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舞阳的名字中有个“秦”字,为什么不是秦国的?
秦舞阳是以“秦”为氏,而对于秦国来说,“秦”只是国号,他们国君的氏是“赵”,跟秦舞阳不是一家人。
在秦舞阳生活的时期,秦国公室还没有衍生出原生的秦氏。秦舞阳家族的“秦氏”,起源于春秋时的鲁国,其祖先是鲁国公室的庶支(据说是周公之子伯禽的后裔里的一个支脉),因为封邑在“秦”(不是秦国初封时的秦,那个在现在的甘肃省,鲁国的秦在现在的河南省),所以"以邑为氏"被称为秦氏,此秦氏形成 时间很早,且有很多知名人士,例如扁鹊(本名秦越人)、秦开(秦舞阳先祖)、秦非(孔子弟子)。
秦国的第一任国君“非子”(不叫“秦非子”,也不是孔子的弟子“秦非”)则是嬴姓赵氏始祖造父的后人,因为替周天子养马小有成就而被封于“ 秦” (甘肃省清水县境内),但“秦”仅为地名和国名,非子本人仍然是赵氏,就像齐国国君主国号为“齐”但家族为“吕”氏。
在鲁国的“秦”氏产生几百年后,又产生了一支完全不同的秦氏,那就是在秦朝灭亡后,秦朝皇族的一些没落后裔采取了春秋战国时代那些破落王族“以国为氏”的通常做法,将自己的氏也改成了秦,这时秦舞阳已经因为刺杀秦始皇赵政未遂而被杀死二十多年了。
以下都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代表人物,希望对你有用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作品:《韩非子》
名家,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
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杂家,代表人物:吕不韦
农家,
小说家,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二百十七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
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
《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着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
嬴政。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扩展资料:
秦始皇的功绩:
1、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秦始皇在文字和度量衡上实现了统一,从而大大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和经济的交流发展。
使得两千多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管相距多远,从几公里到相距数千公里,虽然不同地域的人们生活习惯和语言无法相同,甚至差别很大,但只要读书识字,便可实现无障碍的交流。
2、修建直道
为了加强对统一后中国的控制,秦始皇在全国修建直道,开了人类修筑高速公路的先河。除了修直道,秦始皇还开凿灵渠,构通长江和珠江水系;经略边疆,基本奠定中国版图。
3、修筑长城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
——秦始皇
《诗经》《楚辞》《山海经》《论语》 《孟子》 《吕氏春秋》 《尚书《左传》《国语》《墨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礼》《乐》《书》《诗》《周易》《春秋》这些成书均是在秦朝之前,都属于先秦古籍
分类的话:
经传类:
诗经
尚书
仪礼
礼记
大戴礼记
周礼
周易(包括《易传》
春秋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小学类:尔雅
(二)史书类
逸周书
国语
战国策
穆天子传
竹书纪年
世本
子书类:
儒家:
论语
曾子
子思子
孝经
孟子
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文子、列子、鹗冠子
法家:
慎子
申子
商君书
韩非子
名家:
邓析子
尹文子
公孙龙子
纵横家: 鬼谷子
杂家:
尸子
吕氏春秋
其他:
鬻子
管子
晏子春秋
(四)诗赋类
楚辞
(五)兵书类
司马法
六韬
孙子
吴子
尉缭子
(六)术数类
甘石星经
连山
归藏
山海经(郭璞注)
(七)方技类
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八十一难经
黄帝甲乙经
楼主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本《汉书·艺文志》看看,里面有记载。
若仅是史籍的话,现存的史籍中包括:
《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先秦的史籍主要有:《尚书》、《礼记》、《春秋》(《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五家传:《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还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如《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
除史籍外,像《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还有《山海经》这类的地理典籍
赵政。
先秦时期,姓、氏有别,段玉裁《说文解字》:“姓者,统于上者也;氏者,别于下者也。”郑樵《通志·氏族略》:“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顾炎武《原姓》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亦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此周之通制。”
由此可知,先秦时期,姓与氏代表不同含义,并且男子没有称姓者。司马迁《史记·秦本纪》:“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即明证秦始皇姓嬴,为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司马迁明确指出秦始皇“姓赵氏”,是因为到了司马迁时代,人们习惯上已姓、氏不分。《史记·楚世家》也说:(楚考烈王)十六年,秦庄襄王卒,秦王赵政立。《淮南子·人间训》:“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潜夫论·志氏姓》:“始皇生于邯郸,故曰赵政。”可见,秦汉间人称秦始皇为“赵政”,殆无可疑。
汉代以后,人们也多称秦始皇为赵政。如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始皇)生于赵,故名赵政。一曰秦与赵同祖,以赵城为荣,故姓赵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赵氏出自嬴姓,……周穆王封于赵城,因以为姓。”《太平御览》:“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赵政昼决狱夜理书……”宋罗泌《路史》:“二十有九世,而赵政替周,号始皇帝。”
2009年1月,北京大学收藏的一批从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中,发现一部史书《赵正(政)书》,共有竹简50余枚,近1500字,论及秦始皇之死与秦国灭亡等事,其中即称秦始皇为“秦王赵正(政)”,竹书中还保存有《赵正(政)书》篇题。这为秦始皇称“赵政”提供了有力证明。
误称秦始皇为嬴政者,古籍中可以查见,但大多非历史学家著作。如唐孙过庭《书谱》载,“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元代咏史诗《博浪沙》曰,“嬴政鲸吞六合秋,削平天下虏诸侯”;明《六书本义》原序云,“及嬴政暴兴,烧毁文籍……”等。
近代以来,一些很有影响的历史著作都将秦始皇载为嬴政,如顾颉刚《秦始皇》、翦伯赞《中国史纲(秦汉史)》、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林剑鸣《秦史稿》等。一系列历史教科书与辞书中,也将秦始皇称为“嬴政”。辞书则有新编《辞海》、《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大字典》等。这些误称对后人的认知造成很大影响。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性地将秦始皇称为“嬴政”,而忽略了其正确的称呼。
在13岁的时候,他就加冕称王了。虽然他那个时候年龄还很小,但已经展现出了帝王的风范,处理国家的政务也是头头是道。后来,在李斯、尉缭等人的辅助下,在秦始皇39岁的时候就已经打下了中国的大业。
秦舞阳的名字中有个“秦”字,为什么不是秦国的?
本文2023-10-21 11:26:3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