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1收藏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第1张

 伤寒论第二十五条辨: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个条辨就是说服了桂枝汤以后,大汗淋漓,脉象洪大,也就是说表症还在,还是用桂枝汤以及调理的方法,如果病人是恶寒发热像疟疾,一天两次发作,还是用汗解的方法,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这是对二十五条辨的一个初步解释。

服了桂枝汤之后,没有流汗,脉反而洪大的,这个就是桂枝汤开的太轻了,桂枝汤的力量不够,要发又发不出来,力量还停留在胸腔里面,发不到肌肝表面,脉管变大,血流的速度加快,那么,这种情况,在继续给桂枝汤。

病人继续吃了桂枝汤以后,出现了如疟疾这样的症状,就是忽冷忽热的现象,这就表示病人可能又感受了风寒。我们知道,桂枝汤证是不会有忽冷忽热的现象。我们刚开始就说了,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所以说,桂枝汤证只是有汗,有恶风,有头痛,有发热,有忽冷忽热就不是桂枝汤证。第二天之还发,只要出了汗,病就可以解,这个时候就是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这个方剂就是专门针对一字“汗”,这个“汗”很重要,肾为水,肝为木,心为火,肺为金,当我们在治疗肾水的时候,由于肾水会克心火,所以先要治心,再去治肺,肺金就会生肾水,肾的功能就会慢慢的恢复。

中医有个概念就是当肝有病的时候,必先实脾,再去治肾,肝功能就会恢复(见下图)

我们都知道,汗为心之液,我们可从病人排汗的情况来判断病人心脏的功能好不好,当病人的肾脏有问题的时候,病人是不会流汗的,不管是运动还是在很热的天气,他都不会出汗,从这一点来看,病人的心脏功能就还没有恢复。

正常人一定会流汗,但是流汗也要分情况,不要动不动就流汗,坐在那里玩手机也在流汗,玩电脑也在流汗,睡觉也在流汗,这就不对了,那你流的是虚汗或者是盗汗,正常人的流汗是在运动才流汗,吃了很辣的东西流汗。

我们在治疗水肿病人的时候,心脏功能一恢复,病人只要一运动就开始流汗,流了汗以后,病人会感觉很舒服,汗流得越多,水肿消得越快,小便会越来越多,在我们中医来讲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提壶揭盖”。

我们前面讲的桂枝麻黄各半汤中的桂枝和麻黄一起使用,就是发汗,我们后面还有一个麻黄汤,就是专门治疗太阳伤寒的一个方子。

桂枝二麻黄一汤,就是说太阳病服了桂枝汤以后,没有出汗,摸他的脉又洪又大,说明表症还在,再继续喝桂枝汤,如果出现忽冷忽热,隔日再发,还是需要得汗才能解,适合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当病人出现忽冷忽热的时候,如果是热多寒少,桂枝一定要比麻黄要多,什么叫热多寒少,就是发热一个小时,冷二十分钟或者半个小时,这种就叫热多寒少,当病人是热多寒少的时候,就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和麻黄在这个方剂里面根据病人的热多寒少是可以相互调节的,怎么样调节,在这里打个比方,假如说病人是热一个小时,冷三十分钟,桂枝11克,麻黄5克,如果说病人是热一个小时,冷四十分钟,这个时候桂枝就减少,麻黄就增加,桂枝10克,麻黄6克,热一个小时,冷五十分钟呢,桂枝9克,麻黄7克,冷和热的时间一样,桂枝8克,麻黄8克就变成了等量了,等量了就变成了桂枝麻黄各半汤。

那么如果是热一个小时,冷二十分钟呢,桂枝就加量,麻黄就减量,桂枝13克,麻黄3克,冷十分钟,热一个小时呢,桂枝桂枝14克,麻黄2克,当然这里的用量只是一个比方,不是实际用量,主要就是希望能够解释得更清楚一点。也就是说桂枝二麻黄一汤中桂枝和麻黄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加减。

伤寒论第36条辨,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ー、逆太阳证的时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渗入肠间,引起下利,处方就是葛芩连汤。

二、水气侵入心下,就是胃,在胃的外面的淋巴上,病人会呕逆,处方葛根加半夏汤。

三、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处方麻黄汤。太阳有病,代表有表证,有寒束在身上。阳明有病,就是热发散不出来,集中在胸,往上冲,冲到肺上,而肺又被束到,所以喘而胸满者,不可攻下, 绝对不可以攻里。

如果麻黄汤证表寒很厉害、怕冷,病人陈述很冷、全身骨节酸痛、没有汗,如果攻下就会结胸,要确定病人没表证,才可以攻里。如果感冒、有汗,往桂枝汤、葛根汤去想。如果感冒、无汗,就要想到麻黄汤,怕冷、关节酸痛,就是麻黄汤了。 因为,麻黄汤很强,所以,特别要注意病人可不可以开麻黄汤。

伤寒论37条辨: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太阳病,一段时间过了以后,脉浮细而嗜卧者,浮代表病还有一点点,但脉已经细下来了,就是没有那么强了,一般病人病情刚恢复的时候,会想睡一下,所以外症已解。

如果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胸满胁痛为少阳病主证之一,此为太阳转入少阳之候,所以,用少阳主方小柴胡汤来治。

如果脉还在表面,而且有胸满的现象,因为肺要舒张,可是还是被寒束到,所以再给麻黄汤。

麻黄汤的方在麻黄,所以,麻黄的量要大于桂枝的量,黄金比例是三二一加杏,麻黄三,桂枝二,炙甘草一,杏仁一把。麻黄汤又叫“还魂汤”。它的目的就是把阳升起来,我们在前面第十二节里桂枝二越婢一汤中就用到了麻黄和石膏,这都是利用麻黄把阳气升起来。

伤寒论的经方就是这样,当阴虚的时候,是把阳升起来,让阴自己回头。中医的观念就是能看到的东西就是阴,看不到的东西就是阳,我们人身体就是阴,力量就是阳,脏腑,血液就是阴,运行于我们身体里的营气、卫气、宗气和元气就是阳。

只要把阳提升进来,阴自然就回头了,在这里的阴指的就是汗液和血液。中医的观念是,当病人很虚弱的时候,我们用阳药恢复病人的胃气,病人自己会从食物中摄取营养,然后自己痊愈,这才是真正恢复健康。

伤寒论第135条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原文解释外感病六七天过后,形成热实结胸症,脉象沉而紧,胸脘部疼痛,触按像石头一样坚硬的,主治用大陷胸汤。

会有结胸,伤寒被误下才会结胸,我们有太阳中风和温病,这里指的伤寒,应该是麻黄汤证,结果被误下,才会造成了结胸,这是热实的来源。

大陷胸汤就是该用麻黄汤时候不用,用成了大承气汤来攻下,这样产生了热实。所以,这里看得很清楚,是伤寒造成的。

这个条辨讲的就是伤寒隔了一段时间以后,也就是一个星期,出现了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张仲景讲的心下,就是胃。胃这个地方很痛,用手一按,感觉是硬邦邦的,这就是结胸热实。这就是用大陷胸汤的时候。

伤寒论第136条辨:“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原文解释患伤寒十多日,热邪结于里,而又往来寒热的,可用大柴胡汤。假如只有结胸症状,外表无大热的,这因水结于胸胁,仅头部微微汗出,可用大陷胸汤主治。

这136条也是伤寒,十多天了,已经传经了,热邪结于里,看起来有往来寒热,我们给他大柴胡汤。如果是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我们讲的胸胁苦满包含了什么,如果说胸胁也没胀满,只是右边的肝区痛或者是只有一点痛,这还是属于胸胁苦满,所以,我们知道胆结石或者是肝癌都是以柴胡为主。至于柴胡要配什么药,就要看他在什么位置来决定如何加减。

这136条辨,给的是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一定会有便秘的现象,胸胁苦满,而且比较燥热。大柴胡汤证是介于少阳与阳明之间,会兼有渴而且兼有便秘的现象。但是,如果是结胸没有大热,是水结在胸,头上有一点微汗,这就可以用大陷胸汤。也就是说,如果是水停在胸膈的时候,没有大热,表示表邪完全下陷,水结在胸膈。一般水结在胸腔的时候,都会胀满,会痛,有的时候不用压就会痛,拒按。如果是喜按,小陷胸比较轻微,按下去比较舒服。

这种水结在胸膈,会用到大陷胸汤时候,都是拒按,拒按为实,实就是有东西在里面。虚实的时候,我们去按就可以知道。里面没有东西,虚证的时候,就是喜按,按着舒服。

有的人肚子胀满,你去压他的时候,他感觉到好舒服,这是虚证,这就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如果是按他很痛,这不就是大便堵到了,所以,中医腹诊的时候,拒按与喜按很明显。

复往来寒热,就是少阳证,阳明和少阳兼有,所以是大柴胡汤。小柴胡是介于少阳和太阳之间。大柴胡汤下去的时候,表里双解。因为大柴胡汤里面有 枳实、大黄。但是,但结胸无 大热者,就是结在胸腔,就是大陷胸汤证。

二二三、“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前面三二条辨已介绍过调胃承气汤,中脘穴至神阕段 有压痛、拒按 时,就是调胃承气汤证,堵在十二指肠处,即胃跟小肠的连结段。不在胃里故“ 不吐 ”,又下不去,故“ 不下 ”,大便没有,不上不下很难受,自然“ 心烦 ”。

调胃承气汤里有大黄、芒硝和炙甘草,比例为4:2:2,大黄用酒洗过,攻️下的力量就没那么快,炙甘草让原本攻下速度快的大黄芒硝停在十二指肠,芒硝把它打散,大黄把它清出来。

二二四、“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大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一定要等到外证已解才可攻里。“ 不恶寒 ”代表外证欲解,还未全部去掉时会有“ 身重、短气 ”,但“ 脉迟 ”,脉已缓下来,代表病人在恢复中。“潮热、腹满”是阳明证,这时可以攻里。

阳明的主证: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

大、小承气汤如何区分? 这一条辨不是很清楚,是因为宋朝后人把《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拆成《伤寒》和《金匮》使然。

现把《金匮》里的几个方子拿来一起解读,消化系统的病就完整了。阳明讲的是实,非热(发炎),肠胃炎不在此列。

《金匮》里有 大黄甘草汤 :大黄2钱,甘草1钱。《灵枢·平人绝谷第三十二》:“胃……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人胃的下方常留食物二斗,可维持生命7天。如果这食物坏死了或不干净,要马上清除它, 那如何知道食物坏死了? 出现朝食暮吐现象,早上吃下去的食物到黄昏时吐出来,代表食物在胃里并没有消化掉,用大黄甘草汤。

经方有两个朝食暮吐证:一、虚证,条辨一三四,吴茱萸汤;二、胃家实证,大黄甘草汤,为阳明证第一处方,舌苔一定是黄的,会恶心。吃坏食物,经方开的就是大黄甘草汤,只有两味药。

第二个处方才是 调胃承气汤 ,堵在十二指肠,幽门挡到了吐不出来,梗在中膈的位置,下脘建里水分一带有压痛,心里很难过,知道里面有东西梗到,有实的时候是持续24小时痛,虚证是时好时坏地痛,可以问病人:“痛是持续的还是断续的?”

如果堵在小肠里,是第三个处方 小承气汤 。 如何知道堵在小肠里? “腹大满不通”,主要症状是排气,因为大肠里是空的,所以会不断地放屁,舌苔黄,肚子持续地痛,拒按,关元穴有压痛点。小承气汤三味药:大黄、厚朴、枳实。

如果堵在大肠里,是第四个处方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四味。 如何知道堵在大肠里? 七天没有大便,小便深黄(任何阳明燥实小便均是**),无屁,有的大便如鞭子(大肠四周堵住,只留中间一条通路),有的一天十几次下利(只留小肠壁一丝缝,只能排水),天枢穴有压痛点。

如果堵在阑尾,是第五个处方 大黄牡丹皮汤 。 如何知道堵在阑尾里? 足阳明经经过阑尾,故急性阑尾炎的人右腿膝盖弓起会比较舒服,足三里下一寸阑尾穴有压痛点。大黄牡丹皮清阑尾炎,大部分人痛右边,少数人痛左边。学习经方后要对经方有信心,不要轻信西医说盲肠化脓破裂很危险必须开刀,盲肠还是很有用的,虽然小小的一段,《金匮》中再详解。

如果痛的地方瞬间不痛,一摸下腹这块很烫,其它地方冰冷,就是盲肠破裂转腹膜炎了。西医治疗不停地用抗生素,经方用 当归赤豆散 ,赤小豆和当归两味药,但是赤小豆必须发芽(平常发出芽后放冰箱冷冻备用,定期检查更换新的)。胆囊结石致胆破裂与腹膜炎同证,也用当归赤豆散。破裂后腹膜会把它包起来成不规则型,发芽的赤小豆取其药性,可以深入不规则处。不用煮,两味药打在一起,粘答答的吃下去,效果很好,病人马上能动,原来不能动因为一动就痛。

伤寒论第76条辨“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大多是发汗发太过了,所以喝水少少与之就好了;喝太多了,胃没有办法把水消化掉:水会停在中焦,肺气就没有办法下降。正常的津液应该要自肺下到五脏六腑,但是中焦堵到了,水气下不去,就会喘,如果遇到这种情形用“五苓散”来解。

所以,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口渴,我们做为医生,一定要给病人讲,喝水不要渴得太快,慢慢的喝,一次喝一小口,少少的喝,也不要喝得太多,喝得太多了也不行,胃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把水消化掉,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五苓散证。

当病人因为发汗以后出现口渴,最好就是喝一点米汤或者煮一点很稀的稀饭吃,让胃气慢慢的恢复,这样津液就会慢慢的补回来。

柯韵伯在《伤寒来苏集》里说:未发汗因风寒而喘,是“麻黄证”。下后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证”。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证”,此汗后津液不足,饮水多而喘者,是“五苓散”。

我们心里有一个概念,当我们要用麻黄汤的时候,我们知道麻黄汤是把肺里的津液发散掉,那么我们就可以多吃一点杏仁,或者是豆腐,水梨之类的东西,把肺里的肺液补回去,但是,也不能吃得太快。桂枝汤是把肠胃里的津液发散掉,所以,补肠胃的津液就吃一点不是很浓的稀粥。

平常感冒用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剂量开得很好的时候,也就是恰到好处,刚好把病毒完全从汗液里去掉,但是,又不会伤到津液,如果开的剂量不足,汗发得不透,当汗一发出去,病毒没有完全被汗液带走,还有一小部分的病毒会与津液回到胃中,进入到肠胃,结果引起下利,也就是是西医所说的肠胃炎,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去解利,葛根还可以补津液。

伤寒论第76条辨“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这个条辨说的是发汗太过以后,肠胃里的津液都被完全发散掉,整个肠胃都虚掉了,胃阳不足,胃的功能也虚弱到了极点,不管是喝药喝水或者是喝汤,这个胃都不能受纳,吃了以后就吐,如果是再用发汗,会吐得更严重,像这种情况,如果是身体素质从来就很好,那他可以自己恢复,如果是素体很差的人,我们可以用五苓散来调理。

这个条辨就是提醒我们,发汗的药不要开的太过,开得太过了,就会留下一点后遗症。

伤寒论这第75,76这两个条辨就是对发汗以后,出现一些问题,进行一个弥补,当然,在原条文中,没有说弥补的措施,只是对发汗以后,出现了一些症状进行了一个慨述,我们把弥补的措施加进去,以便于加深理解。

伤寒论第86条辨: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原文解释:衄血许久的病人,多阴虚火旺,不能用发汗法。若误发其汗,就会出现额部两旁凹陷处的动脉拘急、两眼直视、眼球不能转动、不能睡眠的变症。

“衄家”就是经常容易流鼻血的的人,称为衄家,也不可以发汗。额上就是指两条眉尾的上方,这两个地方叫天仓。我们看人看到天仓的位置凹陷,先天不足,还有一个是地库,地库在嘴角两边。

天仓的位置,就是讲气血的地方,由于三阳经聚会于额上,如果这个地方凹陷,已经告诉我们,三阳经血俱虚。这患者本来就气虚,由于发汗药物的药性都是向上向外发散的,中医认为汗血同源,再发汗,天仓的位置会凹陷下去。代表此人本已失血,血亏了。

我们在望诊的时候,一看这个人的天仓没有,就知道他已经是气血两虚了。这个时候,如果给予发汗的药物,必然加重亡阴。额上天仓的位置会下陷的更厉害。

脉急紧,为什么会直视不能眴?那是阳往上亢。是因为阳气受到发汗药物的激发,因为我们发汗的药都是阳药,从而产生阳亢的现象。这种阳亢的现象是阳虚产生。因为发汗亡阴所导致的阳虚而阳亢,造成脉急紧。阳一上亢,眼睛就闭不起来了,眼睛直视。

 人的眼睛受血滋润,原本血不足之人,因为误受汗药,使血更伤,因此血下贯目,造成双目无法闭起来。阳亢其实就是阳虚了,阴虚以后,会造成阳虚。本来是阴虚,再用发汗的药下去,最后阳也虚。阳亢实际上就是虚证,阳停在上面,没有什么去支援他。中医的观念里面,认为阴阳要平衡,互相搭配,有阳才有阴,有阴才有阳。

阳和阴本来是相互搭配得很好的,当阴一伤到了以后,阴亏损,阳就往上冲,一冲到头上,就变成了眼睛直视,不能合起来。

在《伤寒》和《金匮》里面,最能协调阴阳的就是桂枝汤。

因为阳虚而血少,使得卫气不行于阴,阴阳不相合作,于是失眠不寐。 

伤寒论第87条辨: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原文解释:平素有失血疾患的病人,不可使用发汗的方法,误发其汗,就会发生寒栗震颤。

86条辨是衄家,就是平常流鼻血的人,87条辨是亡血家,所谓亡血家就是指贫血的人。因此遇到平素有咳血、便血、贫血,或是有内出血的病人时,我们是不用发表的药物的。

简单说就是如果遇到已经贫血的人,看上去脸色苍白,嘴唇血色不足,就是亡血家,血不够。在《内经》里面说芤脉,芤脉就是脉象葱一样,摸到那个脉很大,但是,中间是空的,这就是失血,所以,芤脉就是亡血。这些都不可以发汗,因为汗血同源。

所以,我们发汗有发汗的条件,不要随便乱开汗药。

误服用发表的中药时,病人就会出现怕冷而全身战栗的现象。亡血的人呈现的症状就是所谓的阴虚,这时可以用人参四逆汤或附子理中汤来进行治疗。如果亡血家遇到表证时又非用发汗药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予像小建中汤加葱豉之类,或用小柴胡汤来和解这表证,一定要避免使用辛温发散的药物。

一般如果时常流鼻血之人得到表证需要发汗时,可以用像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上葱豉 来微发汗,利用黄连苦寒来降虚热,使热血不升。阿胶鸡子黄滋阴补血,柔和血管,令血不外溢,葱豉稍微汗。就可以解或小柴胡汤也可以。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诸阳之本 1 拼音

zhū yáng zhī běn

2 注解

诸阳之本 人体部位名。指四肢。因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行气于三阳,故称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阳明脉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古籍中的诸阳之本 《伤寒论辑义》:[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难者。汗出亡津液。阳气虚弱。不能施化。四肢者。诸阳之本也。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亡阳而脱液也。针经曰

《伤寒溯源集》:[卷之九少阴篇]少阴前篇证治第十九

不利者。阴寒盛极。下焦无火。气化不行也。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旺。则清阳实四肢。阳太盛。则四肢实而能登

《伤寒溯源集》:[卷之四太阳下编]风寒两伤营卫证治第六

汗解而虚阳败泄。即便四肢厥冷矣。何也。以四肢为诸阳之本故也。太阴之脉布胃中。络于嗌。少阴之脉循喉咙。

《伤寒论注》:[卷四]太阴脉证

阴四肢烦疼、少阴一身手足尽热之义。第可言手足为诸阳之本,尚自温,不可谓脾主四肢故当温也。凡伤寒则病热

《伤寒论条辨》:[卷之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编第一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

 伤寒论第二十五条辨: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这个条辨就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