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发现古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21浏览:4收藏

怎么发现古墓?,第1张

问题一:如何发现古墓 精通风水学,玄学,易经,地质勘测。其中玄学一类几乎失传,还有风水学不是那么容易能学到的,规矩很多。懂得人却是已经不多了。楼主估计是鬼吹灯看多了吧。。

另外告诉楼主,盗墓是要折寿的,而且会影响很多代人。

问题二:怎样判断当地有古墓 1、“望”。就是望气,看风水,看草木。我国古代社会比较迷信,信奉风水宝地之说,因此,陵墓也多选在风水宝地之中。如依山面水之处,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此外,墓葬周围的草木甚至泥土,都是是否有墓葬的重要依据。比如,有古墓的地方,由于泥土曾被翻掘和踩踏,庄稼的长势会比旁边的差一些。另外,下雪时,不同的地质也会留下不同的痕迹。 遇到群山环抱、清水相绕、山势绵延起伏、风景秀美的地方,或是土层深厚、气候干燥的地方,详细查看。就可能找到一些大型的、且没有地面标志的墓葬。

2、“闻”。就是闻气味,依照气味的不同来分辨某处是否有墓葬。例如秦汉时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银和朱砂用于防腐;而唐宋之后的墓葬墙壁上通常涂抹有青膏泥。据说,有些人有着常人不能及的嗅觉功能,甚至比猎犬还厉害,他们只要用鼻子一闻,就可以根据泥土中的气味判断墓葬的年代和是否被盗掘过。有些人甚至可以准确区分出汉代墓葬与唐代墓葬。明清的墓葬则气味较重,因为时间较晚且大都是砖石结构。「闻」的另一重意义是听声音。一般的大型古墓,虽然在埋葬时回填夯实了大量的泥土,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些泥土必然会产生自然沉降,有的就出现了外实内空的现象。这种“外强中干”的陵墓一旦受到较大震动,如空中打雷时,就能向地表传出不同于别处的声响。经验丰富者通过这些声音的细微差别可以判断出此处是否有陵墓。且不同地质、年代的陵墓所发出的声音又有不同。

3、“问”。查找陵墓就要多方面汇聚消息源。我国民间传说中就流传着许多古墓的故事,在一些较为荒僻、又很适合建陵墓的可以向当地人询问历史,出过什么显赫人物,有没有发生过一些奇异现象等。通过与这些人的交谈,获取有关古墓的信息。

4、“切”。就是对地表进行深入详细的勘察,这也是查找古墓最为重要的环节,不仅能判断古墓的虚实,还能判断它的年代、规模、陪葬品的情况等。把洛阳铲插入地下,通过铲子带上来的土层来判断。若是土层颜色一致、整体和谐,就证明这里的地下未被开掘过,不存在墓葬。若是土层出现了断层,颜色出现了变化,中间夹杂着不同的五花土,就很有可能存在墓葬。若是带出的土中有一些金属、陶片、木屑、朱砂、坑灰等杂质,就说明这里肯定有古墓,并且可以根据金属、陶片来判断墓葬所属的年代。嗅觉灵敏的人还可以根据洛阳铲带出的土层气味来判断墓葬信息。在洛阳铲探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手对铲柄的不同感觉来判断墓葬的情况。若是手感较轻,则表明为较软的土层,若手有强烈的震颤感,则表明碰到了什么坚硬的东西。再根据微小的差别判断出遇到的是棺椁、岩石还是什么其他的东西。

上面说的可以是野路子。比如说洛阳铲就是盗墓贼发明的。不过现在,考古工作者很早以前也开始用这个东西了,算是“制式装备”。考古工作者,还要通过对一些史书、古籍的研究,判断某处可能有墓葬的存在。

有时候施工的时候,也可能发现古墓,这个偶然性就很大了,不能靠这个来找寻古墓。你总不能哪都用挖土机挖一挖吧?

问题三:盗墓人是怎样准确找到古墓的 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已经可以看到有意识的墓葬破坏现象的遗存。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陕西凤翔的秦公1号大墓,是迄今所发现的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墓葬,也是我国应用科学考古方法发掘的最大的墓葬。这座古墓发现盗洞247个,其中有数10个盗洞直接打入椁室。

旧社会工具编辑

⒈盗掘古墓一方面靠人的技术、经验;一方面靠工具操作,旧社会民间盗掘工具为锹、镐、铲、斧和火把、蜡烛等。明代以前,盗墓贼没有探测专用工具,明代开始使用铁锥,它的出现使盗掘者仅以地面有明显标志(如封土、墓碑)的墓葬为对象一去不复返。盗墓者利用特制的铁锥,向地面无标志的地下探索,一旦找到古墓,根据锥上带上来的金属气味,选好方位,可直接挖洞盗掘。明代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洛阳水土资源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味),则发(掘)。”

⒉从铁锥到“洛阳铲”,是北方盗墓贼使用地下探测工具的一个飞跃。北方特别是洛阳、关中地处黄土塬区,水深土厚,“洛阳铲”的铲夹宽仅2寸,宽成U字半圆形,铲上部装

盗墓工具

长柄,把此铲每向地下钻插一下,就可以进深三四寸,往上一提,就能把地下卡在半圆口内的地土原封不动地带上来。

⒊盗墓觅宝之事古即有之,于今尤烈,其方法、技术、工具演变成更趋现代化、智能化、集团化,探测用军用罗盘、探测仪,开挖用雷管、炸药、电锯,运输通讯用汽车、摩托车、手机,因而打击盗掘古墓、贩卖走私文物的斗争更为复杂艰巨,任重道远!

技巧编辑

一 盗墓贼的四字

跟北方洛阳、关中等地不同,南方许多地方土薄石多水位高,“洛阳铲”无用武之地,当地盗墓贼“因地制宜”,经过长期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一套觅宝、识宝的方法和技巧。湖南学者刘鸿伏先生与民间古玩文物贩子打交道多年,借机了解、研究解放前长沙周围地区的盗墓贼的办法

曹操――最专业的盗墓者

和技术,归纳为“望”、“闻”、“问”、“切”四字诀。

“望”是望气看风水。老盗墓贼经验丰富,又多擅长风水之术,故每到一处,必先察看地势,看地面上封土已平毁的古墓坐落何处,只要是真正的风水宝地,一般都是大墓,墓中宝物必多。以风水术指导地面无标志的墓址的确定,几乎百发百中。据说民国年间长沙一蔡姓盗墓高手极擅风水之术,他若出门选点,从者必云集左右。有一次他到宁乡县走亲戚,行到一风景甚佳处,指着一块水田对同行人说,此田下必有大墓,墓中宝物必可使你我骤富。同行者均不信,此人于是跟他们打赌:若无古墓,自己输一千美元。反之,墓中出了宝物自己独占七成。众人赌兴大发,遂暗约乡民数十人于夜间发掘,至半夜果然掘出砖室大墓,墓壁彩绘死者生前生活图景,墓内有宝剑、宝鼎、玉璧、漆器、金饼、砚、竹筒等物。后来他们卖给美国传教士,得大量美元而暴富。

“闻”即嗅气味。有此奇术的盗墓者专练鼻子的嗅觉功能,他在盗掘前,翻开墓表土层,取一撮墓土放在鼻下猛嗅,从泥土气味中辨别墓葬是否被盗过,并根据土色判断时代。据说功夫最好的可以用鼻子辨出汉代墓土与唐代墓土的微妙气味差别,准确程度令人惊叹。

长沙刚解放时曾枪毙一个老盗墓贼,他将一生所盗文物国宝全部卖给了外国人,此人即是“闻家”,专盗汉唐以前大墓,出土器物只要一闻,便可准确断代。有个盗墓贼拿来几件古旧漆器,说是出自一个王侯墓中。他倚在烟榻上,边抽鸦片边拿起一件漆器,放到鼻下一嗅,便笑着说:“仁兄,你这漆器是在尿坑里沤泡过的,取出的时间应在七个月左右。”此人大惊失色,连称:“得罪!得罪!”

“问”就是踩点。善于此道者,往往扮成风>>

问题四:发现古墓怎么办 发现古墓后第一时间打电话报警,然后,对不起,就没您什么事儿了。

问题五:假如发现古墓怎么办 向上级部门汇报,千万不要私自行动,否则后果是无法想象的。为了一时的贪念而毁了自己,这样的事例不用说了吧,望考虑清楚。

问题六:怎么发现古代古墓 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发现古墓的情况大可分为几种

1、根据历史的文献记载发现

2、根据风水学知识判断哪里有古墓

3、偶然发现

问题七:盗墓贼如何发现古墓 出土文物最多的古墓在哪 盗墓贼通过观察挖出土壤的颜色,基本上就能判断出地下是否有古墓,古墓是什么年代的。一般人都会觉得,这太神了。其实,一点也不神,盗墓贼的所谓“绝技”完全来源于其盗墓经验。即便一天没有盗过墓的人,看了下面的介绍也明白个大概。 《清稗类钞・盗贼类》记述的一个叫焦四的盗墓老贼,便是“观泥痕”的高手。 “观泥痕”,就是观察土壤的颜色,这本是北派盗墓贼的看家本领,当然也是盗墓的入门技能。 图:花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棺材下葬后封土时,使用的往往是特殊土壤。即便墓最上面回填的原地土壤,也因挖坑时不同层面的土混到了一起,而造成了不同的土色。这种土,有个术语,叫“花土”,也有人叫“五花土”、“大花土”,如果发现了“花土”也就找到了古墓的线索。 秦公一号大墓就是因“花土”的出现而被找到的。1976年,一赵姓村民推着小土车来到这里,他要挖点土修补自家的院墙。铲出的黄土有的土块颜色很杂,与其它地方的土色明显不同,有黄有红,土里还夹杂着不少碎石子,土质非常坚硬。 图:秦公一号大墓考古遗存现场 赵姓村民闲谈中,提到了这件蹊跷事,正巧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前来调查,凭经验初断,这地下有东西。不久,考古队赶来实地勘察,果然是一座古墓,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古墓,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秦景公被找到了。 由于“花土”容易暴露目标,古人也曾想出了一种方法,就是挖葬坑时,将挖出的土按先后不同的次序,由下往上堆放,封土时再反过来回填。元朝皇帝的陵墓至今一个也没有发现,这与秘葬有直接关系。在秘葬时,蒙古人将坑挖得很很深,但土不能挖碎,要成块。土块都要小心地按次序放好,等棺椁下葬后,再按原位置将土块放回。 这样处理后的墓葬,即便北派盗墓贼擅长使用的“洛阳铲”,也无法发现异常。 图:秦汉古墓中常见的木炭(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但汉族人就没有考虑这么远,似乎不拘小节。不只不秘葬,还为唯恐天下人不知道,堆老高老高的坟头让人看着。这种有意无意的大意,给盗墓贼提供了极好的盗墓目标和机会。

如果看到“花土”,探针或洛阳铲下去,再看到白膏泥,那下面有古墓就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了。 白膏泥,学术名称是“微晶高岭土”,是一种极纯净的黏土,在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分布,但以江西景德镇高岭的白膏泥质量最好,故名“高岭土”。高岭土土质细腻、湿润,粘性十足,最显著特征是渗水性小,是上等陶瓷生产用土和化工原因。景德镇的陶瓷闻名中外,就是因为它的土好。 图:白膏泥(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高岭土为什么又叫白膏泥呢?因为这种土潮湿时呈青灰色,故称青膏泥;晒干后则呈白色或青白色,才称“白膏泥”。 经现代科学检测分析,白膏泥由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以及钙、镁、钠、钾等氧化物组成,因为粘性大,分子紧密,有神奇的防腐效果。中国古人很早就发现了白膏泥这种特性,秦汉时期的大型墓葬很少不用白膏泥的。 图:可加上洛阳铲 如果当地没有白膏泥,则用石膏、石灰来合成,人造白膏泥,也相当管用。 现在大家一提盗墓就想起洛阳铲,这种铲子为什么这么神?就是容易带出地下土壤。根据所带出的土质颜色,特别是带出了白膏泥,简单分辨一下就可断定底下有古墓了。 有经验的盗墓贼,还会闻一下花土和白膏泥散发出的味道。

问题八:考古是什么意思她们又怎么找到古墓 考古 考古,用以表示考古遗存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 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由于它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考古学文化概念的由来 19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Gde莫尔蒂耶将欧洲旧石器时代分为5期(后来增至6期),仿照地质学上地史分期的方法以第一次发现的地点来命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考古发现地区的扩大,知道同一地质时期中不同地区的遗存的面貌并不相同,特别是到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遗存的内容更加复杂,各地区的差异十分明显。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发现有些原来以为是前后相衔接的不同时期文化,实际上是同时并存的不同文化。因此,产生了考古学文化这个概念,用来指同一时期中不同类型的遗存,也指同一地区时代有先后的不同类型的遗存。目前欧洲旧石器时代的6期,已基本上移作了文化的名称。在中国考古学发展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况,最初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将甘肃新石器时代遗存分成6期,推断每期300年并前后相接。后来知道它们代表不同的文化,已都移作文化名称。在考古学发展史上除了分期的概念之外,又增加了考古学文化的概念,这是很有意义的。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 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名称的作法,应用得最为普遍。如欧洲的莫斯特文化、梭鲁特文化、马格德林文化,以及中国的周口店文化、丁村文化、小南海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也有以地区或流域来命名的,多为事后弄清这一文化分布范围而命名。如欧洲的多瑙河文化等。另外,还有对发现地点的名称加前缀的,如甘肃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这是因为它们和典型龙山文化有相同处,也有差异处。如果仅属地方性的小差异,当然可采用这种办法,如果差异大到可认为是独立的文化时,那便应该另起一个文化名称。由于发掘地点中不止一个文化,可对地名加后缀,以资区别,如庙底沟二期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见屈家岭文化)等。以特征遗物来命名的方法也经常被采用,如中国过去所称的细石器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和欧洲的巨石文化、钟杯战斧文化等,不过这种命名,容易以片面的特征代替整个文化的特征,同时这种个别类型的特征遗物,还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因而近年来已逐渐不大为人们所采用。此外还有以族别来命名的,如巴蜀文化便是一例,不过这只能适用于较晚的文化,并要经过精确考据,否则易于造成混乱,最好仍以小地名命名而另行指出这种文化可能属于某族。至于历史时期的商周文化、秦汉文化或隋唐文化等,是一般用语的文化,即指一民族在特定时期中各方面的总成就,包括物质文化以外的一切文字记录所提及的各个方面。严格地讲,这与考古学上有特定意义的文化,是要加以区别的。考古学文化的研究 对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除了要解决时代和分期以外,还要研究它的内容、特征、分布范围、起源、发展,以及同其他文化的联系等。而要对一文化的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则至少应对该文化的一处典型遗址作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把握这一文化>>

问题九:盗墓者是怎样发现古墓的,盗墓有哪些步骤? 1望、分金定穴、观龙脉、2闻、根据传说,历史背景什么的、问、询问当地人、切、・・鬼吹灯是这么写的、现在哪有这么专业的盗墓者啊、都是业余爱好、无意间就发现了被、

问题十:怎么能从平地发现古墓? 洛阳铲

古人自古便追求长生之术,因此一直有寻仙药的说法,这在许多古籍中也都有记载,但一直没有被证明,而在最近,我国考古学家就从一座西汉古墓中,确认了古籍中仙药的存在,并且一时没忍住,打开了它,古籍中的记载成了现实。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这是在洛阳的一座西汉古墓中出土的,当时被装在青铜器内,颜色看起来呈现出金**,起先考古学家还以为这是古代的一种酒,而在古墓中出土酒是常有的事,但是在经过对液体进行取样检测后,这居然是一瓶保存了2000年的仙药。

据洛阳市考古研究员介绍,这是一座距今大约2000多年的西汉古墓,这是一座西汉空心砖券大墓,当时是在洛阳闹市区施工时被发现的,当时发现这瓶液体的时候,考古人员就有预感这不是普通的液体,所以一时没忍住,就打开了它,随即就将其送到了北京做详细鉴定。

根据鉴定结果,这瓶药水的主要成分为硝石和明矾,而在中国西汉古籍《三十六水法》中也有记载,古人会使用硝石和明矾石来制作药物,并且认为饮用它就可以成仙,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在陵墓中出土实物,此墓的主人可能是一个县令或者郡守。

古人其他的仙药

我们知道,长生不老是古代权贵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古代仙药比比皆是,而排名第一的绝对是五石散了。那么为什么五石散会被称为仙药?古代排名第一的仙药五石散是什么成分?中毒太深虽说是仙药,不过五石散可不是吃了就能我欲成仙快乐齐天的良药,而是一味治疗伤寒的方子,也就是治感冒的。五石散是我国古代名医张仲景发明的,因为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礜石、赤石脂五味石药成分合成的,因此被称为五石散。

这副方子本是治疗伤寒病人的,因为副作用太大,食用后的病人会感到浑身燥热,需要不断运动来散热,可怕的是,如果药性难以散发,病人可能会五毒攻心而死。换句话说,五石散是用来治疗伤寒的中药药方,但是五石散绝对不是良药一副。需要依靠五石散治疗的病人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嘱咐,否则会发生残疾等不良反应甚至致命。五石散自研制以来就一直用以医用,直到魏晋南北朝广为流传,作为仙药,这就要说到魏时的古人何晏。

何晏以好色闻名,偶然一次服用了五石散后觉得神清气爽,力大无穷,何晏因此吃上了瘾,长期服用后发现皮肤变的白皙了,五石散价格不菲,贵族见状,纷纷效仿,吸食五石散一时成了时髦的事,就这样持续了几百年直到唐朝名医孙思邈发现五石散的弊端,他认为张仲景方子中礜石这一味药吃多了会使人产生慢性中毒的症状,于是将礜石一方改为了无毒的石硫磺。

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因为食用五石散中毒而死的人比比皆是,而到了唐朝人们使用孙思邈的方子后死的人数确实少了,不过迷恋五石散的人却越来越多,你问小编这些人为什么明知有毒还要吸食?小编只能说:因为中毒太深。这类能产生耐药性的药物只要沾染上就很难戒掉,而且它们的隐形危害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它不仅侵害我们的身体,还腐蚀我们的心灵,各位小伙伴们,千万要洁身自好,珍爱生命,远离这类邪药。

山川、河流、大海……这丰富多彩的事物,如何更清晰地记下它们,让人们如临其境呢?靠口头的描述,显然其影响范围太小,更何况是在古代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靠文字的记录,无论其说的多么详细,也要大伤脑筋地去想象。那么,怎样才能直观、生动而又明白地让人们了解某一地区的地理状况呢?地图,也惟有地图,才可以让人们面对它,脑海中就能浮现出平原、山脉、江河的清晰形象,不出家门,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根据中国古籍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地图。尚书上记下了一个使用地图的故事:周朝初年,成王命令周公旦占卜修建洛阳城。周公旦实地考察建城的选址以后,就将占卜选定的结果绘成地图,献给成王。当然,受条件的限制,这时的地图内容也仅限于一个较小的范围。诗经里面也有些与地图有关的字句,按照后人的解说,也就是按照地图上所指示的山川,依次进行祭祀的意思。

后来不少典籍也记载了有关地图的事情,《史记》记载,刘邦攻到咸阳后,手下的将领们争先恐后地到有钱人家取金银财物,只有萧何先到秦国丞相和御史的家里寻找法令、地图、书籍,收藏起来。于是刘邦对天下的要塞、人口多少、地方的贫富、百姓的疾苦等,都知道得清清楚楚。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统治,确实绘制了不少地图。再结合《史记》的记载,不得不承认,正是秦始皇主持绘制的地图,让汉高祖大受其利,多少有些讽刺意味。不过秦代的地图传到晋代就大多数失散了。

晋朝的裴秀是绘制地图的高手,他能够根据统一标准,订下制图原则,绘出准确可靠的地图。裴秀还总结了绘图经验,订了《制图六法》,采用有系统的科学方法绘制地图。裴秀的“六法”是指: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将绘制地图所要涉及的各个方面,都包括到里面去了。后来的学者考证后认为:裴秀的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最早的地图学典范。裴秀本人,也可以称得上地图大师了。

历史在发展,包括绘制地图在内的科学技术也在进步。裴秀之后,又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地图绘制者,唐代贾耽、北宋沈括、元代朱思本,都在地图方面作了极有价值的贡献。宋代《华夷图》和《禹迹图》石刻,至今还保留在西安碑林中,苏州也保存着《平江图》这幅南宋地图,是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地图。根据这些地图,可以知道,从六朝到元明时代,中国人编制地图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准。这些地图,传统上都采用了“计里画方”图法,或称为方格图法。这种传统的制图法,在13、14世纪之交传播到西方,影响传之阿位伯世界。随后,14、15世纪,欧洲地图学迅速发展,可能通过阿拉伯人而吸取了中国制图法的精华。

中国地图的发展,是古代有识之士多年思考、实践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而不少西方人却说,中国地图的发展,是清初由西方传教士协助的,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近年来,考古学家在长沙马王堆发现了3幅古地图,就是对上述说法的最有力驳斥。这3幅地图是画在帛上的。马王堆汉墓下葬年代是汉文帝12年,距今已有2100多年了。

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虽然绘于2000多年前,但内容丰富,绘制精确,具备现代地形图的基本要素:地貌、水系、居民点、交通网。也遵循了基本的制图原则:对内容的分类分级,图例的统一设计,主区较详尽而邻区较简略等。这幅地形图所绘制的范围,大概是今天的广西的全州、灌阳一线以东,湖南新田和广东连县一线以西,北至新田、全州,南到珠江口外的南海。地图主区是当时诸侯国长沙南部,邻区是西江诸侯南越王赵佗辖地。地图比例大约在十七万分之一到十九万分之一之间。地图绘出了大小30多条河流,九条标有名称,其河流骨架、流向、主要弯曲等均与现代地形图大致相同。图上的山脉,以闭合的山形曲线来表示坐落、范围及延伸方向,并在曲线上加绘月牙形符号,表示山头和山嘴的位置。图上共绘出80多个居民点,县城以长方形表示,乡里用圆圈表示,并可以看见大部分县城和重要市镇之间有道路相连。

上个世纪70年代初的一天,山东临沂军分区下达了一项紧急命令,命令一个班的兵力荷枪实弹向城内的一座小山上集结。

要知道,在和平年代,军队出动,一定是发生了大事。

原来,1972年4月10日这天,山东临沂卫生局的工作人员正在古城城南两座低矮的小山上进行基本建设。然而,建筑工人的镐头刨开了覆盖着山体的那些草根盘结的土石时,大概在距离地表动土2米左右时,工人们惊奇发现,他们的镐头之下再也不是乱石了,而是一座古墓。

经专家勘查后,证实这是一处规模很大的汉代墓葬群,随之,考古人员对其开展了挖掘,发现了两座墓葬,这就是银雀山西汉一号墓和二号墓。

两座汉墓出土竹简7500多枚,在考古挖掘中实属罕见。更令人兴奋的是,随着技术处理,将竹简上的泥污清理干净后,那些遗落在竹简上的墨色文字,抄录的内容竟然是大批的先秦典籍。其中一号墓竹简内容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和孙子佚文五篇,《孙膑兵法》十四篇,《守法守令》等十三篇等一批珍贵古籍。

熟悉兵法的人知道,这次出土还使得一个千古谜案得以攻破。曾经有个困扰中国历史学家的一个千年谜团,那就是《孙子兵法》里的孙子,究竟和孙膑是不是一个人?

原来,《汉书·艺文志》中有《吴孙子》(孙武)八十二篇、图九卷,《齐孙子》(孙殡)八十九篇、图四卷。《隋书·经籍志》中,《齐孙子》不见著录,自此以后,关于孙武和孙殡是一人还是两人,《孙子兵法》是谁所著以及《孙殡兵法》是否确有其书等一直是历代纠结不清的问题。

但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阖闾曰: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又载:“孙武即死,后百余岁有孙殡。殡生于阿鄄之间,殡亦武之后世孙也…… 世传其兵法。”由此可见,孙武、孙殡并非一人,他们相差百余岁,各侍其主,并各有兵法传世。

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和《孙殡兵法》同时挖掘出土,使失传了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重见光明。

历代谜案,一朝得释。

在目前世界上各国都普遍认可的墓葬方法应该是火葬,但是各国之前使用的大部分都是土葬,包括我国古代也是一直使用土葬。土葬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而且我国还将土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定。陪葬文化就是我国古代土葬的延伸之一,关于陪葬在《墨子•节葬》中提到:“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殉葬。

其实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墓中陪葬的文物,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价值,更是因为这些文物所包含的历史资料。但是想要发现一个墓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很多墓穴都被掩埋在地下深处。而且这些墓穴也可能被建筑掩埋,所以寻找到一个墓穴是很困难的。

当一个墓穴被发现之后,里面的文物总是会让考古专家感到赞叹,那些文物无不体现出古人巧夺天工般的技术。而美国也曾意外挖到一座古墓,但是打开之后专家发现里面的墓主却不是人。这事情发生在美国的俄克拉荷马州,当时这个州正在维修一条破损的公路。因为这条公路过于老旧,所以就找了施工人员对它进行重新施工维修才能够继续使用,也正是这次维修使得人们有了这个重大的发现。

当所有施工人员都在正常维修时,其他人听到一名施工人员尖叫起来。他的声音把所有人都吸引过来,想要查看发生了什么事情。原来是这名施工人员发现了路下面有一座古墓,看到这个景象之后所有的施工人员立马就打给专家和警察。

当专家和警方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赶了过来。经过专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后,他发现这个墓穴的整体架构非常的奇特。而且专家们挖了很久之后没有发现墓主棺材的存在,也让他们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于是专家们继续挖掘这座古墓,想要将这个古墓彻底给挖出来。最后墓穴已经挖到了底,所有的墓室都暴露出来,但是专家依旧没有发现墓主人的存在,整座墓里面只放了一辆汽车。最后专家只能判断这个墓应该是汽车的主人专门给他修建了一座墓。

这个墓里的汽车从整体来看是一辆有金属制作而成的老爷车,而且这个车的整体风格很像跑车。最后专家对这辆汽车进行了各方面的检查,推断出了它所属的年份。经过专家推断这辆汽车的历史非常悠久,应该是在1935年左右出现的。而且在那个时代能够拥有一辆汽车的都不是普通人,所以专家认为这辆车的主人应该是很富有的。最后这辆车就被专家放在了博物馆里展示给后人欣赏,虽然墓中没有其他的文物可以去研究,但是这辆车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象征。而且这辆车的主人对它一定是十分珍惜的,因为还从来没有一个人给自己的车修建过坟墓。

对于古墓的挖掘不仅仅是在我们国家被重视,在每一个国家都是。因为我们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古籍记载,但是经过长久的时间流逝古籍都是会受损的。而且那些古籍的记载都是人为的,很难不带有个人情绪,所以对各国来说,研究墓穴中的文物是更有效的方法。

一个国家想要一直发展下去就不能忘记他们的历史,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自信的根本。但就像《赤壁赋》中讲的一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就算是一个国家在历史面前也是渺小的。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在研究前人的历史,过了几百年我们也会成为后人研究的前人。时间是一直流逝的,所以我们都应该在有限的时间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近代时期,清政府在与列强的斗争中一败涂地,被迫打开了国门,对外开放,由此大批外多人蜂拥而至。当时很多外国人以各种名义进入中国,想着法子掠夺财富。比如说当时的四川,有很多外国人在当地以传教的名义广建教堂,实则不过是侵占农民的土地,当起了大地主。这一套做法早已被他没在美洲地区用得滚瓜烂熟。除此之外,还有一批人用着相同的法子,干着盗墓的勾当,将我国很多宝物偷偷盗走。

当时由于政府已经被各种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关于文物保护方面也就放松了很多,这导致很多地方盗墓活动猖獗。比如说陕西等地区,不仅有我国民间的盗墓组织,进行盗墓活动,在此期间还出现了很多外国面孔。比如说日本人就时常出没在该地,秘密进行盗墓,很多文物因此流失海外。而在遥远的新疆,也有一伙英国人出现,也就是笔者今天要提到的一伙人。

当时在新疆和田地区,一伙英国人以传教的名义在当地活动。他们在当地呆了很久,虽然名为传教,但一行人却十分野蛮,丝毫没有传教士的气质。其实英国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盗墓,他们得知和田周围有一座古墓,年代非常久远,并且有很多财宝,于是起了歹意。

这伙英国人经过多日勘探,锁定了墓葬位置,于是他们便大张旗鼓地挖了起来。而墓葬打开以后,也没有令他们失望,其中不乏金银财宝。最终这座墓葬被他们洗劫一空,不过墓主人身上的一块破布却没有他们的兴趣,他们的关注点在于黄金、玉石等稀有物品,而这块破布看似一文不值,却是古墓中最有价值的物件。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新疆和田地区,我国考古队发现了一座古墓,正是此前被盗过英国人盗过的地方。进入墓葬以后 ,他们也发现这座墓葬被盗过,挖掘数日,都没什么有价值的发现。但在研究墓主人身份的时候,考个队员却意外发现了一件东西,古尸的右臂上有一块颜色艳丽的旗帜,细细一看,上面还有汉字,他们一眼便认出了这几个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几个字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一振,由此也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块布颜色艳丽,上面还有装饰有很多奇珍异兽,当然最有价值的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那几个字。原本在汉代古籍中就有过详细记载,不过当时并没有事实依据,很多人还以为是杜撰的。古时候,人们往往将自然现象和占卜联系在一起,以求出现类似的现象,能够造福天下苍生。比如说刘邦夺取天下的时候,就出现过五星齐聚的自然现象,人们于是认为其是个好兆头,并且运用占卜,测算出下一次出现这个现象的时间。

这块布其实即使古时候占卜用的,想不到随着墓主人一起埋进了墓葬。而且上面提到的信息显示五星汇聚有利于我国国家发展,专家们还推测出先一次该现象发生的时间在2040年,不知道届时是否能够应验。而这块布还引出了一个国家,那就是尼雅古国,也就是大家熟知的精绝国,汉朝的时候是西域诸国之一。

这块布对于研究精绝国有重要意义。如今这块布早已成为国宝,而且还被禁止到国外展览,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想不到当初英国盗墓贼洗劫了墓中绝大部分墓葬品,却意外将最有价值的东西留了下来,不知他们知道事情的真相后会作何感想。

盘古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盘古是中国古代传说中开天辟地神,最早的完整描述可见三国徐整写得《三五历记》。说的是:天地有开辟以前,宇宙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人,把天地开辟出来了。宇宙的混沌被搅动,盘古也累死了。临死时他呼出的气变成了四季飘动的云;声音变成了天空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筋脉变成了道路;肌肉变成了农田;牙齿和骨骼变成了地下矿藏;汗水变成了雨露,身体变成地上的动、植物。盘古的精灵魂魄变成了人类,所以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河南省桐柏县被成为盘古文化的根源地。当地的“盘古庙会”被确定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传说盘古九月初九生日,三月初三归天,于是人们建了不少庙宇来纪念始他。

河南省桐柏县盘古大殿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人们奉他为“三皇之首”遂皇(火祖)。人类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炼等,人类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燧人氏不仅发明了“钻木取火”,还发明了“结绳记事”。据古史记载,燧人氏用树皮搓成细绳,然后将数十条细绳排列整齐悬挂在一处,在上边打结记事。大事打大结,小事打小结,先发生的事打在里边,后发生的事打在外边。

商丘燧皇陵-燧人氏(火祖)墓

伏羲氏

伏羲氏传说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据说他是个大发明家。人们奉他为“三皇”戏皇。伏羲是易学之祖,始作八卦,后人称为伏羲八卦图,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制作了瑟,创造了《驾辩》的乐曲。伏羲氏造书契、正婚姻、教渔猎,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结绳记事的蒙昧历史,开创了中华文明。死宛丘(古陈州宛丘县,在今河南淮阳)。

河南淮阳太昊陵伏羲墓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据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人们奉他为“三皇”农皇。神农氏认为人们吃生肉,喝兽血,穿兽皮是难以维持的。于是他“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西汉初年的古书《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宝鸡市炎帝陵陵寝

五帝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关于人类的祖先五帝,人们有许多种组合。但通常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是人类最早的五帝祖先。

黄帝

黄帝相传生于姬水,故以姬姓,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黄帝生性灵活,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传说打败蚩尤后又与炎帝族在阪泉发生三次大战,黄帝打败了炎帝部落,进入黄河流域定居中原,并很快发展起来。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延安市黄陵县桥山的黄帝陵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氏,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20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古书记载:“高阳氏有才子8人”,可能这是8个氏族。颛顼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传说有个部落的首领共工,对颛顼决定非常不满,用头撞倒了不周山。顿时撑着天空的柱子斜了,拴者大地的绳子断了。于是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移动;地在东南洼陷,江河随之东流。颛顼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河南省内黄县梁庄乡颛顼帝喾陵(俗称二帝陵)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父亲叫矮极,颛顼是他的堂房伯父。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帝喾少小聪明好学,十二三岁便有盛名,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享寿百岁。死后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商丘市高辛集帝喾陵

尧帝

尧帝德高望重,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和睦相处。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尧在位时,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70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由四岳十二牧来推举部落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尧帝墓

舜帝

舜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让贤),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

山西运城舜帝陵

之所以不见“曾国”是因为这个诸侯国历史悠久,对国名的记载用字有变化。还有就是存在一国两名的问题。

从商代的甲骨卜辞到西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铭文中都有“曾国”。而先秦时期的文献中,则没有“曾国”这样一个诸侯国。但是从宋代开始就不断有曾国的青铜器出土,实物的发现又证明有一个“曾国”。

铭文:曾侯谏作宝彝

古籍中的记载有时候是用“缯”代替了“曾”。《史记夏本纪》“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其中提到缯氏,即夏代已有曾国,为姒姓。

商代甲骨卜辞变“缯”为“曾”,记录了商王南伐荆楚的事件。从考古发现来看,湖北叶家山缯国墓出土鼎的铭文有“师作父乙”等。“父乙”、“父癸”是殷商时人对死去父亲的称呼,周人无此习俗。

《汉书·地理志》:“颍川、南阳,本夏禹之国”的记载。秦汉以后学者都将江、淮地区称为“夏人之居也”。而商代的缯国,正是承袭夏代的姒姓缯国而来。叶家山墓群是通过严格等级规划的缯国家族墓地,其埋葬顺序是按照从北到南,由早到晚,夫妇东、西并穴合葬方式进行下葬,大致年代归属周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的西周早期时段。一直到西周末年,缯国尚见于记载。《国语·晋语》记载:“申人、缯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

西周初,武王立国,封南宫适于随国,地点在湖北随州。这是一个姬姓诸侯国。从历次考古发现来看:西周早期的有随州叶家山西周墓,两周之际的有荆门京山县苏家垅曾国墓,春秋早期的有襄阳郭家庙擂鼓墩曾侯墓,还有随州文峰塔发现的春秋时期的曾国,战国时期的有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可以认定的确是一脉相承。 同一墓葬中”曾“与”随“并用,可以确定,曾国即随国。这种一国两种名称在春秋时期也不是孤例。

下图为湖北随州曾侯乙墓

西周分封的这个曾国从西周初期到战国中期,跨越700多年的曾侯墓葬群,分布在湖北省随州、襄阳、荆门等地区,大致就是历史上曾国(随国)所控制的区域。最有名的国君曾侯乙是战国早期随国的国君。曾侯乙葬于公元前433年,距今已有将近2500年的历史。 出土的文物证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战国初年,其国被楚所灭。

怎么发现古墓?

问题一:如何发现古墓 精通风水学,玄学,易经,地质勘测。其中玄学一类几乎失传,还有风水学不是那么容易能学到的,规矩很多。懂得人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