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房屋结构的称谓,像花厅、厢房、跨院之类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古代房屋结构的称谓,像花厅、厢房、跨院之类的,第1张

1、廊:原是指房檐下的过道,后演变成多种形式,如:长廊、短廊、回廊、飞廊、半壁廊等。

2、榭:台上的木结构建筑叫榭,特点是只有楹柱花窗,没有墙壁。临水者叫水榭。

3、庑:原是指高堂下四周的走廊,即廊屋;后来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都称庑(wǔ)

4、厢:厢,古汉语中又写作“箱”。《说文解字》中说:“凡堂之内,中为正室,左右为房,所谓东房、西房也。”这里所说的东房、西房,指的便是厢房。据汉代的资料显示,古人在堂室外还筑有一道墙。其中,北半部分,即房与墙之间的间隔叫做东夹西夹,南半部分叫做东堂西堂,也叫东厢西厢。

有一种观点认为,厢指的是君王办公的正室东西方向的屋子。《周昌传》有:  “吕后侧耳于东厢听。”后来,人们将南北向分布的正房两侧的房子通称为“厢房”。

5、舍:“舍”泛指房屋。《说文解字》中说,  “舍”指的是市居之所,包括客栈、旅馆、庐室之类。在古语中,天子所赐的舍称为侯馆;客栈之类称为旅舍。人们也以“舍”作代词使用,借指破旧或简陋之家。如“庐舍”    “茅舍”、  “寒舍”等。

6、轩:轩是有窗槛的长廊或小室。原是指车上边较高的部位(低的部位叫轾),古时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也叫轩。陶潜《饮酒》诗:“啸做东轩下。”杜甫《夏夜叹》诗:“开轩纳微凉。”又殿堂前檐下的平台亦称轩。古时皇帝不坐正殿而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称“临轩”。

7、斋:古代的斋室一般指的是书房和学校。斋,常含清心雅静、读书思过之意。

8、寝:说到寝,人们经常想到的就是卧室。《尔雅·释宫》中说:  “无东西厢有室日寝。”也就是说,在古代,没有东西厢的堂室总称为寝。到了周代大寝为堂,小寝为室。寝还有指代帝王宫室的意思。后来,人们将很多人睡觉的大房间称为寝。

9、楼:所谓的“楼”指的是很多层的屋子,在古代称为重屋。《古诗十九首》中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可见,当时的“楼”和现在所指的“楼”相差无几。只是,据古籍记载,古时候,人们住的楼大多是木制或南方竹制二层楼。楼上并不住人,而是放些杂物。

10、阁:作为古代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阁”最初指的是阁板。后来,阁成了与楼相对应的架空小楼房。多为四边形或多边形,周围雕栏回廊,作藏书、游园远眺之用。在南方,楼房上的小房间也被称为阁。古代有些女子居住的场所亦有“阁”之称,因而,女子出嫁有“出阁”的说法。

扩展资料:

中国古民居的民族特征:

民居分布在全国各地,由于民族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人文条件、审美观念的不同,也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和细部特征也就不同,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特别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审美观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爱的东西,用现实的或象征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装饰、花纹、色彩和样式等结构中去。

如汉族的鹤、鹿、蝙蝠、喜鹊、梅、竹、百合、灵芝、万字纹、回纹等,云南白族的莲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槟榔树图案等。这样,就导致各地区各民族的民居呈现出丰富多彩和百花争艳的民族特色。

中国各个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后两院,居中的正房体制最为尊崇,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

北京四合院虽是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筑上的具体表现,但庭院方阔,尺度合宜,宁静亲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

华北、东北地区的民居大多是这种宽敞的庭院。民居建筑没有像官方建筑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自己的经济水平和建筑材料特点,因地因材来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发挥劳动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筑的内在规律来进行建造。

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实际的、合理的,设计是灵活的,材料构造是经济的,外观形式是朴实的等建筑中最具有本质的东西。特别是广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实践更富有人民性、经济性和现实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参考资料:

-中国传统民居

书籍设计的历史(书籍形式的演变)2009-06-25 14:49三、书籍形式的演变

纸的发明,对我国书籍发展的影响是划时代的;而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加速了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书籍的形式,促使书籍不断地变换着自身的模样,或卷、或折,一路发展而来。

叶子

经过长期的使用,卷轴装舒卷不易的缺点渐渐让人感到不方便,尤其在查对某个文字、某个记载时,就需要把书卷全部或部分舒展开来,既费时又费力,因此,人们就不断探索改良卷轴装的方法。

隋唐时期,佛学极为兴盛。

大量佛教经典由印度传到中国,都是狭长的单页梵文贝叶经的形式。

贝叶,是印度一种贝多树叶的简称,贝叶经的装法是将若干树叶,中间打孔穿绳,上下垫以板片,再以绳子捆扎而成。

受这种装帧形式的影响,古人发展了汉文“梵夹装”。

“梵夹”亦即佛经的意思,它是将一张张纸积叠起来,上下夹以木板或厚纸,再以绳子捆扎。

不过,梵文是由左向右横着书写的,这种形式和我国自上而下书写的习惯很不相适,因此,就将书写格式改为垂直竖写。

一般认为,书籍的发展是由卷轴直接转变为折叠,再转变成册页的形式。

实际上,其间还经过了这个叶子的演变过程。

经折装

经折装就是把本来卷轴形式的卷子不用卷的办法,而是改用左右反复折合的办法,把它折成长方形的折子形式。

在折子的最前面和最后面,也就是书的封面和封底,再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纸或木板作为书皮,以防止损坏。

佛教经典多采用经折装的形式,所以古人称这种折子为“经折”。

经折装比卷轴装翻检

方便,要查哪一页,马上即可翻至,所以在唐及其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种折子形式的书应用得很普遍。

旋风装

也许是经折装的书很容易散开,或是僧侣们诵经时还有不便之处,在经折装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对它加以改进。

古人将一大张纸对折,一半粘在第一页,另一半从书的右侧包到背面,与最后一页相接连,使之成为前后相连的一个整体,如同套筒;阅读时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再到第一页,如此可以循环往复,连续不断地诵唱经文;遇风吹时,书页随风飞翻犹如旋风,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旋风装。

另有一种卷轴装的变形,是把逐张写好的书页,按照内容的顺序,逐次相错,粘在事先备好的卷子上,错落粘连,犹如旋风,也被称为“旋风装”,又称“龙鳞装”。

阅读时从右向左逐页翻阅,收卷时从卷首卷向卷尾。

从外表看,它与卷轴装没有什么区别,但展开后,页面的翻转阅读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这种装帧形式曾在唐代短暂流行。

蝴蝶装

蝴蝶装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它的产生是和雕版印刷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宋代,是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刻书的全盛时期。

鉴于经折装折痕处易于断裂,于是书籍形态就转而朝册页的方向发展,既避免了经折装的缺陷,也省却了将书页粘成长幅的麻烦。

把长长的卷轴改为“册页”后,将书页从中缝处字对字向内对折,中缝处上下相对的鱼尾纹,是方便折叠时找准中心而设的。

书页折完后,依顺序积起方形的一叠,再将折缝处粘在包背的纸上,这样一册书就完成了。

翻阅时,书页如蝴蝶展翅,故称为蝴蝶装。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说:“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以坚硬封面,以版心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蝴蝶翼。”

蝴蝶装的封面,多用厚硬的纸,也有裱背上绫锦的。

陈列时,往往书背向上,书口朝下依次排列,因书口处易被磨损,所以版面周边空间往往设计得特别宽大。

包背装

蝴蝶装比起卷轴是有很大改进,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一是必须连翻两页才能看到文字;二是粘胶的书背,如因胶性不牢,就容易产生书页脱落的现象。

因阅读的不便又促使人们对蝴蝶装进行改良。

元代的包背装,是将书页有文字的一面向外,以折叠的中线作为书口,背面相对折叠。

翻阅时,看到的都是有字的一面,可以连续不断地读下去,增强了阅读的功能性。

为防止书背胶粘不牢固,采用了纸捻装订的技术,即以长条的韧纸捻成纸捻,在书背近脊处打孔。

以捻穿订,这样就省却了逐页粘胶的麻烦。

最后,以一整张纸绕书背粘住,作为书籍的封面和封底。

线装

由于包背装的纸捻易受到翻书拉力的影响而断开,同样造成书页散落的烦恼。

因此,明朝中叶以后,又被线装的形式所取代。

它不易散落,形式美观,是古代书籍装帧发展成熟的标志。

线装和包背装差别不大。

线装的封面、封底不再用一整张纸绕背胶粘,而是上下各置一张散页,然后用刀将上下及书背切齐,并用浮石打磨,再在书脊处打孔用线串牢。

线多为丝质或棉质,孔的位置相对书脊比纸捻远,以便装订后纸捻不显露出来。

最常见的是四针眼订法,偶尔也有六针眼或八针眼的。

有时,常将书脚用绫锦包起来,这叫做包角。

包背装和线装的书籍,书口易磨损破裂,因此,上架收藏采取平放的方式。

为了方便起见,还在书根上靠近书背处写上书名和卷次。

由于是平着摆放,封面也不需要使用厚硬的材料,多是用比书纸略厚一点的纸张,有时也用布面,故而具有柔软、亲切的感觉。

由于书籍柔软,为防其破损,多用木板或纸板制成书函加以保护。

书函的尺寸大小依照实际需要而定,且形制多样。

多用硬纸板为衬,白纸做里,外用蓝布或云锦做面。

书函一般从书的封面、封底、书口和书脊四面折叠包裹成函,两头露出书的上下两边。

也有六面全包严的叫“四合套”,在开函的地方常挖作月牙形或云头形,称作“月牙套”或“云头套”。

另外,也有用木匣或夹板做成考究的书函,既保护书籍又增添书籍的艺术典雅之美。

为了保护珍贵典籍或明藏孤本,藏书家往往特制书卷装置以保存书籍。

由此,书籍艺术的创造者施展智慧与技能,诞生出中国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书籍装帧形态,成为一朵中国古籍文化艺苑中的奇葩。

从《四库全书》的书函、《周易本义》书匣、《二十四史》藏书柜、《绮序罗芳》书屉、《御篡朱子全书》书箱………千姿百态中体现出中华书籍文化精华给予世界的贡献,为世人瞩目。

国家图书馆古籍资源的类型包括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

我国的古籍:

1、《永乐大典》——百科类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戏剧、工艺、农艺等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2、《四库全书》——百科类

《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包括了我国几千年来的重要文化典籍,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化工程,对中国古典文化进行了一次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呈现出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知识体系,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

中国文、史、哲、理、工、农、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源头和血脉。

3、《梦溪笔谈》——科学类

《梦溪笔谈》就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本书由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

我国古籍的价值:

1、文献价值。古书籍所描述记载的史料非常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第一手材料,因此古籍的价值首先体现于它的文献价值。

2、版本价值。古籍的版本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稿本、旧抄本、古本、初刻本、精刻本以及各类活学本等版本的价值较高。

3、艺术价值。有些古籍字体雕刻精美,印刷水平较高,如精写本、写刻本、精刻本、各种套印本、短版、拱花、版画等。

4、学术价值。如名家稿本、精校本以及在录某一学术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为少见的稿本、写本、批校本、过录本等,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文物价值。有些古书,抄写或刻印年代久远,流传又稀少,如宋刊元椠存世不多,无论从纸质、墨迹、印刷技能,装帧水平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文物考古价值。

古代房屋结构的称谓,像花厅、厢房、跨院之类的

1、廊:原是指房檐下的过道,后演变成多种形式,如:长廊、短廊、回廊、飞廊、半壁廊等。2、榭:台上的木结构建筑叫榭,特点是只有楹柱花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