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什么病
古代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传染病,瘟疫通常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或者是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瘟疫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
扩展资料: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
传染病特点如下:
1.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后,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2.重复感染。某种疾病在发病中,被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血吸病、丝虫病、疟疾最为常见。
参考资料:
今天,校易搜带给你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瘟疫?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和校易搜一起看看。
我不会告诉你最近的肺炎有多严重。让我们一起战斗,一起加油。今天给大家讲讲这段历史上的几次大瘟疫。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瘟疫是什么样的,古人遇到瘟疫是怎么做的!
48年,流行病在中国的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和安徽等省发生,造成14万至15万人死亡。
从77年到749年,君士坦丁堡的瘟疫使这座城市瘫痪,并蔓延到卡拉布里亚、希腊和西西里,造成20万人死亡。
1997年9月至12月,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巴勒斯坦和埃及发生瘟疫和饥荒,10万人丧生。
从1348年到1666年,一直被称为欧洲“黑死病”的黑死病夺去了2500万人的生命,是历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1958年,山西、河北发生疫情,死亡20多万人。
1520年,由于西班牙人的进入,墨西哥发生了天花,导致300多万人死亡。在接下来的50年里,墨西哥因天花损失了近2000万人。
530年,土耳其发生严重的斑疹伤寒疫情,10万人死亡。
544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斑疹伤寒疫情,杀死了围困该城的霍希姆三万皇军。
1945年,古巴发生斑疹伤寒疫情,25万人死亡。
1960年,巴西爆发天花疫情,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1575年至1577年,当时的新大陆墨西哥高原发生了一次斑疹伤寒疫情,造成约200万人死亡。
1600年,俄国发生饥荒和瘟疫,50万人死亡,另有3万人死于利沃尼亚。
从1603年到1604年,英国发生了一场瘟疫,仅在伦敦就有5万人丧生。
1611年,君士坦丁堡遭遇瘟疫,20万人丧生。
1630年,意大利文斯爆发瘟疫,向北蔓延至蒂罗尔,造成50万人死亡。
1664年,英国伦敦爆发了一场大瘟疫。为了阻止感染,烧了三天火净化空气。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疫情一直持续到1666年9月,导致10万人死亡。
167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发生淋巴腺鼠疫,40万人死亡;法国里昂6万人死于淋巴腺鼠疫。
1711年,淋巴腺鼠疫在奥地利和德国蔓延,造成50万人死亡。
760年,叙利亚发生了最严重的瘟疫,阿贝马里提有记载的死亡人数达到10万。
从1772年到1855年,鼠疫在中国31个县市流行,253万人死于鼠疫。
1792年,埃及爆发瘟疫,80万人死亡。
799年,非洲有30万人死于瘟疫流行。
1826年至1837年,欧洲发生霍乱疫情,仅1831年就有90万人死亡,数百万人因此丧命。
从1840年到1862年,世界范围内的霍乱疫情持续了20多年,数百万人死亡。
从1847年到1948年,英国伦敦有15万人死于流感;从1851年到1855年,由于肺结核的流行,一年就有5万人,总共有25万人死亡。
从1856年到1900年,鼠疫在中国86个县流行,造成73万多人死亡。
从1863年到1875年,霍乱疫情在世界范围内持续了10年。仅1866年,东欧就有30多万人死亡,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从1884年到1953年,中国和福建的57个县市有71万多人死于鼠疫。
从1887年到1919年,中国内蒙古东部有52万人死于鼠疫。
1889年至1890年,全球爆发流感,影响全球40%的人口,导致数百万人死亡。
从1892年到1899年,从1923年到1925年,第六次世界霍乱大流行夺去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1903年1月至8月,印度大范围地区发生瘟疫,60万人死亡,其中旁遮普省13万人死亡。从1904年到1905年,孟买、西北各省和旁遮普都发生过瘟疫,平均每周有18000人死亡,几周内死亡人数超过40000人,死亡人数达100万。1906年至1907年,印度瘟疫持续蔓延,造成16727万人死亡。
1908年,印度持续已久的瘟疫开始平息,1487万人因此丧生。
1910年至1913年,中国和印度发生了淋巴腺鼠疫。在疫情期间,数百万人死亡。
从1914年到1924年,俄罗斯有2000万人死于饥荒和流感。
1915年,斑疹伤寒在塞尔维亚流行,半年内15万人死亡。
1917年10月革命前后,斑疹伤寒在俄罗斯非常流行,大约有300万人死亡。
从1917年到1919年,世界流感导致印度1300万人死亡,美洲50多万人死亡,非洲和欧洲不计其数,死亡总数达2500万人。
1921年,印度霍乱疫情造成50万人死亡。在同一时期,黑死病发生,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24年,印度再次爆发霍乱,30万人死亡。
从1926年到1930年,天花在印度引发了惊人的疾病和灾难,造成50万人死亡。
1、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应该是一些急性传染病
2、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温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温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3、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4、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温疫流行之猖獗。
5、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6、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_、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7、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8、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9、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10、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11、金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2、元代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13、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14、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人类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从来没有消停过,即使到了医学如此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各种疾病发生,但人类从来也没有因为疾病停下发展的脚步,而是利用一切聪明才智阻止疾病的蔓延,消除疾病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被大规模记载在史书上的疾病是发生于东汉时期的大瘟疫,从史书上的各种记载来看,东汉大瘟疫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死亡人数最多的疾病,没有之一,东汉大瘟疫一共发生了两次,一次是在光武帝刘秀在位期间,发生了7次大瘟疫,另一次是在汉灵帝时期,发生了5次大瘟疫,之后一直延续到汉献帝时期的整个建安年间。
汉灵帝
一、汉灵帝时期的瘟疫
本文主要说的是发生于东汉晚期的大瘟疫,这场瘟疫首次记载于史书中,是在公元171年,是东汉灵帝时期,《后汉书孝灵帝纪》中记载:
(建宁四年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熹平二年)二年春正月,大疫,使使者巡行致医药。
(光和二年)二年春,大疫,使常侍、中谒者巡行致医药。
(光和五年)二月,大疫。
(中平二年)二年春正月,大疫。
汉灵帝在位仅21年,仅仅汉灵帝一朝,关于瘟疫记载的次数就有5次,分别是公元171年、173年、179年、182年、185年,而且每次记载的都是“大疫”,死了多少人没有记载,但以东汉时期的医疗条件来看,病人除了自身用免疫能力来抵抗大疫外,绝大多数人对瘟疫是束手无策的,就连医生这个职业在当时也是地位比较低的职业,在当时被称为方术。
汉灵帝时期平均四年一次大疫,基本上可以理解为持续了,这种大疫基本上可以理解为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之外,而且疾病全部发生在一年之中的春季正月到三月之间,大概率就是流感之类的病毒,要知道在当时可没有抗生素,完全靠中药及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抵抗疾病,而且以汉灵帝那种昏庸的水平,除了前三次记载了派出使者派送医药外,后两次干脆连药也不送了,让百姓听天由命,再加上当时整个国家四处都有战乱,因此而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汉献帝
发生于汉灵帝时期中平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是历史上较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领导起义的是张角三兄弟,以宗教的道义,靠着当时全国各地发生瘟疫的情况,利用传道和无偿给人治病,从而聚集了大量的农民,张角能够发动聚集几十万农民发动起义,靠的就是免费给人治病拉拢了大量的百姓,这个病自然就是上文中提到的“大疫”。
汉灵帝公元189年去世后,天下更加乱了,先是大将军何进杀了宦官蹇硕,接着何进又被宦官张让等人设计杀害,再就是袁绍、袁术等人率军冲进皇宫杀尽了所有宦官,最后军阀董卓进京控制了朝廷,由此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乱世的开端。
二、汉献帝建安年间的瘟疫
混战虽然开始了,但是瘟疫仍然没有消失,一直如影随形。东汉晚期汉献帝建安年间有三位著名的医生,分别是张仲景、华佗和董奉,这三人被人称为“建安三大神医”,其中张仲景写过一篇文章叫《伤寒论杂病论》,文章序言中就指明了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开始,十年间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百分之七十是伤寒病,可见伤寒病也是当时一种极为严重的传染病,在十年间让整个东汉的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这是多么恐怖的数字。
黄巾起义
建安三大神医中只有张仲景是专著于研究传染病,华佗精于外科,董承医术不详,张仲景在世期间正是传染病大爆发的时期,除了建安前十年之外,其实瘟疫贯穿于整个建安年间,比如《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发生于赤壁之战时的瘟疫: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赤壁之战发生地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赤壁市,曹操在赤壁之战中除了战争造成伤亡外,也能看出因为瘟疫而死了大量的士卒和官吏,这也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的其中一个原因。另外从《三国志蒋济传》中也能印证曹操的军队当时感染了大规模的传染病: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张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颇复疾疫。
建安十三年就是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当时孙权攻合肥,曹操从荆州派出将军张喜率领一千人救援合肥,结果连这一千人也感染了瘟疫,可见当时的瘟疫在曹军中是大规模感染,感染了相当多的士卒,让曹军战斗力直线下降。
赤壁之战
几年以后,曹操的儿子曹植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描述了当时的瘟疫,这篇文章的名字叫《说疫气》,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
翻译:建安22年(公元217年),致病的恶气流行。家家都有死人的悲痛,户户传出哭泣的哀声。有的全家病死,有的一族皆亡。有人认为这疫气,是鬼神所兴作的。而遭遇这场灾难的人,都是粗衣陋食、荜户蓬门的贫苦百姓而已!像那些华屋鼎食、貂衣厚褥的贵族之家,则很少有像这样染病的。这是由于阴阳二气失调,寒暑分布失常,因此而产生了疫气。而愚昧的人家却在门上插桃符来驱鬼,也是挺可笑的。
曹植的这篇文章说明瘟疫到了公元217年仍然很流行,就连曹植这个文学家都看出来瘟疫是因为染了传染性疾病而发生的,而不是鬼神导致的,从曹植的说法来看,这个瘟疫似乎是可以医治的,曹植归结为瘟疫产生的原因是阴阳失调、寒暑失常,按照曹植的描述,其实这场瘟疫就是现在的流行性感冒,俗称流感。
神医张仲景与华佗
流感的死亡率按现在的数据是在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六左右,并不高,但在没有抗生素的东汉时期,应该是很高的,按曹植的描述每家每户都有因为瘟疫而死去的人,甚至有的一个家族全部死亡,但这种瘟疫多发生在穷苦百姓的家里,像家庭富裕的贵族之家就很少得这种病,所以你看赤壁之战虽然曹操大军染了瘟疫,但是主要的将领和高官一个也没有死,道理很简单,贵族之家和将领高官有更好的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
三、东汉时期的大瘟疫到底死了多少,死了哪些名人
东汉在公元157年曾经进行过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是5600多万人,离瘟疫开始发生的公元171年,不过14年时间,人口变化应该不会太大,就算公元171年有5600多万人口,到公元220年前后,整个国家全部人口加起来不到800万人,人口减少了七分之六,损失人口合计4800万,这是相当惊人的数字。
从公元171年到公元220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死了4800万人,包括战争、自然灾害、瘟疫以及其他各种正常死亡及非正常死亡的人口,但是相对来说,瘟疫死亡人数最多,其次是战争,再次是自然灾害,最后才是正常死亡,比较来看,瘟疫至少死亡了七分之五的人口,也就是3400万人左右,当然了这里说的瘟疫应该就是流感或者各种传染病。
当时因为瘟疫去世的名人有建安七子中的四个人:徐干、陈琳、应玚、刘桢,这四个人都在公元217年的大瘟疫中去世中的,死于同一年的还有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也是死于217年,司马朗是在军营为士兵治病因而染病去世,这是明确记载死于瘟疫的。
张仲景与医学著作伤寒论
另外没有明确记载死于瘟疫,而是死于病逝的人则太多了,而且不乏年轻力壮之人,比如曹冲死于公元208年,年仅13岁;郭嘉死于公元207年,时年38年;周瑜死于公元210年,时年36年;鲁肃死于公元217年,时年45年;吕蒙死于公元220年,时年41岁;法正死于公元220年,时年45岁。
当然了,这些人没有明确记载是死于瘟疫的,只是说去世,有可能是瘟疫,有可能不是,不能确定,但里面肯定有人去世和瘟疫有关。
其实瘟疫并不可怕,在一千八百年前的东汉时期,张仲景已经研究并治愈了大量的瘟疫,并为后世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医学著作,让后世的医生对于伤寒病这样的传染病有了诸多的了解,但是人类与疾病的战争永远都没有结束,并且人类一定会战胜疾病。
在古代,瘟疫发生时,朝廷又是怎样带领民众抗疫的呢?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里受政治体制、医疗水平和战乱的影响,朝廷并没有专业的公共医疗监控系统。也就是现在每个国家都有的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往往发生重大瘟疫时朝廷一般会派些医官下去救治,采取迁移人口,隔绝疫区等行政手段。这其实只是亡羊补牢之举。
到了唐朝,政府终于意识到“疫”重在防。设置了医生巡疗体系,也就是专业的医官,叫医博士或者医学博士,领导一些医学生组成医学团队,到全国各地巡视。防治疫病也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内容。到宋代的时候,官方在全国各地又设置了官药局,还有安济坊、养济院等医疗慈善机构。并且在唐宋两朝都比较注重对各类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并张榜公布对各种疾病需要的药物名称、剂量和用法。这些措施有效预防了疫病的发生。
特别在宋朝时,统治者已认识到瘟疫一旦爆发不仅导致大量人口死亡,甚至动摇国本,危及到王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设置了惠及广大百姓的“惠民药房”,并于宋熙宁九年(1076)创办官办药局——买药所。也就是负责制作和出售中成药专业机构。这种药局在全国各地都有设置,每到疫情高发季节或逢旱涝荒灾之年,政府就会派医官送医送药,为百姓诊治。
到元朝和明朝时代惠民药房依然存在的。如《明史职官志》记载“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设医官,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但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明王朝统治的日腐败,惠民药局也渐渐没落。到清朝更没有重新启用这一很好的医疗机构,在清宣统二年(1910)东北鼠疫发生时,政府只是临时设立了医官局,但已没有行政效力可言,这是由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造成的。
其实中国古代抗疫最核心的力量来自老百姓和中医的力量。中医在传染病的防治中有很大的贡献,如宋朝时中医就研究出以人痘预防天花的方法。明朝医生就发现水的卫生很重要,就提出:山里清泉可直接饮用,但靠近人多居住的地方就需烧开喝。北宋时“医王”庞安时就曾经历过水源的污染导致开的药影响了治病效果的事件。
据说有一年大旱,湖北浠水县瘟疫流行,可庞安时发现开的药在别处可治病,在这里却不行。他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村民们吃得水太脏了,他和徒弟又为村民找到干净的水源后,再施药救治,果然药到病除。清代名医吴宣嵩所著的《鼠疫治法》提出环境卫生的重要“庭堂房屋,洒光明,厨房沟渠,整理清洁,房屋窗户,通风透气,凡黑湿处切勿居住”。
古代历代中医都很注重传染病的防治与研究。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疫病的记载,汉代张仲景就写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传染病专著《伤寒杂病论》。
三国时方士葛洪写的《肘后方》中,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的症状及诊治方法。如天花、恙虫病等。并立“治漳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劈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㢓散等治疗预防瘟疫的方剂。
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应该是一些急性传染病
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说明当时对温疫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认为温疫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原因之一是由于时令之气的不正常,是由“非时之气”造成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临床表现相似、发病与气候有关等特点,并认为只要“正气存内”,就能“避其毒气”。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的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文中的“伤寒”,除了指外感热病外,还包括了当时的烈性传染病,可见当时温疫流行之猖獗。
曹植《说疫气》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荆室蓬户之人耳!若夫殿处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门,若是者鲜焉。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而愚民悬符厌之,亦可笑也。”描绘了当疫病流行的惨状,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而是“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所致。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也记载:“……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是当时凄凉情景的真实写照。据史料记载,从汉桓帝刘志,至汉献帝刘协的七十余年中,记载有疫病流行17次。疫情连年,民不聊生,即使是士大夫们也未能幸免。如文学史上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也一时俱逝。其惨状可见一斑。
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对温疫也有论述,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
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疫疠病诸候》认为疫疠病“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有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并认为岭南地区的青草瘴、黄芒瘴等瘴气也属疫疠病范围。并进一步指出:“此病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延及外人,故须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
唐朝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九•伤寒》立“辟温”一章,记载治疗温疫的方剂。
出于唐朝王冰以后的《素问》遗篇,认为温疫与五运六气变化异常有一定的关系,故有金疫、木疫、水疫、火疫、土疫“五疫”及“五疠”之称。说明古人已经意识到温疫的致病原因不同于一般的六*外邪,而是一种疫毒之气。
金代医家张从正《儒门事亲•卷一•立诸时气解利禁忌式三》:指出“又如正二三月,人气在上,瘟疫大作,必先头痛或骨节疼,与伤寒、时气、冒暑、风湿及中酒之人其状皆相类。慎勿便用巴豆大毒之药治之。……夫瘟疫在表不可下,况巴豆之丸乎。”对瘟疫的临床表现、治疗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元代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一•温疫五》:“瘟疫众一般病者是,又谓天行时疫。治有三法:宜补,宜散,宜降。”总结了温疫的治疗方法。
明朝医家吴又可目睹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温疫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探讨。其所著的《温疫论》是我国论述温疫的专著,对温疫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指出温疫的致病因子是“异气”,又称“疫气”、“疠气”“戾气”等,是对温疫病因的创见。
吴氏认为戾气是物质性的,可采用药物制服。虽然戾气“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复无臭,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又进一步指出“物之可以制气者药物也。”
戾气是通过口鼻侵犯体内的。认为“邪从口鼻而入”,又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指出“其感之深者,中而即发,感之浅者,而不胜正,未能顿发”;“其年气来之厉,不论强弱,正气稍衰者,触之即病”;“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
戾气引起的疫病,有大流行性与散发性的不同表现。而戾气致病又有地区性与时间性的不同情况。此外,由于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也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认为“……为病种种,是知气之不一也”。并且还指出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引起的。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还创制了不少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疫方剂。《温疫论》是我国医学文献中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一部划时代著作,至今仍可用来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清朝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其在吴又可《温疫论》的基础上,认为疫疹的病因是疠气,指出“一人得病,传染一家,轻者十生八九,重者十存一二,合境之内,大率如斯。”并根据暑热疫的病证特点,创立“清瘟败毒饮”一方,以重用石膏为主,为温疫病的辨证论治开拓了新的境地。
综上所述,中医药学在与温疫长期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与临床治疗方法。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的作用。
古代的瘟疫在现代是指什么病
本文2023-10-21 11:48: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