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被贬到了闽南?
闽南人——福建汉族民系研究
闽南人主要分布在现在的泉州市、漳州市、厦门市以及龙岩、漳平、大田县一带。这个区域面临大海,九龙江和晋江贯穿其中,形成泉州和漳州两个自然平原,有着比较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因此自汉晋以来中原汉民入迁福建以来,这里同样也是他们最先聚居的地域之一。
中原汉民批量地迁入泉州平原与漳州平原,大致也是始于晋室南渡之后,唐欧阳詹为晋江县郑氏季实撰写墓志铭时云:“公讳晚,字季实,其先宅荥阳。永嘉之迁,远祖自江上更徙于闽,今为清源晋江人”。○1泉州《杨氏族谱》称“其先弘农人,永嘉过江,迁于闽越。祖某漳州长史,父某泉州南安县丞”。○2《梁氏族谱》称其祖先于“晋室乱离,梁芳以族随晋渡江,大衍于钱塘、合浦间,孙遐仕安帝,恒玄篡,逃闽。……因家南安”。○3晋江下流的南安县,是福建最早设立县治的地方之一(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东安县,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南安县),近年来的考古发掘,屡屡发现南安及晋江流域的东晋墓葬,可以想象魏晋南北朝之时,晋江流域的汉人聚居点已初具规模。隋唐时期,中原汉民迁入闽南地区的数量不断增多。唐代前期,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南方“蛮獠”民族的控制,曾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领数千府兵进驻漳江与九龙江流域,漳州各地的大规模开发得以开始,这在前文已有叙述,不更赘。而其他一些闽南著名的姓氏,也大多是在唐代入迁这里的。如现在闽南的陈姓,主要源于两大支派:一为陈元光;一为陈邕,称为太傅派,据载其祖籍“原居京兆府万年县,始祖陈忠在唐为高官,赠鄂国公,子陈邕,为中宗进士,任官太子太傅,与李林甫不合,被贬到闽地。最初居住在兴化枫亭井上,后来迁到漳州南驿路南厢山”,○4子孙繁多而遍布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各地。○5施姓,“唐之中叶,始由河南光州迁徙入闽,有秘书郎承公者,宅居于泉州钱江乡……嗣是而子姓蕃衍,支分派别”。○6黄姓,唐初有黄岸、黄崖兄弟,分传二支,黄岸居莆田,黄崖迁泉州。崖子黄守恭于唐垂拱二年(686年)放弃自宅捐建泉州名刹开元寺,寺成,据传常常见紫云盖顶的灵异,后代便以“紫云”作为该族的堂号。守恭生子四,长黄经分居南安,次黄纶分居惠安,三黄纲分居安溪,四黄纪分居同安,传至现在,黄姓与陈、林二姓并称闽南的巨族。○7再如张姓,除了唐初随陈元光入闽的将领张伯纪外,泉州的鉴湖张氏,在唐代后期已经成为这一带的大族了。据司马光《资治通鉴》等书的记载,唐末王潮率部入闽时,泉州鉴湖张氏张延鲁曾带领地方耆老前往迎接,“泉人张延鲁等以刺史廖彦若贪暴,帅耆老奉牛酒遮道,请潮留为州将,潮乃引兵围泉州”。○8如今泉州一带的张姓,大多为张延鲁的后裔。其他如泉州的李姓、吴姓、章姓、曾姓、傅姓、唐姓、庄姓、吕姓、欧姓、潘姓、董姓等,据族谱的记载,也都是在唐代时陆续迁入晋江流域的。
唐末五代也是北方汉民入迁泉州、漳州平原的一个关键时期,如许姓,“始祖许受仕唐,随王潮入闽,镇漳州之诏
历史上没有“闽南王”,只曾经有过“晋江王”。
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期间,割据江南的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统领了包括厦漳泉大部分及莆田部分区域,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名副其实的“闽南王”。
附:留从效生平
留从效,宋鄂国公晋江王,字元笵(906~962)。原籍泉州永春(今福建泉州永春县),但从小定居枫亭留宅。后投入割据福建的王审知所部。在五代王审知身后的福建动乱中,据有泉漳十七年,名义上隶属南唐,实为自治,采取息兵安民保土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和海运,使兴化、泉、漳三地在五代全国性的战乱中独得繁荣和发展,又能顺应全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拥护后周和北宋中央政权,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东山岛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另外在海外华人中,大多也用闽南话与粤语相交流,在世界各地有名的唐人街,使用语言就是闽南话与粤语。闽南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强对闽南话的研究以及发扬。中国的很多有名诗歌等古诗词,很多都得用闽南话来朗读,方能有压韵,节奏之美。
闽南话的来源和历史:汉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闽南话分布地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东山岛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玉环等县市,约有150万人说闽南话。江西的上饶市玉山县紫湖镇、三清乡、南山乡(既三清山下闽南人)约有4万人说闽南话;上饶的其他地方的闽南方言岛已经接近消失,论为了老人语,已经被地方语言给基本同化了;上饶市一共说闽南话的不会超过10万。广西的柳州、平南、平乐、陆川等市县,近30万人说闽南话。香港、澳门地区约几十万。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万人。新加坡用闽南话可以通行全国,而当地英语年纪大的则不太会用。中文也是当地重要的辅助语言。
”你是广东人吗?”
“我是。”
“那你会讲广东话吗?”
“不会,我指挥说闽南话”
“啊!你会说闽南话你不是福建人?”
“……我是潮汕的。还有我们广东人不吃福建人!”
去过潮汕和闽南地区的人会觉得很奇怪,这两个地区风俗、方言几乎一样。两个地区的经商氛围也特别浓厚,走出很多著名商业大佬。
潮汕与闽南地区是源与流的关系。从人口来源看,潮汕地区的居民大部分是福建移民的后裔。据史料记载,潮汕移民,几乎都来自中原,与闽南人一样自称河洛人。但他们并不是直接就冲中原移居潮汕,而是先跟随着当时的八姓入闽之后再转到了潮汕。
进入福建的河南百姓被当地人称“河洛人“。这些百姓和当地的百姓融合聚居,逐渐形成了当代意义上的福建人,也为福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生产技术。历史上从福建移居到潮汕地区主要有三次,分别是两晋时期,隋唐时期和南宋末年。而移居的主要原因是福建的地少人多,(福建主要是山区,那时候居民聚集地还是比较少的)外加躲避战乱而迁居。
祖籍潮州的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就曾说过:“我们祖先有几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过,我可以说是半个福建人。”而他的祖先就是因为南宋末年,逃避战乱,随着十几万福建莆田人移民到潮州汕头。
伴随迁徙的还有福建当时的一些文化传统习俗。因此福建闽南的语言、信仰和风俗习惯和潮汕的大体相同,故有“虽境土有闽广之异,而风俗无漳潮之分”之说。潮汕话是中国八大方言——闽南语里的次方言。潮汕方言应该说跟福建漳州、泉州与厦门的方言,同属于闽南语系。
潮汕地区和闽南地区山水相连,很多文化形式都非常相似,但是都属于各自发展各具特色的状态,潮汕戏剧、音乐、宗教等等都自成体系。没有潮汕人会认为自己的文化是闽南文化的从属。闽南人在说自己的文化的时候也并不会把潮汕文化包括在内。其实这也是一个很奇葩的地方,因为这两个文化的地方意识特别强,总会不自觉的排外。
可他们骨子里的心和那份性格还是一样的。
一个潮汕人,做生意砸了本钱,欠下一屁股债时,大概只有一首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才能吼出绝不服输的决心。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但这些歌,却不是潮汕话歌,而是闽南语歌;而这两个地方的人也是唱着这首歌走出了当地,将他们的脚步遍布世界的每个角落。(有句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国人的地方就有福建人)
写在最后的话:
可以说潮汕和闽南本身处于同一个文化圈内,二者的紧密程度可以说都是一家人的一脉传承,并无太大的差异,唯一不同的是,闽南属福建,潮汕属广东罢了。潮汕不是一个小福建,只是他们都有相似的影子罢了。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中国人。
历史上有哪些人被贬到了闽南?
本文2023-10-21 09:43: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