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7收藏

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第1张

 谈起杨式 太极拳 ,许多人都知道,在国内练习太极拳以健身者普见于街头公园,男女老少,打拳舞剑;如痴如醉 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太极拳对外的传播更为广泛,使西方许多国家兴起学练太极拳热。但是谈杨式内传太极拳,不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就是国内著名的“太极拳家”也没有几位见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欢迎阅读!

 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

 杨式内传太极拳架原本只在杨氏子弟和极少入室弟子中传承。 杨澄甫先生的弟子汪永泉先生在《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中这样写到:“从历史来看,杨式太极拳的前辈初到北京时,除了教练旗军,主要是在王府教贵族子弟练拳,这些养尊处优的人不能刻苦习武,因此,教授的只是由陈式太极拳发展成的杨式太极拳养生架子。目前流传于世并广泛习练的就是这套养生拳架,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需要补充揉手技法。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架子只传给了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尤可见世传的只是一套养生拳架,杨文内传太极拳另有一套体系。

 当代杨式太极拳传人付钟文先生说:“总共只有这么一套大功架,没有第二套拳”。(见《精武》1998年第八期《杨式太极长拳》一文),这说明杨澄甫先生于1928年应弟子陈微明先生之邀赴上海授拳后,付钟文在上海向杨氏学拳时,杨澄甫先生已不传快拳了。杨氏1936年去世时,除长子杨守中20多岁外,另外三个儿子年龄都在10岁上下,同付钟文一样,他们没有得到快拳的传授,“只得到这么一套大功架”,即江永泉先生所说的“这套养生架子”。付钟文先生讲“没有第二套拳”。这说明杨文内传太极拳体系,在杨氏子弟中未能传承下来。付钟文先生及杨氏后人都不否认,欲全面掌握太极拳技术,一些快速练习仍是必要的。但是由于杨式快拳传世不多,他们只不过把慢练的架子进行快练而矣、在河北省水年县杨式太极拳的故乡,有传统老架,与后期扬澄甫先生所修定的大架基本相同,对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中的拳架也无人得授。

 综上所述,尽管如此,然而,杨式内传太极拳并没有失传。

 我师张文炳(字虎臣)先生,是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和杨少侯先生合传得登堂入室内传弟子。得授杨式内传太极拳“108式”,第二路“加手”、第三路“小快式”(简称“快式”、“小式”)和太极内功,揉(推)手功及各种太极门器械,全面继承了杨式内传太极拳完整体系。是杨式内传太极拳弟子中极少数外姓内传弟子。

 我师张文炳(字虎臣)先生,生于1898年,北京人,自幼读书,成年时到北京前门外昌盛银号学徒,学成后任该银号分号经理。先生酷爱 武术 ,始学于原“北平体育研究社”。1923年有幸拜在杨式太极拳第三代宗师杨澄甫先生门下,成为登堂入室弟子。学艺四载,得授杨澄甫先生早期拳架,即正路子(108式)、太极推手、太极十三刀、太极六十四剑等。1928年杨澄甫先生应弟子陈微明之邀赴上海授艺,特将爱徒张文炳举荐给其兄杨少候先生,继续学艺。

 杨少候先生所演拳架由其伯父杨班候先生所传,势小劲刚,灵活多变,招法迅捷,出手即打,是为杨式太极技击拳架-一小快式。据传,少候先生性情刚烈,教拳严厉,喜欢出手打人,有其伯父之遗风。许多人因难以忍受而辍学,或敬而远之,因此传人甚少。

 杨少候先生见张文炳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功底扎实,为人又忠厚诚实,而且还是弟弟杨澄甫举荐来的爱徒,心里特别喜欢,将他视同为自家子弟,故将杨式太极柔身术,太极揉球功,内功功法,杨式内传太极拳加手,杨文内传太极小快式,太极推手,技击应用以及太极46式刀,太极大杆等拳械精髓,倾囊传给了张文炳先生,并秘传《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拳谱。那时杨家传拳内外有别,先生所学多为杨氏家中内传功夫,所以与世之所传多有不同。张文炳先生前后六年在两位大师的培育下,练就了一身卓绝的太极功夫。

 先生所练的小快式,势架低小,中正安舒,轻灵优美,小 中寓大,无中寓有,圆活快捷,动作时缓时疾;刚柔忽隐忽现,神意细微独特,非常精彩。先生所演练的内传太极拳加手;中正安舒,轻灵不浮,沉稳不僵,潇洒脱俗,以意领气,以气运身;动如运球,连贯圆活,神意细腻。先生推手时体松、心静、神效、气聚、劲整,步法迅捷,飘忽不定,发劲冷弹脆快,迅若雷霆,沉长绵软,虚实潜转,变化莫测,常于不知不觉中将人发出丈外,他对弟子常说:“太极无法,一动即法。”先生内功极深,二目锐利如电,神光熠熠,时常目露精光,使人胆寒,不敢与之直视。

 张文炳先生所传太极拳,有一个严格的循序渐进的拳架练功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杨式内传太极拳正路子(108式)、加手和小快式,传授学员,先学正路子,继而学习杨式内传太极拳加手,待功夫达到基本要求了,最后才能学习杨式内传太极小快式。此程序从不逾越,非至诚至爱弟子,不可窥其全貌,故传人甚少。

 杨式内传太极拳正路子(108式)类似于目前普遍传播的杨式太极拳传统套路。其姿势高低与动作幅度皆适中,速度较慢,初学太极拳必须从此拳架学起,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在手眼身法步皆合度的基础上,做到圆活连贯,上下相随,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再加推手练习,可达相当功效与技巧。此架体用兼备,老幼皆宜,尤以健身效果最佳。因而最适合在广大群众中普及推广。

 杨式内传太极拳加手,主要是在正路子练好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招式,两手常似抱球运转,使拳式之问的连接更加圆活,行拳主要以内气运身,以练腰的转动和下盘功力为主、由松入柔,运柔成刚,渐至轻灵不浮,沉稳不僵。为杨式太极拳有一定基础者习之,以增加功力,其演练速度与正路子相同,练完一套不少于45分钟。坚持演练可以舒筋活血,顺气通络,调节阴阳,祛病延年。

 杨式内传太极小快式,简称为“小式”或“快式”,是继杨式内传太极拳加手之后更高层次的拳架,它是在加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更加丰富。小快式的风格特点与前面两路拳有很大差异,正路子和加手,动作幅度适中或稍大,舒展大方,潇洒自然,缓慢悠长,轻柔圆顺,外形不见发劲。而小快式则不然,它的风格特点与之迥然不同,它势架低,动作幅度小,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时缓时疾,发劲冷弹脆快,刚柔忽隐忽现,招式多变,轻灵优美。但不失杨式太极拳中正安舒、松柔圆活、轻灵不浮、沉稳不僵、上下相随、连贯一气、合顺自然的基本特点。小快式实用性很强,整个套路二百多个式子要在10分钟内打完。

 学习小快式的 方法 与学前两路方法不同,必须先学成一式,方可再学一式,如此一式一式完成,随着功力的增长,每式练至纯熟,从内到外成为一体,方可逐式连接,渐至一气呵成。会小快式的人很少,先生不轻易传人。而且先生授拳,因材施教,特别注意基本功单操训练,教弟子都是单个教,一式一式教,在教你时我不可以在旁边听着看着,要在远远的地方自己去练。教我时候你也不准在旁边听着看着,也必须到远远的地方自己去练。弟子之间不得串学串练,教谁什么样,就按什么样去练,非常严格。说手时更是在没人时才给说。这就是先生因材施教,单个传拳的方法。先生是根据弟子的身体条件、性格和悟性来传授功夫,使每个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故拳路不尽相同。

 师得授真传,却从不炫耀于世。他性格温顺“上善若水”、“大智若愚”仅尊师命,隐于闹市,练功不辍,深研体悟太极拳真谛。在新中国建国前一直是北平昌盛银号分号经理,收入颇丰。偶尔应一些富贾聘请到府上讲授养生之道,传授养生太极拳架。新中国成立之后,先生因工作和经济状况的 变故,不得已露世授拳,但大多数习者学到得仅是第一路拳, 能学得第二路拳者不多,能学得第三路者更少。因为先生择徒慎严,且因材旋教,单个传拳。如今能全面承其衣钵者仅有王秀田、李顺波、梁礼、蒋林等六、七名入室弟于,这几位老师都已过古稀、花甲之年,仍然在积极努力栽桃育里,发现和培养人才,发扬这一国粹精华。近年来在永年县太极拳界有点声望者,多次千里迢迢赴京寻师访友,闻悉到有杨式内传太极拳传人,为学回这杨式内传太极拳的精华功夫,他们千方百计,苦苦追求,放下昔日所学拳架,正式拜师求教,从头学起,循序渐进,已初见成效。

 一九七九年先生仙逝了,享年八十有一。虽然先生走了,但先生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依然在耳中回荡;先生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们脑海中。先生虽然走了,但先生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的宝贵财富留给了我们。留给了后来者,使它永放光芒!

  太极拳 是一种古老的拳术,太极拳在我们的生活中悠远流长。同时太极拳也有一定的历史来源。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历史的来源。

太极拳的历史的来源

 河洛 文化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世界第五大长河。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汉族最主

 太极拳要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母亲河”。洛河,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显赫的地位。首先,是“河图洛书”,它与古文字紧密连系在一起,把洪荒蒙昧的社会,推向了文明的阶梯。河洛汇流,是一种自然现象。洛河水清,黄河水浊,两河交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清浊分明、相互交融变化的旋涡。相传这里是河出图、洛出书和伏羲悟太极、画八卦的地方。《易传·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汉族人文始祖伏羲看到河洛交汇现象,依据“河图”、“洛书”信息,触发灵感,从而创造出了《易经》,产生了太极文化。所以,自古人称“天下太极出河洛”。自古以来,河洛汇流处无时无刻不流淌着太极文化之血,联系着河洛文化之脉,缔结着中原文化之根,蕴含着中华文化之魂。她是汉族的文化丹田!据史载:黄帝、帝尧、夏禹、商汤等帝王登基时,都在此沉璧祭天。温县,正处于河洛汇流处,是河洛文化的核心区。

 温县是人类活动最早的聚居地之一,境内遗存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数十处。夏代,温地称温国;商十四代王祖乙迁都温地邢而中兴;周初大司寇苏忿生封苏国,以温为苏封十二邑之首。《盐铁论》记载显示:战国至秦汉之际,温县已是“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温县地灵人杰。它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邙山、黄河为天然屏障,北依太行天堑,是连接晋、冀、鲁、豫的交通要道。焦作黄河公路大桥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焦温高速南北贯通,其他公路四通八达,国家重点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穿境而过,距离郑州、洛阳、焦作三市分别在40-60公里之间,南滨黄河,北临沁水,东连武陟县,西接孟州市,西北与沁阳市接壤,属黄、沁河冲积平原。温县是夏禹指定继承人覃伯益的家乡,是春秋时期孔子门下十哲之一卜子夏故里,从这里走出了司马懿、郭熙等许多历史名人。温县物华天宝。它的总面积为462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262个行政村,总人口446万。温县处于北纬34°52'-35°02',东经112°51'-113°13',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适合各种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温度143°C,年降水量达5524毫米,无霜期为241天。温县南部为黄河滩区,北部为低缓的丘陵平原。温县农业发达,盛产小麦、玉米,是四大怀药(怀山药、怀地黄、怀菊花、怀牛膝)的原产地。

  武术 之乡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位于温县城东六公里的清风岭中段。村南隔黄河相望有虎牢关、伏羲台、河洛汇流处等。距陈家沟

 西北不远处有道教圣地阳落山“二仙庙”,西南一百公里处有少林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与儒教文化都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推动中华文明发展厚重的中原文化。

 明朝初年,陈家沟陈氏始祖陈卜从山西移民到此,便带有家传武术。这里沟壑交错、兵匪出没,经常骚扰百姓,为了保卫桑梓,村里成立了武学社,陈家沟人习武成风。这里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和厚重的汉族 传统文化 对陈王廷创编陈氏太极拳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王廷(字奏庭,1600~1680),陈家沟陈氏第九代人,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八年,明武庠生,清文庠生。其祖陈思贵,任陕西狄道县典史;其父陈抚民,曾任征士郎,均好拳习武。[1]

 陈王廷自幼勤奋好学,昼练武,夜习文,不但深得家学真传,出类拔萃,而且熟读诸子百家,学识渊博,文武兼备,精于拳械,功夫深厚,有超人的轻功绝技。年轻时走镖山东一带,扫荡群匪,匪寇闻“名”丧胆。晚年,陈王廷隐居乡里,以《黄庭经》为伴,潜心研究易学,收集整理民间武术。他理根太极,秉承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阴阳生克之理,在家传拳术的基础上,将众家武术之长融汇合成,加上自己平生习武所悟,融中医经络学与道家导引吐纳术为一体,创编了一种刚柔相济、阴阳互化、变幻莫测、威力无比的武术拳种——“太极拳”。

 陈王廷所传授下来的有五路拳、五路捶、108式长拳,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有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

 步入赵堡镇,就犹如步入了太极文化的圣地。这里有令人敬仰的太极拳历代宗师纪念馆,有响誉国内外的中国太极拳博物馆。

 1982年,因为太极拳的影响,国务院确定温县为“甲级对外开放县”;1992年11月,国家体委命名温县为第一批全国“武术之乡”;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太极拳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并在温县建立“中国太极拳文化研究基地”;2007年7月31日,中国武术协会命名温县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08年8月20日,中国政府启动太极拳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2010年4月,温县被世界华人华侨社团、中华文化促进会、国际休闲经济促进会联合授予“中国十大文化休闲旅游县”荣誉称号;2011年9月,温县与河南登封、河北沧州一起,被评为“最受全球网民关注的中国武术之乡”,且名列榜首。

 流派纷呈

 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之后,太极拳先在陈家沟陈氏家族经历了百余年传承,到了陈氏十四世陈长兴(字云亭,1771~1853)和陈有本(字道生,1780~1858)时,二人由博归约,分别创编出太极拳大架一路、二路和太极拳小架一路、二路。陈长兴从理论上对太极拳进行 总结 ,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太极拳开始对外繁衍传播。陈长兴首传外姓弟子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名福魁,1799~1872),杨露禅学成回乡后到北京传拳,逐渐衍变创编出杨式太极拳;陈氏第十五世陈清平(一作青萍,1795~1868)传拳于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温县陈新庄人李景炎(又名李对,1825~1898)、温县南张羌村人李作智(字镜心,1844~1914)和温县北冷村人王赐信(1815~1890),后五人分别创编出和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清末,满族人全佑(字公甫,1834~1902)师从杨家学杨式太极拳后,传子吴鉴泉(从汉姓,1870~1942),创编出吴式太极拳;河北武清(今天津武清区)人李瑞东(名树勋,1851~1917)师从王兰亭(名永泰,约1829~1893)学杨式太极拳后,创编出李式太极拳;民国初期,河北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师从郝为真(名和,1849~1920)学武式太极拳后,创编出孙式太极拳;20世纪50年代,陈家沟陈氏十七世陈发科(字福生,1887~1957),在祖传拳械套路的基础上,创编出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二路。

 三百多年后,太极拳已由陈氏一家的独得之秘,衍变成了广播海内外的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诸多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发源地温县流传的有陈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太极拳忽雷架、太极拳腾挪架、太极拳忽灵架,河北省永年县流传的有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北京市流传的有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天津市武清区流传有李式太极拳。

 太极始于无极,分两仪。由两仪分三才,由三才显四象,演变八卦。依据“易经”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导引、吐纳综合地创造一套有阴阳性质、符合人体结构、大自然运转规律的一种拳术,古人称为“太极”。

练太极拳要掌握的技巧要领

 1、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2、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3、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4、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5、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

 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6、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线有断,旧力巳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7、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8、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9、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10、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

 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

 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

 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练太极拳要掌握的要领

 1、用意不用力。全身肌肉必须放松,忌用拙力和拙劲。

 2、两足要虚实分明。太极拳的动作最忌犯双重、虚实不分的毛病。两足着地时,身体重心只能支持在左足或右足,不能平均分支在两足上。一虚一实,便于移动,动作必然灵活。太极拳讲的虚实和不能双重的要求,是说虚能转变为实,实能转变为虚。

 3、头要正直。太极拳所谓虚灵顶劲,就是头颈要自然地正直,不要偏斜,这样精神才能振作。目要正视(上眼皮放松),闭口藏舌(口不宜张,齿不宜切),要用鼻呼吸。

 4、肩须轻松。太极拳所谓沉肩垂肘,即要求两肩轻松、两肘松垂,这样上肢动作即能灵活,且将筋络引长。如果二肩不松,形成耸肩,肺部气量就会随之上伸,限于胸式呼吸。气不能深吸到腹部,则会影响呼吸运动。

 5、手要柔软。伸手忌僵硬,手指要舒展,掌心要充实。太极拳要求半握拳,不宜用力,要松柔。握拳若用劲,则肩肘僵硬,不能灵活“运用”。

 6、胸略内涵(即舒胸),目的在于解除胸间肌肉紧张。既不要缩胸,也不宜挺胸。

 7、背略直拔。即要求脊椎端正、背部肌肉自然松弛,以有助于涵胸和松肩垂肘的动作。

 8、腰要端正。练太极拳要求以腰为轴。任何动作都要受腰部的推动而动,腰部必须中正、不偏不倚。

 9、臀部要内收。否则,既影响呼吸运动,又致使身体上下形成两截不易灵活转动,运动不能完整统一。

 10、腿脚灵活。要做到身随步动、步随身换、变换灵活、虚实分明。

 练太极拳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有力是无力,无力是有力”的境界。若能如此,则全身各处定会放松,全身力量定能成为整体,继而发挥运用。如能长期坚持练习这套太极拳,功夫达到一定程度后,即可建成动力定型(动作自动化),那时就可明显地看到它对人体所起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增强人的体质。

 练太极拳基本动作要求

 1、头正:虚领顶颈、两目内视、鼻尖对肚脐、两耳下垂、闭口卷舌。

 2、身直:直腰扩带、虚胸实腹、尾闾下垂、背拔胸舒。

 3、脚平:脚平屈膝、松胯圆裆(四平:脚平、胯平、肩平、两耳平)

 4、手长:沉肩坠肘、两臂松展、两弘弧圆、提腕沉指根空手心,中指与曲池成一线。

 5、运动(行拳)技术要求:头身一体腰先动,脚板平吸三鼎重,肩胯肘膝两四分两两两两合,梢中根身节节通。

 6、练功四步走:收心定意。舒展筋骨。协调平衡。修身养性。

 7、练成四层劲:第一绷劲。第二整体劲。第三缠丝劲。第四化劲。

 8、阴阳要平衡、虚实要分清: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刚柔相济,动静相兼。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练太极拳的基本步骤

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有七个套路

一,头套十三式(66式)

二,二套(27式)

三,三套(24式)又称大四套捶

四,红拳(23式)

五,五套(29式)

六,长拳108式

七,炮捶(俗称二路71式)

(以上由陈王廷所创)

最流行的两路一路和炮捶(称二路)

这两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每路由于承传的地域不同其动作及路数略有区别

陈式太极拳新编套路

一,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十八式(又称美人太极拳)

二,陈式四十八式心意混元太极拳

三,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三十二式(又称三十二式炮捶)

四,陈式二十四炮

五,陈式心意混元太极剑及美人太极剑等

(冯志强根据陈发科晚年所定的拳架,经过四十余年的潜心究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所创)

杨式内传太极拳体系

 谈起杨式 太极拳 ,许多人都知道,在国内练习太极拳以健身者普见于街头公园,男女老少,打拳舞剑;如痴如醉 随着中国迅速崛起,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