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室逃到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室逃到哪里,第1张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等到王子朝战败之后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到了楚国。当楚国得到大量文献书籍以及财宝后直接代替东周王国,跟宋、鲁同为文化中心。

楚国又称荆楚,是先秦时期长江流域的一个诸侯国,国君为芈姓。在周成王时期楚人首领熊绎被封为子爵,建立了楚国。据说楚人立国之初非常贫穷,但是在经过几百年发展后,楚国开始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慢慢发展长大起来。等到子朝战败之后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到了楚国后·,为楚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当楚庄王登基为王后任用了不少的贤臣,在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了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在秦军攻破楚都寿春后,标志着楚国正式灭亡。

灭亡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因此楚国是第四个灭亡的

1、挥师灭韩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内史腾率军长驱直入,俘虏了韩王安,在韩国故地设置了颖川郡(郡治在今河南禹县),韩国宣告灭亡。韩国的灭亡是秦统一战争全面展开的标志。

2、破赵逼燕。秦灭韩之后,第二个目标就是赵国。公元前229年,赵国接连发生大地震和大饥荒,秦始皇再次命王翦、杨端向赵国发动全面进攻。王翦施行反间之计,用重金收买赵王宠臣郭开,大肆诽谤李牧等人,说他们要谋反,促使赵王将李牧杀害。公元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获赵王迁,占领赵国本土。接着挥师北上,屯于中山(河北定县),逼近燕国。

3、攻破燕国。秦军逼近燕国,引起燕、代一片恐慌。燕国的太子丹收容秦国叛将樊于期,并通过燕国勇士田光结识了刺客荆轲,企图刺杀秦始皇,但荆轲未能杀掉秦始皇,反而激起了秦始皇对燕国的愤怒。公元前226年,秦军攻占燕都蓟城(今北京市),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辽东。

4、占领魏地。秦军攻克燕都蓟城后,把打击的矛头指向了魏国。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儿子王贲率领10万大军去攻打魏国。王贲看到大梁城地势较为低下,又离黄河、鸿沟不远,遂令秦军开渠,将黄河、鸿沟之水引至大梁城下。三个月后,城垣崩塌,秦军攻入大梁。魏王假投降,不久被杀,魏国灭亡。

5、大举伐楚。公元前225年,秦始皇派李信率军攻楚。李信轻敌冒进,先胜后败。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亲请老将王翦,令率60万大军伐楚。大破楚军于蕲南,杀楚将项燕,占领楚国大片领土。公元前223年,王翦与蒙武合攻楚都寿春,俘获楚王负刍。次年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楚国的江南地区,降服百越之君。楚国宣告灭亡。

6、吞灭齐国。楚国灭亡后,秦始皇派王贲率军深入东北,扫除燕、赵残余势力。公元前222年,王贲攻占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攻下代城,俘虏了代王嘉。燕、赵两国彻底灭亡。至此,东方六国中就只剩下齐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命王贲率秦军从燕国边界南下进攻齐国。王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的情况下,猝然攻入齐都临淄(山东淄博)。齐王建入秦投降,齐国也被纳入秦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嬴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蒙武率一军攻打寝(今河南固始县沈丘东南),均击败楚军。李信又攻鄢郢,再破之。于是引兵东,会师城父。

楚王派将军项燕率军抵抗。项燕挥军尾随秦军,追击三天三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发起突然袭击,大败秦军,占其两座营垒,杀死7名都尉。李信带残兵逃回。

秦王嬴政认识到楚虽已衰弱,但毕竟地广人众,仍具有一定实力,非轻易可灭。他亲赴频阳(今陕西蒲城西)王翦家,敦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归其指挥。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

楚国征调全国兵力,命项燕率领在平舆与秦军决战。秦王在郢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督战。王翦采取了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

楚军多次挑战,终不肯出。王翦与士兵共同生活,并关心其饮食、起居,注意其劳逸结合,同时开展投石和跳远运动,以提高士兵的体力及战斗技能。楚军求战不得,日久斗志松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

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在前,实施追击,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项燕(此处素有争议)。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

扩展资料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公元前219年开始南征百越,称为"秦攻百越之战",该战是秦朝统一战争中最艰难激烈一仗。

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同时还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对中原地区同南方、西南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对匈奴、百越的战争后,秦的疆域空前辽阔,东达大海,西至临洮,“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

-秦灭六国之战

谷,伯爵,在今湖北谷城县。约于公元前678年,与邓同被楚文王所灭。

郯,子爵,今山东郯城县西南百里有郯城。战国末年,为楚顷襄王所并,“子孙以国为氏,而世居沛。”(江苏沛县)

弦,子爵,今河南潢川县西南弦亭。公元前655年被楚所灭,弦子之后又避入于齐、郑,齐有大夫弦章、弦施,郑有商人弦高。一部分遗民则被楚迁到今湖北浠水县西北。

白,子爵,在今河南息县西南七十里白城,又叫白亭。被楚平王所灭,以封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

寘,又作慎,子爵,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汉于此置慎县。约于春秋中叶被楚所并,遗民迁于今河南正阳县,有慎水,汉于此置慎阳乡。

复,子爵,在今河南桐柏县东,附近有大复山,约于春秋初年,被楚所灭,遗民迁于今湖北沔阳县,北周于此置复州。

淮夷,伯爵,分布于今安徽淮水之南,春秋末年,被楚所灭。

楚灭偃姓诸国,有舒、舒庸、舒鸠、舒龙、舒鲍、舒龚、舒蓼、宗、州、绞、贰、轸、皖、蓼、英、六、郦等国。

舒,子爵,在今安徽庐江县西南四十里的古舒城。约于公元前615年,为楚所灭。

舒庸,子爵,在今安徽舒城县东五十里的舒九田。公元前594年,被楚所灭。

舒鸠,子爵,在今安徽舒城县。公元前548年,被楚所灭。一部分遗民被楚迁于今湖北松兹县,即古鸠兹地。一部分则逃附于吴,居于今芜湖东四十里鸠兹港。

舒龙,子爵,在今安徽舒城西的龙舒故城,附近有龙舒水及大小龙山和龙河口,约与舒鸠同时被楚所灭。

舒鲍,子爵,在今安徽舒城县西百里龙舒水南,有舒鲍城。与舒鸠同时被楚所灭。

舒龚,子爵,在今安徽潜山县北四十五里龙潭街。与舒鸠同时被楚所灭。

舒蓼,子爵,在今安徽舒城县西,公元前601年,被楚所灭。

群舒后皆以舒为姓,遗民被迁到今湖南溆水和溆浦一带,溆与舒古音义相通,在今资水、沅水中游尚多舒姓。

宗,舒之附庸,在今安徽巢县北六十里柘皋镇。与舒同时被楚所灭。

州,侯爵,在今湖北洪湖县。汉置州陵县。约于春秋初期,被楚所灭。

绞,又作佼,子爵,在今湖北郧西县,于春秋初期,被楚所灭。

贰,又作二,子爵,在今湖北应山县。于春秋初期被楚所灭。一部分遗民南迁于湖南汉寿县。{54}一部分则留居邻地。

轸,子爵,在今湖北应城县西。与贰同时被楚所灭。遗民被迁于轸山下的巴邱城,即今湖南岳阳市。

皖,伯爵,在今安徽潜山县潜山之下,有皖水,今名长河,河口有皖口镇。南邻怀宁县有皖故城、皖公山、皖伯庙。汉于此置皖县,唐置皖城县和皖阳县。约于春秋初期,被楚所灭。

蓼,子爵,在今安徽霍丘县,汉于此置蓼县。当与春秋初年被楚所灭。

英,子爵,在今安徽金寨县东南有英氏城。南邻湖北英山县东五十里有英山,下有英山河,宋于此置英山县。公元前646年,被楚成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留居原地。后裔有汉九江王英布。

六,子爵,在今安徽六安市。公元前622年,被楚穆王所灭。遗民被迁于今湖南醴陵、株洲之渌水,又有渌口镇。

郦,子爵,在今河南内乡县东北的郦山之下。当于春秋初期与吕、申同时被灭于楚。

楚灭曼姓诸国,有邓、鄾、蛮三国,邓系早已华夏化的苗蛮国家,蛮则仍保持部分苗蛮的习俗。

邓,侯爵,在今湖北襄阳县西北二十里的邓城,附近有邓塞、邓桃湖、邓湖镇等地名。北邻河南邓县,亦为邓人分布之地,隋于此置邓州。公元前678年,被楚文王所灭。邓祈侯子孙仕楚,有邓廖。廖之裔孙邓析仕郑。后裔居邓县南之新野,两汉时成为大族,名人辈出。

鄾,亦作优,子爵,邓之附庸,在今湖北襄阳县东北十五里的张家湾。与邓同时被楚所灭,子孙以优为姓。楚庒王时有滑稽剧演员优孟。

蛮,又称戎蛮,子爵,在今河南临汝县西的蛮城,也称蛮中聚,俗讹称为麻城,又叫鄤氏、鄤聚。附近有蔓渠山、蛮谷、蛮水。公元前526年,楚平王杀戎蛮子嘉而取其国,不久又立嘉之子为戎蛮子。公元前491年,楚昭王俘戎蛮子赤而灭其国,“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迁于今湖北宜城县西南的蛮城。一部分遗民则逃入深山密林,到西汉末年,发展为新城蛮(今伊川县南山)和柏华蛮(灵宝县南山有柏华聚)。

楚灭允姓诸戎族,有鄀、陆浑、阴戎等国。

鄀,又作若、婼,子爵,都商密,又叫下鄀,在今河南淅川县西的丹水故城。公元前622年,秦灭鄀。遗民迁入楚境,为楚的附庸国,居于今湖北宜城县东南九十里的上鄀,有鄀乡、鄀水和鄀亭。秦于此建若县,东汉改为鄀县,隋升鄀州。春秋中叶,为楚所并。

陆浑,子爵,分布于河南伊川,今嵩县东北有陆浑山,汉于此置陆浑县。公元前525年,晋灭陆浑,“陆子奔楚,其众奔于甘鹿(宜阳县鹿蹄山)。”奔楚的那些陆浑之戎的遗民,被楚安置于云阝国故地,叫安陆,意为安定陆人之意,汉于此置安陆县。后仍为楚所并。

阴戎,分布于豫陕之间的洛水上中游一带。公元前525年,与陆浑同时被晋所灭,遗族由“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汉置阴县,西魏改阴城。下阴在今湖北光化县西,汉水北岸的古阴城,成为楚的臣民。

楚灭杂姓诸国,有陈、房、柏、庸、鄂等国。

陈,妫姓,侯爵,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县,楚置陈郡,汉置陈县,北国改陈州。附近有陈留,汉置陈留县和陈留郡。公元前478年,被楚昭王所灭。有一支迁于泌阳,北魏于此建陈阳县。有一支则南迁于夏州,即今湖北汉口。到了汉代,邻近陈留的颍川郡陈姓成为大族,名人辈出,便以颍川为郡望。后裔陈霸先曾建立陈朝。

房,祁姓,子爵,在今河南遂平县房城。约于公元前529年,被楚灵王所灭,被迫迁于湖北荆山。旁有防渚,防、房古音义相通,汉末于此置房陵郡,房陵县,隋改房州,明改房县。子孙以房为姓。

柏,柏姓,子爵,在今河南西平县西柏亭。南齐于邻近建柏源县。约与房同时为楚所灭。遗民迁于今湖北麻城县东北三十里柏子山,山下有举水,地名柏举,皆因柏子居此而得名。后又有一支柏人南迁于江西乐平县东南九十里的柏溪。

,楚灭邾究竟有无其亊?楚徙邾有无可靠证据?

关于楚灭邾、徙邾之事,《史记楚世家》失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5称:“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后代志书与至今论文几乎全沿袭郦注楚宣王(公元前340年去世)灭邾徙居之说!此说出自北魏人之口有嫌太晚。特别其号称楚宣王灭邾说与《史记》《战国策》对楚国扩疆史的记述并不相符,也与下引先秦至晋宋古史料言灭邾、徙邾者不一致,故自古不少史学家不予采信。其实“楚宣王灭邾”并非北魏郦道元原文而很可能是后世传抄时讹衍。因为郦注问世北魏时雕板印刷尚未出现,该书又非儒家经典,故长期以来靠抄本流传,手民之误盈篇,唐宋时已无善本。故笔者早指出宋本郦注言“楚宣王灭邾”中“宣”实为衍字 [2]!然而并非指楚宣王而言楚灭邾之说不仅见于正史,如《汉书·地理志》邹县条云“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汉代人赵歧的《孟子题辞》曰“邹,本春秋邾子之国…为楚所并。”汉人王符的《潜夫论》和应劭《风俗通》亦有楚灭邾的记载。三国至晋初人杜预(222-285年)在《春秋释例·世族谱》中亦称邾“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以上五家去古未远,言楚灭邾必有据于当时尚存的先秦史料如世本、谍谱之类。清代秦家谟从宋《广韵·十虞》中辑出先秦时《世本·氏姓篇》言“朱氏本自高阳后,周封于邾,为楚所灭”[1] 即为明证。

至于楚徙邾之事,最早见于西晋史志。如晋《太康地记》称“楚灭邾,迁其人于江南(雄按:古人称淮水以南为江南),因名县也。”(见〈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续汉志·邾县》条梁人刘昭注引晋人王隐的《晋书·地道记》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加上北魏的《水经注》说,则自西晋至南北朝先后有四种地志主张楚徙邾之说。

二,楚国何年徙鲁、徙邾?

我市贺全斋老先生曾从史实上对宣王灭邾说公开质疑:以魏国召集“逢泽之会”邾君与会,“时在前344年,是楚宣王死后4年,可证楚宣王并未灭邾”[3]!可惜贺先生在推算公元前年代时发生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楚宣王死于340年,前344年“逢泽之会”开在楚宣王死前的4年而非死后4年,自然不能排除楚宣王在最后4年内灭邾的可能!贺先生又举证“另据史记田世家记载,齐湣王十五年(前286年)”因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而导至“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以证前286年邾国尚存[3]。然而史记的《田世家》与《六国年表》均把此霸业明明定在齐湣王38年并非15年。近代学者则认为由于战国史料匮乏,《史记》战国系年多误,尤以魏与田齐君主年世错漏为甚,现修订虽多但分歧甚大甚至有齐湣王在位仅六年之说注1。看来齐灭宋国后使“邹鲁之君皆称臣”发生在何年尚须进一步研究,暂不引据为宜。其实《史记·楚世家》明确记年为楚倾襄王十八年即前281年(比贺所欲证的前286年还晚5年),楚人言及泗上十二诸侯就特别提到驺、费、郯、邳四小国,同年又有周赧王使者进言楚王又提到泗上十二诸侯国的代表驺、鲁两国。此时距楚宣王去世近60年。注意:古邾国之邾在古籍中常写作邹、或驺注2,若主张邾改为邹或驺后就不是邾国,就有悖常识不值一提了!

楚究竟何时灭邾的呢?因邾本小国进入战国后影响甚微,不仅《史记楚世家》失载,《六国年表》也毫无反映,而鲁国大事尚附记入《史记·六国年表》楚栏中。鉴于邾国从西周至春秋早期一直为鲁国附庸且与鲁境犬牙交错,故今人大多以鲁国之灭来推断灭邾之年。何浩先生在《楚灭国考·楚灭国表》中列示:鲁国灭于楚考烈王七年(前256年),邾国则灭于楚考烈王2-7年即前261-256年[4]P12-13,何浩将灭邾时间界定在前261年楚取徐州与灭鲁之间是很有见地的!贺先生则认为“楚灭邾当在前261-前249年的12年之间”[3],却没有说明灭邾时段的上、下限的理由。其实贺文灭邾的上限与何浩同,下限似以楚绝鲁君祀年为断。二人均未确定灭鲁的具体年限。但据《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八年取鲁,鲁君封于莒。…十四年楚灭鲁,倾公迁卞为家人,绝祀。”这就说楚考烈王灭鲁经历过两种形式:①占国驱君:该王八年即前255年“取鲁”夺得鲁国全境,迁封鲁君于莒;②绝鲁君祀:六年后即前249年将封于莒城的鲁倾公贬为庶民(所谓为家人)。古史料多以前者为鲁灭国之年,但也有以后者为灭鲁之年的。如《汉书·历律志》称秦庄襄王“元年,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为家人”,秦庄襄王元年正是楚考烈王14年,即废鲁君为庶民的前249年。笔者以为楚灭鲁当以前者即鲁国全境沦陷于楚为准,前249年只是取消了鲁倾公迁于莒地为封君的称号而与鲁国的实际存亡无关,更与灭邾、徙邾无涉!史记《六国年表》与《春申君列传》均载楚考烈元年以黄歇为相,后者还称“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是指考烈王八年北伐灭鲁即以《六国年表》的“取鲁”为楚灭鲁之年!《资治通鉴·周纪》亦称“楚人迁鲁于莒而取其地,胡三省注曰“鲁至是而亡”。由此可见楚灭鲁的时间不必用年区间段表示而可具体到前255年。

鲁国以至淮北泗上大片土地全被楚占领,邾国之亡则是战争地缘形势使然:一,从邾、鲁两国之境犬牙交错看:春秋哀公七年左传云“鲁击柝闻于邹”。那么楚考烈王八年灭鲁的同时灭掉与其柝声相闻的邾国势所必然;二,从楚占淮北泗上之地已连成一整片看:邾鲁东境的杞、莒两国早分别被楚惠王、楚简王所灭;其南境、西南境曾先后被宋国、齐国所占的淮北泗水之地(包括与鲁较近的滕、薛、曹在内)因宋亡和齐几被燕灭时被楚瓜分占据,甚至与邾国最邻近的其东费国、其南小邾国、其西南邳国,何浩先生考证它们均被楚考烈王即位七年中所灭[4],这就是说楚国在考烈王即位八年来新灭诸国及先王所灭诸国已与鲁、邾国连成了一整片了,鲁君既已迁走,岂能独容邾国仍立于楚新开辟的这一整片淮泗疆域之中?

另外,前引西晋南北朝时四家地志均有楚灭邾而徙封邾君于汉邾县地之说,恰与《六国年表》称楚考烈王八年取鲁徙封鲁君于莒的处置方式相同。故据此并结合上举楚北伐战争地缘形势可合理推断出邾、鲁同年为楚所灭、同年徙封。

三,邾城建于何时?极有可能是已被楚灭的弦国都城

至于邾城是邾君迁来后新筑的,还是原来就有旧城邑呢?本地学者有主张此地原本有城,邾君不过徙至此城居。这个问题关系到黄州城最早的前身是谁?值得研究。既然楚徙封邾君乃仿楚徙封鲁君于莒城之例,那么也应把邾君迁于某旧废之城居住,而不能置于荒野。然而邾君迁居前之城名何?在有关战国的史料中尚无明言。笔者推测它很可能为春秋时被楚灭的弦国之城!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考察:

⒈ 从楚徙封鲁君于莒,此莒即原被楚灭的莒国都城看,那么的楚徙封邾君之城亦应为某灭国的都城才是。邾城遗址正在江北岸边与楚所灭国弦正在江北岸边相合。故邾君极可能徙于原弦国都城中。

⒉ 从邾城正在弦国的地域内且弦灭国的时间与鄂东考古发掘出现楚文化的时间相吻合看。笔者曾考证出春秋弦子国境在黄冈市巴河中下游两岸[6],而楚徙邾之城西距巴河不足40里,正在原弦国境内。众多考古专家与楚史专家根据考古发掘一致认为:江北鄂东地区于西周时以越文化为主并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不存在楚文化,到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在鄂东北才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注3。春秋早期后段楚灭弦国,正好为楚文化在江北鄂东的发展打开了大门,而与鄂东考古发掘的楚墓年代相吻合。

⒊ 从弦灭国后其都为楚之弦邑,它的大致方位与邾城相符看。楚灭弦国140多年后,《左传·昭公31年》即前511年记载过吴军伐楚先“侵潜、六”、后“吴师围弦”即围楚国的弦城,以至楚军“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可见:一弦国灭后的都城为楚之弦邑,就在古号豫章地区内,且距潜山(即霍山)、六邑不远。六之为国早被楚灭为邑在今六安县;二这年吴侵楚的进军路线很明显:吴伐楚均从淮水来,至颖水入淮口—淮汭南下不远即到潜、六,再越过大别山即至弦城。结合《左传·定公4年》言吴等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杜预注豫章曰“汉东江北扡名” 。可见古豫章地区尚在江北,且西距汉水及其入江口不太远。大致包括鄂东皖西地区即《汉书地理志》中江夏郡汉东江北诸县与庐江郡的淮南江北之地。其东北也许达大别山北麓,其西南必缘大江。弦邑则正在西南部江滨,与后来楚徙邾之邑的遗址今名禹王城的方位吻合!至于秦汉以来的豫章则移名于其东南部大江对岸。弦灭国至邾迁来前,古史料从未闻此地另筑新城或册立新封君之事。故弦城后来成为楚徙封邾君之所,当在情理之中。

黄州城北楚墓发掘了不少,可惜至今还没有对禹王城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这里究竟是邾迁来后所新筑之城?还是春秋时弦国之都被楚并为弦城到战国后期加从以修缮而为楚封邾君之邑?这有待于邾城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来证实或否证。

  1、楚国灭亡经过

  前263年,楚考烈王继位,任用春申君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赵国解邯郸之围,又领兵灭鲁国,楚国一度复兴。但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东方国家最后一次合纵,但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再次迁都至更东面的寿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后,春申君门客李园发动政变杀害春申君,楚国国力更加一蹶不振。秦王政亲政后,知楚将项燕擅战,先遣李信为将,领二十万兵马,欲灭楚,惨败。再遣老将王翦,统秦师六十万,前223年,大败楚军,俘虏楚国国君。到了公元前222年,王翦平定了楚国长江以南的广大土地,楚国彻底灭亡。

  2、简介

  楚国是周朝时期华夏族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汉族原称)南迁的一支,最初起源地在河南新郑,即祝融之墟,又名有熊之墟(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楚熊渠时期,西征庸国,东攻扬越。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楚文王时期,灭萧国、邓国、绞国、权国、罗国、申国等国。前306年,灭越国。公元前224年,秦国将王翦率领60万秦军南下攻楚都寿春,楚军溃败,亡于秦。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王室逃到哪里

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去世后,周王室在继位问题上发生内战。等到王子朝战败之后带着王室所有典籍逃到了楚国。当楚国得到大量文献书籍以及财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