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书法作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王献之书法作品,第1张

王献之比较有名的书法作品有《鸭头丸帖》、《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被保留下来的非常少,并且保留下来的临摹样本比较多,真迹比较少。

王献之还有一部分作品是《东山松帖》、《新妇地黄汤帖》、《蜡节帖》、《参军帖》、《豹奴帖》、《更等贴》、《相迎帖》、《授衣帖》、《姑比日帖》、《永嘉帖》、《安和帖》、《二王帖》、《宝贤堂集古法帖》等。

另外还有一部分比较少见的作品是《鹅还帖》、《肾气丸帖》、《黄门帖》、《保母帖》、《鹅群帖》、《吴兴帖》、《卫军帖》、《思恋帖》、《承冠军帖》、《昨日诸愿帖》、《眉寿堂二王法帖卷四》、《送梨帖》、《忽动帖》、《先夜帖》、《适奉帖》、《静息帖》、《岁尽帖》、《阿姨帖》、《患脓帖》、《鄱阳归乡帖》、《承姑帖》、《敬祖帖》、《廿九日帖》《不谓帖》等。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最小的儿子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习书法,就立有大志,要像父亲那样勤学苦练,做一个大书法家。他每每见到古人的书法名迹,总要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待到把它的字体特征,笔画形态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有个通盘的考虑后,再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直到心领神会为止。因而到了十四,五岁时,他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

  但是他学了一段时间后,就流露了怕苦怕累的情绪,奢望有一条通向书法成功的捷径。

  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他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

  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 书法 家,他学书法的 故事 非常有名,一直流传到了现在。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学书法的故事

 王献之是东晋另一位著名 书法家 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从小就特别喜欢书法,从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献之正在认真的练字,王羲之走了过来,伸手抽去王献之手里的笔,但是由于王献之将笔握的很牢,王羲之最后没能 成功 。于是王羲之就夸奖王献之,说他握笔姿势不错,王献之心里很是得意。后来王羲之的一位朋友也夸了王献之,于是他就更得意了。

 有一天,王献之问妈妈:“我只要三年就能赶上爸爸了吧。”妈妈摇摇头。“那五年总行了吧”妈妈还是摇了摇头。妈妈就对王献之说:“只要你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你的字就能练的跟你父亲一样了。”王献之虽然心里有些不服,但还是认真的练了几年。几年过去了,王献之把一堆写好的字拿给父亲王羲之看,想让父亲表扬他。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王羲之一张纸一张纸的翻过,就在一张“大”的面前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还随手在下面加了一点。

 王献之心里还是不服气,就将字拿给妈妈看。妈妈看过后,就指着“大”字下面的一点说,“你练了三缸水,就只有这一点像你父亲。”妈妈还鼓励王献之不要放弃,只要功夫深,一定就能成功的。王献之最终练完了院子里的18缸水,终于与父亲并称为“二王”,成为大家公认的书法家。

王献之的妻子

 在王献之的一生中,曾经有过两位妻子,分别是:他的表姐,也是东晋重臣郗昙的女儿郗道茂和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三女,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先来看郗道茂。此女长得十分标致,是一个十足的美人,而且个性又文静温雅,才情兼备,是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女子。因为她是王献之的表姐,因此他们从小便相互结识,可以说是青梅竹马,对彼此都十分爱慕和欣赏。于是在长大之后,两家人就给他们举办了婚事,这里要指出的是,古代近亲结婚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因此不要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他们两个。夫妻两人十分恩爱,又因为王献之并不热衷于做官发财,再加上他的父亲拥有大量的山林庄园,生活十分富足,因此他们两人一直淡泊名利,整日不是游山玩水就是吟诗作画,可谓是一对神仙眷侣。他们后来生了一个女儿王玉润,可惜很快就夭折了,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之间的感情。直到新安愍公主司马道福的出现打破了他们美好的生活。

 司马道福早就对仪表堂堂又才华出众的王献之心生爱慕之情,但是当时她已经是人妇,而且王献之也早就和郗道茂在一起了。但是司马道福并不死心,她先是因为桓济意欲谋权篡位为理由,和他离了婚。又以王献之的妻子郗道茂没有给他陋习子嗣为理由,逼迫他们离了婚。又让自己的父亲下旨册封王献之位驸马。王献之也做过抵抗,他用艾叶 烧伤 了自己的双脚,变成了跛足。但是司马道福说,就算他变成了瘸子,她也要嫁。于是王献之只能和郗道茂告别,做了司马道福的丈夫。而郗道茂在离开王献之之后,很快就因为悲伤而去世了。而王献之和司马道府的婚姻 自然 不会幸福。王献之对她没有任何情义,说的永远是客套话,甚至还娶了一个小妾桃叶,他宁愿跟小妾在一起也不想看司马道福一眼。

 这就是王献之的家庭房生活,可以说如果不是司马道福的强行闯入,他和郗道茂原本应该是一对至死不渝的恩爱夫妻,结果这一切全被她给毁了,王献之虽然之后跟她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至死都没有原谅过司马道福。

王献之的书法

 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他不仅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而且在书法上的成就一点都亚于他的父亲,因此他和自己的父亲也一起被称为“二王”,他们父子两人也和张芝、钟繇因为在书画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被并称为“书中四贤”。虽然王羲之一家都十分擅长书法,但是只有王献之最具天赋,大胆创新,不被父亲的风格和盛名所拖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字体。

 王献之学习书法应该是在七八岁的时候,他的第一任老师自然是身为书法家的父亲。他自小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甚至超越父亲的书法大家,因此他每日都十分勤奋刻苦地练习,也留下了很多的趣事 典故 。他最出名的 书法字体 是 行书 和 草书 ,但是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在草书方面的代表作有《鸭头丸帖》、《 中秋 帖》等,但是流传到现在的都是唐朝时期临摹的版本,他的真迹都已经失传。他的《鸭头丸帖》一共有十五字,清代的学者吴其贞在他的著作《书画记》中对这副作品非常推崇,认为它字体雅正,雄峻秀美,有天然的妙趣,是无上的珍品。而他的《中秋帖》,一共二十二个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为世间所罕见。清朝乾隆皇帝将这副字帖收入了《三希帖》中,将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一起并列为体现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作品。

 王献之还曾经创造了“一笔书”,改变了他的父亲上下不相连的草书风格,其气势豪迈雄壮,被世人所推崇。

王献之书法作品有以下这些:

《中秋帖》、《鹅群帖》、《二十九日帖》、《东山帖》、《鸭头丸帖》、《地黄汤帖》、《相迎帖》、《诸舍帖》、《永嘉帖》、《鹅还帖》、《诸女帖》、《授衣帖》、《安和帖》、《想彼帖》。

相关明细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若是问起古代大书法家,90%的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王羲之。王羲之作为东晋著名书法家,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广采众长,最终精炼一炉,形成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的自我风格。

 他所写《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为其书法的出众,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之高毋庸置疑,但若说他书法第一,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他儿子。

 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也是一位大书法家,其在书法上的成就不低于父亲。他与王羲之合称“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其实一定程度上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在晋末到梁的半个世纪影响都比王羲之要大。张怀在《书估》中评其书法为第一等。

 王献之自己也非常有自信,他认为自己在书法方面要比父亲强。南朝宋明帝《文章志》有记:

 王献之隶书写的好,后来还变右军法为己用,形成自己的书体,妙绝时伦,与自己的父亲一样出名。

 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人都善书,所以就难免被当时人拿来比较。有一次就有一个人道王献之说:“你父亲的书法胜过你吗?”

 王献之答:“不能判断。”

 有人又跑去问王羲之:“世人都说你的书法比不上你的儿子王献之?”

 王羲之回答:“姑且这样吧!”

 等到了王献之这儿,问:“别人都说你的书法比不上你的父亲。”

 王献之则干脆利落的回答:“旁人哪里知道呢?”

 如此回答,看来在王献之心里,一直认为自己的书法是强过自己父亲的,否则不会这样干脆利落的反驳。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王献之最开始的书法都是父亲教的,后来学习父亲博采众长,最终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不能否认王羲之的功劳。

 你要问王献之既然在此前一直都比他的父亲更受当代推崇,为什么最后却远没有他的父亲在后世来的名声响亮呢?这就要说起一位封建皇帝了。

 唐太宗时期,力推王羲之,情况才有所改变。毕竟君权在当时至尊无二,皇帝都这样说了,不管是文化界还是艺术界,自然都得附和。所以慢慢的王羲之的名声强于王献之,最终成为后世皆知的“书圣”。

 王献之和王羲之都是东晋大书法家,各有所长,并称“二王”。要真分个高低,你更看好谁呢?  

问题一:王献之练字方法——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

相关故事:

王献之的父亲王羲之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王献之受父亲的影响,自幼爱好书法,但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时,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的腰酸背痛,也实在不好受。一次,他实在忍不住了,问父亲:“父亲,您的字为何写得那样好?”王羲之笑了笑,说:“你要想知道秘诀的话,明天早上到院子里来。”第二天,王献之早早来到院子里,发现父亲早已在那儿练字了。王羲之见儿子来了,指着院子里那十八缸水说:“书法没有秘诀,只要你写完这十八缸水,字自然而然就写好了。”王献之深受启发,便夜以继日地练字。转眼一年又一年,当他写完这十八缸水后,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成了一名伟大的书法家。

问题二:王献之书法风格特点:(擅长行草),以侧取势,笔法灵动,(飘逸多姿)。融合其父王羲之和张芝的书法,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自成一格。

问题三:其他书法名家的故事和书法风格特点:

一、王羲之

风格:“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故事: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二、颜真卿

风格:颜体楷书,于圆满中见筋骨,笔力雄健,力沉势足,大气磅礴,树立了一代新风。

故事:颜真卿除了书法之外,他的为人为臣为官的高尚气节和情操,更让人钦佩。在著名的安史之乱中,他率领军队讨伐叛军,在这场战争中,他们颜家族人三十多人战死了,他的族兄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弹尽粮绝后被捕,被敌人残忍地杀害了。在颜真卿77岁的时候,唐朝又发生了一场叛乱,皇帝派他去劝降叛军,而叛军首领李希烈却劝他入伙叛军,在遭到颜真卿拒绝后,叛军把他给残忍地勒死了,唐朝的以颜真卿为代表的颜家,真正称得上是满门忠烈。在南京有一个颜鲁公祠,就是为了纪念颜真卿修建的,九十多岁高龄的老书法家箫娴题写了“丹心臣字,热血书家”八个大字,概括了颜真卿的一生。

三、欧阳询

风格;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故事: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参考资料:

,王献之书法研究。

望采纳,谢谢!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有:

1、《中秋帖》

2、《鹅群帖》

3、《二十九日帖》

4、《东山帖》

5、《鸭头丸帖》

6、《地黄汤帖》

7、《相迎帖》

8、《诸舍帖》

9、《永嘉帖》

10、《鹅还帖》

人物简介: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官员、书法家、画家、诗人,右军将军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女婿、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岳父。

王献之精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在书法史上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有“小圣”之称。又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唐人张怀瓘《书估》评其书为“第一等”。同时,王献之还善于作画,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中品下”。

王献之书法作品

王献之比较有名的书法作品有《鸭头丸帖》、《中秋帖》、《洛神赋十三行》等,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被保留下来的非常少,并且保留下来的临摹样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