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特点,第1张

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23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这里的"夔"古称是一角一足的动物,实际上则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像。龙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纹饰也各有不同,按图案结构分,有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两头龙纹等。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龙是古代神州传说中的动物。一般反映其正面图象,都是以鼻为中线,两旁置目,体躯向两侧延伸。若以其侧面作图象,则成一长体躯与一爪。 龙的形象起源很早,但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根据龙纹的结体大致可分为爬行龙纹、卷龙纹、交龙纹、两头龙纹和双体龙纹几种。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表现为一爪的这样纹饰,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 夔纹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4凤鸟纹 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5 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6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7云雷纹是变形线条纹的一种,大都用作地纹,起陪衬主纹的作用。用柔和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的回旋线条是雷纹,盛行于商中晚期。 8涡纹 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9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0窃曲纹 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图案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密云山水之奇  王浴海  

   一    统 览

    密云山水之奇,不仅奇在具有为数不多的“之最”――如司马台长城的险绝和精美是我国长城之最;密云水库的宏大和绮丽是亚洲水库之最;燕落寨的共工古城,距今4100多年,是北京第一古城;云峰山的朝圣庵,距今1900多年,为北京地区最古老的寺院等等,而且,奇在既有北地特有的雄浑又不乏南国常有的娟媚;既有群峰拱秀,也有一峰雄蹲;既有群瀑叠泻,也有一溪常喧;既有群峡环扣,也有一壑通幽;既有群芳争艳,也有一花一树称绝••••••山,绝少衣不蔽体的穷酸式裸露。石,虽时露,但凡裸多具雕塑的匠心,造影绘形,千姿百态,为别样富有。

    密云山水之奇,奇在叫人目不暇接,惊叹连连。 奇峰,奇谷,奇潭,奇瀑,奇泉,奇渠,奇井,奇石,奇洞,奇碑,奇寺,奇关,奇塔,奇城,奇树,奇花,奇印,奇境,难于尽指。

    奇峰如锥峰山,四杆顶,莲花峰,竞秀峰,泼墨峰,玉穹峰,松立峰,将军峰,五峰,翠屏峰,卧猩峰,金蟾峰,官帽峰,象形绘意,意态万方,怎一个奇字了得!四杆顶,四座类似旗杆兀立的高峰,犹如四根擎天大柱,共撑青天一顶。锥峰山,恰似一柱突然拔地而起的巨锥,直插苍穹。莲花峰,如直抵云端的莲花,层层环抱,一茎挺秀。五峰之一的鬼谷峰,极顶有块望京石,登临远眺,即可见京都烟云。

    奇谷如仙居谷,南对峪,轱辘峪,龙潭沟,云梦峡,桃源仙谷,白道峪,九道湾,清凉谷,清凉界,云山峪,精灵谷,龙泉谷,龙劈峡。九道湾的清凉界,夏日山阴道上,一步之内可以寒入肌肤,一步之外竟然热浪滚滚;云梦北麓的清凉谷,潭瀑花草打造的清凉世界,任谁莅临,都会叹奇。上有天湖,下有平湖,中修栈道,空架索桥,凡到此者,都会叫绝。

    奇石如莲花石,百兽石,熊吼石,海豚石,神鹿石,鸳鸯石,冰川飘砾,冰川巨砾,云岫谷的水底红石,清凉界的将军石,老君面圣,悟空领旨,金蟾戏龟,狮王守户,雷劈石,悬鼻石,鹰嘴石,夹蛋石,铲型石,飞燕石,天书石,悬石,金龟石,刺猬石,龙劈石,龙女石,万千气象,惟妙惟肖,仿佛哪位大仙施了点穴术,爬行的,奔跑的,嬉戏的,亲昵的,庸懒的,漫不经心的,暴戾的,飞腾的,鸷猛的各路天之骄子,刹时定于一格,各呈千年万年前一瞬间的情态。等待着,于你我沟通,对话,期盼着,有朝一日解困。莲花石,石簇层叠,伸展,极似昨夜初开;熊吼石,一熊仰天长啸,不知何故郁闷如斯;雷劈石,错落的残片直刺苍天,好象霹雳刚过,余音没消,余烟没尽;龙劈石,顽石尽裂,似龙尾才收,万壑惊呆;鹰嘴石,为何只伸巨喙?悬鼻石,为何只垂长鼻?闻吗?嗅吗?侦探吗?欲擒?欲纵?尽在跃跃欲试中;云岫谷的水底红石,红如凝脂,四向铺开,琼雕玉砌,到此几疑误闯水晶宫。

    奇水可分奇渠,奇泉,奇河,奇潭,奇瀑,奇井。

    奇河如扁担山下的清水河,白河,分列大山两侧,流向一逆一顺,象两位不离不弃的生死恋人,携带两岸的树影花香日夜奔流。奇渠如精灵谷的青石曲,山环翠绕里竟然藏着一方百多平方丈的巨石平台,平台上竟有一条三十多米长的清溪。溪中鱼往来翕忽,俶尔远逝,皆若空游无所依。奇泉如锥峰山的龙泉,每到腊月,常有人黄昏看到龙形物到那里饮水,由此得名龙泉。龙泉水的保健功能自古闻名,清乾隆撰联称:岩秀原增寿,水芳可谢医。“可谢医”之泉,并非仅此一处。还有云岫谷的长寿泉,育婴泉,云峰山菩萨洞的圣泉,都可称之为菩萨手中的“玉瓶净水”。

      奇潭奇瀑如九龙湾的六泉九瀑十八潭,清凉谷的五瀑十三潭,天仙瀑的十瀑十潭,九道湾的九瀑十八潭,三潭叠泻,六潭叠泻,三音潭,三弹瀑。有不少光听名字即可称奇:通天瀑,伸臂瀑,虎跳瀑,壁潭瀑,四潭泉雾瀑,悬空瀑,天池,白龙潭,黑龙潭,石窟串潭,难于一一尽数。

    奇井如小尖村的范公井,清冽微甘;古北口的一步三眼井,三眼取水,味不同,酸甜苦辣尽在其中;雾灵山的七盘井,呈北斗七星状排列,水极清,却百病。

    奇洞如九龙十八湾的望泉洞,仙药洞,卧虎洞,深不可测,至今无人敢探;锥峰山的五仙洞,洞洞有佛;白谷峪的广惠洞,神仙洞,支洞洞厅皆备,洞洞藏仙;云峰山的菩萨洞,高踞于巍崖之上,匿身于苍翠之中。

  奇树如黍谷山的白果树,虽老态龙钟,伤痕累累,但依然冠盖婆娑,年年照常挂果;云蒙山的娘娘榆,树龄300多年,树冠遮阴800多平方;新城子“九搂十八杈”古柏,树龄2000多年,是北京地区的树王;雾灵山深处竟有一株硕大的野樱花树,已不惧风雪地挺立百余年。节令一到,立刻摇动一树鲜花,慷慨地向大峡谷抛洒浓郁的芳香;云蒙山的云海崖松,或垂或探,或腾或举,或上下左右呼朋引伴,令人叫绝。

      奇碑如番字石刻,疑似天书;奇灯如冶塔仙灯,古籍称“冶仙居其上,时放灯光”;奇城如“地有石匣天示秘”的石匣城,史上曾有几拨人士到那里寻宝。

      奇关如京师锁鈅古北口,密云首险石塘路,有雄关之称的墙子路;奇楼如司马台长城最高处,海拔986米的天楼――望京楼,和与其相对的堪称精美绝伦的仙女楼;奇印如四杆顶的一块卧牛石上留下的穆桂英的上马印,八道湾的大脚印,大到四五米长,不知何人所留。

    还有奇吃。不必说新城子苹果酸甜的绝妙搭配,黄土坎鸭梨原始梨味的超常保有,和密云鱼极富弹性的鲜嫩,单说云蒙山的野果,即难遇难求。夹路的榛子丶山葡萄、山枣、山核桃、托盘果,别具风味,市场难见,但此地可以随手采摘。

      密云山水之奇,奇在纷至沓来,皆可称奇称绝。有人在清凉谷的千米珍珠瀑前,情不自禁地慨叹:李白若是曾到此,岂将绝句传庐山!其实,凡到过精灵谷“卷石以为底”的三角潭,泥鳅宫(潭名)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叹:到此如是柳宗元,何必去写小石潭!

            二      点读               

    密云山水之奇,给予人的是情思的大密度激活,是情感的高频率唤醒,是哲理的加速度打透。情思的短路可以顷刻接通,情感的锈蚀可以眨眼抛光,哲理的沉潜可以刹那高扬。心灵的感光,瞬间的抓拍,给予人的是发现美感受美并升华为思想美的大愉悦。我有诗录下无数美妙的瞬间,于此可见密云山水之奇给予人的陶洗,陶沥和陶冶的深度与广度。剪接如下。

    如抓拍树之奇:

    崖 上 松

展转腾挪数株松,错节盘根裂缝中。

后跳前钻随意走,左突右进纵情争。

曾经雨骤千回打,已历雷狂万次轰。

一簇青葱一幕景,力排巨画挂高空!

  “力排“状其雄劲;“巨画”写其壮美;“挂高空”言其气势磅礴。从前,一株沙丘绿草,一丛石缝灌木,就能使我联想到逆境崛起的成功者,常常激动不已,赋诗作文。而此地,峭崖上竟然高悬一壁植根于石缝的苍松翠柏,或盘或挂,或俯或腾,毫无倦色,毫不萎顿,着实令人震撼。哲理的闪光立刻穿透:怨天尤人,只能是自我生命的不可救药的叛逃。

    如抓拍石之奇:

      悬 石

 一石畅架两峰间,叠嶂层峦压顶悬。

 上纳天云一线景,下收山壑万重渊。

 崖前倒柏悠然动,脚底苍鹰自在盘。

 何处徐来天上曲,瀑飞几缕扯长弦!

  悬石奇在高悬。这里的高悬,非一般的高悬。是两峰之间的高悬,上纳一线天,下收万重渊,高悬得令人心惊动魄,灵魂出窍,但又没有失于空寂丶枯燥和恐怖。崖前柏动,脚底鹰盘,飞瀑扯长弦,都形成一种高处不胜美的呼唤,大山似乎打着手势相邀:来吧,无限风光在险峰!

    如抓拍瀑之奇:

    伸 臂 瀑

 巨石横举入云端,绝壁突伸半臂岩。

 劲挂长川一瀑泻,轻点大谷百声喧。

 层峦眉动摇青树,叠嶂颜开扯紫烟。

 水色天光无限意,尽收脚下醉龙潭!

伸臂瀑之奇,奇在巨石横伸,高峰突举,长川下泻,百壑高喧。这里的抓拍,恰是其动:“横举”“突伸”“瀑泻”“百声喧”,撼天动地。于是,出现超感:“层峦眉动”,有“摇青树“为证;”叠嶂开颜“,有”扯紫烟“为证,何至于此啊?是因为大山要表达“无限意”!最后,醉龙潭全收,我心尽纳,自是与龙同醉。至此,所谓涤荡,超脱,便都在不言中了。蛰伏过久的哲思顷刻突显:领山水之情脉,获山水之通感,才是人生的妙境啊。

    如抓拍长城之奇:

 司 马 台 长 城

 称奇最是此长城,如在刀山刃上行。

 挽涧高崖悬隘口,叨楼绝峰系危城。

 斜出天磴通天际,直架云桥入顶层。

 瑟嗦攀过恶虎口,观京楼上可现京!

    司马台长城,作为长城奇观中的奇观,特点主要是“危岩险涧,孤峰险楼,悬空险墙”,此诗闪回的镜头,即停靠在险字上:“如在刀山刃上行“,是险;危岩挽涧并衔隘口,是险;绝嶂叼楼并系危城,也是险。天梯,并非夸饰,确通天际;云桥,非虚拟,真入顶层。而过了天桥,仍然不能畅达极顶望京楼,还得瑟瑟嗦嗦攀爬老虎嘴,为险中之险。如此险地,竟修成了一段5,7公里的精美绝伦的长城,智慧之高,实力之雄,运筹之宏,足以把人惊得目瞪口呆。然而,这一切又都成了大潮退后遗弃在沙滩上的枯干贝壳,空留记忆的辉煌,拉动追思的无奈。即使登临望京楼,凝望京都烟云,怀想“强虏灰飞烟灭”“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如抓拍潭之奇:

     白 龙 潭

 山藏水裹白龙潭,瀑卷川叠走云烟。

 胜地自有龙圣住,灵崖常有宠臣攀。

 诸家碑刻书犹劲,帝主行宫匾尚鲜。

 敢问白龙今安在?空余游客笑谈间。

    白龙潭奇在山藏水裹,瀑卷潭叠的灵景和白龙住,帝主往,宠臣攀的圣境,诸家碑刻的书(书法)犹劲,帝主行宫的匾尚鲜,表明这里经过修葺,已经去掉了世事沧桑沉积的斑驳,灵景,圣境早就走下神坛,只剩下一个王朝的曾经自我陶醉,和几位帝主以龙自命的曾经搔首弄姿。传说中的白龙哪里去了呢?只在“空余游客笑谈间”。白龙的形象,帝主的背影,宠臣的伴唱,已经变成了景点的广度和深度。这里的笑谈,自然是指与山水互融互扬而理清情畅的愉悦之谈,但也应包括对专制王朝的嘲笑。一个专制王朝,无论怎么自夸“承平盛世”,怎么自许“奉天承运"“万岁万万岁”,但最终留给子孙的还是悲凉,留给黎民的还是悲惨,留给中华大地的还是疮痍,只有偶尔被发现的点点麟片,可以供人指点,笑谈。――这就是时间为灵景圣境作出的注释。

    如抓拍附丽的传说,珍闻:

    白 马 山

 白马川中白马山,扬鬃昂首奋蹄翻。

 风云叱咤开天幕,雷电唿啸带壑岚。

 烈马纷指天帝赐,良驹只认六郎牵。

 疆场驰骋三千里,告老单归白马川!

 四 杆 顶

苍天一顶四竿撑,四柱巍峨肃立峰。

  山上犹余发令孔,谷中尚有练兵厅。

安营纷指杨家将,主帅皆云穆桂英。

更有抗倭激战地,赤诚尽写万山青!

  云峰遇仙石

摩崖壁刻已斑斑,石记云峰竟遇仙。

布弈老翁屏气对,打柴嫩仔忘情观。

仅得赠果尝一口,岂料离家过百年。

  老母呼儿骑鹤去,空留野蔓爬颓垣!

  白马川神赐杨六郎白马,四杆顶的杨家将驻防和抗日激战,遇仙石的详记观棋打柴郎啖桃成仙,给予山水的是神圣,神奇和神秘,拓展的是山水的内蕴和外延,生发的是这一方山水的独特魅力。白马山以杨六郎坐骑之雄,状大山的神似与“风云叱咤开天幕,雷电唿啸带壑岚“的壮丽动感;四杆顶以杨家将和抗日先烈之雄,状四柱擎天的静感的大气磅礴;遇仙石以打柴郎遇仙之奇,掀开了云峰山摩崖壁刻记载的诸多未解之谜的一角。引人遐思,发人奇想,给予人的撞击虽萌于瞬间,但存之久远,它所穿越的是山之魂,水之魄!

   

   

 

              三  引申

        密云山水之奇,伴随着与生俱来的传说传闻之奇,传说传闻之奇又把密云山水之奇推向了极处。

    奇闻,奇事,奇遇,奇珍,传说,臆说,杂说,评说,传闻,风闻,遗闻,逸闻,构成了密云山水之奇的深层次灿烂。有的传说见诸于文献,如共工城,见于《史记 五帝本记》,清 光绪《顺天府志》;如黍谷山的“邹衍吹律,温生黍谷”,见于《战国策》;名镇石匣城关于石匣的传说,见于多家诗文,明代蓟辽总督王一鄂写道:“无锁石匣天示秘,有纹灵匣地呈形。”有些传闻,见诸于碑刻,寺庙,遗迹,如云蒙遇仙石,古北口的七郎庙,令公庙,八道湾的大脚印。更多的是口口相传,自成长川,百代不衰。有的由形似到神似,如白马山为杨六郎神驹所化;有的由风闻到有据可查,如云峰山打柴郎遇仙;有的由珍闻到耳熟能详,如白龙泉的小白龙及时行雨。

    许多传说,传得活灵活现,说得神乎其神。有的令人神往,有的令人震撼,有的令人忍俊不禁,还有的令人疑惑。

    如司马台长城天女楼时现天女,五虎门长城修筑之时曾镇野猪怪,古北口三眼井是龙王嘴,古北口杨家将显圣夜逐日寇,黑山寺铲除恶僧戴老虎,番字石刻指为镇妖符,三清宫二柏搭枝是一对情侣化身,孙膑庞涓鬼谷洞从师鬼谷子十年,小羊倌龙戏潭苦恋蛇仙被点化成石,鹿皮关老翁遇神鹿,二刀盒子(地名)杨六郎怒插双剑镇三关,云梦峡药灵药神危急救母,金龟影(石名)禁锢作恶乌龟精,广惠洞广惠错失佛祖点化痛悔自尽,泥鳅宫(潭名)泥鳅成仙,白龙潭小白龙砸瞎寻衅渎圣的孙提辖,射平山张果老修仙得道,黍谷山大难不死古银杏,黍古山抬风顶(山顶名)大风搬石料上极顶•••••有峰有石就有故事,有瀑有潭就有传奇,有幽林隐洞,就有佛迹仙踪。其中不少言之凿凿,甚至人证物证俱在。如云蒙山的摩崖石刻:古佛道场,仙门,遇仙石,棋盘石,桃盘石,仙手印,王志遇仙记(刻石),应为遇仙实证。试想,如果连蛛丝蚂迹都没有,谁会为一个虚枉的传说大动干戈,在危岩绝壁上刻写呢?也有的见诸于详实记载,一读便知并非虚构和道听途说。最有名的当属明代蓟辽总督阎明泰的《咏龙潭并序》:

    开始,对白龙潭神传有龙的传说,“余弗信“,及至亲临现场,”波涛中似有恍惚往来状,左右曰:‘龙也’,余犹未然“,可是,事实令他不得不惊恐万分了!

    “须臾,旋风忽起,潭面上见白点如雀卵许,荡漾层波之内。定睛视之,则龙顶上白也。龙身长尺许,作老金**,蜿蜒曲伸,警然而匿,旋复跃然而出,凡三出三没,愈视愈彰,余始信龙之为真,而传言非往也。随之以果酬之,以大嚼者三其果,复逆流而上,跳跃飞舞于惊澜急湍之间,若美殊然。”

    开始不信,初见仍不信,坐实始信,符合常情常理;眼见非一人,有“左右”在,不可能为幻觉。身为蓟辽总督,随从者众,没必要也不可能去虚拟;所见之状,记录详细,没有任何夸张和巧饰,不会是虚拟。如果所见非龙,那会是什么呢?蛇吗?蜥蜴吗?鳗鱼吗?或者,鳄吗?海豚吗?都不可能。这些,谁会有“龙顶白”呢?谁会“作老金**”呢?重要的,谁会“逆流而上,跳跃飞舞于惊澜急湍之间”呢?即使不是龙,但也不会是等闲之辈。

      其实,迄今未止,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仍然十分有限,盲目否定与盲目肯定一样粗暴,打杀的完全可能是通向未知的萌动。即使被称之为诡异,怪诞者,也应给予恰当的注意。不屑一顾,其实是来自既定思维定势的愚昧。岂知,诡异和怪诞,常常能够把人类尚没幸临的天国式的憧憬,拉成令人意乱神迷的近景。

    传说,传闻,神话,玄想,给予密云山水之奇以灵动和灵采,赋于密云山水之奇所特有的的魅力以佛意和禅意,使有幸身心俱融其中者,获得超常的沉潜,沉迷和灵犀通透。

    密云山水之奇,奇在博大精深!

Ahuizotl(水猴) 中美洲神话中的食人水怪,半人半猴,尾部长有一只手,用于攫取水边的人。有时会用自己的哭声把人引到水边,将人掠食。

Airavata(伐陀) 印度神话中因陀罗的座骑,一头巨大的白象。对它的描述不一,有的说长着六只长牙、有的说有八个长鼻,有的则说三个头。

Ammut(阿穆特) 古埃及的鳄头狮身怪,后半身似河马,喜食腐肉。传说是死而复生的埃及之王奥西里斯的手下,被判定有罪的亡灵将成为它的口粮。

Basilisk(鸡蛇) 圣经中记载的“一条拥有蟾蜍和公鸡的特性的蛇。” 等同于中世纪的Cockatrice,拥有公鸡的头和腿,蛇的尾巴,身体像鸟,但却没有覆盖羽毛,而是覆盖着蛇的鳞片。

Behemoth(贝希摩斯)旧约《约伯记》所记载的巨兽,其中15至18节写道:“这就是我所创造的贝希摩斯,它像牛一样吃草,它的力量集中在腰部,集中在肚脐附近的腹部。它的尾巴如杉木般挺直,肌肉如石头般结实,骨骼如铜铁般坚硬。”

Burak(布拉卡)

伯先知、教创立者的座骑,拥有人的面孔和声音、驴的耳朵、马的身体、孔雀的翅膀和尾巴,眼睛如蓝宝石般湛蓝,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在这里我把人面变成了猿面。后面所有牵涉到与人类有相同特征的地方我均用猿代替了~~

Catoblepas(卡托布莱帕斯)

据普林尼在《自然史》中的记载,Catoblepas产于尼罗河的源头处,“体小而笨重,四肢不灵敏,头却大得出奇,因此常把头垂在地上,否则很可能把周围的生命全部杀光。”

Centaur(人马怪)

希腊神话中大名鼎鼎的半人半马怪,是贴撒里国王伊克西翁和云的产物。Centaur有很多分类,有的拥有人的身体和四肢,但从腰部向后却延伸出马的躯干和后腿,有的拥有一双翅膀,有的还长有一对马的耳朵,由此也衍生出Onocentaur、Bucentaur和Leontocentaur等称呼。在这里我把上半身的人变成了猿。

Cerberus(刻耳柏洛斯)

厄喀德那和堤丰的后代,希腊神话中的地狱看门犬,这条狗有三个头(赫西奥德的《神谱》中记载有50个头,为了雕刻方便而减为3个),狗嘴滴着毒涎,下身长着一条龙尾,头上和背上的毛全是盘缠着的条条毒蛇。我把这个可怕的怪物用可爱的小狗形象表现,尾巴和身上的怪蛇也变成了一条相对可爱的小蛇,好玩啦~~

Chimera(凯米拉)

同样是厄喀德那和堤丰的后代,“Chimera”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山羊”,它拥有羊身、狮头(赫西奥德的《神谱》中记载有说它有三个头)和蛇尾,会喷火,最终被骑着飞马的贝勒洛方所杀。也有人说它是九头蛇许德拉的后代,或说是厄喀德那和她的儿子双头犬所生。在中世纪的叙事诗、绘画、雕刻和建筑中常会出现。凯米拉的来源众说纷纭,比较切实的说法认为它产于利西亚火山区,该火山的山脚下盛产蛇类,较高的山坡上盛产山羊,荒凉的山顶则是火山口,有狮子出没其中,因此凯米拉可能是这一地区的隐喻。

Criosphinx

古埃及传说中的羊头狮身兽,阿曼的圣物,与男面翔狮兽Androsphinx,鹰首狮身兽Hieracosphinx一起都属于女面狮身兽斯芬克司Sphinx的亚种。

Dragon(西方龙)

这个东西大家肯定不陌生了,它的特征是四足两翼,会喷火,相当于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混合体。也许我作的这条龙和很多作品的龙有些出入,但为追求现实动物的真实,我把巨蜥和蝙蝠合成,基本吻合了传统中对龙的描述。后面的这条龙我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Fafnir(法夫尼尔)

北欧英雄传奇中一只居住在地下的巨龙,保护着光的财宝,后被英雄锡格尔德所杀。《尼贝龙根戒指》的故事中曾经提到过这只巨龙。

Garuda(迦楼罗)

印度古代神话中一种类似鹫鸟,性情猛烈的巨鸟,以龙为食。曾为毗湿奴天之坐骑。

Gryphon(狮鹫兽)

狮鹫兽最早出现在古阿卡得(巴比伦-亚述)神话,在马尔都克斩杀妖兽因而封神的传说里狮鹫兽是被他杀死的第三只巨兽。而后在希腊神话中,狮鹫兽是一种鹰头狮身有背生双翅的怪兽,它的身体大于八头雄狮,高度则超过一百只老鹰,有着长长的耳朵,生着豹子嘴,脚上有大如牛角的利爪,为最高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以及复仇女神厄梅西斯拉车,战神阿瑞斯的头盔上也刻有狮鹫兽标志。

Hippocampus(马头鱼尾怪)

一种半鱼半马怪,长着马的头和海豚的尾巴(或说马尾或蛇尾),有的有前腿,有的没有,脚爪之间有蹼,背部有鳍,在罗马神话是海神尼普顿的坐骑。

Hydra(许德拉)

希腊神话中厄喀德那和堤丰所生的九头蛇,身躯硕大无比,性情十分凶残,生有九个脑袋,其中八个头可以杀死,而第九个头,即中间直立的一个却是杀不死的。许德拉在阿耳哥利斯的勒那沼泽地里长大,常常爬到岸上,糟蹋庄稼,危害牲畜。大力神赫尔克里斯的第二个任务就是杀死这条九头蛇。

Karkadann(中东的独角兽)

在波斯,伯,印度和北非,凶残的karkadann,是一种人畜都惧怕的动物。然而,人们为了获得它的角,偶尔会试图去捕捉karkadann。它的角可以用来制成长笛或者被用来解毒药剂。

Long(东方龙)

中国的龙是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同上面的西方龙一样,我作的这条龙和很多作品的龙有点点出入。

Manticore(曼提柯尔)

巴特洛迈乌斯安戈里克斯著的《物之属性》描述了它拥有红色的狮身,人面(我改成里猿面)、人耳和蓝色的眼睛,上下颚各有三排利齿,尾端像蝎子一样长有致命的毒刺,这些毒刺可以向任何方向发射出去。曼提柯尔的行动非常敏捷,可以作强有力的跳跃,常出没于印度丛林中,觅食人类。关于曼提柯尔的最早记述应该来自古代的波斯,公元前5世纪时期的希腊医师塞特西亚斯曾经收录过一段古波斯人对曼提柯尔的记载,此后许多希腊和罗马的科学家,如亚里斯多德和普林尼等都作过相同的描述。

Mushhushshu(西鲁什)

传说是古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坐骑,一种狗头蛇身、有些像龙的神兽。我查了很多资料,在google的英文资料里搜到了它的名字叫Mushhushshu,而在百度的中文资料里则找到了中文名字“西鲁什”,两个名称的翻译显然不一样,资料描述它有有四条腿,腿很长,后脚上有钩状爪甲,全身披鳞,长颈上有一颗扁平的头,眼睛很大,双角直立,口吐两叉舌。

Naga(那迦)

印度神话中居住在地下的蛇神,一般被描绘为上半身人形,有的被描绘成七头蛇,是古代印度人对眼镜蛇的崇拜神物,它常常成为迦楼罗的食物。

Navagunjara

据我收集的资料,它应该是印度的神物,在相关中,它拥有公鸡或孔雀的头,骆驼的背,前足分别是人手和象足,后肢则是虎足和马蹄组成,尾巴则是条蛇。

Pegasus(珀伽索斯)

宙斯之子珀尔修斯割下蛇发女妖美杜莎的头颅后,从她的躯体里跳出双翼飞马珀伽索斯和巨人克律萨俄耳,他们都是波塞冬的后代。相传这匹飞马在赫利孔山上踏过时踩出了希波克里尼灵感泉,诗人饮之可获灵感,因此这匹飞马也被视为文艺、科学女神缪斯的标志。

Peryton(佩利冬)

生长于亚特兰蒂斯上的一种半鹿半鸟怪,拥有鹿的头和腿,鸟的羽毛、翅膀和后半身。佩利冬在阳光中投下的并不是半鹿半鸟的影子,而是人形的影子,因此被人们认为是客死他乡的旅人变化而成的一种精灵。据说佩利冬是人类的敌人,罗马的毁灭就是由它们造成的。

ilin(麒麟)

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四灵兽之一。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第一个看到独角兽并且记录下来的人是伏曦。他看到一头奇怪的鹿,这头鹿站在黄河边。这个生物和幼小的牛犊一样大小,但银色的角从它的额头正中伸出,它的皮毛五颜六色。当它站在河里,浑浊的河水就变得清澈。当它离开的时候,伏曦看到它的背上和身体两侧有奇怪的花纹。麒麟的额头长着像龙一样的肉质的角、鹿的身体、马的腿、牛的尾巴,身上五彩斑斓,腹部是褐色的,行走时不会踩花和草,素食。

uestingBeast(寻水兽)

蛇头豹肚狮臀的怪物,混乱和的标志。长着野兔的爪子(或说鹿的蹄子),奔跑速度很快,到处寻找水源,以暂时平息永远无法消除的口渴的感觉。它在奔跑的时候,腹部会发出四十只猎犬的叫声。这一怪兽在马洛里的书中曾多次出现。

uetzalcoatl(奎兹特克)

阿兹特克人传说中的羽蛇神,它们的翼上与尾上拥有鸟羽。它不但是“太阳的人”,并且是风的神,这个神源于马雅人的库库尔坎Kukulcan,它原来还有雷神的意义。

Sleipnir(斯雷普尼亚)

北欧神话里众神之父奥丁的灰色战马,有八条腿,跑得比风还快,可以在空中、地上和地狱里任意驰骋。一旦哪里有战争,奥丁就会戴上鹰盔,骑上这匹八条腿的灰色宝马出战。出现在它左右的总有两只乌鸦和两匹狼。

Thunderbirds(雷鸟)

美洲奎纳殷特尔人神话中一种神奇之鸟,太平洋沿岸印第安人认为,雷鸟为一巨禽,身负一湖,为降水之源,专噬鲸鱼,吐其骨于山之巅;山地印第安人则认为它为一双翼发射闪电之箭的小红鸟,双翼鼓动便为响雷。

Unicorn(独角兽)

最早提到独角兽的是古希腊历史学家、凯特西亚斯,据他说这是一种与马差不多大小的野兽,身体为纯白色,头部为暗红色,眼睛为深蓝色,头顶有一犄角,长约一英尺半。罗马科学家普林尼曾对它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说这是一种“非常暴躁凶残的野兽,体似马,头似鹿,足似象,尾似野猪,吼声低沉有力,额头上的犄角为黑色,大约两尺来长。”

离奇的独角兽 最早的独角兽出现在希伯来人的《圣经旧约》中,这种额头长有一只角的马叫做 “re';em”,最初被译作“monokeros”,后来才演变成英文中的';unicorn';。 传说中的独角兽是个优美的生物,是一匹周身雪白的小马,灵活敏捷,前额有一只充满魔力的角。它有时被描绘成雌性的,温顺谦和。

现实世界中,我们能发现的,独角鲸,也许是这个神话动物的最近的亲缘,不过独角鲸生活在遥远的深海而不是山川草原。生活在陆地上的犀牛,前额也有一只尖利的角,可惜相貌差距甚远。

公元前年,古希腊的历史学家Ctesias在他的书中写道:“独角兽生活在印度、南亚次大陆,是一种野驴,身材与马差不多大小,甚至更大。他们的身体雪白,头部呈深红色,有一双深蓝的眼睛,前额正中长出一只角,约有半米长。” 这只神秘的角从此流传了几个世纪。底部雪白,中间乌黑,顶端鲜红,独角兽锐利的角有着奇异的魔力。从角上挫下来的粉末可以解百毒,服下粉末即可抵御疾病、百毒不侵,更能够起死回生。魔力令人们对这只离奇的角发狂,每个贵族都象拥有独角兽角做的酒杯,每个猎人都妄想有朝一日独角兽落入》他的陷阱。

中世纪的神话传说中,独角兽地徜徉在山间野外,它们对人类十分友好。故事中,单纯善良的独角兽往往被少女的迷人的体香所诱惑,陷入可怕的圈套,“纯洁”的少女野蛮地斩下它那神奇的角,失却魔力的独角兽只能听由猎人无情的宰杀。 以上文字摘自:《独角兽的传说》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鼻前庭 5 固有鼻腔 51 鼻中隔 52 鼻甲与鼻道 6 鼻黏膜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鼻隧 1 拼音

bí suì

2 英文参考

passage of the nos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asal cavit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鼻隧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出《黄帝内经灵枢·师传》。指鼻孔内的鼻前庭部分及鼻腔内通道[1]。古人认为观察鼻隧的长度,可测候大肠的情况[1]。

《黄帝内经灵枢·师传》:“鼻隧以长,以候大肠。”

鼻腔(nasal cavity)是呼吸道的起始部,顶部窄,底部宽,为前后狭长的腔隙[2]。鼻腔以骨性鼻腔和软骨为基础,表面衬以粘膜和皮肤而构成。鼻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向前借鼻孔(nostril)通外界,向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鼻咽部[2]。每侧鼻腔又借鼻阈(nasal 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2]。鼻阈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2]。

4 鼻前庭

鼻前庭(nasal vestibule)位于鼻腔内,是由鼻翼所围成的扩大的空间。鼻腔借鼻阈(nasal limen)分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两部分[2]。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2]。鼻前庭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2]。可以滞留吸入的尘埃。鼻前庭处皮肤与软骨膜紧密相贴,为疖肿的好发部位,且因其缺少皮下组织,故在发生疖肿时疼痛剧烈[2]。

5 固有鼻腔

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2])是指鼻阈以后的部分,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咽。固有鼻腔的形态与骨性鼻腔基本一致,由骨和软骨覆以粘膜而成。每侧鼻腔有上、下、内、外四个壁。上壁(顶)较狭窄,与颅前窝相邻,由鼻骨、额骨、筛骨筛板和蝶骨构成,筛板的筛孔有嗅神经穿过,下壁(底)即口腔顶,由硬腭构成。

固有鼻腔上壁为筛板,邻颅前窝,下壁借硬腭与口腔相隔,内侧壁为鼻中隔,外侧壁自上而下有上、中、下三个鼻甲。

51 鼻中隔

鼻中隔(nasal septum)位于鼻腔的内侧壁,由筛骨垂直板、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被覆黏膜而成[2]。分为骨部、软骨部和膜部,位置通常偏向一侧[2]。偏向左侧者多见。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 均易引起出血,因90%左右的鼻出血均发生于此区,故称易出血区(Little area 或 Kiesselbach area)[2]。

52 鼻甲与鼻道

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突出的鼻甲(nasal concha),上鼻甲与中鼻甲由筛骨迷路内侧壁向下卷曲的薄骨片覆以黏膜构成,二者之间为上鼻道,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称下鼻道[2]。多数人上鼻甲的后上方有最上鼻甲(supreme nasal concha)[2]。最上鼻甲或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窝称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2]。切除中鼻甲,在中鼻道中部凹向上方的弧形裂隙称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其前端漏斗状管道为筛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通额窦和前筛窦,上方圆形隆起为筛泡(ethmoidal bulb),其内有中筛窦[2]。鼻泪管开口于下鼻道的前上方[2]。

鼻腔

6 鼻黏膜

鼻黏膜按其性质可分为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者称为嗅区(olfactory region),富含接受嗅觉 的嗅细胞,其余部分则富含鼻腺(nasalgland)称为呼吸区[2]。

嗅部粘膜覆于上鼻甲以上及其相对的鼻中隔部分,呈淡**或苍白色,内含嗅细胞,能感受气味的 。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世界上真的有龙吗?传说是起源在夏朝的远古物种,有哪些依据呢?

从目前的考古来看,最早的龙形象出现在距今8200年左右的兴隆洼文化遗址的石头中。这个龙形钟摆长197米。但从龙形雕塑来看,它没有腿,但不排除残缺不全的可能,因为现场有两个尊龙形雕塑,其中一个非常残缺。之后开始说仰韶文化遗址的龙虎雕塑,比较完整。龙的形象是:四足,四爪,细长,长着长鼻子,很长但很细的尾巴。它身上好像有鳞片,擅长游泳。但是龙的形象并没有固定下来。到大约6000年前,龙的形象出现了,没有腿,身体光滑,背部弯曲,颈后有明显的鬃毛:热河新石器时代红山C形玉文化遗址中的龙。

然而,4000年前,龙的形象又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它们依然弓着背,没有腿,但与6000年前相比,它们背上的鬃毛更少了,嘴里还有一堆稻草。到了商代,龙的形象不再是弯曲的,而是有一种昂首挺胸的姿态,但仍然没有腿。直到西周,龙又长出了四足,脖子上的凸起又出现了。但到了汉代,龙的腿又消失了,变成了类似于C形玉龙的形象。

直到唐代,龙的形象几乎和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一样,踩着祥云,通达天地,无所不能。所以即使在古代,龙的形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朝代的特点都不一样。从唐代开始,龙就类似于我们今天所知道的形象。从目前的考古情况来看,没有符合这种描述的龙。我觉得很有可能从唐朝开始就有人读古人的书了。根据记载,没有发现与之相关的物种,于是在此基础上,我开始疯狂地想象这就是后来飞上云端的龙。

夏朝的时候,孔家真的让人养了一条龙,但是这条龙不是龙。因为此时的龙符合扬子鳄的描述,很有可能当时养了两只扬子鳄。至于后来出现在古籍记载中的龙,就变成了蟒蛇。最后龙完全被神话了,成了我们无法考证的物种。

通俗地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通过研究化石,科学家可以逐渐认识遥远的过去生物的形态、结构、类别,可以推测出亿万年来生物起源、演化、发展的过程,还可以恢复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各个阶段地球的生态环境。

http://artjhzjcn/detailaspid=41058

化石 Fossil

保存在地壳的岩石中的古动物或古植物的遗体或表明有遗体存在的证据都谓之化石。

简单的说,化石就是生活在遥远的过去的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是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都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甚至一些细微的内部构造)依然保留着;同样,那些生物生活时留下的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生物遗体、遗迹就称为化石

词源:

化石(Fossil)一词来自拉丁语“fossilis”,意思是挖出来。大多数化石是史前生物的能保存下来的坚硬部分,而且这些生物是在化石采集地区生存的。

化石在历史中

在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的早期,某些希腊学者曾被在沙漠中及山区有鱼及海生贝壳的存在所大大迷惑。公元前450 年希罗多德(Herodotus)注意到埃及沙漠,并正确地认为地中海曾淹没过那一地区。

公元前400 年亚里士多德就宣布化石是由有机物形成的,但是化石之被嵌埋在岩石中是由于地球内部的神秘的塑性力作用的结果。他的一个学生狄奥佛拉斯塔(Theophrastus)(约公元前350 年)也提出了化石代表某些生命形式,但是他认为化石是由埋植在岩石中的种子和卵发展而成的。斯特拉波(Strabo)(约公元前63 年到公元20 年)注意到海生化石在海平面之上的存在,正确地推断,含有该类化石的岩石曾受到很大的抬升。

在中世纪的黑暗时代,人们对化石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人们或者解释为自然界的奇特现象,或者解释为是魔鬼的特别的创造和设计以便来迷惑人。这些迷信以及宗教权威们的反对,妨碍了化石研究达数百年。大约在15 世纪初,化石的真正起源被普遍接受了。人们懂得了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残体,但仍然认为是基督教圣经上所记载的大洪水的遗迹。科学家与神学家的争论大约持续了300 年。

文艺复兴时期,几个早期自然科学家,著名的达芬奇论及到化石的问题。他坚决主张,洪水不能对所有化石负责,也无法解释化石出现在高山上。们肯定地相信,化石是古代生物无可置疑的证据,并认为海洋曾覆盖过意大利。他认为,古代动物的遗体被深埋在海底,在后来的某个时候,海底隆起高出海面,形成了意大利半岛。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化石的研究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并形成一门科学。从那时起,化石对于地质学家越来越重要了。化石主要发现于海相沉积岩中,当海水中沉积物如石灰质软泥、沙、贝壳层被压紧并胶结成岩时,就形成了海相沉积岩。只有极罕见的化石出现在火山岩和变质岩中。火山岩原来是熔融状态,它的里面是没有生命的。变质岩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而形成的,使得原始的岩石中的化石一般都化为乌有。然而,即使在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记录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如果考虑到形成化石这一过程所需要的苛刻条件,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也只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

形成条件:

虽然一个生物是否能形成化石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是有三个因素是基本的:

(1)有机物必须拥有坚硬部分,如壳、骨、牙或木质组织。然而,在非常有利的条件下,即使是非常脆弱的生物,如昆虫或水母也能够变成化石。

(2)生物在死后必须立即避免被毁灭。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地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这就可能改变或取消该种生物变成化石的可能性。

(3)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而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通常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海生动物的遗体通常都能变成化石,这是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后来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在德国的侏罗纪的某些细粒沉积岩中,很好地保存了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的化石。

其他情况:

人们已知道,由附近火山落下的火山灰曾覆盖过整片森林,在森林化石中有时还可见到依然站立的树,以很好的姿态被保存下来。流沙和焦油沥青通常也能迅速把动物掩埋起来。焦油沥青的行为好象一个捕获野兽的陷井,又象防腐剂能阻止动物坚硬部分的分解。洛杉矶的兰乔•拉•布雷(Rancho laBrea)沥青湖由于在其中发现许多骨化石而闻名了,在其中发现的骨化石包括长着锐利牙齿的野猪、巨大的陆地树獭以及其它已经绝灭的动物。在冰期生存的某些动物的遗体被冻结在冰或冻土之中。显然,被冰冻的动物有的可以保存下来。

虽然地球上曾有众多的人们并不知道的生物生存过,而只有少数生物留下了化石。然而,使生物变成化石的条件即使都满足了,仍然还有其它原因使得某些化石从未被人们发现过。例如,很多化石由于地面剥蚀而被破坏掉,或它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分解了。还有一些化石可能被保存在岩石中,但由于岩石经历了强烈的物理变化,如褶皱、断裂或熔化,这种变化可以使含化石的海相石灰岩变为大理岩,而原先存在于石灰岩中的生物的任何痕迹会完全或几乎完全消失。还有很多化石则存在于无法获得来进行研究的沉积岩层中,也还有很好出露于地表的含化石的岩石分布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却没有进行地质学研究。另外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是,可能由于生物的残体变成碎片或保存得很差,而不能充分显示出该生物的情况。

再者,当我们向过去回溯的时间越古老,化石记录缺失的时间间隔越长。岩石越老,受到破坏性力量的机会就越多,化石也就越加不可辨认。而且由于较古老的生物和今天的生物不同,因而对它们进行分类就很困难,这一情况使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然而,尽管如此,大量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仍为我们认识过去提供很好的记录。

动物和植物变成化石可以通过很多不同途径,但究竟通过那种途径,通常取决于:

(1)生物的本来构成

(2)它所生存的地方

(3)生物死后,影响生物遗体的力。

大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生物残体的保存有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取决于生物遗体的构成或者生物遗体所经历的变化。

生物的本来的柔软部分只有当它被埋在能够阻止其柔软部分分解的介质中时,才能得以保存。这种介质有冻土或冰,饱含油的土壤和琥珀。当生物在非常干燥的条件下变成木乃伊,也能保存它的身体上本来的柔软部分。这种情况一般只发生于干旱地区或沙漠地区,并且在遗体不被野兽吃掉的情况下。

大概动物柔软部分的化石得以保存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在这两个地区的冻原上发现的大量的冻结的多毛的猛犸遗体——一种绝灭的象。这些巨兽有的已被埋藏达25000 年。当冻土融解,猛犸的遗体就暴露出来。也有些尸体保存得很不好,当它们暴露出来时,其肉被狗吃了,其长牙被象牙商倒卖。猛犸象的毛皮现在在很多博物馆展览,有的把猛犸象的肉体或肌肉放在乙醇中保存。

生物身体的柔软部分在东波兰的饱含油的土壤中也发现到,在这里有保存很好的一种绝灭的犀牛的鼻角、前腿和部分皮。在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的洞穴中和火山口里发现了地树獭的天然形成的木乃伊。这里的极端干燥的沙漠气候能够使动物的软组织在腐烂之前就全部脱水,并能保存部分的皮、毛、腱、爪等。

生物变成化石的更有趣和不寻常的一种方式就是在琥珀中保存。古代的昆虫可被某些针叶树分泌出的粘树胶所捕获。当松脂硬结后并进一步变成琥珀,昆虫便留在其中。有些昆虫和蜘蛛被保存得非常好,甚至能在显微镜下研究它的细毛和肌肉组织。

虽然生物体的软组织的保存形成了一些有趣的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化石,但这种方式形成的化石是相对罕见的。古生物学家更经常地是研究保存在岩石中的化石。

生物体上的硬组织也能被保存下来。差不多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拥有一些硬部分,例如蛤、蚝或蜗牛;脊椎动物的牙和骨头;蟹的外壳和能够变成化石的植物的木质组织。生物体的坚硬部分由于是以能抵抗风化作用和化学作用的物质构成的,所以这类化石分布的较普遍。无脊椎动物例如蛤、蜗牛和珊瑚等的壳是由方解石(碳酸钙)组成的,其中很多没有或几乎没有发生物理变化而被保存下来。脊椎动物的骨头和牙以及许多无脊椎动物的外甲含有磷酸钙,因为这种化合物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非常强,所以许多由磷酸盐组成的物质也能保存下来,如曾发现一枚保存极好的鱼牙。由硅质(二氧化硅)组成的骨骼也具有这种性质。微体古生物化石的硅质部分和某些海绵通过硅化而变成化石。另一些有机物具有几丁质(一种类似于指甲的物质)的外甲,节足动物和其它有机物的几丁质外甲可以成为化石,由于 它的化学成分和埋葬的方式,使这种物质以碳的薄膜的形式而保存下来。碳化作用(或蒸馏作用)是生物埋葬之后在缓慢腐烂的过程中发生的,在分解过程中,有机物逐渐失去所含有的气体和液体成分,仅留下碳质薄膜。这种碳化作用和煤的形成过程相同。在许多煤层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碳化植物化石。

在许多地方,植物、鱼和无脊椎动物就是以这种方式保存下它们的化石。

有些碳的薄膜精确地记录了这些生物的最精细的结构。

化石还可以通过矿化作用和石化作用而保存下来。当含矿化的地下水把矿物沉淀于生物体的坚硬部分所在的空间时,使得生物的坚硬部分变得更坚硬、抵抗风化作用的能力更强。较普通的矿物有方解石、二氧化硅和各种铁的化合物。所谓置换作用或矿化作用是生物体的坚硬部分被地下水溶解,与此同时其它物质在所空出来的位置上沉淀下来的过程。有些置换形成的化石的原始结构被置换的矿物所破坏。

不仅动植物的遗体能形成化石,而且表明它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或踪迹也都能形成化石。痕迹化石能提供有关该生物特点的相当多的情况。很多壳、骨、叶以及生物的其它部分,都能以阳模和阴模的形式保存下来。如果一个贝壳在沉积物硬化成岩之前就被压入海底,它的外表特征就会留下压印(阴模)。如果阴模后来又被另外一种物质充填,就形成阳模。阳模能显示出贝壳本来的外部特征。外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硬部分的外部特征,内部阴模显示的是生物体坚硬部分的内部特征。

一些动物以痕、印、足迹、孔、穴的形式留下了它们曾经存在的证据。

其中如足迹,不仅能表明动物的类型,而且提供了有关环境的资料。恐龙的足迹化石不仅揭示了它的足的大小和形状,还提供了有关它的长度和重量的线索,留有足迹的岩石还能帮助确定恐龙生存的环境条件。世界上最著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发现于得克萨斯州索美维尔县罗斯镇附近的帕卢西河床中的晚白垩纪石灰岩中,年代大约在11 亿年前。留有恐龙足迹的大的石灰岩板被运到全世界的博物馆中,成为这种巨大爬行动物的哑证据。无脊椎动物也能留下踪痕。在许多砂岩和石灰岩沉积层的表面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无脊椎动物的踪痕既有简单的踪迹,也有蟹及其它爬虫的洞穴。

这些踪痕提供了有关这些生物的活动方式和生活环境的证据。洞穴是动物为着藏身觅食而在地上、木头上、石头上以及其它能打洞的物质上打出的管状或圆洞状的孔穴,后来若被细物质充填,就可能得以保存下来。打出该洞穴的动物的遗体偶尔也能在充满洞中的沉积物中找到。在松软的海底,蠕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以及其它动物都可留洞穴。某些软体动物,如凿船虫——一种钻木的蛤、石蜊(Litho- domus)——一种钻石的蛤,它们的洞穴化石和钻孔化石也常常能被发现。在人们所知的最古老的化石之中,有管状构造,据认为这种管状构造是蠕虫的洞穴。在许多最古老的砂岩中,就有这种管状构造。

钻孔是某些动物为了觅食、附着和藏身而打的洞。钻孔经常出现在化石化的贝壳、木头和其它生物体的化石之上。钻孔也是一种化石。象钻孔蜗牛这种食内动物就能穿过其它动物的壳来钻孔以吃食其软体部分。许多古代软体动物的壳上可见到象是钻孔蜗牛打的整齐的洞。

化石对于追溯动植物的发展演化是有用的,因为在较老的岩石中的化石通常是原始的和较简单的,而在年代较新的岩石中的类似种属的化石就要复杂和高级。

某些化石作为环境的指示物是很有价值的。例如造礁珊瑚似乎总是生活在与今天相似的条件下。因此,如果地质学家找到了珊瑚礁化石——珊瑚最初被埋藏的地方,就可以有理由地认为,这些含有珊瑚的岩石形成于温暖的相当浅的海中。这就使得勾画出史前时期海的位置及范围成为可能。珊瑚礁化石的存在还可指示出古代水体的深度、温度、底部条件和含盐度。

化石的一个更重要的用途是用来进行对比——确定若干岩层间彼此相互关系的密切的程度。通过对比或比较各岩层所含的特征化石,地质学家可以确定一个特定区域的某种地质建造的分布。有的化石在地质历史上生存的时间相当短,然而在地理分布上却相当广泛。这种化石被称为指示化石。由于这种化石通常只是和某一特定时代的岩石共生,所以在对比中特别有用。

微体生物的化石对于石油地质工作者作为指示化石特别有用。微体古生物学家(研究微体古生物的学者)通过对从钻孔中取得的岩心进行冲洗、将微小的化石分离出来,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细小的古生物遗体的研究所获得的资料对于判断地下岩层的年代和储油的可能性是非常有价值的。微体古生物化石对于世界油田之重要可从某些储油地层用某些关键的有孔虫的属来命名这一点见其一斑。其它微体古生物化石,例如:介形虫、孢子和花粉,也被用来确定世界其它许多地区的地下岩层。

虽然植物化石对于指示气候十分有用,但用于地层对比就不很可靠。植物化石提供了许多有关整个地质时代的植物演化的资料。

化石的分类

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四类: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指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其硬体和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