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伏羲
在中国古代传说时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显赫。然而,自古及今,关于伏羲氏的名号、时代、地望、族系等问题争讼不已;伏羲是人还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还是两人?这些问题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们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确立的历史过程,上述这些问题便会自然得到解决。
一、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之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犠”(《汉书·古今人表》)、“炮牺”(《汉书·律历志下》)“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于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战国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论语》、《墨子》、《左传》、《国语》、《孟子》等对伏羲未置一词。既便是记载神话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经》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2处出于“内篇”,3处出于“外篇”。在“内篇”与“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属于“内篇”的《庄子·人间世》:“是万物所化也,禹、舜应物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庄子在这里将伏羲列在禹、舜之后。《庄子·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以袭地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这里是说“道”体无形、功用无限,狶韦氏运用“道”来整顿天地,伏羲氏运用“道”来调和气。此段人神相杂,星月并现,十分混乱,《庄子》的许多注家疑为后人添加。我认为指其为后人添加则未必,但起码说明伏羲在这里尚未从神话脱形为人祖。
《庄子》“外篇”学术界历来认为是战国末或秦汉时期庄子后学所增益,不出于庄子之手,时代晚出。《庄子·胠箧》:“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犠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伏羲位列轩辕黄帝之后,神农之前。《庄子·缮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庄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说,美人不得滥,盗人不得窃,伏戏、黄帝不得友。”在这两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颇近于后世所列。
《庄子》一书之中,伏羲名号有三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犠”、“伏戏”,前后不统一;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之后,或在其前,地位渐次升高。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过程中,是一个不确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庄子》之后的典籍,如《管子》、《荀子》、《商君书》诸书所记伏羲,或为由《庄子》移入,或为秦汉所掺。《易·系辞》托名孔子所作,其实大部分为秦汉间人所撰。《系辞下》记载伏羲功业最著:“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段话影响甚大,但叙述伏羲功业如此全面系统,当出于秦汉年间,不会早于《庄子》。
《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所记伏羲有两处,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封禅书》中借管仲言:“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司马迁治史严谨,由于当时对伏羲传说语多谶误,难以辨识,虽不否认,但记之存疑。
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详见下析)《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认为伏羲氏“继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黄诸帝继伏羲而王。《白虎通义》言:“三皇者何谓也,伏羲、女娲、神农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晋代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是一部专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的史书,所叙上起三皇,下迄汉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业:“继天而王”、“作八卦”、“造书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我们注意到,皇甫谧说:“女娲氏……承庖牺制度。……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他一方面把伏羲当作一个古帝,另一方面将《庄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称统统纳入伏羲名下,“皆袭庖牺之号”,其实是把伏羲当成一个时代,这样,伏羲的赫赫功业,就未必是一人所创。(注:由于象形文字出现在铜石并用时代,造字者乃黄帝轩辕氏的助手仓颉,故伏羲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造书契”的说法立据不足。)
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诏》和唐太宗《修晋书诏》均以伏羲为中华文化的肇始者,所谓“伏羲以降,因秦斯及,两汉继绪,三国并命,迄于晋宋,载笔备焉”。至唐开间,司马贞为《史记》补写《三皇本纪》,综述、补充前世有关伏羲的文献材料,成一篇较为完备的史传。至此,伏羲在历史古代典籍中历史化的过程全部完成。
统上所述,在传世文献典籍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是在战国中晚期以后从《庄子》开始出现并逐渐载入正史的。春秋以前典籍未见伏羲。战国以至秦汉,时代越往后,关于伏羲的记载越详细,伏羲功业越卓勋,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这说明,在传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凌乱到系统的衍化过程。
二、原始神话中作为创世神的伏羲
追溯伏羲传说的源头,有两条路径,除了上述从古代传世文献中找寻其踪影外,还有一条路径,即神话学、民俗学的方法。
近人对于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著《伏羲考》[1],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 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被广泛征引,已为不易之论。但近来亦有疑议者,林声认为伏羲的传说不是由古苗蛮民族的遗裔传入的,南方少数民族中洪水后兄妹相婚的传说起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记载的盘古;伏羲与女娲也本不相干,两者合谱归宗成为“一家人”是在唐开之后[2]。常金仓认为闻一多是从抗战时“中华各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政治目的出发立论,以政治代学术,以西方图腾说和人类学理论附会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创世立据不足[3]。二人均对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创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问。
《论衡·谈天》:“说易者曰:‘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这个混沌之物即气,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
人皇伏羲
《人皇伏羲》是由曹荣指导,谭耀文等演员主演的一部影片,也是由神话传说改编的故事。主要讲述的就是伏羲女娲为人类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歌颂了他们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情愿付出一切的伟大精神。
《人皇伏羲》剧照
当然影片中也反映出了上古时期中先人们的特殊的文化意义。为了能够更加真实的呈现出上古时期的美好,《人皇伏羲》特地选择在太陵昊等著名的文化遗址中拍摄。
《人皇伏羲》主要就是通过对伏羲的描写,讲述了他光荣的一生。伏羲也是上古五个天帝之一的人物,据说出生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甘肃天水,他所生活的时代就是我国历史上旧石器快要结束的晚期阶段。伏羲的出现给当时的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全新的文化,首先伏羲根据自己对于天地万物的了解从中钻研出了八卦占卜之术,也是由他教会了人们用绳子结网,用于狩猎和捕鱼等。根据传说和一些古籍所记载,伏羲一共活了一百一十一年,在这么多年中,流传出大量关于伏羲的传说。而他和女娲的故事经过岁月的沉淀也加上了各个地方独特的特色和风格。
《人皇伏羲》的导演曹荣曾经说过,想要通过这部影片将伏羲文化讲述给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也让伏羲文化能够更加深远的传播出去。而他也深深的相信谭耀文和孙菲菲两位演员也可以更好的诠释出伏羲和女娲的精神,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人皇伏羲》所带来的精彩演绎吧。
伏羲和女娲的关系伏羲女娲都是上古的神,伏羲是开创了新的文明文化的第一人,他发明了八卦和教会了人们用网捕鱼狩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缺少生活资源的窘迫境地。而女娲也是人类的创造者,是始母神。那么伏羲和女娲的关系是什么呢?传说伏羲和女娲的关系是结婚的夫妻。如果要讲述他们的关系那就要从上古时期说起了。
女娲尊像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伏羲和女娲是一对兄妹,在两个人很小的时候发生了一次很大的洪灾,世界上的人全部都死去了,只有伏羲和女娲因为藏进了一只巨大的葫芦里才活了下来。后来洪水退去,兄妹两个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靠着自己的能力慢慢长大。后来两个人都觉得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实在是太孤单寂寞了。于是伏羲提出要和女娲结婚,这样以后就可以繁育出更多的人类。但是兄妹通婚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伏羲就对女娲说明若是不这样做,那么当他们两个死了之后人类就要灭绝了。女娲也觉得有道理,两个人便决定用占卜的方式询问天意。两个人登上了很高的山顶,一人手中拿着一只石磨,相约如果石磨最后能够磨合就说明上天也愿意看到两个人的结合。最后两只石磨从山顶滚到山下,居然真的磨合在一起,于是两个人就结婚成为了夫妻,从此之后生儿育女,大地上的人类渐渐多了起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伏羲和女娲的关系真的就是既是兄妹也是夫妻,两人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他们的行为确实改变了人类即将灭绝的危机。
伏羲和黄帝说到伏羲和黄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们是中国的神明,可以算是人类文明的始祖。
伏羲画像
伏羲和女娲是同一个时期的人,他是早于黄帝存在的,所以感觉他的形象比较具有神话色彩,曾经我一直认为他和女娲不是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是想象出来的人物。而黄帝,我们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学过,他是真正存在过的,而且确实是带领人们做了很多事情,这些事情都有利于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例如,黄帝教人们如何盖房子、他的妻子教人们养蚕和弄蚕丝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伏羲和黄帝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对于伏羲的认识。由一开始坚定地认为他不存在,到现在开始怀疑他的存在。许多古籍都说,伏羲又名伏风氏,是中国古代“三皇五帝”中三皇的首位人物,他的地位等都十分显赫。可是据资料显示,关于他的传说,在战国中期之前都没有出现过,所以,他的传说真的有可能是人们编撰出来的。
关于伏羲和黄帝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来说的话,他们之间其实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的,因为在那个年代就还没有关系之说。如果用现在的关系网去看他俩的关系的话,我们可以将他们放在一个公司,然后,伏羲是这个公司的创立者,黄帝是隔了好几代的继承者,他是将公司做大的那个人。所以他们都同时进了光荣榜,被人们称颂。
伏羲先天八卦图在传说之中,人们常用的八卦图是太昊伏羲大帝所绘制的,因此叫做伏羲先天八卦图。八卦,是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几万年的一直哲学,一种智慧。阴阳之间相互转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黑白分明,又互补的很。
八卦图
人生而在世,无论吉凶,化险为夷,逢凶化吉。
八卦图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有阴有阳,推演着八种变化,继而再次产生变化。大自然的一切一切,都在这一张会变动的图示之中。每一卦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事务,整个宇宙,都在这八卦之中。阴阳五行,世间所有。
人们常用八卦图算命和看风水,因为是中国自古传承的古老文化,对于中国的其他文化,比如中医、中华武术、古典乐曲、数学运算之类也有了很大作用。道教,是中国自己纯粹的一门文化,讲究一个修身养性。在人们悟道的时候,身后的墙上往往会画着一个伏羲先天八卦图。**电视剧中的那些道士们的处所、道袍或是道具,上面也多是绘制着八卦图。太上老君炼丹,有些版本的太上老君的衣服图案也是八卦图,炼丹炉上刻着八卦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拿八卦图举例,八卦图卦象多变,还分为基础演变后卦之类,不一而足。世间万象,各种推理演变,都在图中。当然,人们学艺不精的时候,也不要太过迷信八卦图,万一误解了八卦图的意思,就不好了。
中国的历史,直到司马迁的 《史记》 成书,都含有许许多多的神话传说成分。这很大的因素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有关系。典籍没有了,后来的人们只能凭借传说写书,如果连传说也不写,就什么都没有了。
伏羲、黄帝、女娲、尧、舜、禹、汤,等等历史人物,都是传说中的人物,既没有文献根据,也没有考古发掘证据。
国外的历史学家,最怕研究中国历史,除了神话故事,就是伪造、篡改的史书。
中国人最喜欢添油加醋、最喜欢无中生有,最喜欢牵强附会,所以中国的传说最不可靠。
所以呀,是不能相信这些的。
伏羲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楚帛书记载其为创世神,是目前中国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创世神。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伏羲造字的 故事 ,欢迎大家观看。
伏羲造字的 传说 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是用结绳记事的。多一只羊,打一个小结;多一头牛,打一个大结。结满十个小结就打一个圈,十个圈就是一百。人们把绳子挂在墙上,一家的账目就清清楚楚了。可是时间一长, 绳子被老鼠咬断了,账目也全乱了。为了弄清账目,人们之间互相争斗起来,你打我,我打你,天下大乱。折叠造字
有个大神叫伏羲,看到人们这样争斗,心里很着急,他躺在天台山顶想办法。他看看天,天上有太阳,有月亮,太阳只有一个,就画了一个小圈表示一。加上月亮是两个,画两个小圈就是二。三个小圈是三,四个小圈是四。可是画圈太麻烦了,就改画点,后来又改画线。这样,一、二、三……数字就造出来了。可是数字大了,就要画很多划,比如,十就要画十划,多麻烦呀。伏羲又开动了脑筋。他看看自己的手,有五个手指,四指并拢是一条线,拇指横生在另一边,就成了一个"丫",伏羲就用它来表示五,"丫"一造出,"十"字、"廿"字也造出来了,这就简单多了。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光有数字还不行,还得有其他的字。伏羲又看看天,看看地,按照万物的形状造出了日、月、水、火、山、石、田、土、羊、鱼、牛、人等几百个字。伏羲心里可高兴了。折叠后续
正在伏羲得意的时候,有个小孩来找他,小孩说:"伏羲王,你造的字恰当不恰当""你说恰当不恰当""我说有很多字都不够恰当。""哪些字呢""比如'牛'只有一个角,'鱼'却有四只脚,'羊'字有六只脚。"伏羲没有想到,这个小孩比自己还要聪明,连忙问:"你是谁"小孩回答说:"我叫仓颉。""啊,仓颉,那你就把我造错的字改过来吧"伏羲王,你已经造的那些字,人们都用习惯了,就不必再改了。以后你就不必再造字了,还是由我们人类自己来造吧。"仓颉说。伏羲没办法,只好同意让人自己去造字。人自己造的字,一个一个都很恰当。据说在所有的字中,仓颉造的最多,所以后来人们只说是仓颉造字了。
伏羲的介绍伏羲(生卒年不详):又称宓羲、庖牺,或称羲皇、太昊,是燧人氏与华胥氏之子。为上古三皇之一、中华人文始祖之一。
《说文》:庖鼎(厨房里烹调的器具);庖厨(厨房);庖屋(厨房)。做动词时“庖”表示“烹调”的意识又如:庖馔(烹调);庖脍(指脍、炙佳肴);庖霜(细切的鱼肉片。因色白如霜,故称);庖膳(膳食);庖炙(烧烤肉);庖正(掌管饮食官);庖羞(喻执政之臣)庖厨páochú指厨师。
“牺”古代称做祭品用的纯色牲畜;“伏羲”这个别名的含义,揭示出他是一个懂得用水与火烹调畜牧的人,原始时代利用的是自然火种)、包牺、牺皇、皇羲、太昊、苍牙(伏羲的别称。《易纬坤灵图》:“苍牙通灵,昌之成运,孔演命明经道。”旧注:“苍牙则伏羲也,昌则文王也,孔则孔子也。”
宋范仲淹《明堂赋》:“粤自苍牙开极,黄灵耀德,巢穴以革,栋宇以植)等。因为太史公在《史记》中把伏羲写作伏牺(中国古代通假字、音转走读而把人物 事迹 等写作异字及异读实属正常现象)。所以官方常据此引用“牺”字写法。
“女娲神祖”创造了母系社会后,伏羲是母系社会女首领华胥氏之子、母系社会走婚的男性少典之父、母系社会神农氏(炎帝)和父系社会黄帝之祖父,是在母系社会中长大女娲的丈夫,这个女娲是共工氏的女儿(与创造人类的“女娲神祖”重名),在母系社会里,伏羲与女娲兄妹相称。
(中国人有个习惯非血缘的夫妻结婚后也兄妹相互称呼),[史记里记载:女娲是共工的女儿(古人称呼女孩也叫“儿”或“子”),“神农”的后代(神农氏后来由父系社会的的“黄帝”篆书记入史记称“炎帝”)]。伏羲与女娲结婚而产生人类,女娲禁止亲兄妹相婚。
每个母系氏族公社有自己的名称、墓地,在社会生活中,崇敬共同的神祇(天神与地神)或图腾。在婚姻关系上,禁止族内群婚,必须同别的氏族公社实行族外群婚。在氏族公社里,除了氏族公社成员个人日常使用的工具外,土地、房屋、牲畜等都归氏族公社有。
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贵贱贫富之分,过着平等的生活,这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就禁止近亲血缘婚的情况。伏羲为上古“三皇”之一,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与黄帝同被尊为人文初祖。在中国神话里,他与女娲一样,也是龙身人首和蛇身人首。伏羲、女娲形象的出现和流行就是中国上古时代龙、蛇崇拜的变形。
伏羲氏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先天八卦。这一中国最早的计数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八卦后来被星象学家用来占卜;他创造历法、教民渔猎、驯养家畜、婚嫁仪式、始造书契、发明陶埙、琴瑟乐器、任命官员等等,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氏,在中国众多的神话人物里,他是第一个拥有可靠真实身份的“神祇”,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发明创造真实存在的东西,即“伏羲八卦”,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所以说后世人把伏羲神话也是理所当然,但伏羲是真有其人,或是一个会发明创造的“伏羲部落”首领或多个首领,是人们神话伏羲,而不是伏羲是神话。
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阳爻),用“--”代表阴(阴爻),用三行符号(三爻)为一个组合,按照阴阳变化排列,组成八种不同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
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在中医中,八卦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系辞》对《易经》八卦的解析:对《易经》的基本原理,《系辞》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
他为人民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带领人们用兽皮缝制衣服,抵御寒冷,结网打鱼,投矛狩猎,而狩猎活动的展开又使得 动物类 食物日益增加,另外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当时的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创立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图腾“龙”,龙的传人即由此而来。伏羲后来被中国神话描绘为“人首龙身”;被奉为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
伏羲的主要成就从历代典籍的记载看,伏羲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八卦,开启了中华民族的 文化 之源。伏羲八卦中所蕴含的“天人谐和”的整体性、直观性的 思维方式 和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原点。
二、教民作网用于渔猎,提高了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
三、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
四、始造文字,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形式。
五、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
六、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七、根据《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记载可以伏羲时期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芜,于是伏羲娶妻,生子四,命名万物。
1 七夕节送什么礼物
2 鲁班的传说故事
3 中秋节的传说作文_
4 雁荡毛峰茶的传说
5 中秋节的彩铅手抄报
女娲号称娲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
女娲氏族发源地,文献不见记载,但根据伏羲与女娲的关系,女娲故里也应在古成纪范围内。郦道元《水经注》在讲到渭河支流葫芦河时特别提到该地古老的女娲祠。在葫芦河畔,与大地湾相距不远的秦安陇城镇,有女娲洞,又有女娲庙,祭祀女娲 ,陇城又称“娲皇故里”。女娲也以风为姓,至今其地有风台、风莹、凤尾村等地名,均与女娲氏有关。
女娲神话分为两个系统,第一系统中的女娲并无配偶,先人类而生。她的功业一是造人,二是补天。相传女娲依照自己的形状,捏黄土造人,造好后就会说话,成了活人,后来女娲造人累了,便用藤条抽打黄泥,甩了的泥点子也变成了人,会咿咿呀呀的说话。因为她是用黄土造人,所以中国人是黄皮肤。并且,黄土中最养人的地方就在天水,所以从传说中也可以得出中国北方文明,起源于西北地区,而后向东,向南传播。另一个是补天。天为什么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娲真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母亲,不辞辛劳,烧炼了数万颗五彩石,补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个舒服的生存环境。甚至剩下的一块五彩石,又被曹雪芹演化出一本奇书《红楼梦》来。女娲积芦灰以止*水,又断鳌足以立天四极,功勋卓著。最后积劳成疾,一睡而逝。
第二则神话故事梗概,中西方都有。在远古时代,发生了一次大洪水。原因是人心逐渐被物欲侵害,不敬神灵上帝。于是降灾于人类。造成的后果在古埃及、以及古巴比伦都有流传。不过,西方的是挪亚方舟,并且不时有人声称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上找到了挪亚方舟的残片。
中国的传说富有人情味。天和地是由雷公弟弟和哥哥高比,分别负责治理。一开始,倒也合睦相处,人民也能安居乐业。高比有一双儿女,儿子叫伏羲,女儿叫女娲。十分讨人喜欢,一家人生活得很快乐。随着生活生产能力的增强,人类开始不敬奉天神雷公。一天,有户人家竟然把狗头当猪头供奉雷公。雷公大怒,整整六个月不下雨,人们去求高比帮忙,高比偷来雨水,滋润土地。雷公很生气,就想用火雷劈死高比,却被高比用鸡罩活捉了。这种鸡罩,甘谷县白家湾乡古风台一带农村中仍有使用。材料用藤条或竹篾子,编法内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真是奇妙无比。高比捉到雷公后,关他在铁笼子里,到了第二天,他准备到集市上买香料,把雷公腌了当菜吃,临走,他嘱咐儿女,“记着,千万不要给他水喝”。
高比走后,雷公做出十分痛苦的样子讨水喝,水的数量由一碗变成一口,伏羲和女娲还是不同意。最后雷公说“那么请去把涮锅水给几滴也好,我快渴死了!”小兄妹犹豫片刻,决定用涮锅的涮把蘸几滴涮锅水,给雷公喝。
雷公喝了水,非常欢喜,一用劲,就听轰隆一声巨响,雷公撞破铁笼子飞了出来。小兄妹俩吓呆了,不知如果是好。雷公拔了一颗牙齿,交给他俩说:“快拿去种在土里,如果遭了灾难,你们就藏在长出的果实里去,可以保你们平安!”说完。雷公就升天而去。高比买了调味品回家,发现雷公逃脱,不禁失声道“大祸到了”。于是他打造了一艘大船,以防灾难从天而降。小兄妹俩依照雷公的吩咐,种下了雷公的牙齿,奇怪,牙齿发芽了。很快,到中午就长了叶子,傍晚开花结果,第二天,果子长成了一个大葫芦,兄妹俩用锯子锯开葫芦,掏出了里面的葫芦籽,不大不小,正好容得下他们俩。
第三天,风云突变,飞沙走石,暴雨从天而降。一时山洪暴发,洪水淹没了平原、丘陵。高比钻进了大船,小兄妹俩却钻进了葫芦。洪水越涨越高,高比驾着大船,一直到达天门。他用手敲天门,敲门声响彻天空,天神害怕了,急性喝令水神退水,倾刻间,雨止风停,洪水一落千丈,大地露了出来。高比的大船从天空跌落在地上,摔得粉碎,高比也牺牲了。
葫芦落在了昆仑山上。昆仑山,即现在甘肃东南部的西秦岭山区。昆仑山的名称一直向西走,祁连山也曾被说成是昆仑山。兄妹俩从葫芦里出来,埋藏了父亲就在一起生活了。大地经历了这次洪水,人类被消灭了,小兄妹俩却靠辛勤的劳动,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时光苒荏,转眼间他们都长大成人。他们感到很孤独,因为再没有其他人跟他俩说话,并且如果他俩死了后,世上就没有了人,那么,这么美好的世界让谁看呢?于是伏羲提出和女娲结婚,繁衍人类,但妹妹却不同意,说“我们是亲兄妹,怎么可以结婚呢?”伏羲说:“如果我们不结婚,世上就不会再有人类了。”女娲一想也有道理,但是还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商量向上天占卜。占卜共进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娲在南北山上各点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姻绞合在一直,就可以结婚。火着起来后,烟便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俩在南北两山往河谷地带滚石磨盘,到河谷后如果两块磨盘贴合了,就表示可以结婚。磨盘也贴合了。第三次占卜更像现在的考验。妹妹提出一个问题,说:我在前面跑,你在后面追,如果追到我,咱俩就结婚,如果追不到就不能结婚。于是兄妹俩绕树跑了起来。妹妹机灵敏捷,追了好久总追不到。伏羲智慧过人,他追着追着,猛不防把身一转,气喘吁吁的妹妹就一头撞进哥哥的怀里,再也挣脱不了。于是他们就结婚。
兄妹成亲不久妹妹就生下了一个血红的肉球。夫妇俩觉得好奇,便拿刀子肉球切成细小的碎块,把它包起来,带上天梯去玩。刚到半空,一阵大风吹来,把肉末吹得雪片似的飞向大地。更令夫妻俩惊讶的是这些肉末落到地上都便成了人,落到什么地方,便以那地方事物的名称为姓氏。就这样,世界上又有了人类。
伏羲女娲兄妹结亲,变为夫妻,这个故事在中国土地上,不论南北东西都有不同的版本。湖南瑶山古歌在叙述时尤有趣味:
妹打主意难哥哥,各一爬上一高坡。
对山烧火火烟绞,两烟相绞把亲合。
两股火烟相绞了,妹妹还是不愿合。
妹想合亲急出火,出点主意逗哥哥。
隔河梳头隔河拜,头发绞合亲也合。
哥哥下水就过河,哥上一坡妹一坡。
隔河梳头隔河拜,哥妹头发绞成坨。
头发成坨妹又变,看哥硬石几经磨。
隔河种竹隔河拜,竹屋相交把亲合。
哥也拜来妹也拜,两根竹尾绞成坨。
哥哥你莫欢喜早,我的主意有蛮多。
对门石岭对过坡,各把磨石滚下坡。
两扇磨石叠合起,磨石相合人也合。
妹妹对山滚石磨,果然磨石叠合了。
两扇磨石合拢了,看妹主意有好多?
磨石合了我不合,围着大树绕圈捉。
若是哥哥追着我,妹拉哥哥把亲合。
………………
可以说是久经考验,从日出直到日落西山,最后在乌龟巧计的帮助下伏羲终于赢得了女娲的芳心,成了婚配。《精编廿六史・五帝》中说伏羲在位一百一十五年崩,寿一百九十有七,葬于陈。而后女娲氏立,治一百三十年,继之者柏皇氏、中央氏、大庭氏、栗陆氏等。
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
据部分古籍记载,伏羲出生于成纪。他的母亲名叫华胥氏,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泽郊游,在游玩途中发现了一个大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她将自己的脚踏在大脚印上,当下就觉得有种被蛇缠身的感觉,于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这一怀孕就怀了十二年。后来于北京富家女胡雅捷三月十八日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伏羲,。雷泽中的脚印其实是雷神留下的,这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
伏羲又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包_,史记中称伏牺。伏羲聪慧过人,相传其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的始祖。其实伏羲并非人首蛇身,而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人,人首蛇身即是道字的原型,用其表示道,如右图。又相传他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即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此外,他还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罟,用于捕鱼打猎。
作为人类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绩是:一、教民作网用于渔猎,大大地提高了当时人类的生产能力。同时教民驯养野兽,这就是家畜的由来。二、变革婚姻习俗,倡导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结束了长期以来,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三、始造书契,用于记事,取代了以往结绳记事的落后形式。四、发明陶埙、琴瑟等乐器,创作乐曲歌谣,将音乐带入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员进行社会管理,为后代治理社会提供借鉴。
往古的时侯,伏牺氏治理天下,(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观察鸟兽的形象和大地的脉理,近的取法自身,远的取于它物,在这个基础上,才创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农氏的时代,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治理社会,管理当时的事务,社会上的行业和杂事日益繁多。
掩饰作伪的事儿也发生了。(到了黄帝的时代,)黄帝的史官仓颉看到鸟兽的足迹,悟出纹理有别而鸟兽可辨,因而开始创造文字。(文字用于社会之后,)百业有定,万类具明。仓颉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于《夬卦》,《夬卦》说,臣子应当辅佐君王,使王政畅行。
原文: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
此文出自东汉时期·许慎《说文解字》·《说文解字序》
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为许慎。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很早的字典之一。编著时首次对“六书”做出了具体的解释。
《说文解字》是首部按部首编排的汉语字典。原书作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后因年代久远而失传。宋太宗雍熙三年,宋太宗命徐铉、句中正、葛湍、王惟恭等同校《说文解字》,分成上下共三十卷,奉敕雕版流布,后代研究《说文》多以此版为蓝本,如:清代的段玉裁注释本即用此版《说文》为底稿而加以注释。
《说文解字》里的“古文”,今依大徐本所注明的重文字数是474个,主要指汉代所发现的孔子壁中书及《春秋左氏传》。就许书所列古文形体来看,与魏石经古文、宋郭忠恕《汗简》所辑传抄古文字形皆近。这种文字也称为“蝌蚪文”,是战国时代通行于齐、鲁、三晋之间的一种古文字书迹。
《说文解字》中紧紧抓住字的本义,并且只讲本义(由于历史的局限,个别字的本义讲得不对),这无疑等于抓住了词义的核心问题,因为一切引申义、比喻义等都是以本义为出发点的,掌握了本义,就能够以简驭繁,可以推知引申意义,解决系列有关词义的问题。此外,许慎在训释本义时,常常增加描写和叙述的语言,使读者加深对本义的理解,扩大读者的知识面,丰富本义的内涵和外延。
原始神话的伏羲
追溯伏羲传说的源头,有两条路径,除了上述从古代传世文献中找寻其踪影外,还有一条路径,即神话学、民俗学的方法。
1近人对于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前辈学者闻一多所著《伏羲考》,闻一多此文前半部分从传世文献中搜集了大量龙蛇记载,加上当时已发现的汉代画像砖石,证明伏羲为龙图腾;后半部采集了近50则西南少数民族关于伏羲女娲在洪水过后兄妹婚配再造人类的故事和民俗资料,并加以语音训诂,证明伏羲是南方苗蛮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个多世纪中被广泛征引,已为不易之论。但近来亦有疑议者,林声认为伏羲的传说不是由古苗蛮民族的遗裔传入的,南方少数民族中洪水后兄妹相婚的传说起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所记载的盘古;伏羲与女娲也本不相干,两者合谱归宗成为“一家人”是在唐开元之后。常金仓认为闻一多是从抗战时“中华各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的政治目的出发立论,以政治代学术,以西方图腾说和人类学理论附会民间传说,伏羲女娲创世立据不足。二人均对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创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问。
2《论衡·谈天》:“说易者曰:‘元气未分,浑沌为一。”《说文》中释“一”时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见气时为太易,气初为太初,形之始为太始,质之始为太素,气形质浑然一体而未分离的状态称之为混沌。这个混沌之物即元气,元气未分的状态即太极。
《太一生水》之所谓的“太一”,《老子》之所谓的“道”,《周易》所谓的“太极”,均为宇宙初始时混沌无形的元气。《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气。”《淮南子·诠言》:“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万物,谓之太一。”汉高诱注:“太一,元神总万物者。”这个总万物的“元神”,应该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训诂可知,伏羲即为“元气”,其字本义是“司气”。《说文解字》释“伏”为:“伏,司也,从人从犬。臣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专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为俯伏。”“羲”,《说文解字》释为:“羲,气也。从兮,义声”。“羲”的义项可从“兮”字求索,《说文解字》释:“兮,语所稽也。从八,象气越亏也。”又释“亏”为:“亏,于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兮”字的本义是气息缓慢延长、越来越弱(故常作为语气词,用于语末表达语气)。因而“羲”的'字义本源就是“气”,“羲”字读音也像吹气之声,所以段玉裁从音训上注“羲”为“谓气之吹嘘也。”至于伏羲又写为“伏戏”、“伏犠”等,皆为“羲”字的演化。 “太一”“太极”形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同样,伏羲也源于“混沌”,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气。
3在上文所述《楚帛书甲篇》所记载的创世神话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创生过程与《楚帛书甲篇》颇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窈窈冥冥,芒漠闵,鸿蒙鸿洞,莫知其门。有二神混生,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别为阴阳,离为八极,刚柔相成,万物乃形。”世界开始于一团混沌之气,后阴阳剖分,化生万物。对照《楚帛书甲篇》,这里的“二神”当指伏羲、女娲。伏羲、女娲为阴阳二神。从哲学角度上说,是阴阳两仪;从神话角度上说,是伏羲、女娲二神。在汉墓壁画、画像砖石中,伏羲手捧太阳或日规,代表阳;女娲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阴。伏羲、女娲结婚生育四子,才育有万物,这是阴阳化育万物的开始。
在原始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创世之前的这个混沌体被形象地表述为葫芦。从混沌到世界的创生过程,被形象化地叙述为葫芦从中央剖开。亦即所谓天地剖判,阴阳分离。《诗经·緜》便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记载,这是古文献所见把人之由来,追溯到葫芦瓜的最早一例。而后在民间神话中,葫芦剖判的母题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芦作为容器成为人类再生的象征,并进而将葫芦人格化为是盘古、伏羲。
盘古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三国吴人徐整的《三五历记》,此书已佚,《太平御览》卷二引有其中一则文字:“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一位创世大神。而对于盘古与伏羲的关系,前辈学者多有定论:盘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芦(混沌)而出。1941年常任侠在《沙坪坝出土之石棺画像研究》一文中说:“伏羲一名,古无定书,或作伏戏、庖牺、宓羲、虑牺,同声俱可相假。伏羲与盘瓠为双声。伏羲、庖牺、盘古、瓠,声训可通,殆属一词。”他并结合《述异记》有“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之说而论断:盘古氏夫妻当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类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娲在汉画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与盘古龙首蛇身雷同,进一步证明盘古即伏羲氏。
闻―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与葫芦”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论证指出,盘瓠、伏羲乃一声之转,“明系出于同源”,伏羲与盘古都是葫芦所生,或者说伏羲、盘古均为葫芦的拟人化。伏羲由此而成为人类的始祖。
4从音训上说,“混沌”与“葫芦”是对音关系,“混沌”犹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语中转为“葫芦”。《红楼梦》第四回目《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其意即为“糊涂僧”判断“糊涂案”。而闻一多考论“葫芦”即是“盘古“伏羲”同声之转,故“盘古”又是“伏羲”。这样,“混沌——葫芦——盘古——伏羲”转化演变的路径则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观念。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们对历史思考和探究越来越深入,这种思考和探究具体说就是对文明事实的一种根源性的说明。对世界起源的探究开始只是一种构想,它首先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神话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的一个必经的初期阶段,它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而消失在哲学和历史之中。先是追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着想象一个创世之神,再把这个创世之神想象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产生即是这样一个将神话传说哲学化、观念化,又将这一传说和观念历史化的过程。
关于伏羲
本文2023-10-21 07:52: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