西天经过的玄奘法师揭去。
故,法帖是由唐太宗发起的
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非常扎实的相关专业基本功训练,相信你也看过和了解不少相关成功人生的传记。同样,如果没有一颗非常人的恒心和坚持不懈的毅力,相信智商再高的人都是不可能走向成功的。就算他通过一些所谓的捷径达到自己的目的,相信迟早有那么一天仍然会付出他不曾有甚至是比以前多出N多倍的代价!
什么是书法发帖?
本文2023-10-21 07:51:2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