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的典籍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2收藏

玄奘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的典籍是什么,第1张

玄奘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的典籍是《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和《大唐西域记》。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

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扩展资料: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

唐贞观十九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

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

以经史子集为类分目现存者最全不过《四库》,《四库辑要》虽然能买到纸质,却劳民伤财,如有条件可以购买《四库》的电子本光盘;

道教经典古籍有《正统道藏》,佛教经典有《大藏经》,此皆综前人百家之言而汇的总集。电子版虽则难觅,亦有迹可循。

如必纸质,则《正统道藏》台湾有出,《大藏经》内陆应有。

玄奘的译经作一个大致的分类,其中大乘佛典的般若中观类有6部615卷,按卷数占全部译经的46%;其次为瑜伽唯识经典,有21部201卷,占译经卷数的15%;小乘佛典中以说一切有部的论书数量最大,有14部445卷,占译经卷数的33%,其他大小乘经典仅占约6%。 

在般若中观类佛典中以《大般若经》篇幅最大,有600卷。瑜伽唯识类经典虽数量不大,但都是玄奘及其弟子弘传的重点,是法相唯识宗的主要依据。在玄奘译出的经典中,有相当部分是重译(“新译重本”),有29部,占译经总数的10.8%。其中《大般若经》中有108卷是重译,占全经的18%。 

下面大体上按类别对玄奘的译经进行介绍。

(一)般若中观类

《般若经》是大乘佛教早期经典之一,从小品《般若经》到大品《般若经》,直到《大般若经》,篇幅和内容逐渐扩充,在大藏经中般若类经典竟占全部经藏的四分之一以上[28]。《般若经》为大乘佛教提供理论基础,被称为“诸佛之母”,从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开始,在经录中和据此经录“人藏录”编纂的大藏经中被置于经藏的首位。中观类佛典是论释般若理论的,从龙树(约3世纪)著《中论》、《十二门论》等开始,后世续有中观类著作出世。 

玄奘译的般若中观类佛典有: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大般若经》,六百卷 

译于唐显庆五年(660年)正月至龙朔三年(663年)十月,笔受者有普光、大乘钦、嘉尚等。  

玄奘带回三种梵本,对校后才译。梵本共有20万偈。谓佛在王舍城鹫峰山、舍卫城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四个处所(“四处”),经十六次讲经会宣说此经(“十六会”)。译经中弟子几度提出作些删略,玄奘“不敢更删,一如梵本”。

  

其中新译出的以往没有译本的(新译单本)有第一会(卷一一一四OO)、第三会(卷四七九一一五三七)、第五会(卷五五六一一五六五)、第十一至第十六会(卷五七九一一六OO,说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六度)。<BR>  新译出而以往和稍后有译本的(新译重本)有第二会(卷四O一一四七八),与西晋竺叔兰、无罗叉译《放光般若经》、竺法护译《光赞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但缺《常啼品》等;第四会(卷五三八一一五五五),与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前秦昙摩蜱和竺佛念译《摩诃般若钞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经》,是同本异译,亦缺《常啼品》等;第六会(卷五五六一一五七三),与陈月婆首那译《胜天王般若经》同本异译;第七会(卷五七四一一五七五),与梁曼罗陀仙译《文殊说摩诃般若经》、僧伽娑罗译《文殊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八会(卷五七六),与宋翔公译《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为同本异译;第九会(卷五七七),与鸠摩罗什、后魏菩提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三种《金刚般若经》及稍后义净译的《能断金刚般若经》,是同本异译;第十会(卷五七八),与稍后菩提流志译《实相般若经》,是同本异译。

可见此经总括了一切般若类经典。其中第一、二会篇幅最大,二者虽详略不同,但内容大同,其他部分的基本内容也略同。第二、四会与旧译《大品》《小品》诸译本相比,虽内容相同,但篇幅增加约一倍,字句表述也有显著不同。如把第二会与鸠摩罗什译的《摩诃般若经》相比,在称呼方面,称“比丘”、“比丘尼”为“苾刍”、“苾刍尼”等;在佛教概念、法门方面,把“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七觉分、八圣道分”,改译“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七等觉支、八圣道支”;把“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改译为“空三摩地、无相三摩地、无愿三摩地”;把“四禅”译为“四静虑”,“八背舍”译为“八解脱”等等。在一些重要地方有增加的成分,如“菩萨摩诃萨欲知诸法、如、法性、实际,当学般若波罗蜜”[29],玄奘译本为:“菩萨摩诃萨欲安住一切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便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当学般若波罗蜜多”[30];再如,在《摩诃般若经•奉钵品》有一段与《般若心经》十分相近的话:“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玄奘的译文是:“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应如是观,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多,不见般若波罗蜜多名,不见行,不见不行。何以故舍利子,菩萨自性空,菩萨名空。所以者何色自性空,不由空故;受想行识空,非受想行识;受想行识不离空,空不离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31]后者在意思上更加明确。有一些话,如《第二会•欢喜品》的诸法“唯心所现,性相皆空”,同会《观照品》的诸法但有名, “但随世俗假立客名,诸法亦尔,不应执著”等等,在旧译相应地方没有。新译比旧译篇幅内容的增加,与其说是旧译者有意删略,不如说是新译梵本有所扩充。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们巳断金刚般若经》,一卷  

译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十月,直中书社行颉笔受。即《大般若经》中的第九会《能断金刚分》的单行本。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新经》或《新经》,一卷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译,沙门知仁笔受,与鸠摩罗什译《摩诃般若婆罗蜜大明咒经》为同本异译。“心”喻为核心、纲要、精华。此经被认为是般若类经典的提要,仅有260字,在所有7种译本[32]中是最流行的译本。

《广百论本》一卷,圣天(提婆)著

永徽元年(650)译,沙门大乘湛笔受。圣天(提婆)著有《四百论》(有藏译本)十六品四OO颂,前八品自成一篇,称“说法百义”,论说教理和宗教实践;后八晶可称为后篇,称“论议百义”,破斥常、我、时、见、根和境、边执、有无相等所谓异见异论,宣传空性和空义的中观学说。《广百论》即其后篇。鸠摩罗什所译《百论》第一品《舍罪福品》则为《四百论》前篇概要,另外九品则为其后篇八品(相当《广百论》)的异译。 

《大乘广百论释论》,简称《广百论释》,十卷

释论为印度护法(约6世纪中叶)著。永徽元年(650)译,沙门敬明笔受。对《广百论》据瑜伽唯识理论进行论释,虽讲一切“皆识所为”,“随自种子成熟差别,变似种种法相而有”,但也不可认为定有识体,宣称按“胜义理”,不可断定实有实无。  

《大乘掌珍论》二卷 

印度清辩(约490—约570)著。译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圆晖笔受。清辩著有《中观心论》(别名《思择焰论》)十一品八千颂(有藏译本)。此为其提要。运用因明比量,对唯实论师(称“相应论师”)的三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及唯识观点也进行批判,说:“就胜义谛,实与不实皆不建立。” 

(二)瑜伽唯识类经典

“瑜伽”意为“相应”,原指通过止观思悟佛法真理的修行方法。唯识学派提倡以瑜伽现观体认“万法唯识”,故被称为瑜伽行派或瑜伽宗,其学者也被称为瑜伽师。以《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等为基本经典,自称祖承弥勒,实际创始人为四五世纪的无著、世亲。为介绍方便,故将本派依据的经、论集在一起。 

《解深密经》五卷 

贞观二十一年(647)译,普光笔受。此经部分内容的异译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地波罗蜜了义经》一卷(相当于后二品)、陈真谛译《解节经》一卷(相当于前二品);全部的异译本有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全经以问答体论证离言胜义真如、八识体相及三自性(相)、三无性,最后讲瑜伽唯识观法。本经对“阿陀那识”(阿赖耶识异名)对身心的“执持”作用的叙述,很具特色。玄奘弟子圆测撰疏十卷今存。 

《瑜伽师地论》,也称《十七地论》,一百卷 

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译完,灵会、朗浚笔受。旧译本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论》十卷(相当于其三五一五O卷前半的“菩萨地”上半部分)、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九卷(大体同前)及从这些译本略出的《菩萨戒本》等。据传,陈真谛曾译《十七地论》五卷,今已不传,但他译的《决定藏论》三卷(相当于今论的卷五一一五四)今存。 

此论传说由弥勒口授,无著记录。全书有五部分:(1)本地分(卷一一五O);把瑜伽禅观境界分为从底到高的“十七地”,最重要的是其中的“菩萨地”;(2)摄抉择分(卷五一一一八O),论十七地的要义;(3)摄释分(卷八一、八二),略释佛经体例和名相;(4)摄异门分(卷八三、八四),述经中诸法的名义和差别;(5)摄事分(卷八五一一OO),略述三藏要义。全书论八识的自性及其所依,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和果位。 

《三藏法师传》卷六载,此论译出后玄奘曾向太宗口述其大意,太宗命有司将此论与其他新译经写为九本,送雍、洛、并、兖、相、荆、;杨、凉、益等九州流通。此论的注释有唐窥基《瑜伽师地论略纂》、遁伦《瑜伽论记》等。 

《瑜伽师地论释》一卷  

印度最胜子等著。永徽元年(650)译,圆晖笔受。《瑜伽论记》卷一之上谓,原本略译可达五百卷,全译可达八百卷。是对《瑜伽师地论》的概要解释。

《显扬圣教论》二十卷 

印度无著著,贞观二十年(646)正月译完,智证等笔受。全书有颂和释论两部分,引证《瑜伽师地论》的要义,比较全面地论述瑜伽唯识学派的教义体系。

《显扬圣教论颂》一卷  

是前论中颂的部分。贞观十九年(645)六月译,辩机笔受。

 《摄大乘论本》三卷 

印度无著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六月译完,大乘巍笔受。与北魏佛陀扇多、陈真谛所译《摄大乘论》同本异译。

 

《摄大乘论世亲释》十卷 

贞观二十三年六月译完,大乘巍笔受。与陈真谛、隋达摩笈多分别所译《摄大乘论释》《摄大乘论释论》同本异译。

《摄大乘论无性释》十卷 

贞观二十三年(649)译完,大乘巍等笔受。无性是印度瑜伽行派论师。与世亲的释文相比,.除释文外,还就一些问题作详细论证,窥基《成唯识论述记》等在引《摄论》时多用无性释。 

《佛地经论》七卷 

印度亲光著。贞观二十三年(649)十一月译完,普光笔受。是对《佛地经》的论释,用护法系的唯识思想对《佛地经》中所说的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佛地五法相)进行论释,为唯识学派“转识成智”说的重要依据之一。

《大乘阿毗达摩集论》,简称《集论》,也称《对法论》,七卷  

印度无著著。永徽三年(652)译,普光等笔受。以阿毗达摩论书的体裁广释佛教名相、教义,宣传瑜伽行派主张。其中不少部分据说来自《大乘阿毗达摩经》,与《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等书多有相通之处。 

《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简称《杂集论》、《对法论》,十六卷

贞观二十年(646)闰三月译完,玄赜等笔受。此书是印度安慧对《集论》的解释。 

《辩中边论颂》一卷 

据称是弥勒述。龙朔元年(661)五月译,窥基笔受。以颂的形式论说建立在唯识教义之上的中道理论。

  

《辩中边论》三卷

印度世亲著。龙朔元年(661)五月译,窥基笔受。通过对《论颂》的论释,用大乘基本思想组织瑜伽唯识的理论体系。陈真谛译《中边分别论》二卷是其同本异译。窥基撰有《辩中边论述记》三卷。

《大乘成业论》一卷

印度世亲著。永徽二年(651)闰九月译,普光笔受。用瑜伽唯识学说批判小乘的业感缘起,论述阿赖耶识种子缘起理论。北魏毗目智仙等译《业成就论》是其同本异译。 

《唯识二十论》,也作《二十唯识论》,印度世亲著。龙朔元年(661)六月译,窥基笔受。旧译本有北魏般若流支和陈真谛分别译的《唯识论》各一卷。论“三界唯识”,常用梦境喻境无实,谓“内识生时,似外境现”。注释此论的有印度护法《成唯识宝生论》五卷(义净译)、唐窥基《二十唯识论述记》二卷。  

《唯识三十论》,或作《唯识三十论颂》,一卷

印度世亲著。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译,窥基笔受。全论有三十颂,按“唯识相”“唯识性”、“唯识行位”的层次,论述八识及其功能和相应的心所、一切唯识所变、“唯识实性”,最后论三性三无性和修行程序、果位。是法相唯识宗的基本经典。印度瑜伽行派十大论师: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后三人皆护法弟子)[33]都曾为此论作注释。 

《成唯识论》十卷

显庆四年(659)闰十月译编。据载,印度瑜伽论师护法等十人都撰有《唯识三十论》的译文,玄奘译时接受窥基的建议,以护法释文为主,杂采其他人的解释“糅为一部”[34],即为本书。注释书很多,其中影响大的有:窥基《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惠沼《成唯识论了义灯》十三卷、智周《成唯识论演秘》十四卷。

《观所缘缘论》一卷

印度陈那著。陈真谛译的《无相思尘论》是其同本异译。主张识所缘的境,非外实有,是“内色”(此指内识一分,即所取分)“似外境现,为所缘缘”。印度护法著《观所缘论释》(义净译)是其解释。

《大乘五蕴论》一卷 

印度世亲著。与唐地婆诃罗译《大乘广五蕴论》同本。用大乘唯识教义对色受想行识五蕴及有关名相进行解释。

《大乘百法明门论》一卷 

印度世亲著。对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进行解释。窥基撰有《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二卷,普光著《大乘百法明门论疏》二卷,是其解释。

 

《王法正理论》一卷 

相传为弥勒作。借佛向国王说“正理”的形式,劝国王应“得大自在”“性不暴恶”乃至“善观察摄受群臣”及行六度等,可看作是瑜伽行派的政论。  

(三)其他大乘经典  

《大菩萨藏经》二十卷 

贞观十九年(645)九月译,智证笔受,道宣证文。用“四无量”“六度”“四摄”为纲,对早期大乘佛经宣说的教理进行系统组织。对“般若”尤重视,说明般若之相(闻慧)、正行、如理正观、如理方便和证人,认为构成般若有“十善巧”(蕴、处、界、谛、四无碍、四依趣、资粮、三十七道法、缘起、一切法),主张修“无相行”等。对瑜伽行派有较大影响[35]。此经后被编人《大宝积经》第十二会。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十卷 

与旧译《大方广十轮经》八卷同本。  

《显无边佛土功德经》一卷

是《华严经•寿量品》的异译。 

《说无垢称经》六卷 

是《维摩诘经》的异译。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二卷 

与隋达摩笈多译《缘生初胜分法本经》二卷同本。专论十二因缘之首的“无明”,为本经特色。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 

与隋达摩笈多译《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及唐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为同本异译。为药师佛信仰的基本经典[36]。

  

此外还译有:《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一卷,与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一卷同本;《甚希有经》一卷,与《未曾有经》一卷(后汉失译)同本;《最无比经》一卷,与隋阁那崛多译《稀有较量功德经》一卷同本;《称赞大乘功德经》一卷,与唐智严译《说妙法决定业障经》一卷同本;《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与刘宋沮渠京声译《谏王经》同本,此后义净译《胜光天子经》亦为异译本;《缘起圣道经》一卷,与吴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同本;《佛地经》一卷;《受持七佛名号所生功德经》一卷;《佛临涅架记法住经》,简称《法住经》,一卷,谓正法住世千年后将灭,当有诸菩萨出世护法,饶益众生;《寂照神变三摩地经》一卷;《菩萨戒本》一卷,出自《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故亦称《瑜伽戒本》;《菩萨戒羯磨文》一卷,出处同前 

玄奘还译有密教经典:《不空羂索神咒心经》《十一面神咒心经》《咒五首经》《胜幢臂印陀罗尼经》《诸佛心陀罗尼经》,《拔济苦难陀罗尼经》《八名普密陀罗尼经》《持世陀罗尼经》《六门陀罗尼经》各一卷。 

(四)小乘经典

《缘起经》一卷  

译于龙朔元年(661年)。是《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六《放牛品》的异译,讲十二因缘。 

《本事经》七卷 

《天请问经》一卷  

《阿毗达摩发智论》,简称《发智论》,二十卷  

印度伽多衍尼子著。显庆五年(660)译完,玄则笔受。是说一切有部的基本论书,故也称《发智身论》。“身”喻根本。全书分八蕴(音译犍度)四十四纳息,意为八章四十四节。以说一切有部学说为基本内容,兼论部派之间争论的一切问题。前秦僧伽提婆译《阿毗昙八犍度论》三十卷,是其异译本。此论另有六部辅助性论书,称“六足论”,玄奘译了其中的如下五种。 

《阿毗达摩法蕴足论》十二卷  

印度大采菽氏著。“六足论”之一。译于显庆四年(659)九月。  

《阿毗达摩集异门足论》二十卷 

印度舍利子说。“六足论”之一。译毕于龙朔三年十二月(已进入664年)。 

《阿毗达摩识身足论》十六卷 

印度提婆设摩著。“六足论”之一。译毕于贞观二十三年(649)八月。 

《阿毗达摩品类足论》十八卷

印度筏苏蜜多罗著。“六足论”之一。译于显庆五年(660)十月。与刘宋求那跋陀罗等译《众事分阿毗昙论》十二卷为同本异译。 

《阿毗达摩界身足论》三卷 

印度筏苏蜜多罗著。“六足论”之一。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简称《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据《大唐西域记》卷三,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召集五百比丘于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作《大毗婆沙论》十万颂解释论藏。“毗婆沙”意为“广解”、“广说”,即广为解释。译毕于显庆四年(659)7月。全书按《法智论》所分八蕴:杂、结、智、业、大种、根、定、见,作详细论释,系统地总结说一切有部的理论主张,并对大众部、法藏部、化地部、饮光部、犊子部、分别说部等部派以及数论、胜论、顺世论、离系论(耆那教)等外道进行批判。北凉浮陀跋摩与道泰译《阿毗昙毗婆沙论》六十卷(仅有前三犍度,相当新译卷一一一以前部分)是其同本异译。

《阿毗达摩俱舍论》,简称《俱舍论》,三十卷  

印度世亲著。永徽五年(654)译完,元瑜笔受。长期以来认为此论虽吸收经量部许多观点,但仍是《大毗婆沙论》提要之著。近人研究,此论的教理体系和论证方法受法救《杂阿毗昙心论》的影响较大[37]。全书以四谛为中心,设八品(界、根、世、业、随眠、贤圣、智、定)对有部学说重加组织。异译本有陈真谛译《阿毗达摩俱舍释论》二十二卷。注释本有普光《俱舍论记》、法宝《俱舍论疏》、圆晖《俱舍论颂疏》各三十卷。 

《阿毗达摩俱舍论本颂》一卷

印度世亲著。永徽二年(651)译,元瑜笔受。

《阿毗达摩顺正理论》八十卷 

印度众贤著。永徽五年(654)七月译完,元瑜笔受。“正理”是指有部正统理论。该论据有部正统理论,对《俱舍论》采取经量部观点批评有部的学说进行批判。《大唐西域记》卷四载,此论原称《俱舍雹论》,世亲评为“理虽不足,辞乃有余”,认为仍对《俱舍论》有“发明”,改称《顺正理论》。真谛译《婆薮盘豆法师传》中称之为《随实论》。释文有元瑜《顺正理论述文记》二十四卷。 

《阿毗达摩显宗论》四十卷

印度众贤著。永徽三年(652)十月译完,慧朗、嘉尚等笔受。是《顺正理论》的节要本,重点在从正面显扬有部宗义。

《入阿毗达摩》二卷  

印度塞建地罗著。为有部理论的初学入门书。

《五事毗婆沙论》二卷 

印度法救著。是对六足论之一的《品类足论》第一品《辩五事品》的注释。五事指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五法”。现已不全,仅存前三事注释。

《异部宗轮论》一卷

印度世友著。译于龙朔二年(662)七月,窥基笔受。与《十八部论》(后秦,失译)、真谛译《部执异论》为同本异译。讲佛灭百年至四百年间佛教分裂为二十部派的情况。释文有窥基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一卷。 

(五)其他

《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一卷  

译于永徽五年(654)闰五月,普光笔受。谓执师子国有难提蜜多罗(汉译“庆友”)告众人说,佛灭后有十六罗汉住世“护持”佛法,饶益有情。为中国十六罗汉信仰所据的经典。卷末所提到众多大小乘经典之名,对研究佛教史很有价值。 

《因明入正理论》一卷 

印度商羯罗主著。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八月译。是新因明理论的纲要书。注疏有窥基《因明人正理论疏》三卷、慧治《因明义断》一卷和《因明人正理论义纂要》一卷等。 

《因明正理门论本》一卷 

印度大域龙著。贞观二十三年(649)译。依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现量、似现量、真比量、似比量八门为纲,述新因明的基本理论。义净译《因明正理门论》一卷是其异译本。释文有神泰《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一卷。 

《胜宗十句义论》一卷 

印度胜论学者(“卫世师”)慧月著。是胜论学派的理论。《开元录》卷十三说:“鸺鹃仙人本所造论,但六句义,慧月加四,足成十句”,“为上欲令博学之者委悉异道之宗,故译之也”。译于贞观二十二年(648)五月。六句是指:实、德、业、同、异、和合;所加四句是:有能、无能、俱分、无说。 

玄奘在贞观二十年(646)奉敕撰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唐道宣《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说:“又出《西域传》十二卷,沙门辩机亲受时事,连纰前后。”智升《开元释教录》卷八也说此书“沙门辩机承旨缀辑”。可以说是玄奘口述,辩机奉命笔录缀辑而成。古来此书多署:“三藏法师奉诏译,大总持寺沙门辩机撰”,是不确当的。《西域记》记述玄奘“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敬播“序”)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与山川地理、风俗人情,是千古不朽的中外交通名著,对研究我国新疆地区和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各国的古代历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38]。 

 

值得提及的是,在玄奘译经过程中曾奉唐太宗之敕把《老子》译成梵文传到印度,还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送传印度流通。 

  《受生度亡经》(12回;第13回称《度亡经》,第35回称《受生经》)、《安邦天宝篆》(12回)、《劝修功卷》(12回)、《金刚经》(13回、25回)、《观音经》(13回、25回)、《法华经》(13回、21回、25回、81回;第67回称《法华》)、《弥陀经》(13回)、《孔雀经》(13回、25回、96回 ;第37回称《孔雀真经》;第67回称《孔雀》。当即为《大孔雀经》)、《紧箍经》(15回,第25回称《紧箍儿经》)、《心经》(19回等。按,此经作品中多次提到,名称各有不同,详考如后)、《起斋经》(20回,第47回称《启斋经》)、《楞严经》(25回,当即为《首楞严经》)、《梁皇水忏》(37回;第81回称《梁王忏》)、《华严》(96回,当即为《华严经》)、《揭斋经》(96回)、《佛本行经》(99回)、《宝常经》(99回)、《大藏真经》(98回、100回)。

  以上18种经目,与前述经目相同或可视为相同者有《楞严经》、《华严经》、《金刚经》、《法华经》、《宝常经》、《孔雀经》、《佛本行经》7种。另,《紧箍(儿)经》当即《紧箍咒》,明显系小说家言;《大藏真经》当是对唐僧所取经书的总称。故《西游记》实际所涉及到的佛教经目共计44种。

  以上44种经目,经我们考证,可分为四类:

  一、与佛教经目全同者,计19种。其中见于任继愈主编《宗教大辞典》者计有:《涅盘经》、《首楞严经》、《华严经》、《大般若经》、《维摩经》、《金刚经》、《佛本行经》、《大集经》、《法华经》、《瑜伽经》、《弥陀经》、《心经》,共12种。见于丁福保《佛学大辞典》者除与《宗教大辞典》相同者外,还有《虚空藏经》、《未曾有经》、《菩萨戒经》、《观音经》共4种。以上16种,笔者查阅有关典籍,均为释氏重要经典,所言不诬,兹不赘考。

  另,《开元释教录》卷三、卷十四著录《大智度经》。又《开元释教录》卷二上、卷十九上,均著录《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并注云:“亦(或)直云《宝藏经》。” 再,《大孔雀经》、《孔雀真经》与《孔雀经》虽然名称不同,但似可视为同一经典。《开元释教录》卷三、卷十六均著录《孔雀经》;《大正大藏经目录》有《佛母大孔雀经》。《五灯会元》、《林间录》、《释氏稽古略》等都曾直称《孔雀经》。以上3种,亦可视为与佛教经目全同者。

玄奘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的典籍是什么

玄奘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的典籍是《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和《大唐西域记》。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