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瘀湿热
血瘀和湿热都是体质的一种。《中华中医药学会》09年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将人体体质分为:气郁、气虚、阴虚、阳虚、湿热、痰湿、血瘀、特禀、平和九种体质。
血瘀体质:
血瘀体质指的是就是全身性的血脉不那么畅通,有点儿缓慢瘀滞,但是又达不到疾病的程度。“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血瘀体质很容易产生各种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以及肿瘤包块等。建议饮食可常食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食物,如红糖、丝瓜、玫瑰花、月季花、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发的桃仁沙棘配方粉、酒、桃仁等活血化瘀的食品,酒可少量常饮,醋可多吃,宜喝山楂粥、花生粥。
不宜食用一些胀气酸涩的食物,如甘薯、芋艿、蚕豆、栗子、乌梅、苦瓜、柿子、李子等。
湿热体质:
湿热质的问题是肝胆脾胃功能相对失调,尤其是肝胆的疏泄功能不好,通常表现为皮肤不干净,不清爽,黏糊糊,爱长痘,脾气急。建议饮食可常食清热利湿、解毒化浊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发的马齿苋 荷叶配方粉、绿豆、兔肉、鸭肉、鲫鱼、绿豆芽、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
忌辛辣燥烈的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
戒烟酒。不宜暴饮暴食、酗酒。所有食物里边,湿热之性最大的就是酒。
希望对你有帮助!
别名 西医: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重症肝炎肝昏迷,胆系感染,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
中医释名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重证候,多由阳明热盛与湿邪相结合,湿热交蒸于内,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胆汁不循常道,泛溢于周身所致。证属湿热瘀结之候。
中医病机 本证为临床常见的急重证候,多由阳明热盛与湿邪相结合,湿热交蒸于内,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胆汁不循常道,泛溢于周身所致。证属湿热瘀结之候。其病位虽以肝胆为主,然往往波及多个脏腑如脾、胃、三焦等,使病情复杂而多变。
体征 身目俱黄,**鲜明如橘子色,小便黄赤而短少,发热、口褐、心烦,脘痞不适,不欲饮食,恶心欲吐,大便秘结,汗出不彻,或头部汗出齐颈而还,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疗法则: 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1)茵陈蒿汤:茵陈18克、大黄6克、栀子9克。本方适用于湿热俱盛发黄者。水2400毫升,先煮茵陈减1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服。
(2)栀子柏皮汤:栀子9克、炙甘草3克、黄柏6克。本方适用于身热发黄,热重湿轻者。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3)麻黄连轺赤小豆汤:麻黄6克、连轺6克、杏仁9克、赤小豆15克、大枣12枚、生梓白皮9克、生姜6克、炙甘草6克。本方适用于湿热内蕴,兼感外邪发黄者。以
潦水(地面流动之雨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2.加减变化:寒热往来、头痛口苦者,可加柴胡10克、黄芩10克;脘腹胀满、胁肋疼痛者,加郁金10克、枳实9克,胁肋刺痛,舌质紫暗者,加丹参12克、赤芍15
克;恶心呕吐,食少纳呆者,加竹茹12克、神曲15克:热毒炽盛,黄疸加深、神昏谵语,或衄血便血者,可加犀角6克(无犀角可用水牛角代替,用量可至50克)、黄连9克;大青叶15克、蒲公英18克、土茯苓15克、白花蛇舌草18克,并可配合使用垂茵茶糖浆;肝炎糖浆、肝复康蜜丸、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内服。
(二)饮食疗法
1.饮食应进富于营养的轻食或半流质,多含水果和清凉饮料。
2.忌食辛辣、油腻、质硬不消化的食物,以免助湿生热。绝对忌食烟酒。
3.急黄呕吐频繁者,应适当限制蛋白入量,或暂禁食,给予补液。
施治要点:
(一)本证胃阳较旺、湿热邪盛,结合近年来的治疗体会,在使用清热利湿药物时,应于茵陈蒿汤内酌加具有利胆退黄作用的药物如鸡骨草、田基黄、车前草等,而且原方茵陈蒿的剂量应加大至30克左右。
(二)本证病情复杂,涉及脏腑甚多,故除以清热利湿退黄为主外,亦应兼顾其他脏腑,临证选用疏肝利胆、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理气解郁、清心醒脑等不同的治疗法则。
(三)本证的治疗方法以内服汤药为主,亦可配合针刺、推拿、饮食调理、心理调护及其他调护措施等协同使用。
针灸 取穴肝俞、胆俞、足三里、太冲、合谷、大肠俞等,针用泻法,每日一次。
推拿按摩 于肝区及脘腹部轻轻按揉,每日1~2次,每次10~15分钟
护理 1.本证病情较重,应加强护理。如湿热邪气较盛,要注意体温变化。热势较高者,可适当降温:热伤津液而口渴者,可用麦冬、芦根、六一散泡水代茶饮。中药汤剂药液宜稍多些,并以凉服为宜,以助清热退黄。
2.急黄病人因湿热邪毒炽盛,内陷营血,邪入心包,病情凶险,需派专人特别护
理,密切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并作好护理记录。如嗜睡、神昏谵语、烦躁不安,或高热烦渴、恶心呕吐等,应定时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并及时报告医生,积极抢救。
3.病室要求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吵闹,以利病入休息。急性期黄疸应卧床休息,
症状好转,肝功改善后,逐渐增加活动。
4.黄疸急性期病人应注意隔离,隔离期不少于发病后30天,30天后黄疸不退、症状不改善者,应适当延长隔离期。
湿热是中医内蕴,指湿热蕴酿於中焦脾胃和肝胆而言。湿为重浊粘腻之邪,容易影响气
机的流通,如与热邪相合,湿热交困,则热因湿阻而难清,湿因热蒸
而阳气受伤更甚,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下午热高,身重,神疲,懒
言,神志昏沉,胸脘痞闷,恶心,纳呆,腹胀,便溏,或发黄疸,小
便不利或黄赤,舌苔黄腻。多见於肠伤寒、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
湿性重浊粘腻,与水同类,故为阴邪;具有壅遏气机,易困脾阳的致病特点。火热之性炎上、燔灼、躁动,与寒相对,故属阳邪;其致病具有升温冲逆,伤阴耗气,入血动血,扰乱神明,传变迅速等特点。湿热之邪亦有内外之分。内湿由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之所生,而内热(火)则多因五志化火、嗜食辛辣、烟酒成癖、痰湿瘀血久蕴等所形成。
湿热之邪是肝胆病最常见、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几乎大多数肝病均不同程度地具有湿、热之邪致病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肝胆病
中频见的肠胃道症状,如腹胀、腹泻、纳呆等,还是各种感染性肝胆疾病所表现的发热、脓肿之类,均与湿、热之邪内犯肝胆密切相关。例如,黄疸就主要是由于湿热蕴蒸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下流膀胱而形成。若就暴发性肝炎的急黄而言,则为湿与热毒相合为病的结果。湿热相合致病在肝胆病中除主要可以导致黄疸外,亦可因湿热之邪蕴结大肠,引起腹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等湿热下痢证。
你好, 中医湿热夹淤意思是:体内湿热,伴有气血滞瘀的症状
可出现五心烦热、口苦咽干、便秘、手脚冰凉等症
一般建议攻补兼施,祛湿热,补卫气,可口服参苓白术散等药物治疗,平时多吃红豆薏米粥等。补气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山药,白术等。
什么是血瘀湿热
本文2023-10-21 13:08:3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54998.html