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虚弱,该如何调理?中医开出了两个良方,不妨了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脾胃虚弱,该如何调理?中医开出了两个良方,不妨了解,第1张

脾胃虚弱其实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症状。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一个基本类型。这种症状一旦出现的话,对身体 健康 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也会影响到日常生活。那么脾胃虚弱都有哪些常见的症状呢?今天就给大家讲解一下。

1、腹胀腹泻,食欲不振,面色暗沉发黄,神情疲倦,身体消瘦,舌苔薄白,脉象虚弱无力。

2、如果是 脾阳虚 则会出现腹痛,肢体冰凉、浮肿,脉沉迟无力。

3、如果是 脾气虚 则会表现为口不知味,不思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苔白的情况。

4、如果是胃阴虚则会 口干舌燥,干呕,进食减少,大便干结,舌红中心干的症状

那么脾胃虚弱对身体又有什么危害呢?常见的有3个

首先, 脾胃虚弱的话会导致肥胖 ,因为脾胃虚弱的话会让身体的运化能力下降,阻碍身体代谢,这样体内的食物积存太多很难正常排除或者消化,从而导致身体出现“水肿”型的肥胖。其次, 脾虚还会导致身体虚弱无力,面色无光。 最后,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腹泻、容易中暑、低血压的情况,对身体的危害也是挺大的。

那么脾胃虚弱从饮食上应该如何进行调理呢?

1、喝小米粥

小米粥非常适合养胃健脾,所以脾胃虚弱的朋友可以尝试一下喝小米粥,如果在熬粥的时候再加入红枣、莲子等药材,效果或许会更加好。

2、冬瓜薏米扁豆汤

冬瓜具有清热生津、解暑的功效,而薏米是生活中常见的祛湿、健脾的药材,最后的扁豆则可以健脾化湿气、止带。所以脾胃虚弱、湿气重的人群,不妨可以试试这一方法,而现在正值夏天,也是非常适合食用的。在做法上,可以取一块冬瓜、适量薏米、扁豆等东西,洗净切块,放在锅中炖煮半个小时,煮熟后便可盛出食用。

看了以上的内容,是不是对脾胃虚弱这种症状有所了解了呢?脾胃虚弱对身体并不好,所以我们在出现这种症状的时候要及时进行调理,以免由于这种情况给自己的工作学习带来不便。上面几种介绍调理脾胃虚弱的饮食方法大家也可以尝试学习做一下,不仅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而且又美味,实在是一举两得!

参考资料:

1杨德富 张介眉 郝建军,《 浅论中医治疗虚寒型脾胃病的3个切入点》, 湖南中医杂志,2015年07期

2李鲜 柳婷,《 仲景学说在脾胃病辨治中的应用》,河南中医, 2017年09期

脾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能够起到助消化功能,脾阴虚可以服用,健脾养脾的中成药,比如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加上知柏地黄丸进行调理。平时也可以多吃一些,健脾养胃的食物蔬菜等,比如马铃薯,香菇,山药,牛肚等,也可以喝狗肉汤或者,山楂薏苡仁粥等进行治疗。一定要早睡早起,养成定时起居的习惯,不要熬夜,更不要通宵不睡。

脾阳虚和脾阴虚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脾阳虚会表现在腹胀、腹痛、大便糖稀,并且消化不良、肢体浮肿等情况。如果有这类情况的患者一般都是出现了脾阳虚的症状,应该及时的进行一些健脾补胃方面的调理。

脾胃阴虚是指阴液亏虚,失于濡润、和降所表现出来的证候。

临床表现有胃脘隐痛,其不欲食,口干咽燥,盗汗,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大便干结,小便黄,干呕欲吐等症状。

中医治疗以滋阴降火,和胃降逆为主,为口服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等中成药内服。可适当吃清淡的饮食,少吃辛辣食品,以及肥甘厚腻食品,多吃滋润甘凉的水果,蔬菜,比如梨、葡萄、柠檬、苹果、西瓜、香蕉、苦瓜、冬瓜、枸杞子等食品。

脾阴虚并不会单独的存在。脾阴虚的患者会伴随着身体出现上火等症状,具体的临床表现为大便干燥、口干口燥、舌红少津等。如果出现了脾阴虚的情况,应该及时的前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免引发后续更加严重的症状。

叶老积四十年经验,总结了治疗脾胃病的十法。每一治法后所选方剂,均属典型举例,临证 时尚 可依法灵活变化,不可拘泥。关于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执死方以治活病。

叶国芝治疗脾胃病十法

叶国芝老中医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叶天士等医家对脾胃的论述,悉心钻研,深得要旨,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强调“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治疗上,叶老积四十年之经验,在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中,立法周到,选方准确,用药灵活,每每取效显著。现将其治疗脾胃病常用十法,按其适应证候,病机分析,选方用药等方面,分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辛开苦降法

适应证:

心下(胃上脘部)痞闷不适,嗳气则舒,不思饮食,或呕恶,或肠鸣泄泻。舌苔多黄白相杂。

分析:

心下痞闷不适,是由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常,致寒热互结,清浊相混而成;嗳气则气机暂时通畅,故痞闷得舒;胃气不降,浊气上逆,则恶心呕吐;脾气不升,清气下陷,则肠鸣泻泄。寒热互结而成痞是病之本;嗳气呕恶,肠鸣泄泻为病之标。故应标本同治,寒热并投,拟辛开苦降法,选方以《伤寒论》中之半夏泻心汤加减。该方用黄芩、黄连之苦以清热,清热即所以降胃;干姜、半夏之辛以开痞,开痞即所以升脾;参、草、枣以扶中,是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义。若痞闭甚,而兼有隐痛者,可减去甘草、大枣壅滞滋腻之品,加砂仁、广香等以醒脾理气止痛。

二、燥湿健脾法

适应证:

大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倦怠乏力,口中粘腻不爽,恶油腻食物,嗳气或呕吐,或泻下,舌苔白腻而厚,脉濡。

分析:

由于湿浊困脾,脾阳不运,气机不利,故大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怠惰乏力;恶油腻食物,是因其助湿生痰,故格拒难入;湿浊上泛,故口中粘腻不爽、舌苔白腻而厚;嗳气、或呕吐、或泻下,是因脾胃升降功能失常所致。治以燥湿健脾法,选方以《和剂局方》中之平胃散。方中苍术燥湿健脾,厚朴除湿散满,陈皮理气化痰,甘草、姜、枣以和中。方名平胃,实则治脾,脾湿既除,诸恙自愈。根据上述症状,在临床上常用本方加藿香、佩兰以芳香逐秽;半夏、茯苓以渗湿降逆。若伴有胁肋隐痛,是“土壅木横”,可加柴、芍、香附以调肝;若口苦,苔微黄,是湿邪化热,可加芩、连以清热。

三、清热化痰法

适应证:

心下胸胁痞闷,按之痛,恶心,甚则呕吐绵涎,舌苔黄滑,脉滑数。

分析:

心下及胸胁痞闷,是由于痰热互结于胃上脘,连及胸胁所致。痰热阻滞,气机不畅,故按之疼痛;痰阻气滞,胃失和降,故症见恶心,甚则呕吐绵涎;舌苔黄滑,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治疗以清热化痰法,方选《伤寒论》中小陷胸汤。方中黄连苦寒以清热,半夏辛温以和胃化痰降逆,瓜蒌实甘寒滑润以清热除痰。三药配伍,成为清热涤痰开结之剂。验之临床,可加柴胡以升清,枳实以降浊,陈皮、竹茹以清热止呕、理气涤痰,则效果更优。

四、散寒理气法

适应证:

胃脘疼痛,胁肋满闷不适,喜温喜按,得食痛减,嗳气则舒,舌苔白滑,脉弦紧。

分析:

胃脘疼痛,胁肋满闷不适,是胃有寒凝,肝郁气滞所致。因胃中有寒,得热则阳气通达,寒邪消散,故疼处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肝有郁滞,嗳气则气机条畅,故胁肋满闷暂缓。治以散寒理气法,方选《良方集腋》中之良附丸加味(即良附丸加桂枝、白芍、法夏、陈皮、甘草)。方中良姜温中散寒,香附行气止痛;加桂枝以通阳,重用芍药、配炙草以和营,伍二陈以和胃降逆。若饮食极度减退,形体消瘦,四肢倦怠乏力,可加参、术扶中,以补甘草之不足。

按:

辛开苦降法,其主症是胃上脘痞闷闭塞不适,舌苔多黄白相杂;其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寒热纠结所致。燥湿健脾法,其主症是大腹胀满,舌苔白厚而腻;其病机为湿浊困脾,导致脾不健运。清热化痰法,其主症是胃上脘及胸胁痞闭,按之痛,舌苔多黄滑;其病机为痰热内阻,胃失和降。散寒理气法,其主症是胃脘疼痛,喜温喜按,胸胁满闷不适,舌苔白滑;其病机为胃有寒凝,肝郁气滞。总之,由于临床主证与病机不同,所以在治疗大法上就有以上区别。

五、益气升阳法

适应证:

腹满,口淡乏味,胃纳极差,四肢倦怠,头昏重,肢节疼痛,或兼恶寒,脉弱,舌质淡。

分析:

脾气虚弱,清阳不升,导致浊阴不降,故中见腹满,上见头昏重;脾虚则湿邪内生,流注关节,阻滞气机,故肢节疼痛;脾主味,主四肢,由于脾虚健运失职,故口淡乏味,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若兼恶寒,是脾土虚弱不生肺金,导致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减弱所致;脉弱,舌质淡,是因脾虚,气血化源不足之象。治疗应以益气升阳法,选用李东垣《脾胃论》中之升阳益胃汤。方用参、芪、术、草以益之;羌、独、柴、防以升之;二陈以降之;苓、泽以渗之;连、芍以清之。其制方选药,适合脾胃阴阳升降之义。临床上若无肢节疼痛或热象者,可去羌活、独活、黄连。

六、健脾理气法

适应证:

久病大便泻下,质如糊状,一日数次,食纳较差,腹微胀痛,便后痛减,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舌淡脉弱。

分析:

久病大便泻下,质如糊状,食纳较差,腹胀(以下午或晚上尤为明显),是脾气衰虚,运化功能减弱所致;由于久病泻下,水谷之精微下渗,不能营养机体,故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微渴。治疗应以健脾理气法,方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之七味白术散。方中参、术、苓、草扶脾;木香、藿香理气;再加葛根升阳、升津,以复脾之运化功能。证之临床,用以治疗脾虚所致的慢性腹泻,效果较好。若滑泻甚,可加乌梅、诃子以涩肠止泻;若大便有粘液,可配服香连丸以止痢。

按:

益气升阳法,是以腹满、胃纳极差、头昏重为主症。健脾理气法,是以腹微胀痛,食纳较差,大便泻下为主症。两者比较,虽同属脾虚为病,但其病变机理却有所不同,前者系脾虚清阳不升,故以健脾益气升阳为治;后者系脾虚清气下陷,故以健脾理气升津为法。

七、甘温益气法

适应证:

食欲不振,精神疲乏,少气懒言,畏寒自汗,或兼发热,脉虚大无力,舌苔白薄或薄黄。

分析:

由于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的功能失常,故食欲不振。脾气既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一方面导致肺气失充,卫外功能减弱;另一方面导致元气亏损,虚火浮越,故见精神疲乏,少气懒言,畏寒自汗或兼发热,脉虚大无力等症。治以甘温益气法,方选李东垣《脾胃论》中之补中益气汤。其制方之义,因脾胃衰虚,肺气缺少生化之源,故用黄芪为君补肺益气,助阳固表;人参、白术、甘草为臣,以补脾胃之气;用当归养血,以防白术之燥;陈皮理气,以防术、草壅滞为佐;以升、柴升其清阳为使。诸药协和,调补脾胃。脾阳升,则阴火下降而热自退;元气充足,则腠理固密而寒自除。若伴有胁肋隐痛者,可加白芍、香附以调肝。

八、甘寒养阴法

适应证:

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干少苔或无苔,大便干结,脉细数。

分析:

胃属燥土,主受纳,赖阴液以濡养。由于呕吐、腹泻或热盛,耗伤胃液,致胃失所养,故见食欲不振;因胃阴不足,津液上不能濡润口舌,下不能滋润肠道,故在上则口干咽燥,舌干少苔或无苔,在下则大便干结。治疗以甘寒养阴法,方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中之益胃汤。方中沙参、麦冬、玉竹均属甘寒滋阴之品,配生地以凉心血、冰糖以养肺阴。诸药配伍,成为益胃生津之要方。在临床应用上,还可加石斛、生谷芽等,以增强该方养阴和胃之效;若伴有呕逆者,可加清半夏以降逆止呕。

按:

甘温益气与甘寒养阴两法,其主症都有食欲不振。两者之异,一为精神疲乏,少气懒言;一为口干咽燥,舌干少苔。前者病位在脾,病机为清阳不升,所以用甘温益气为治;后者病位在胃,病机为阴液不足,故用甘寒养阴为法。

九、活血止痛法

适应证:

胃脘部痛重胀轻,痛有定点,固定不移,轻摩则舒,重按即痛,常有嗳气,或舌边缘有瘀点,脉涩。

分析:

胀重于痛,病偏在气;痛重于胀,病偏在血。瘀血有形而不移,故痛有定点,重按即痛;郁气无形而易散,故轻摩则舒。此为血瘀气滞,治疗当以活血止痛法,方选《和剂局方》中之失笑散加味。此方本为妇女因瘀血而月经不调,或产后瘀血停滞而设。但在临床应用,加当归、白芍以养血和营,配郁金、香附以理气,治疗血瘀而兼气滞之胃痛,效果较好。若舌苔白滑而兼有寒象者,可加干姜、肉桂以祛寒;舌苔微黄而兼有热象者,可加黄芩、栀子以清热。

十、温脾止血法

适应证:

脘腹绵绵作痛,喜热敷,大便下血,色质如胶漆,四肢不温,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昏心慌,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分析:

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脾为统血之脏。脾脏虚寒,统摄失司,故血从大便下渗(即《金匮》所说的远血),色黑如胶漆。由于失血过多,血虚不能上荣头面和内养于心,故面色苍白、头昏心慌。腹痛绵绵,喜热敷,四肢不温,舌淡脉沉,都是脾胃虚寒之象。治疗当以温脾止血法,选用《金匮要略》中之黄土汤。方用灶中黄土温脾止血,配术、附以恢复其健运升举之气;阿胶、生地、炙草养血滋阴,以弥补其既耗之血;配黄芩之苦寒,以制术、附之辛温,作为反佐。由于组方严密,配伍妥当,刚柔相济,温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所以尤在泾在《金匮要略心典》中称该方为“有节制之师”。

按:

活血止痛法,其主症为痛有定点,拒按,病机为血瘀气滞;温脾止血法,其主症为腹痛绵绵,喜热敷,大便下血如胶漆,病机为脾脏虚寒,统摄失司。虽均属血分病变,但由于虚实不同,所以治法各异。

以上叶老治疗脾胃病常用的十法,主要应用于内伤杂病。至于外感引起的阳明病胃肠实热证,又当别论。每一治法后所选方剂,均属典型举例,临证 时尚 可依法灵活变化,不可拘泥。关于药物加减,是叶老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叶老认为,方是死的,病是活的,不能执死方以治活病。因此,凡医者治病,既要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正如唐代医家王冰所说:“得其机要,则动小而功大,用浅而功深”,其道理就在于此。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接诊的患者中,其实有很多患者都问过我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给我调理脾胃? ”其实这就要讲到脾胃的重要性了,随着大家的生活治疗慢慢提高之后,大家重视 养生 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是个好事,来听我仔细给大家讲一讲,最后针对各种脾胃虚的情况,有相应的调理方法,快转发给你身边的人吧。

中医认为, 脾胃是“后天之本”,有受纳食物、消化和运输水谷,化出五味营养,以养全身和统摄血液等功能 。

人出生后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食入的营养才能消化、吸收,输运全身,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发育和能量的需要。

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就 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脾胃功能好,则人体营养充足,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受纳运输水谷失职,人体所需营养不足,以至身体赢弱,疾病丛生,影响 健康 和长寿 。

看胃口: 脾胃虚弱的人,往往胃口不好,没什么食欲。饭后容易感到腹胀不适,或者饭后会上厕所。胃强脾弱的人则食欲好,但消化吸收力异常。如果突然想吃重口味的东西,也可能是脾胃虚弱的表现。

看五官: 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如果脾胃不好,则口唇发白、干燥,易起皮或裂口。有些人睡觉会流口水,也是脾虚的表现。此外,脾胃虚弱可能会有耳鸣耳聋、鼻腔干燥、流清鼻涕、眼睛疲劳、视物不清等症状。面色萎黄无华,也多提示脾虚。

看体型: 脾胃不好的人,要么会越来越胖,要么会越来越瘦。有些脾胃虚弱的人,由于津液代谢失常,痰湿堆积在体内排泄无门,就变成“喝凉水都长肉”,或者肥而四肢不举、肌肉无力,身上的肉捏起来松松软软。

看湿气: 脾主运化,能够运化身体内的水湿。脾胃虚弱的人水液运化代谢失常,容易生内湿,而脾喜燥恶湿,湿反过来会困脾,加重脾胃的虚弱,形成恶性循环,湿气越来越重,脾胃越来越虚弱。因此,脾虚的人多伴有痰湿,可表现出这些症状:

看舌头: 脾虚的人舌胖大有齿痕,舌苔厚腻水滑。齿痕是舌头与牙齿挤压形成的,舌头胖大才会出现齿痕。

1脾胃气虚

特点吃少而胀,放屁就舒服,大便不成形,乏力等

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老百姓补气专用方,主要去湿健脾补气)

2脾虚泄泻

特点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湿气过重

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等 (长久健脾去湿)

3脾胃虚寒

特点肚子寒凉、食少便溏、中寒腹痛、肠鸣下气

方附子、党参、白术、干姜、甘草 (温中散寒,止泻止痛)

4脾虚食积

特点容易积食,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身体乏力

方党参、白术、陈皮、枳实、山楂、麦芽。 (健脾助消化,帮助开胃)

5脾虚气滞

特点消化不良,大便溏稀,腹胀难受,爱打嗝,屁多等

方在四君子丸基础上,加了半夏,陈皮,木香、砂仁 (去湿健脾,行气助消化)

6脾虚泄泻

特点脾胃虚弱所导致的腹泻腹痛、腹胀肠鸣、食欲不振、阳虚便秘等

方黄芪、党参、砂仁、白芍、白术、肉桂等 (内:涩肠止泻、解痉止痛,外:补中益气、健脾温阳)

7脾虚湿重兼痰湿

特点湿气重、爱嗜睡、四肢困重、气虚痰多、腹胀便溏

方在四君子丸的补气基础上,加了半夏利水,陈皮化痰

8脾虚湿重兼气滞

特点脾虚导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吃多就胀,打嗝或者放屁就缓解

方木香、枳壳、陈皮、香附、苍术、砂仁等 (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9食积停滞

特点容易积食、脘腹胀满、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等

方山楂、六神曲、莱菔子、半夏、茯苓、陈皮、连翘等 (健脾消食,理气和胃)

10长久脾胃虚弱

特点脘闷嘈杂、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长久脾虚等

方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砂仁等 (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11心脾两虚

特点失眠多梦,心悸心慌,肢倦乏力,食欲差等

方黄芪、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等 (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药膳一

用料:党参10克、枸杞10克、陈皮10克、山药15克、荸荠40克、羊头一个、食盐、花椒、味精、胡椒、葱节各适量

工艺:将党参、枸杞、陈皮、山药、荸荠、花椒、胡椒与羊头同炖,待羊头炖烂加入葱节、盐等再煮5分钟,练去山药党参、枸杞、陈皮、葱节等。

用法:吃肉喝汤

功用:补脾益肾。适合脾肾虚弱者食用。

药膳二

用料:鸡脚100克、扁豆10克、苡仁10克、云苓6克、生姜1片

工艺:将鸡脚去衣洗净飞水,再与洗净的药材一起放入炖盅内,加清水300毫升,隔水炖两小时调味后服用

用法:食鸡脚,佐餐食用。

功用:除湿健脾,因脾虚湿重所致胃肠炎而见大便泄泻者食用尤佳。

药膳三

用料:花生仁100克、大枣50克、猪蹄1000克、绍酒10克,葱、姜、精盐、味精各适量

工艺:猪蹄用沸水烫后洗净,刮去老皮,加清水放于锅内煮沸,撇去浮沫。加绍酒、葱用中火加热35分钟,再加入花生仁、大枣、盐味精调味,再用大火煮15分钟左右即可

用法:佐餐食用

功用:补脾养血。适宜脾胃气血不足者食用。

药膳四

用料:牛肉500克、淮山药30克、枸杞15克、桂圆肉12克、姜片10克,葱、盐、味精、绍酒、食用油各适量

工艺:将牛肉洗净,入开水中汆一下,切成厚约2厘米的片。,山药、枸杞、桂圆肉洗净,放入大盅内。炒锅置火上。下食用油,加入牛肉片爆炒,入绍酒炒匀后放入大盅内,姜片放在上面。炒锅置火上,加入开水、盐、绍酒,开后放大盅内加盖,入蒸笼内蒸至软烂。取出姜片葱上桌

用法:佐餐食用

功用:补脾胃,益精血。适宜脾胃气血不足者食用。

(本内容来自《中医食疗药膳大全(于释然编著)》。希望对你有帮助!!)

脾胃虚弱,该如何调理?中医开出了两个良方,不妨了解

脾胃虚弱其实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症状。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一个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