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第1张

  《了凡四训》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

  1、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主要讲述作者自己的故事。袁了凡自幼丧父,母亲命他学医。后来,他在慈云寺遇到一老者,自称孔先生(根据云南县志,此人是著名易学家杨向春,化名孔先生,曾著《皇极经世心易发微》一书),精通皇极数预测未来,说他有当官的命,孔先生告诉袁了凡他某年应当考第几名,某年当廪生,某年当贡生,贡后某年当选为县长,在任三年半就应该告退回乡,在五十三岁八月十四巳丑时,寿终在家里。把他什么时候考取功名,能考第几名,什么时候当官,什么时候寿尽,有没有孩子等都作了预测。一开始袁了凡不太相信,巧合的是,此后的二十年,袁了凡的人生真的按照这位老者所算定的模式进行着,连考第几名等每一次都十分精确地应验了,这让他笃信了宿命论,认为“荣辱生死,皆有定数”,从此没有了上进之心。直到他遇到云谷禅师,二人“对坐一室”,彻夜而谈,终使了凡醒悟,懂得了“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知道了如何可以改变命运,他说:“吾于是而知,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也就是说,道德仁义自己可以力求,功名富贵也可以自己求得,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不是听命于天,听命于他人。

  2、改过之法:

  第二篇讲改过自己的办法,袁了凡认为改过自己要发三心:即惭愧心、畏惧心、勇猛心。惭愧心、畏惧心可以使自己认识到错误,有充足的动力进行改正。勇猛心是指虽然很多人知道道理,但是得过且过,或严重拖延,没有真正实行,而勇猛心正是改过、改命的关键,只有知道道理后勇猛实干才能真正获得益处。并且讲了改过的道理,有从事上改的,有从理上改的,更有从起心动念处除净的。

  3、积善之方:

  第三篇讲积善的办法,讲述了十余个因为积善而获得好报的故事,有讲述其实善恶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善事要分为“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这七个方面,里面有引用几个经典故事。如引用了孔子的故事,子路救人拿了赏赐,孔子说子路做得对;而子贡赎人,没有要赏赐,孔子说做得不对,因为现行虽善,而其流风足以害入,那是似善而实非善。现在所做的虽似不善,而其流风足以济人,则其实却是善的。

  4、谦德之效:

  第四篇谦德之效主要讲谦虚这项美德的效用,正所谓“满招损,谦受益”,讲述了“天道亏盈而益谦”的道理。并解释道如果一个人有福气,将要成功,就会自然而然有一股谦和吉祥之气外露,里面讲述了数个故事来证明。最后总结了整本书的内容,说明了改命要立志而行,命自我立,有了志向而努力,自然可以改变命运。

记得一位大德说,有一本书要读300遍以上。这本书就是《了凡四训》。我读的是蔡老师讲解的版本,里面的讲解内容非常圆满。目前读的是第二遍,有很多跟第一遍不同的感受。把感触较深的“改过之法”这部分内容分享给大家。

书中讲改过首先要发三心:耻心,畏心和勇心。然后有三种方法可以改过:“从事上改”,即从事相本身去改;“从理上改”,即明白了道理,用理智来转变自己;“从心上改”,即直接转自己的心念。这三种方法功夫深浅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一、从事上改

比如,昨天发脾气,骂人了,今天提醒自己不要发怒,这是从事相上去对治。如果强行克制自己的行为,表面上虽然没犯,但内心还会有不好的念头。而且有时候强压不住,还是会再犯。所以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不是圆满的改过方法。

二、从理上改

书中告诉我们,善于改过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先了解个中的道理。这个就是从理上改。比如,我们要改掉发怒这个坏毛病,除了明白发怒的危害之外,很关键的一点,要把发怒的原因找到。

每个人发怒的原因可能都不太一样,这里列举比较多见的几种:一是傲慢,太过于自我。别人意见或做法一旦不合自己心意就开始发脾气;二是爱计较,心量小,总把别人的不是记在心里,;三是把对别人的好放在心上,付出总是求回报,一旦没得到回报就抱怨;四是挑剔别人,宽待自己。凡事总是习惯性的要求别人,而不是自己。

以上这些发怒的原因,有的是非常细微的念头,不容易察觉,需要我们仔细观照才能发现。

那么发怒的原因找到后,怎样去对治这个坏习惯呢?大致有五种方法:

第一,“力忍”。这个就是讲的从事上改。临时先压一压也很重要,如果压不住还是想发火,那就暂时先离开,换个环境冷静一下。

第二,“忘忍”。古人讲“恩欲报,怨欲忘”。把心里装的关于别人的不是,像丢垃圾一样清理出去,不去计较,保持心念的纯净,纯善。

第三,“反忍”。凡事首先反省自我的不足,假如想到这件事我也有错,我做的也不到位,就没有功夫去找别人的错,脾气就发不起来了,同时也有利于自己的提升。

第四,“慈忍”。古圣先贤告诉,众生跟我们是一体。你和我就像一个人的左右手,左手受伤流血,右手就会自然而然帮它止血,包扎。像爱自己一样爱人,像体谅自己一样体谅别人,这种慈悲心一生起,怒火也就不见了。

第五,“喜忍”。就是把一切境界,当做是对自己的提醒和考验,提醒自己还有哪些习气没改,考验自己有没有把它们克服掉。所以每个人都是来成就我们的,是我们的贵人,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感谢还来不及,哪里还会看他们不顺眼!

除了发怒之外,我们很多不好的习惯都应该根据这些很好的道理来思考,道理一旦融入内心,渐渐就能转变自己的心念,过失慢慢就能伏住。

三、从心上改

过失有千万种,但种种错误言行,都是在邪念,恶念上造作起来的。所以心是一切行为的根源。我们对于种种过失不必逐一检讨,只要时时守护好,保持住纯善的心念,邪念自然就浸染不上。好比一个人免疫力非常强,就不容易感染病毒。这是最精密最究竟的方法。

虽然在以上三种改过方法中,从心地上改过是最究竟的。但是一开始我们可能还达不到这样的功夫,比如明知这个念头是对的,但还是提不起来;有时候感觉道理很明白,但还是控制不住习气。这其实还是因为并没有彻底明理,要想彻底明理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多多深入学习经典。

假如已经明理,还是伏不住念头,甚至控制不了错误的行为,那么就要在行为当中严格要求自己,警戒自己某些行为坚决不能做。

也就是,三种改过方法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但是,如果只在事相中下功夫,而不是在对治心念和明理上用功,是很难彻底改过的。

愿阅读此文的有缘人能够受益!

第二篇 改过之法

(改过 —— 离祸)

(本篇提要:知过改过,以远离祸殃,使身心安定,为立命奠基。了凡先生在这里提出“三心三法”的改过要方。三心:耻心、畏心、勇心;三法:事改、理改、心改。)

春秋 诸 大夫, 见 人言 动 , 亿 而 谈 其 祸 福,靡不 验 者,左 国诸记 可 观 也。 (春秋时代的许多大夫,见人言谈举止,就能预言他们的祸福,没有不灵騐的,这在《左传》、《国语》等各种典籍中,都可以看到。 ◆〔诸〕许多。〔大夫〕古代泛称一般做官的人。〔言动〕言谈举动。〔亿〕揣测。〔靡不验者〕没有不灵騐的。〔左国诸记〕《左传》、《国语》等各种典籍。)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 动 乎四 体 。其 过 於厚者常 获 福, 过 於薄者常近 祸 。 (吉凶的徵兆,大都是萌发於心,而通达全身,从言谈举止就看得出来。言谈举止很稳重厚道的人常获福,言谈举止很轻佻刻薄的人常遭殃。 ◆〔兆〕徵兆。〔萌〕开始发生。〔动乎四体〕通达四肢,指遍布全身。)

俗眼多翳, 谓 有未定而不可 测 者。 (可是世俗之人却像睁眼瞎似的看不出来,於是就说祸福没有一定,是不可以预测的。 ◆〔翳,读翼〕睁眼瞎,瞳孔被一层膜遮蔽。) 至 诚 合天,福之 将 至, 观 其善而必先知之矣; 祸 之 将 至, 观 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然而这些大夫们,由于至诚,上合天心,就能看到这些徵兆。当看到好的徵兆,就一定预先知道那人将获福;看到不好的徵兆,就一定预先知道那人将遭殃。 ◆ 此段是说:祸福之来,必有原因,必有徵兆;上天降福於善,降祸於恶。〔观其善〕这里“善”是指好的徵兆。〔观其不善〕这里“不善”是指不好的徵兆。)

(◆ 三心:耻心、畏心、勇心。)

今欲 获 福而 远祸 ,未 论 行善,先 须 改 过 。 (过恶是毁福遭殃的根子,现在要想获福而远祸,在论说行善造福之前,须先论说怎样改过。 ◆ 行善而不改过,犹如注水於漏的容器,但见其损,不见其增,人遂以为行善无益,而失去信心。因此,“未论行善,先论改过”。〔改过〕把坏习气和所犯的过失改掉。所谓“把所犯的过失改掉”,就是说,要弥补所犯的过失,例如骂了人就向他陪礼道歉,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就要退回去或者补贘,并且下定决心今后不再重犯。) 但改 过 者: (但是要改过: ◆〔者〕“者”在这里起提顿作用,放在说明或论断的内容之前,这是文言句中的常用结构。)

第一、要 发耻 心。思古之 圣贤 , 与 我同 为 丈夫,彼何以百世可 师 ,我何以一身瓦裂? (第一、要发耻心。想想自古以来的圣贤,与我都是大丈夫,为什麽百世之后,大家还要向他们学习,而我的一生却像跌碎在地上的瓦片,毫无价值? ◆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原毁》一文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於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译文:古时的君子,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是严而全,对别人的要求却宽而松。严而全,所以自己不会懈怠;宽而松,所以人们都乐於做好事。听说古人中有个叫舜的,他的为人,是个仁义之人。要想求得舜之所以成为舜者,就质问自己:“他,是人;我,也是人。为什么他能够这样,而我却不能?”早晨晚上都在这样思考,去掉那些不如舜的地方,做到那些与舜相同的地方。)〔丈夫〕即“大丈夫”,泛指有志气、有作为、有气节的人,不限男女。)

耽染 尘 情,私行不 义 , 谓 人不知,傲然 无 愧, 将 日 沦 於禽 兽 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 耻 者,莫大乎此! (沉溺在尘世的情、欲之中,偷偷摸摸地作种种不应该作的事,还以为旁人不知道,傲然无愧,这样一天天地沦於禽兽,而自己还不知道,世间之可羞可耻的,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耽染〕沉迷染著。〔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

孟子曰:“ 耻 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 则圣贤 ,失之 则 禽 兽 耳。此改 过 之要 机 也 。(孟子说:“一个人最大、最要紧的就是知耻。”这是因为能够知耻,就会努力改过,道德日新,坚持下去,可以做到贤人、圣人;如果不知耻,就会肆意妄为,人格渐失,沦为禽兽。所以知耻是改过的关键。 ◆〔要机〕关键。)

第二、要 发 畏心。天地在上,鬼神 难 欺,吾 虽过 在 隐 微,而天地鬼神 实鉴临 之。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虽然我的过恶大家见不到,天地鬼神却看得一清二楚。 ◆ 此言天地鬼神难欺。〔隐微〕不显露,人所不见。〔鉴〕明察。)

重 则 降之百殃, 轻则损 其 现 福。吾何可以不 惧 ? (过恶重的则降种种灾祸,过恶轻的则折损现有的福分,我怎麽可以不畏惧呢? ◆ 因果律:“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不惟是也。 闲 居之地,指 视 昭然 。(不仅仅如此。哪怕是在私室暗地,我的所作所为,也被神明用眼睛盯著,用手指著,如在光天化日之下。 ◆〔闲居之地〕指私室。〔指视〕是用《大学》上的两句话:“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这是说:虽然在私室暗地,过恶也掩藏不了。〔 昭然〕明显。)

吾 虽 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 终难 自欺;被人 觑 破,不值一文矣! 乌 得不 懔懔 ? (虽然掩藏得很隐密,文饰得很巧妙,但是内心的欲求早已外露,终难自欺欺人;一旦被人看破,不值一文!怎麽可以不常存敬畏之心呢? ◆ 此言世人难欺。〔掩〕遮盖。〔文〕文饰。〔觑,读去 〕看。〔肺肝早露〕《大学》:“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乌〕何也,疑问词。〔懔,读凛〕敬畏。)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 弥 天之 恶 , 犹 可悔改。 (不仅仅如此。人只要一口气还在,天大的罪恶,都还可以悔改。 ◆〔一息〕一呼一吸。〔弥〕周遍布满。)

古人有一生作 恶 , 临 死悔悟, 发 一善念,遂得善 终 者, 谓 一念猛 厉 ,足以 涤 百年之 恶 也。 ( 从前有人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就得到善终,因为他这一念,至诚痛切,所以能够洗掉一生的罪恶。 ◆ 这说明至诚忏悔的效力之大。〔涤,读笛〕洗掉。)

譬如千年幽谷,一 灯才 照, 则 千年之暗俱除。 (譬如千年黑暗深邃的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来的黑暗都完全消除。)

故 过 不 论 久近,惟以改 为贵 。 (因此过恶无论久犯的,还是新犯的,只要改了,就最为宝贵。)

但 尘 世 无 常,肉身易 殒 ,一息不 属 ,欲改 无 由矣。 (但是尘世之事难料,肉身容易死亡,一口气不来,就是想要改过,也没法子了。 ◆ 此言时不再来,果报可怕。〔殒,读允〕死亡。〔一息不属〕一口气接不上。〔属,读主〕连,续;例如:前后相属。)

明 则 千百年 担负恶 名, 虽 孝子慈 孙 ,不 能洗 涤 ;幽 则 千百劫沉 沦狱报 , 虽圣贤 佛菩 萨 ,不能援引。 乌 得不畏? (由於没有及时改过就去世了,在阳世上,千百年都担负著恶名,即使儿子们很孝顺,孙子们很仁慈,也不能替他洗除;在阴间里,千百劫沈沦在地狱里受苦报,就是圣贤、佛、菩萨,也不能救助。怎麽可以不畏惧呢? ◆〔劫,读杰〕时间单位;这里指大劫,一个大劫是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

第三、 须发 勇心。人不改 过 ,多是因循退 缩 ;吾 须奋 然振作,不用 迟 疑,不 烦 等待。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拖延退缩;我一定要奋然振作,不迟疑,不等待。 ◆〔不烦〕不消。)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 与 抉剔;大者如毒蛇 啮 指,速 与斩 除。 (小的过恶,就像细刺在肉,难忍难熬,马上把它挑出来;大的过恶,就像毒蛇咬了指头,为了保全性命,马上把指头斩掉,不畏疼痛。 ◆〔抉剔,读决梯〕挑出来。〔啮,读镍〕咬。)

无丝 毫凝 滞 ,此 风 雷之所以 为 益也。 (不要有丝毫的犹豫停滞,这就是雷厉风行之所以十分有效的缘故。 ◆ 此处用了《易经》的一个卦名“风雷益”的典故。意思是说:改过要直捷迅猛,就容易成功。)

具是三心, 则 有 过 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具备了耻心、畏心和勇心,就能够有过即改;过恶遇到这三心,就像是春天的薄冰遇见太阳,还怕它不消融吗? ◆〔斯〕就。〔春冰遇日〕春天的冰很薄,温度也不太低,所以一遇见太阳马上就会融化。)

◆ 避免过恶的要诀是:“是道则进,非道即退。”也就是说,凡要做一件事,必须先要想一想,合不合道理。合道理的,便向前去做;不合道理的,便赶快退开。这样就能趋吉避凶。

(◆ 事改、理改、心改,亦即:禁事、明理、治心。)

然人之 过 ,有 从 事上改者,有 从 理上改者,有 从 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 验 亦 异 。 (但是,人的过恶可以从事上改,可以从理上改,也可以从心上改;由於方法不同,它们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如前日 杀 生,今戒不 杀 ;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强 制於外,其 难 百倍,且病根 终 在, 东灭 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譬如以前杀生,现在禁止不杀;以前发怒骂人,现在禁止不怒;这是就事而改。事改,是在外面强迫自己不犯,它的难度比从内而改,要高出百倍,而且病根始终存在,东边灭了西边生,这不是彻底根除过恶的办法。 ◆〔詈,读利〕骂。〔廓然〕清除一空。)

善改 过 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善於改过的人,在禁止一样事之前,一定先要把道理弄明白。)

如 过 在 杀 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 恋 命, 杀 彼 养 己, 岂 能自安? (譬如过恶是在杀生,就想到:上帝喜欢生养而痛恨残杀,而且动物都爱恋自己的性命,都想活下去,杀它们来喂养自己,哪能心安?)

且彼之 杀 也,既受屠割, 复 入鼎 镬 , 种种 痛苦, 彻 入骨髓;己之 养 也,珍膏 罗 列,食 过 即空,疏食菜羹, 尽 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 损 己之福哉? (况且它们被杀,既受宰割,又进火锅、油炉,种种痛苦,透彻骨髓;而自己餐食,即便是摆满了珍馐海鲜,只要一吃过喉咙,就甚麽味道也分辨不出来了。素食菜羹,完全可以饱腹,何必一定要杀害它们,去折损自己的福分呢? ◆ 孟子曰:“侧隐之心人皆有之,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有一首诗说道:“乍过三寸舌,谁更辨咸酸;贪馋造杀业,报复足心寒。”意思是说:食物刚一过舌头,就已经分辨不出味道来了;要是因为贪馋一时的口味而吃动物的肉,造下了杀业,想想这不仅折了现在的福,以后还要遭到同样的宰割烹煮,真是令人胆战心惊啊。另一首诗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是说:每日成万上亿地屠宰动物,所召来的业报,是人类战火不息,生灵涂炭的根本原因。〔鼎镬,读顶祸〕古代的烹餁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珍膏〕泛指各种肉食。〔珍〕食之美者。〔膏〕肥肉。〔罗列〕排列。〔疏食〕粗食。〔羹〕汁状、糊状或冻状的食品。〔戕,读枪〕杀害。)

又思:血 气 之 属 ,皆含 灵 知,既有 灵 知,皆我一 体 ; 纵 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 亲 我, 岂 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於 无穷 也? (又想到:有血肉有呼吸的生物,都是有灵性、有知觉的,既然有灵性、有知觉,就是我们当中的一员;纵然我自己不能修得很高的道德,使它们尊敬我、亲近我,怎麽可以天天杀害它们,使它们永无尽期地仇我、恨我呢? ◆〔属〕类。〔灵知〕有灵性、有知觉。〔纵〕纵然,即使。〔憾〕恨也。)

一思及此, 将 有 对 食 伤 心,不能下咽者矣。 (一想到这里,对著这些食物,就会为之伤心,吃不下去了。)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於我何 与 ?本 无 可怒者。 (譬如以前好发怒,就一定要想到:别人能力不够,事情没办好,按情理我应该怜悯他才对;如果是他不讲道理来冒犯我,过错是在他,我为什麽要发火来折磨自己呢?所以,本来就没有什麽可以生气的。 ◆ 现代科学研究指出,一个人发怒,在半小时之内,其免疫力下降80%,疾病就会乘虚而入。〔矜,读今〕怜悯。〔悖,读备〕违反。〔干〕犯。)

又思:天下 无 自是之豪 杰 ,亦 无 尤人之 学问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又想到:天下绝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绝没有归咎于别人的学问。事情没有办成,都是由於自己的德行没修好,不能感动他人支持我,与我一道同心协力来完成。 ◆ 古时所说的“学问”,是讲究怎样做人,怎样修养徳、行,所谓“读书志在圣贤”。〔尤人〕归咎於人。)

吾悉以自反, 则谤毁 之 来 ,皆磨 炼 玉成之地;我 将欢 然受 赐 ,何怒之有 ?(凡遇到违逆之事,我完全从自己方面来找原因。这样一来,所有的谤毁都是磨炼我、提升我、使我成就的好机会;我感激还来不及,怎麽可以生气呢? ◆ 谤毁之来,是在消除我的业障,增强我的能力,磨炼我的意志,提升我的境界,所以说它是“磨炼玉成之地”。又,“吾悉以自反”这一方法十分有效,我们要常常以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以寛恕自己的心,来寛恕别人。〔自反〕回过来要求自己。〔谤〕汚蔑,说别人的坏话。〔毁〕攻击。〔玉成〕琢磨成玉,譬喻通过磨炼使人成就。)

又, 闻谤 而不怒, 虽谗焰 薰天,如 举 火焚空, 终将 自息。 (再者,受到别人的诽谤攻击,只要我不起气,哪怕它气焰嚣张薰天,不过是举火焚空。无物可烧,火也就自动熄灭了。 ◆ 闻谤不怒、不答,真是止谤的妙法!)

闻谤 而怒, 虽 巧心力 辩 ,如春 蚕 作 茧 ,自取 缠绵 ;怒不惟 无 益,且有害也。 (要是遭到别人的诽谤攻击,就生气发怒,虽然巧心力辩,也是作茧自缚,带来纠缠不已的麻烦。所以发怒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缠绵〕纠缠住不能解脱。〔自取缠绵〕自缚。)

其 余种种过恶 ,皆 当据 理思之。此理既明, 过将 自止。 (至於其它的种种过恶,都应当据理思考。道理弄明白了,过恶也就不会再犯了。)

何 谓从 心而改? 过 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 动 , 过 安 从 生? (甚麽叫做从心而改?过恶虽有千万种,都是由心所造;我的心不为事、物、情、境所诱惑而起坏念头,过恶能从哪里生出来呢? ◆ “吾心不动”,这是功夫,是断恶修善、超凡入圣的基本功夫。其下手方法是:若或违理情想,稍有萌动,即当严以攻治,剿除令尽。〔千端〕言种类之多。)

学 者於好色、好名、好 货 、好怒、 种种诸过 ,不必逐 类寻 求;但 当 一心 为 善,正念 现 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修养道德的人,对於好色、好名、好财、好怒等所有种种过恶,不必逐类寻求,一一加以理改或事改;只要一心为善这个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 心善则念善,念善则言行善,自然就不会犯过恶。〔学者〕求学问的人;这里是指修养道德的人。〔好,读浩〕喜爱。〔货〕财也。〔但当〕只要。〔正念现前〕这里的正念就是“但当一心为善”的善。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 中“持之既熟,动即万善相随,静则一念不起”,就是做这个工夫。)

如太 阳当 空,魍 魉潜 消,此精一之真 传 也! (好比太阳当空,妖魔鬼怪都纷纷潜逃,这是以一治万的精一真传啊! ◆〔魍魉,读网两〕木、石之怪。〔潜〕秘密地,不声张。〔精一〕精心一意,出自《书经》里的“惟精惟一”。这里是指“心改”用功深而专一,就能以一治万。)

过 由心造,亦由心改,如 斩 毒 树 ,直 断 其根,奚必枝枝而伐, 叶叶 而摘哉? (过恶是由心造,所以也要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接就断掉它的根,何必要一枝一枝地砍,一叶一叶地摘呢? ◆〔奚,读希〕为什麽?〔伐〕砍。)

◆ 心改就是“一心为善”,此精一之真传也!其行动纲领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现将《常生慈悲欢喜心》抄录於下:

改造命运的关键就在於心念:念转,境转;心改,命改。

大抵最上者治心, 当 下清 净 ; (总的来说,最上等的改过方法是治心,随时随地保持心地清净。 ◆ 心猿意马、浮想联翩,这是身体健康和事业成功的大敌,所以自古以来做大事的人,都要训练自己心地清净。〔当下〕此时此刻。)

才动 即 觉 , 觉 之即 无 。 (由于心地清净,只要坏念头一动,就像雪白的布上有了汚点,立刻就会觉察,一觉察,就把它清除掉。没有坏念头,自然就不会有坏的言、行了。 ◆ 治心功夫,一是觉察,恶念一起,立即觉察;一是转念,一觉察恶念,立即就转成相应的善念。觉、转二字至为关键,以此来实践上述的《常生慈悲欢喜心》,起手便高,改过、积善、谦德,必易成就。)

苟 未能然, 须 明理以遣之 ;(假如治心的功夫不够,还做不到恶念“才动即觉,觉之即无”,就必须采用理改,用道理来把过恶驱逐掉,如上述杀生、好怒的例子。 ◆〔苟,读狗〕) 假如。〔然〕)这样,如此。)

又未能然, 须随 事以禁之。 (假如理改也做不到,就必须采用事改,遇到犯过恶的事,就立刻把它禁止住。)

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 为 失策; (用上等功夫的心改而兼行下等功夫的理改和事改,这是最稳妥的办法。 ◆〔上事〕上等功夫,指心改。〔事〕人之作为、功夫。〔下功〕下等功夫,指理改和事改。〔失策〕打算错误。)

执 下而昧上, 则 拙矣 。(要是只用下等功夫的理改和事改,而不明白怎样使用上等功夫的心改,甚至不知道用理改,而只知道用事改,这样来改过就不够智慧了。 ◆〔昧,读妹〕不明白。)

“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此偈可作我等的心经;请参照第四篇“谦德之效”的末后一例。

下手功夫,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处,改正自己错误的意念、行为,转恶为善。每天坚持“四个好”: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把自私自利改变成牺牲奉献。

颜子之“四勿”是防止过恶的好办法,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不道德的东西不看;不道德的音声不听;不道德的话语不说;不道德的事情不动心、不动身,即:不道德的事情不起心动念,更不能去做。〔颜子〕孔子的学生颜回。)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注释)》 中“劝谕改过”一节,乃是改过行善的要诀,现摘录如下:(〔俞净意公〕“俞净意”,是人称,姓俞号净意;“ 公”,是尊称。)

(◆ 这相当於练功人的“验功”,用来检验自己的状况、路子、方法和力度。)

顾发愿 改 过 ,明 须 良朋提醒,幽 须 鬼神 证 明; (但是,发愿改过,世间必须要有好的朋友在你糊涂或懈怠的时候来提醒你;阴界一定要有鬼神作证。这是因为鬼神有神通,人的所作所想,他们都一清二楚,他们证明你改过了,那你就真正改了。这也是古人所说“不欺暗室”的意思。 ◆〔顾〕但,文言连词。)

一心 忏 悔, 昼 夜不懈, 经 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 验 。 (要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过一个七天、两个七天,以至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就一定会有效验。 ◆ “一心忏悔,昼夜不懈”,这是改过的著力点。了凡先生是过来人,此乃是剖心之谈,切勿轻易放过。〔一七〕一个七天。〔二七〕两个七天,即十四天。)

或 觉 心神恬 旷 ;或 觉 智慧 顿开 ;或 处 冗沓而 触 念皆通 ; 或遇冤仇而回瞋作喜; (或觉得心神安适开阔;或觉得智慧顿开;或处在繁琐纷乱的事务中,突然出现一些念头,就把事情料理得清清爽爽、妥妥当当;或是碰到怨家仇人,自己不但没有恼恨,反而心生欢喜; ◆〔恬旷〕安适开阔。〔冗沓〕繁琐纷乱。〔瞋〕在古文中,瞋有两义:一是睁大眼睛瞪人;一是发怒。这里是指“发怒”、“生气”,也可以写作“瞋”。)

或 梦 吐黑物;或 梦 往 圣 先 贤 提 携 接引;或 梦飞 步太 虚 ;或 梦 幢幡 宝盖 ; 种种胜 事,皆 过 消罪 灭 之象也。 (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在太空飞翔、漫步;或梦见佛、菩萨;这种种极好的事情,都是过消罪灭的景象。 ◆〔往圣先贤〕过去的圣人贤人。〔幢幡宝盖〕佛菩萨的仪仗,这里指佛菩萨。〔幢幡,读床帆〕旗帜一类的东西。〔宝盖〕珍宝装饰的伞盖。〔胜事〕稀有的好事。〔象〕景象。)

然不得 执 此自高, 画 而不 进。 (但是不能够因此就骄傲自满,而故步自封。 ◆〔画而不进〕画出界限而停步不前)

昔蘧伯玉 当 二十 岁时 ,已 觉 前日之非,而 尽 改之矣; (从前蘧伯玉先生,改过非常努力,他在二十岁时,以为以前的过恶,已经全部改掉了。 ◆〔蘧伯玉〕春秋时代卫国的大夫。〔蘧〕读渠。)

至二十一 岁 ,乃知前之所改,未 尽 也; (到了二十一岁,方才知道二十岁时并没有把过恶改完。)

及二十二 岁 ,回 视 二十一 岁 , 犹 在 梦 中。 (到了二十二岁,回顾二十一岁时,方才知道那段时间仍然过得糊里糊涂,该改的过恶并没有改完。 ◆〔在梦中〕意思是:迷迷糊糊。)

岁复 一 岁 , 递递 改之,行年五十,而 犹 知四十九年之非。 (但是他坚持不懈,年复一年,每一年都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即便五十岁时,仍然知道四十九岁时有改得不彻底的地方。 ◆〔递〕一个接一个。)

古人改 过 之 学 如此!吾 辈 身 为 凡流, 过恶猬 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 见 其有 过 者,心粗而眼翳也。 (古人改过的学问竟是如此精进!我们这些人都是凡夫一流,许许多多的过恶,就像刺猬的刺一样丛集一身;而回顾往事,却常常看不见有什麽过恶,这都是粗心大意,眼睛被私心、欲念蒙蔽了的缘故。 ◆ 这段是说改过一定要坚持不懈,勇猛精进,切勿故步自封。)

然人之 过恶 深重者,亦有效 验 :或心神昏塞, 转头 即忘; (然而过恶深重的人,也有效验:或者心神昏塞,转头即忘; ◆〔昏塞〕闷闷沉沉。)

或 无 事而常 烦恼 ;或 见 君子而赧然消沮; (或者无事而常生烦恼;或者见到德行高尚的人,就难为情,垂头丧气; ◆〔赧,读腩〕因羞惭而脸红。〔消沮〕垂头丧气。〔沮,读矩〕沮丧。)

或 闻 正 论 而不 乐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或者听到正派的言论就不高兴;或者给人家好处,反而遭到对方的怨恨; ◆〔正论〕正派的言论。)

或夜 梦颠 倒,甚 则 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 (或者常做恶梦,甚至胡言乱语,丧失做人的志气;所有这些,统统都是作孽的样子。 ◆〔妄言〕违背道理的言论。〔失志〕丧失志气。〔志气〕向上的决心和毅力。〔相〕样子。)

苟 一 类 此,即 须奋发 ,舍 旧图 新,幸勿自 误 ! (如果有这类现象发生,就一定要奋发努力,赶在祸殃降临之前,舍旧图新,断恶修善,千万不要自误!)

发心改过

原文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

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于厚者常获福,过于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矣。祸之将至,观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

译文春秋时代,有许多大夫,仅凭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就能推测其人的吉凶祸福,并且非常准确,这种事在《左传》、《国语》诸书里,都有许多记载。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吉凶征兆,发源于人的内心,而表现于人之外表。凡是相貌仁慈忠厚,行事稳重之人,大都能获福。相呈刻薄,行为轻佻者,大都近祸。绝对没有所谓吉凶未定,渺不可测的道理。

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乘戾的行为发现。人若想得福而避祸,先不谈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过,自然就能向善。

改过第一要素——“羞耻心”

原文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译文谈到改过,“羞耻心”是第一要素。试想,古之圣贤跟我们同样是人,何以他们能流芳千古,而我们却默默无闻,甚至于身败名裂呢人若只贪恋声色名利,纵情恣意,背着别人做些见不得人的勾当,自以为他人见不到,而自鸣得意,毫无惭愧,则将渐渐变成衣冠禽兽而不自知!世界上再没有比这种行为更可耻,更惭愧的了!孟子也说过,知耻给人的影响太大了。能做到知耻就是圣贤;不知羞耻为何物,必是禽兽无疑。改过的关键就在此一念之间,人所以异于禽兽,也仅在那一点羞耻之心而己。

改过的第二要素——“敬畏心”

原文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译文改过的第二要素,是要有“敬畏心”。

天地鬼神是欺骗不了的,人就是只犯了一点点过失,天地鬼神也知道得很清楚,犯的若是重大的过错,天必降下种种的灾难;犯的若是小过错,则会损及现世的福报。人不可不怕天地鬼神,一个人就是生活在隐蔽的暗室里,天地鬼神也同样一目了然;就是掩盖得周密,做得很巧妙,也无法掩饰自己的良心;万一被人看出破绽,那就丢脸得很,所以人必须要有敬畏心。

人只要一息尚存,滔天的大罪大恶,都有悔改的机会。古人有一生作恶,临终前懊悔觉悟,发一善愿而得善终者,正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以洗百年罪恶。就像千仞幽谷涵洞,一灯来照,则尽去千年黑暗一般。因此说:“过失不拘大小,以能改为要。”

但人生无常,肉体易坏,若等到呼吸停止了,想改过也来不及了。明的报应,在阳间遗臭万年,使得孝子贤孙想洗也洗不掉;暗的报应,在阴间沉沦地狱永受折磨,就是圣贤仙佛菩萨也救不了,怎可不畏改过第三要素——“勇气与决心”

原文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译文改过的第三要素,是要有“勇气与决心”。人所以不能改过,只因为循苟且误了大事,若能发愤图强,当机立断,碰到小过像竹刺伤肉一般,赶快拔除;犯上了大过如毒蛇咬指一般,赶快断指,不犹豫不等待。就如《易经》所言:“风雷益”,风起雷动干脆利落,则改过迁善必可成功。

改过方法

原文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

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善改过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如过在杀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恋命,杀彼养己,岂能自安且彼之杀也,既受屠割,复人鼎镬,种种痛苦,彻入骨髓;己之养也,珍膏罗列,食过即空,疏食菜羹,尽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损己之福哉又思血气之属,皆含灵知,既有灵知,皆我一体;纵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亲我,岂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无穷也一思及此,将有对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干,于我何与本无可怒者。又思天下无自是之豪杰,亦无尤人之学问;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吾悉以自反,则谤毁之来,皆磨炼玉成之地;我将欢然受赐,何怒之有又闻而不怒,虽谗焰薰天,如举火焚空,终将自息;闻谤而怒,虽巧心力辩,如春蚕作茧,自取缠绵;怒不惟无益,且有害也。其馀种种过恶,皆当据理思之。此理既明,过将自止。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苟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镇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昔蘧伯玉当二十岁时,已觉前日之非而尽改之矣。至二十一岁,乃知前之所改,未尽也;及二十二岁,回视二十一岁,犹在梦中,岁复一岁,递递改之,行年五十,而犹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过之学如此。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译文人若能具备上述“三种心”,知过能改,就像春冰遇日,必会消融。一般人改过,有从事上改,有从理上改,有从心上改三种方法。工夫不同.所得功效也不同。譬如前日杀生.今日戒杀。前日暴怒.今日静心反省。这是从事上改的法,这种只在行动上勉强压制,但病根不除,不是根本办法。

比较理想的改过方法,应该从理上改。譬如想改杀生之过,就想:“天有好生之德,物物都珍惜生命,杀他养己怎能心安而且杀他,不但宰割,又放进锅里去烧,受种种痛苦必痛彻骨髓。健康之道,首在本身元气之运化,而不在物品之希罕珍贵,就算山珍海味,吃过了也不一定能供养身体,蔬菜素品尽可充饥果腹,何必把自己的肚子当成化尸场,折损自己的福分”再想:“血肉之类必有灵性,与人同体,纵不能修养德,使他亲我敬我,怎可再残害生灵,使之仇我恨我呢”若能想到此理,那就对吃肉感到伤心,下不了口,而不敢杀生了。

想改掉暴躁的坏脾气也一样,就想:“人不可能一模一样,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没有十全十美的,因此应该互相体谅迁就,就算不合我意,而互相干扰,对我们也没啥损伤,有何可怒可气的”再说天下也没有自以为是的豪杰,也没有怨天尤人的修养法,怎么可以只要求别人,而不要求自己呢日常生活有不能称心如意,是自己德行未修,涵养不够,必须再自我反省。如再有人毁谤,那是要磨练我,玉成我的,欢迎都来不及,为何要发怒呢如闻谤不怒,毁谤也会如举火烧空,必将自消自灭。若听到毁谤就动怒,想尽办法加以辩论维护,正是作茧自缚,自取其辱的作法。况且发怒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其它尚有种种过失,都可依此类推,细细思考,道理若能明白,过错就不会发生了。

何谓从心而改,一般说来,人的过失虽然有好几百种,但归根究底,都是从心所起;若能心不动念,无私无欲,就不会有过失了。也不必逐样检讨好名、好利、好色、好货、好怒诸过失,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消失,一尘不染,就像太阳高空,鬼魅尽消一般,这就是精一的真传。因为过从心生,也当从心上修改,如斩毒树先断其根,则必枝叶尽落,就不必枝枝去剪,叶叶来摘。

最好的改过方法是修心,使心里马上清净。妄念一动即察觉,并加以克制,则过不生。若做不到这种高深的境界,则只好明理以改过。再办不到,就只好随事而禁了。

能修心并明理兼禁过,是再好不过的事。若只懂禁过,不明道理,不知修心,是笨拙的改过方法。

因此发愿改过行善,最好能有亲朋提醒督促,或请神鬼为鉴,一心忏悔,昼夜不得松弛,经过一段时日必有效验。到此境界,自然感到心旷神怡,智慧顿开,或处杂乱环境而不动心乱性,或见仇人而不怒反喜,或梦见吐出黑色的东西,心情舒畅,或梦见圣贤提拔引接,或梦见飞上天空,或梦见各种佛旗宝伞,以及种种罕见之胜迹妙景,这就表示过消罪灭,行而有征之象。但不可就此心满意足,自鸣得意,不再求进步。像古代贤人遽伯玉在二十岁时,就已经觉得以前的不是,而马上完全改过了。到了二十一岁又觉得以前所想改的过失,还没完全改掉。到二十二岁,又回头看看二十一岁的时候,还像在梦中一样糊里糊涂的。这样一年又一年的,逐渐改去过失。直到五十岁那年,还觉得以前四十九年的不是。古人改过的方法竟像这样,吾辈凡夫俗子,过失像刺猬身上之刺一般多,若冷静思考,还看不到自己的过失,必是粗心大意,迷糊之人。

凡是罪孽深重之人,大都心志昏庸,失神进健忘,无事烦恼。见到正人君子,则显出惭愧沮丧之状;听到了真理大道则不高与。有时施恩反招憎怨,或做一些颠颠倒倒的恶梦,甚至于神经兮兮的自言自语。上列种种都是自作孽之相。若有了上述情况,应该即刻发愤图强,改过向善,以免自误。

点评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心性的善恶,必与天心相感应:福之将至,可从其人宁静的心境,安祥的态度判断出来;祸之将临,也能从其人乘戾的行为发现得到。姑且不论作者“至诚合天”说法的科学性,我们可以用一般的道理来分析这个观点。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心情好时,办事也会顺畅,而心情欠佳时,工作、学习甚至人际关系也往往被搞得一塌糊涂。其实道理很明显,心情畅快时,我们做起事来精力会比较集中,工作效率就高,和人交往也不会过于斤斤计较。而心情灰暗时我们则往往做事会不专心或迁咎于人,而这样做往往会把事情办砸。这就是所谓福祸皆由心起,命由心生的道理。

作者又说“今欲获福而远祸,未论行善,先须改过”,在他看来“改过”是一个人远离灾难的第一要义。诚然,一个人只有不断克服缺点,他的才能、整体水平才会一步步提高,而才识又是一个人创造价值、获得幸福的根本。由此看来,作者将“改过”看得如此之重也并不过分。

“耻心”、“畏心”、“勇心”,在作者看来是克服自己缺点的三要素。这三要素也大抵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尊心和决心。最后,作者认为“明理”和“治心”是使一个人彻底克服缺点的最有效方法。“明理”简而言之,就是想通事情的道理。“治心”即为“修心”,作者看来只要一心向善、正气所钟,邪念自然消失,做事自然也一身正气。尽管作者的这些道理大多是从佛学的角度来阐释的,但其中道理分析得却很为透彻,是作者饱经风霜、洞透世事后的厚重之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出自明代的《增广贤文》(作者不详), 的解释是:多多地做善事,过好当下,先不要去问前程如何。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心之所向,无问西东”。老何的理解是:您认为值得做的好事善事,不管前路茫茫,困难重重,都应该不畏艰难险阻,不计较个人得失,坚韧不拔地奋勇向前;自己内心的向往和梦想,不需要担心人家的议论非议,不需要左顾右盼,都应该心无旁骛,锲而不舍地努力追求和砥砺前行。

很多年以前,老何有缘学习了道盛和夫的《活法》,道盛和夫认为: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

稻盛和夫称“只有这个方程式才能解读我自己的幸福人生,才能解读京瓷和KDDI的顺利发展,以及日本航空的成功重建。”这个方程式中,他将“思维方式”放在了首位,而将“能力”放在了第三位,原因何在?

这里的“能力”和“热情或努力”分别可以从0分到100分打分,两者相乘。

与自以为能力强、骄傲自满、不肯努力的人相比,认为自己能力平平,但比谁都努力、有燃烧般热情的人更能够取得更为出色的事业成果。在这个乘积的基础上,再乘上“思维方式”即等于人生或事业的结果。

所谓“思维方式”就是人生态度。从–100分到+100分打分。因为是相乘关系,稍稍负面的“思维方式”,就会带来负的人生结果。

所以,在“人生·工作的方程式”中,个人的努力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人必须具备作为人应该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

多年以来,老何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呢?如何才能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呢?

最近,老何有缘学习了《了凡四训》的四个如何把握和掌控自己命运的心法: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老何觉得是每一个人的人生必修课程,也是成就圆满人生的重要基石。非常值得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学习和思考。

《了凡四训》,掌控自己的命运,就靠这四点,受益一生

《了凡四训》是袁了凡先生在六十九岁时所作的戒子家训,这篇家训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讲述了如何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了凡先生生活非常的俭朴,在家境允许的前提下,常常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亲戚朋友,他每天反省改过,不断的修德养性,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他写下了四篇短文,当时命名为《戒子文》《训子文》,后来有识之士为了启迪世人,就改名为《了凡四训》。

制定家训和家规历来都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点,如有《曾国藩家训》,而这些立身处世,修德立业的经验总结,越来越誉为家教的典范,甚至被古今中外的社会的各个阶层所肯定。

曾国藩就对《了凡四训》最为推崇,读后甚至改名号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这篇家训一共分为四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一、立命之学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袁了凡先生将自己的经历,所见到的改造命运的种种考验,告诉儿子,希望他的儿子袁天启不要被命运束缚住。

有一天他去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这是一位高僧。于是他同禅师面对面坐在一间禅房里,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云谷禅师就说:凡是一个人,之所以不能成为圣人,只是因为妄念,在心中不断的纠缠,而你静坐三天,我没有看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原因?

袁了凡就说:我的命被算命先生算定了,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什么时候得意,什么时候倒霉,都是定数,没办法改变,我何必胡思乱想,浪费精神。

云谷禅师就笑了:我本以为你是什么了不起的豪杰,原来也只是个凡夫俗子。

“此话怎讲?”袁了凡追问道。

“只要是平常人,一颗心不停的起妄念,就会被阴阳气数束缚,若是一个极善的人,数就拘不住他,这股善的力量会让他转祸为福。当然极恶之人,数也拘不住他,这股恶的力量,会让他转福为祸”云谷禅师解释道。

《诗经》上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人要时常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合不合天道,很多福报,不用求,自然就会有。

《易经》也是为一些有道德有仁义的君子打算,帮助他们趋吉避凶,往吉祥的方向去。

如果说命运是不能改变的,那么吉祥又如何可以趋,凶险又哪里可以避呢?《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二、改过之法

《左传》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改过,要发三心:第一是耻心,第二是畏心,第三是勇心。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又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所以,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并进行改正,这是一种勇气和美德,也是不断的完善自我、取得进步的阶梯。

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断毒树,直断其根,不要简单的摘几片叶子,或者砍几个树枝,要从心底彻底的认识和改过。

小的过失尚且要改,大的罪孽自然不能再犯。在《左传》《国语》等记载史实的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是在东周的春秋时代,各国官吏相互来往频繁,在平时的为人处世中,往往仅凭一个人的言语举止,就能推测出他的吉凶祸福。

一个人在尚未发生事情的时候,预先显露出来的吉凶祸福现象,都是发自内心,而表现在外的行为。

处事稳重,待人厚道的人,往往福报深厚,行为不庄重,待人刻薄的,容易招惹灾祸。如果想要得到福报,避开灾祸,就要从改正过失开始。

首先,要发起羞耻心,很多时候,我们偷偷的做了一些不合乎道义的事情,还以为别人不知道,而表现出傲慢的样子,毫无一点羞愧之心,于是就这样沉沦下去,一错再错。

然后,要有恐惧之心,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千万不要有自欺欺人的心态,以为别人没看见,就可以肆无忌惮。

一个人只要能发出勇猛坚决的善念,就能把握住自己的命运。譬如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要有一盏明灯照射进去,那么这千年的黑暗就可以去除。所以过失不论大小,只要可以改过,便是可贵的。

最后,就是要有勇猛心。人犯错后不能改过的原因,大多是因为得过且过,明白过失之后,立即痛下决心,不可以延迟,犹豫不决,东等西等,自欺欺人。

犯小过,就要像尖刺戳进肉内一样,必须赶快剔除,若是犯了大的罪业,更要像毒蛇咬到手指一样,尽快吸出毒液,斩断毒血流通之处,不可以有一点犹豫,以免毒液蔓延全身。

如果能具备这三种心,一旦发现过失,立即改正。一定可以枯木逢春,福德深厚。

三、积善之方

对于善恶的判断,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为善要明理,理智,不要一时感情用事,以为自己在帮人,实际上是造恶。

为善的方式有很多,简单的说大约有这十种:

与人为善,看到别人有一点善心,就帮助他,让他的善心增长,看到别人做善事,力量不够,就去帮忙,使得善举可以完成。

存敬爱之心。比自己好的人,比自己年长的人,要敬重,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不如自己的人,要爱护。

成人之美。譬如有人想做好事,但是没有决心,应该鼓励和支持他去完成,别人遇到困难不能前进,可以帮助他,指引他。切忌不可以有嫉妒他人之心,存心破坏。

劝人为善。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但自己做,也要劝导别人多做。

救人之危。世人多喜欢颈上添花,而不愿意雪中送炭,当别人遇到困难和危险的时候,伸手拉一把,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帮助他人解决危机困境。

兴建大利。有大力量的人,可以做一些利益大众的事情,比如当官的可以为国为民多做些好事实事。

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佛门里的万种善行,以布施为首要。在能力范围内,可以做一些公益捐赠,帮助他人,积累福报。

护持正法。知道善恶,明辨是非,多读圣贤经典,具有正知正见。

敬重尊长。对于比自己年长,比自己有学问,见识高的人,都要存敬重之心,不可因为嫉妒,就诋毁轻看。

爱惜物命。珍惜粮食,爱惜动物。不可胡乱糟践杀害。

四、谦德之效

《易经》中唯“谦”这一卦,六爻皆吉。《书经》上说:“满招损,谦受益”。

《易经》上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天道就是,凡是骄傲自满的人,就使得他亏损,谦虚的人,就让他得到好处。地道就是,骄傲自满的人,要让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的满足,而谦虚的人使得他滋润不枯竭,就像低洼的地方一样,必定让它填满。鬼神的道理就是,骄傲的人使得他受害,谦虚的人就让他得福。人的道理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喜欢谦虚的人。

《了凡四训》上说:“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

一个人能谦虚,在社会上一定会得到大众的广泛支持和信任,懂得谦虚的人,便知道了“日新又新”的重要。学问要进步,为人处事要进步,每一样进步都是从谦虚得来,若无谦虚,觉得自己已经很了不起了,便不会再有进步的行动,所以称为谦德。

这四个部分都是在讲修心的重要性,正所谓:“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

稻盛和夫早年读到《了凡四训》后,就将其所为人生指导。

他后来也在他的著作中说道:我邂逅了袁了凡的《了凡四训》,顿悟时得到了顿悟的感觉,原来人生是这样的。我们的人生可能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经历,在遭遇到每次经历的时候,你的心中怎样去想,怎样去描绘自己的愿望,这些想法和信念,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你心里都是美好,你做的是善事,肯定会有好报,相反,你每日居心叵测,做恶事,肯定会有恶报,从此以后,我就认为:必须要美化,净化自己的心灵

1 袁黄传(其一)文言文阅读答案

[编辑本段]其一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xū,忽然)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步亦步,随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既走,(狼)又从之。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肉者,不如姑悬诸树而蚤(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狼乃止。

屠即径归。昧爽(拂晓)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疑虑徘徊)近视之,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革(皮)价昂,直(价值)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是可笑也。

译文 从前,有个屠夫卖肉回来,天色已经晚了。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匹狼。

狼不断的窥视着屠夫带着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来了,就这样尾随着屠夫走了好几里路。屠夫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着屠刀在狼的面前晃了晃,想把狼吓跑。

狼看见了屠刀,一开始被吓了一下,往后退了几步,可是等到屠夫转过身来继续朝前走的时候,狼又跟了上来。于屠夫就想,狼想要的是担子里的肉,不如把肉挂在树上等明天早上再来取肉。

于是屠夫就把肉挂在钩子上,踮起脚尖把挂在树上,然后把空担子拿给狼看了看。就这样,狼就停下来不再跟着屠夫了。

屠夫就回家了。第二天拂晓,屠夫前去取肉,远远的就看见树上挂着一个巨大的东西,就好像一个吊死在树上的人,于是感到非常害怕。

焦虑的在四周徘徊着向树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死狼。(屠夫)抬起头来仔细观察发现,狼的嘴里含着肉,挂肉的钩子已经刺穿了狼的下颚,那个形状就好像鱼儿咬住了鱼饵。

当时市场上狼皮非常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黄金呢。于是由于屠夫得到了这张狼皮,发了一笔小财。

挂在树上像钓鱼一样,狼的遭遇太可笑了! [编辑本段]其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

路上遇到两只狼,紧随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骨头已经没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处境很危急,担心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企图在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 和尾巴露在外面。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自己的。

狼也太狡猾

了凡四训讲的是什么

  《了凡四训》通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分四个部分来讲解如何改变命运。  1、立命之学:  第一篇立命之学主要讲...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