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的雕版印刷的出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版本学的雕版印刷的出现,第1张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天工开物》是宋应星主要代表作,此书于崇祯十年(1637)由友人涂绍(约1582—1645)资助刊刻。《天工开物》共3卷l8章,计有《乃粒》、《乃服》、《彰施》、《粹精》、《作咸》、《甘嗜》、《陶埏》、《冶铸》、《舟车》、《锤锻》、《燔石》、《膏液》、《杀青》、《五金》、《佳兵》、《丹青》、《曲蘗》及《珠玉》等章,所叙述的内容涉及农业及工业近30个生产部门的技术。

《天工开物》所述几乎包括了社会全部生产领域,各章先后顺序的安排是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作出的。宋应星把与人民衣食有关的农业各章置于全书之首,其次是有关工业各章,而以不切国计民生的珠玉一章垫后,体现了作者重农、重工和注重实学的思想。

  宋应星把天工开物分为三编,全书按照"贵五谷而贱金玉"的原则列为十八个类目,每类一卷,共十八卷。

隋朝以前,主要的书籍还都是手抄本,手抄书籍费时费力费钱,非皇室官宦之家不能为之,所以,藏书也就只能是“政府投资工程”,一般的读书人能看到都算不易,惘论藏书了。中国的雕版印刷起源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而真正用于大量印刷书籍是在宋代,也就是说,民间开始有能力进行藏书活动从隋朝开始,在宋代最为繁盛。越到近代,藏书的种类越多,学问越大,门类越全。举例来说,藏书界最常用的“善本”,最早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后含义渐广,包括刻印较早、流传较少的各类古籍。历代藏书家中,善本肯定是旧本,那些抄写、刻印年代较近的只能是普通本,如晚清藏书家丁丙在其《善本书室藏书志》的编例中,规定收书范围是:旧刻、精本、旧抄、旧校。按照他那个时代的标准,将旧刻规定为宋元版书,精本为明代精刻。依据这一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心目中的善本年代界限也日益后移。民国时期,明刻本渐渐进入旧刻行列,20世纪中期以后,乾隆以前刻本全都变成了善本,甚至无论残缺多少,有无错讹,均以年代划界。直到70年代末,着眼于古籍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的标准才真正确定下来,所编的《中国善本书总目》在确定收录标准和范围时,规定了”三性”、”九条”,是对善本概念的一个完整周详的表述:一、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或抄写的图书。二、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版本模糊,流传较多者不在内)。三、清代乾隆及乾隆年以前流传较少的印本、抄本。四、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印行的图书。

用什么原料主要取决于出版商,现在很多古籍用的还都是轻型纸,甚至我买过一本中华书局的,纸很白,很薄,都快透明了,下一页的字都能看到。但同样是中华书局,我也买到过一些古籍用纸较厚较结实。

但要说古籍用纸最好的,大概算广陵书社了吧,很多都是用的宣纸,逼格不是一般的高。

国学网

儒藏

国学数典

日本早稻田大学线上图书馆

日本东京大学线上图书馆

北京大学论坛国学频道

这些就差不多能找个七八十的古籍影印版了。

线装古籍不等于活字印刷术印刷的书,活字印刷技术是逐步成熟和进入应用的,雕版印刷和手抄也一直同时存在。

几乎根本找不到木版印刷的,一般都是石印和铅印的,石印的比较早,铅印是在清末才有的,如何区分石印铅印最简单的办法是看书的边框如果连上的就是铅印,如果美联上的就是石印的。关于断代说几个简单的方法一要从字上入手,字比较大的一般比较早。二是要看纸质了,一般清末和民国的纸质差不多比较薄,而之前的由于是草纸可以看到一些纹理。三要从题材上看,一般佛经比较早。当然你要想收藏古籍的话也要注意收藏的门类。

补充:木板由于是活字印刷所以字体大小不一,而且印出来的字幽深有浅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