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大承气汤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41 组成 42 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43 功能主治 44 用药禁忌 45 使用注意 46 大承气汤的药理作用 47 方解 48 临床运用 49 各家论述 410 附注 411 歌诀 412 摘录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54 摘录 6 《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各家论述 64 摘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承气汤 1 拼音

dà chéng qì tāng

2 英文参考

Dachengqi Tang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Large Chengqi Decoctio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achengqi decoc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大承气汤同名方剂约有三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9g、枳实12g、厚朴24,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所致阳明里热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属阳明腑实证者。

4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41 组成

大黄(后下)12g、芒硝(冲服)9g、枳实12g、厚朴24[1]

大黄(酒洗)四两,厚朴(炙,去皮)半斤,枳实(炙)五枚,芒硝三合[2]。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3]。

42 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先煎枳实、厚朴,去渣,内大黄,再煎去渣,内芒硝微煎,分二次服,得下余勿服[2]。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3]。得下,余勿服[3]。

以水1斗,先煮2物,取5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2升,去滓;纳芒消,更上微火12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43 功能主治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具有如下功效:峻下热结;急下救阴;通胃结,救胃阴;泻阳明之燥气而救其津液,清少阴之热气而复其元阴;荡涤三焦之坚实;峻泻热结。主治实热与积滞壅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所致阳明里热实证:1.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不通,频传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汗溅然出,苔黄厚而干,或焦黄起刺,脉沉实。2.热结旁流。虽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而腹满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3.里实热证而见热厥、痉病、发狂者。4近代也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等见有便秘苔黄脉实者。[1][2]

身热,大便秘结,频转矢气,胸脘痞满,腹部胀痛拒按,甚或潮热谵语,舌苔焦黄而厚,甚或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沉实或弦数,甚或沉迟;或热结旁流,下利清水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实,口舌干燥者;或热厥、痉病,神志昏迷而见阳明热实者。现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菌痢等属里实热证者。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手足然汗出者;阴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属阳明,脉实者;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有燥屎;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阳明病,发热汗多者;发汗不解,腹满痛者;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脉滑而数,有宿食;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著席,脚挛急,必齘齿;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男子伤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胀,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闷乱至死者。瘟疫伏邪传胃,烦躁发热,通舌变黑生刺,鼻如烟煤,此邪最重,复瘀到胃。阳明温病,面目俱赤,肢厥,甚者通体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

44 用药禁忌

里实虽具,外证未解,脾胃虚寒,肾阳不足及孕妇均忌用。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阳明病,面合色赤,不可攻之;阳明病,脉迟,若汗多,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阳明病,潮热,大便不硬者,不可与之。肠窒扶斯(肠伤寒)将出血穿孔时,亦腹痛拒按;腹膜炎附子粳米汤证,痛至手不可近,皆禁下;病初起即便溏而体力衰弱者,则不得妄用本方;孕妇禁用。

45 使用注意

[1]

1.表未解而肠胃热结未成者,不宜用。

2.虽邪热积结壅滞,但正气虚损者,不宜单独使用本方。

3.孕妇禁用。

4.急性阑尾炎合并腹膜炎,或有休克症状者,绞窄性肠梗阻及肿瘤梗阻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46 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天津医药杂志》(1965,10:790):根据动物实验结果,大承气汤经口投药后,有明显增加消化道推进运动的作用,在投药后10分钟,作用就很明显。此外,还有明显增加肠容积的作用。实验表明,大承气汤的泻下作用,是通过肠壁的纵肌和环肌的收缩增强和肠腔容积增加来完成的。在肠内注入大承气汤后,原来安静的肠管,立即开始收缩和蠕动,同时肠容积急骤的增加,使肠腔处于充盈状态,由于运动和肠腔容积的增加,推进肠管运动不断前进,故使套叠的肠管得以迅速还纳。实验还表明,本方对肠管的作用,以局部作用为主,静脉注射或切断迷走神经,既不能使肠套叠加速还纳,亦不能干扰其对肠管的局部作用。

2大黄煎法《哈尔滨中医》(1964;6 :27)大黄在不同煎煮条件下,所含的蒽醌甙成份有所变化;生药在加热水煮过程中,其结合状态蒽醌甙是不稳定的,随着温度的增高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减低其含量。大承气汤的大黄是后下法,所测得的大黄蒽醌甙总量较高,尤以结合状态成份保留的多,而鞣质的煎出率较低。调胃承气汤测定的蒽醌甙含量较低,而鞣质的煎出率稍高。由于大黄的蒽醌甙是泻下成份,鞣质是收敛成份,两者关系至为密切,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先煎法要比后下法的泻下程度缓和些,轻些,可能是这方面的原因之一。

3实验研究证明,大承气汤能明显增加肠道的蠕动、容积和推动功能,有促进肠套叠还纳和肠扭转复位的作用;可改善肠管的血运障碍,增加肠段的血流速度。[1]

4实验研究:本方有增强胃肠道推进运动作用;有明显增加肠容积作用;对肠套叠能促进还纳,解除梗阻;还有增加肠袢血流量,降低血管通透性,以及抑菌、抗感染作用[2]。

47 方解

方中大黄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软坚润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2]。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结滞,且能活血,为君药。芒硝咸寒,能泻热通便,润燥软坚,协大黄则峻下热结之力更增,为臣药。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共为佐药。4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本方的配伍特点在于寒性泻下药配伍行气消滞药,使胃肠气机通畅,里热积滞得以速去,从而使津液得以保存,即所谓“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48 临床运用

1.本方是治疗阳明腑实证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痞(自觉胸脘有闷塞重压感)、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燥(指肠中燥屎,干结不下)、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或下利清水而腹痛不减)及苔黄厚、脉实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1]

2.加减法:若阴液不足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等滋阴润燥;兼气虚者,加人参以补气,以防泻下气脱;兼见至夜发热、舌质紫黯、脉沉涩等瘀血证,宜加桃仁、赤芍、当归等以活血化瘀。[1]

3.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属阳明腑实证者。[1]

4阳明热实:江阴街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满头剧痛,不言语,眼胀,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如,燥热上冲,此阳明三急下之第一证也。不速治,病不可为矣。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川朴一钱,芒硝三钱。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5阳明府实,热深厥深:南省参议官常德甫,至元甲戍三月间,路感伤寒证,迁延数日,病不瘥。予诊得六脉沉数,外症却身凉,四肢厥逆,发斑微紫,见于皮肤,唇及齿龈破裂无色,咽干声哑,默默欲眠,目不能闭,精神郁冒,反侧不安。此证乃热深厥深,其证最急。此因平时积热于内,已燥津液,又兼发汗过多,津液重竭,因转属阳明。急以大承气汤下之,得更衣、再用黄连解毒汤,病减大半,复与黄连犀角汤,数日而安。

6妇人伤寒阳明壅实:一妇人患伤寒九日,发狂面白,谵语不识人,循衣摸床,口目瞤动,肌肉抽搐,遍身手足尽冷,六脉皆脱,聆听其声重而长。此阳明壅实,热郁于内,故令脉迟不通,非脉脱。即作大承气汤,启齿而下。夜间即解黑便半床,次晨脉出身热,人事亦知。

7手术后腹部胀痛:陈某,男,35岁。急性坏疽性阑尾炎切除术后三天,出现肠梗阻症。腹部胀满,阵发性疼痛,饮食不下,大便秘结,肠鸣亢进,下腹部胀痛,以左下侧为甚,脉弦数,苔黄干厚。辨证属里实热,气血郁滞,宜攻里通下。投以大承气汤加黄芩,一剂,服后半小时呕吐,乃改用大承气汤 ,注入后不久,排出多量大便,症状减轻,次日再 一剂,大便通畅,症状消失,恢复饮食。以本方加味,治疗腹部手术后胀气者98例。其中重度者33例,中度52例。手术类型为阑尾炎切除,胃穿孔修补,小肠切除以及肠粘连。方用大黄、芒消各915g,厚朴、枳壳、桃仁、赤芍药各9g,莱菔子1530g。成人每天一剂,儿童酌减,一次给药50100ml,口服或经胃肠减压管注入,并随即停止减压23小时。结果:94例有效,有效率9592%。

8急性痢疾:丁某,男,47岁。夏日炎暑,腹中绞痛,下痢红白,红多白少,里急后重,一夜之间大便30多次。形体壮实,面色潮红,兼见垢腻,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口唇干红,舌边尖俱红,舌苔黄厚,六脉滑数有力。拟“通因通用”法为治。投大承气汤,清泻肠胃实热。方用大黄15g,厚朴9g,枳实9g,元明粉12g(冲服)。水煎分二次服完。一剂病减,再剂诸症均退,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善后,诸症消失,恢复健康。

49 各家论述

1《医方考》: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具者,急以此方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消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2《医宗金鉴》:诸积热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下之也。满者,胸胁满急胀,故用厚朴以消气壅;痞者,心下痞塞硬坚,故用枳实以破气结;燥者,肠中燥屎干结,故用芒消润燥软坚;实者,腹痛大便不通,故用大黄攻积泻热。然必审四证之轻重,四药之多少,适其宜,始可与之,若邪重剂轻,则邪气不服;邪轻剂重,则正气转伤,不可不慎也。

3《医宗金鉴》:诸病皆因于气,秽物之不去,由气之不顺也,故攻积之剂,必用气分之药,故以承气名;汤分大小,有二义焉。厚朴倍大黄,是气药为君,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大黄倍厚朴,是气药为臣,味少性缓,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气也。煎法更有妙义,大承气汤之先后作三次煎者,何哉?盖生者气锐而先行,熟者气钝而和缓,欲使芒消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积朴除其痞满也。

4《本经疏证》:厚朴倍大黄为大承气,大黄倍厚朴为小承气,是承气者在枳、朴,应不在大黄矣。曰:此说亦颇有理。但调胃承气不用枳、朴,亦名承气,则不可通耳!三承气汤中有用枳、朴者,有不用枳、朴者;有用芒消者,有不用芒消者;有用甘草者,有不用甘草者,唯大黄则无不用,是承气之名,固当属之大黄。况厚朴三物汤,即小承气汤,厚朴分数且倍于大黄,而命名反不加承气字,犹不可见承气不在枳、朴乎!

410 附注

小承气汤(《理伤续断方》)。

411 歌诀

大承气汤大黄硝,枳朴相兼气结调;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条。[1]

412 摘录

《伤寒论》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 51 处方

大黄、厚朴(姜制),各三钱。枳实、芒硝,各二钱。

52 功能主治

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大承气汤治阳明里热,大便五六日不通,日哺潮热谵语,烦燥发渴。

53 大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前服。

54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6 《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 61 处方

大黄3钱,芒消1钱,厚朴1钱,柴胡1钱,黄芩1钱,甘草1钱。

62 功能主治

《石室秘录》卷二方之大承气汤主治邪气挟食,存于大肠,火气炎蒸,夹食作祟,痛而手不可按。

63 各家论述

此方之妙,全在用大黄、芒消二味。盖大黄性凉而散,又走而不守;芒消性更紧于大黄;辅之黄芩,则相济有功;尤妙在用柴胡,以舒其肝经之邪气;又佐以厚朴之祛荡。若邪甚者,或再加枳实,尤易成功,此堕之又一法也。

64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医方简义》卷三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清下汤的用法用量 25 加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清下汤 1 拼音

qīng xià tāng

2 《医方简义》卷三 21 方名

清下汤

22 组成

大黄(醋炒)3钱,牡丹皮3钱,归身3钱,白芍1钱,苦参1钱,焦栀子3钱,生甘草8分,北细辛2分,通草1钱5分。

23 主治

大小便血,血淋,舌上出血。

24 清下汤的用法用量

上加鲜荷叶1片,水煎服。如无鲜荷叶,以藕1斤煎汤代水。

25 加减

小便尿血,加琥珀1钱,滑石3钱;血淋症小腹滞痛,湿热内蕴,加琥珀1钱,滑石、瞿麦各3钱,去细辛;舌上无故出血,加川连8分,炒蒲黄7分,乌贼骨1钱,去细辛;痰血交互,去苦参、细辛,加姜半夏1钱,川贝2钱,真化橘红1钱。

26 各家论述

方中用大黄以入阳明经驱瘀荡热,丹皮溶血中之热,白芍泻肝,归身养血,细辛温经,勿使寒凉伤血,苦参清湿火,栀子泄三焦之火,通草渗湿清热,生甘草解毒以和诸药之性。

古籍中的清下汤 《秘传眼科龙木论》:[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七十二问

每服二钱。水一钟半。煎至一钟。临卧薄荷菊花茶清汤下。亦得忌用藏盐酱酢湿面炙爆。发热动风等物。秘方顺

《古今医案按》:[卷八]痿

。自汗如雨者。肺金伤也。故治痿之法独取阳明。而兼清肺经之热。正合东垣清燥汤。服百帖。果愈。震按脉沉

《类证治裁》:[卷之一]火症论治

。房 起于肾,八味丸。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颐肿,清胃散。胆火眩晕口苦,羚羊角、丹皮、山栀、桑叶、连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二十七]诸瘰

犀角(镑一分)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炙四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牵牛子(熟炒一两生用半两)上四味,

《重订通俗伤寒论》:[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五节·清凉剂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各家论述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解郁清肝汤 1 拼音

jiě yù qīng gān tāng

2 处方

柴胡6g,酒黄芩9g,香附9g,青皮3g,银花12g,青黛06g,赤芍9g,牡丹皮9g。

3 功能主治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主风轮激开。因怒气伤肝,气血挟郁火冲逆于上,目珠胀痛,白睛赤丝紫胀,风轮泛高,青睛表层骤起裂痕,且兼胸满胁痛,脉弦有力者。

4 各家论述

方中柴胡、香附、青皮疏肝理气,酒黄芩、青黛、柴胡清解肝中之郁火,赤芍、牡丹皮清肝经血热,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则有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之功。

5 摘录

《张皆春眼科证治》

古籍中的解郁清肝汤 《外科正宗》:[卷之四杂疮毒门]胁痈第五十一

,肥胖内实者鲜此症。初起宜栀子清肝汤、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者,托里消毒散加青皮、香附;脓已成者即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肋部]胁痈

,腥臭脓者逆。痈疽二证,初肿时俱宜急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如已成者,服托里透脓汤;脓熟胀痛,俱用卧针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肋部]胁痈(附:疽)

,腥臭脓者逆。痈疽二证,初肿时俱宜急服柴胡清肝汤解郁泻火;如已成者,服托里透脓汤;脓熟胀痛,俱用卧针

《疡科心得集》:[卷中]辨胁痈肋痈论

生之;若肥胖内实者,鲜此证也。初起,宜栀子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四妙汤加青皮、香附;脓成者,即针之,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鬓疽论第二十

目录 1 拼音 2 《金匮要略》卷中:泽泻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24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泽泻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王乐善方:泽泻汤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44 摘录 5 《普济方》卷一九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用药禁忌 6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71 方名 72 泽泻汤的别名 73 组成 74 主治 75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76 制备方法 77 附注 8 《产科发蒙》卷二引周新定方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9 《医家心法》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加减 10 《鸡峰》卷十九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06 附注 11 《普济方》卷二六一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15 制备方法 12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131 方名 132 泽泻汤的别名 133 组成 134 主治 135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36 制备方法 137 附注 14 《圣济总录》卷十七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5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慈幼新书》卷九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主治 17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8 《外台》卷六引《删繁方》 181 方名 182 泽泻汤的别名 183 组成 184 功效 185 主治 186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87 制备方法 188 用药禁忌 189 各家论述 1810 附注 19 《金匮》卷中 191 方名 192 泽泻汤的别名 193 组成 194 功效 195 主治 196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197 泽泻汤的临床应用 198 各家论述 199 附注 20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201 方名 202 组成 203 主治 20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205 制备方法 21 《普济方》卷一二○引《指南方》 211 方名 212 组成 213 主治 21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215 制备方法 22 《外台》卷二十三引《延年秘录》 221 方名 222 组成 223 功效 224 主治 225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226 制备方法 23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六十一 231 方名 232 组成 233 主治 23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235 制备方法 23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泽泻汤 1 拼音

zé xiè tāng

2 《金匮要略》卷中:泽泻汤

21 处方

泽泻15克 白术6克

22 功能主治

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23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

24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中

3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泽泻汤

31 处方

泽泻 升麻 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决明子(微炒)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甘草(炙)枳实(去瓤,麸炒)芍药各30克 栀子仁 人参 赤茯苓(去黑皮)黄柏(去粗皮)细辛(去苗叶)白术各15克 柴胡(去苗)120克 桑根白皮(锉,炙)60克 青葙子30克

32 制法

上药十八味,粗捣筛。

33 功能主治

治肝热目赤,视物不清,积年青盲,视不见物。

3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220毫升,入生姜4克(拍破),同煎至150毫升,去滓,入芒消1克,食后、临卧温服,一日二次。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一一二

4 王乐善方:泽泻汤

41 处方

泽泻40克,白术20克。

42 功能主治

蠲饮利湿。主素有痰饮内停,清阳不得上升所致。(美尼尔氏综合症)

43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44 摘录

王乐善方

5 《普济方》卷一九三 51 方名

泽泻汤

52 组成

泽鸡3两(炒),知母2两,海藻2两,丹参3两,秦艽2两,木防己2两,猪苓2两(去皮),大黄3两,通草2两,青木香2两。

53 主治

寒热当风,饮多暴肿,身如裂,脉浮数。

5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

55 制备方法

上切。

56 用药禁忌

忌酢物。

6 《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61 方名

泽泻汤

62 组成

泽泻1两,细辛(去苗叶)1两,续断1两,秦艽(去苗土)1两,山芋1两,黄耆(锉)1两,防风(去叉)1两半,五味子1两半,生姜(切,焙)1两半。

63 主治

气虚,手足厥逆,三焦不顺。

6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1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空心、临卧各1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7 《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71 方名

泽泻汤

72 泽泻汤的别名

肾著散

73 组成

泽泻半两,桂(去粗皮)3分,白术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牛膝(酒浸,切,焙)半两,干姜(炮)半两,杜仲(去粗皮,锉,炒)3分。

74 主治

五种腰痛。

75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空心日午、夜卧温服。

7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77 附注

肾著散(《普济方》卷一五五)。

8 《产科发蒙》卷二引周新定方 81 方名

泽泻汤

82 组成

泽泻、木通、茯苓、枳壳、桑白皮、槟榔、葵子、瞿麦各等分。

83 主治

妇人妊娠小便不利。

8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两,水煎服。

9 《医家心法》 91 方名

泽泻汤

92 组成

白芍2钱,当归1钱,黄芩1钱,泽泻1钱,甘草1钱,楂肉1钱,丹皮1钱,木香4分,滑石2钱,青皮8分,厚朴8分。

93 主治

痢疾。

94 加减

红积,加黄连8分或1钱至1钱5分;鲜血,加生地3钱;初起毒盛,便难,人壮实者,加酒制大黄23钱;身体发热,加柴胡8分或1钱。

10 《鸡峰》卷十九 101 方名

泽泻汤

102 组成

泽泻、天雄,白蒺藜半两,防风1两,枳实半两。

103 主治

风寒之气客于肾经,上乘肺而气不下流,风与气搏,面目卒然浮肿,身无痛,形不瘦,不能食,切其脉大紧。

10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2盏,加生姜3片,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06 附注

方中泽泻、天雄用量原缺。

11 《普济方》卷二六一 111 方名

泽泻汤

112 组成

泽泻2两,知母2两,石膏(碎)2两,当归2两,甘草(炙)2两,人参2两,桂心2两,黄耆2两,茯苓2两,竹叶(切)3升,麦门冬3两(去心)。

113 主治

虚汗。

11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斗2升,煮竹叶,取1斗,去滓,下诸药,煮取4升,分服。

115 制备方法

上切。

12 《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121 方名

泽泻汤

122 组成

泽泻(锉)1两,葵根(锉)1两,木通(锉)1两,车前子1两,井泉石(碎)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锉)1两。

123 主治

肾脏实热,传入膀胱,小便黄赤,结涩不通。

12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小便利为度。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 《圣济总录》卷一五九 131 方名

泽泻汤

132 泽泻汤的别名

圣麦散

133 组成

泽泻1两,瞿麦(去根,锉碎)2两半,榆白皮(刮净,锉碎)2两,甘草(炙令赤)1两半,桂(去粗皮),木通(锉碎),牛膝(酒浸半日,切,焙)1两。

134 主治

难产。

135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匕,以水1盏半,加生姜3片,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一服未产,更服。

136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37 附注

圣麦散(《普济方》卷三五六)。

14 《圣济总录》卷十七 141 方名

泽泻汤

142 组成

泽泻1两,前胡(去芦头)1两,白术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甘草(炙)1两,人参1两,半夏(汤洗7度,切作片,以生姜汁浸,焙干,炒)1两,槟榔(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

143 主治

风痰壅滞,胸膈不利,头目昏眩,不思饮食。

14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5 《圣济总录》卷一一五 151 方名

泽泻汤

152 组成

泽泻1两半,熟干地黄(焙)2两,五味子1两半,丹参1两半,玄参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桂(去粗皮)1两半,人参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2两,石斛(去根)2两,地骨皮2两,磁石(煅、醋淬7遍)3两,牛膝(去苗,酒浸,切,焙)1两半,甘草(炙)1两半,黄耆(锉)1两半,菖蒲(米泔浸1宿,锉,焙)1两半。

153 主治

肾间有水,耳聋经年不愈。

15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先以水3盏,煮羊肾1只,取汁至1盏,去羊肾下药,加生姜一枣大(拍碎),大枣3枚(去核),同煎7分,去滓,食前温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慈幼新书》卷九 161 方名

泽泻汤

162 组成

陈皮、厚朴、黄芩、黄连、槟榔、白芍、甘草、茯苓、滑石、大黄、泽泻。

163 主治

小儿痢疾。

17 《幼幼新书》卷三十三引《婴孺方》 171 方名

泽泻汤

172 组成

泽泻8分,升麻8分,知母8分,柴胡8分,栀子仁8分,芍药8分,决明子5分,枳壳(炙)4分,竹叶(切)1升,杏仁(去皮尖)6分,寒水石(碎)6分。

173 主治

小儿眼赤痛,有脓,壮热。

17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半,56岁为3服。

18 《外台》卷六引《删繁方》 181 方名

泽泻汤

182 泽泻汤的别名

泄热泽泻汤

183 组成

泽泻2两,生地骨皮5两,甘草1两(炙),半夏2两(洗),石膏8两,柴胡3两,茯苓3两,生姜3两,竹叶(切)5合,人参2两,桂心1两,莼心1升。

184 功效

通脉泻热。

185 主治

上焦实热而致漏气,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出面背,身中皆热。上焦热结,饮食不下。

186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升,分3服。

187 制备方法

上切。

188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羊肉、饧、醋、生姜。

189 各家论述

《千金方衍义》:漏气者,风热闭其腠理。上焦之气悍栗滑疾,经气失道,邪气内著,乘饮食入胃,枢机开阖之时,蒸发热汗从头身背阳位漏泄,虽言热在上焦,而三焦之源实从下发,故取五苓散中泽泻、桂、苓下通膀胱气化;小柴胡汤中柴胡、姜、半、参、甘中清胆腑枢机;竹叶石膏方中石膏、竹叶、半夏、甘、参上散胃中蕴热。相配之妙,尤在人参助诸药力,桂心鼓诸药性,莼心专泻胃热,骨皮专走三焦也。

1810 附注

泄热泽泻汤(《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19 《金匮》卷中 191 方名

泽泻汤

192 泽泻汤的别名

泽泻散、泽泻饮

193 组成

泽泻5两,白术2两。

194 功效

利水除饮,健脾制水。

195 主治

饮停心下,头目眩晕,胸中痞满,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坚大如盘,下则小便不利。饮水太过,肠胃不能传送。咳逆难睡,其形如肿。

196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上2味,以水2升,煮取1升,分温再服。

197 泽泻汤的临床应用

1支饮:管某,女,咳吐沫,业经多年,每届冬令必发,时眩冒,冒则呕吐,大便燥,小溲少,咳则胸满。此为支饮,宜泽泻汤:泽泻一两三钱、生白术六钱。服1剂,即觉小溲畅行,而咳嗽大平。续服5服,其冬竟得安度。

2伏饮眩冒:陈某,51岁,人尚未老,阳痿多年。眩晕昏迷,胸中如伤油腻状,饮水多则胃不快,此伏饮眩冒症也,先与白术泽泻汤逐其饮,再议缓治湿热之阳痿。岂有六脉俱弦细,而恣用熟地,久服六味之理哉?冬于术二两,泽泻二两,煮三杯,分三次服。已效而未尽除,再服原方十数帖而愈。

3水肿:王某某,女,60岁,水肿二年余,时轻时重,晨起见于眼睑,入暮甚于下肢,按之凹陷难复。伴头晕目眩,胃纳不振,四肢倦怠。舌苔白滑,脉沉细。此脾气虚弱,水湿不化。治以健脾利湿,泽泻汤主之。炒白术45g、泽泻30g,每日煎服1剂。连服5剂,水肿渐消。原方续进10剂后,头目转清,胃纳亦充,脉舌俱平。

198 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玄黑也。泽泻泻水气,白术补土气以制水也。

2《金匮要略方义》:此方所治之冒眩,乃水饮停于中焦,浊阴上冒,清阳被遏所致。治当利湿化饮,健脾和中。本方泽泻白术两药相伍,一者重在祛湿,使已停之饮从小便而去;一者重在健脾,使水湿既化而不复聚。高学山称此为“泽泻利水而决之于沟渠,白术培土而防之于堤岸”,其意甚当。

199 附注

泽泻散(《普济方》卷一九一)、泽泻饮(《杏苑》卷四)。本方方名,《医钞类编》卷九引作“白术汤”。

20 《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201 方名

泽泻汤

202 组成

泽泻1两,黄耆(锉)3分,干姜(炮)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牡蛎(煅令赤)半两,芍药半两。

203 主治

虚损大劳,惊恐失精,茎中痛,小便白浊,或赤,或如豆汁,或遗沥。

20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空心分温2服;如小便淋,即以热酒调3钱匕,去滓澄清服,1日3次。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1 《普济方》卷一二○引《指南方》 211 方名

泽泻汤

212 组成

泽泻半两,石膏1两,赤茯苓1两,白术2两,防风2两。

213 主治

太阳经受风邪,肾气上从风与热而为风厥,身热汗出烦满,不得汗解。

21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水1盏,煎至1盏,去滓服。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2 《外台》卷二十三引《延年秘录》 221 方名

泽泻汤

222 组成

泽泻2两,茯苓2两,牡蛎(熬)1两,白术1两,生姜半升。

223 功效

止汗治气。

224 主治

大虚烦躁。

225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8升,煮取2升,分服1升,1日2次。

226 制备方法

上切。

23 《圣济总录》(人卫本)卷六十一 231 方名

泽泻汤

232 组成

泽泻(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白鲜皮1两,茵陈蒿1两,阿胶(炒燥)1两,甘草(炙,锉)3分。

233 主治

酒黄,病人五脏积热、面赤,言语带邪,昏沉错乱,目中**,大便下血。

234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匕,空心米饮调下,1日2次。

23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36 附注

本方方名,原书文瑞楼本作“泽泻散”。

古籍中的泽泻汤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五]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茯苓泽泻汤,补阳利水也。茯苓泽泻汤方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四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论一首、脉证二十七条、方二十三首

。以吐未已。知邪未去。则宜桂枝甘姜。散邪气。苓术泽泻。消水气也。〔鉴〕李云。吐而渴者。津液亡而胃虚燥

《药征》:[卷下]泽泻

主治小便不利冒眩也。旁治渴。考证泽泻汤证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五苓散证曰∶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四]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分温再服,微利则愈。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注心下,膈下也。水在膈上则喘满,水在

《张氏医通》:[卷四诸呕逆门]反胃

反吐。津液竭而渴也。欲饮水以润之。无小便不利而用泽泻。何哉。观外台以此治消渴脉绝。胃反呕食。则知水虽

更多古籍中的泽泻汤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目录 1 拼音 2 《证治汇补》卷四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羌活黑附汤的用法用量 26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羌活黑附汤 1 拼音

qiāng huó hēi fù tāng

2 《证治汇补》卷四 21 方名

羌活黑附汤

22 组成

麻黄1钱,羌活1钱,防风1钱,苍术1钱,升麻2分,甘草2分,附子1分,白芷3分。

23 功效

补火升散。

24 主治

寒厥头痛,脉紧者。

25 羌活黑附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26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阳虚寒袭,厥逆上干,清阳之气被困,故手足厥冷,头痛不止。黑附子补肾火以御寒,焦苍术燥脾湿以升阳,羌活散太阳之邪,白芷散阳明之邪,防风通肌表,麻黄开腠理,升麻升发清阳之气,甘草甘缓中州之土,俾火土合德,则肾厥自平,而寒邪外解,头痛无不瘳矣。

古籍中的羌活黑附汤 《明医指掌》:[卷六]头痛证一

圣散,或芎芷散。大寒犯脑,令人头痛,齿亦痛,羌活黑附汤。风热盛,酒芩、天麻、川芎、防风、薄荷,或茶

《医学入门》:[外集·卷四杂病分类]外感

寒,三五七散;风寒入脑,连齿痛者,芎辛汤,或羌活黑附汤,去附、柏,加桂枝;脑风,项背怯寒,脑户极冷

《明医指掌》:[卷三]诸气证一

在表,身热者,麻黄、桂枝之类。寒气犯脑作痛,羌活黑附汤。寒气犯胃作痛,草豆蔻丸。寒气在腹作痛,作泻

《医学入门》:[外集·卷六]杂病用药赋

看有虫,即挑去。客寒羌附,温风起而冷齿易安;羌活黑附汤麻黄、黑附子、僵蚕、黄柏各三分,羌活、苍术各

《证治汇补》:[卷之四上窍门]头痛

大承气汤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伤寒论》方之大承气汤 41 组成 42 大承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