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是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3收藏

“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是什么意思?,第1张

意思是“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后,明堂四门就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就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

这句话出自《晋书·虞喜传》。全文如下:

虞喜,字仲宁,会稽余姚人。喜少立操行,博学好古。诸葛恢临郡,屈为功曹。察孝廉,州举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镇江左,上疏荐喜。怀帝即位,公车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贺循为司空,先达贵显,每诣喜,信宿忘归,自云不能测也。

太宁中,与临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复下诏曰:“夫兴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丧乱以来儒雅陵夷每览子衿之诗未尝不慨然。临海任旭、会稽虞喜并洁静其操,岁寒不移,研精坟典,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前虽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辞疾不赴。咸和末,诏公卿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华恒举喜为贤良。会国有军事,不行。咸康初,内史何充上疏曰:“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方今圣德钦明,思恢遐烈,旌舆整驾,俟贤而动。伏见前贤良虞喜天挺贞素,高尚邈世,束脩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综广深,博闻强识,钻坚研微有弗及之勤,处静味道无风尘之志,高枕柴门,怡然自足。宜使蒲轮纡衡,以旌殊操,一则翼赞大化,二则敦励薄俗。”疏奏,诏曰:“寻阳翟汤、会稽虞喜并守道清贞,不营世务,耽学高尚,操拟古人。往虽征命而不降屈,岂素丝难染而搜引礼简乎!政道须贤,宜纳诸廊庙,其并以散骑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称十月殷祭,京兆府君当迁祧室,征西、豫章、颍川三府君初毁主,内外博议不能决。时喜在会稽,朝廷遣就喜谘访焉。其见重如此。 

喜专心经传,兼览谶纬,乃著《安天论》以难浑、盖,又释《毛诗略》,注《孝经》,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数十万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无子。

译文如下:

虞喜字仲宁,是会稽余姚人。虞喜年少时就很有操行,博览群书,喜欢古籍。诸葛恢治理会稽郡时,虞喜屈身为功曹。他被举荐为孝廉,州里举荐他为秀才,司徒来征召,虞喜全都不去。晋元帝开始统治江东时,有人上疏推荐虞喜。晋怀帝即位后,派公车征召并授虞喜为博士,虞喜不赴任。虞喜的同乡人贺循为司空,是显贵的老前辈,每次到虞喜家里,接连停宿一两天忘记回家,说虞喜高深莫测。 

太宁年问,虞喜和临海郡人任旭都被征召为博士,都未去赴任。皇帝又下诏书说:“振兴教化致力国政,最好是尊崇道德教化,阐明谦抑质朴的道理。自丧乱以来,儒家学说衰落,每当我读到《子衿》这首诗,未尝不感慨万分。临海人任旭、会稽人虞喜操守高洁,在险恶的岁月里也不改变,精研古代经典,处在今天却能履行古人的道德,他们的志向操守足以激励世俗,广博的学识足以阐明道理,前些日子虽然不来应命,要再用博士之位去征召他们。”虞喜以生病为由推辞不赴任。咸和末年,皇帝韶令公卿举荐贤良方正敢于直言的人士,太常华恒举荐虞喜为贤良。适逢国家有战事,没有落实。咸康初年,内史何充上疏说:“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以后,明堂四门就都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现在圣德钦明,想要光大万世的功业,应整肃好招贤用的车马,一旦有贤人马上就去招纳。听说前贤良虞喜天资卓越,贞纯朴实,高尚而在世人之上,约束自己的行为,树立德行,直到年老也不厌倦,加上治学深广,博闻强记,钻研艰深玄妙的学问,他的勤奋没有人比得上,身在安静的地方体察道理,没有仕宦的心意,在柴门内高枕安卧,怡然自得。最好是用蒲轮车去征召,用以表彰优异的操守,一方面可以发扬广远的教化,另一方面可以改变鄙薄的风俗。”疏奏上去,皇帝下诏说:“寻阳人翟汤、会稽人虞喜都恪守常道,清白坚贞,不营谋世务,专心读书,节操高尚可以和古人相媲美。从前虽然有征召他的诏令,但是他们不降身屈节,这难道是白丝布难染而求才的礼数怠慢吗!施政方略的实施需要贤才,应该把他们招纳到朝廷里来,这二人都用散骑常侍的职位来征召。”虞喜又不应命。

永和初年,有关官员上奏说十月大祭,京兆府君应当迁居祖庙,征西、豫章、颖川三府君刚缺社主,内外广泛商议也无法决断。当时虞喜在会稽,朝廷派人前往虞喜那里去询问。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虞喜专心钻研经传,同时也研读谶书纬书,撰写《安天论》来诘难浑天和盖天这两种天体学说,又解释《毛诗略》,注释《孝经》,著《志林》三十篇。注述共有数十万字,流行于世。

穆字在谥号属于褒义。

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大致分为三类:

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

属于批评的有:炀、历、灵等;

属于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

古代亚洲帝王及其后妃、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内务府根据其生前事迹与品德,而给予他一个中肯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使用谥号。

根据对西周青铜铭文的研究,约周穆王时期,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谥的做法已比较普遍。

扩展资料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制度。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㣎”字的字海释义    

同终字。    

拼音zhong1

①末了,完了,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②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③人死:临~。送~。

④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⑤姓。

春秋时期的君主之间想称,不会被称在世时的别国君主什么,如齐公宫和秦木公。这种头衔是失落的君主的名字。对于仍然存在的君主来说,他们都与这个国家的名字相称。例如,秦国的君主称为秦王,楚国的君主称为楚王。 

 至于我们现在,我们是如此放松随意地称呼春秋时期的君主,齐君功,秦木公和楚昭王的名字都有不同的词,如桓,穆,赵,襄,哀等。因为这些话都是国王的痕迹。 

中国的古代中国和中国的朝贡体系,如日本,朝鲜,越南等,在他们死后将对国王,王子和继承人具有社会地位,将其融为一体。对于人们的风格和道德素养,生活故事给出了一个包含奖项的绰号,即印章的字样。获得一个好的纪念碑是对一代国王和部长的成就及其最大荣耀的最大肯定。 

通常分为四类,即上,中,下和私。船长是赞美和赞美的绰号。例如,岳飞的“武牧”,周文王的“文”和周武的“吴”都是对他们的称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同情的。不,这意味着你在这个人的生活中没有伟大的成就和没有坏的行为。或者你的生活是富有同情心的。如果昵称是“愍”,则意味着“在国内令人担忧”,这意味着在国内很难。

关羽的谥号是“壮缪”,有何引发如此大的争议

谥号制度据说始于周,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死后,世人给予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盖棺定论。有的一两个字,个别的人会多达二十几个字。

不管多少个字,作用其实是一样的,就是用最言简意赅的字总结概括一个人的生平,或褒、或贬,比如文、武、明、睿这些都是褒义,灵、厉、炀则属于恶评了,还有一种是平谥,即公正客观,不过誉也不刻意诋毁。

“壮缪”是关羽的谥号,但这个谥号并非关羽死后即给予的,而是在建兴七年(229)。这时,距关羽建安二十四年(219)被杀,已经过去了十年之久。

时至今日,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快有两千年,但关羽谥号究竟是美谥还是恶谥仍然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主张系美谥的学者认为:古代“缪”“穆”相通,《荀子-王制》:“分未定也,则有昭缪。”杨倞注:“缪读为穆。父昭子穆。”《礼记-大传》:“序以昭缪,别之以礼义,人道竭矣。”郑玄注:“缪读为穆。”

明人程敏政以为:……缪、穆古通用,若秦穆、鲁穆在《孟子》,汉穆生、晋穆彤在史皆为缪。宋岳飞谥武穆,意与此同。今乃以为恶谥,如谥法武功不成曰缪,蔡邕《独断》:名实过爽曰缪,岂理也哉!若果为恶谥,则史不应云追谥之典,时论以为荣矣。

同为明人的郭良翰在《明谥纪汇编》中却把“缪”列在“不常用字”之中,置于“愍”、“戾”之间,如此则似应视“缪”为恶谥。

清人梁章钜赞成此说,也认为“壮缪并非美谥”,并表示“不知当时何以取此”。当代学者金性尧也认为“穆是美谥,而缪非美谥”,并指出“古籍中的缪字也通穆,谥法则不可通”(《三国谈心录·关羽之谥》),只是金先生没有说明,为什么“古籍中的缪字也通穆,谥法则不可通”。

为什么古籍中“缪”、“穆”二字可以通用,而在谥法中则不可以呢原来,“缪”“穆”各有各的含意,并不是随意相通和互相代替的。也就是说,如果它们可以互用,就没有必要一同保留至今了。《谥法解》称——“名与实爽曰缪”,“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可见,缪与穆在谥法中的意思完全不同,因此出现在谥号中时,是不能互用的。

《三国志》中,魏臣陈泰、赵俨、王昶、徐邈死后均谥为“穆侯”,而不是“缪侯”,很是说明问题;而且,而“缪”字为谥,仅见于关羽的“壮缪侯”。

在谥法中,真正相通的是“壮”与“庄”二字,《谥法》没有“壮”字却有“庄”字,因为从前“壮”、“庄”通,关羽的“壮缪”,其实是“庄缪”。《谥法解》称:“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名与实爽”,也就是说名实不尽相符,而名实不尽相符并不是关羽自己的问题,只是表明其所得声望与实际情况有一些出入而已。

阿斗追谥关羽为“壮缪”,应该是公允的。符合关羽“兵甲亟作”为国壮烈捐躯的史实。

拼音    mù                    部首    禾                笔画数    16    

“穆"字的词语组词

肃穆    静穆    穆桂英    穆然    秦穆公    穆斯林    穆彰阿    穆羽    七穆    于穆    佋穆

允穆    冲穆    化穆    协穆    友穆    古穆    周穆    和穆    喀土穆

穆的笔顺详解

穆字笔画写法

”穆"的解释

1, 穆    拼音:[mù]

(1)温和;穆清(a.清平;b.指上天)。穆如清风。

(2)恭敬:严肃

(3)古同“默”,沉默。

(4)古代宗庙次序,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

(5)姓。

”穆“字的成语组词

文昭武穆    昭穆伦序    物穆无穷    穆如清风    落落穆穆

穆 mù 繁体字为

温和;穆清(a.清平;b.指上天)。穆如清风。 

恭敬:严肃:肃穆。静穆。 

古同“默”,沉默。 

古代宗庙次序,父居右为“昭”,子居左为“穆”。 

穆的形近字有穋、穇,其组成的词语分别为:

1、穋 

拼音:lù,组词: 穋谷,字从禾从翏。“翏”意为“合并”。“禾”与“翏”联合起来表示“一种黏性的谷物”。本义:糯稻。 后种先熟的谷类。

2、穇 

多音字,拼音: (cǎn、shān、ēn)。组词:穇子,一种一年生禾草,种子可磨成一种多少带苦味的粉末,可作为食品。

扩展资料:

穆(mù)的基本字义有:

1、温和;~清(a.清平;b.指上天)。穆如清风。

2、 恭敬:严肃:肃~。静~。如:于是吴王穆然。——《论衡·非有先生论》

3、 古同“默”,沉默。如:于是吴王穆然,俛而深惟。—— 东方朔《非有先生论》

4、 古代宗庙次序。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一世为昭,二世为穆;三世为昭,四世为穆;五世为昭,六世为穆;单数世为昭,双数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5、 姓。穆姓在宋朝人编的《百家姓》中排 98位,在当今人口统计中排第230位。

参考资料:

_穆

“臣闻二八举而四门穆,十乱用而天下安,徽猷克阐,有自来矣”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听说举荐有才干的人士后,明堂四门就能肃穆,任用具有治国才能的大臣,天下就会太平,美善之道就能够彰明,这是有来历的。”这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