蒺藜药酒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 24 处方 25 制法 26 性状 27 检查 28 功能与主治 29 用法与用量 210 规格 211 注意 212 贮藏 附: 1 古籍中的蒺藜药酒 1 拼音
jí lí yào jiǔ
2 藏药部颁标准 21 拼音名Jili Yaojiu
22 英文名 23 标准编号WS3BC033695
24 处方蒺藜 1500g 青稞 500g
25 制法将蒺藜 1000g与青稞混合,加水约4000ml煎煮,滤过,滤液放置稍温(约 25~35℃),下曲发酵。再取蒺藜 500g,加水约1000ml,煎煮汤液,滤过,滤液冷至25~ 35℃,慢慢兑入以上发酵液中,置热处(约40~50℃),密封贮藏6~8天,即得。
26 性状
本品为淡**液体;气香,味酸、辛。
27 检查应符合酒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16页)。
28 功能与主治祛风除湿,通经活络。用于肾隆,湿痹,风湿性关节炎,肾炎, 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白带。
29 用法与用量一次50~100ml,一日2次,早晚服用。
210 规格每瓶重500ml。
211 注意如病人患有心脏病,服用时将肉豆蔻 25g、羊小腿骨 25g熬汁兑入酒内。
212 贮藏密闭,置阴凉处。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 起草
古籍中的蒺藜药酒 《本草新编》:[卷之二(商集)]蒺藜子藜子,味甘、辛,气温、微寒,无毒。沙苑者为上,白蒺藜次之,种类各异,而明目去风则一。但白蒺藜善破症
《本草经解》:[附余考证]蒺藜纲目称刺蒺藜。子有三角。所在有之。治风明目。其白蒺藜生同州沙苑。子光细微绿。补肾治腰痛云。今人称刺
《本草求真》:[上编卷三散剂]驱风(隰草)白蒺藜滋补肝肾兼散风邪逐瘀沙苑蒺藜益精强肾白蒺藜(专入肝肾。兼入肺)。质轻色白。辛苦微温。
《炮炙大法》:[草部]天麻(透明者良天麻十两用蒺藜子一镒缓火熬焦熟后便先安置天麻十两于瓶中上用火熬过蒺藜子盖内外便用三重纸盖并
《本草图经》:[草部上品之下卷第五]蒺藜炮制
1炒蔓荆子:筛净灰屑,除去残存萼片,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略喷清水,放凉。
2《雷公炮炙论》:凡使蔓荆子,去蒂子下白膜一重,用酒浸一伏时后蒸,从巳至未,出,晒干用。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肝;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外感风热;头昏头痛;偏头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多泪;目睛内痛;昏暗不明;湿痹拘挛。
应用
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本品辛能散风,微寒清热,轻浮上行,解表之力教弱,偏于清利头目、疏散风热之邪。故风热感冒而头晕头痛者,较为多用,常与薄荷、菊花等疏散风热的药同用。若风邪上攻偏头疼,常配伍川芎、白芷、细辛等祛风止痛药。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可用治风热上攻,目赤肿痛,目昏多泪,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驱风明目药同用。本品药性升发。清利头目,与黄芪、人参、升麻、葛根等补气升阳药同用,还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耳聋耳鸣,如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
3、取本品祛风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风湿痹痛,每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同用,如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
4、现代常用于枕芯的填充物。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外洗。
注意胃虚者慎服。
制剂加味香苏散;蔓荆子汤;蝉花散;白蒺藜散;羌活胜湿汤;
目录 1 拼音 2 《痧胀玉衡》卷下 21 苏木散的别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苏木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苏木散 1 拼音
sū mù sǎn
2 《痧胀玉衡》卷下 21 苏木散的别名竹五、二十九号升象方
22 组成苏木2两,白蒺藜(捣去刺)1两,红花1两,玄胡索1两,桃仁(去皮尖)1两,独活3钱,五灵脂7钱,降香6钱,姜黄6钱,赤芍药6钱,大黄5钱,乌药4钱,山棱4钱,蓬术4钱,陈皮4钱,青皮4钱,皂角刺4钱,香附(酒炒)4钱。
23 主治痧毒血瘀成块,坚硬突起不移者。
24 苏木散的用法用量每服2钱,温酒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6 附注竹五(《痧症全书》卷下)、二十九号升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古籍中的苏木散 《跌打损伤回生集》:[卷一]损伤秘传口诀上冲二肠,宜服红花破血散以破其血。如不应,再服苏木散加入前药内,以助其力。苏木散∶苏木、归尾、木鳖
《痧胀玉衡》:[卷之下]备用要方水发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砂仁汤稍冷下。苏木散治痧毒血瘀成块,坚硬突起不移者。苏木(二两)白
《痧胀玉衡》:[后卷]呃逆痧。放臂痧三针,血流如注,又放指上痧三十余针。用苏木散并付桃仁红花汤加山楂、卜子二剂,俱微温饮之乃愈
《痧胀玉衡》:[后卷]翻胃噎膈痧之,后三部脉微涩。放腿弯痧二十余针,略松。日服苏木散,微温酒下二钱,六日而愈。《痧胀玉衡》清郭士遂
《痧胀玉衡》:[后卷]自汗盗汗惊惶痧五呆柬合白蒺藜,排列菱形偶分离,
分果斧形许多刺,散风平肝又解郁。
别名:白蒺藜、蒺藜。 来源
为蒺藜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 L 的成熟果实。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但以长江以北较多。
别名
茨(《诗经》),蒺藜(《毛诗传》),蒺藜子、旁通、屉人、止行、豺羽、升推(《本经》),即藜(《别录》),白蒺藜(《药性论》),杜蒺藜(《圣惠方》),休羽(《纲目》),旱草(《本草经解》),三角蒺藜(《本草求真》),三角刺(《中国药植志》),八角刺(《青海药材》),蒺骨子、野菱角、地菱(《江苏植药志》),硬蒺藜、蒺藜蓇葖(《山东中药》)。
白蒺藜产地
白蒺藜采收
秋季果实成熟后,采割全草,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为5个小果聚合而成,呈放谢状五棱形,直径06-1cm。有的裂为单一的分果瓣,分果瓣呈舞状,表面绿白色或灰白色,背面隆起许多网纹及小刺,还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质硬,刺手,切断面可见白色或黄白色有油性的种仁。无臭,味苦、辛。
以颗粒均匀、饱满坚实,灰白色着为佳。 白蒺藜 取原药除去杂质。
炒蒺藜 取净蒺藜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取出晾凉,然后把石磨心垫上1--2个铜元,将蒺藜磨去硬刺,筛净刺屑,拣去柄梗杂质。
盐蒺藜 取去刺的蒺藜,用盐水(每蒺藜lOO公斤,用盐3公斤,加适量开水溶化澄清)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微**,取出晒干。
该品炒后药性缓和,既能平肝,又可补肾,并易去除刺梗和轧碎。 平肝解郁,祛风明目。用于肝阳眩晕头痛,肝郁胁痛,风热头痛,目赤肿痛,皮肤瘙痒等症。
处方名
白蒺藜 刺蒺藜 炒蒺藜 盐蒺藜 置通风干燥处,防霉蛀。
补益药沙苑子又名潼蒺藜、沙苑蒺藜,系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文字功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与白蒺藜不可混用。
《世医得效方》卷九:苍术散别名二妙苍柏散(《医学入门》卷七)。处方苍术(米泔浸一日夜,盐炒)黄柏(去粗皮,酒浸一日夜,炙焦)各120克制法上药锉散。功能主治清热燥湿。主湿热下注,下肢酸软无力,足膝红肿热痛,带下色黄而臭, 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日进三四服。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九《明医指掌》卷七:苍术散处方苍术4两(泔浸),黄柏4两(酒炒),虎胫骨(酥炙)2两,防风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湿热成痹。用法用量每服2钱,白汤调下。摘录《明医指掌》卷七《外科真诠》卷下:苍术散处方苍术1两,点红川椒3钱。功能主治杨梅结毒。用法用量煎水冲洗。摘录《外科真诠》卷下方出《保婴撮要》卷四,名见《医部全录》卷四一三:苍术散处方苍术4两(米泔浸,切片,焙)。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雀目。用法用量猪肝2两,批开掺药在内,用麻系定,粟米1合,水1碗,砂锅内煮熟,熏眼。每服3钱,临卧温服。摘录方出《保婴撮要》卷四,名见《医部全录》卷四一三方出《古今医鉴》卷九,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苍术散处方木贼、苍术、白蒺藜、防风、羌活、川芎、甘草各等分。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肝风实热,眼出冷泪不止。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温米泔调下。摘录方出《古今医鉴》卷九,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得效》卷九:苍术散别名二神汤、二炒苍柏散、苍柏散处方苍术(米泔浸1日夜,盐炒)4两,黄柏(去粗皮,酒浸1日夜,炙焦)4两。制法上锉散。功能主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躄,一切脚气。用法用量二神汤(《医统》卷五十九引《医林集要》)、二炒苍柏散(《医学入门》卷七)、苍柏散(《疡科选粹》卷五)、二妙苍柏散(《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九)。摘录《得效》卷九《眼科全书》卷六:苍术散别名二神汤处方苍术、僵蚕、蝉
详见百科词条:苍术散 [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0:45:33 共226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蒺藜药酒简介
本文2023-10-21 09:29: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