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冯驩,战国时孟尝君门下食客。一作冯煖。初,待遇甚低,弹剑而歌,要求改善地位。曾为孟尝君到封邑薛地收取债息,得息钱十万,将不能还息钱的贫者债券烧掉,替孟尝君收揽民心。孟尝君被谗去相,他又游说秦王和齐王,使齐王复其相位。
冯唐,西汉臣。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文帝时,为郎中署长,年已老。曾在文帝前为云中守魏尚辩解,指出“赏轻罚重”之失。文帝乃复以魏尚为云中守,并任他为车骑都尉。景帝时,任楚相。
冯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前101年随汉解忧公主和亲到乌孙国。后嫁给乌孙右大将。她在协助公主加强汉朝同西域诸国友好关系方面作出很大贡献,深得西域各国的敬服,尊称她为“冯夫人”。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原籍上党(在今山西潞城东北)人,后迁至杜陵(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汉宣帝时,任卫侯,出使大宛。是时莎车杀汉使者,他率兵击破莎车,稳定了西陲。后任左将军,封关内侯。
冯异(-34),东汉将领。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新莽时,任郡掾。后归刘秀,在河北参与消灭王郎割据势力,并镇压铁胫等农民军。刘秀即位后,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退避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因功被封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在崤底战败赤眉起义军。后率军进攻隗嚣子隗纯,病死于军中。谥节侯。
冯衍,东汉辞赋家。东汉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敬通。初从刘玄起兵,玄死,从光武帝,为曲阳令,迁司隶从事。因交通外戚免官,潦倒而死。能辞赋,以《显志赋》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冯曲阳集》。
冯绲(-168),东汉将领。字皇卿。巴郡宕渠(四川渠县东南)人。顺帝时,任御史中丞,督徐、扬二州,镇压徐凤、马勉、张婴等起义军。公元162年为车骑将军,当“长沙蛮”、“零陵蛮”和“武陵蛮”先后起义,合兵数万捕杀官吏时,他率兵十余万前往镇压,冬抵长沙,进击“武陵蛮,”斩杀四千余人,迫降十余万。
冯跋(-430),十六国时期北燕建立者。长乐信都(今河北冀县)人,迁居和龙(今辽宁朝阳),字文起。受鲜卑风俗影响,小字乞直伐。曾任后燕中卫将军。后燕主慕容熙暴虐,民心怨恨,他乘机杀熙,推高云为主,据有辽东西一带。后高云为部下杀害,他平定事变,称天王,建立北燕政权。北魏屡袭之。病死,弟弘立。
冯太后(442-490),北魏文成帝后。信都(今河北冀县)人。文成帝死,捕杀意图反叛的丞相乙浑,并临朝听政。继之,毒杀献文帝,以太皇太后再次临朝执政,前后计执政凡二十五年。死谥文明太皇太后。孝文帝前期改革多由其主持。班禄制、三长制、均田令、租庸调等多出其手或核定,对稳定北魏王朝统治起到巨大作用。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人。后唐、后晋时,历任宰相;契丹灭后晋,又附契丹为太傅;后汉时,任太师;后周时,又任太师、中书令。曾作《长乐老自叙》。后世因其历仕五姓,每加非议。后唐长兴三年,在他倡议下,由田敏等人在国子监内校定九经文字,雕版印刷,至后周完成,后世称五代监本。官府大规模刻书自此始。
冯延巳(903-960),五代词人。又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中主李璟时,官至同平章事。冯延巳学问渊博,善辩说,工书法,能诗歌,尤喜为词。宋陈世修《阳春集》辑录一百二十首,今人夏承焘有《冯正中年谱》。
冯京(1021-1094),北宋臣。字当世,鄂州咸宁(今属湖北)人。仁宗时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神宗时进参知政事,屡与王安石争议新法。出知毫州、成都府等地,后复被召入朝。哲宗时以太子少师致仕。
冯子振(约1257-约1314),元散曲家。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字海粟,号“怪怪道人”。曾任丞事郎、集贤待制。所作散曲,多为个人闲适生活。善行草书。
冯国用(1323-1358),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喜读书,通兵法,与弟冯胜结寨自保。继投朱元璋,劝其先拔集庆(今江苏南京),然后四出征伐。为元璋幕府,命典亲兵。后随军南下,攻取镇江、丹阳、宁国等地,从征金华、绍兴,升至亲军都指挥使。死于军中,追封郢国公。
冯惟敏(1511-约1580),明散曲家。字汝行,号海浮,山东临朐人。嘉靖举人,官保定府通判。与兄惟健、弟惟讷都以诗文著称,散曲尤有名。为《三界一览》、《财神诉冤》讽刺贪官酷吏,颇为辛辣。诗文内容多同情民间疾苦,语言通俗,气势壮阔,风格清爽。有《海浮山堂词稿》、《击节余音》等。
冯梦龙(1574-1646),明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长洲(江苏吴县)人。贡生。官寿宁知县、丹徒训导。曾参加抗清。南明亡,殉难于籍。重视戏曲、小说和通俗文学。著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另有时调集《桂枝儿》、散曲《太霞新奏》、笔记《古今谈概》、改写小说《平妖传》及《墨憨斋定本传奇》等。
冯锡范,郑成功部将。明末清初福建泉州人。郑经继延平郡王位时,任侍卫,参预掌管台湾诸事。康熙十三年(1674)乘耿精忠起兵反清之机,随郑经渡海入闽,攻取漳、泉等地。郑经死,以计罢除陈永华兵权,拥立郑克塽为延平郡王,独揽朝政。二十二年,清军攻台湾,挟郑克塽降清,领伯爵。
冯铨(1595-1672),清臣。顺天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字振鹭。神宗万历间进士。天启中,官至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与魏忠贤互相勾结,参与杀害杨涟、熊廷弼等。充任“三朝要典”总裁官思宗崇祯时,以阉党被废黜。清军入关后,复被征用。累官弘文院大学士等职。
冯班(1602-1671),清诗人。江苏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老人。明诸生,入清后佯狂避世。擅书法,四体皆精,尤工小楷。论诗不取江西派,亦力攻严羽,但仍以“诗教”为立论的依据。尝与兄舒评点《才调集》。著有《严氏纠缪》、《钝吟杂录》、《钝吟诗文稿》、《冯氏小集》等。
冯双礼,明末农民军张献忠部将。献忠死,与诸将联明抗清。1652年从李定国出兵克桂林、衡州(湖南衡阳),进至长沙。旋奉孙可望命撤兵。1657年孙可望谋叛,进兵云南,他留守贵州,与李定国平定叛乱。次年扼守盘江东岸贵阳附近鸡公背,为清军所败,退入云南。李定国西撤,令他守昆明。后为清兵擒杀。
冯云山(约1815-1852),太平天国领袖。又名乙龙,广东花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入拜上帝教,与洪秀全赴广西宣传该教,谋划起义。二十九年与洪秀全、杨秀清等结成异姓兄弟,形成领导核心。参与金田起义,任后军主将和前导副军师,封南王。创天历,协助洪秀全订立《太平军目》、《太平官制》和《太平礼制》。咸丰二年(1852)在全州中炮受伤而死。
冯桂芬(1809-1874),清思想家。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初在苏州办团练,后入李鸿章幕府。重经世致用之学,主张采西学,制洋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其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有《显志堂集》、《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等。
冯子材(1818-1903),清将领。字南干,号萃亭。钦州(今属广西)人。行伍出身。早年曾参加广东天地会起义。1851年投降清军后,参与镇压太平天国革命。1862年任广西提督。1875年调任贵州提督。1881年回任广西。次年因年老退职。1884年法军侵犯滇桂边境,积极参加抗法战争。经两广总督张之洞推荐,次年2月又重新被起用,任广西关外军务帮办,于3月29日收复凉山,取得了镇南关(今友谊关)、凉山大捷,扭转了战局。在中法战争中,对清政府的屈辱求和表示不满。中法战争后,曾任云南、贵州提督。1902年因病离职,次年病故。
冯如(1883-1912),我国第一个飞行家和飞机设计师。号鼎三,广东恩平人。初赴美旧金山当华工。工余钻研西方先进工艺技术,并学习设计制造飞机。宣统二年(1910)制成当时世界上性能较好的飞机并参加国际飞行比赛,获第一名。拒绝美国重金聘任,于次年带自制飞机回国。1912年在广州举行飞行表演时失事身亡。追授为陆军少将,葬于黄花岗。
1、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今湖南省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宰相,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养,累官丞相长史兼抚军将军。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去世,蒋琬继其执政,拜尚书令,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延熙元年(238年),受命开府,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曾制定由水路进攻曹魏的计划,但未被采纳。
2、蒋歆,字子文。三国时广陵(今扬州)人,汉末为秣陵尉,追逐强盗至钟山(即紫金山)脚下,战死后葬在钟山脚下,民间传说,成为阴间十殿阎罗的第一殿秦广王,南朝齐永明中封以帝号,南唐追谥庄武帝,有庙碑。
孙吴初年,有人看见蒋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马,手执白羽扇,侍从左 右跟随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样,于是吴大帝孙权为蒋子文立庙堂,封为蒋侯,并将钟山(即紫金山)改名蒋山。
379年,前秦在西部战线攻下襄阳,其东部大将彭超、俱难帅兵六万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高邮西北之三阿,前秦毛当、毛盛率两万人马攻堂邑,东晋兵惊溃。谢玄亲率三万北府兵救援三阿田洛部,进至西侧一水塘时与前秦部将都颜遭遇,晋将何谦斩杀都颜。晋军顺势推进到三阿,大败彭超,此后晋军又三战三捷,稳定了东部防线。
东晋史学家干宝《搜神记》云,晋军五战五胜,皆因蒋歆乘白马暗中显灵相助。《资治通鉴》、《太平寰宇记》等书也予以收录 。后人遂将蒋歆显灵的水塘命名为白马塘(在今金湖县津南镇),塘边建白马祠。后来,扬州建白马庙,高邮建白马庙,以祀蒋歆。
3、蒋士铨(1725年12月1日—1784年4月3日),字心馀、苕生,蕖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晚号定甫。清代戏曲家,文学家。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祖籍湖州长兴(今浙江长兴)。
乾隆二十二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乾隆二十九年辞官后主持蕺山、崇文、安定三书院讲席。
精通戏曲,工诗古文,少与汪轫、杨垕、赵由仪并称"江西四才子"。诗与袁枚、赵翼合称江右三大家。横出锐入,苍苍莽莽,不主故常,盖受黄山谷影响,讲究骨力。又工古文辞,雅正有法。其词笔墨恣肆,自是奇才。戏曲亦为清代大家。士铨所著《忠雅堂诗集》存诗二千五百六十九首,存于稿本的未刊诗达数千首,其戏曲创作存《红雪楼九种曲》等四十九种。
4、蒋廷锡(1669年—1732年),字酉君、杨孙,号南沙、西谷,又号青桐居士。清朝前期政治人物、画家。汉族,江苏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进士,雍正年间曾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是清朝重要的宫廷画家之一。雍正六年(1728年)拜文华殿大学士,仍兼理户部事。次年加太子太傅。雍正十年(1732年)卒于任内。谥文肃。
5、蒋伊(1631—1687)字渭公,号莘田,江苏常熟人,清代书画家、诗人,性孝友,负才略,工诗文,善绘事,康熙十二年进士及第,有《莘田诗文集》传世。 伊字谓公,常熟人。康熙癸丑进士。
由翰林院庶吉士改陕西道监察御史,官至河南提学副使。是编乃其初登第後恭进御览之书也。前有进书奏疏,其书分门编次,共六十四类,每类之中又自分法、戒二类。所采上起唐、虞,下迄明季。其曰《万世玉衡》者,盖取司马迁《天官书》之说,以玉衡为北斗杓也。
—蒋琬
—蒋子文
—蒋士铨
—蒋廷锡
—蒋伊
1、蒋诩
蒋诩(前69—前17),字元卿,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东汉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不满王莽的专权而辞官隐退故里,闭门不出。时人谚曰:“楚国二龚,不如杜陵蒋翁。” 在家门前开辟三条小路,唯与高逸之士求仲、羊仲往来。后来用“三径”意指隐士的家园。
2、蒋琬
蒋琬是三国时蜀汉著名大将军。初随刘备入蜀,后为诸葛亮所重,任丞相长史。诸葛亮攻魏时,他主持兵源粮饷的供应。诸葛亮称他为"社稷之器",诸葛亮死后,他曾代诸葛亮执政,任大将军、录尚书事等职。
3、蒋廷锡
蒋廷锡是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工诗善画,尤精花卉,多用逸笔写生,点缀坡石,无不超绝。曾奉雍正皇帝命核定"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
4、 蒋植
蒋植是戏曲作家、文学家,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16种。诗文负盛名,与袁枚、袁翼并称"江右三大家"。
5、蒋介石
蒋介石讳中正。早年入保定军校学习,后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追随沪军都督陈英士。回国后,任陆军军官学校校长,该校俗称“黄埔军校”,同时兼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49年冬,因与共党之战形势逆转,退守台湾。1975年4月5日病逝于台北士林官邸,享年89岁。
-蒋介石
-蒋琬
[中国名人] 2007/12/09 20:07 (前140—前117)
西汉名将,军事家。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善骑射。元朔六年(前123),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票姚校尉 ,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以800人歼2000余人 ,受封冠军侯。元狩二年(前121)任骠骑将军。于春、夏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地区的匈奴部,歼4万余人。同年秋,奉命迎接率众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在部分降众变乱的紧急关头,率部驰入匈奴军中,斩杀变乱者,稳定了局势,浑邪王得以率4万余众归汉。从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打通了西域道路。四年夏,与卫青各率5万骑过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进击匈奴。霍去病击败左贤王部后,乘胜追击,深入2000余里,歼7万余人。后升任大司马,与卫青同掌兵权。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敢,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元狩六年(前117)病卒。
英雄不问出身
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平阳公主府的女奴卫少儿与平阳县小吏霍仲孺的结晶,这位小吏不敢承认自己跟公主的女奴私通,于是霍去病只能以私生子的身份降世。父亲不敢承认的私生子、母亲又是个女奴,看起来霍去病是永无出头之日的,然而奇迹终于降临在他身上。
大约在霍去病刚满周岁的时候,他的姨母卫子夫进入了汉武帝的后宫,并且很快被封为夫人,仅次于皇后。霍去病的舅舅卫长君、卫青也随即晋为侍中。卫氏家族从此改变了命运——这时候恐怕没有人想到被改变命运的不仅仅是卫青和霍去病,被改变命运的还有多年来汉匈之间的攻守易形。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武功颇盛的帝王,而当时的汉王朝,边境不稳,时时遭受匈奴人的侵扰。作为游牧民族的匈奴,几乎把农耕为生的汉朝当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库房,烧杀掳掠无所不为。而面对这样的局面,长城内的国家却从秦以来就无力从根本上改变,胜利的时候极少,更多的时候只能寄希望于以和亲以及大量的“陪嫁”财物买来暂时的相对平安。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希望改变这样的形势,而他很快就在身边找到了和自己有志一同的人,他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卫青。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卫青拜车骑将军,和另三员将领各率一支军队出塞。在这一次出兵过程中,四路大军出塞三路大败,尤其离谱的是老将李广竟然被匈奴所虏,好不容易才逃归。反而是第一次出塞领兵的“骑奴”卫青,出上谷直捣龙城,斩敌七百,成为真正的“龙城飞将”。卫青的军事天才使汉武帝刮目相看,他从此屡屡出征,战果累累。
横空出世
在卫青建功立业的同时,霍去病也渐渐地长大了,在舅舅的影响下,他自幼精于骑射,虽然年少,却不屑于像其它王孙公子那样呆在长安城里放纵声色享受长辈的荫庇。他渴望杀敌立功的那一天。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漠南之战。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武帝遂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
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及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二千余人,匈奴单于的两个叔父一个毙命一个被活捉。而霍去病等人全身而返。汉武帝立即将他封为“冠军侯”,赞叹他的勇冠三军。
霍去病的首战,以这样夺目的战果,向世人宣告,汉家最耀眼的一代名将横空出世了。
战神无敌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这就是河西大战。
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少年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
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常跑大漠的“老马”还不如两年前的长安公子霍去病,居然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霍去病遂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发生的时间在秋天。
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我们永远也猜想不出此时的浑邪王心里都在想些什么。那一刻他完全有机会把霍去病扣为人质或杀之报仇,只要他这样做了,单于不但不会杀他反而要奖赏他。然而最终浑邪王放弃了,这名敢于孤身犯险不惧生死的少年的气势镇住了他。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顺利结束,而今天的我们却只能用景仰的心努力想象,那个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
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对外虏的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朝人有了身为强者的信心。
封狼居胥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主力,汉武帝发起了规模空前的“漠北大战”。
这时的霍去病,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汉军的王牌。汉武帝对霍去病的能力无比信任,在这场战争的事前策划中,原本安排了霍去病打单于,结果由于情报错误,这个对局变成了卫青的,霍去病没能遇上他最渴望的对手,而是碰上了左贤王部。
然而这场大战完全可以算是霍去病的巅峰之作。在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的过程中,霍去病率部奔袭两千多里,以一万五千的损失数量,歼敌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王爷三人,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大约是渴望碰上匈奴单于,“独孤求败”的霍去病一路追杀,来到了今蒙古肯特山一带。就在这里,霍去病暂作停顿,率大军进行了祭天地的典礼——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举行,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举行。这是一个仪式,也是一种决心。
封狼居胥之后,霍去病继续率军深入追击匈奴,一直打到翰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方才回兵。从长安出发,一直奔袭至贝尔加湖,在一个几乎完全陌生的环境里沿路大胜,这是怎样的成就!
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霍去病和他的“封狼居胥”,从此成为中国历代兵家人生的最高追求,终生奋斗的梦想。而这一年的霍去病,年仅二十二岁。
纵死犹闻侠骨香
在完成了这样不世的功勋之后,霍去病也登上了他人生的顶峰:大司马骠骑将军。然而仅仅过了两年,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就去世了。
汉武帝对霍去病的死非常悲伤。他调来铁甲军,列成阵沿长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他还下令将霍去病的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彰显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谥封景桓侯。
霍去病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汉武帝曾经为霍去病修建过一座豪华的府第,霍去病却拒绝收下,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短短的八个字,因为出自霍去病之口而言之有物、震撼人心,刻在历朝历代保家卫国将士们的心里。
霍去病少言多行,从不说空话。汉武帝曾经想亲自教他孙武兵法,他回答道:“打仗应该随机应变,而且时势变易,古代的兵法已不合适了。”
霍仲孺当初不愿做胎中霍去病的父亲,卫少儿也就从来不曾告诉过他自己的身世。当他立下不世功勋之后,他终于知道了前因后果。就在他成为骠骑将军之后,他来到了平阳(今山西临汾),向当年抛弃了自己的父亲霍仲孺下跪道:“去病早先不知道自己是大人之子,没有尽孝。”霍仲孺愧不敢应,回答说:“老臣得托将军,此天力也。”随后,霍去病为从未尽过一天父亲之责的霍仲孺置办田宅,并将后母之子霍光带到长安栽培成材。
少年将军霍去病并不是完人,他曾经射杀李敢,也曾经御下严峻。然而再严峻他仍然是军神,所有的士兵都向往成为他的部下,跟随他杀敌立功。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为他那不恋奢华保家卫国的壮志而热血沸腾。
历代评价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过誉》中评论度辽将军皇甫规的时候说:“孝武皇帝为骠骑将军霍去病治第舍,敕令视之,曰:「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去病外戚末属,一切武夫,尚能抗节洪毅;而规世家纯儒,何独负哉。”在外戚宦官专制的东汉末年,应劭这类清流之士对于外戚是相当不齿的,以致有外戚末属之语,犹自对霍去病有称誉之辞。而皇甫规是当时的名将名臣,党锢之祸中又有精彩表现,应劭尚且认为其人其行未如霍去病。
(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之“霍去病论”
天之所与,不可强而甚高者,材也;性之所受,不可习而甚明者,智也。以天下无可强之材、可习之智,则凡材、智有以大过于人者,皆天之所以私被之也。天下之事莫神于兵,天下之能莫巧于战。以其神也,故温恭信厚盛德之君子有所不能知;以其巧也,而桀恶欺谲不羁之小人常有以独办。由是观之,凡材智之高明而自得于兵之妙用者,皆天之所资也。
昔者,汉武之有事于匈奴也,其世家宿将交于塞下。而卫青起于隶,去病奋于骄童,转战万里,无向不克,声威功烈震于天下,虽古之名将无以过之。二人者之能,岂出于素习耶?亦天之所资也。是以汉武欲教去病以孙、吴之书,乃曰:“顾方略何如耳,不求学古兵法。”信哉,兵之不可以法传也。昔之人无言焉,而去病发之。此足知其为晓兵矣。
夫以兵可以无法,而人可以无学也。盖兵未尝不出于法,而法未尝能尽于兵。以其必出于法,故人不可以不学。然法之所得而传者,其粗也。以其不尽于兵,故人不可以专守。盖法之无得而传者,其妙也。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是以古之善为兵者,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顺求之于古,而逆施之于今;仰取之于人,而俯变之于己。人以之死,而我以之生;人以之败,而我以之胜。视之若拙,而卒为工;察之若愚,而适为智。运奇合变,既胜而不以语人,则人亦莫知其所以然者。此去病之不求深学,而自顾方略之如何也。夫“归师勿追”,曹公所以败张绣也,皇甫嵩犯之而破王国。“穷寇勿迫”,赵充国所以缓先零也,唐太宗犯之而降薛仁杲。“百里而争利者蹶上将”,孙膑所以杀庞涓也,赵奢犯之而破秦军,贾诩犯之而破叛羌。“强而避之”,周亚夫所以不击吴军之锐也,光武犯之而破寻、邑,石勒犯之而败箕澹。“兵少而势分者败”,黥布所以覆楚军也,曹公用之,拒袁绍而斩颜良。“临敌而易将者危”,骑劫所以丧燕师也,秦君用之,将白起而破赵括。薛公策黥布以三计,知其必弃上、中而用其下。贾诩策张绣以精兵追退军而败,以败军击胜卒而胜。宋武先料谯纵我之出其不意,然后攻彼之所不意。李光弼暂出野次,忽焉而归,即降思明之二将。凡此者,皆非法之所得胶而书之所能教也。然而,善者用之,其巧如是。此果不在乎祖其绪余而专守也。赵括之能读父书详矣,而蔺相如谓徒能读之而不知合变也。故其于论兵,虽父奢无以难之,然奢不以为能,而逆知其必败赵军者,以书之无益于括。而妙之在我者,不特非书之所不能传,而亦非吾心之能逆定于未战之日也。
昔之以兵为书者,无若孙武。武之所可以教人者备矣,其所不可者,虽武亦无得而预言之,而唯人之所自求也。故其言曰:“兵家之胜,不可先传。”又曰:“奇正之变,不可胜穷。”又曰:“人皆知我所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善学武者,因诸此而自求之,乃所谓方略也。去病之不求深学者,亦在乎此而已。嗟乎!执孙、吴之遗言,以程人之空言,求合乎其所以教,而不求其所不可教,乃因谓之善者,亦已妄矣。
至于赵云、岳飞都引用过霍去病的名言辞让皇上赐予的华屋美宅,也足见名将与名将之间的相互认同感,怕比王郎同志的评语来得更珍贵更有说服力。至于唐诗宋词中卫霍、汉家大将、封狼居胥更是用老了的典故。
戚将军纪效新书序(王世贞):“余尝怪汉武帝时,下朝鲜,埽滇越,席卷瓯、闽、南三越,不旋踵而若承蜩然。其最难者匈奴耳,而大将军、骠骑将军以轻骑绝大漠,数得志焉。此岂尽出天幸,不至乏绝哉?而太史公传,自卤获封户外,略而不具载。意其人以文章高天下,怏怏奇数,不欲令武士见长耳。及读至帝欲以孙。吴兵法教骠骑,不肯受,曰:‘不至学古兵法,顾方略何如。’夫然后而知骠骑将军、大将军之微也。彼故长于技而短于法,即不尽出天幸,于后世何所见焉。”
《中国军事通史》之《西汉军事史》(作者:陈梧桐)
霍去病不是一个长于兵家理论的将领,他甚至对此不感兴趣。《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汉武帝曾经有心教他学习《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但霍去病却说:“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霍去病也不是—个爱兵如子、能与部下同甘共苦的将领。相反,他在历史上又以“不省士”即不关心士卒的饥寒饱温而闻名。他出征之时,汉武帝曾遣太官将几十车食物送至军中,但在引军归来时,“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有时士兵粮食匮乏,甚至因饥饿而不能举手,但霍去病还在“穿域蹋鞠”,踢球健身。显而易见,霍去病不是一个完美的军事家。然而他却能够做到战无不胜,军功远远超乎那些熟知兵法又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霍去病具有超乎寻常的英雄气概。司马迁说他“有气敢任”,即不避艰险,勇挑重担,英武果敢。从其作战记录可知,霍去病打仗有两大特点,一是敢于冒险,二是凶狠顽强。前者是说他敢于孤军深入,又经常是冲杀在前。例如,他为骠姚校尉时,居然仅率800骑兵而脱离大部队,追击数百里而与数倍于己的强敌(霍去病此战斩敌2028人。已是自己所率兵士的3倍弱,当时与之交战的匈奴军人数肯定要多于此数)。又如,元狩二年秋,霍去病将兵迎接欲降汉的匈奴浑邪王。匈奴军众“见汉军而多欲不降者。颇遁去”局势十分混乱。霍去病当机立断,率先“驰入”匈奴军中,“得与浑邪王相见,斩其欲亡者八干人”.控制了局势。由此可知《汉书·霍去病传》所记霍去病作战“常与壮骑先其大军”之言不虚。后者是说霍去病敢打硬仗、恶仗。如元狩二年第一次出征河西时,霍去病仅率骑兵1万人,孤军长驱直入.历经艰险,“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敌数千。回师途中又以骑兵与敌“合短兵”鏖战于皋兰山下,虽然获胜还朝,但汉军“师大率减什七”,损失过半。这场战役进行的是何等艰苦与激烈,自可想见。
其次,霍去病绝不是只有意气之勇的匹夫,而是一员既勇且谋、能够决胜千里的战将。前引霍去病“不至学古兵法”语虽不无偏颇,但从中也可约略看出他的为将之道,这即是不拘泥于习俗常规,重视战前的“方略”即谋划,同时又注意根据战场实际而随机应变。霍去病非常善于运用骑兵集团在沙漠、草原地带机动作战,他可以指挥骑兵进行短程奇袭.也可以指挥骑兵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正面进攻,可以用骑兵打运动战,也可以用骑兵打遭遇战,表现出良好的战术素养和高超的临战指挥艺术。
再次,霍去病所率领的骑兵,无论是800人的“轻勇骑”,还是l万人、5万人的大军,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士兵。如漠北之战时,“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骠骑”。他们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作战勇敢,加上优良的装备,所以霍去病的部队很可能是汉军的精锐之一,战斗力远远强于“诸宿将所将士马”。此外,在霍去病的麾下,还汇集了一些投降汉朝的匈奴族校尉,他们熟知匈奴道里,可以引导汉军长驱直入而不迷失方向,还可帮助汉军取食于敌,使他们得以轻装“绝大漠”,充分发挥其机动、灵活、快速的优势,捕捉战机,创造战机。
霍去病是汉武帝亲自培养、一手提拔起来的。他对霍去病的宠信,似乎超过了所有的大臣。这其中固然不乏裙带关系和私人感情的因素,而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因为霍去病具有一种强烈的忠君报国精神和奋发有为的气势。当汉武帝为霍去病建造起精美的住宅并嘱他前往察看之时,霍去病说出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千古名言。从某种意义上说、霍去病正是因为具有为国忘家的高尚品格,才能够屡建奇劝。
霍去病胜利根本原因
1是国力的养成与利用。自高祖至景帝,汉朝长期积储,府库充实,是武帝变和亲为征战的前提之一。 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与匈奴打了十几仗,匈奴的威胁基本得到解决,汉朝还收回了被匈奴侵占的河套地区,并在边疆地区大开官田,补修长城,屯军达10万人之众。边疆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和平昌盛景象。
2是主动进攻战略思想的确立与坚持执行。汉朝建立后,始终面对强悍匈奴的军事威胁。尽管汉初以来一直实行“和亲”政策,但无以数计的财物赠送并不能满足匈奴贵族的贪欲。文帝时,匈奴曾两次大举入侵,兵锋直逼长安,京城危急,满朝惊恐。汉武帝继位后,一改以往忍让求和的妥协政策,放弃“和亲”,采取强硬的攻势作战行动,以彻底消除匈奴侵扰。
3是战术上大兵团突袭作战的正确运用与发挥:
1)骑兵的建设与使用。武帝时期,是中国军制史上由车骑并用向以骑兵为作战主体这一重大转折得以完成的重要阶段。大规模使用骑兵集团,快速机动,长途奔袭,是汉军前期战胜匈奴的主要原因之一。汉代骑兵的发展大致可以汉武帝为界划分阶段,此前是骑兵与车兵并重,此后则由骑兵完全取代车兵,进而成为汉代军队的主力兵种
2)是突袭作战战术的运用。霍去病的作战方略可以说是对汉军战术观念的革新。他的作战可谓是迂回纵深,穿插包围,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对匈奴实行合围,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实行毁灭性打击。两次河西会战,其所部兵马放弃辎重物资,轻装速行,就地取食,趁匈奴立足未稳的机会迅速发动主力决战。一举将其彻底歼灭,斩断匈奴右臂。所谓的就地取食,就是对匈奴后方进行抢掠,以补充军需物资。这一方略不但解决的自身的补给问题,而且最大程度的打击了匈奴的生产能力。使匈奴的经济遭到极大摧毁,从而使汉朝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确立了对匈奴的绝对优势。
匈奴之患是古代中国秦汉时期的梦魇。但经过漠南、河西、漠北3场战役匈奴之患终于基本从中国历史上消失。这次汉朝向北推进到沙漠边缘,而且占领了全部河西走廊与青海新疆部分地区,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人的生存空间第一次大规模伸展,几乎夺取了匈奴两胡的全部边缘根据地。
后人对霍去病将军的仰慕和喜爱的情结,不光是对少年英雄的怀念与哀思,更重要的本质内容其实是对尚武精神的推崇与向往。所以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它鼓舞感召着一代一代的汉族儿女,他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更让无数性情汉子血脉贲张。正因为如此,霍去病成为了古代士人与将领共同偶像,人们竞相歌咏他、崇敬他、热爱他,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1、戚衮,字公文,盐官袁花(今海宁袁花镇)人。梁简文在东宫,召戚衮讲论。戚衮神采自若,对答如流,梁简文深加赞赏。不久封员外散骑侍郎,又改任员外散骑常侍。敬帝承制,戚衮出任江州长史,并随沈泰镇南豫州。
沈泰投奔齐朝时,逼戚衮与他同行,戚衮后从邺工逃回。他又随程文季北伐,吕梁军败,戚衮沦落于周,久而得归。仍兼国子助教,封中卫始兴王府录事参军。左建十三年死,死时六十三岁。
2、许远,字令威,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西南)人。唐代名臣,右相许敬宗玄孙(许敬宗孙子许彦伯的孙子)。
许远为开元末年进士,曾入剑南节度使府为从事,因得罪节度使章仇兼琼,贬为高要尉。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召为睢阳太守。至德二载(757年)正月,遭安庆绪部将尹子琦合兵十余万围攻,他与真源令张巡以数千兵卒协力固守睢阳。
坚持至十月,粮尽,罗雀掘鼠充饥。终因外援不至,城破被执,送至洛阳,在安庆绪兵败渡河北走时,遭杀害。后诏赠荆州大都督,图像于凌烟阁,并敕建双忠庙于睢阳,岁时致祭。
3、顾况(生卒年不详),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汉族,唐朝海盐人,(今在浙江海宁境内)人。唐代诗人、画家、鉴赏家。他一生官位不高,曾任著作郎,因作诗嘲讽得罪权贵,贬饶州司户参军。晚年隐居茅山,有《华阳集》行世。
4、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士,南宋著名女词人,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浙江海宁路仲人(海宁简志) ,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与李清照齐名。
生于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但一生爱情郁郁不得志。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因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是劫后余篇。
5、张九成(1092—1159年6月23日),字子韶,号无垢,其先开封人,后迁海宁盐官(今浙江海宁)。南宋官员、理学家。
南宋绍兴二年( 1132 )殿试为状元。授镇东军签判,因与上司意见不合,弃官归乡讲学。后应召为太常博士,历任宗正少卿、侍讲、权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
他为官不附权贵,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谪守邵州,不久又革职,复以“谤讪朝政”罪名,谪居南安军14 年。秦桧死,重新起用,出知温州。因直言上疏,不纳,辞官归故里,不久病卒。后追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
-戚衮
-许远
-顾况
-朱淑真
-张九成
1曹刿
曹刿(CAO GUI),春秋战国鲁国。
曹刿
春秋鲁国谋士。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泾县曹氏宗谱》。
2曹恤
曹恤(CAO XU,前501—),字子循,春秋战国蔡国人。
曹恤
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曹恤杭州石刻像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十二月刻,李龙绘,宋高宗赵构正书赞,为《宣圣及七十二圣贤像》之一。曹恤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曹恤画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曹参
曹参(CAO CAN,—前190),汉代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
曹参
汉初大臣,秦时为沛狱掾,萧何为主吏,同随刘邦起事,屡立战功,高祖六年封平阳侯,汉惠帝时官至丞相,为萧何将死推荐,一遵萧何约束,有“萧规曹随”之称。曹参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曹参侧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曹参头像取自清道光修《安徽青阳曹氏宗谱》。
4曹娥
曹娥(CAO E,130—143),汉代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
曹娥
东汉孝女。曹盱女。顺帝汉安二年,父溺死于江,不得尸骸,年十四,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十七日,投江而死,桓帝元嘉元年上虞长度尚为改葬立碑。曹娥题跋像取自清金史(古良)绘,康熙中叶刻本《南陵无双谱》。
5曹洪
曹洪(CAO HONG,?—232),字子廉,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洪
三国魏大将。曹操从弟。历任厉锋将军、卫将军、后将军、骠骑将军,封野王侯,更封乐城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6曹丕
曹丕(CAO PI,187—226),字子桓,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丕
即魏文帝,三国魏开国皇帝,文学家,曹操次子,汉献帝延康元年,父死,嗣为魏王,继任丞相,寻废汉献帝为山阳公,代汉称帝,改元黄初,建立魏王朝,有《魏文帝集》。曹丕画像取自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曹丕题跋像取自清《图像三国志》。
7曹仁
曹仁(CAO REN,168—223),字子孝,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仁
三国魏大将。曹操从弟。历任征南将军、大将军、大司马,封陈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8曹彰
曹彰(CAO ZHANG,?—223),字子文,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彰
三国魏大将。曹操子。行越骑将军,封任城王。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9曹植
曹植(CAO ZHI,192—232),字子建,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植
三国魏王侯、诗人。曹操子。夙慧,有文才,历封平原侯、临淄侯、鄄城王、东阿王、陈王,十一年中三徙都,郁郁而终,善诗工文,与曹操、曹丕合称三曹,所作经后人辑为《曹子建集》。曹植画像取自传东晋顾恺之绘《洛阳神赋图》,故宫博物院藏。曹植题跋像取自清《图像三国志》。
10曹操
曹操(CAO CAO,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曹操
东汉末大臣、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历顿丘令、骑都尉、兖州牧,建安元年,用汉献帝名义发号施令,统一北方,十三年进位丞相,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魏武帝。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曹操集》。曹操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曹操题跋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曹操题跋立像取自清《图像三国志》。
11曹景宗
曹景宗(CAO JINGZONG,457—508),字子震,南北朝新野(今属河南)人。
曹景宗
南朝梁官吏。历官尚书左民郎、游击将军、郢州刺史、竟陵县侯、侍中、中卫将军、江州刺史,嗜酒好色,妓妾数百,卒于赴任途中。像取自清光绪修《安徽泾县曹氏宗谱》。
12曹元忠
曹元忠(CAO YUANZHONG,?—967),五代十国沙洲(今甘肃敦煌)人。
曹元忠
五代王侯。后梁归义军节度使曹义军第三子。后晋高祖天福中为瓜州刺史,出帝开运二年,兄曹元深卒,代为沙洲留后,寻为归义军节度使,宋太祖开宝初,自称敦煌王,寻又称西平王。在位二十二年,崇信佛教,频开窟龛。曹元忠壁画像在甘肃安西榆林窟。
13曹彬
曹彬(CAO BIN,931—999),字国华,宋辽金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
曹彬
北宋初年大将,历官左神武将军、枢密使、检校太尉、忠武军节度使、右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师、同平章事。曹彬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曹彬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曹彬-焚香禁杀为近人马骀绘;曹彬头像取自清道光修《安徽青阳曹氏宗谱》。
14曹璨
曹璨(CAO CAN,950—1019),字韬光,宋代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
曹璨
宋代大将。曹彬子。善射,知韬略,屡战有功,历官供奉官、东京旧城都巡检使,彰国、保静、武宁、忠武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像取自1916修《江苏曹氏宗谱》。
15曹叔远
曹叔远(CAO SHUYUAN),字器远,宋代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
曹叔远
宋代大臣,绍熙元年进士。历官国子学录、涪州通判、工部郎、袁州知府、太常少卿、礼部尚书、徽猷阁待制。像取自1916修《江苏曹氏宗谱》。
16曹兴宗
曹兴宗(CAO XINGZONG),字克家,宋代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
曹兴宗
宋代官吏。曹彦约父。绍兴进士,历仕知县、知府。像取自1916年修《江苏曹氏宗谱》。
17曹勋
曹勋(CAO XUN,1098—1174),字公显,一字世绩,号松隐,宋代颍昌阳翟(今河南禹县)人。
曹勋
宋代大臣。宣和五年赐进士,历官承信郎、閤门宣赞舍人、保信军承宣使、枢密副都承旨、昭信军节度使、太尉。像取自清代修《曹氏族谱》。
18曹彦约
曹彦约(CAO YANYUE,1157—1228),字简甫,号昌谷,宋代南康军都昌(今属江西)人。
曹彦约
南宋大臣。淳熙八年进士。历官京湖宣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摄汉阳军事,湖南转运判官、利路转运判官兼知利州,礼部侍郎、兵部尚书。像取自1916年修《江苏曹氏宗谱》。
19曹佾
曹佾(CAO YI,1018—1089),字公伯,宋代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
曹佾
宋代大臣。曹彬孙。仁宗曹皇后弟,历官知周、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封济阳郡王,进司徒兼中书令,加少保,通音律,喜为诗,神宗每咨访以政,然退朝终日,语不及公事。像取自1916年修《江苏曹氏宗谱》。
20曹友闻
曹友闻(CAO YOUWEN,?—1236),字允叔,宋代同庆栗亭人。
曹友闻
南宋官吏。宝庆二年进士。历仕绵竹尉、天水军教授、知府,眉州防御使、沔州知府,与元军大战于大安,与弟曹万俱战死。像取自1916年修《江苏曹氏宗谱》。
21曹玑
曹玑(CAO JI),字子玉,号兰皋,明代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
曹玑
明代官吏。崇祯丁丑进士。历仕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山东司员外郎、河南司郎中。像取自1917修《江苏江阴曹氏宗谱》。
22曹忠
曹忠(CAO ZHONG,1454—1507),字原孝,号野堂,明代南直隶江阴(今属江苏)人。
曹忠
明代官吏。成化丁未进士。历仕江西分宜知县、山西道监察御史、工部虞衡司主事、员外郎,都水司郎中。像取自1917修《江苏江阴曹氏宗谱》。
23曹应旌
曹应旌(CAO YINGJING,?—1643),字心莪,明代南直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曹应旌
明代官吏。贡生。官陕西咸阳知县,崇祯十六年冬,清兵围城,城陷,自尽。曹应旌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
24曹禾
曹禾(CAO HE,1637—1699),字颂嘉,号峨嵋,一号未庵,清代江苏江阴人。
曹禾
清代官吏、学者。康熙三年进士。十八年博学鸿词。历仕内阁中书、国子祭酒,纵酒嗜围棋,有诗文集。像取自1917修《江苏江阴曹氏宗谱》。
25曹仁虎
曹仁虎(CAO RENHU,1731—1787),字来殷,号习庵,清代嘉定(今属上海)人。
曹仁虎
清代官吏、学者、诗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侍读学士,每遇大礼,高文典册多出其手,有《宛委山房集》、《蓉镜堂文稿》。曹仁虎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6曹雪芹
曹雪芹(CAO XUEQIN,约1715—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清代满州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红楼梦》前八十回作者。康熙间,曾祖曹玺、祖曹寅、父曹頫三代相继任江宁织造,雍正初,因故遭牵连,頫被革职抄家,随家居北京,晚年移居西郊,贫病而卒,工诗善画,以十年之力,著《红楼梦》,终未完成。
27曹毓英
曹毓英(CAO YUYING,1813—1866),一名毓瑛,字子瑜,号琢如,清代江苏江阴人。
曹毓英
清代大臣。道光二十三年举人。历官军机章京、鸿胪寺少卿、同治初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像取自1917年修《江苏江阴曹氏宗谱》。
28曹贞吉
曹贞吉(CAO ZHENJI,1634—1698),字升六,又字升阶,号实庵,清代山东安丘人。
曹贞吉
清代诗人,康熙三年进士,官至礼部郎中,嗜书,工诗文,词尤有名,有《珂雪集》、《朝天集》、《黄山纪游诗》、《珂雪词》。曹贞吉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叶公绰辑,杨鹏秋摹绘。
29曹鸿勋
曹鸿勋(CAO HONGXUN,?—1910),字仲铭,清代山东潍县人。
曹鸿勋
清代官吏。光绪二年进士第一,状元。历任修撰、湖南学政提督、云南永昌知府,调云南府,授迤东道,官至陕西巡抚。
30曹一士
曹一士(CAO YISHI,1679—1736),字谔廷,号济寰,清代江苏青浦 (今属上海)。
清官吏、诗人,雍正八年( 173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纂修《一统志》, 官至工科给事中。私淑方苞,受古文法,诗文温雅有致。有《四焉斋文集》。像取自宣统二年(1910)刻本《四焉斋文集》。
31曹金籀
曹金籀(CHAO JINZHOU,1800—?),一名曹籀,字竹甫,号葛民、柳桥,清代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清学者,附生,工书法,好金石,精文字训诂之学,为友龚自珍编《定盦文集》。卒于同治中,年七十余。著有《籀书》等,合为《石屋丛书》。像取自同治九年(1870)刻本《籀书》,陈照绘。
32曹汝锦
曹汝锦(CAO RUJIN,约1877—?),字理蕴,清代江苏上海(今上海)人。
清末女小提琴家、女慈善家,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夫曾志忞留学日本, 学习小提琴。曾加入共爱会,主张男女平等,向往自由,并参加拒俄义勇队。光绪三十四年(1908)回国后,与夫创办上海贫儿院,从事慈善事业。
我叫步献强,我想知道我们步姓有多少人?分布在哪里?排名多少啊? 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348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
编辑本段
步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步丈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步人,全称为步尺人,亦称丈步人,是西周初期辅政大夫召公]所设置的官位。
在周成王姬诵即位之初,由于年龄仅十二岁,因此由辅政大夫召公](姬])与周公旦(姬旦)分而治,立“周召分石”为界标,(陕塬,今河南三门峡)以西的地方归召公]管理。在此期间,召公]制定了西周时期最初的长度度量衡单位“尺”,并设置“步人”之官,督管全国各地长度、面积的使用规范。
在古代兵书《军礼司马法》中规定:“六尺为步,步百为亩。”在典籍《礼・王制》中则记载:“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
实际上,周尺以步长为度,则一步为六尺四寸。在史籍《史记・秦始皇纪》中记载:“周人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索隐曰: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非独秦制。又王制八尺为步,今以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
在步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步人氏、步尺氏、丈步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有没有人姓步? 1、有姓“步”的,当年俺的团政委叫“步学法”;2、步姓的由来及其他:步姓出自姬姓,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虎,他有三个儿子:称、芮、义。义后来生了扬,扬被封于步邑。人称步扬。他的后代于是以邑为姓,称为步氏。历史上步姓望族居平阳(在今天的山西临汾西南),其堂号分别是: “临湘堂”和“宽宏堂”:三国的时候,东吴步涉性格宽宏大量。开始得时候隐居于江东,种瓜自给自足,昼夜读书,勤于钻研,博研艺道,无不精通。孙权知道后拜他为讨虏将军,后又召为主记,迁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孙权称帝后,拜为骠骑大将军。他前后推荐的人才,提拔埋没的人才,解救受患难的人才很多。当了丞相以后,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和平常的书生一样。西陵20年,大家都折服于他的威兴。内外都很尊重他。
另外步姓历史名人有:
步熊:字熊叔。晋朝人。爱好占卜术,门徒很多。赵王厅到他的名声后,请他来占卜。步熊于是对别人说,赵王的死已经不远了,没有什么好占的。赵王听了以后很生气,派了将士去杀他,他施了伎俩逃了出来。跑到成都王颖处,颖失败以后,步熊被杀。
步骛:字子山。三国时期吴国淮阴人。当时遇到天下大乱,他于是迁居到江东去隐居避难。每日种瓜糊口,夜里就看书钻研。后来,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他为主记,因为他能文能武,又升迁为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拜为骠骑大将军,屡立战功。他精通兵法,用兵神速,特别在危机的时候,能解围营救。 不知这样的回答你是否满意。
世界上有姓步的人吗? 有姓步的人,历史上的名人有:步熊 字熊叔。晋朝人。爱好占卜术,门徒很多。赵王厅到他的名声后,请他来占卜。步熊于是对别人说,赵王的死已经不远了,没有什么好占的。赵王听了以后很生气,派了将士去杀他,他施了伎俩逃了出来。跑到成都王颖处,颖失败以后,步熊被杀。步骘 字子山。三国时期吴国淮阴人。当时遇到天下大乱,他于是迁居到江东去隐居避难。每日种瓜糊口,博研道艺,广览群书,夜里就看书钻研。他性格宽宏,颇得人心,喜怒不形于声色,“而内外肃然。”后来,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他为主记,因为他能文能武,又升迁为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拜为骠骑大将军,屡立战功。他精通兵法,用兵神速,特别在危机的时候,能解围营救,其人品甚受到敌方的敬佩。 步叔乘 春秋末年齐国人。步叔氏,名乘,字子车。孔子弟子,以贤名配祀孔庙。 步谅 宋朝江西总管。 步金门 (1839~1904),字梦莲,号荣诏;河南杞县步大楼村人,居县城西门大街。著名近代教育家。 步凤鸣 (1859~1904),亦名步翔藻,号翰高,步金门之子;河南杞县步大楼村人。著名清朝末年大臣、教育家。 步凤藻 (1874~1933),步凤鸣之五弟,字章五,别字彰五、章武,号翰青,自号杞人、林屋山人;河南杞县步大楼村人。著名民主革命先驱。等。中国应该大约两千多人姓步
步在百家姓排第几名 步(Bù)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是以封邑命名的姓氏。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虎,他有三个儿子:称、芮、义。义后来生了扬,扬被封于步邑。人称步扬。他的后代于是以邑为姓,称为步氏。 2、出自北方鲜卑族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步鹿根氏,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后改为单姓步氏,称步姓。 得姓始祖:步扬。步源出于姬姓,以封邑名为氏。春秋时期,晋国公族大夫谷豹有个三子:称,芮,义。义之子孙子名扬,他的封邑在一个叫步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汾县),因此又被称为步扬,后代就改为步氏,故步氏后人奉占扬为步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步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步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公族,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根据《元和姓纂》与《潜夫论》等古籍记载,《左传》上曾说,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却步阳的先人食采于步这个地方,后来他们就以自己的祖宗的采邑为名为姓,世称步氏。步氏发祥于山东,后来很快向南发展,自山东移向江苏长江以南,自三国时期开始在东吴所在地的江南地区,为整个家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春秋时期的齐国也有步氏人家。距今大约2500年前,孔子的门徙中有一位叫步叔乘,就是当时的齐国人,也就是今天的山东人。另一支步氏,根据《元和姓纂》上的记载说,曾有一位步毅,由出自却氏。此外,《魏书・官氏志》上说,曾有步鹿氏改复姓为单姓步氏。望族居于平阳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三、历史名人 步 熊:字熊叔。晋朝人。爱好占卜术,门徒很多。赵王厅到他的名声后,请他来占卜。步熊于是对别人说,赵王的死已经不远了,没有什么好占的。赵王听了以后很生气,派了将士去杀他,他施了伎俩逃了出来。跑到成都王颖处,颖失败以后,步熊被杀。 孙权作讨虏将军时,他为主记,后官至丞相。观其起居住处,仍像是个儒生。在西陵戌守20年, 步 骛:字子山。三国时期吴国淮阴人。当时遇到天下大乱,他于是迁居到江东去隐居避难。每日种瓜糊口,博研道艺,广览群书,夜里就看书钻研。他性格宽宏,颇得人心,喜怒不形于声色,“而内外肃然。”后来,孙权为讨虏将军,召他为主记,因为他能文能武,又升迁为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拜为骠骑大将军,屡立战功。他精通兵法,用兵神速,特别在危机的时候,能解围营救,其人品甚受到敌方的敬佩。 步叔乘:春秋末年齐国人。步叔氏,名乘,字子车。孔子弟子,以贤名配祀孔庙。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姓氏考略》与《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步氏望出平阳。” 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设置平阳郡,治所在平阳县(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 2、堂号 临湘堂、宽宏堂:三国的时候,东吴步涉性格宽宏大量。开始得时候隐居于江东,种瓜自给自足,昼夜读书,勤于钻研,博研艺道,无不精通。孙权知道后拜他为讨虏将军,后又召为主记,迁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孙权称帝后,拜为骠骑大将军。他前后推荐的人才,提拔埋没的人才,解救受患难的人才很多。当了丞相以后,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和平常的书生一样。西陵20年,大家都折服于他的威兴。内外都很尊重他。 百家姓 有可能没哦,但挺多的姓是没的,有些复姓呢,忘了具体叫什么,反正没找着, 毕竟这是那古人自己编的,几百个姓,总会有疏忽的吧 自己只知道叫 步惊云的家伙,呵呵,但那也是小说里滴!~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三部步姓 《钱文忠解读百家姓》第一部,涉及《百家姓》前80个姓的起源和演变、迁徙路线,关于各个姓的文史典故、名人轶事等等。 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冯 陈 褚 卫 蒋 沈 韩 杨 朱 秦 尤 许 何 吕 施 张 孔 曹 严 华 金 魏 陶 姜 戚 谢 邹 喻 柏 水 窦 章 云 苏 潘 葛 奚 范 彭 郎 鲁 韦 昌 马 苗 凤 花 方 俞 任 袁 柳 酆 鲍 史 唐 费 廉 岑 薛 雷 贺 倪 汤 滕 殷 罗 毕 郝 邬 安 常
中国姓步人口达到多少人? 40分 我姓步,家乡浙江海盐澉浦南钉湖周围都姓步,超万人,楼上有位贵州步姓盆友:浙江只有海盐,盐城是江苏的,那里没有姓步的同姓人
步姓的迁徙分布 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八位门阀。步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步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公族,是以地为姓的姓氏。根
从古到今,姓冯的名人有哪些。
本文2023-10-21 12:37: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