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叶胆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青叶胆的别名 7 来源 8 产地 9 采收与初加工 10 性味归经 11 青叶胆的功效与主治 12 青叶胆的用法用量 13 青叶胆的化学成分 14 青叶胆的药理作用 15 《中华本草》:青叶胆 151 出处 152 拼音名 153 青叶胆的别名 154 来源 155 原形态 156 生境分布 157 性状 158 化学成份 159 青叶胆的药理作用 1510 性味 1511 归经 1512 功能主治 1513 青叶胆的用法用量 1514 各家论述 1515 摘录 16 青叶胆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4 鉴别 165 检查 1651 水分 1652 总灰分 1653 酸不溶性灰分 166 青叶胆饮片 1661 炮制 1662 鉴别、检查 1663 性味与归经 1664 功能与主治 1665 用法与用量 1666 注意 1667 贮藏 167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青叶胆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青叶胆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青叶胆 1 拼音
qīng yè dǎn
2 英文参考mild swertia herb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wertiae mileensis,herb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erba Swertiae Mileensis(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ile swertia herb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青叶胆为中药名,见《云南中草药》。是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 T N Ho et W L Shih 的干燥全草[1]。
4 拉丁名Herba Swertiae Mileensis(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mile swertia herb(《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青叶胆的别名肝炎草、青鱼胆、走胆药[2]。
7 来源青叶胆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 T.N.HoetW.L.Shih的干燥全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青叶胆为龙胆科植物云南当药Swertia yunnanensis Burkill或青叶胆s.mileensis T.N.Ho et WL Shi的全草[2]。
青叶胆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 T N Ho et W L Shih 的干燥全草[1]。
8 产地青叶胆分布云南[2]。
9 采收与初加工秋季花果期采收,除去泥沙,晒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0 性味归经青叶胆味苦,性寒[2]。
11 青叶胆的功效与主治青叶胆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尿路感染,湿热泻痢,赤白带下,流行性感冒,疟疾发热,急性胃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2]。
12 青叶胆的用法用量煎服:10~15g[2]。
13 青叶胆的化学成分云南当药含油橄榄酸、氧蒽酮的羟基和甲氧基衍生物及其苷类,还含有具生理作用的内酯碳苷类和黄酮酸苷类。青叶胆含日本当药素(Smertia japonin)及当药素(Swertisin)[2]。
14 青叶胆的药理作用青叶胆能显著降低大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2]。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2]。保肝降酶的主要成分为齐墩果酸;它还有抗炎活性,日本当药素也有降酶活性[2]。
15 《中华本草》:青叶胆 151 出处出自《云南中草药》。
152 拼音名Qīnɡ Yè Dǎn
153 青叶胆的别名肝炎草、小青鱼胆、七疸药
154 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滇獐牙菜和美丽獐牙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wertia mileensis2.Swertia yunnanensis Burk3.Swertia angustifolia Buch-Ham.Ex DDen var.Pulchella (D.Den) Burk.[S.Pulchella BuchHam.;Ophelia pulchella D.Don;S.Vacillans Maxim.」
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集,晒干或鲜用。
155 原形态1一年生草本,高1545cm。主根棕**,茎直立,四棱形,具窄翅。叶对生;无柄;叶片狭长圆形、披外形至线形,长25cm,宽1510mm,先端急尖,某部楔形,具3脉。圆锥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开展,侧枝生单花,花便细,长043cm,基部有2个苞片;花萼绿 ,叶状,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花过直径约1cm,淡蓝色,4裂,裂片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急尖具小尖头,花瓣基部具2个蜜腺,蜜腺杯状,先端具柔毛状流苏;雄蕊4,着生于花冠基部,花丝扁平,花药蓝色;子房卵状长圆形,长3545mm,花柱明显,柱头小。蒴果椭圆状卵形或长椭圆形,长达1cm。种子棕褐色,卵球形。花期910月,果期1011月。
2与青叶胆不同点在于:其特征为茎具4枝。茎中上部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线形。花大,5数,直径约2cm,花冠裂片长712cm,腺窝具少数裂片状流苏;花萼长达花冠的2/3,裂片线形,柱头2裂。
3一年生草本,高2 050cm。茎直立,四棱形,棱上有狭翅,上部多分枝。叶对生;无柄;叶片披针形或披针状椭圆形,长26cm,宽0312cm,两端渐狭,具13脉,中脉在下面突起。圆锥状聚伞花序有多花,花梗细,长37mm;花萼4裂,裂片线状披针形,在花时比花冠短,背面有突起的3脉;花冠**或淡黄绿色,直径89mm,4裂,裂片卵状长圆形,先端钝圆,有小尖头,中上部具紫色斑点,基部具1个蜜腺,蜜腺圆形,深陷,上半部边缘具短流苏,基部有1个膜片,盖在腺窝上;雄蕊4,花丝线形;子房狭卵形,无柄,长约5mm,花柱短,明显,柱头2裂。蒴果宽卵形。种子长圆形,褐色。花、果期89月,在广东可至翌年1月。
15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13001650m的山坡草丛中。
2生于海拔11003800m的草坡林下或灌丛中。
3生于海拔1503300m的田边、草坡荒地。
资源分布:1分布于云南。
2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3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157 性状性状鉴别 全株长1545cm。根圆柱形,长27cm,有时分枝,须根少,表面**或黄棕色。茎四棱形,棱角具极狭的翅,中空,直径12m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下部常带红紫色。单叶对生,多皱缩或略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线形或披针形,长14cm,宽17mm,无柄。圆锥状聚伞花序。蒴果狭卵形。种子多数,细小,棕褐色,卵形至类圆形。气微,味苦。以色绿、花多、味苦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类方形,角偶处具棱翅。表皮细胞1列,外被用质层。皮层及韧皮部均狭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由导管、木纤维、木薄壁细胞组成,均木化。髓部中空,边缘有厚壁细胞,木化。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0g,加甲醇50ml,在60℃水浴中温浸1h(或冷浸振摇4h),滤过,滤液供下列试验:(1)取滤液1ml,在水浴上蒸干,残留物用醋酐1ml溶解,滴加浓硫酸23滴,溶液由**渐变为红色、紫色、青色、污绿色。(检查三萜类)(2)取滤液12滴点于滤纸上,干后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现弱棕色荧光斑点。①喷三氯化铝试剂后呈现强黄绿色荧光斑点;②喷4%硝酸锆稀盐酸溶液后呈现强**荧光斑点。(检查5羟黄酮类,1羟基呫吨酮类)(3)取滤液1ml,加1%三氯化铁甲醇溶液12滴,产生绿色。(检查酚羟基,1羟基呫吨酮类)(4)薄层色谱 取滤液10μl点样。以齐墩果酸、1羟基3,7,8甲氧基呫吨酮、当药甙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0.5%碳酸钾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5)展开,醋酐硫酸乙醇(12:1:20)喷雾后,于105℃烘烤显色,样品溶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溶液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有相同的色斑。
158 化学成份青叶胆全草含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日本当药素(swertiajaponin)即木犀草素7甲醚6-Cβ葡萄糖甙(7Omethyl luteolin6CβDglucoside),当药素(swertisin)即6-Cβ葡萄糖芫花素(6-Cβglucose-genkwanin)[1,2]。五种呫吨酮成分:即1,8二羟基3,5二甲氧基呫吨酮(1,8-dihydroxy-3,5dimethoxy xanthone),1,8二羟基3,7二甲氧基呫吨酮(1,8-dihydroxy3,7-dimethoxy xanthone),1羟基3,7,8三甲氧基呫吨酮(1hydroxy3,7,8trimethoxy xanthone)[3],1羟基2,3,4,5四甲氧基呫吨酮(1-hydroxy2,3,4,5-tetramethoxy xanthone),1-羟基2,3,5三甲氧基呫吨酮(1-hydroxy-2,3,5-trimethoxy xanthone)[4]。当药甙(sweroside)[5],红白金花内酯(erythrocentaurin),青叶胆内酯(swermirin)[6],当药苦甙(swertiamarin),2’-O乙酰基当药苦甙(2’Oacetylswertiamarin)[7]等。
159 青叶胆的药理作用能显著降低大白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对肝细胞有保护作用。青叶胆水提物有保肝作用,其有效成分为齐墩果酸(齐墩果酸的药理作用见女贞子药理项下),苦味质与黄酮部分也有效,青叶胆苦味质部分20mg/kg皮下注射,黄酮20mg/kg皮上注射,连续6天,均可降低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血清转氨酶升高。齐墩果酸在100mg/kg、50mg/kg、30mg/kg的剂量水平均能明显降低由CCl4所引起大鼠SGPT的升高,10mg/kg作用较差。青叶胆黄酮在20mg/kg,青叶胆苦味质在20mg/kg也能降低由CCl4所引起的SGPT升高。日当药黄素对大白鼠由CCl4造成的急性中毒性肝损伤引起的SGPT的升高有降低作用。
1510 性味苦;性寒
1511 归经肝;胆;膀胱经
1512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主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湿热泻痢;赤白带下;流行性感冒;疟疾发热;急性胃炎;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外用可治急性结膜炎;过敏性皮炎
1513 青叶胆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或前水洗。
1514 各家论述《云南中草药》:清肝胆湿热,除胃中伏火。治肝炎,尿路感染。
1515 摘录《中华本草》
16 青叶胆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青叶胆
Qingyedan
SWERTIAE MILEENSIS HERBA
162 来源本品为龙胆科植物青叶胆Swertia mileensis T.N.HoetW.L.Shih的干燥全草。秋季花果期采收,除去泥沙,晒干。
163 性状本品长15~45cm。根长圆锥形,长2~7cm,直径约02cm,有的有分枝;表面**或黄棕色。茎四棱形,棱角具极狭的翅,直径01~02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下部常显红紫色,断面中空。叶对生,无柄;叶片多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条形或狭披针形,长1~4cm,宽02~07cm。圆锥状聚伞花序,萼片4,条形,黄绿色;花冠4,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内侧基部具2腺窝;雄蕊4。蒴果狭卵形,种子多数,细小,棕褐色。气微,味苦。
164 鉴别(1)本品粉末绿色或黄绿色。石细胞类圆形、类长方形、长条形或长梭形,有的有突起或一端延长,长100~120μm,直径40~50μm,木化,壁厚5~10μm,孔沟明显。纤维长梭形,长180~220μm,直径8~10μm,木化,壁厚约25μm,孔沟明显。叶的上表皮细胞壁波状;下表皮细胞角质纹理不甚明显,气孔多数,不等式或不定式。草酸钙结晶呈杆状、针状或片状,多存茌于叶肉细胞中。花粉粒圆形,直径30~37μm,具3孔沟,表面有细网状纹理。
(2)取本品粉末5g,加甲醇45ml,加热回流30分钟,滤过,滤液浓缩至10ml,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齐墩果酸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一冰醋酸(12:4: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3)取[鉴别](2)项下的供试品溶液1ml,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120目,lg,内径为5mm)上,用甲醇约2ml洗脱,洗脱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獐牙菜苦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17:3)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包的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不得过120%(附录ⅨH 第一法)。
1652 总灰分不得过100%(附录ⅨK)。
1653 酸不溶性灰分不得过50%(附录ⅨK)。
166 青叶胆饮片 1661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类圆形,有的有分枝;表面**或黄棕色。茎四棱形,棱角具极狭的翅;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切面中空。叶片多破碎。气微,味苦。
1662 鉴别、检查同药材。
1663 性味与归经苦、甘,寒。归肝、胆、膀胱经。
1664 功能与主治清肝利胆,清热利湿。用于肝胆湿热,黄疸尿赤,胆胀胁痛,热淋涩痛。
1665 用法与用量10~15g。
1666 注意虚寒者慎服。
1667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167 出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劳疟 41 病因病机 42 劳疟的症状 43 证候分析 44 劳疟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 4411 治法 4412 方药 442 针灸治疗 4421 治法 4422 选穴 4423 随证配穴 4424 刺灸方法 4425 方义 443 饮食疗法 4431 治法 4432 推荐食材 4433 推荐食疗方 5 疟母·劳疟 51 症状 52 治疗 6 关于疟疾 7 疟疾分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劳疟的穴位 2 治疗劳疟的方剂 3 治疗劳疟的中成药 4 劳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劳疟 1 拼音
láo nuè
2 英文参考overstrain mal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劳疟:1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2疟母。
4 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劳疟劳疟为病证名[1]。见《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劳疟是疟疾的一种[1]。指疟久不瘥,表里俱虚,小劳即复者[1]。
疟疾·正虚邪恋证(malaria with syndrome of lingering pathogen due to vital qi deficiency[2])是指正虚邪恋,以遇劳即发,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神倦乏力,面黄肌瘦,懒言气短,自汗心悸,舌淡,苔少,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疟疾证候[3]。
41 病因病机
久疟不愈,由实转虚,气血亏耗,正虚邪恋,甚则血瘀痰凝,胁下结块,形成疟母[4]。
《诸病源候论·劳疟候》:“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疾虽暂间,小劳便发。”
42 劳疟的症状劳疟患者疟疾迁延日久,每遇劳累辄易发作,发时寒热较轻,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懒言气短,纳少,形体消瘦,遇劳则复发疟疾,反复发作,寒热不清,胁下痞块,自汗心悸,舌质淡苔少,脉细无力[5][4][6]。
劳疟症见寒热不止,或发于昼,或发于夜,食欲减少,肌肤羸瘦,颜色萎黄,四肢无力,或疟停稍劳即发,治宜补虚截疟[1]。
43 证候分析疟邪久留,气血耗伤:疟疾日久,气血耗伤,加之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致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自汗心悸。疟疾日久,正气亏虚,而疟邪未除,若遇过度劳累,伤耗正气,则易复发疟疾,寒热不清,而成劳疟。若久疟不愈,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血痰浊结于胁下,形成痞块,则为疟母。舌脉亦为正气亏虚之象。[5][4]
44 劳疟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5]
4411 治法劳疟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4412 方药劳疟可用何人饮[备注]何人饮(《景岳全书》):何首乌、人参、当归、陈皮、生姜加减治疗。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在疟发之时,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
442 针灸治疗[4]
4421 治法劳疟治宜调补气血,破瘀散结。
4422 选穴以督脉、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脾俞、章门、痞根、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陶道。
4423 随证配穴失眠者,加神门、三阴交。胁肋疼痛者,加支沟、阳陵泉。
4424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针后加灸。
4425 方义脾俞、太冲,一俞一原,健脾疏肝,益气养血。足三里、三阴交以补中益气,活血散瘀。痞根、章门为局部近取,可软坚化积,消痞散结。陶道以祛邪治疟而去寒热。
443 饮食疗法[6]
4431 治法劳疟治宜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4432 推荐食材劳疟患者建议食用人参、黄芪、白术、大枣、何首乌、当归、白芍、鳖甲等。
4433 推荐食疗方I.黄芪猪蹄汤:猪蹄1只,黄芪30g。把猪蹄用慢火煮6小时,晾凉,然后把上面的油去掉,加入黄芪再煮半小时,捞出黄芪,吃肉喝汤。
2.乌龟汤:将500g左右的乌龟一只宰杀后,加适量水煮熟,以食盐调味,食肉喝汤。每天一次,治愈为度。
3.首乌鸡:乌鸡半只,何首乌30g。药材稍冲洗后,以纱布袋装好,即为首乌药包。乌鸡洗净,切块,入开水中煮5分钟,取出洗净备用。陶锅内入鸡块、首乌药包、调味料(何首乌忌猪肉、血、无鳞鱼、葱、蒜,恶萝卜)及水适量,以大火煮开,再改小火煮至熟烂(约半小时),去首乌药包,食肉喝汤,每日2次。
5 疟母·劳疟劳疟(overstrain malaria[2])又称疟母[7]。
疟母(malaria with abdominal mass[2])为病证名[7]。出《金匮要略方论》[5]。又称母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老疟(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疟积(《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劳疟(《证治要诀·疟寒热》)。是指以疟疾反复发作,终年不愈,胁下结成痞块,胀痛不舒,面色晦暗,舌见瘀斑,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症癖,坚痛,名为疟母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亦有数年不差,百药不断,结成症癖在腹胁,名曰老疟,亦曰母疟。”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
《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51 症状《证治要诀·疟寒热》:“久疟,经年累月,名曰疟母,又名劳疟,不宜十分攻之,所谓久疟不治者是也。”
疟疾日久不愈,顽痰夹瘀,结于胁下所形成的痞块[7]。
52 治疗疟积治宜软坚散结,祛瘀化痰,可用鳖甲煎丸[备注]鳖甲煎丸(《金匮要略方论》):鳖甲、乌扇、黄芩、柴胡、鼠妇、干姜、大黄、芍药、桂枝、葶苈子、石苇、厚朴、丹皮、瞿麦、紫葳、半夏、人参、鹰虫、阿胶、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治疗。有气血亏虚之症候者,当配合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或十全大补汤[备注]十全大补汤(《太平惠民和荆局方》):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肉桂等补益气血,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5]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张氏医通》卷三:“疟母者,顽痰夹血食而结为症瘕,鳖甲煎丸,或小柴胡加鳖甲蓬术桃仁……此金匮法也。”又:“虚人久疟,时止时发,芎归鳖甲饮,不应,脾虚也,急用补中益气加鳖甲;少食痞闷,胃虚也,四兽饮加鳖甲当归蓬术肉桂。虚人疟母,必用补益。盖缘治之失宜,邪伏肝经,而胁下有块,仍寒热时作,不可以癖积治之,每见急于攻块者,多致不救。久疟不愈,必有留滞,须加鳖甲消之;如无留滞,只宜补益。”
《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疟积,疟疾不善调理而成积,经汗吐下日久,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腹,结为症癖,坚痛,名为疟母也。宜常山、鳖甲、三棱、蓬术、草果;方用十将军丸、鳖甲丸、消癖丸。”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日:“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丹溪心法·疟》:“老疟病,此系风暑于阴分,用血药引出阳分则散。”
6 关于疟疾疟疾(malaria[2][8])为病名[9][7]。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7]。俗称打摆子[9]。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5]。多发于夏秋季节[5]。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4]。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7][10]。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4]。
详见疟疾条。
7 疟疾分类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7][10]。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7][10]。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7][10]。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7][10]。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7][10]。
8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间日疟 31 病因病机 32 间日疟的方药治疗 33 间日疟的针灸治疗 34 关于疟疾 35 疟疾分类 4 西医·间日疟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间日疟的穴位 2 治疗间日疟的方剂 3 治疗间日疟的中成药 4 间日疟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间日疟 1 拼音
jiān rì nuè
2 英文参考tertian malar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tertian malaria [WS/T 471—2015 寄生虫病诊断名词术语]
3 中医·间日疟间日疟(tertian malaria[1])为病名[2]。疟疾之一[2]。见《诸病源候论·疟病诸候》。是指疟邪侵于少阳之经,以间日发作,止作有时,先伸欠,继而寒战,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渴欲饮冷,苔白滑,脉弦数,终则汗出,热退身凉似无病等为常见症的疟疾[1]。
31 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疟论》:“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32 间日疟的方药治疗治用小柴胡汤、清脾饮加常山、常山酒等[2]。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3]。
可用柴胡截疟饮[备注]大定风珠(《温病条辨》):白芍药、阿胶、生龟版、生地黄、火麻仁、五味子、生牡蛎、麦冬、炙甘草、鸡子黄、生鳖甲加减。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表里,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以减轻常山致吐的副作用。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参、枣之滞气碍湿,加苍术、厚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甚于里,去参、姜、枣之辛温补中,加石膏、花粉清热生津。[3]
本证亦可用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治疗。方中以常山祛邪截疟为主药;草果、槟榔辛香理气,化痰散结;厚朴、陈皮、青皮理气和中,化湿祛痰;甘草调和诸药。[3]
除上述两个方剂外,还可选用下列单方、验方治疗[3]:
①马鞭草30~60克,水煎,分二次,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4小时各服一次,疟止后连服三日。
②青蒿30克,水煎,于发作前2小时服,连服三日。
③常山、槟榔、半夏、乌梅各9克,水煎服,连服三日。
33 间日疟的针灸治疗[4]
治法:和解少阳,截疟祛邪。
选穴:以督脉、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中渚、间使、后溪。
随证配穴:疟疾发作时,加十宣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可点刺出血。
方义:大椎乃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可宣通诸经阳气以祛邪截疟,为治疟效穴。后溪是手太阳经穴,又通督脉,故可宣发疟邪。中渚为手少阳经输穴,能和解少阳、调和营卫,治寒热往来。间使乃手厥阴经经穴,与中渚表里配合,有疏理气血、和解表里、引邪外出之功。
34 关于疟疾疟疾(malaria[1][5])为病名[6][7]。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内经》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7]。俗称打摆子[6]。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3]。多发于夏秋季节[3]。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4]。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7][8]。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4]。
详见疟疾条。
35 疟疾分类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大致分类如下[7][8]。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7][8]。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7][8]。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7][8]。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7][8]。
4 西医·间日疟间日疟(tertian malaria)是经按蚊传播,由间日疟原虫(Plamodium vavix)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9]。主要临床表现为典型者隔日发作一次,多见于中午前后,发作数次后脾大、贫血,但贫血不明显[9]。
5目录 1 拼音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1 组成 22 主治 23 各家论述 附: 1 古籍中的四物加柴胡丹皮汤 1 拼音
sì wù jiā chái hú dān pí tāng
2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21 组成芎、归、赤芍、生地、柴胡、丹皮、骨皮、陈皮、柏子仁、秦艽、泽兰、麦冬、白茯苓。
22 主治产后肝虚血燥,阴火上炎发热。
23 各家论述是方四物养血,佐以柏子仁、麦冬之甘寒以滋阴降火,配以柴胡、丹皮、骨皮、秦艽、泽兰退热除蒸,茯苓引心火下行,正地气上升,天气下降也。
古籍中的四物加柴胡丹皮汤 《血证论》:[卷四]便脓急夺其血。则不酿为脓。以免溃烂之险。用丹皮汤。加乳香没药柴胡荆芥山甲治之。如血已化脓。便宜排脓。赤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三·伤寒部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续法
脉方来初断,寒热如疟,狂言见鬼,宜用干姜柴胡汤。柴胡(四两)栝蒌根桂枝(一两半)牡蛎(一两)干姜甘草
《普济方》:[卷三百十八妇人诸疾门]热入血室去。作寒热。谵语见鬼。日轻夜甚。此上用四物汤等分加柴胡煎。如不退。用小柴胡汤入生地黄捣碎煎服。小柴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久服亦收敛疮口。人参黄当归熟地川芎芍药(各一钱)柴胡甘草(各五分)上水煎服。托里健中汤(十二)治疮疡
《顾松园医镜》:[卷十四·数集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举例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温疟·牝疟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43 证候分析 44 温疟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 4411 治法 4412 方药 442 针灸治疗 4421 治法 4422 选穴 4423 随证配穴 4424 刺灸方法 4425 方义 443 饮食疗法 4431 治法 4432 推荐食材 4433 推荐食疗方 5 寒疟·牝疟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 53 证候分析 54 寒疟的治疗 541 方药治疗 5411 治法 5412 方药 542 针灸治疗 5421 治法 5422 选穴 5423 随证配穴 5424 刺灸方法 5425 方义 543 饮食疗法 5431 治法 5432 推荐食材 5433 推荐食疗方 6 关于疟疾 7 疟疾分类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牝疟的方剂 2 治疗牝疟的穴位 3 治疗牝疟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牝疟 1 拼音
pìn nuè
2 英文参考chronic malaria manifested as sthenia of yincold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rigid malar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牝疟为病名[1]。疟疾之一[1]。
4 温疟·牝疟牡疟又称温疟、瘅疟[2]。是指以但热甚而寒微,或但热而无寒,少气烦闷,手足热而欲呕,头痛,骨节烦痛,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发作时,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3]。
41 病因病机
外感疟邪,或疟邪内伏,又值天暑酷炎,暑盛入里,热灼肠腑,则变发痢疟[3]。
42 症状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便秘尿赤,舌红,苔黄,或舌红干而无苔,脉弦数[4][3][5]。
43 证候分析阳热素盛,疟邪与营卫相搏,热炽于里:由于素体阳盛而复感疟邪,或夏伤暑邪,暑热内蕴,里热炽盛。阳盛则热,故见发病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热盛伤阴,故口渴引饮,便秘尿赤。夏暑贪凉,兼感风寒,外束肌表,营卫失和,以致汗出不畅。邪热与阳气相争,故骨节酸楚。邪盛上炎,则头痛。舌红,苔黄,脉弦数,均属热盛于里之象。[4][3][5]
44 温疟的治疗 441 方药治疗[4]
4411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4412 方药可用白虎加桂枝汤[备注]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方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桂枝加味。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和解祛邪。若热多寒少,气短,胸中烦闷不舒,汗多,且无骨节酸痛者,为热势较盛而津气两伤,可改用清热生津益气之白虎加人参汤[备注]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加味治疗。津伤较甚,口渴引饮者,斟加生地、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442 针灸治疗[3]
4421 治法清热透邪,辟秽截疟。
4422 选穴以督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外关、后溪、陶道、委中。
4423 随证配穴先热后寒者,加公孙。
4424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陶道、委中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4425 方义大椎、陶道为治疟效穴。曲池、外关、后溪分属手三阳经,相伍为用,以疏理阳经气血、清泻气分湿热,亦可防治热陷心包。委中以清热辟浊。
443 饮食疗法 4431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5]。
4432 推荐食材知母、生地黄、麦冬、石斛、玉竹、黄精、葛根等[5]。
4433 推荐食疗方[5]
1.知母玉竹葛根饮:知母15g,玉竹30g,葛根30g。上三味,煎汤饮,每日2次。 2.地精饮:生地黄30g,黄精30g。上二味,煎汤饮,每日2次。
3.西瓜汁茶(《中医传染病学》):新鲜西瓜,去籽取瓤,取汁,代茶频服。
5 寒疟·牝疟牝疟又称寒疟(cold malaria[2]),是指以寒热定时而发,寒多热少,头痛,肢体疼痛,口不渴或喜热饮,胸胁痞闷,欲吐不吐,精神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疟疾[2]。因阳虚阴盛,多感阴湿所致[1]。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疟多寒者,名曰牝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叙论》:“病者寒多,不热,但惨戚振栗,病以时作,此以阳虚阴盛,多感阴湿,阳不能制阴,名曰牝疟。”
但寒不热的称“牝疟”[3]。
51 病因病机寒疟因素体脾不化湿,湿浊内盛,疟邪侵入,又正值暑湿之季,兼感暑湿邪,暑湿夹杂,诱疟而发[3]。
52 症状寒疟发作时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4][3][5]。
53 证候分析素体阳虚,疟邪入侵,寒湿内盛:素体阳虚而复感疟邪,或兼感寒湿,寒湿内盛,郁遏中阳,阳气不能外达肌表,故致热少寒多,或但寒不热。寒邪挟湿,阻遏阳气,故见头痛身楚、口不渴、胸胁满闷、神倦乏力。寒湿内困,脾胃失于健运,气机不畅,故致胸闷脘痞。苔白腻。脉弦,为寒湿内阻之象。[4][3][5]
54 寒疟的治疗 541 方药治疗治疗寒疟可方用蜀漆散、柴胡桂枝干姜汤等[1]。
5411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4]。
5412 方药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备注]柴胡桂枝于姜汤(《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黄芩、栝楼根、牡蛎、炙甘草合截疟七宝饮[备注]截疟七宝饮(《杨氏家藏方》):常山、草果、厚朴、槟榔、青皮、陈皮、炙甘草加减。前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花粉、牡蛎软坚散结。汗出不畅者,当去牡蛎。但寒不热者可去黄芩苦寒之品。后方用常山、槟榔、草果、厚朴、青皮、陈皮、甘草以理气祛痰,散寒化湿。适用于痰湿偏重之寒疟,有较好的截疟作用。[4]
542 针灸治疗[3]
5421 治法温宣少阳,祛寒截疟。
5422 选穴以督脉、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大椎、至阳、足三里、脾俞、中脘、间使、气海。
5423 随证配穴脘闷纳呆、腹胀便溏者,加公孙、内关。
5424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或补法,亦可加灸。
5425 方义温补大椎、至阳等督脉穴,以温通诸经阳气,温宣少阳,而祛寒截疟。气海、中脘、足三里、脾俞以温中益气,祛寒化湿,扶正截疟;更配治疟要穴间使,可调和少阳、振奋心神。
543 饮食疗法[5]
5431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5432 推荐食材干姜、甘草、草果、厚朴花、青皮、橘皮等。
5433 推荐食疗方1.蒜头椒叶汤:取蒜头一颗,鲜辣椒叶100g。用500mL的水煮成汤,每日2~4次。
2.草姜泥:草果15g,生姜2片。草果研为细粉,生姜榨汁,共搅泥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兑温开水顿服。
3.温脾饮(《普济方》):橘皮12g,乌梅30g,人参1g,大枣100g,甘草6g,草果6g,生姜5片。上洗净,分作五服。纸裹,以盐少许煨香熟,去纸,加水500mL,煎取200mL,去渣温服,每日2次。
6 关于疟疾疟疾(malaria[2][6])为病名[7][8]。见《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黄帝内经素问》称疟、痎疟;《金匮要略方论》称疟病[8]。俗称打摆子[7]。疟疾是指感染疟原虫、瘴毒或风寒暑湿之气,以往来寒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反复发作,日久胁下有痞块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4]。多发于夏秋季节[4]。发作时,寒热往来的称“正疟”;但寒不热的称“牝疟”;但热不寒的称“瘅疟”;热多寒少的称“温疟”;发于岭南寒热不清的称“瘴疟”;久疟不愈胁下有痞块的称“疟母”[3]。
疟疾的治疗除服用辨证用药外,常可加用常山、草果、蜀漆、青蒿等,并可用针刺及穴位敷贴等[8][9]。针灸治疗间日疟,不仅能控制症状,而且能使疟原虫检查转阴。但恶性疟疾病情危重者,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的疟疾多属本病正疟范畴,有时也似温疟[3]。
详见疟疾条。
7 疟疾分类因体质强弱有别及所感病邪及流行特点、表现证候不同,疟疾大致分类如下[8][9]。
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8][9]。
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8][9]。
3按诱发因素及流行特点分类,有劳疟、虚疟、瘴疟、疫疟等[8][9]。
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8][9]。
8青叶胆简介
本文2023-10-21 11:46: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